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小学儿童认
第六章小学生人际关系
1、早期亲子关系特征—依恋 、早期亲子关系特征— 婴儿大约在六个月以后,与父母建立了一种稳定 的亲子关系,婴儿便形成了依恋。依恋是儿童与 其父母之间的一种感情联系、纽带或持久关系, 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情感状态。这种依恋促 进了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亲密性和接近性。一旦依 恋形成,儿童就以各种方式对待依恋对象,如经 常接触他们、一起玩乐、做游戏,更为重要的是, 依恋对象能给儿童提供一种安全感。疲倦或紧张 的儿童会靠近其依恋对象,并且在感情上表现出 更大的宽慰,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表现出愉悦和 轻松。
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日本心理学家 广田君美研究了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把整个过程分 为五个时期。 (1)孤立期(一年级上半学期)儿童之间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团体,各自 正在探索与谁交朋友。 (2)水平分化期(一至二年级)由于空间的接近,如同桌座位接近、上 学同路等自然因素建立起一定的联系。 (3)垂直分化期(二至三年级)由于儿童学习水平和身体能力的高低, 分化出属于支配地位的和被支配地位的儿童。 (4)部分团体形成期(三至五年级)儿童之间分化并形成了若干个小集 团,出现了统率小集团或班级的领袖人物,团体成员的团体意识加强 了,并出现了制约团体成员的行为规范。 (5)集体合并期(五年级以后)各个小集体之间出现了联合,形成了大 团体,并出现了统率全年级的领袖人物。
2、儿童的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 研究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父母与儿童的关系 发生着变化,儿童越来越多地自己作出决策。麦克斯白 (Macceby)提出一个亲子关系发生变化的三阶段模式。 Macceby)提出一个亲子关系发生变化的三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重要决定由 父母作出。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 12岁),父母具有较强的社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父母具有较强的社 会交往能力,并且关心儿童的社会交往,让儿童参与家庭 中某些事情的决策,为他们提供交往的机会等促进儿童社 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父母通过榜样作用、强化和约束,培 养儿童形成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方式,发展儿童的亲社会 行为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作出更多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作出更多 的重要决定。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
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一、选择1.小学儿童逐步养成一些道德行为习惯的年龄阶段是( C )。
A、低年级B、中年级C、高年级2.小学儿童道德意志发展水平,总的来说属于( A)。
A、初步的B、较高的C、相当高的3.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是( C)。
A、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B、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C、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的稳固联系4.小学阶段,儿童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发展,从总体上说( )。
A、知落后于行B、比较协调C、行落后于知5、到了小学(C ),儿童调节行为的力量开始由外部控制向内心自觉的方向过渡。
A、低年级B、中年级C、高年级6.对“儿童为什么要遵守纪律”的问题,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自( A )的一种认识。
A 服从老师的要求,为了得到表扬,为履行班级或少先队的义务。
B、为集体争光,这是社会公德的要求。
C、应自觉遵守纪律7.小学儿童大约在( C )年级以后,才逐渐养成初步的行为习惯。
A 、一、二年级B 、三年级C、四年级8.小学( C )学生的坚持性已从外界权威的影响逐步转向内心的自觉坚持完成任务了。
A 低年级B 中年级C 高年级9.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A )。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0.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是( B )。
A、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B、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C、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二年级二、判断1.品德也就是道德。
(╳)2.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或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在三年级下学期。
( √)3.品德一方面依存于道德,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另一方面品德对道德也有反作用,许多人的品德又构成或影响社会的道德面貌。
(√)4.强化只是用来塑造某种新行为而不可以改变旧有的行为习惯。
( ╳)5.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动机发展逐步发展到行为后果,然后才到后果与动机的统一。
( ╳)6.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是随着道德认识的发展而得到相应发展的。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 第六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与教育
研究表明,儿童的记忆效果与其对事物的兴趣密切相关。如果事物能引起儿童 的学习兴趣,他投入的热情就高,主动性强,记忆的效果也好;反之,如果是被 迫的、缺乏兴趣的学习,其记忆效果就差。
因此,幼儿园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采用生动、形象和富有趣味的 材料,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提高记忆效果。另外,教师 还可以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组织活动,最好能够让儿童参与其中并亲自动手 操作,同时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积极鼓励他们,这对培养儿童的记忆力有很大帮 助。
(一)胎儿和新生儿的记忆
人类个体在胎儿期就已经有了记忆,并在出生后表现出了再认的能力。 新生儿记忆的一个主要表现是建立条件反射,即对条件刺激物形成某种稳定 的行为反应。另一个主要表现是对熟悉的事物产生习惯化,即随着刺激物出现频 率的增加而对它的注意时间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的现象。
(二)1岁前婴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3—6岁是儿童有意记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儿 童的无意记忆,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有意记忆。教师或家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 可以经常向儿童提出具体、明确的识记任务,并对记忆的结果给予适宜的评价, 以激发儿童有意识记的积极性。
记忆策略的运用是提高记忆水平的关键之一,是否运用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 否运用得当会直接影响儿童的记忆效果。为了提高记忆效果,教师或家长可以教 给儿童一些记忆策略,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记忆的方法。
(四)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交互使用
儿童的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计划性,且不能持 久,因此教育教学活动不能单独使用无意注意,还需 要发展儿童的有意注意,实现两种注意的转换。
在组织儿童的活动时,首先用有趣的活动、生动 的语言或形象直观的教具引起儿童的无意注意。随着 活动的深入,教师要善于用语言提出预设的活动要求, 以发展其有意注意。
小学儿童认知发展 ppt课件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简介:(1896-1934) 前苏联心理学家, “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
鲁利亚和列昂节夫,研究人的高级心理 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 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 1924年,莫斯科心小理学儿研童认究知发所展 工作。
爱情 关怀 智慧
理论的贡献:
1:对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作了发展 和修正,强调了自我的独立性。
2:提出生命循环概念。事实上,艾 里克森的学说是一种描述自我在人生经 历中如何获得或失去力量,如何支配个 人心理发展的人格理论。
小学儿童认知发展
三、皮亚杰心理发展理论 简介:( 1896—1980)
让·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1918年在纳沙特尔大学获得 科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 1921年日内瓦大学实验室主任. 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 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
小学儿童认知发展
(一)环境决定论
1、否认遗传的作用 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二)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
著名的“阿尔伯特”试验 结论:恐惧等情绪是可以习得的。
小学儿童认知发展
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简介(1925-)
阿尔波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 出生加拿大,美国人。新行为主义代表人。 以其社会学习论著称,认知理论之父。 班杜拉毕业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 1951年获得艾奥瓦大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 1953年,班杜拉加入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 。 1974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86年,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论 。 2001年,获行为治疗发展小学学儿会童终认知身发展成就奖
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by 沈德立
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by 沈德立以下是关于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by 沈德立,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本书印次为2007年7月第二次。
这是一本供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使用的心理学教材。
本书在体例上进行了如下安排。
首先,在每章之初,对教与学提出了建议。
教师可依此为参考,安排和组织本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学生可据此了解本章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学习目标,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
其次,在每章之中,在阐述基本理论的同时,穿插、补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其目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加深学习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再次,在每章内容结束时,对本章中出现的主要概念进行了总结,以促进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要点。
最后,每章还给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题,以便巩固所学的知识。
本书编写过程中参阅了许多专家及同行的研究报告和著作,并引用了其中的一些观点和内容。
作者:沈德立主编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08ISBN:9787561733714查看目录·前言第一章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第三节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第一节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第二节小学儿童感知觉与记忆的发展第三节小学儿童思维与想像的发展第三章小学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第一节小学儿童个性发展理论第二节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三节小学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第四章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品德的实质第二节品德发展的研究理论第三节小学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第五章小学儿童学习理论第一节小学儿童学习的实质第二节小学儿童学习行为理论第三节小学儿童学习认知理论·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第三节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七章小学儿童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小学儿童学习迁移的实质第二节小学儿童学习迁移的理论第三节小学儿童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第八章小学儿童的学习策略第一节学习策略的实质第二节小学儿童的学习策略第三节小学儿童学习策略的掌握第九章小学教学设计第一节小学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小教学目标的设计第三节小学教材分析第四节小学教学决策第十章小学课堂教材评价第一节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质第二节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程序和方法第三节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技术·第十一章小学教师心理第一节小学教师的角色第二节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第三节小学教师的成长中文参考文献外文参考文献·。
《发展心理学》课程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6、7-12、13岁儿童处 在小学学习的时期。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 还具有明显的幼儿心理特 点,而小学高年级儿童则 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 渐进入青春发育期,这个 时期被称为前青春发育期。 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 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 点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 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小学儿童数学概括能力的五个等级
Ⅰ级:直观概括水平。儿童依靠实物、教具或配合掰手指头 来掌握10以内的数概念,离开直观,运算就中断或发生困难。 Ⅱ级:具体形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儿童进入了“整数命题运 算”,掌握一定整数的实际意义、数的顺序和数的组成。 Ⅲ级:形象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处于从具体形象概括向抽 象概括发展的过程中,这阶段由于儿童的数表象的丰富与数 的实际意义的扩大形成了数概括的新特点 Ⅳ级: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即初步代数的概括 运算水平。 Ⅴ级:代数命题概括运算水平。儿童根据假设进行概括,完 全抛开算术框图进行运算。只有极少数小学儿童能达到这一 水平。
(二) 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 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儿童在这种特殊 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责任感受和义务感,在完成学习任务 的过程中,儿童的意志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2.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小学儿童必须通 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掌 握人类的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在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中, 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都明显地发展起来,其思维活动 也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3.学习活动是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在共同的学习中,儿 童发展了交往技能,提高了社会认知水平,培养了合作、互 助的集体精神,掌握了各种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并发展了各 种良好的品德。
《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课程编码: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二、学时及学分总学时数:72,其中,理论学时72,实践学时0。
学分:2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科)开设学期:第1学期四、课程性质、目标和任务课程性质:《小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有着自身理论体系与方法的应用学科,因此教育心理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为学生学习教育学、教学论等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将来学生进行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课程目标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同时掌握相关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并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和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具体包括:第一,学习本门课程之后,使学生能把握教材的内容结构及学科的理论体系,掌握好本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观点,了解本学科领域新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同时能够合理分析教学行为,并有效指导教学实践。
第二,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以及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与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并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行的建议。
第三,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机激发、知识学习、问题解决、记忆保持、技能形成和规范获得的基本学习规律,并能运用有关学习规律自觉改进自己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第四,使学生了解教学设计、教学测评、课堂管理和教师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并能明确这些策略与方法的学习理论与学习规律基础,并能初步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案,提高教学的科学性,为今后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这两个与教学技能关系密切的问题,通过教学心理的探讨,以求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促进他们贯彻实施和灵活运用学习原理和培养教学策略。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小学儿童心理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小学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进入小学后的一个最重大变化就是开始了正规的学校生活,这为他们心理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客观条件。
在这段时间里,儿童通过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充分地吸收着各方面的知识,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发展着各种社会技能,使他们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一般问题一、年龄阶段小学是指儿童从6、7岁到12、13岁这一时期,这时儿童进人学校,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主要活动,所以,这个时期又称为学龄初期或小学期。
二、基本特征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一)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进入小学以后,儿童开始了正规的、系统的学习,学习成为了儿童的主导活动。
学习活动与游戏活动有很大不同,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儿童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且要学习自己不感兴趣,但又是必须学习的。
与游戏相比,学习具有社会性、目的性、系统性和强制性。
(二)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幼儿阶段时,口头言语和具体形象思维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占重要地位。
儿童进人小学后,书面言语成为儿童学习的专门对象。
由于书面言语的掌握,扩大了儿童的知识范围,发展了儿童各种心理过程,促进了儿童掌握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进入小学后,儿童的活动都是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的。
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儿童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逐渐发展起集体意识,掌握了各种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行为规范,形成和发展了良好的品德。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学习一、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与这个阶段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习动机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往往与具体的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如为了得到好分数,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为了个人前途学习等。
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物体
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物体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搭一搭、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来辨认物体,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主要特征,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
2、使学生在认识物体的活动中,感受平面与曲面是不同的,体会比较、分类等认识物体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一组建筑物的图片:故宫、赵州桥、东方明珠电视塔、凯旋门、世贸大厦。
2、讲述:这些壮观美丽的建筑都是设计师和建筑工人的杰作,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二、动手探索,体会领悟1、搭积木。
讲述:取出你们的积木,小组合作搭一搭。
注意哪些容易搭牢,哪些不容易搭牢。
2、分一分。
3、识形体。
引导:我们来看一看、摸一摸这些积木,(一起感知长方体)我们把这一类形体叫做“长方体”,(出示立体图形)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积木。
三、巩固认识,应用拓展1、“想想做做”第1讲述:南瓜博士觉得小朋友非常聪明,给我们带来了一道题,就是书上“想想做做”的第1题,请你帮它们找朋友,连一连。
另外,南瓜博士还提了一个问题:“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朋友吗?2、“想想做做”第2题。
四、总结全课今天大家的设计非常棒!将来肯定会是个好建筑师。
请你谈谈这节课又知道了什么新知识,增加了什么新本领,好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球、圆柱,感知这四种形体的特征。
2、在活动中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师:在“认物体”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4个好朋友,它们分别是:(教师出示模具,学生说出它的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引入二、活动安排1、滚一滚师:老师这儿有个滚板,如果让这4种形体同时从上滚下来,小朋友们猜猜看,哪个会滚得快些?哪个会滚得慢些?2、堆一堆三、总结全课统计各组得分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综合性评价:。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题目及答案
第六章小学教育内容本章习题一、填空题1.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标准一般包括社会发展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基本被组织成学科课程、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大致包括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施建议、附录等部分。
4.人文知识是人类采取各种手段对人文世界的认识及其结果,主要具有价值负载和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
5.从认识“生活世界”本身入手,教育内容可以被区分为两种性质:一是实用的内容,二是______的内容。
二、判断题1.人文主义教育主张教育内容应该以科学知识为主,自然科学在课程中应该占支配地位,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人才。
()2.首次明确提出“缄默知识”概念的哲学家是胡塞尔。
()3.在小学教育内容领域,显性知识占据着绝对的支配地位,隐性知识长期受忽视而陷于盲动状态。
()4.班级活动内容规划策略包括根据学情提炼主题和围绕主题巧拟内容。
()三、名词解释1.小学教育内容2.形式教育3.实质教育4.隐性知识四、简答题1.教育内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教材内容处理策略有哪些?3.校本课程内容设计策略有哪些?五、论述题1.如何理解小学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2.试论当前小学教育内容的基本取向。
第六章小学教育内容本章练习(答案)一、填空题1.个人发展需要;文化发展需要2.整合课程;活动课程3.课程目标;内容标准4.解释依赖5.虚用二、判断题1.×2.×3.√4.√三、名词解释1.小学教育内容,指为实现小学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小学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文化总体。
2.形式教育,也称形式训练或心智训练,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简答)1. 幼儿为什么做游戏?2. 为什么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3. 简答:幼儿游戏的类型有哪些?(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划分;从社会化程度的角度划分;从游戏目的地角度划分等。
)4. 简答:幼儿言语的发展特点是什么?5. 简答: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特点是什么?6.. 心理理论的代表性研究有哪些?7. 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8.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9.简述侵犯行为的分类。
10.简述亲社会行为的分类。
11. 简述3种亲社会行为的理论。
12. 简述3种侵犯行为的理论。
1、(一) 经典的游戏理论(1)精力过剩论(席勒、斯宾塞,他们认为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2)复演论(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认为,游戏是复演祖先的生活史,是遗传活动的表演,游戏是重复祖先的进化过程,是种族行为的复演)(3)娱乐论(或松弛论)(德国的提扎鲁斯认为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在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4)机能快乐论(彪勒提出机能快乐论。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5)生活准备说(德国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格罗斯把游戏看作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练习活动。
扮演各种角色体验和准备未来生活)(6)成熟说(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博伊千介克认为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
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以进行活动,不是单纯的一种机能,而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表现。
由于有童年,才会有游戏)(二)当代的游戏理论(1)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弗洛伊德:补偿说(发泄论)(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是本我能量的发泄)埃里克森:掌握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
认为游戏可以帮助自我对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协调和整合。
提升自我的组织能力和力量。
“复活”幼儿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自己的精神创伤)(2)认知动力说(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游戏的发展水平。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
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三、【图表】感觉、知觉认识过程记忆、想象(伴随注意)思维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心理现象)个性倾向性系统:需要、兴趣、志向、价值观个性心理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控制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四、【复习题】(一)填空: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879__年,其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_冯特__。
2.人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归纳起来,可分为 _和_______两大部分。
3.大脑皮层分四个叶: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4.皮层上的脑叶在机能上有分工,枕叶与_______有关,颞叶与_______有关,顶叶与_______有关。
5.儿童心理研究的常用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和_______共同构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7.早期的中外儿童心理学家曾运用个案法观察自己的孩子,并发表了长期的记录,如德国的_______、英国的_______、中国的_______等。
8.调查法是一类方法的总称,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种。
9.实验法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种。
(二)选择:1.皮层由150亿_个脑细胞分6层组成。
A.150亿B.15亿C. 22亿D.170亿.2.神经信息的传播速度是_360_公里每小时。
A.36B.3600C. 360D.36000.3.“谈虎色变”属于_B___。
A.无条件反射B.条件反射C. 既是无条件反射又是条件反射。
.(三)判断并说明理由:1.思维是人类心理发展高于动物的本质标志。
()2.学校的教学活动不是一种交往活动。
()3.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是否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区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标志之一。
()4.贯彻“死记硬背”的原则,是学好《心理学》的关键。
()5.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小学语文一年级第六章教学解析
小学语文一年级第六章教学解析一、认读生字词第一节:认读单字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快速认读单字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章节主要着重于学生对于生字的认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将生字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场景之中,让学生在自然的环境中感受到单字的魅力。
1. 生字识别:通过让学生观察物体,并辅以图片或实物的展示,引导学生认读生字。
例如,教学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用品开始,如“书”字、“椅”字、“枕”字等,让学生逐渐建立起对常见物品的单字认知。
2. 活动游戏: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趣味的活动游戏,例如“找一个和‘树’字谐音的字”、“看谁最快找到拼音是‘zu’的单字”。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生字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和认读能力。
第二节:认读组词在掌握了基本的单字识别后,引导学生学习认读组词。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组词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会搭配合理的字词,拓展学生的词汇量。
1. 字词搭配: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基础的字词,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行搭配。
例如,老师给出“书”字和“包”字,学生可以搭配成“书包”、“书本”等词组。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字词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句子拼接:引导学生进行句子的拼接游戏。
通过给出一些简单的句子片段,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字词进行组合成完整的句子。
例如,“我喜欢__”,学生可以根据字词“花”、“书”等进行搭配。
这样的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二、古诗文欣赏第一节:课文导读通过背诵和欣赏古诗文,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富有韵律感的古诗文,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
1. 背诵: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朗读出诗文,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
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跟读和背诵,提高学生对于古诗文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2. 讲解:针对一些生字词或者句子结构复杂的古诗文,教师可以进行逐句讲解,并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描述,帮助学生理解诗文中的意义和美。
《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小学生心理学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是小学教育的必修课程。
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是为了对未来教师进行职前培训,使他们比较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必要的小学生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把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心理教育观;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未来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存在于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以便能尽快适应小学教学工作的需要;适应小学教师素质提高以及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1.使学生从系统论的角度了解和掌握小学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建立小学生心理学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掌握小学生心理特点奠定基础,树立科学的心理观;2.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学会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解和分析人的心理现象,帮助学生加深对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认识,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掌握心理科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学会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小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并掌握在教学中遵循心理学规律,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小学生认知发展、个性发展、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育教学难点:认知发展与心理教育、品德发展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并适当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案例分析法、自学讲解与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小学儿童心理学概述(2学时)1.教学内容(1)儿童心理学的界定;(2)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3)研究设计的类型;(4)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
小学社会教材第一册第六章教学解析
小学社会教材第一册第六章教学解析(正文内容)教学解析:小学生社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交往能力。
第一册第六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着“身边的生活环境和社区”展开,通过展示儿童身边的生活环境和社区,引导他们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一、教材分析第一册第六章的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生活环境的变化、家庭与社区、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社会规范和公德心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对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和社区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生活环境的变化、家庭与社区的关系、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作用、社会规范和公德心的重要性等方面的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生活环境和社区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热爱,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生活环境的变化:通过图片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的变化,例如道路交通的发展、建筑物的变化等。
2. 家庭与社区: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家庭与社区的关系,讨论家庭和社区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家庭和社区成员。
3. 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通过图片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各种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并让他们了解这些设施和服务的作用和意义。
4. 社会规范和公德心:通过故事、案例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社会规范和公德心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四、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1. 教学手段: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实地考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互动性。
2. 评价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观察记录、小组讨论表现、作业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要点与难点1. 要点: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环境的变化,了解家庭与社区的关系,认识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作用,培养社会规范和公德心。
小学课件《主讲教师》
ok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3.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
(1)对教师的态度 (2)对集体的态度 (3)对作业的态度 (4)对评分的态度
ok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
(一)学习障碍的特点 学习障碍:进人学校以后, 学习障碍 : 进人学校以后 , 有一部分儿童在 阅读、 阅读 、 算术等方面的学习中存在较严重的困 难,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学习障碍。 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ok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2.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
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 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 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 儿童的学习兴趣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儿童的学习兴趣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第一,在整个童年期内,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外部 第一,在整个童年期内, 活动更感兴趣,以后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作业内 活动更感兴趣,以后对学习的内容、 容更感兴趣。 容更感兴趣。 第二,在整个童年期内,儿童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分化。 第二,在整个童年期内,儿童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分化。 第三,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第三,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游戏因素在儿童学习兴趣上的作 用逐渐降低。 用逐渐降低。
ok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二)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首先,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 教师指导下有目的 首先,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 有系统地掌握知识、 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 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是一种社会义务。 其次,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 教学活动来实施的 其次,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 小学儿童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读、 小学儿童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 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 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人 类的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 类的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 ok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观 察 有 几 匹 马?
三、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 有观察力的人善于发现对象本质的、 典型的却不太显著的特征。 • 观察能力是小学儿童智力的重要组成 部分。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47
(一)小学儿童观察能力的发展阶段
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
2、认识“空间对象”阶段 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35
1、形状知觉 • 哪些轮廓容易组合成图形? a.邻近性 c.对称性 b.相似性 d.良好连接
e.共同命运
f.封闭
d.方向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36
2、方位知觉
• 视觉的方位定向不是天生的,而是后 天学会的(斯特拉斯佩的实验)。 • 听觉方位定向 • 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33
(一)空间知觉
•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 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与空间 定向等。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34
小学儿童形状知觉发展特点
• (阅读教材70页相应内容)
• 小学儿童识别几何图形的局限性: • ①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混淆 • ②立体几何图形知觉水平不高
14
4、儿童注意的培养
1)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3)丰富教学活动形式 4)培养儿童有意注意的能力 5)激发孩子对活动的兴趣与需要 6)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15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感知与观察 • 什么是感觉?
• 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人脑 对直接作用于感观的刺激物的个别 属性的反映。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21
(5)视觉后像 •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 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 保留一个短暂时间的现象。 • 正后像和负后像 后像品质与刺激物相同的,叫正后 像,相反的,叫负后像。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22
(6)闪光融合 • 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 得到融合的感觉的现象。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26
1、基本听觉现象
(1)音调 • 由声波决定的听觉特性。
• 音乐的音调在50—5000赫兹之间, 言语的音调在300—5000赫兹之间, 人耳最敏感的区域时1000—4000赫 兹。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27
(2)音响
• 由声音强度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 • 测量音响的单位是贝尔或分贝尔。
知觉的种类: • (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观的 特性,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 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 (2)根据人脑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 可分为空间、时间、运动知觉。
知觉的特性
• 1、知觉的整体性 • 2、知觉的理解性
• 3、知觉的恒常性
– 形状恒常性 – 大小恒常性
– 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43
什么是观察力?
请观察下图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44
观察有几个人?
• 如果你能发现6个人, 说明你的观察力是 一般的人。 • 如果你能发现7个人, 说明你的观察力超 过一般的人。 • 如果你能发现8个人, 说明你的观察力非 常强。祝贺你!
• 如果你能发现9个人, 说明你具有超群的 观察能力,富有创 造性,值得庆祝
3
一、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与教学
(一)什么是注意?
•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不仅 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而且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始 终
注意的两个特点:
• 指向性
• 集中性
4
(二)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 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
– 听觉>触觉>视觉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 性质 3、人的态度和兴趣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39
(三)运动知觉的发展
• 什么是运动知觉? 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反映在人脑中, 为人们所觉察,就是运动知觉。 • 什么叫真正的知觉运动? 物体按特定的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 向另一处所作连续位移。 • 角速度:弧度/秒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19
(3)视觉缺陷
• 包括色弱和色盲 • 色弱者在刺激光较弱时几乎分辨不出任何颜色。在男 人中占6%。 • 色盲分为全色盲和局部色盲
• 全色盲者只能看到灰色或白色,丧失对颜色的感受性。 局部色盲者分为红绿色盲和黄蓝色盲。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20
(4)视敏度
• 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 的能力。医学上称之为视力。 • 最小间隔视敏度是视觉系统区别物体 间最小间隔的能力。 • 医院常用E型视标和蓝道环(C)来 测量最小间隔视敏度。
• 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
• 两耳连线中点为顶点作圆锥,圆锥面 上各点容易混淆。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37
(二)时间知觉的发展
• 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时间知 觉的发展较迟。
• 即使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对一分钟 的估计也极不精确。一般都是估计 过短。
• 皮亚杰的“蜗牛实验”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38
•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明处转入 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暗适应最初7-10分钟内,感觉阈限 骤降,感受性骤升; •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 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18
• 明适应进行很快,在5分钟内,明适 应全部完成。 • 明适应和暗适应研究的实践意义
1.注意广度的发展 •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注意范围很窄。 • 有研究发现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广度不足四个客体;
• 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注意广度为5~6个客体。
• 一般成年人的注意广度是7-8个点,而初中一年级学生的 注意广度就为6点,也就是说在初中时,注意广度已达到 成人。 • 注意的广度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30
二、小学儿童知觉的发展
什么是知觉? •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观,而在头 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 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 于感觉器官产生的。 • 知觉以感觉作基础,但它不是个别 感觉成分的简单总和。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31
•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相 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识 别和确认。
• 阴国恩、沈德立等对小学生的注意进行了研究,发现: – 小学二年级和五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基本处于同一个水 平; – 小学二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还处于发展初期,自觉控制 注意的能力差,容易被其它刺激分心。无意注意在其认 识活动中仍很重要; – 小学五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比二年级儿童有了进步;在 其认识活动中,有意注意已逐步取代无意注意,占主导 地位。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 小学低年级儿童大部分处于认识2、3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48
(二)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方面
• 从观察的目的性上看。 • 初入学的儿童,观察的目的性较低。
• 他们一般还不会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任务,即使对 于教师提出的任务也不能很好地排除干扰,集中注意 观察的目的。
1. 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不要由于某种不 必要的教具、事物等无关问题,而把儿童的注意引向 不必要的方向去。(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 对小学低年级儿童,观察其外显行为,适时调整教学 方法、引导方式、课堂组织。(活动过程的组织合理 有效)
9
(五)儿童注意品质或特性的发展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40
真动现象
• 上阈:35度/秒,超过此值为弥散性 闪烁
• 下阈:1-2分/秒,低于此值为相对 静止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41
似动现象
• 1、动景运动
• 2、诱发运动 • 3、自主运动 • 4、运动后效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42
小学儿童运动知觉的发展
• 大肌肉运动觉成熟较早(如走、跑、 跳、攀登、伸展等); • 小肌肉运动觉发展较迟(精细动作 做不大好,握笔的手指、手腕僵硬, 字迹歪扭,结构不当,用力不均 匀); • 注意对儿童进行训练。
• 他们的知觉主要由刺激物的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所 决定。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49
2、观察的顺序性方面
• 从观察的顺序性看。
• 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零乱、不系统,常常东看 一下西看一下,看到哪里算哪里。 • 中、高年级学生观察的顺序性有较大发展,一 般能做系统观察,而且在表述观察的情况前, 往往能先想一下再做表述,即把观察到的点滴 材料进行加工,使观察内容更加系统化。
3.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三)儿童注意的发展
• 注意首先是与定向反射相联系的,最初的定向反射是一种无 条件反射,后来由无条件的定向反射发展成为条件性的定向 反射。 • 3岁以前儿童的注意基本是无意注意。 • 3岁之后儿童开始接受学前教育,有意注意就逐步出现了 。 • 进入小学之后,儿童才开始能够独立地组织和控制自己的注 意 •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注意还常会带有情绪色彩。
第六章 小学儿童认知发展与认 知能力的培养
第一节 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 与教学
2
小学儿童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 1、学习活动增强了小学儿童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 2、学习活动增强了小学儿童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 觉性
• 3、学习活动促使小学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不断发展 • 4、学习活动促进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