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反思【摘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纠正重讲轻读的现状,注重朗读,请“读”出山,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课文的一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品读之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普及和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当下的语文课堂也以崭新的面貌亮相——越来越新奇的教学设计,越来越精美的教学课件,越来越热闹的小组讨论。然而,一节课下来,值得大家回味的,除了几声刺耳的声音和几张美丽的图片外,所剩无几。殊不知,一节好的语文课,教师怎能忽略了“朗读”这一语文基本功呢。笔者认为,面对新课程改革,语文课堂之美,还在于“读起来”。

离不开藤一样。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强调了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朗读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手段,可以达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那么,语文教师的任务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来深入意境,去主动关照作品中的生活,去具体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并在自己的情感中激起强烈的共鸣。笔者认为,要想达到如此效果,就应该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纠正重讲轻读的现状,注重朗读,请“读”出山,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课文的一切。

读、细读,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选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章的美点妙处,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1.细品,就是逐字逐句反复咀嚼品味语文材料

感受的精华语段、重点词句去精读,从中领悟作者用词之功力,用法之巧妙,又可以更深层、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及语言的风格等,达到对文章“窥一斑而知全貌”的阅读效果。如在教《惠子相梁》这一课时,就让学生精读这几句:“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我让学生抓住“或”、“于是”、“搜”、“三”等几个关键词来反复朗读,提出如果把“于是惠子恐”这一句放在“庄子往见之”的后面,意思有什么变化。通过对这些重点词句的品读、讨论,学生就会明白,原来惠子是轻信了别人的挑拨才去捉拿庄子的。一个“恐”字,突现了惠子对功名利禄的热衷,对好朋友的薄情寡义。一个“搜”字,又可以看出捉拿庄子的决心之大。

2.深品,就是对文章见解深刻,经过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品读,对文章有更深层的认识

言外壳下蕴含的深层含义。如《西厢记长亭送别》,这部剧作的语言文字很美,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听得道一声’去也’,

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了崔莺莺感情折磨下的身心憔悴;“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花、靥,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而这些艺术之美,除了让学生细细品读,深深揣摩之外,恐怕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吧?

3.美品,就是从“美”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品读揣摩,从而产生美的享受

的心情去细细品味,就能悟出其中深蕴的美。

之美,并看看作家笔下描写了哪些北国的秋景,这些景与作者的情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学生满怀激情地朗读,准确找到了作者笔下的秋景——“极高极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牵牛花的蓝朵”“灰土上留下的扫帚的丝纹”“咬着烟管的都市闲人”等等,并仔细揣磨这些句子中的修饰词。我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想象这些景色带给我们心理上的宁静与悠闲之美,并深深体会作者的感情。

原来这些客观的自然秋景无不细腻的表达着作者主观的感情——

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4.借品,借用一定的辅助手段,营造恰当的氛围,来感受语文之美以及字面之外的意蕴之美

的独特作用,将学生引领到课文所描绘的世界中去,感知课文之美,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可以让学生在一段《幽兰逢春》的曲子朗读,让他们随着音乐的旋律去感知春的美丽,伴着音乐的节拍去体验春的活力,春的勃勃生机。并在这音乐的浪漫世界中去遐想和感悟春天的风采,去领略春的韵味。

飘出琅琅书声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学生们已经开始触摸到“文心”、“诗心”了,那是“文学的国语的一派天籁”。

自己的情去品读、感悟那一篇篇充盈着作家丰富情感的文章,让语文课多一点审美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