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角度看中世纪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一样的角度看中世纪
——读《中世纪的秋天》有感
这本书完整的书题是《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作者是欧洲著名文化史家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1872-1945)。

赫伊津哈在荷兰文版的序言中阐述了撰写本书的宗旨:“本书试图审视14世纪和15世纪,不是把这个时期当作宣告文艺复兴来临的时期,而是把它当作中世纪的末期,当作中世纪思想生命历程的最后阶段,当作一株硕果满枝、充分成熟、发育完全的果树。

包裹着活生生思想的旧形式引人入胜、枝繁叶茂,而思想宝藏逐渐干涸、走向僵化——这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此书国内有两个汉译本,是分别根据两个英译版翻译过来的,第一个英文版名为The Waning of the Middle Ages,1997年汉译本《中世纪的衰落》问世;第二个英文版是The Autumn of the Middle Ages,2008年汉译本问世,也就是我现在介绍的《中世纪的秋天》。

我没有看英文译本,没有机会将两个版本做一比较,但Autumn一词的使用显然比之前用的Waning好。

Waning的意思是月入下弦、海将退潮、烛将成灰、人将就木;而Autumn的意思是硕果满枝、丰收将藏,虽渐入迟暮,却并未老态龙钟,更非行将就木。

这一关键词的改动可以使书题和内容更接近作者的初衷,更接近原著的思想、意图。

《中世纪的秋天》共十四章,分别是“生活的激情”、“渴望更美好的生活”、“骑士的英雄梦”、“爱情的形式”、“死亡的幻象”、“宗教生活描写”、“虔诚的人格”、“宗教激情与宗教幻想”、“象征手法的式微”、“想象力的衰竭”、“实践中的思想形式”、“生活中的艺术”、“美术与文学”、“新形式的来临”。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生活中的艺术”这一章节,作者对于艺术与文学作品在中世纪所呈现的巨大差异提出了独特的理解和看法:历史记述展示痛苦可以详尽无遗,文学作品展示痛苦可以大肆渲染,而美术作品不能够公开叹息,时代的痛苦在这里就灰飞烟灭了。

的确,一旦形诸文字,总是容易出现哀婉叹息、悲伤不满的调子,一旦诉诸美术,苦难即转入宁静。

所以艺术展示的形象往往比较欢快,而历史和文学展示的形象则比较晦暗。

然而关于中世纪,文字作品几乎全部存世,其主打基调往往是血腥、残忍、贪婪、吝啬、淫乱、焦躁、渴望复仇等等;而艺术作品却多半已经湮没,留下来的极少,然而就是在这些珍贵的艺术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中世纪愉快、高雅、纯洁和朴实的生活(作者在书中例举了画家爱克的《阿诺菲尼夫妇肖像》)。

这就不禁使我想到,我们对于中世纪的印象在过往的著述中有没有痛苦扩大化的嫌疑。

由于本人阅历贫乏,才疏学浅,加上英译汉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的语言晦涩难懂的问题,有些内容其实自己也没有完全理解尤其是其中“象征手法的式微”一章,涉及到很多哲学观点和思维方式,之前完全没有涉猎,有待进一步钻研,还请大家见谅,我就粗泛地介绍一下自己对这本书的一点看法。

大多数情况下,吸引人们注意的往往是新事物的源头,我们审视过去时代的观点主要集中在看它给后世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例如对于中世纪的研究,也许是文艺复兴的光芒太过耀眼,人们很容易忽略中世纪这一时代的历史地位,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如饥似渴地在中世纪里寻求近代文化的萌芽,他们热情高涨,有时使人觉得中世纪的思想史仿佛仅仅是文艺复兴来临的前夜。

而《中世纪的秋天》这本书,是将中世纪作为纯中世纪来写,就把它看作是中世纪晚期,中世纪思想生命历程的最后阶段,而不仅仅只是向近代文明过渡的历史阶段,这一切入点使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中世纪历史的方方面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