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案:国民收入的分配
高中政治《国民收入分配》说课范文
高中政治《国民收入分配》说课范文高中政治《国民收入分配》说课范文《国民收入的分配》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本框内容是在阐明了我国经济结构以后,就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进行论述,说明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既是对前文内容的深化,也为后文理解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集中性分配,金融也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途径奠定基础,是开启《财政和金融》一章的钥匙.2,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含义及相互关系,明确国民收入经分配后,最终形成了积累和消费两部分,从而使学生正确理解积累和消费的辨证关系以及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2)能力方面:通过对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只抓一点而不顾其它,提高学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3)觉悟方面: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法宝.通过对从实际出发来分配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3,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因为在有些人认为,如何处理积累资金与消费的关系,属于国家宏观政策方面的问题,是国家决策部门的事,与学生自身关系不大.如果认识不清,许多学生容易对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极高的期望值,甚至不择手段地追求所谓的高消费. (2)教学难点:积累资金和消费基金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因为如果搞不清楚这个问题,很多学生往往认为国民收入怎么分配是由国家领导人个人主观决定的.认识不到这种分配并不能凭主观愿望而任意确定,必须受国民收入的实物形式的制约.二,教学构思及教材处理根据以上的分析,采用了60年代的票据,今年国庆图片,三大产业数据,《孙子兵法》中的蓄势等资料,通过”想一想”,”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落实各项教学目标.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形式,通过从事例出发引出问题,对比,引导,启发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主体与主导相结合.四,学法指导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在讨论中学会辨证的,全面的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五,教学过程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图片导入播映我国60年代使用的粮票和布票,以及xxxx年国庆节日照片问:从凭票购物到现在的景象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在这四十多年里,我国经济实力显着增强,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新课教学阐明概念问: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解释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涵义.材料:中国地图,65-95每隔十年的三大产业增加值问:①外国人投资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是否计算在内②我国公民投资国外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是否计算在内③65,75,85,95四个时期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是多少有何明显变化强调: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范围;我国三大产业增加值的不断提升.导出:通过家庭收入的说法导出国民收入.了解基础知识学生看书了解国民收入增长的途径,并讨论回答,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做为根本途径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积累和消费用途采用表格填空的形式完成教学;以两人分蛋糕的这种此长彼消的关系来解释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1)努力发展生产,增加国民收入,在此基础上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大.以上面对”两人分蛋糕的关系”分析为基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使两者所占份额都有所增长(引导学生得出:要想使两者都能增加,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个蛋糕做大,在做大的基础上不管如何分都可以使两者有所增加.培养:通过这个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2)积累资金和消费基金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物质资料的比例相适应.在把蛋糕做大的基础上如何切好蛋糕.算一算:假定钢材1000元1吨,市场上现在有100吨,那么应投入钢材市场的资金是多少如果多投1倍或少投1倍会怎么样通过三种情况的计算及导致的后果使学生认识到积累资金的分配并不是主观决定的,而是与现实的生产资料增长相适应,如果不相适应就会阻碍扩大再生产,造成严重后果.问:有人说,为了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赶上发达国家,就必须大幅度地增加工资收入.如果说我国消费资料的增长速度赶不上工资增长的速度的话,那会怎么样通过讨论回答使学生明白消费基金的增长也要与消费资料的增长相一致.(使学生认识到不能盲目追求高消费,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确定适度的积累率材料:《孙子兵法》中提到的:蓄势通过蓄势指出,积累就好比蓄势,虽然开始难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它可以产生势不可挡的力量;同时指出积累并不意味抑制消费,要考虑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把握积累率的最高限和最低限.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国民收入的分配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民收入(净收入)国民收入的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使按实物计算的国民收入量得到增加增加投入劳动量,使国民收入量相应得到增加节约生产资料,使按价值计算的国民收入量相对得到增加积累和消费积累和消费的用途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对立统一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努力发展生产,增加国民收入,在此基础上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积累资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确定适度的积累率练习设计:深化教学内容说一说:一户人家养了一只母鸡,这只母鸡一天下一个蛋.对于这户人家来说,可有三条消费方案:一,坚持一天吃一个鸡蛋.二,终于有一天,主人一狠心,把鸡杀了吃掉.三,坚持在一段时期少吃鸡蛋,省出10个,孵成小鸡.如果成活8只,有4只母鸡,4只公鸡.过上一些日子,主人一天可以吃5个鸡蛋,遇到特殊日子还可以杀公鸡来改善一下生活……如果主人这样坚持下去,那么其消费水平便会不断提高,积累也会越来越容易.问:这一”吃蛋原理”反映了什么道理其中的三条消费方案怎么样在实践中有何指导意义(培养学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全局与局部,长远与眼前利益的角度分析处理问题.)。
高一政治下册教案第五课
高一政治下册教案:第五课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第二框财政收入和支出四川省中江县仓山中学唐成虎(原创)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 :通过教学 , 使学生识记财政、预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 ; 我国财政支出和收入的范围。
能力方面 : 通过对预算及其执行过程所出现的财政收支大体平衡而不可能收支绝对相等等内容的教学 , 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另外 , 本节内容理论上的难度不大 , 但学生并不十分了解 , 根据这种情况 , 可借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调查研究的能力。
觉悟方面 :通过财政方面知识的教学 , 增进学生对我国财政方面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财政的含义、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范围。
三、教学难点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 如例证法、归纳法、演绎法、计算法 ,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设疑导思、自学讲解相结合 , 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距离其生活较远的国家财政方面的知识。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 多媒体显示〉第一则 :2003 年春季 , 一场 " 非典 " 肆虐中国 ,5 月 6 日 , 中央财政再次预拨 " 非典 "防止专项经费 9000万元 , 对山西、内蒙古、河北等 9 个中西部省 ( 自治区 ) 给予援助。
第二则:经过试点 , 我国投资达 962 亿元 , 涉及 17 个省区市的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已正式启动。
工程实施的目标 , 一是到 1.3 亿亩;二是实现森工企业的战略性转移。
第三则 :三峡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 也是新中国成立 50 多年来所建工程中综合效益最为巨大的工程。
从 1994 年 12 月 14 日正式开工 , 预计 2009 年全部竣工 ,历时 15年 , 动态所需投资为 2039 亿元人民币。
[ 师 ] 这一大笔一大笔的钱从何而来 ?[ 生 ] 肯定主要靠国家的投资。
高中政治 经济常识 第五课 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分配教案 人教版
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财政和税收的基本情况;准确掌握国民收入及其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作用、税收及其基本特征、税收的性质和作用、纳税人的基本含义和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等基本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相互关系,运用有效的手段和途径组织财政收,合理安排财政支出,使社会全体成员都树立依法纳税意识,并做到自觉纳税,这些都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措施。
课时安排共6课时,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教案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一、课程标准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 学习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两个基本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2)通过积累与消费相互关系及处理原则的学习,学会运用理论正确观察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3)培养辩证、全面地认识问题的能力,根据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概括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两个基本概念(2)在分析积累与消费的相互关系时,采用了讨论法交流,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全面地看待问题的能力(3)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从兼顾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两个方面,说明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积累与消费相互关系及处理原则的学习,能够正确看待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社会共同利益、长远利益与个人利益及目前利益的关系,正确看待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2)在实际生活中,要自觉抵制不切实际的高消费和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气。
二、教学重点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三、教学难点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有及怎样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五、教学过程导入:神州六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的录像,思考问题:“神州六号”飞船成功发射和返回的开支是从哪里来的?这种开支是什么开支?新课学习: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一、 国民收入的分配二、本节课学习要解决以下问题:(一)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学生阅读课本:多媒体显示:(社会总产品) (社会总产值)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1、各生产部门生产的产品总和的实物形态2、3、各生产部门生产的产品总和的价值形态4、3、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的含义学生发言(略)教师归纳总结:(设计本活动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对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的含义这个知识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认识,为认识“国民收入的分配” 储备知识。
高中政治 第八课国民收入的分配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税收的固定性是就税法不变的情况而言。税收的对象、范围、比例经批准后可以变化,但任何变化都必须以税法固定下来,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其中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是: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请阅读70页,完成下列表格。
增值税
个人所得税
征税对象
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
个人所得额
纳税人
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及进出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威胁、围攻、殴打
3、公民应该如何维护国家税收?
①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
②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③批评检举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不当行为;
④维护人民何国家的利益。
5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5分钟
5分钟
8分钟
课堂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税收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了解了增值税及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知识;懂得了依法纳税的必要性及如何区分四种违反税法的行为以及如何同税收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
特点
避免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作用
促进生产专业化,体现公平竞争;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
高一政治教案第八课 国家收入的分配.doc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财政收入与支出
【教学目标】通过财政支出教学,使学生增强国家观念,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关心和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国家建设为重,为国家建设多作贡献。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设计】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个人收入的分配,对于一个家庭,要维持日常的生活,就必须要有收入和支出;同样,对于一个国家,经维持国家的存在与发展,同样需要有收入和支出,那么国家的收入从哪里来呢?这些钱又用到哪里去了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国家收入的分配。
同学们知不知道在我们中国,有哪几个城市拥有地铁呢?地铁耗资巨大,能靠个人出资兴建吗?如果个人难以承担,应该由谁来办?修建地铁的资金从哪里来?(地铁作为地市交通的动脉,以其安全可靠、准点高效、方便快捷、环保舒适的优势,成为许多大城市缓解道路拥堵的重要手段。
但地铁建设投入大(平均造价约为6亿元/千米),成本回收周期长,使很多城市望而却步,望“铁”兴叹。
)
【作业】
【教学反思】。
高一政治教案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第一框财政收入与支出一、目标与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财政、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含义,我国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和财政支出按具体用途的分为哪几类。
2、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如何正确使用财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3、运用财政图表、数字分析领会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能力目标培养辨证的、全面的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正确分析、观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国家观念,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
二、重点、难点1、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2、财政支出3、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三、学习提纲1. 财政收入(1)财政①必要性:实现国家对内对外职能②含义:国家的收入与支出③本质: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一种分配关系(2)国家预算与决算的含义(3)财政收入①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即财政收入②筹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③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2. 财政支出(1)财政支出的含义(2)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3)财政收支对比关系①财政收支平衡②财政赤字③财政盈余四、基础知识1. 财政收入(1)财政①必要性:()。
②含义:()就是财政。
③本质:()。
(2)国家预算与决算①国家预算:()。
高中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教案.doc
高中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教案一、高考主要考点1、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2、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3、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4、了解公平与效率的含义;5、说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2、按劳分配为主体(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注意:按劳分配不等于按劳动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存在为前提。
而按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要素)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普遍实行,它存在于我国的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意味着劳动者只是受雇于企业主,他们只能作为劳动要素的提供者参与生产和分配。
两种收入所体现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不同。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2)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前提、物质基础、直接原因)(3)按劳分配的意义和地位。
例1、在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这种分配制度的原因有很多,但其最终原因是()a.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3452019-03-14一、高考主要考点1、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2、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3、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4、了解公平与效率的含义;5、说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2、按劳分配为主体(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注意:按劳分配不等于按劳动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存在为前提。
而按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要素)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普遍实行,它存在于我国的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意味着劳动者只是受雇于企业主,他们只能作为劳动要素的提供者参与生产和分配。
[教学设计]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导学案精导:构建框架夯实基础【梳理体系整体感知】【要点再现重点默记】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及决定因素⑴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
⑵客观必然性(由什么决定的):①生产决定分配,决定分配方式。
②现阶段,我国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然实行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⑴性质:是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⑵基本内容和要求:在经济中,在对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以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⑶地位: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地位。
⑷客观必然性:是由我国的决定的。
①前提:;②物质基础:;③直接原因:。
⑸意义: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从而促进的发展。
②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没否定,体现了劳动者、的社会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⑴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理解)。
⑵按生产要素分配:①原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的制度。
②意义: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和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4.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⑴含义及表现(是什么):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要求保证人们的。
⑵意义(为什么):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实现、。
⑶措施(怎样做):①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重要举措:保证居民收入在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高一政治教案《国民收入的分配》教案
《国民收入的分配》教案
一、导入
在第四课我们讲述了三大产业和劳动者的有关知识,那么,三大产业的劳动者所创造的财富,有相当一部分要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分配,用于扩大再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其他公共消费。
这部分集中性分配是如何确定的?又是通过什么渠道进行的?与我们有什么密切的关系?这就是我们本课要学习和探究的问题——国民收入和财政。
首先,我们来学习国民收入的分配。
二、新授课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板书)
1、国民收入的含义(板书)
既然我们要学习的是国民收入的分配,那么什么是国民收入,他来自什么地方?用来干什么?要知道什么是国民收入,我们首先得从社会总产品说起。
请大家阅读教材,带着以下问题进行:什么是社会总产品和总产值?他们和国民收入之间是什么关系?
(几分钟后,找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主要是培养和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
从刚才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之间有一定的关系,那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大家看下面的图示思考其内在联系。
(红字部分由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整理)
用货币表示
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价值形式或者货币形式)
扣除扣除
已经已经
消耗消耗
的的
生产生产
资料资料
价值
国民收入
净产值净产品
(实物形式)(价值形式)
由以上图示我们可以看到国民收入和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有内在联系,国民收入有两种表现形式:实物形式——净产品,价值形式——净产值。
2、国民收入的意义(板书)。
【高三学习指导】高三政治教案 国家收入的分配教案
【高三学习指导】高三政治教案国家收入的分配教案(一)财政的收入与支出1.关于财政(1)财政的含义:国家凭借自身的政治权力强制性地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所形成的国家掌握的收入。
简言之,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注意:主体---国家;特点---凭借政治权力,具有强制性;本质---一种分配关系。
(2)实现渠道: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国家预算--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
(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国家决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区别国家预算、国家决算、结算三个概念-P72预算、决算的主体是国家(财政部编制,全国人大审批)),结算的主体则是银行或财务部门;预算是计划(财政分配的起始阶段和主要环节);决算是结果(财政分配的终结阶段);结算则是行为、活动。
(指把一定时期来往帐目核算清楚)预算和决算的联系:共同构成国家财政分配的全过程;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两者相辅相成。
2.财政收入(1) 财政收入含义及其形式(分类、范围或内容):P73四种:税、利、债、费★税收与财政的关系: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在财政收入占主导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3.9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7694亿元(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及其如何影响?P73-74: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因素、分配政策--重要因素思考题:财政收入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P74【例1】2021年3月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财政部长作2021年财政预算报告,经大会审议后,获得批准。
这说明我国国家财政是通过( )实现的。
①国家预算②国家决算③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④国家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计划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例2】2021年我国财政收入达28828亿元,呈迅猛增长之势。
下列属于财政收入形式的有()①税收收入②按劳分配收入③利润收入④私营企业主的利润收入⑤债务收入⑥收费、罚没收入A.①②③④B.①③⑤⑥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3.财政支出(1)财政支出含义:P74(2)财政支出的形式(分类、范围或内容):P75-76【例3】国家投入高速公路建设的资金属于( )A.经济建设支出B.社会保障支出C.科教文卫事业支出D.行政管理支出4.财政收支的数量关系--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P77收大于支--有节余支大于收---有赤字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表明财政资金等到了最充分利用★财政赤字: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1)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高一政治教案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_2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基础知识结构一、财政收入与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一)财政收入1、财政:(1)含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2)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3)实现形式:通过国家预算实现的。
①国家预算含义: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
②国家决算含义: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2、财政收入:(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形式(渠道):①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②利润收入(包括: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中按规定上缴国家的部分,国家从参股企业中取得的股金分红收入);③债务收入;④其他收入(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②分配政策:(二)财政支出1、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分类(按具体用途分):(1)经济建设支出(居于财政支出的首位);(2)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3)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4)社会保障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5)债务支出3.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1)收大于支,有节余;(2)支大于收,有赤字;(3)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它表明国家筹集的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
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4、财政收支平衡(相对平衡)包括三种情形:(1)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2)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3)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5、财政赤字: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二、财政的巨大作用1、集中力量办大事(1)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
(2)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①国家通过财政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②国家通过财政支出数量、方向、结构的控制和调整,能够促进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及经济结构的优化,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收入分派与社会公正目题 ( 一 )社会公正的重要表现1.什么是收入分派公正?为什么要收入分派公正?(1)收入分派公正,要求收入分派相对同样,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够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收入分派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丰饶的表现。
2.怎样实现社会公正?(1)坚持和完满按劳分派为主体、多种分派方式并存的分派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正、形成合理有序的公民收入分派格局供应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增加居民收入,重视保护劳动所得,激励勤劳守纪致富,坚持在经济增加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酬金同步提高,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举措。
(3)要促进收入分派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集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治过高收入,撤消非法收入。
要履行好政府再分派调治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派差距。
[ 思想纠偏 ]( 判断正误并说明原由)1.收入分派公正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不能够存在差距。
( ×)辨析:收入分派公正要求收入分派的相对同样,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够过大,而不是没有收入差距。
2.实现社会公正要提高劳动酬金在公民收入分派中的比重。
( ×)辨析:实现社会公正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公民收入分派中的比重。
1.提高“两个比重”的必要性和意义(1)“两个比重”是指居民收入在公民收入分派中的比重和劳动酬金在初次分派中的比重。
(2)我国收入分派中存在“两个偏低”的问题,即居民收入在公民收入分派中的比重偏低、劳动酬金在初次分派中的比重偏低。
(3)提高“两个比重”,保护了劳动者获取劳动酬金的权益,增加了居民收入,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保护了劳动者的利益。
(4)收入是花销的基础和前提。
居民收入增加,有利于扩大花销,发挥花销拉动经济增加、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有利于解决我国多年来投资率连续偏高、花销增加缓慢、花销率偏低的问题,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案:
第一课时国民收入的分配
(一)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一年级下册,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中的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中的第一框国民收入的分配。
(二)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社会总产品的含义,社会总产值的含义
(2)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国民收入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辩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能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3、德育目标
(1)热爱劳动人民,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
(2)崇尚科学的精神
(3)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
4、美育目标
把握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培养匀称没,理解形式美。
(三)整体感知
围绕国名收入的形式、分配,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提高途径
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积累
最终用途消费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什么是经济?经济活动由哪四个环节构成?各环节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经济的概念,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及相互关系。
点明本节的教学内容是经济四环节中的第二环节即分配,指导学生了解全书内容。
阅读第五课的全课内容介绍。
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经济活动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首先,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它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
具体表现在:①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提供分配、交换和消费所需的物质资料;②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③生产的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性质。
其次,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表现在:①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生产的实现,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②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要影响。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四个环节的关系,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讲授﹞
1、学生阅读第3-5页有关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国民收
入及用途的内容。
以师生问答方式完成上述教学
(1)分配是什么?(劳动创造财富)
(2)劳动创造财富从经济学角度该怎么表述?(用经济学术语表述为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
(3)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各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即各自的内涵)要求学生完成下列三者关系的填图联系:将下列符号填到相应□内
①用货币表示的社会总产品
②已消耗的生产资料
③C表示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社会总产品→扣除□→实物形式↖
↓
□国民收入
↓
社会总产值→扣除□→价值形式↗
C+V+M
(4)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标志着什么?社会总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是一国的综合经济实力的标志,社会总产品数量越多、品种越丰富、质量越高,就越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就越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就越大,反之亦然。
国民收入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在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国民收入增加愈多,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就越强。
(5)怎样才能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有四条;一是通过增加劳动者数量;二是延长劳动时间;三是提高劳动;四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途径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一方面增加产量,一方面尽可能地降低消耗,从而实现国民收入的迅速增长。
我国正在实现由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到集约型等增长方式转变。
(6)从增加国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上,给我们什么启示?(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努力培养创新能力,认识到我国采取“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7)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哪几个部分?(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积累和消费的的对应联系
A.修铁路 a.社会物质储备B.修建学校 b.扩大再生产
C.年抗洪救灾中国家调集的救灾物资 c.非生产性基本建设D.购买家庭用的电冰箱 d.公共消费
E.国防开支 e.个人消费
2、教师指导。
请同学们阅读第5-6页关于“积累和消费关系”及“如何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部分。
本部分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完成。
讨论题:“积累越高,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要求:①讨论中要明确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并阐明理由。
②讨论中要用事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③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独特的个人见解。
(学生讨论)
总结:①对学生中有典型意义的发言进行点评。
②理论上讲清一个关系,三个原则。
一个关系是指积累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积累与消费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又存在不一致的一面。
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
所以两者之间有一致性的一面,能相互促进。
但在一定时间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两部分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两者之间有由于对立的一面。
所以,应全面理解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①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与消费部分都应当
有所增长。
积累的最低限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积累的最高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逐年有所提高。
积累的最低限就是消费的最高限。
积累的最高限就是消费的最低限。
片面的最高积累,低消费
反对两种错误的观点
只看眼前,不看长远,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
②积累资金和消费基金都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所谓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就是在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的价值形式。
一方面,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另一方面,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
否则,既不利于生产,又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③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关系。
强调国家、企业必须有一定积累,同时又充分考虑到劳动者个人利益。
三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四)总结、扩展
1、总结
本课时围绕一个中心即国民收入的分配,识记三个概念(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一对关系即消费和积累的关系。
2、扩展
(1)依靠科技创新,增加国民收入。
1999年8月23-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江泽民在会上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关键是要加强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
我
们必须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
依靠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最根本的途径。
由于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因而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是无止境的,这样就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依靠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发展生产,可以在增加国民收入的同时,减轻人们劳动的负担;还可以在生产资料不增加的条件之下,增加国民收入,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积累和消费关系的正确处理。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制约着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
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多层次,不平衡,人口多,资源不足,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因此,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虽然在逐年提高,但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不能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消费的最高限也是积累的最低限,即要使生产规模逐年扩大。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大力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五)布置作业
1、简答题:国民收入的分配按其最终用途分为哪两部分?具体内容是什么?
2、辨析题:积累越高,越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六)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及知识结构图
含义
社会总产品
重要意义
国民收入的分配
含义
重要意义
提高途径
国民收入
积累
分类消费
(七)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吃蛋原理”反映的原理正是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一户人家养一只母鸡,这只鸡一天下一个蛋。
对于这家人来说有三个消费方案:一是坚持一天吃一个蛋(收支平衡)。
二是把鸡也杀了吃掉(透支)。
三是坚持一段时间少吃鸡蛋,省出一些来然后孵出小鸡在养大,这样再过一段时间他家既可以吃到鸡蛋还可以杀鸡吃。
这样坚持下去,主人的消费水平便会不断提高,积累也会越来越容易。
姓名:陈坤
学校: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
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0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