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一)

合集下载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
我国城镇化进程相对较为缓慢。

在这个时期,大部分人口仍聚集在农村地区,城市的规模和数量相对较小。

重点是进行农村土地,提高农民的生产
水平和收入,同时逐步发展城市经济。

2.开放初期(1978-1990年):开放的政策推动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
加速。

国家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向城市聚集。

特别是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进入到城市中。

3.经济腾飞时期(1990-2000年):在这个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迅
猛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快速增加。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

4.城市化进程加速(2000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城镇化进
程进一步加速。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城市化规划,大力推动了农村地区向
城市转移的劳动力和资源。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如低效
率的城市化进程、城市贫困和不平等等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加速阶段的演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的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
也不断提高。

城市化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
一种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转变,也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未来,我国城
镇化发展仍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但城镇化进程将持续推进,为我国经
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我国城市化进程分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分析

我国的城市化分析大规模的城市化现象发端于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大规模的使用机器的生产活动,要求劳动要素的相对集中,再加上工业区域劳动市场价格的吸引作用,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

人群的集中也带来了市场活动、商业经营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人群集中本身也创造就业机会。

上述诸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于是,使得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所谓“现代化”成为同样的一个历史进程。

在将近200年的时间里,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即多数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

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1、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1978-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

这个阶段的城市化带有恢复性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

第一,表现在大约有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并就业,高考的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也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第二,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和迅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大量城镇暂住人口;第三,这个时期开始崛起的乡镇企业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第四,国家为了还过去城市建设的欠帐,提高了城市维护和建设费,结束了城市建设多年徘徊的局面。

这个阶段,就人口来看,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1年的51%左右,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2)1985-1991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

这个阶段以发展新城镇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

(3)1992-2011年,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作者:朱铁臻来源:中国城市发展网添加日期:10年03月29日人类从山林走向平原,从江河走向湖海,从农村走向城市,这是人类祖先遗传的群居基因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工业革命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因。

工业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增强集聚性的过程。

世界城市化经历了近三个世纪,是一个逐步扩展的历史进程。

由于一个国家城市化可达到的水平,既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又受人口、地理、资源等自然条件的制约。

因此,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速度和途径有着差异,城市化所达到的最高水平也不相同。

中国的城市化真正的发展阶段应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算起。

它是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和经济改革而发展的。

它与世界城市化有着基本的共同点,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中国由于工业化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发展又走了一大段曲折的道路,城市化进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我国早期阶段的城市化步履蹒跚,1949~1957的正常发展阶段;1958~1965年城市化大起大落、不稳定发展阶段;1966~1977年城市化停滞阶段;1978年以后城市化为复苏和发展阶段。

由1949年的城市化起点7.3%,到1998年的城市化率30.4%,整整用了50年。

前30年城镇人口年均增长为3.4%,其中,自然增长部分接近50%,其余部分为机械增长,即农村人口迁徙入城镇。

1966年至1978年城市化率一直在12%左右徘徊。

从1979年开始,城市人口逐渐上升,进入了第二个黄金时期。

由1978年的全国城镇人口1140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1.8%,增至1985年全国城镇人口为2119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0.3%。

特别是1986年以后,全国城镇人口发展较快由23317.6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9%,到1994年增长为3430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62%。

1995年全国城镇人口为3517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9.04%。

1979~1997年,城镇人口年均增速度为4.1%,比前30年加快,而且机械增长是城镇人口增加的主要方式。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问题
农产品的大量剩余 农民收入增长乏力
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
使农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也严重制约 了社会有效需求的扩张,影响了国民经济 的增长,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药方”:要想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
城市化是重要突破口
1.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人 口结构性的矛盾 2.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可以拓展第三产业发展 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3.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 乡一体化,推进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等 4.使更多的土地可以恢复自然状态,生态环 境得到保护,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978年以后的城市化进程极其特点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化,是在国民经 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迅速推进的,城乡之间的壁 垒逐渐松动并被打破,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 使得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小城镇迅速扩张、 人口就地城市化为主的特点。
谢谢大家!
焦点三: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
测算显示,目前农村绝对过剩的劳动力仍 至少有1.5亿。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据有 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 新增劳动力600多万。 劳动力从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高效益的第 二、三产业转移,是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结果,不以人的主 观意志为转移。
焦点八:小城镇——大战 略
1978年2176座小城镇,2000年20312座,年均 增设820多座。小城镇形成了相当于全国 37% 的城镇人口,有效地分流了大中城市的压力。
小城镇处于“乡首城尾”,是沟通城乡的桥 梁和纽带 。小城镇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人口城镇化的重要渠 道,这是由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资金短缺、 技术落后的国情及小城镇多劳动密集产业和 多种成分小企业的经济特点所决定的。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趋势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趋势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城市化进程。

40年来的城市化浪潮,使得中国城市的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了2020年的850个,城市人口从17.9%增长到了60%以上。

这样的城市化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堪称惊人。

而在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趋势将如何发展呢?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背景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朔到商周时期。

但是,在近代以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一直相对较低。

到了19世纪,由于开埠、驱除鸦片战争和大洋运输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加速。

然而,这种进程被20世纪的两次战争硬生生打断。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978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只有1.72亿人,城市化率为17.9%。

而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城市化率已经反超了当时的发达国家,成为世界上城市化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模的扩大是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拥有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数量迅速增加。

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的代表性大城市,也经历了从工业城市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转型。

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城市化贡献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化与氛围。

二、中国城市化达到马尔可夫转移城市化是5,000多年的文明演进中如火如荼的一环。

这一进程的中心任务,是实现人口的聚集、种业、学问的繁荣。

相应的城市化定位是极其重要而长期的任务。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三个显著变化。

第一变化是,城市化破除了地区与群体之间的属性障碍和耐力障碍。

城市化现象可观之为马尔可夫转移。

即一个人的转移前状态只与他所在状态有关系,而与他之前处于什么状态无关系。

在这种转移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区域人口结构、职业类型和文化等元素的转化。

接着,第二变化是,城市化加快了经济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经济学家可以很好地理解节奏较慢的农业、手工业为什么总会被现代工业化取代。

城市化扩大人口基数,提高人口集聚效应,催生了乡村日趋依赖城市的现代农业与工业。

中国的工业和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工业和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具有庞大的人口和广阔的国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工业和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探讨中国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以及对环境和社会带来的挑战。

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中国持续增长的推动力之一。

中国的工业化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在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的工业化政策,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重点领域包括制造业、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获得了进一步的加速。

1978年,中国决定进行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机制。

这为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兴起提供了机遇。

从那时起,中国的制造业开始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

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加速进行。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并由此导致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过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自那以后,中国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城市化率的增长往往伴随着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城市化带来了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增加的好处。

另一方面,城市化也带来了城市贫困、失业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因此,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实施城市化政策,以平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

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因素中国的工业和城市化进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政府的政策和规划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和规划,引导着工业和城市化的方向。

其次,市场需求和全球经济的变化也对工业和城市化起到了重要影响。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其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程度直接受到全球市场需求的影响。

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挑战尽管工业和城市化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环境问题成为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

工业化过程中的排放和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都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第四章 中国城市化历程及若干重要问题研究

第四章  中国城市化历程及若干重要问题研究

1781.44 484.48 30.0 1006.97 485.44 48.2 1004.69 396.88 39.5 495.04 179.94 36.3
67.0 10.84 36.7 63.7 17.50 27.5 92.96 10.28 11.1 29.61 8.36 28.2
世界大企业与中国同类产业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总规模的比较


1966-1978:城市化停滞发展阶段
1979-1984:城市化恢复发展阶段
1985-1991:城市化稳步发展阶段
1992年至今: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2、中国城市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1978年以前中国城市化的缓慢增长与停滞阶段
(2)1979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规模超过乡村人口,进 入城市化初期阶段。
100000 90000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1952 1954 1956 1958 1960 1962 1964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销售额(亿美元)
利润额(亿美元)
美国惠普(41)
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4166) 中国全行业为国外大企业的(%) 日本新日本制铁(166)
470.61
543.38 115.5 215.88
29.45
26.19 88.9 0.9
中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 (3260) 中国全行业为国外大企业的(%)
1988
1992
1996
-0.5 -1

现代中国城市化不同阶段变化发展的原因

现代中国城市化不同阶段变化发展的原因

现代中国城市化不同阶段变化发展的原因中国城市化是指中国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行着。

本文将从不同阶段变化的角度出发,探讨现代中国城市化发展原因。

一、初期阶段(1978年-1992年)中国城市化初期阶段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改革开放:1978年,改革开放的实施,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引入外资、实行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2. 城市工业化发展:经济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城市工业化迅速发展,工业产值大幅度增长。

大规模工业化需要大量劳动力,城市成为吸纳农民工的重要场所。

3. 劳动力就业压力: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大,农民渴望通过城市就业改变生活境况。

城市化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

二、加速阶段(1993年-2003年)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主要原因如下:1. 经济特区建设:1980年代开始,中国设立了一系列经济特区,如深圳、珠海等,这些特区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导逐步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了城市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城市的生活品质。

3. 推动农民工进城:领导鼓励农民工进城就业,通过取消户籍限制、提供社会保障等,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

另外,农民工缺乏土地资源,进城可以获得稳定的工作与收入。

三、高速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本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较前两个阶段更加迅猛,原因如下:1. 城市规模扩大:领导加大了对中小城市的发展力度,推进了城市群建设。

同时,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也经历了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2. 农村改革:领导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允许村民将土地流转给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提高了农民的土地经济效益,减少了农村人口外迁的压力。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与此同时,中国城市化进程也逐渐加速。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背景及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较快的进展。

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8.96%。

到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56.1%。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初级阶段(1978-1990年代)这个阶段城市化程度较低,城市规模和产业规模都比较小。

城市化的重点是实行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策略,造成了城市的快速扩张和人口的不断增加。

2、中级阶段(1990年代-2000年)这个阶段是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人口比例逐渐增加,城市经济、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都得到了大力改善。

3、高级阶段(2000年以后)这个阶段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

城市经济的增长和人口的迁移已成为城市化的主要驱动力。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促进经济增长中国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城市化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还推动了城市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城市化还带来了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为居民提供更加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2、缓解农村贫困中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贫困问题。

城市化让许多农民流入城市进行工作,改变了农村居民在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城市化带来的收入和资金对农村的发展也有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城市化,农民可以促进他们的就业机会和社会发展。

3、引导城市化转型中国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一些城市的环境污染和治安问题愈发严重。

如何引导城市化转型是目前城市化的重要话题。

城市化转型包括促进城市结构优化,推动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比重,构建新型城市,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等问题。

城市化转型能够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实现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等目标。

中国历年城市化率

中国历年城市化率

中国历年城市化率城市化率是造就地产富豪的根基,对房价的影响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房地产投资市场。

中国未来若干年的城市化速度,决定了房地产业拐点的位置。

城市化增长开始停滞之时,就是房地产行业由盛到衰的开始。

网上关于中国城市化率的资料很不完整。

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和武力的《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等资料整理出了1949年至2009年的全国城市化率详细数据。

现发布在茗香茶楼,供大家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

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化率在2000年出现了跳跃发展,由1999年的30.89%跃升为2000年的36.22%。

究其原因,我认为是1998年7月22日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对户籍管理出现了明显松动,最注意的一条是:“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合法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来源,已居住一定年限并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可准予在该城市落户。

”各地对“已居住一定年限”一般规定为一年以上,所以这就应该是导致一年后的2000年中国城市化率暴增5.33个百分点的源头吧。

之后,中国城市化率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每年大约增加一个百分点。

2010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发布的首部《宏观经济蓝皮书》指出,“中国将在2013年左右(预计在2011-2016年之间)结束高速城市化过程,这一期间的城市化增长率约为1.09%,城市化率则在47.93%-53.37%之间,此后中国的城市化率增长逐步放缓。

”中国历年城市化率明细表年份城市化率(%) 年份城市化率(%)2010年预计50 1979年19.992009年46.59 1978年17.922008年45.68 1977年17.552007年44.94 1976年17.442006年43.90 1975年17.342005年42.991974年17.162004年41.76 1973年17.202003年40.53 1972年17.132002年39.09 1971年17.262001年37.66 1970年17.382000年36.221969年17.501999年30.89 1968年17.621998年30.40 1967年17.741997年29.92 1966年17.861996年29.37 1965年17.981995年29.04 1964年18.371994年28.62 1963年16.841993年28.14 1962年17.331992年27.63 1961年19.291991年26.37 1960年19.751990年26.41 1959年18.411989年26.21 1958年16.25 1988年25.81 1957年15.39 1987年25.32 1956年14.62 1986年24.52 1955年13.48 1985年23.71 1954年13.69 1984年23.01 1953年13.31 1983年21.62 1952年12.46 1982年21.13 1951年11.78 1981年20.16 1950年11.18 1980年19.39 1949年10.64本资料由阳光城堡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城镇化进程

中国城镇化进程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国城镇化进程一、引言城镇化是指将人口、生产要素、产业结构等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城镇化进程进行详细分析。

二、城镇化的概念与意义1.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市功能与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2.城镇化的意义: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进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等。

三、中国城镇化的历史演变1.第一阶段(1949-1978年):国家在城乡间实行计划经济,城市化水平较低。

2.第二阶段(1978-1993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民工开始涌入城市。

3.第三阶段(1994-2010年):城市化发展更加迅速,中小城市快速崛起,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

4.第四阶段(2011年至今):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化率持续提高,城市发展更加宜居。

四、中国城镇化的现状与问题1.城镇化率的提高:城市人口比重逐年增加,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2.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逐步完善,城市生活质量提高。

3.农民工问题:农民工社会保障、城市居住条件等问题亟待解决。

4.城市化影响的环境问题:城市化过程中环境破坏加剧、资源消耗等问题亟待解决。

五、推动中国城镇化的策略与措施1.完善城市规划与管理:加强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3.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

4.改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其权益保障水平。

5.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六、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档附件包括:城镇化进程数据统计表、城市规划地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等。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市功能与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一、论文报告的标题:1.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概览:历史变迁与现状分析2. 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机制、效果与问题3. 城乡差异与社会不平等: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4. 土地资源与城市化: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博弈5. 中国城市化经验的对外借鉴:可行性、局限与适用条件二、论文报告的内容:1.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概览:历史变迁与现状分析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此期间,中国城市化率和城市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城市结构和空间布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包括社会不平等、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

本文从历史变迁和现状分析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和问题。

2. 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机制、效果与问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终是政府主导的。

政府在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政府的干预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城市化过度依赖政府投资、城市化难以平衡地区发展等。

本文将从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机制、政策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三个层面来分析和探讨这一问题。

3. 城乡差异与社会不平等: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城市化进程对城乡差异和社会不平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如何协调城乡之间的关系,当然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城市化对城乡差异和社会不平衡的影响、挑战和解决方案等方面展开分析。

其中包括如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农村城市差距以及注重城乡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

4. 土地资源与城市化: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博弈城市化是一种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重构过程,也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

采取正确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措施对于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博弈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分析土地政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和城市化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中国城市化进程[精选]

中国城市化进程[精选]

农业对城镇化 市场贡献(农民需求:生产投入与生活消费品)
的贡献
要素贡献(农业资源的向外转移)
外汇贡献(农产品换取进口设备所需外汇) 赋税方式(农民赋税)
农业对城镇 化 提供剩余 的方式
价格方式(不利的贸易条件—工农产品剪刀差) 储蓄方式(存款;政府、企业债券的认购)
财产剥夺方式(凭借政治力量)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
农业的 内部推力
剩余劳动力的增长(土地的有效承载能力) 城乡差距的拉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对农业投入的减少
非农产业的 外部拉力
城乡差距的拉大(劳动力流向非农产业和城镇) 较好的职业工作条件、文化生活条件、社会环境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
3 、动力机制之三:农业剩余贡献 产品贡献(生存的基本需要;工业的原材料)
4、大城市过度集聚,小城镇发展无序 大市过度集聚—城市病(集聚效应、扩散效应) 小城镇缺乏合理的规划—无序自发状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主要途径)
三、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
1 、动力机制之一: 农村工业化推进 (乡镇企业)
乡镇 企业 的 发展
打破“农村搞农业、城市搞工业”的观念 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 加速了资本、技术、信息等经济要素集中
四、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措施 城市化水平最终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为什么城市
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我国经济发展 已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预计未来15年中国将进入加速城市 化阶段。利用灰色模型预测,到2010年可达到42%—4 5%。考虑到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较为复杂,因此,对 我国城市化水平发展前景的预测只能给出粗略的估计。
提高大城市的内涵质量,健全经济功能,强化管理水平,解决 问题(集聚过度、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流动人口);

中国城市化进程重要年表

中国城市化进程重要年表

中国城市化进程重要年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城市化的历程。

1953年:中央首次提出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1984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明确城市规
划的法律地位。

1994年:中央城市化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以合理规模控制大城市人
口增长,加快县域城市发展。

2000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意见》,明确提
出实现新型城镇化。

2007年:国务院批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06-2020年)》,
提出促进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相协调。

2010年:全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城市化社会阶段。

2014年:中央召开城镇化工作座谈会,提出城镇化应以人为核心,
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2019年: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座谈会召开,提出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推动高质量城市化。

2020年:中央城市化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上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年表,展示了从建国初期至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政策文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城市化将继续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为实现现代化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城镇化历史变迁

中国城镇化历史变迁

中国城镇化历史变迁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变迁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是城市化后发的国家,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行政区的建制制度(即行政区划制度)的产生,仅有80余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城镇化进程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进程。

如何划分和确定中国过去50年的城市化进程,不仅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难题。

根据目前的工作,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两分法。

该观点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分界线,将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为城市化的停滞和低速增长阶段,进一步又可细分为1950-1957年的短暂健康发展时期、1958-1960年的过度城市化时期与1961-1978年的城市化停滞时期。

第二阶段(1978-2000年)为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阶段。

[1](2)三等分。

一种观点认为,新中国50年的城市化总体上经历了三个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57年,是城市经济恢复平稳发展的时期,也是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的时期;1958年至1977年是解放后中国城市化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1978年至2000年,中国城市化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 1949年以来,城市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化,第二阶段是城市化;第二阶段(1958-1978)是城市化的倒退和停滞期;第三阶段(1979-1998)是快速城市化时期。

[3] 第三种观点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49-1956)是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第二个时期(1957-1978)是一个调整和曲折发展的时期;第三个时期(1978-2000年)是改革和加快发展的时期。

[4](3)四分法。

一种观点认为,根据不同的政治经济特点,中国城市化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年)为起步阶段;第二阶段(1958-1965年)为动荡阶段;第三阶段(1966-1976年)为萧条阶段;第四阶段(1977-1996年)为发展阶段。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
年份 城市化水平
%
2000 2003
中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
2. 各地区之间城市化水平差距巨大
■截止2008年,中国大陆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由高到低分 别为:上海88.6%,北京84.9%,天津77.23%,西藏 22.61%。全国平均城市化水平为45.68%。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最高的上海、北京都高于80%,而 最低的西藏都在30%以下,处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的大 都位于东部地区,之下的大都位于中西部地区,城镇 人口比重由高到低排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3、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显著
1.三大地带间
A


西
U
2.省区之间 3.出若干城市密集区
44.6 33.5 27.7
表:中国大陆各省区人口城市化水平(2000年) 资料来源: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省区
沪 京
U
88.31 77.54
省区
鄂 琼
U
40.22 40.11
省区
皖 赣
U
27.81 27.67
展望
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将继续推进,预计在2020年城镇化 水平达到57%,城镇总人口8.3亿人,年均增加1800万人。 全国还将有近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 关注人的需要,创造适宜居住、适宜工作的城市环境,
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
7
总的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确实面临 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之前首先要发现 问题。我相信只要发现了这些问题, 凭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智慧, 一定能够很好地解决它。中国 城市化的道路一定越走越宽广。
我国的城市化由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到了改革开放以 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 局面。

1第一阶段19491978年城市...

1第一阶段19491978年城市...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住宅问题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区域经济学指导教师:***20060501摘要住宅问题自古已有,到了近代,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宅问题变得尤其普遍和突出。

“住宅问题”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住宅数量短缺;二是住宅质量不符合居民对现代化生活的要求;三是住宅分配上的资源浪费(即高空置率)和苦乐不均。

城市住宅问题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着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一例外。

区别只是问题的严重程度,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而已。

根据世界城市化的经验和一般规律,国家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后,将进入城市化加速时期。

目前,中国城市化发展极为迅速,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未来的几十年当中,作为城市化的重要内容、特征和机制之一,大量的人口将涌入城市,再加上城市边界变更引起的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必然使得城市住宅面临着巨大挑战,城市住宅问题将日趋突出和严重。

本文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为背景,以住宅政策和制度的改革实践为线索,分三个大的阶段,对各个阶段出现的城市住宅问题的数量、质量和分配三个方面予以了阐述、分析和研究。

得到的结论如下:第一,我国城市化的第一阶段,即1949年~1978年,是我国城市化的抑制阶段,也是住宅配给制阶段,城市住宅问题在数量上表现为绝对短缺,质量问题无从谈起。

第二,我国城市化的第二阶段,即1979~1997年,是城市化进程逐步加速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过渡”:我国尝试了一系列的住宅制度改革,为1998年的住房货币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我国城市化的第三阶段,是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国的住房货币化阶段,城市住宅问题的关键词可以概括为“局部短缺”和“相对过剩”,即在中低收入人口(尤其是城市化人口)住宅供应的不足和高价位住宅大量空置并存、新的质量问题也不断浮现。

而城市住宅问题的解决是我国城市化能继续迅速、稳定发展的关键。

【知识解析】《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知识解析】《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知识清单一、城市化的演进1.世界(1)工业革命以来①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②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③英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1851年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2.中国(1)近代中国①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有些城市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

②影响: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2)现代中国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②1978年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③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1.城市的发展使得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建筑技术的革新使住宅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1)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

(2)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3)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

2.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丰富的生活服务。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

(2)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

(3)娱乐休闲场所、体育中心、公园、广场等设施逐渐增多。

(4)城市中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越来越多。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1.原因: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2.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百姓家中。

(2)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为居民提供照明,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3)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4)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

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

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一)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

1]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

2]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3]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

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1949|54167|5765|10.61950|55196|6169|11.21951|56300|6632|11.81952|57482|7163|12.51953|58796|7826|13.31954|60266|8249|13.71955|61465|8285|13.51956|62828|9185|14.61957|64653|9949|15.41958|65994|10721|16.21959|67207|12371|18.41960|66207|13073|19.71961|65859|12707|19.31962|67295|11659|17.31963|69172|11646|16.81964|70499|12950|18.41965|72538|13045|18.01966|74542|13313|17.91967|76368|13548|17.71968|78534|13838|17.61969|80671|14117|17.51970|82992|14424|17.41971|85229|14711|17.31972|87177|14935|17.11973|89211|15345|17.21974|90859|15595|17.21975|92420|16030|17.31976|93717|16341|17.41977|94974|16669|17.61978|96259|17245|17.9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

5]从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国城镇因迁移和市镇区划变动(即农转非)增长的人口估计约为6300多万人,平均每年增长210万,仅占同期城镇新增人口总数的48.57%。

6]其中50年代的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来自人口迁移;而60和70年代的城镇人口增长,则主要来自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与城市化没有多大关系。

由于人口的流动受到严格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大中城市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发展镇的数量和规模就成为1978年以前农村城市化的一个可以选择的途径,即农民通过建立和发展镇来实现自己的城市化。

实际上,由于大城市土地资源的昂贵和其他问题,小城市化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但是,在传统经济发展战略下,由于农业剩余非常有限和国家农村商品生产和集市贸易的萎缩,镇的人口增长很慢。

据统计,1953年全国镇人口为3372万人,1957年则降为3047万人,1965年增长为3793万人,1970年为4576万人,1978年为5316万人,1978年仅比1953年增加57.65%,7]低于全国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同时,镇的数量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降。

1954年全国共有建制镇5400个,1957年则减少为3596个,8]1963年进一步减少到2877个镇,到1978年,全国镇数降至2850个9]。

由此可见,在1978年以前,“镇”并没有成为农村城市化的基地。

(二)城市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

(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

(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

(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

(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这种城市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相互封闭的“二元社会”。

这里所说的二元社会结构,是指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行“统包”,而对农村和农民则实行“统制”,即由财产制度、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等具体制度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

象大多数事情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后果一样,1949-1978年经济发展战略所导致的城市化滞后和城乡壁垒,其消极作用是不言自明的,这里只想讲几句作为遗产的积极作用。

第一,就当时来看,这种城市化滞后,一方面维持了高积累下的工业体系早日建成;另一方面是避免了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的“过度城市化”(高失业率、第三产业过度膨胀和城市贫民窟)。

第三,作为1978年以后改革发展的起点条件,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都起到了“蓄之既久,其发必速”的作用。

近30年的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来自供给需求两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而城乡壁垒又迫使农村优秀人材不得不就地发展非农产业和走上以小城镇为主要依托的城市化道路。

从而避免了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大中城市集中所造成的严重问题。

二、1978年以后的城市化进程极其特点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化,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迅速推进的,城乡之间的壁垒逐渐松动并被打破,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小城镇迅速扩张、人口就地城市化为主的特点。

(一)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1978-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

这个阶段的城市化带有恢复性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

第一,表现在大约有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并就业,高考的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也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第二,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和迅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大量城镇暂住人口;第三,这个时期开始崛起的乡镇企业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第四,国家为了还过去城市建设的欠帐,提高了城市维护和建设费,结束了城市建设多年徘徊的局面。

这个阶段,就人口来看,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

2、1985-1991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

这个阶段以发展新城镇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

3、1992-2000年,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

1992年到1998年,城市化率由27.63%提高到30.42%,年均提高0.42个百分点。

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城市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

1995年底与1990年相比,建制市已从467个增加到640个,建制镇则从12000个增加到16000多个;从人口来看,城市化水平也从1990年的26.41%提高到28.62%。

10]大中小城镇建设投资的扩张,已经成为90年代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导因素。

(二)城市化政策的变化。

1978年以后,在经济高速增长而城乡户籍分隔的背景下,积极发展小城镇就必然成为可供政府选择的最佳城市化政策。

中国的城市化终于由被压制转为松动和放开,过去那种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和城乡分隔的政策被鼓励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所取代。

1980年,在当时城乡分隔、大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的情况下,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总方针。

为贯彻上述政策,80年代初,开始实行市(地级市)管县制度,地级市数量增加较快,1983-1998年间,共有100多个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其中仅1983-1985年的3年里,地级市的数量净增加50个。

11]1983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要以小城镇为主,大中小城市为辅”,认为“加强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上述建议在当时的城乡户籍制度下,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认同。

1984-1986年“撤社建乡”,并降低建制镇标准,结果3年里建制镇数量增加7750个;1992-1994年,国家对乡镇实行“撤、扩、并”,结果3年里建制镇又增加7750个。

这6年里建制镇增加数相当于1979-1999年间(21年)净增加数的71%。

12]1986年国家有关部门修订“建市”标准后,县级市也增加很快。

1986-1996年的11年间,县级市数量净增加286个。

1992年,国务院再次修订小城镇建制标准,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1993年10月,建设部召开全国村镇建设工作会议,确定了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村镇建设工作方针,提出了到本世纪末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目标。

会后,经国务院原则同意,建设部等6个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

1995年4月,国家体改委、建设部、公安部等11个部委联合下达《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并在全国选择了57个镇作为综合改革试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