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潮》课后反思 - 丰台区课程改革平台
《听潮》教案设计
《听潮》教案设计听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听潮》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
- 掌握《听潮》中的重要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 学习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互动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品味。
-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了解《听潮》的背景、作者、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 透彻理解和分析《听潮》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 学习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并进行文本解读和思想交流。
2. 教学难点:- 理解和分析《听潮》中的寓言手法和象征意味。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和展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最喜欢的一部古代文学作品是什么?为什么喜欢?2. 引出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听潮》,它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步骤二:理解背景(10分钟)1. 分组讨论:根据提供的资料,讨论《听潮》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
2. 小组展示:一组代表进行简要介绍,并补充其他组的不足之处。
步骤三:学习分析(15分钟)1. 教师讲解:详细介绍《听潮》中的重要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的讲解进行讨论,共同探究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3. 全班讨论:随机提问几个小组,听取不同观点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步骤四:欣赏解读(20分钟)1. 听读文本:请几位同学朗读《听潮》中的精彩片段,并对每段进行解读。
《听潮》导学案 文档(1)
《听潮》导学案甘卫东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多层次、多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摹事物的方法。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疏通重点字词。
2、学习有表情的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感知文章内容、品味文章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作者通过描写大海的雄壮美,来表达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时:2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概括文章内容、编写阅读提纲。
2、学习有表情的朗读课文,注意速度和语调。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预习复习1、导入2、读学习重点3、读课文,标段序,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4、完成学案任务⑴(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飞沫.mî窗棂.líng 深黯.àn 一款.kuǎn云汀.tīng 琼台.qíong 慵懒..xiàxì..yōng lǎn 眼睑.jiǎn芳醇.chún汩gǔ嗥.叫háo 罅隙(2)文学常识填空。
鲁彦,原名____,现代作家、翻译家。
早期代表作有________ ________ 后期代表作有________。
本文选自________ 。
二、问题导学1、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三部分的内容。
例:入住海岛——倾听潮音——抒发感情交代听潮的时间地点环境——描写观潮时看到的景物——表达对海潮的喜爱之情2、阅读文章的5—21段,思考问题:这一部分写作者听潮的过程,依次描写海潮的那三个不同的景象?请分别给这三幅画面取个形象的名称。
3、试有感情的朗读这三层的内容。
①、思考:这三层应分别用怎样的语调和语速朗读?(轻柔、慢速------兴奋、中速-------激昂、快速)②、分组设计朗读方案。
③、朗读。
4、分析这三层的内容:⑴、三幅画面中的大海分别有什么特点?⑵、分别表现了大海什么样的美?⑶、你能否分别用一个喻体为人的比喻句形容三幅画面中的大海?5、完成学案任务⑵三、自学探究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听潮》教案设计.doc
《听潮》教案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角度地描摹事物的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文字描写声音的方法。
3.学会用“评点批注法”。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进行评点批注。
2.学习有表情地朗读,注意重音、速度、节奏和语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作者通过描写大海的雄壮美,来表达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熏染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和不怕挫折、不断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和感情美。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略)理清课文脉络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潮这种现象的产生吗?生说。
师述:潮即海潮,是海水受到日月的引力定时涨落的现象,面对澎湃的海潮,作者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于是就有了《听潮》这篇文章,作者用文字成功地塑造了声音的形象,很值得我们学习,这是一篇优美的以景抒情的散文,里面有大量的优美句子,今天我们就为《听潮》评点批注吧!二、听录音朗读课文6-17自然段,找出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进行品读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潮的声音的?师述:我们怎样赏析优美的句子呢?从哪些方面切入?(生答)师黑板出示1、抓关键句子赏析句子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3、从结构的角度赏析句子4、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句子5、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三、示例引路“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齐读)这句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切入赏析(生思考作出答)。
生1:抓关键词语进行赏析,这句用“冲""粘""润湿”形容潮来时的动作, 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轻纱般的柔美。
生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作者运用三个比喻来描摹海潮。
听 潮(精选5篇)
听潮(精选5篇)听潮(精选5篇)听潮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通过描写大海的雄壮美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2.感知大海平静时和涨潮时的情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摹景物的方法,体会写景壮物作用重点-紧紧抓住“听“字,体会作者描摹声音和通过想象维妙维肖地写出大海情态的表现手法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朗读指导法教具准备:录音机、录像机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词典,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二。
按描写的内容,理清层次第一部分(开头~“妻欢心地呼喊着说”)交代了听潮的时间、地点、心情第三部分(“大海上一片静寂”~“血腥的浪花泼溅在……”)分别描写了涨潮前、涨潮初起、涨潮达到高峰时的情景,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第三部分(“彦,这里会塌了!”~最后)通过对话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热爱大海的感情一.重点诵读第二部分,找出课文中描写大海涨潮前后情景的内容,领悟这些描写如何体现出“听”的特点。
分析海潮变化的过程,说说它们可分为几个画面。
1.沉睡图:涨潮前的平静状态作者抓住“静”的特点,多侧面、多角度地进行描写,“静寂”、“吻”、“沉吟“等词句,写出了涨潮前的静谧,“那声音仿佛是……,又像是……;像……” 更出神入化地表现出宁静温柔的特点,而这一切全是通过听觉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来表现的。
作者还运用通感手法,为我们描绘了海浪声音的温柔、芳醇和轻微,创造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大海沉睡图。
2.渐醒图:涨潮初起时的涌动状态 3.怒吼图:涨潮高峰时的汹涌状态二.作业:1、把2 、3图分析整理2、熟读课文第二教时一.继分析海潮变化过程图2、渐醒图涨潮初起时的涌动状态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抓住大海渐醒渐烈的动态,维妙维肖地描绘大海的“涌动”状态。
“惊醒”、“汩汩”、“吐着气”、“奏鸣”等词写声音,而对初醒时的情态也是根据声响加以想象而描绘出来的。
图3、怒吼图:涨潮高峰时的汹涌状态涨潮达到高峰时,作者的想象驰骋千里,各种音响,各种动态,像千军万马的疆场,像你死我活的搏斗,血雨腥风,怒吼厮杀,感情发展到高潮。
语文:第2课《听潮》教学设计(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
《听潮》教课方案一、教材剖析《听潮》这篇抒怀散文,以“我”和“老婆”赏析海洋的落潮→涨潮→热潮为线索(详尽描绘了这三种状态的海洋),以惊喜之情为基调,以“听”字统率全文,贯串一直。
落潮写静,涨潮写动;静时柔情脉脉,动时雄健豪放,刚柔相济,相辅相成。
作者对海洋的深情,融注在各样光景中,以物我交融来抒发欣赏之情。
本文为我们描述了三幅海洋图,即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不论是轻描素抹,仍是浓墨重彩,字字含情;不论是激动高亢,仍是轻缓舒徐,句句存心。
情与景融为一体。
如月下海洋,波光闪闪,浩渺无垠,那么安静,那么柔美,那么圣洁,仿佛远离了凡间的纷扰。
他们固然“一句话也没有说”,但那欢乐之情,真可说是达到了忘我的境地。
这类安静、安祥、温柔、亲昵,是一种静谧之美。
当海洋掀起洪波巨浪,“响雷般地大吼着”的时候,妻惊叫了,“战栗了”。
真是物我交融,情与景糅合在一同了。
“这是伟大的乐章” “来的时候凶狠,去的时候又多么沉静呵!同样的美!”在写浪潮的整个过程中,既写光景,也写感觉,使情形含一。
心随潮动,情随潮迁,浪潮起伏,也如作者心潮起伏,内幕与外境达到完满的联合。
写作特色:1、动静联合,以静衬动。
作者在写看潮之感时,不是直接写浪潮上升,海浪汹涌的壮观,而是由近及远,描述安静的夜海风景,衬着出“静的和平的欢乐的神奇”氛围,以静衬动,使海涨潮的动景更为壮观。
2、抓住特色,描述浪潮。
作者抓住浪潮汹涌汹涌的特色,先写潮涨的声音、神态和性格;而后从声、光、色、形等方面来描述衬着;最后重笔描述涨潮达到热潮时的宏伟气概和惊心动魄的奇景。
开始写海在沉吟,像是情人的密语,细风拂过琴弦。
既而钟声惊醒了海的酣梦,“我们脚下的岩石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并且声音愈响越大起来。
”“海自己醒了” “岩石也忧如逐渐战栗,发出抵挡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早,片片飞散。
”接着“海终于愤慨了”它吼怒,声音也就越大了。
“战鼓声、金锣声、呐叫声、叫号声、哭泣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混杂在一同,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听潮》获案设计
《听潮》获案设计(一)这是一篇写于30 年代的优秀散文,它的特点是将描写对象寄诸听觉,有其独创性,教学这篇散文,必须采用诵读赏析法,辅之以写作教学,以写促读,以读助写,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可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诵读赏析为主,第二课时以写作教学为主。
【知识目标】1.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2.学习通过听觉写景来抒情。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赏析。
教学难点;学习从听觉写景。
教具:录音机及课文朗诵磁带。
第一课时一、出示题目,检查预习(课前布置预习,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读课文1~2遍,了解课文大意),作一些字词基础知识的分析讲解。
1.检查学生预习完成情况(老师抽查或学生互查)2.字词基础知识分析讲解。
汩(gǔ)→泪(mì)战栗一粟米朦胧一■■→蒙胧二、作者简介。
(课本P134 提示》第一段)三、提出问题。
1.你们读过《听潮》,你对本文哪些段落的描写最感兴趣?为什么?2.本文写景相当出色,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器官感受的(听觉)?人们一般是看潮(如每年的钱塘观潮),本文却是听潮,作者听到了什么?四、放录音带。
(听之后问:作者听到了什么?学生各谈初步印象)五、教师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与学生一道赏析。
1.读1——-4 段,问:你们听到什么了?〔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声响〕2.有表情地读5——12段,和学生一起体会大海落潮时的温柔静谧3.读13、14 段,问:听到潮声了吗?〔涨潮初起,激起兴奋〕4.读15、16、17段,高潮时的潮声。
5.妻子和“我”的问答,体会海的壮美。
6.作者的直抒胸臆。
六、学生读课文,讨论:你喜欢哪些段落?指导学生重点读课文第二部分。
七、学生交流学习收获,讨论,教师作结,布置学生完成背诵任务。
※本课时重点步骤为五——赏析。
第二课时一、检查诵读,加深学生对听潮的印象,进行基础训练1.统计多少学生喜欢大海平静时的景象,多少学生喜欢涨潮时的景象。
听 潮(通用9篇)
听潮(通用9篇)听潮篇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通过描写大海的雄壮丽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感知大海安静时和涨潮时的情态,体会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摹景物的方法,体会写景壮物作用重点- 紧紧抓住“听“字,体会描摹声音和通过想象维妙维肖地写出大海情态的表现手法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朗读指导法教具预备:录音机、录像机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借助解释和词典,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二。
按描写的内容,理清层次第一部分(开头~“妻欢心地呼喊着说”)交代了听潮的时间、地点、心情第三部分(“大海上一片清寂”~“血腥的浪花泼溅在……”)分别描写了涨潮前、涨潮初起、涨潮达到高峰时的情景,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第三部分(“彦,这里会塌了!”~最终)通过对话直抒胸臆,表达了喜爱大海的感情一.重点诵读其次部分,找出课文中描写大海涨潮前后情景的内容,领悟这些描写如何体现出“听”的特点。
分析海潮变化的过程,说说它们可分为几个画面。
1.沉睡图:涨潮前的安静状态抓住“静”的特点,多侧面、多角度地进行描写,“清寂”、“吻”、“沉吟“等词句,写出了涨潮前的静谧,“那声音仿佛是……,又像是……;像……” 更出神入化地表现出安静温顺的特点,而这一切全是通过听觉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来表现的。
还运用通感手法,为我们描绘了海浪声音的温顺、芳醇和轻微,制造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大海沉睡图。
2.渐醒图:涨潮初起时的涌动状态 3.怒吼图:涨潮高峰时的汹涌状态二.作业:1、把2 、3图分析整理 2、熟读课文第二教时一.继分析海潮变化过程图2、渐醒图涨潮初起时的涌动状态运用拟人的手法,抓住大海渐醒渐烈的动态,维妙维肖地描绘大海的“涌动”状态。
“惊醒”、“汩汩”、“吐着气”、“奏鸣”等词写声音,而对初醒时的情态也是依据声响加以想象而描绘出来的。
图3、怒吼图:涨潮高峰时的汹涌状态涨潮达到高峰时,的想象驰骋千里,各种音响,各种动态,像千军万马的疆场,像你死我活的搏斗,血雨腥风,怒吼厮杀,感情进展到高潮。
听潮的故事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听潮的故事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听潮的故事读后感(一)本文叙述的是一个残疾的孩子在母亲的帮助下走出孤独的故事。
那,是发生在一群天真的孩子们之间的故事……“我”我,自卑。
或许是因为天生的大脑缺陷,我愚钝,我木讷,但是我不傻,我需要你,需要朋友。
望着你们一个一个的离开,自卑的我,我深陷肮脏的泥潭,无法自拔……“你”你。
你那木讷的眼神总是盯着黑漆漆的黑板;你那结结巴巴的话语令我们无法忍受;你那迟缓的反应,跟不上我们的节拍。
最可怕的是你那两行鼻血,说不定什么时间就会似瀑布般汹涌而下,我们躲着你,我们远离你……“他”他们,害怕你,躲着你,是年幼时的单纯,不懂事。
不要害怕,勇敢地伸出手,总有一天,他们会理解你的心意。
孩子,我永远是你的母亲,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我”木讷、残疾、迟缓并不会阻挡自己的生活,一直都是内心的自卑造成的,若是能早日明白只要真心的帮助别人就一定会换来友谊。
孩子们的单纯使他们蒙蔽了双眼,他们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面,无法参透,我内心的感受。
若是你有一双慧眼,你将会发现,在你看似无尽的深邃的眼中,其实还蕴藏着对友谊的渴望……然而,真正痛苦的是母亲。
孩子的自卑,受伤都痛击着母亲的心。
对天真的同学们,只能无能为力。
对于迟钝的孩子,只指出处明路,不与干涉,毕竟孩子会长大,母亲会离去。
那时,母亲的爱将会成为永恒,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听潮的故事读后感(二)《听潮》鲁彦30年代的作品,是《听潮的故事》的前半部分,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优美散文。
描述了作者与妻子在海边“佛国”听潮的一段经历。
通过描写大海的变化,海潮涨落的情景,讴歌大海的雄壮美和它的伟大力量。
作者抓住大海落潮、涨潮初起和涨潮达到高峰时,声音、情态的不同,感受的不同,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听”为中心,用细腻的笔触,从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多角度,依次描绘出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具有音乐美,意境美,突出了“海的美,海的伟大”这一中心。
全文22个自然段,从第1段到第4段是本文的第一部分,交代听潮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总写潮来的情景。
听潮教学反思
《听潮》教学反思
在《听潮》一课教学中,我从本文的三美入手,从美学角度去析读《听潮》,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著名作家鲁彦用他那支饱蘸豪情的神来之笔,浓墨重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奇情壮彩而又变幻无穷的海潮图,融三美于一篇的《听潮》,确是一篇回味不尽的难能之作。
我认为《听潮》的三美体现在静态美、动态美和节奏美。
“我们就在一个比较幽静的寺院……靠海湾的楼房”,这样的选择屏却了香客游者的打搅,环境幽寂,此其一静;“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妙语联珠,绘现出海的宁寂,此其二静;“我俩一句话都没说”,“也像如睡似地,停止了一切思绪。
”情滞神凝,此其三静。
“不晓得过了多少时候,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海的酣梦”,这是一处绝妙的启承之笔,它把大海——作者——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动荡而又壮美的艺术世界。
接着,作者通过大海一连串动作,极力揭示大海撒娇而又蛮横的性格,令人心惊胆战的愤怒,令人领略到大海的动态美。
跳荡的小溪带给人们动态的美,明镜的湖泊带给人们静态的美。
但你也许常常会感到,长久地处于不变的环境下,再美的景致,亦使人泛味,“只有变幻的节奏,才能唤起人们的美感。
”《听潮》的作者正式抓住了人们审美认识的这一规律,运用星光的明与暗、潮声的大与小、妻情的悦与惧……处处着力实现一种节奏感。
《听潮》教学精彩实录
《听潮》教学精彩实录生: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
〔师板书〕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观赏描绘这三幅图画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与这三幅画面分别〔加重语调〕相照应的文字。
〔听完录音〕生纷纷回答:海睡图〔5——12〕、海醒图〔13——14〕、海怒图〔15——19〕。
师:请大家快速看书,说说是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潮音的改变的?〔提示:可从正面和侧面考虑〕生:正面→潮的声音、情态、动作,银光的改变等,侧面→“我”和“妻”的心情等。
〔师板书声音、情态、动作,银光、心情〕师:首先让我们来观赏第一幅画面。
请大家速读5者——12节,在书上分别画出描写声音、情态、动作,银光、心情的词语或句子。
生纷纷发言。
声音→沉吟、情态→清寂、动作→吻,银光→银鳞样、心情〔我和妻〕→喜悦师:大家轻声读一读,想一想这里制造的意境像什么?大家纷纷发言:像一首摇篮曲,像一首催眠曲,像一首小夜曲……师:放了一首舒伯特的小夜曲。
生如痴如醉,在轻轻的、悄悄的、温顺的乐曲中恍如进入梦乡。
〔稍隔片刻〕师放“海睡图”配乐朗诵。
师未发问,生纷纷坐不住了,叽叽喳喳地说,这是打击乐,这是奏鸣曲……师顺势点拔,请大家相互争论去感受这首乐曲上不同的旋律〔师提示同学参照潮的声音、情态、动作,银光的改变等方面〕生纷纷回答:声音→奏鸣、情态→愤怒、动作→掀、银光→银龙样有的同学叫起来了,老师,这里未写心情。
师趁机引导,同学们能不能设想一下此时“我”和“妻”的心情?生略加思索,纷纷举手回答说:“我”慢慢兴奋,“妻”开始焦灼。
师继续问,“我”和“妻”的心情改变是由什么改变引起的?生不加思考地答道:“这是由潮音改变引起的。
”师:这时潮音改变有何特点,请从文中找出句子加以说明?生:汩汩的声音→像铃子、铙钹、钟鼓→发出反抗的嗥叫〔由小到大〕师:让我们一起来读第14小节,体会此时大海的'情态,试想一下它像什么?刚读完就有同学说:它像一个巨人,已慢慢从沉睡中睡来。
师放一段奏鸣曲,随着乐曲旋律跳跃,同学的心情也慢慢高涨,有几个同学还做着小动作,仿照海的“巨人”刚刚醒时的情态: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踢着……推着……咬着……〔接着〕师放“海怒图”配乐朗诵,要求同学随文圈出描写海潮声音、情态、动作,银光的改变和“我”与“妻”的心情的句子。
【最新精选】北京课改初中语文七下《2听潮》word教案 (1).doc
《听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听潮》这篇抒情散文,以“我”和“妻子”观赏大海的落潮→涨潮→高潮为线索(详细描绘了这三种状态的大海),以欣喜之情为基调,以“听”字统领全文,贯穿始终。
落潮写静,涨潮写动;静时柔情脉脉,动时雄健奔放,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作者对大海的深情,融注在各种景物中,以物我交融来抒发赞赏之情。
本文为我们描述了三幅大海图,即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不管是轻描素抹,还是浓墨重彩,字字含情;不管是激昂高亢,还是轻缓舒徐,句句有意。
情与景融为一体。
如月下大海,波光闪闪,浩渺无垠,那么恬静,那么柔美,那么圣洁,似乎远离了尘世的纷扰。
他们虽然“一句话也没有说”,但那喜悦之情,真可说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这种宁静、安祥、温柔、亲昵,是一种静谧之美。
当大海掀起洪波巨浪,“响雷般地怒吼着”的时候,妻惊叫了,“战栗了”。
真是物我交融,情与景糅合在一起了。
“这是伟大的乐章”“来的时候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呵!一样的美!”在写海潮的整个过程中,既写景物,也写感受,使情景含一。
心随潮动,情随潮迁,海潮起伏,也如作者心潮起伏,内情与外境达到完美的结合。
写作特点:1、动静结合,以静衬动。
作者在写看潮之感时,不是直接写海潮上涨,海浪汹涌的壮观,而是由近及远,描绘宁静的夜海景色,渲染出“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气氛,以静衬动,使海涨潮的动景更为壮观。
2、抓住特征,描绘海潮。
作者抓住海潮汹涌澎湃的特征,先写潮涨的声音、情态和性格;然后从声、光、色、形等方面来描绘渲染;最后重笔描绘涨潮达到高潮时的雄伟气势和惊心动魄的奇观。
开始写海在沉吟,像是情人的蜜语,微风拂过琴弦。
继而钟声惊醒了海的酣梦,“我们脚下的岩石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而且声音愈响越大起来。
”“海自己醒了”“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早,片片飞散。
”接着“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声音也就越大了。
“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2023年最新的听潮11篇
2023年最新的听潮11篇听潮(1)《听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散文的特点,理解课文中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以景抒情的散文艺术力量。
2、通过朗读训练,领略大海刚柔相济的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体味大海的雄壮美,领会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怀,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断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1、用语言塑造声音的形象。
2、抓住海潮的音响变化来写景。
教学难点1、作者对大海及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教学方法1、目标教学法。
2、启发式提问法。
3、四步读书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古往今来,有不少歌颂大海的文章,有的赞颂它浩森无限,包容万千;有的赞颂它巨浪滔天,无坚不摧;有的赞颂它深邃奥秘,令人遐思神往。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也是讴歌大海的文章《听潮》。
(板书:听潮)潮,即海潮,是海水受到日月的引力定时涨落的现象。
欣赏海潮,一般是用眼睛看,作者则别出心裁━━听潮,鲁彦用文字成功地塑造了声音的形象,实在难得,很值得我们学习。
二、出示目标,指出学习重点及难点。
(用投影片)三、分析课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学习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把不明白的地方指出来。
(激发情趣)采用四步读书法完成教学。
第一步:快速读课文。
要求:1、给自然段标序号。
2、参看旁批,标注朗读有关段落语速、语调、表情等要求的句子。
3、描写了几种潮音?板书:落潮(睡)涨潮(醒)高潮(怒)第二步:表情朗读,研习课文。
这篇文章完整地描绘了大海落潮时、涨潮时、高潮时的不同景象。
“听潮”如同在欣赏一曲“伟大的交响曲”,而落潮、涨潮、高潮则是这部乐曲的三大乐章。
海潮音是波浪撞击岩石而产生的,作者抓住大海上的特有的景物波浪、岩石、月光,调动人体的每根神经从听觉、视觉等多角度、多方位描绘了海潮的声音。
板书:波浪岩石月光声音第一乐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5-12段朗读要求。
教师范读第6段,请一同学读8、9、10段,要求读出诗意,语调要轻柔。
《听潮》教案
《听潮》教案《听潮》教案《听潮》教案《听潮》教案马新平教学要点: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法描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本文融情入景、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3.理解作者歌颂大海的思想感情。
4.以作者对“海潮音”的审美情趣感染学生。
5.领会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海潮的艺术效果。
6.进行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学设想1.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
作者对潮声的描绘特别突出,作者的心潮也随着海潮起伏,教学时就要抓住描写潮声的不同和海面的变化领会作者的审美情趣。
2.本文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
朗读训练与教材分析结合进行。
朗读训练分四步:(1)参看旁批默读;(2)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朗读;(3)分析内容后再在理解基础上朗读;(4)表情朗读全文,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了解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3.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歌颂大海的文章,有的赞颂它浩瀚无垠,包容万千;有的赞颂它巨浪滔天,无坚不摧;有的赞颂它深透奥秘,令人`遐思神往。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也是讴歌大海的文章《听潮》(板书)。
潮,即海潮,是海水受到日月的引力定时涨落的现象。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潮涨潮落的海,让人感受到大海的伟大力量和它的雄壮美。
二.默读课文。
要求:(1)先看“阅读提示”;(2)划出生字难词,依据工具书,做正音解词笔记;(3)给本文划分结构层次。
三.学习生字:líng nián àn tīng chún huǎng hū yōng jiǎn hān gǔ棂黏黯汀醇恍惚慵睑酣汩náo bó lì sù háo páo xiào xià xì bō là cì nì铙钹栗(粟)嗥咆哮罅隙拨剌(刺)溺四.解释词义:深黯云汀琼台芳醇慵懒汩汩战栗罅隙欣幸(欢喜而庆幸)五.朗读课文:六.分析结构:第一部分(1——4):写听潮的时间、地点、环境及潮来时的状况。
初二语文上册第8课《听潮》精品教案
初二语文上册第8课《听潮》精品教案【教学构想】鲁彦的《听潮》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优美散文,它着重从听觉的角度,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表现了大海落潮时静态的优美和涨潮时动态的壮美,讴歌了大海的伟大力量。
表达了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一辈子态度。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对海潮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
本文不管是其结构设计,依旧语言表达,不管是其题材的选取,依旧其主题的开掘,都可谓是匠心独具。
关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本文的语言极具吸引力。
用评点批注法教学本课是比较合适的。
针对以上的分析,教学中拟采纳以下方法:第一,课前布置预习任务:1.学生自主疏通、积存生字词。
2.把文中你认为精妙的佳词美句用笔圈、点、勾、画出来。
3.发下关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第79――83页的复印材料,并布置几个小问题:①小说中的眉批、夹批、旁批的说法怎么说有哪些?你能全找出来吗?②这些文字是干什么用的?其次,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形成对文章佳词美句的评点。
要紧是从修辞手法、表达成效并结合对文章结构设计、文章主题深化等角度来展开。
再次,鼓舞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整合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一起解决问题。
最后,加强朗读背诵,丰富积存,习得语感。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摹事物的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文字描写声音的方法。
3.学会用评点批注法。
二、过程与方法i.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疏通重点的词句。
2.反复朗读课文,在明白得内容、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进行评点批注。
3.学习有表情地朗读,注意重音、速度、节奏和语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作者通过描写大海的雄壮美,来表达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一辈子态度。
2.熏染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和不怕挫折、不断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包蕴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和感情美。
【教学安排】两课时1.反复朗读课文。
北京课改初中语文七下《2听潮》word教案 (2)
《听潮》教案及练习【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造型:创造出来的形象。
穹qióng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圆顶帐篷,用毡子做成。
极目:用尽目力(远望)。
浩浩荡荡:形容壮阔或壮大。
沸沸扬扬:原指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这里指浪花多。
无穷无尽:没有穷尽。
盘旋:环绕着飞或走。
遐xiá‚想:悠远的思索或想像。
缥piāo缈miǎo: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驰骋:(骑马)奔驰。
蜿wān蜒yán:曲折延伸。
皓hào月:明亮的月亮。
眷恋:(对自己爱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休憩qì:休息。
反璞pú归真:去掉外面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山西霍县人。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长期在基层当记者。
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相关知识:本文选自《名家点评当代散文》,“海思”,由大海引起的沉思。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以及由海引起的联想,产生的沉思,抒发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通过写大海的壮阔图景及自己富有哲理的思考,抒发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希望人类应像大海一样有着博大的胸怀,极强的生命力,并像大海一样纯真,表现了作者对大海与人生的理解。
二、文章脉络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写海的美丽图景。
第二部分(3、4),写大海引起的联想。
听潮教学反思
《听潮》教学反思在801、808两个班上了四节课,《听潮》一课还算顺利完成,心里的石头也总算落了地。
首先必须得感谢童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两个班学生的积极配合,尤其是801班的孩子,真的给了我一个惊喜。
当然,惊喜之余也有一些缺憾之处,值得反思。
《听潮》一课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1班先上,孩子们的积极活泼让第一次接触他们的我倍感惊喜,这第一节课上得很顺利也很轻松,但同时也出现了速度过快的问题,一节课所讲内容已经超出了备课方案。
此外,在老师和同学的建议中,我也发现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问题。
一是让学生朗读的部分太少了,对于《听潮》这样优美的散文,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朗读上,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另一个问题就是对学生的回答评点不够,初中阶段的学生都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对于他们的回答给予详细的评点及充分的肯定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有了之前在1班上课的经验再到8班去上课时期望值便提高了很多,但这也验证了一句话: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还没上课就有不少学生跑过来热情的说:“老师,加油哦!”满以为这节课他们会很积极,可是课堂中学生的反应却没有想象中的积极,举手发言的人也寥寥可数,教学进度慢了许多。
与1班的课相比,这一节课相反让我有些紧张,一节课下来衣服已经微微汗湿。
课后反思,我讲话时语言不够生动,缺少起伏,没能带动学生的热情是这节课最大的问题所在,这个问题我自己很难察觉,还是小组其他成员给我指出了这个问题。
此外,在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文章中的“海睡图”时目的性不明确导致了整个环节有些杂乱也是这节课一大缺点。
这幅“海睡图”是通过景物描写和对声音的重点描绘来体现涨潮前的静寂、温柔的特点,在具体分析时就要抓住重点即对声音的描绘来引导学生。
第一课时上完后,经过反思我又重新设计了第二课时的教案,果然,在弥补了之前的不足之处后,两个班的课堂效果都好了许多,整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也顺利完成。
总的说来,这四节课的完成过程还比较轻松,不足之处难以避免,但弥补之后收获也颇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潮》课后反思
丰台八中韩振泳
2013年3月7日下午,“银龄计划”专家下校指导活动进行,我校聘请丰台区特级语文教师付华来听课。
我在初一(6)班讲了经典传统篇目《听潮》请付老师听课并评课指导。
首先说我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我定为:学生通过对文章重点词语和语句的品析,了解作者描绘的三幅图画所展现出大海的不同姿态的美。
能力目标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习作者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
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一般是:景物优美,语言生动形象,感情真挚。
老师面临的困惑是这样的文章授课的思路不好确定,学生不太容易欣赏出作者描绘的优美意境。
我以前上课基本上是逐段逐句的分析讲解,分析词语、句子和修辞,这种知识性的梳理讲解往往破坏了文章的整体联系和画面的优美意境。
这反映出老师的思路不够清楚。
此次授课我先对文章所描写景物以及“还睡图”、“海醒图”、“海怒图”这三幅图画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梳理,自己先做到心中有数。
我发现作者是从三个方面来描绘大海的不同姿态的美,第一,写海浪和岩石之间的关系变化,即:6段“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吻)——13段“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掀)——14段“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
”(踢、推、咬)——15段“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
”(袭击、冲进、拨剌)——17段“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它从我们的脚下扑了过来,”(吞没、扑)。
可见,海浪对岩石的“态度”是由温柔、亲密到狂暴、疯狂。
第二,“银光”(海面上的月光)的变化。
6段“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
”(云汀、银鳞;颤动)——13段“海面的银光跟着晃动起来,银龙样的。
”(银龙;晃动)——17段“银光消失了。
”(银光;消失)第三,声音的变化:8段“沉吟、低低地、轻轻地”——13段“汩汩、奏鸣、声音愈响愈大”——14段“嗥叫”——16段“音响就越大了。
”8种战场的声音,“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17段“响雷般地怒吼着”。
作者赋予大海人的性格和情态,通过视觉和听觉,细腻地描绘了大海由熟睡的静谧、神秘、和平到睡醒时的兴奋最后到发怒时的狂暴,作者展示的是大海的两种美,即:静态美——温柔、静谧、神秘、和平;动态美——波澜壮阔、雄伟壮观、势不可挡、无坚不摧、气势磅礴。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海睡的柔美和海怒的壮美,我把授课的另一个重心放在了朗读上,给学生示范和指导朗读第8段和第16段。
学生显然也很感兴趣,都努力在语调、语气和节奏方面寻求变化,读得还是有模有样的。
把文章的思路理清之后,我授课时就按照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来组织学生阅读理解文章。
过程较为顺畅,学生基本上把我要分析的重点词语和句子都找到了。
我觉得老师的思路清楚就会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前提和关键在于老师备课要充分、细致、条理清楚。
可是,问题还是出现了。
付老师评课时给我提了一个问题:你觉得这节课讲的
内容,哪些是学生会的?显然,付老师的意思是:既然学生已经会了或者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思考能学会,那老师就没必要讲。
这个问题可谓一针见血,反思这节课,我觉得自己上得很累,原因就在于老师“干的活”太多,学生们是被动的在跟着我的思路走,学生是被“牵着”学。
尤其是板书写了满满的一大黑板,等于是我把自己对文章的分析解读全都“灌”给了学生。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我的这节课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这个精神相悖,没有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对学生的阅读体验关注不够。
我的注意力主要还是放在了对教材的挖掘上,没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阅读障碍在哪,难点在哪。
“新课标”还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题,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身份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老师往往有时授课就成了“讲解员”,以“讲”为主,学生则成了“记录员”,被动地记笔记。
教师这种角色的转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研究学生,研究学生活动,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应该成为一个准则坚定不移的坚持下去。
2013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