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改革与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课程改革与教学反思

【摘要】本文就当前基础教育在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我们历史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失时机地进行教学改革,反思、创新、研究。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即,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更有学者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1]。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如何反思历史教师的“史艺”才能?历史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笔者在此提点浅见:

一、教学反思之风是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兴起的,但其理论源头则可以追溯到杜威

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何谓教学反思?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具体说来,教学反思主要有如下特征:

第一,教学反思与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第二,教学反思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性质。不过,这种研究并不等同于纯理论的教育学研究,而是主要针对自身教学中情境性、具体性、个别性的问题展开研究。而且,教学反思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研究过程的体验、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个人实践知识的增长等,而不仅仅表现为研究文本。仅就文本形态来说,也与专家学者的论文、报告有所不同,它重在描述分析案例,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记录自己的反思与改进教学的历程等。第三,教学反思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它既有教学内容的反思,也有教学方式方法的反思。既有教师通过自我感受而进行的反思,也有借“学生的眼睛”作为“镜头”来质疑自己的教学行为,如,我在历史教学中尝试使用档案袋,一次在学习“诸子百家”一课后,有学生在档案里给老师提出意见,认为教师应该先从主要人物开始讲,方案为:介绍文中人物讲各派的创始各派小故事文中主要内容复习。还有学生在档案里提议,我校曾多次被评为“省级、州级”先进学校,文明学校,但仍然有个别同学乱丢纸屑、果皮,能不能让学生用我们所学本课的诸子百家的思想说说治理方案?学生的建议让我震惊,我认为:不管他说的对不对,但至少说明这节课我没上好,他让我反思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反思历史教师的“史艺”才能

“史艺”一词语是我国历史教学法专家赵恒烈先生在总结章学诚“史家四长”之说的基础上首先提出来的,赵先生关于“史艺”概念的解释,简而言之,就是历史教学的技艺,主要指历史教学的技能与方法。世间成就万事,无不讲求方法,培根曾将方法比做“照路的灯笼”。毛泽东主席曾将方法举喻为过河的“桥”和“船”。可见,“方法”是何等的重要。因此,历史教师也必须研究传授历史知识的恰当方法,以求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有法,并无定法。如果不因地因人而宜,一味抄袭照搬别人的方法,就难免出现“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笑话。清人顾嗣协诗云:“骏马能厉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教学方法亦如此,讲述、讲解、讲读、谈话、图示等方法各有所长,能否针对教学对象和教材内容,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不仅要看历史教师有无扎实的业务功底,关键还在于历史教师是否具备了“史艺”才能。

历史教学的改革是无止境的。历史教师“史艺”发展的前景更是可喜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愿我们历史教师都做那绵绵细雨,去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从而使“史艺”之树常青,“史艺”之花更加絢丽。[2]

三、历史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

历史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的历史教学理论和历史专业学识为基础。

1、要转变历史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对教学有重要影响。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教师就要了解历史教学研究的动态,加强对历史教学理论的研习。比如,关于儿童历史思维的实证研究,近二三十年来,在国外受到普通重视,以英国为例,上世纪70年代开始,历史教学界在这个领域就不断探索。先是“学校历史科学委员会”推出一项研究技术:“历史13-16。”经过经验,得出只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法,“16岁以下的学生仍然可以逐步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等结论。接着,伦敦大学的李彼得和狄更逊的研究朝着精化的方向发展,他们发现,“儿童的历史理解其实相当复杂”,有些儿童能以“类似史家的方式对相关情况做出解释”。90年代后,李彼得等人进行的“儿童历史概念与教学取向研究”对英国历史教学产生更大影响[3]。在国内,大陆学者赵恒烈、张静等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实验研究,台湾学者张元对“11岁儿童历史认知能力”的探讨,台湾学者林慈淑等进行的“儿童对多元历史记述的反应”等研究成果,也值得历史教师关注。

2、丰富历史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笔者认为,关键是多研读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基础上,历史教师主要应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4]。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观课

“观课”又称“课堂观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不过,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观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观课,不含后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3、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过去,人们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反思,则较少关注。

以历史学科来说,其实,平常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比如:“编演历史剧”是新课程提倡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之一,这种教学形式真的对促进学生理解历史有帮助吗?我校有位老师从书上看到“戊戌变法”的教学设计,其中有个可行性较强的剧本“去留肝胆两昆仑”,将它印给班上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自由组合,排演这个历史剧,排演时可增加一些情节,也可适当增加演员,如康有为、袁世凯、慈禧太后等。学生很快组成几个小组。教师让同学们课余时间排练,不要太讲究道具与服装,也别花过多的时间。一周后,同学们在课堂上演出了,结果印证了这种教学形式的积极作用。事后,他在“反思札记”中写到:那天,学生兴奋而不断高涨的情绪也影响着我,不过,我在观看之余想得最多的是还是老问题:“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吗?”答案是肯定的。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