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措施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措施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和教学改革也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教育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的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
本文将探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措施与方法,以期为教育改革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借鉴。
二、完善课程设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是完善课程设计。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缺乏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教学。
因此,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加强对课程设计的重视,推动课程的多元化发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
三、引入互动式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可以引入互动式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四、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小组作业、小组竞赛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育技术的应用成为一个重要的手段。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VR等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通过使用教育软件、教学视频等资源,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因此,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了传授知识外,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七、注重评价方式的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以考试为主导,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当注重评价方式的改革。
例如,可以采取综合评价的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综合素质,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来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6篇)
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____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____》(东____发〔____〕____号)精神,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现就进一步深化我区中小学课程综合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____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加强中小学德育、艺体工作,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转变教学管理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实现教育方式最优化、教学效益最大化,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1.推进课程建设。
转变课程功能,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落实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全面规划中小学德育课程和艺体课程,实现学校活动课程化,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课程体系。
2.提高实施水平。
强化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和实施水平,确立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实现全科1—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3.完善评价机制。
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和促进发展的功能,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方式,逐步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
三、工作措施(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为认真研究制定深化课程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切实加强对课程改革工作的指导,区教育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参与科室主要有由基教科、体卫艺科、教师教育科、电教站和教研室等科室。
____人员组成。
由局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成员由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研室。
2.主要职责。
一是____推进全区课程教学管理工作,拟定相关文件,提出指导意见;二是调研并研究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学校课程建设及改革工作;三是加强过程监控,负责对全区初中、小学各学校课程建设及改革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评估。
3.工作形式。
新课程标准深化教学改革目标
新课程标准深化教学改革目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新课程标准深化教学改革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旨在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打下基础。
一、注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注重学生的发展。
新标准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新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新课程标准提倡多元智能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新标准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项目化学习、探究式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等,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注重跨学科整合新课程标准强调跨学科整合,旨在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知识的交叉和融合。
通过跨学科整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根据新标准的要求,积极推动跨学科整合,拓展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促进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四、强调实践教育新课程标准强调实践教育,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实验、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倡导终身学习新课程标准倡导终身学习,提倡学生在学校教育的注重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典型经验做法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制定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确保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契合;2.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3.强化师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4.加强评价与考核体系建设,建立科学、全面、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实施步骤第一阶段:制定课程改革方案1.成立由各相关部门、专家、教育工作者组成的课程改革工作组,负责制定课程改革方案;2.研究国内外先进经验,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基础上,制定适应时代需求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3.引入跨学科和综合素养培养的理念,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和结构;4.加强对新技术、新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5.制定学科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实践。
第二阶段:推进学生主体性和综合素质培养1.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2.增加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发展机会;3.引入项目制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际操作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5.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义工活动,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阶段:提高师资水平和专业发展1.加强师资培训机制建设,制定全面、系统的培训计划;2.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包括集中培训、研讨会、在线学习等;3.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研究和学术交流,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4.建立导师制度,为新任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5.加强教师评价机制建设,注重对教师的业绩和发展进行评估。
第四阶段:建立科学评价体系1.修订评价与考核体系,确保评价目标与课程目标一致;2.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包括考试、作业、项目报告、口头表达等;3.鼓励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和互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批判思维能力;4.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和潜力;5.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不断改进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教-学-评一致性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之关键
教-学-评一致性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之关键课程强,则儿童强;儿童强,则国强。
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强有力的课程支撑,而强有力的课程必须落实并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方案”“新课标”),刻画了新时代育人育才的目标要求与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其中路径之一就是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联通了宏观的路径设计与微观的课程实施,有利于将课程方案层面理想的育人蓝图转化为课程教学层面的实景图,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是撬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双重意蕴教-学-评一致性是课程思维的重要表征,旨在以一系列专业技术规范引导课程与课堂双重意义上的教学与评价行为,从而破解课程层级化实施中的“落差”问题,最终实现课程要素的协同育人效应。
具体来看,教-学-评一致性具有课程、课堂意义上的双重意蕴。
图1:教-学-评一致性的双重意蕴1.课程意义上的教-学-评一致性课程意义上的教-学-评一致性强调以课程标准为指引,系统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教学与考试评估,落实课程标准所承载的核心素养目标,由此在课程改革的路径建构上形成教材-教学-考试与评估的一致性“大闭环”。
在上述“闭环”的育人体系中,教材、教学与考试评估三要素之间不是各自独立的“珍珠”,而是以课程标准为指引串联而成的“项链”。
新课标建构了由“课程目标-内容/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构成的核心素养导向的“目标一族”,成为教材编写、教学推进与考试评价的基本遵循和直接依据,是课程意义上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引领。
这就要求教学必须从课程标准和教材出发,最终通过考试评价回到课程标准,由此形成课程改革路径的“大闭环”。
2.课堂意义上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意义上的教-学-评一致性强调以从课程标准中转化而来的学习目标为指引,系统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层面的教学、学习与评价的一致性,由此形成“小闭环”,实现所教即所学,所教即所评,所学即所评,强调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确保学习目标的有效落实。
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内涵
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内涵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则是推动教育事业持续进步的关键所在。
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内涵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教育体制改革、课程教学改革、教育评价改革、师资培训改革等等。
下文将具体阐述这些改革的内涵和意义。
一、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育体制改革旨在建立健全适应时代需求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公平,加强学校管理和治理能力,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二、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学改革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教学改革旨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学科融合、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此外,课程教学改革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育评价改革教育评价改革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式偏重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而教育评价改革旨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能力、素养和创新潜力纳入考量。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师资培训改革师资培训改革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而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升。
因此,师资培训改革旨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加强教师的实践培训和终身学习机制,从而确保教育教学的有效进行。
综上所述,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内涵丰富而广泛。
只有在教育体制改革、课程教学改革、教育评价改革和师资培训改革等多个方面齐头并进,我们才能够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应当紧密合作,积极推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落地实施。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迈向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为国家的繁荣做出更大更积极的贡献。
落实新课程深化教育改革典型案例
落实新课程深化教育改革典型案例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新课程的推行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推进教育改革,各地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下面将列举十个典型案例。
一、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新课程要求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因此,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例如,某市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采用了“探究式教学”和“合作学习”的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新课程下的学生评价体系改革新课程要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因此,学生评价体系的改革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例如,某市新课程下的学生评价体系改革,采用了“多元化评价”的方法,将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态度、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纳入评价体系。
三、新课程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因此,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例如,某市新课程下的教师专业发展,采用了“教学研讨”、“教育培训”、“教育评估”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四、新课程下的学校管理改革新课程要求学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因此,学校管理改革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例如,某市新课程下的学校管理改革,采用了“素质教育评估”、“家校合作”、“课程研发”等多种方式,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五、新课程下的课程设置改革新课程要求实现课程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因此,课程设置改革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例如,某市新课程下的课程设置改革,采用了“科学、人文、艺术、体育”等多个方面的课程设置,实现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六、新课程下的教学资源共享新课程要求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动,因此,教学资源共享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例如,某市新课程下的教学资源共享,采用了“数字化教育资源中心”、“互联网+教育”等多种方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动。
推进课程改革、深化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活动的实施方案
推进课程改革、深化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活动的实施方案为全面推进我市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全市课程与教学工作会议确定,在全市高中学校开展双十活动,即:解决高中课改和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十大难题,建设十所实施课程改革示范学校,把这十所学校建设成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等各个方面的示范,引领全市高中学校健康协调发展。
双十活动的时间安排,计划两年完成10所学校建设任务,每年9月下旬对当年申报学校创建方案进行研讨,11月份对申报学校进行验收。
双十活动建设标准(注:这十个方面既是十个重点问题,也是示范学校建设标准。
)1、在自主选课、走班制教学与学分制管理方面有成型做法。
自主选课、走班制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重大特色之一,也是新课程实施的一大亮点。
申报学校要率先落实自主选课、走班制教学,并积极探索实行自主选课、走班制教学后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重建、教师与学生管理体系及评价机制创新、师资合理配备、学分制管理等。
2、在学科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探索方面有成型做法。
让不同类型、不同起点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申报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差异、不同发展需求组成不同层次的班级,重点在学科(也可部分学科)教学领域实施分层次教学。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作业要求等各方面体现出差异;也可在同一班级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状况、兴趣爱好实行班内的分层次教学,加强分层考试、分层作业、分层任务、不同目标要求的分层次教学策略研究。
3、在课程资源整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有成型做法。
在办学行为规范之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形成校本课程加以开发、实施,不仅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特色,也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综合发展需要,也是落实新课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申报学校要在如何挖掘、整合教育资源,如何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工作机制上有比较成熟的做法。
4、在学生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管理方面有成型做法。
深化学校教育的课程改革培训课件(精)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时 代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创 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素养。
02 全球化趋势加剧
全球化趋势使得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要求 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03 社会经济转型升级
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要求教育培养更多 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以支撑国家经济社 会发展。
社会资源引入校园,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
利用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资源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等,拓宽视野。
邀请专业人士进校园
邀请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进校园,与学生分享职业经验、行业前沿动态等,增加学生对社 会的认知。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培养 实践能力。
芬兰以其优质的教育体系闻名于世,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跨学科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和合 作学习,以及对学生评价的多元化。这些改革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了他 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美国STEM教育课程改革
STEM教育是美国近年来大力推行的教育改革方向,旨在通过整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 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美国的STEM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性,鼓 励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实验等方式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建立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
01
倡导师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2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主动性。
落实新课程标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
落实新课程标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如何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是每位教师都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1. 创新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情境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四、实践与反思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应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
对于成功的教学实践,我们应该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应该深入分析原因并寻找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五、结语落实新课程标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课程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旨在通过创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素质等方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从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背景、意义、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背景1.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我国课程教学改革也应紧跟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我国教育改革现状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等。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是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意义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程质量;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师素质,增强教育教学能力。
2.培养高素质人才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推动教育公平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四、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具体措施1.创新教育理念(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强化课程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文化素养教育等融入课程教学。
2.优化课程设置(1)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实践性课程。
(2)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形成有机整体。
(3)开发特色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3.改革教学方法(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采用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典型经验做法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典型经验做法》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举措。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各地纷纷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涌现出了一系列典型经验做法,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一、创新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许多地区致力于构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需求。
某地区注重开发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当地的文化资源等,开设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如科技创新、艺术创作、传统文化传承等。
学校鼓励教师自主研发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的选择和建设,使学生能够在个性化的课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该地区还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融合,通过跨学科课程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融会贯通,拓宽视野。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的优化上,各地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些学校积极推行探究式教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纯传授者,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验,在实践中探索数学规律和解题方法。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也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
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展示生动形象的教学案例,使教学更加直观、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和推动者,加强教师培训至关重要。
许多地区建立了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活动。
开展教育教学理论培训,让教师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观念。
另注重教学实践能力的培训,通过课堂观摩、教学研讨、教学反思等活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设计、课堂驾驭、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深化教学改革目标
新课程标准深化教学改革目标
新课程标准深化教学改革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强调课程内容与社会、科技和学生生活的联系,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整合,增强课程结构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关注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注重过程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通过以上目标的实现,新课程标准旨在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与教学模式更新的研究研究方向
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与教学模式更新的研究研究方向
一、基础阶段小学课程改革深化研究
1、加强基础教育课程质量分析,改革总体实施方案。
2、深化基础教育课程的跨学科教学融合改革,加强新课程体系的构建。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推行多媒体、信息等课程。
4、解决小学课程改革实施中遇到的技术、教学等问题,完善基础教育
课程体系建设。
二、小学课程改革模式更新研究
1、强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构建小学课程更新模式的研究。
2、小学课程改革更新模式的理论研究,提出积极的解决办法。
3、研究针对小学课程改革模式的实践应用,以加强新模式的创新性。
4、研究小学课程改革更新模式的教育有效性,实施与完善现有课程模式。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1、基于小学课程改革实施设计的教学实践研究,提出改革实践的建议。
2、深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际中的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者活动研究。
3、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应用以及教师参与行为,加强改革的开
展工作。
4、探讨课程改革实践应用中的困境与经验分析,提出更有效的改革策略。
四、小学课程改革评估研究
1、重视小学课程的改革评价,开展定量分析,使改革方案得到更有效的实施。
2、小学课程改革方案的绩效评价研究,强调参与者环节,加快改革实施速度。
3、建立小学课程改革绩效评价模型,研究针对小学课程改革结果的反馈机制。
4、以全情景理念推进改革的可持续发展,实施有效的课程改革管理闭环机制。
高校应深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高校应深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高校应深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三个方面探讨高校应该如何深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一、课程设置高校的课程设置应与时俱进,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
现如今,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迅猛,我们应该在课程设置上提供更多的选择。
例如,可以增设一些前沿研究的课程,将最新科技和理论纳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此外,还可以开展跨学科的合作学习,例如跨专业、跨院系的项目合作,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为了使课程内容更加与时俱进,高校可以与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家来担任客座教授,或者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应用知识。
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需求,高校应该注重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可以采用更多的互动式教学,例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参与。
其次,可以融入信息技术,如网络教学平台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互动形式。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和实践实习,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是教学的中心,高校应该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师评价体系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及时了解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同时,高校还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三、评估体系高校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估体系,以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实验考核外,还可以引入开放性问题、项目作业和口头答辩等方式,更好地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学生评教、学生互评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研究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研究1. 引言:让教育更接地气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教育这块儿的“大餐”。
你是不是觉得,课堂上的那些“千篇一律”的课程,听久了就像吃了一道道单调的菜肴?有时候,老师讲的东西像是外星语,学生听着就像是在打瞌睡。
说实话,这种情况真的很让人头疼。
可别担心,今天咱们要讨论的就是怎么通过课程教学改革,让教育不再那么枯燥,让学生们“吃得香,玩得开”,把课堂变成一个充满乐趣和创意的地方。
2.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为啥咱们要动刀子?2.1 现实中的问题首先,咱们得承认,传统的教学方式确实有点儿老套。
课堂上,老师讲得再好,也难免有一部分学生开始打瞌睡。
再加上,课程内容往往与实际生活脱节,学生学了很多没用的“死知识”,等到用得上时,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觉得无聊,也让老师辛辛苦苦的讲解变成了“水中捞月”。
2.2 教学改革的好处那么,搞个课程改革到底能带来什么好处呢?首先,它能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
就像做菜一样,如果你只是往锅里丢盐和水,那菜肯定没啥味道。
但是如果你加点儿调料,变个花样,肯定能让大家口水直流。
教学改革也是一样,它能让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具吸引力。
学生们不再是坐在教室里看书,而是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动手做实验,甚至自己设计项目,这样的课堂自然能让他们学得更加投入。
3. 实践中的探索:怎么做才有效?3.1 创新教学方法那么,具体怎么搞改革呢?首先,咱们得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前,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现在咱们可以尝试更多的互动方式。
比如,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甚至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来讲授知识。
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感,还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东西。
就像玩游戏一样,既能让人开心,又能学到不少技巧,这不就是最理想的状态吗?3.2 结合实际生活另外,课程内容也需要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学生们学习的东西如果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符,那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会大大提高。
课程教学改革 深化行动方案
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
而课程教学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改革的目标、策略和实施措施三个方面,详细探讨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行动方案。
一、改革目标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养,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来说,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其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3.推动学科融合与交叉。
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培养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提高他们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二、改革策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策略,以确保改革的有效实施。
以下是几个关键的改革策略:1.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使其更加贴合实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2.创新教学方法。
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合作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加强师资培训。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培训他们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
4.建立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三、实施措施为了确保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实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实施措施,包括:1.制定改革方案。
明确改革目标和策略,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和时间表,确保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2.加大政策支持。
加大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政策支持力度,为改革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保障,推动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沟通合作。
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典型做法经验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典型做法经验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各地区、各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典型做法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强化课程建设,推动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在深化行动方案中,各地区、各学校纷纷推出了一系列强化课程建设的措施,如加强课程设计、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实施、推动课程评价等。
这些做法有助于提高课程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能力教师是教育的核心,教师能力的提高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至关重要。
在深化行动方案中,各地区、各学校加强了教师培训,通过组织各类培训、研修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同时,还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和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主战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在深化行动方案中,各地区、各学校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学互动等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强化教育评价,促进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
在深化行动方案中,各地区、各学校加强了教育评价的实施,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质量、课程的实施效果等进行全面评价,为改进教育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典型做法经验,主要表现在强化课程建设、加强教师培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强化教育评价等方面。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24.10.15•【字号】鲁教基字〔2024〕9号•【施行日期】2024.10.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鲁教基字〔2024〕9号各市教育(教体)局: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各地落实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我厅研究制定了《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措施》。
现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
山东省教育厅2024年10月15日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措施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加快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筑牢教育强省建设基点,现提出如下措施。
一、推进课程方案落地(一)制订区域课程实施规划。
省教育厅统筹推进《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试行)》的落实,修订完善《山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指导意见》,规划开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制订《山东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制订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实施具体办法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统筹本地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对校本课程的相关材料进行抽查和指导。
中小学校组织专业力量对校本课程进行规划、开发和审议。
鼓励区域优秀校本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二)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及教研机构督促指导学校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小学校要研制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整体实施方案。
严禁违反国家课程方案规定,随意调整、增减课程,挤占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学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三)开展课程实施监测。
省教育厅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课程实施的日常监测,督促各地指导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课程。
2023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
2023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2023《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全文为贯彻党的__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部决定推进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__为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机制创新,指导、发动各地和学校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行动目标2023年启动,有组织地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
至2027年,形成配套性的常态长效实施工作机制,培育一批深入实施新课程的典型区域和学校;总结发现一批教学方式改革成果显著、有效落实育人要求的教育教学案例;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教与学方式改革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形成新气象。
三、重点任务(一)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规划行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切实加强国家课程方案向地方、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的转化工作。
坚持因地制宜一地一计、因校制宜一校一策,把国家统一制定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地方和学校的育人施工图,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路线、措施,提出困难问题__之策。
坚持循证决策,健全监测反馈机制,持续优化改进课程实施规划。
1.制订课程实施的区域规划。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切实落实课程建设与管理主体责任,明确地方和学校职责。
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分别对义务教育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实施和普通高中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实施进行整体规划,注重赋予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自主权。
全面把握本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开展广泛深入专业的调查研究,强化严密论证,建立基于证据的决策机制,编制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和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一、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的简要回顾(一)取得的主要成绩上海市在一期课改的基础上,于1998年启动二期课改试行工作,2004年起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目前,全市中小学已有一半年级实施新课程和采用新教材。
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和幼儿园广大于部与教师的共同努力和主动实践创造的基础上,“二期课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二期课改”从设计到实施形成了不少特色与亮点。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构建了“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功能性的课程结构,并将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落实到新课程的德育新体系之中。
为新课程实施搭建了基于信息化平台的课程资源与技术支撑系统,实现了科普教育和历史文化等社会资源与课程有机整合。
课程改革为学校教育带来了具有本质意义上的变化。
2.“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正逐渐内化为校长、教师的教育行为。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正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3.“健康第一”的思想越来越明确。
从《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的实施到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上海市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开展学校阳光体育活动,体育课程内容与实施形式日益丰富。
4.课堂教学面貌不断改观。
师生关系日趋民主和谐,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受到关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
5.教师队伍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广大教师、教研员的思想观念和专业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为教师搭建平台,不断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广大教师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积极参与了改革实践,开展了“做中学”、新基础教育实验、小班化教育、研究性学习等等改革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6.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教学研究十分活跃。
广大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由个体的、封闭的、被动的、简单的执行,转变为自主反思、合作互动、主动开放、实践探索、勇于改革的新型教研之风。
各项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教研制度、学校文化正在逐步形成。
7.课程与教学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初步形成。
几年来,市、区县和学校分别建立或加强了课程改革或教学工作的领导机构,并发挥了规划、调控、组织实施等管理职能。
(二)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虽然“二期课改”和教学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还存在着影响新课程实施的诸多问题。
目前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面临的挑战和突出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1.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同上海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还有差距。
教育现代化不仅是硬件建设的现代化,更是内涵建设的现代化,内涵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学生综合素质和教育质量的明显提高。
保持上海基础教育的优势,必须加快课程与教学改革步伐。
通过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的时间、精力和作业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给学生更多空间主动学习,让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张扬和提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学校教育教学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尚不完全适应。
素质教育,从整体情况来看,特别是在实践层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比如,如何有效地解决校长对课程和教学工作的领导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校长对于课程和教学的领导,主要包括制订学校发展规划与课程目标、健全学校课程发展的组织、打造合作进取的教师团队、营造合作对话的氛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渠道等,需要广大校长的创新实践和能力积累。
3.教学效能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还存在差距。
部分教师教育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影响和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导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
总之,围绕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我们要认真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才、教什么内容以及怎样教,如何认识不同学生独特的智能优势,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以及相当一部分学校存在的教学效能低的问题。
二、深化课程改革和加强课堂教学的几项重点工作今后一段时期,“二期课改”和学校教学改进的主要任务是加强课程实施环节,努力改进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探索新思路、新途径,努力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此,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实行“两个调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1.调整中小学课程。
目前,我们重点部署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调整。
本学年下半期,我们还将对整个课程方案和各科的课程标准进行修订。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我们调整学校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之一。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既有教育外部,如家长期望值过高和社会就业压力过大等原因,也有教育内部,如课程和教学的原因。
当前,我们首先应从教育内部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为此,针对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状况,我们调整了低年级课程,在小学一年级入学初设置2-4周学习准备期,从学科和综合活动两方面,加强小学与幼儿园课程的衔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学习准备期内要适当放慢教学节奏,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师生情感交流。
学习准备期设置的综合活动,今年在50所课改实验学校先行实验,明年推开;但是对小学一、二年级教学进度的调整,今年就全市推开。
小学一、二年级语文篇目减少35篇,从215篇减少到180篇,识字量和写字量分别减少300个和100个。
数学通过删减和后移教学内容,使得学习进度得到减缓。
英语也减少了课时量,小学一、二年级,英语周课时从每周3节减少到2节,教学内容减少五分之二。
为配合《关于小学一、二年级课程调整方案》贯彻实施,市教研室制订了《关于小学学习准备期实施指导意见》,提供了实施案例。
为了配合课程的调整,也从长远改革教研方式入手,我们建立了上海市中小学课程与教材改革网络互动平台,于今年8月23日开通。
目前先从小学的学习准备期和一、二年级的语、数、英学科教学开始,将来要拓展到小学所有学科。
我们希望广大教师能积极参与这个平台的交流,来解决信息及时传递的问题,来通过互动创造更多鲜活的资源,从而提高教研的质量和时效。
2.调整中小学作息时间。
上海市从1999年起,规定中小学于7:45以后安排集体教育活动。
为保障学生睡眠时间和身体健康,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市教委从今年2月起选择卢湾、虹口、浦东新区、嘉定4个区开展“推迟中小学集体教育活动时间”的试点工作。
试点学校都适当推迟了集体教育活动的起始时间,小学试点学校一般推迟至8:00或8:15以后,初中试点学校一般推迟至8:00以后。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试点区多数教师、家长与学生基本接受试点时间,尤其是家长接受度最高,说明以前对推迟集体教育活动时间的担心是可以解决的。
试点最大的收获就是学生的睡眠时间有所增加,社会反响良好。
在总结4个区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市教委经研究,决定2007学年在全市进行全面推广。
小学和中学(寄宿制学校除外)分别实行上午8:15以后和8:00以后安排集体教育活动的作息制度。
在全市全面调整学生作息时间,就是要让更多的学生的睡眠时间有所增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使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得到减轻。
当前,仍然有些学校、教师存在错误的观念,认为学习时间长学习成绩就好。
这种观念错在没有把学生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没有把教学效率作为关键因素,这是缺乏教育智慧的体现,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深人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推进。
(二)做到“三个加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加强思想和理念引领,进一步提高课程领导力。
新课程方案在学校中是通过校长领导下的教师队伍创造性的劳动变为现实的。
校长的教育理念及其行为直接决定了课程在学校中的实施状况。
目前,在新课程实施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在观念上还没有很好地转变,有的学校并不完全执行全市规定的课程计划,存在学校随意增减课时,教师随意拔高教学要求等现象;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显得比较薄弱,个别校长不同程度地脱离教学一线,不熟悉教学业务;个别名师远离课堂,无法引领学科发展,教师主动参与课程建设氛围还不够浓厚。
因此,各校一定要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形成以校长为核心的合作团队。
校长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狠抓学校教学管理,重点要加强以下方面的领导:第一,加强学校课程与教学计划的领导。
学校要在校长领导下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根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市教委颁发的课程计划,统筹人、财、物等资源,本着有益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有益于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有益于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等原则,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学校课程与教学计划。
编制学校课程计划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合理规划、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校长要引领教师,不是为了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而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而要确保校本课程服务于学校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
校长应依靠教师智慧,大胆探索,在学校教学计划的一天作息时间安排、一周教学活动安排和学校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方面形成特色。
第二,加强课程实施过程的领导。
校长要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引领教师实施新课程,要深人课堂教学第一线,分析教学动态,抓住主要矛盾。
要深入课堂听课,摸清课堂真实情况,要抓住教学环节中的问题,研究如何改革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要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和到位度,尤其提倡校长在课程实施中对教师的专业支持,充分关注课堂中的疑难问题,关注教师教学中的困惑,引导和指导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改革的策略和技能。
第三,加强对校本教研的领导。
校长要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提供民主、开放、协力、合作的氛围,为每一位教师创设发展的机会、条件和空间,不管这位教师今天的基础怎样,组建强有力的教师团队。
要健全并完善各科教研组织,制定符合实际的校本教研制度和可行的实施方案,以“研”促教,以教促“研”,实现研训一体。
学校要对校本教研工作过程与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定期检查制度运行情况,不断提高校本教研工作质量。
要选配好教研组长,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通过教研组集中精力聚焦课堂教学,针对实际问题开展教研活动,增强教研组的活力。
教研组要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来主动适应课程改革执行力提高的需要,执行力通过教研组发挥,使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持续发展。
2.加强学校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这是教育规律决定的。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陈旧的、低效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来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加强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落实到以下三个环节:第一,要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目标、过程与结果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