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关系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小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小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一、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惑

1.“老”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实验教材在38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并按照“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从2002年开始,逐步扩大试点范围,2002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至15%;2003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2004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至70%左右;到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这也就意味着,与原义务教育大纲配套的教材将逐步被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配套的教材所取代,新旧教材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并存的状况,在这一段时间内,仍旧使用老教材的地方和学校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现行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

2.研究性学习是怎么回事?与探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许多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提出的背景、含义等并无多大的了解,就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中学阶段,是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教学策略?如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那么,它与探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中学中哪些内容适合于用这样的方式呢?

3.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一些教师开始把小组合作学习引进了课堂。面对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有它的优势,但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是在大班条件下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还是许多教师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

4.如何看待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对学生来说学习本身是不是一种责任?

现代社会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它无疑是现代教育的一

个原则。然而,对学生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事情,教师无论如何努力,恐怕永远都不能完全地满足他们。学习也不总是好玩的,它需要付出努力和艰辛;况且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又有多少合理的成分呢?对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学习本身是不是一种责任?是不是爱学习就是对自己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呢?作为教师,该如何解决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教育的强迫性之间的矛盾,做到既不“失职”又未“侵权”呢?5.等级制和百分制究竟谁更能客观地评价学生?

许多地方和学校取消了用百分制评定学生成绩的办法,而采用了等级制。但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教师们往往是用百分制先评定学生的成绩,然后再转化成等级制,并没有真正地达到改革评价制度的目的。如果说知识和技能的目标借用考试方法还可以做出评价的话,那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该如何评价呢?

教师之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以上种种困惑,这一方面说明教育改革本身的复杂性,一些陈旧观念和习惯倾向仍然有相当大的影响,从观念的转变到教学行为的落实,需要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也说明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与目前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能力的现状之间的矛盾还客观存在。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具体地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学传统的惯性。

教学改革必须涉及两个方面:教学观念的改变与教学策略的革新。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又是那些大家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对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教学传统的极大影响。由于教学活动的传统有着极大的惯性。

第二,教师培训的相对滞后。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环节,教师素质直接影响新课程的实施效果。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的专业素养是上好课的前提,两者缺一不可。新课程无论从目标、内容还是从教学方式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教育部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着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尽管如此,相对于新课程实施的进程,教师的培训工作还是显得滞后,课堂教学实践也日益暴露出教师们种种的不适应。笔者听过不少展示课,尽管这些课都比较重视学生的活动以体现对“主体”的尊重,都很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以显示思维的活跃,但听完之后,总感到缺少一种让人回味的东西,缺少一种厚重感。问题出在哪儿呢?就出在教师自身缺乏

底蕴和素养。如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学生的讨论虽然热烈,教师却拿不出高学生一筹的见解,致使学生仍在原有的认知层次上徘徊。一些课上得不好的原因并不在于方法和技巧,而是教师本身的功底和教育教学理论素养。这里既有职前培养的“先天不足”,也有职后培训的“后天失调”,因为无论是职前和职后都很少关注教师学科素养的提高,也很少涉及教师研究儿童的能力的提高和教师自身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问题。

第三,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脱节。

教学理论与实践长期以来存在着“两张皮”现象,一方面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机制不顺,信息资料不全,缺乏理论指导,低水平的重复现象比较普遍,致使教学实践中一些成功的经验得不到及时的提炼和总结,上升为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尽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教育界的学术研究也搞得轰轰烈烈,教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有关教育教学的著作也不断问世,我们不敢说这些理论不能指导实践,许多理论工作者很少光顾课堂,只乐于构建理论体系,疏于实证性研究;只急于发表论文专著,轻于实地调研和改革试验;即使引进国外的一些课堂教学的成果,但还是由于“洋味十足”,本土化不够,缺乏亲切感,离一线教师较远,难于在实践中扎根。就是《标准》本身和《标准解读》更多的还是关于理念的阐述,在操作层面上可以提供教师借鉴的具体方法并不多。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其教学实践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教学实践无论是成功或失败反过来又必然会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做出自觉的反思,并由此而做出必要的改进。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但观念的转变既需要时间,更需要成功经验的支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线教师如果没有行为变化在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不可能深刻的。而要真正地让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扎根于教师,运用于课堂,外显于学生的发展,要允许他们有一个感悟和累积的过程,有一个怀疑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过程,要有一个借鉴和亲身实践,并体验成功的过程。因此,作为广大一线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就目前情况来看,更重要的是找准“切入口”的问题。他们参与课程改革的切人口恐怕还得从备课、写教案、上课、评课等日常工作着手。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广大教研人员和教师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教师,必须改变的是驾轻就熟的教学方式;作为教研人员,必须改变的是习以为常的教研方式。

总之,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相对于课程教材改革来说,课堂教学改革显得更为迫切和艰辛。因为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而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之中,使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这需要有一个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