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错因”之源,扬“纠错”之帆——一道除法测试题背后的故事(大朗镇新民小学陈肖娟)

合集下载

溯“错因”之源,扬“纠错”之帆——一道除法测试题背后的故事(大朗镇新民小学陈肖娟)

溯“错因”之源,扬“纠错”之帆——一道除法测试题背后的故事(大朗镇新民小学陈肖娟)

溯“错因”之源,扬“纠错”之帆——一道“除法”测试题背后的故事 东莞市大朗镇新民小学 陈肖娟【内容摘要】错误像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教育的失误,同时,错误也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新课程下,应如何对待学生学习的错误呢?本文试图借助一道除法问题的典型错例,深入分析,聚集成因,探寻对策,因势利导,变废为宝,扬起“纠错”之帆,通向成功彼岸。

【关键词】典型错题、引起关注、深入调查、聚焦成因、探寻对策出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必然现象,尤其在解决除法问题中尤其突出,可是错题千万别“错”过,应积极分析出错的原因,因势利导,合理的开发错题资源,将错例变为资源,迈入知识的殿堂。

【正文】一、发现错误——引起关注在期末复习时,一张测试卷里有一道题(如图1所示),此题的错误率极高,引起我强烈的关注。

对于此题,学生出现如下的错误:经统计,全班47人,有21个人因不同的错误在此丢分,错误率高达45﹪,而这些错误中,错解为3.5÷1.4的有18人,占错误率中的86﹪。

出错的学生不但是中下生,还有很多是老师心目中的优生,为何会出现这种尴尬的现象呢?二、深入调查——直击现状本以为这是自己班中的特殊的现象,不足为奇。

想不到在与同级科任的交流中发现,图1每个班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根据其他老师的反馈这样的问题也不是这一届学生发生,每一届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学习小数、分数除法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都会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乱撞,错误率极高。

这时我陷入深思中:一道“平均分的除法问题”,在二到四年级,学生能迎刃而解的题目,为何出现小数和分数之后,就成为学生束手无策的“丢分难题”呢?必然有深层的原因,我们必须引以为“借”,深入分析,探究问题的症结何在?于是笔者对五年级的142个学生做如下的剖析:(一)测试调查——洞真相1.解题测试——通过学生的解题测试,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解题现状。

(如下表1),从测试的统计结果中,发现了学生在解题中有蒙混,随便乱撞的现象。

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提高之三步曲

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提高之三步曲
悟、 体验 的条件 。 虽然课 堂中是安 静 的, 但每个学生 的 思 维在不 受其它 因 素干扰 影响 的情 况下是 异 常活跃 的。教 学后半部分 学生交流时 的踊跃 、 精彩充 分反 映 出“ 静学 ” 时的主动与投入 。 学 生 的课 堂学 习要 活起来 、 动 起来 , 但作 为研 究 语言文字 的语文课来说 , 有时更需要 “ 静” 下来 。将 动 与静有 机地 结合起 来 , 以静促 动 , 能更充 分地 体 现语 文学科 的特 点 , 提 高学生 的语 文能 力 , 使 学 生成 为学 习上的主人。 我在教学 中培养学 生听力 的同时 , 还注意发展 学 生的思维 , 培养 其说话 能力。我不仅让 学生要学会 认 真听老 师讲话 , 还要学 会认 真听 同学发言 , 边听 边想 ,
2 0 1 3 年第 1 O期 ・总第 1 4 2 期
小学 数学审题能力才 复刍之三 步
王 俭 江苏省 苏州工业 园区跨 塘 实验小学
抓住“ 读” 题技 巧 , 为审题之一步 曲 阅读 是人类社会生 活的一项重要 活动 , 是人类 汲 取 知识的主要手段 和认识 世界的重要途径 。 一谈 及阅 读, 人们联 想的往往是语 文阅读 , 然而, 随着社会 的发 展、 科 学技 术 的进 步及 “ 社会 的数 学化 ” , 仅具 语 文 阅 读 能力 的社会人 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 的不足 。 数学 语言 因其 高度抽象性 、 精 确性 、 灵 活性 , 故而在阅 读过 程 中应体现它特有 的价值。 而将这样 的思 想渗透人审 题 中你将受益匪浅 。以下我 的两个课堂 片段就 给我 了 我的孩子很 多启示 。 如在教学三年 级上册“ 认识 分数 ” 时, 我是这样设计 的—— 出示 情境 图: 野 餐活 动 中 , 老 师让 同学们 两人 一 组分食 品。小军和小红拿 到 的是 4个苹果 、 两瓶 矿泉 水 和一个蛋糕 。 通 过交 流得到 : 4 个苹果平 均分给 2个 人, 每人 分得 2 个; 2 瓶 矿泉水 平均 分给 2个人 , 每人

2011年大朗镇小学数学优秀“错例评析”评选活动

2011年大朗镇小学数学优秀“错例评析”评选活动
错题成因
本题其实就是书本第五页例2的巩固练习题。学生不会用列有小括号的算式来解决本道题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他们上课不够认真听,但是更大的原因是我上课的时候讲的方法学生并不能理解。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只简单的教给学生要在算式58-6﹢7=59(只)中的6﹢7那部分加上小括号才能先算它,就是要列成: 58-(6﹢7)=,接着我把重点放在怎样计算这道计算题上.这样学生就只能单纯的记住怎样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他们并不理解(6﹢7)在整道综合式中联系题目所表达的意义,由于我忽略了把算式还原到题目的理解中去,日后学生要在类似解决问题中应用有小括号的算式来解题就有困难了.
2011年大朗镇小学数学优秀“错例评析”评选活动
参赛作品
要求
内容呈述(文字、图表等形式)
备注年级二年级下册源自具体出处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7页第3题的类似题目
题目类型
会用有小括号的算式来解决问题
错例呈现
羊圈里原来有58只羊。第一次跑出去6只,第二次跑出去7只。现在羊圈里面有几只?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用连减的方法来计算,学生也知道可以先算两次一共跑了多少只羊.列式:6﹢7=13(只)再算现在羊圈里面有几只?列式:58-13=45(只)但是把后者列成一道综合算式时就会出现:58-6﹢7=59(只)或6﹢7-58=?等情况。
反思与困惑
通过这道题的分析,我更加清楚例题研究的重要性,课后练习都是例题的巩固和延伸.有时侯解决问题的算式出来了,老师应该多问学生一句:“算式中各部分表达的是题目中哪一部分的数学信息啊?”
纠错策略
为了让学生能把想先算两次一共跑了多少只羊.列式:6﹢7=13(只)再算现在羊圈里面有几只?列式:58-13=45(只)的这种分步式会写成综合算式: 58-(6﹢7)=45(只).我重新分析了教参和请教同事,决定重新讲解一次例题,这次我不再单纯的教给学生要在后面那部分加小括号才能先算它的计算过程,而是分析整条算式所表示的意思.第5页例2是这样的:面包师傅做了54个面包,我们买了22个,他们买了8个,还剩多少个?我在学生知道了可以先算一共买了多少个面包列式22﹢8=30(个),再算54﹣30=24(个)的前提下,与学生共同列出54-(22﹢8)=24(个).然后我就要分析这条综合算式各部分的由来.我要学生对比分步式中的算式54﹣30=24(个)与54-(22﹢8)=24(个).让学生对号入座,让他们知道其实算式54﹣30=24(个)中的30就是算式54-(22﹢8)=24(个)中的(22﹢8)所算出来的和.这时,学生就知道54减去一共买了多少个面包就是还剩的面包.也就是说用54减去22﹢8的和就是还剩的面包.同时,学生就会知道为什么要在22﹢8那部分加上“小括号”了.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对算式54-(22﹢8)=24(个)各部分的意思理解了,了解了这条算式的演变由来,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会.

大朗镇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比赛命题工作(六年级)

大朗镇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比赛命题工作(六年级)

大朗镇小学五年级解决问题能力比赛题请做在答题卡上(全卷共100分,40分钟完成)1. 一桶油重100千克,第一次用去总数的52,第二次用去总数的25%,第三次用去的油与第二次同样多,三次共用去多少千克油?(6分)2. 学校的新建大楼要用方砖铺教室的地面,用边长40厘米的正方形方砖铺正好要450块,如果改用边长50厘米的正方形方砖来铺,需要多少块?(用比例方法解)(6分)3. 青青在一次考试中,语文、数学两门的平均成绩是92分,语文、数学、常识三门的平均成绩是94分,那么青青的常识成绩是多少分?(6分)4. 把一块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木料加工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6分)5. 红红用30cm 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长与宽的比为4:1,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6分)6. 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工作需要12天能完成,乙队单独工作需要8天能完成,两队合作要多少天能完成这项工程的一半?(6分)7. 在比例尺为1:5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5.4厘米,如果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在上午8时从甲地出发,那么到达乙地的时间是几时?(6分)8. 小芳参加数学知识竞赛。

竞赛试题满分120分,小红得了96分。

按这样计算,如果竞赛试题满分是100分,小红应得多少分?(6分)9. 把一个底面直径是4dm ,高是1m5dm 的圆锥形零件熔化成一个与它等底的圆柱,那么这个圆柱的高是多少米?(6分)10. 甲、乙、丙三个班去植树,甲、乙两个班共完成总数的70%,乙、丙两个班共完成总数的一半,其中乙班植树40棵,甲、乙、丙班共植树多少棵?(7分)11. 有三堆盐共重27吨,如果从第一、二堆中各运出1.5吨到第三堆,这时第一、二、三堆盐质量比是1:3:2,这三堆盐原来各有多少吨?(7分)12. 甲、乙两个圆柱的底面半径之比是2:3,高之比是4:3,乙圆柱的体积是甲的几分之几?(7分)13. 陈丽读一本《安徒生童话》,第一天读了全书的一半多4页,第二天读了余下的一半多12页,这时还剩下14页没有读。

解比例(东莞市大朗镇新民小学叶巧如)

解比例(东莞市大朗镇新民小学叶巧如)
复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一)填空 1、表示( 两个比相等 )的式子叫做比例。 2、在比例里, ( 两个外项 )的积等于(两个内项 )的积, 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复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一)填空
3、
把1.2×4=0.6×8改写成比例是( 1.2 ):(0.6 )=( 8 ):( 4 )。 如果3A=5B,那么A : B=( 5):( 3 )。
4、
1 1 ) 5、如果甲数的 等于乙数的 3 ,则甲数:乙数=( 3 ):( 2 2 4 4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把比例转化成 两个外项相乘与两个内项相乘的等式。 1、6 :8 = 3 :4 转化成
(
8 6 4 或 8×3=6×4
)× (
)=(
) × ( 3 )。
4、 5 :7 = X :6 转化成 ( 5 )×( 6 )=( 7 )×( X )。
X
5、
3 = 2 4
( X )×( 2 )=( 3 )×( 4 )
阅读书本,思考:什么叫做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 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 求出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艾菲尔铁塔高320米, 它不仅是一座吸引游 人观光的纪念塔,还 是巴黎这座具有悠久 历史的美丽城市的象 征。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 铁塔高320米,北京 的“世界公园”里 有一座埃菲尔铁塔 的模型,它的高度与 原塔高度的比是 1:10.这座模型高多 少米?解:设这座模型高X 米.
X : 320 = 1 : 10
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内项的积
10X = 320×1
10 X = 320
10 X÷10 = 320÷10 X =32 答:这座模型高 32米.

勇于试错

勇于试错

勇于试错,错中求解作者:陈子睿龙周骏李晨瑞来源:《发明与创新(小学生)》 2021年第5期数学来源于生活,开发小学生的思维可以从生活中的感性材料入手,探究生活中有意思的数学问题。

在老师的指导下,长沙市芙蓉区燕山二小的学生进行同题异构——针对生活中同一个数学问题或者同一类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解题,引发思维碰撞,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有人要单枪匹马穿越沙漠。

从大本营出发,经过100千米才能到达沙漠的另一边,途中每隔20千米有个落脚的地方。

事实上,20千米恰好是他每天在沙漠中行走路程的极限。

他每次最多带3天的粮食,但可以把粮食储存在途中供落脚的地方,而且只能储存在这些地方。

请问,他穿越沙漠至少要多少天?长沙市芙蓉区燕山二小1605班陈子睿龙周骏李晨瑞解题过程:根据题意,我们得出这个人每天最多走20千米,每次最多带3天的粮食。

问题是“他穿越沙漠至少要多少天”,也就是求他穿越沙漠所用的最少的时间,这是一个最值问题。

为了更快理清思路,我们选择画线段图:想要穿越沙漠,只能在途中供落脚的地方囤粮,问题是怎么囤才能使穿越沙漠所用的时间最少呢?为了把囤粮过程看得更清楚,我们尝试用积木来拼图,因为积木可以移动。

要想顺利到达终点,就得在2号点囤够3天的粮食,但直接从起点出发,将粮食囤在2号点的话,中间会有消耗,所以是不实际的,只能先将粮食囤到1号点。

那么在1号点囤几天的粮食合适呢?我们用假设法来解题。

如果囤1天的粮食在1号点,那么回到起点(从起点到1号点,再回到起点,因为来回需要耗费2天的粮食,所以只能囤1天的粮食在1号点),从起点再次走到1号点时,带去的2天的粮食加上之前囤积的粮食,共有3天的粮食,只够坚持走到4号点,说明囤1天的粮食是不够的。

如果囤2天的粮食在1号点,那么从起点再次走到1号点时,共有4天的粮食。

因为他不能一次装4天的粮食,所以只能带3天的粮食走到2号点,然后又回1号点拿,最终还是不能走完。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 杨胜查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   杨胜查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杨胜查发表时间:2021-01-04T15:17:03.993Z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2月上作者:杨胜查[导读] 在小学阶段,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其对于学生逻辑能力提高、归纳能力提高以及科学态度养成都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也逐步的认识到小学数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要性,希望能够通过德育教育的渗透,帮助学生提高其道德修养,帮助学生养成独立的人格。

但是就现在来说,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是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广西百色市田林县浪平镇平山中心校杨胜查 533300摘要:在小学阶段,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其对于学生逻辑能力提高、归纳能力提高以及科学态度养成都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也逐步的认识到小学数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要性,希望能够通过德育教育的渗透,帮助学生提高其道德修养,帮助学生养成独立的人格。

但是就现在来说,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是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基于此,对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育;有效性;渗透引言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代的主流教育,它是指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又将品德渗入育人工作之中,这在本质上与应试教育存在着差异,相比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更符合小学生发展需要。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发展成长,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即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将德育充分融入课堂,以此促进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发展。

一、将教师示范作用发挥出来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其模仿能力比较强,特别喜欢在学习的时候模仿教师的行为无论是好的行为还是坏的行为,其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模仿,并且不会辨别这些行为的性质。

若是教师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那么很容易会给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甚至会给学生道德素质提高造成极大的影响。

就这方面而言,想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首先,教师便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需要重视教师本身道德素养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严以律己,形成正确的观念。

重审题强方法抓住分

重审题强方法抓住分

重审题强方法抓住分发表时间:2018-12-21T11:36:26.533Z 来源:《成长读本》2018年12月总第37期作者:许萍[导读]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是正确、迅速解题的前提,好的审题是成功解决问题的一半周至县二曲街道八一小学许萍摘要: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是正确、迅速解题的前提,好的审题是成功解决问题的一半。

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教给学生正确的审题方法,以防止学生审题失误。

要求他们审题要慢、做题要快、下手要准,做到滴"分"不漏。

关键词:小学生审题能力审题习惯审题方法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审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无论对什么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审题。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是正确、迅速解题的前提,纵观每次考试,学生在数学中因理解失误造成的现象较多、典型问题是没有理解题意而匆忙解题,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以上这些足以体现审题出错。

好的审题是成功解决问题的一半,那么如何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避免审题失误,我将从下面三方面谈起:一、小学生常见的审题失误类型分析1.数学概念不理解,造成审题失误。

数学概念犹如思维的一面镜子,镜子模糊思维势必混乱。

因此审题时必须弄清概念,明确要求,明白算理才能获得正确的解题途径。

例如:5.3时=()时()分。

一些学生把1时=60分错认为1时=100分,误解为5.3时=5时30分。

2.审题不全面,忽视隐含条件,造成审题失误。

有些问题虽未给出明确的条件,但将其隐含在问题中,一些学生审题不全面,不注意挖掘,造成失误。

如图,平行四边形的高是5厘米,相邻两边的长分别为6厘米、4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给出的选择答案是①24;②20;③30;④不能确定。

分析可以看出:题中平行四边形高是5厘米的条件很隐晦,有的学生在审题时想当然,简单地计算为6×5=30(平方厘米)而错选③;也有的学生不知高在哪条边上,没有进一步思考,而错选为④。

小学生应用题解答错误分析

小学生应用题解答错误分析

小学生应用题解答错误分析江苏省江阴市青阳镇旌阳小学:蒋仪小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的进程中,常常有如此或那样的错误,因此,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应把学生练习中的错误看成一面镜子,认真帮忙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缘故,从中看出学生把握知识的缺点,看出自己教学上的问题,找出教学上的改良方法,从而有效地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一、某村今年共收粮食24万吨,比去年增产20%,今年比去年增产几万吨粮食?错解:24×20% = 4.8(万吨)分析:例1要求的是今年比去年增产几万吨,去年总产量是单位“1”的量,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不能直接用乘法进行求解。

因此咱们可出示如此一道对照题让学生进行辨析:“某村去年共收粮食24万吨,今年比去年增产20%,今年比去年增产几万吨粮食?”学生通过度析,专门快能看出对照题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可专门快列式:24×20% = 4.8(万吨)。

而例1应该先求出去年的总产量,再求出今年比去年增产的粮食总产量。

这题的正确解法应该是:设设去年共收粮食x吨,那么得:x×(1 + 20%)= 24解得:x = 20今年比去年增产粮食:24-20 = 4(万吨)或:24-24÷(1 +20%)= 4(万吨)例二、修一条公路,甲队单独修要12天完成,乙队的工作效率是甲队的一半,两队合修要几天才能完成?错解:1÷(1/12 +1/12 ×1/2 )=4(天)分析:由题知,甲队单独修要12天完成,甲队的工作效率是1/12,乙队的工作效率是甲队工作效率的一半,即乙队的工作效率只有1/12 的1/2,而学生对工作效率和工作时刻这二者的概念不清,误把工作效率的一半作为工作时刻的一半来进行计算,因此形成错解。

因此,咱们教师可出示如此一道对照题:“修一条公路,甲队单独修要12天完成,而乙队所用的时刻是甲队的1/2,两队合修要几天才能完成?”学生通过观看,专门快能求出这道比较题的答案:1÷[1÷12+1÷(12×50%)]= 4(天)。

一道选择题的思考

一道选择题的思考

一道选择题的思考
刘远桥
【期刊名称】《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
【年(卷),期】2012(000)008
【摘要】一、错例呈现rn生1做法:rn两台拖拉机耕同一块地,第一台耕了这块地的3/5,第二台耕了3/5公顷,正好耕完,两台拖拉机耕的地相比较,(③)
【总页数】1页(P54-54)
【作者】刘远桥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233.1
【相关文献】
1.一道高考选择题的思考与拓展
2.一道三角选择题的多视角思考
3.一道三角选择题求解的多角度思考
4.立足本质暴露思维升华推理
——一道选择题的测试分析与思考5.多元的视角多彩的解法--对一道含45°角中考选择题的多角度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追错源,纠错果——让作业订正更有效

追错源,纠错果——让作业订正更有效

追错源,纠错果——让作业订正更有效发布时间:2022-07-07T02:52:35.350Z 来源:《教育学》2022年2月总第277期作者:汪晓亮[导读]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在校学习效率是“双减”政策的根本保障。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71小学830000摘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在校学习效率是“双减”政策的根本保障。

作业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但是对于学生订正作业的情况许多教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认知错误没有及时得到解决,从而导致学生知识上的断层。

本文从提高小学生数学作业订正的有效性方面进行了相关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订正有效性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老师们往往只重视课堂教学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作业订正习惯。

学生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不进行订正或只是流于形式的现象,对于一线的数学老师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

有些学生不止一次订正,需要两次、三次至更多,这样学生累,老师也累,可能还收效甚微。

订正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检测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扎实有效的作业订正对提升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以及为实现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提高学生作业订正的效果,对教学而言非常关键。

因此,找到一种既节省时间订正效果又好的作业订正方式,才能体现出作业订正的有效性,才能对学生作业订正的现状起到改善作用。

一、养成作业订正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把作业订正也作为一项“作业”,明白作业中的错误是正常的,但一且发现就必须及时订正,不能让这“小洞”变成”大洞”,直至无法修补。

同时,教育学生作业不应该抄袭,明白作业订正的目的不是为了结果的正确性,而是为了检查自己在学习方面的某些不足。

学生在订正时一定要分析错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一定要把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弄懂,这样才对学习有帮助。

为小学数学应用题开“诊断”之方

为小学数学应用题开“诊断”之方

为小学数学应用题开“诊断”之方-中学数学论文为小学数学应用题开“诊断”之方刘闽燕(福建省漳浦县古雷中心学校,福建漳浦363216)摘要:数学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它是把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数量问题,用文字或图形、表格等形式来表达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的相互关系,要求求出未知数量的训练过程。

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审题,审题即对所给题目的审察,它是做题的第一步,也是整个做题全过程的基础工程。

关键词:应用题;审题;应用意识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273-0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数学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它是把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数量问题,用文字或图形、表格等形式来表达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的相互关系,要求求出未知数量的训练过程。

应用题由情节和数量关系组成。

情节是通过简洁、准确、科学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事实。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叙述的已知量间的关系。

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审题,审题即对所给题目的审察,它是做题的第一步,也是整个做题全过程的基础工程。

审题的正误决定着做题的对错。

审题如果“失之毫厘”,做题就会“谬之千里”,审题如果“一着走错”,做题就会“全盘皆输”。

审题是理解应用题的题材内容,讲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事情经过是怎样的,给予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不理解题意就无法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

因此说,审题是整个做题过程的基础工程和先导工程。

一位数学家说过:“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了一半。

”不言而喻,审题就像医生给病人诊断一样,医生诊断正确,即会药到病除;诊断有误,就会毫无效果,甚至使病人一命呜呼。

因此教师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首先要把好审题这一关。

一、审好题是能解、会解应用题的前提审题的方法根据不同的题目和不同的思维习惯,也是多种多样的。

理清知识脉络促进意义理解——一道分数意义习题的思考与探索

理清知识脉络促进意义理解——一道分数意义习题的思考与探索

理清知识脉络促进意义理解—— 一道分数意义习题的思考与探索发布时间:2021-02-26T10:51:09.51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31期作者:郭益东[导读] 此题是五年级检测试卷中的一道常考题,学生错误率非常高郭益东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光明小学 311241缘起练习题呈现:此题是五年级检测试卷中的一道常考题,学生错误率非常高,甚至有部分学生一直到小学毕业,还没有搞明白究竟怎么回事。

笔者在五年级两个班的76位学生就本题进行了测试。

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以便更准确的把握学生的错误原因,要求学生用文字结合示意图的形式加以说明,10分钟内独立完成,整个过程真实、可信。

仅看结果,正确的有39人(两个班分别为20人和19人),正确率为51.3%,结果与过程均正确的仅有30人(两个班分别为16人和14人),仅占39.5%,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课后与同事交流中发现,很多同事对这个习题也是头疼不已,从一开始的耐心讲解分析,到最后让学生的死记硬背,效果总不是那么的理想。

笔者试图通过回顾分数学习的历程,理清分数学习的知识脉络,找寻错误的根源,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促进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分析这道习题考察的知识点是什么?分数的意义吗?分数的意义究竟有哪些?现在主流观点认为分数具有“率”和“量”两种不同的意义。

笔者试图通过回顾两种分数意义学习的历程,理清分数学习的知识脉络,找寻错误的根源,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促进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1.表示一种关系学生三年级时从“部分与整体关系”的意义认识了分数,强调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加入整体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与整体相比较,部分也可以是一个数。

新版的人教版教材中,还增加了“分数的简单应用”,教材先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的内容,促进学生对分数意义表征的理解内化。

小学三年级除法——通过一道题了解出发本质的重要性

小学三年级除法——通过一道题了解出发本质的重要性

小学三年级除法——通过一道题了解出发本质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贵在分析问题,把问题一步一步的分析,抽丝剥茧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难度不大,但是真正解题出错率很高。

我们共同解答一道出错率很高的简单题目。

问题:5只鸡5天吃5斤小米,那么100只鸡100天吃多少斤小米?
解答1:
因为 5只鸡5天吃5斤小米,
所以 1只鸡5天吃的小米数量为:
5÷5 = 1 (斤)。

那么 1只鸡100天吃的小米数量为:
100 ÷ 5 = 20 (斤),
******给100天5天一组分成20组,5天相当于20组中的一组*******
所以 100只鸡100天的小米数量为:
20 × 100 = 2000 (斤)。

答:100只鸡100天吃多少2000斤小米。

解答2:
因为 5只鸡5天吃5斤小米,
所以 5只鸡1天吃的小米数量为:
5÷5 = 1 (斤)。

那么 5只鸡100天吃的小米数量为:
1 × 100 = 100 (斤).
因为100 ÷ 5 = 20 ,
******给100只鸡5只一组分成20组,5只鸡相当于20组中的一组*******
所以 100只鸡100天的小米数量为:
20 × 100 = 2000 (斤)。

这道题,孩子出错的地方大多是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很多孩子上来就写10000斤,这是题意理解不到位,没有深刻的理解题目的本意。

题目做多了,有了解题惯性,想当然就得出结果了。

理解除法的真正含义是解题的关键,解法1与解法2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把谁分组。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四上数学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部编版质量检测试卷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四上数学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部编版质量检测试卷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四上数学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部编版质量检测试卷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考试分数:100分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请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16分)1.两个数相除,商是2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2,商是()。

A.10B.20C.402.估一估下面算式中的商最接近9的是()。

A.632÷71B.520÷60C.434÷513.王老师带了3680元去书店买故事书,每本12元,最多可以买()本故事书。

A.360B.36C.306D.3074.小玲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12错写成21,结果得到的商是17还余3,正确的商应该是()。

A.30B.360C.35.“鸟巢”的占地面积约为20公顷,占地约为1平方千米的场地是“鸟巢”占地面积的()。

A.10倍B.50倍C.100倍D.5倍6.小红想用计算器计算3450000÷300,她错误地输入了34500÷30。

下列()的做法可以弥补她的错误。

A.乘100B.除以100C.除以10D.乘107.和的商不相等的算式是()。

A.B.C.8.某小学共有304名学生进行核酸检测,混检每20人1管,全部检测完,需要准备测试管()个。

A.304B.16C.15D.14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6分)1.计算239÷78时,把78看作( )来试商,商会偏( ),所以要把商调整为( )。

2.在括号里填上“>”“<”或“=”。

270900( )27万 857÷86( )168÷12 500平方千米( )2公顷3.李老师带了850元去商店买计算器,每个计算器45元,他最多可以买( )个。

新源2022年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2

新源2022年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2

新源2022年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1:制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单项选择题:A、形象思维B、发散思维C、辐合思维D、直觉思维2:后学材料对先学学问记忆与保持的干扰叫()。

单项选择题:A、前摄抑制B、后摄抑制C、侧抑制D、系列位置3: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反映在()。

单项选择题:A、《抱负国》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本主义与教育》4:中国第一部电影是戏曲片京剧(),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

单项选择题:A、《难夫难妻》B、《桥》C、《生死恨》D、《定军山》5:平常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即是典型的迁移形式。

()推断题对错6:不同的学习者的练习曲线的共同点有()多项选择题A、开头进步快B、后期进步慢C、中间有一个明显的,临时的停顿期,称为高原期D、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消失临时的退步E、后期进步快7:依据反映活动的侧面不同,学问可以分为()。

多项选择题A、陈述性学问B、程序性学问C、感性学问D、理性学问8:“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句话生动地描述了学习的迁移现象。

()推断题对错9:“一个同学过分可怕猫,我们可以让他先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靠近笼中的猫;最终让他摸猫抱猫,消退对猫的惧怕反应”,这是运用了()单项选择题:A、全身松驰训练B、强化法C、确定性训练D、系统脱敏法10:元认知学问包括()。

多项选择题A、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熟悉B、对任务的熟悉C、对有关学习策略的熟悉D、对学习策略使用方面的熟悉E、对老师的熟悉11:普及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肯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推断题对错12:下列关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

单项选择题:A、侧重于间接阅历的猎取与侧重于直接阅历的猎取的关系B、侧重于书本公共学问的学习与侧重于个人实践学问的学习的关系C、关注阅历的规律方面及关注阅历的心理方面的关系D、留意思维与注意行动的关系13:同学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缘由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溯“错因”之源,扬“纠错”之帆——一道“除法”测试题背后的故事 东莞市大朗镇新民小学 陈肖娟【内容摘要】错误像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教育的失误,同时,错误也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新课程下,应如何对待学生学习的错误呢?本文试图借助一道除法问题的典型错例,深入分析,聚集成因,探寻对策,因势利导,变废为宝,扬起“纠错”之帆,通向成功彼岸。

【关键词】典型错题、引起关注、深入调查、聚焦成因、探寻对策出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必然现象,尤其在解决除法问题中尤其突出,可是错题千万别“错”过,应积极分析出错的原因,因势利导,合理的开发错题资源,将错例变为资源,迈入知识的殿堂。

【正文】一、发现错误——引起关注在期末复习时,一张测试卷里有一道题(如图1所示),此题的错误率极高,引起我强烈的关注。

对于此题,学生出现如下的错误:经统计,全班47人,有21个人因不同的错误在此丢分,错误率高达45﹪,而这些错误中,错解为3.5÷1.4的有18人,占错误率中的86﹪。

出错的学生不但是中下生,还有很多是老师心目中的优生,为何会出现这种尴尬的现象呢?二、深入调查——直击现状本以为这是自己班中的特殊的现象,不足为奇。

想不到在与同级科任的交流中发现,图1每个班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根据其他老师的反馈这样的问题也不是这一届学生发生,每一届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学习小数、分数除法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都会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乱撞,错误率极高。

这时我陷入深思中:一道“平均分的除法问题”,在二到四年级,学生能迎刃而解的题目,为何出现小数和分数之后,就成为学生束手无策的“丢分难题”呢?必然有深层的原因,我们必须引以为“借”,深入分析,探究问题的症结何在?于是笔者对五年级的142个学生做如下的剖析:(一)测试调查——洞真相1.解题测试——通过学生的解题测试,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解题现状。

(如下表1),从测试的统计结果中,发现了学生在解题中有蒙混,随便乱撞的现象。

2.随机访谈——通过学生访谈,深入了解学生的解题现奖为了更深入了解解题现状,针对第①题的错误进行了随机抽样的详细访谈。

问:为什么用60÷15呢?答1:忘记了是豆÷油,还是油÷豆。

(有12个学生有类似的回答)答2:吱吱唔唔了很长时间,才说由于60÷15容易计算了。

(有15个学生)答3:我一看求平均就马上用除法计算,于是就把(大数)60÷(小数)15了。

(有6个学生)从上面的调查和随机访谈中,不难发现,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数量关系不清晰,看数字特征糊乱猜测,尝试解决。

(二)问卷调查——细分析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和访谈记录,学生在答题中有轻视的心态和惘然乱撞的现状,于是对全级的学生进行了解题时心理状况的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1.解题心态存在轻视的现状动笔把两数相除,条件反射下,2.解题策略存在简单的现状从统计结果中可知66碰,导致错误率居高不下。

三、聚焦成因——追根溯源错题就像放在太阳光下的多棱镜,它能折射出学生的知识、方法、技能等方面的不足,也能折射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到四年级的学生,在解决平均分的除法问题最开心了,到了高年级学了小数后,学生在解决此类题时就糊乱猜测,用两个数相除,甚至有个别中下生列出了乘法算式的现象,错误百出,屡见不鲜呢?(一)教师反思,追“错因”之本1. 追根——缘是“教材研读不深”惹的祸低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中,研读教材时,主要针对自己所任教的教材进行研读,缺乏对高年级教材的研读,就材研材,导致知识链的断节。

翻查二年级下册的课本、教师用书和网上大量搜索平均分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发现课本、教师用书提出如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建议。

(如表2)是对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表。

从分析和随堂听课中发现大部分教师都重点关注“什么是平均分”和“怎样平均分”,学生在各种的体验中只获得“每份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和“平均分的方法”。

在此体验中学生只知道了遇到求平均分的问题就用除法计算,而对平均分的要领——把什么东西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却淡化了。

但这恰恰是解决平均分问题核心所在。

因而学生只知其然,要用除法计算,而不知其所以然,“把什么东西平均分”才是总数,平均分成的几份是份数,要把“总数÷份数=每份数或总数÷每份数=份数”。

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表(表2)2.追根溯源——缘是“形势大好虚像”惹的祸在二年级到四年级的教材中,编排的除法问题都是脉络清晰,都是用“大数除以小数”的问题,因而学生都能迎刃而解,正解率可达95﹪以上,甚至是100﹪。

由于这么高的正确率掩盖了问题的实质,导致教师教学的迷失,发现不了问题的症结,更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第一,没有研究解决平均分问题的关键:把“什么平均分”和“平均分成几份”这个要点上。

第二,没有重点去分析数量关系,只到四年级上学期才学了几个硬套的数量关系式,一到学了小数,没能分清把什么平均分和平均分成几份,也不明数量关系,于是就糊乱猜测,用两个数相除。

(二)学生解读,溯“障碍”之源1.楚,有学生以为“时间÷路程=速度”的现象,学生在解决一步的问题时,图2词进行解决,就战绩显著,但是到了高年级只靠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解题,犹如盲人摸象,糊乱猜测。

学生在没有数学模型作为“拐杖”的情况下,只能靠蒙、靠运气、眉毛胡子一把抓,错误连连。

(如图2)“在第2题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千米?”就是求速度,要把路程÷时间=2.时取易不取难,(如图3所示)从而在第1题中出现了就会出现很多学生把“60÷15”的现象。

四、跟踪纠错——探寻对策面对学生千奇百怪的错误根源,作为教师是望“错”兴叹,袖手旁观,还是乘风破浪,直面出击?笔者作了以下积极的探寻(一)以“错误”为资源,开启纠错的智慧学生的错误不能单纯依靠正面示范和反复练习得以纠正,而且要依靠“自我否定”来纠正。

面对错误时,要牵而带之,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并引发其观念冲突。

1.捕捉错误,引导辨析错误是学生探究的标志,要机智的捕捉错误,引导探索辨析。

(如图4)所示,许多学生用了“3.5÷1.4=2.5”,面对这种错误时,要充分利用错误作为资源,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驱动他们主动找错、议错、辨错的过程中,用“反证法”,对照计算结果,进行估计, 3.5小时才浇地1.4公顷,1小时就能浇地 2.5公顷吗?通过对得出的结果进行反思或提出疑问,验证得出3.5小时才浇地1.4公顷,每小时浇地不可能超出1公顷。

在倾听、交流中,逐步建立“估计——对照——调整”的解题流程,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抹去了头脑中那些错误的想法,主动建构新知。

2.预测错误,引导深思学生的错误,教师可以预测,因而设置一些“陷阱”引导学生自己从错误的迷茫中走出来,唤醒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纠错智慧。

(如题组1)中的练习,第1的选择题中出示三种算式,不需急中找出正确的答案,引导学生分析每一种答案的可能性,把错误的想法显示出来,凭借自己的经验去识错并改错。

第2题的填空题中,估计很多学生会填13件,这时以错误为诱导,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让学生深刻地错一回,会在摔打中学会深入的思考问题。

(二)以“错误”为起点,探究知识的内涵 1.巧变题组,打破思维定势的本质内涵。

时,要巧变题组,不能就题论题。

题: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苹果?第二题:把5么东西平均分,学生得出了10÷5和5÷10都用个数÷平均分的份数=把总数÷份数=大数除以小数的思维定势。

2.对比提升,构建解题模型吹又生。

”找到解决问题的症结。

(如题组3相关的数量关系,问题1:米需要消耗汽油多少升?”把6=0.5”;而问题2:了6份,从而得出算式:“12÷6①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②把5个苹果平均分给的本质,建构起合理的认知结构,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以“错误”契机,拓展知识的外延学生的知识是在认识过程中螺旋上升,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要抓住契机转废为宝,善加利用,巧妙地变题,进行变式练习,挖掘错题的宝贵因素,因势利导,拓展知识的外延。

(如题组4)展示错题,让学生在辨错、议错中感悟到解决两步问题的数量关系,从而引出题①和题②的变式练习,让学生懂得不论解决多难的问题,只要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就能迎刃而解。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错误”犹如学海中的“水”,如使用恰当就能载着学生这一首“神舟”开往知识的殿堂。

出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必然现象,错误的原因并非“马虎”、“粗心”,而是多元的,要深入研究其错误的原因,理解学生的错误,寻找合理的对策,找准切入点,打开有效教学的另一扇窗。

【参考文献】[1]雷玲主编.《名师教学机智例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下册《二年级的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3]周玉仁.“解决问题”纵横谈[J].小学数学教育,2009(3)[4]沈重予.浅谈“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材和教法[J].教育研究与评论,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