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新闻的负面效果及防范

合集下载

预防法制报道中的负面效应

预防法制报道中的负面效应
出笼。
提 高政治素养。 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和事件 , 要保持清醒头脑 , 冷静处理问题。要有高度的政 治责任感 , 端正办 台办报的指导
思 想 , 政 治 家 的 跟 光看 问题 、 析 问题 。增 强 全局 观 念 , 强 用 分 加 宏 观 意 识 , 究 宣传 艺术 , 讲 把握 政 治 方 向 , 高引 导 水 平 。在 这 提 个 瞬 息万 变 的现 代 社会 。 论 何 时何 地 , 辑 记者 必 须是 个 大 写 无 编 的 人 , 正 做到 ” 真 以人 为本 ” 然后 才是 新 闻 的忠 实 记 录者 、 播 , 传
会 公 德 的 法 制报 道 也 随 之 出现 , 有 的报 道 置 国家 法 律 关 于 不 如 准 泄 漏 国 家机 密 和 个 人 隐 私 的规 定 于不 顾 , 要 来个 ” 奇 ”” 硬 猎 、 揭 秘 ” 由于 其 具 有很 强 的故 事 性 、 险 性 和新 奇 性 , 些案 例 。 惊 这 报 道往 往 能 够 吸 引广 大 受众 的注 意 力 。有 些 编辑 记 者 , 择 素 选
理{
2 1 0 0年 0 2月 1 5日 第 2
预防法制报道中的负面效应
口 赵 增军 樊 书哲
(、 1 河北大学研 究生 河北 邢台 0 4 0 ; 、 5 0 02 河北省人 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厅 河北 石 家庄 0 0 5 ) 50 1
摘 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 法制报道随着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深入而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法制报道 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 它对 于社会 主义 三个 文 明建设 , 着越 来越 重要 的作用 。法制报 道在 其发 展过 程 中 , 出现 了新情 况 、 问题 。法制教 育 引导不 力 , 起 也 新 法理 分析肤 浅缺位 , 违反规定拍摄制作等等。在法制报道中, 出现” 屡屡 法治不和谐” 音符。本文就如何避免法制报道的负面效应进行探讨 。 关键词 : 法制报道 法律 新 闻职业道德 负面效应

网络政治谣言的危害及治理

网络政治谣言的危害及治理

网络政治谣言的危害及治理1. 引言1.1 网络政治谣言的定义网络政治谣言是指在网络平台上传播的关于政治领域的虚假信息或误导性信息。

这些谣言通常是以歪曲事实、夸大事实、无中生有等手法制造出来,旨在影响公众对政治事件、政府政策或特定政治人物的看法和态度。

网络政治谣言往往具有具有极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引发社会不稳定。

政治谣言的定义是相对模糊的,因为在不同政治和社会背景下,针对政治事件、政府政策、政治人物等不同领域的虚假信息都有可能被称为政治谣言。

政治谣言是违反事实的,在网络传播中容易让人混淆真假,导致公众对政治事件的判断出现偏差。

制造和传播政治谣言有可能给社会和国家带来安全隐患和政治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加强对网络政治谣言的监测和治理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1.2 网络政治谣言的危害1. 扰乱社会秩序。

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往往会引发社会恐慌,导致公众的情绪波动,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从而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2. 破坏政治生态。

网络政治谣言可能影响公众对政府和政治制度的信任,导致政治生态的恶化,甚至影响政府的决策和执政合法性。

3. 损害个人声誉。

网络政治谣言往往针对特定政治人物或机构,传播虚假信息可能导致其声誉受损,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4. 挑起社会对立。

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容易在社会中制造对立和矛盾,加剧社会分裂,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冲突。

5. 影响国家形象。

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可能对国家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影响国家形象在国际社会的声誉和地位。

及时有效地治理网络政治谣言,防范其造成的危害,对维护社会稳定、政治安全和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网络政治谣言的特点1. 危害性强:网络政治谣言往往有着极大的破坏力和误导性,可以对政府、社会和民众造成巨大影响。

由于网络的传播速度快和信息量大,一条政治谣言往往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引发公众恐慌、不满甚至社会动荡。

网络虚假新闻的危害与治理

网络虚假新闻的危害与治理

网络虚假新闻的危害与治理摘要:互联网极大地便利了人民的信息沟通,并在反映社会意见、表达诉求和监督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促进力量,但由于网络用户的素质和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自由、无序的信息传播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冲击,对个体和民族的利益构成巨大威胁,其中网络虚假新闻是影响最大的问题。

因此,为了让互联网媒体更好的为大众服务,提高网络新闻的可信度,我们需要根治网络虚假新闻的传播问题。

因此,本文就详细阐述了网络虚假新闻的危害以及治理措施,希望能对相关人员开展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网络虚假新闻;存在的危害;治理措施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新闻在大众获得信息资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有些网络编辑者为了博取眼球、骗取点击量,往往采取歪曲事实、故弄玄虚等手段来创造出网络虚假新闻,从而损害了网络新闻的公信力,并危害了社会安定。

因此,为了让网络新闻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话语权,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就需要积极治理网络虚假新闻,并消除网络新闻中的弊病。

一、网络虚假新闻的本质网络新闻传递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从广义上讲,是指在互联网上发表具有一定传播性的新消息,而在狭义上,则是指在互联网上发布新闻类消息。

所谓网络虚假新闻,指的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时,所发生的与真实情况并不相符的信息。

虚假新闻的传播魅力要优于普通新闻报道,这主要是是一方面,真实的新闻消息必然受到客观事实的制约,因为过于贴近现实而使得人们失去阅读兴趣,反之,虚假新闻消息脱离客观事实,更为罕见,也更能引起大众的注意与扩散;另一方面,在传统的媒体中,存在着一套内审机制,可以过滤掉大多数的虚假新闻,即便是出现了虚假新闻也会被媒体迅速纠正,并快速进行澄清真相,从而杜绝谣言的再次扩散。

而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参加到信息的制造和传递,因此网络新闻信息的可信度大大降低。

二、网络虚假新闻的危害(一)媒体公信力缺失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是党和人民群众紧密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进而要想真正地保护好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就需要确保所报道的新闻内容真实。

法制节目报道中的禁忌和应注意的问题

法制节目报道中的禁忌和应注意的问题

以保证法制节 目 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和人们对此法制栏 目的信任度。 1 . 1避免画面上过多的感官刺激。近些年来在很大一部分法制节 2 . 2增强法制节 目记者的责任感和正义感。近几年 , 法制节 目中, 这些节 目一方 面可 目当中, 利用情景再现对案发现场进行还原 , 这样就会 出现许多凶杀 、 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类的节 目, 悲痛 、 垂死挣扎等镜头 , 而且还将 打黄扫非及解救被拐卖妇女和儿童 以达到以事说法的 目的, 对普及法律常识 , 提高公众法律意识有很大 另一方面, 在媒体介入之后可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 因此这种节 等一些执法过程进行详细的叙述 ,尽管这样对现场进行了很好 的还 帮助; 原, 更具有真实感 , 增加了收视率 , 但过多的暴力 、 血腥 、 悲痛及情色等 目不可或缺。然而 , 在民众维权意识 日 益高涨 的今天 , 不少记者编辑突 批评报道有越来越难做的趋势 , 稍有不慎 , 就可能惹来很大 的 镜头, 让人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着一些负面影 响。这与法 然发现 , 制节 目开展时的弘扬正气 、 普及法律知识的初衷不符 。法制类节 目单 麻烦 。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制节 目记者 , 不仅仅要有正义感 , 还要有一份 在报道时需要把握好一个度 , 对 画面进行规范 , 使其真正的发挥出宣 社会责任感 ,要明白自己所做的报道~经播 出就不再代表记者本人 , 传法制知识的作用 , 对观看 的人们起到一定 的警示作用 , 从 而更好 的 而是代表电视 台, 代表政府 。 因此, 法制节目记者 , 切不可拿节 目作为满
1 法制 节 目报道 中 的禁忌 维 护社 会 的安全 和稳 定 。 足个 人英 雄 主义 的工 具 。 1 . 2重在普及法律知识 , 不要暴露侦查手段 。 目前部分犯罪嫌疑人 2 . 3提升节 目创作人员的法律知识。 法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 技术

基层公安部门如何应对网络媒体涉警负面报道的几点思考

基层公安部门如何应对网络媒体涉警负面报道的几点思考

基层公安部门如何应对网络媒体涉警负面报道的几点思考4月底,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民警,有幸赴京参加了全国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宣传处(科)长培训班。

培训期间,笔者聆听了部局交管局副局长刘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公共传播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胡百精博士、公安部网监局信息中心主任张宏业等领导及专家学者关于网上涉警舆情控制、应对媒体涉警负面报道等专题讲座,受益匪浅。

结合基层公安部门工作实际,撰文谈谈基层公安部门如何应对网络等媒体涉警负面报道。

涉警负面报道是指因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负面报道造成公众对警察形象的认知危机。

它是由于媒体产生的舆论引导效应造成的,它会令公安机关荣誉度遭受严重考验。

涉警负面报道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对突发案(事)件、接处警救助、服务群众等报道上,媒体记者故意夸大事实甚至进行恶意炒作以及透露公安机关侦办案件的手段等方面。

如果不及时、不果断应对处置,将严重影响公安机关的形象,干扰公安机关正常工作秩序。

当今社会,媒体宣传是一把双刃剑。

新闻媒体在正面宣传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讴歌了广大民警在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等方面的创新举措、突出成效以及涌现出来的英雄先进人物,为公安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但是,也存在个别媒体为了迎合人民群众猎奇心理,制造卖点,对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救助行为、服务群众等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媒体上进行曝光,在社会上、在百姓心目中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防止涉警负面报道,公安机关应积极应对有关形象危机的负面报道,以挽回影响,重塑公安机关良好形象。

一、近年来涉警负面报道几年前,上海同济大学在校研究生兀培玉被几名歹徒追打至河中溺水而死一事的报道,众多新闻媒体都进行了连续追踪报道。

因为被打至水里造成溺水而死的是一名有着很好发展前景、可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在校研究生,我想,此案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歹徒行凶时开了一辆有“法院”字样的警车,其中一人还穿了制服。

探讨新闻失实的原因及相应防范措施

探讨新闻失实的原因及相应防范措施

探讨新闻失实的原因及相应防范措施——从“2010年十大假新闻”中的事件来看新闻失实的原因及防范【摘要】在这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新闻的真实性已受到极为严重的摧残,致使失实新闻在信息世界里任意放荡,这给人们对于信息的取舍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干扰。

所以研究新闻失实的原因及防范措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新闻失实的特征和其影响以及新闻失实的原因进行概括的论证,并在最后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引言: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无论是对记者的新闻生命、对所在媒体良好形象的塑造,还是对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这经济发达的21世纪,面临激烈的媒体竞争,作为公众形象的代言人——新闻记者,却频频出现了许多不良行为,致使出现新闻失实的现象,这给新闻记者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给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更甚的是新闻的真实性受到巨大的挑战,因此寻求提升新闻的真实性成为现阶段迫在眉睫的突出任务。

本文将在文中分别对新闻失实的特征以及防范措施进行概略的论证。

一我国新闻发展的现状及新闻失实的含义与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目前中国建设面临的重大任务,构想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毋庸置疑,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但人们普遍有这样的共识:舆论在其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因此可以说,新闻媒体能否扮演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引导舆论的角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这其中,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将承担着不可推卸的使命。

而且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融合,中国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而站在采访第一线的新闻记者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公众对新闻记者社会责任感的种种讨论与质疑也不绝于耳[1]。

这给我们的新闻事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所以我们要针对这些极为突出而又严重的问题加以改正,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法制新闻报道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法制新闻报道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法制新闻报道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发布时间:2022-11-30T05:33:01.931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8月15期作者:武佳[导读] 法制新闻是特殊而又具有专业性的新闻报道武佳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海口570000摘要:法制新闻是特殊而又具有专业性的新闻报道,需要以法律的角度来看待新闻的影响。

由于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短视频的迅速传播,当下法制新闻越来越受广大观众的关注。

社会进程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对法制新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法制新闻的发展历程,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法制新闻;新闻媒体;解决对策引言:新闻媒体是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工具,受大众关注和监督,具有社会属性。

法制新闻是新闻媒体的一种,与法律相关,因而更加的严谨客观。

法制新闻如果存在各种模糊不清的问题而极易产生新闻纠纷,因此,分析法制新闻在当前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已成为部分新闻学者的研究方向。

一、法制新闻的发展历程法制新闻随着我国法制进程的加快发展,也迅速发展起来。

法制新闻逐渐成为大众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国民法治素养的平台[1]。

建国以来,我国法制新闻报道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阶段。

随着党和国家确立的“依法治国”的决定,为我国法制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习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更应当担当起新时代法制宣传引导舆论的重要任务。

二、当前法制新闻报道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由于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短视频的迅速传播,当下法制新闻越来越受广大观众的关注。

观众不需要准时准点守在电视机前等待法制节目的播出,就可以通过各类主流媒体的新媒体链接、短视频,以及各类自媒体账户发布的法制新闻。

法制节目的负面影响及解决方法

法制节目的负面影响及解决方法

法制节目的负面影响及解决方法【摘要】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更是由于电视的普及、数字网络的便捷,我国的法制节目可以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直接影响到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准和道德规范、社会心理及社会组织结构。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一类节目做得好与不好与中国社会的法制化进程和和谐稳定有很直接的关系。

目前存在的法制节目中专业术语的不规范性、重大的真实案例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影响等不良影响都有一些负面作用。

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从而寻求对策,改进节目制作的方法,抵制消极作用,从而制作更多更好的法制类电视节目。

【关键词】法制节目负面影响解决方法前言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法制类电视节目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是随着国家社会主义法治和民主建设,增强国民法制意识的需要而出现。

1985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法律与道德》栏目的创办,是标志着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诞生。

作为中国电视节目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组成成分,电视法制节目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在当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影响和水平,成为近年来成长速度较快、质量稳步上升和品牌建设走在前列的一个重要的电视节目类型。

各种收视率调查数据显示,电视法制节目在收视率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4年6月15日,全国共有八家电视台开办法制专业频道。

其中包括五家省级台法制频道和三家市级台法制频道。

除法制频道外,各地电视台还开办了许多法制栏目。

那么,法制类节目的现状如何?它所存在的问题又有哪一些?未来的发展又如何呢?一、法制节目的发展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的创办为标志,中国电视法制类节目从1985年至今经历了开创期、发展期和繁荣期。

目前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开办的电视法制频道共有9套,全国广播电视法制栏目超过200个,其中出现了很多有影响的日播法制栏目和专门的法制频道。

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不容低估这类节目形态很丰富,表现方式也更加符合电视规律。

犯罪新闻报道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犯罪新闻报道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犯罪新闻报道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犯罪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2)1.1犯罪新闻的界定 (2)2 犯罪新闻报道中的常见问题 (3)2.1细节的过度披露带来教唆犯罪的可能 (3)2.2犯罪新闻报道失当对司法公平的阻碍 (4)2.3犯罪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5)3 犯罪新闻报道问题的缘故分析 (6)3.1〝眼球经济〞的过度追求 (6)3.2记者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的缺失 (7)3.3记者职业素养方面的缺失 (7)4 解决犯罪新闻报道问题的计策 (7)结语 (9)注释 (10)参考文献 (11)成果声明 (12)致谢 (13)犯罪新闻报道的问题及计策分析田洪飞摘要:新闻媒体介入司法往往是为了监督和爱护司法的公平公平,但新闻从业人员在实际的新闻采写过程中常常会带进个人的情绪和情感,甚至为了追求新闻的卖点而故作煽动性描写,导致了新闻报道与司法在实践过程中产生冲突。

专门是在犯罪新闻的报道当中,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无法把握尺度容易造成〝媒介审判〞等负面的阻碍,干扰了司法的公平性,防碍了司法的独立性。

2020年下半年政法领域舆情风险分析【最新版】

2020年下半年政法领域舆情风险分析【最新版】

2020年下半年政法领域舆情风险分析编者按:2020年以来,国际、国内整体环境不断发生变化。

国际方面,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加剧了全球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中美对抗逐渐升级,增加了我国外部的人权和法治风险。

国内方面,局地性疫情风险持续存在,政法机关需要继续做好应对准备;社会焦虑心理累积,需防范报复社会类恶性事件多发。

此外,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试点工作启动,还需注意正面宣传引发负面舆情的风险。

1. 疫情再发风险持续存在需继续做好依法防控疫情准备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已经成为2020年最大的“黑天鹅”事件。

此次疫情产生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传播环境也是全球性的,带来的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对我国社会生活和经济运行造成的冲击和影响都显而易见。

尤其是部分专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还将在今年秋冬季节迎来第二波。

同时,近段时间以来,北京、乌鲁木齐、大连相继出现了区域性疫情,可见今后一段时间疫情的影响还将持续存在。

在此种情况之下,各地政法机关应当防止因疫情带来的“次生灾害”,必须做好继续“打硬仗、闯难关”应对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依法保障和服务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

一方面,充分发挥执法、司法行政职能,开展针对突出问题的集中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市场主体权益保护和机会平等,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另一方面,完善政法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网络“智慧政务”建设,释放信息化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巨大效能。

一旦出现局域性疫情,各地政法机关能够第一时间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击违法犯罪、掌握疫情涉稳动态,对重点区域和社会面整体部署防控。

此外,疫情之下,谣言容易满天飞,假新闻大规模出现,政法机关对各类谣言及时辟谣显得尤其重要,不仅要提供事实,还要普及知识,用舆论引导缓解社会情绪,防止出现大面积社会恐慌。

2.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试点启动需防范典型案例宣传引发负面舆情7月8日,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试点工作动员会召开,中央政法委决定成立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试点办公室,统筹组织、整体推动试点工作。

浅谈舆论审判的形成及消极影响

浅谈舆论审判的形成及消极影响

五、总结
综上所述,网络舆论与司法审判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在实践 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注意防范其可能带来的 负面影响。为此,我们需要加强司法公开和透明度建设,提高公众对司法机关 的信任和理解;我们也需要加强网络管理和引导,确保网络舆论的健康和理性 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舆论的力量,推动社会公正和法治 建设的发展。
四、药家鑫案的反思
药家鑫案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舆论影响司法审判的案例。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 看到,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网络舆论可以促进司法 公正,监督司法机关的审判过程;另一方面,网络舆论也可能干扰司法独立, 影响司法机关的公正判断。因此,在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我们也需 要重视网络舆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加以防范和引导。
首先,媒体审判舆论审判容易对司法公正造成损害。司法程序是一个复杂而严 谨的过程,需要依据法律和事实进行裁决。然而,媒体和公众舆论往往会基于 主观感受和个人立场对案件进行评判,甚至通过片面或不实的报道制造舆论压 力,影响司法裁判的公正性。这种情况下,司法裁判往往会变成舆论的牺牲品, 导致当事人权益受损,破坏了司法公正的基本原则。
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对司法审判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媒体的报道可 能会给法官带来压力,影响其判断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媒体的报道 可能会给公众带来误导,导致他们对司法审判的不信任。事实上,在李昌奎案 的审理过程中,就有人质疑法官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幸运的是,最终的判决结 果并未受到媒体舆论的明显影响。
二、消极影响
舆论审判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新闻报道的扭曲:舆论审判往往导致新闻报道的扭曲和片面化。为了迎 合公众口味,一些媒体可能会过度某些细节或渲染情绪,从而忽略事实真相和 全面报道。

法制报道如何避免_媒介审判_问题

法制报道如何避免_媒介审判_问题

法制新闻的冲突性几乎是普遍具有且高于一般新 罪的犯罪嫌疑人称为“罪犯”, 公安机关依法采取
闻的特性, 而冲突性和故事感正是吸引读者的重要 的强制措施中的“刑拘”混为检察机关的“逮捕”,
“看点”; 同时, 司法是保证社会按照既定法规正常 尚未结案的一审判决误作终审判决报道等等。二是
运行的手段, 最终目的在于消除社会中的反常, 恢 日常生活性语言与法律语言相通, 但是具体含义存

精神才能在全社会彰显。④ 但是, 法制新闻报道像一把双刃剑, 使
用得当是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 处理不好,

经济、社会和日常生活领域的延伸, 在我国
就会造成负面效应。因此, 法制新闻报道, 必
没有正式为新闻专门立法的情况下, 很容 易出现“媒介审判”的问题, 影响司法公平 以及新闻与司法系统的良性互动。

重要作用。法院的审判工作和司法判决要让 社会公众知晓, 法院要扩大判决的震慑力和

形成了独具一格, 独树一帜的新闻报道类
法制宣传的效果, 离不开传媒公开报道和评
型, 报道领域也不仅局限于诉讼、犯罪, 公、
论的帮助。“徒法不足以自行”, 条文中的法
检 、法 三 家 , 形 成 了“ 立 足 政 法 口 , 面 向 全 社 会 ”的 报 道 思 路 。 既 以 政 法 口 为 法 制 报 道的依托, 有所重点地反映政法战线的新
接着, 1 980 年 8 月, 中国第一张以法制命名的、向 的双向沟通与交流, 通过正当渠道的解释与说明
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法制报— ——《中国法制 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便于传媒合法守序进行报道。
报 》(《 法 制 日 报 》的 前 身), 在 北 京 正 式 创 刊 。 目 前, 全国法制类新闻报刊已发展到 200 余家, 发行

法制新闻报道的新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法制新闻报道的新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广告与品牌研究新闻文化论坛77NEWS CULTURE CONSTRUCTION 新闻文化建设法制新闻报道的新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张辽圣摘要:我国民主建设过程中,法制新闻报道是极为重要的任务,能够有效加强国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本文通过概述新时期法制新闻报道的新特点以及重要作用,对当前法制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以期有所帮助。

关键词:法制新闻报道;新特点;法制宣传;法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依法治理的稳步推进,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加强,对法制新闻信息的需求量不断增大的同时也提出了质量方面更高的要求。

法制新闻报道在新时期有新特点,涉及到各个方面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法制新闻报道概述(一)法制新闻报道的新特点站在发展的角度来看,新时期下我国法制新闻报道有新的特点。

这些特点可总结概括为:法制新闻报道对象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报道的比例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法制新闻报道中与生活相关的内容明显增多,涉及到各个方面;当前法制报道对象的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国家政法部门,而是将与法制有关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内容都包含在内[1]。

如大的方面有国家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以及国家宪法领域,小的方面则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

法制新闻比例的上升能顺应社会时代的发展趋势,满足社会各方面的法制认知需求。

法制新闻报道的新特点还有报道形式和内容呈现的多样化。

一是报纸和网络媒体报道中所制作的标题以及安排的篇章结构上呈现明显多样化;二是通过让更多的受众以及法律专家一同参与的方式,使报道的真实性、专业性以及法制普及性更强;三是法制报道内容会渗透到其他的报道中去,通过报道与法律有关的案件宣传法制,注重报道细节的有效融合。

法制新闻报道形式和内容呈现的多样化能够弥补以往传统写作模式的不足,报道更为快捷,呈现更为多面。

(二)法制新闻报道的重要作用1.法制宣传教育作用法制新闻报道的法制宣传作用是所有价值方面体现最为突出的,是其他宣传手段无法比拟的。

论法治新闻报道与国家法治形象塑造

论法治新闻报道与国家法治形象塑造

传媒观察H雄论第4卷第01期论法治新闻报道与国家法治形象塑造于雁红(山西广播电视台,山西太原030001)摘要:新闻报道,是社会信息传播和新闻形象塑造的主要渠道。

法治新闻报道,是国家法律信息宣传的主 要渠道,也是构建国家法治形象的有效方式。

为此,本文结合两者之间的关系,着重从法律意识培养、法律信 息推送等方面,探究法治新闻报道下国家法治形象的塑造方式,促进我国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关键词:法治新闻报道;国家法治;形象塑造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 (2021 ) 01-0018-02—'引言随着当代媒体新闻资讯传播渠道逐步丰富,新闻 报道逐步向着专业化、服务化的趋向转变。

而国家形象 的塑造,作为新闻报道传播的影响内容,要求在国际化 趋向逐步加强的今天,更应该充分发挥新闻报道的优 势,为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提供助力。

二、 法治新闻报道与国家法治形象之间关系国家形象,是指国家对自己的认知、国际体系中 行为对它的认知,它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体现 分支[1]。

比如,国家文化繁荣、良法善治、社会和谐稳定 等,这些都是国家形象的体现。

国家法治形象,是在国 家形象的基础上,着重从法律制度建设层面呈现出来 的媒体化水平,它包括了立法、司法、执法以及守法四 个方面[2]。

我国法治建设丁.作是从党的十五大提出的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开始的,发展至 今,它依旧持续的跟随着国家整体发展而繁荣常新。

法 制新闻报道,主要是依法对国家法治实践的具体情况 进行新闻传播,它为国家法治理论、实践系列活动的情 况实施提供了传播渠道。

同时,国家法治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法治新闻报道 将通过弘扬法治精神、进行法律知识传播、开展法律知 识基本塑造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国家法治国家形 象。

比如,法治新闻报道应着重突出宪法在中国特色法 治体系建设中核心地位;同时,新闻报道内容应将法律 研宄的重点与难点承接起来,以确保社会法律制度的实 施;此外,法律新闻报道中过程中,全民守法和依法建设, 是法治国家想象建设的主要趋向。

案件类电视报道的“利”“弊”谈

案件类电视报道的“利”“弊”谈

视听2018.02|近年来,各类案件报道由于画面激烈、故事曲折等原因,成为众多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出于猎奇等心理,案件报道节目同时也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记者选择对案件进行深入挖掘报道,但案件报道的尺度把握不当,不仅有可能给电视观众带来负能量,同时也有可能影响警方的下一步工作。

笔者于2013年进入电视行业,并开始接触法治类节目,由于跑的是公安线,四年来参与了数百个案件的报道,其中,有不少是引发广泛关注的重特大案件,也见证了不少案件从发案到宣判的完整过程。

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电视案件类报道的尺度进行分析。

一、深入报道案件新闻的“利”(一)深入挖掘案件中的曲折故事,满足观众猎奇心理,吸引更多忠实观众案件报道最吸引人的往往是其“故事性”。

以《法治最前线》的《狱中面对面》板块为例,该栏目2011年由广西电视台综艺频道创办,由服刑人员现身说法,亲身讲述其犯罪经过,以及在监狱工作人员的帮教下发生思想蜕变的过程。

2016年,由于节目收视率、影响力极高,该板块独立出来,成为一档每期半小时的电视栏目。

而栏目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精选了一些大案要案,通过深入采访嫌疑人、受害人、嫌疑人家属、办案民警、法官等,挖掘案件中的情感纠葛、来龙去脉,同时用服刑人员心理的巨大变化,来引发观众或愤怒或同情等情绪。

情、理、法的激烈碰撞,这样的节目,让观众看得投入,看得过瘾。

(二)详细剖析嫌疑人犯罪原因和犯罪心理,对预防犯罪有一定促进作用在案件报道中,很多观众除了关心嫌疑人“做了什么”之外,更多地会关注嫌疑人“为什么做”。

近年来,广西各地发生了不少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有些是小偷小摸,如2016年5月20日播出的《“5·18”砸车盗窃案告破最大嫌疑人只有十五岁》中,多名少年一夜之间连砸三十多辆私家车,窃取车上财物,由于未到刑事处罚年龄,嫌疑人最终由家长领回教育。

然而,不到一个月,这起案件中的一名少年再次犯案,带领同伴凌晨撬盗超市,被超市老板发现后,不仅不跑,还持刀追砍超市老板。

学生法治意识不强带来的负面问题的情景模拟处置

学生法治意识不强带来的负面问题的情景模拟处置

学生法治意识不强带来的负面问题的情景模拟处置摘要:一、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性1.法治社会的基石2.维护校园秩序3.培养合格公民二、学生法治意识不强的表现1.违法行为频发2.法律知识匮乏3.维权意识淡薄三、负面问题的情景模拟1.校园欺凌2.学术不端3.个人信息泄露四、针对负面问题的处置建议1.加强法治教育2.提高师生法律素养3.完善校园法治环境4.强化法律法规宣传五、总结正文:在当今社会,法治意识是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尤其是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法治意识对于构建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我国学生的法治意识并不强,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负面问题。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模拟情景处置,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首先,学生法治意识不强的重要表现之一是违法行为频发。

例如,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对法律法规缺乏敬畏之心,导致一些校园暴力、敲诈勒索等恶劣行为。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违法行为的严重后果。

其次,学生法治意识不强的另一个表现是法律知识匮乏。

很多学生在遇到纠纷时,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因此,学校应加大法律知识教育力度,将法律知识融入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此外,学生法治意识不强还表现在维权意识淡薄。

在学术不端、个人信息泄露等现象中,许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

为此,学校要完善校园法治环境,建立健全权益保障机制,提高师生的维权意识。

针对以上负面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处置建议:1.加强法治教育。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承担起法治教育的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使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2.提高师生法律素养。

通过开设法律知识课程、举办法制讲座等方式,使师生深入了解法律法规,提高他们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完善校园法治环境。

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为学生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校园环境。

“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及规避对策

“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及规避对策

“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及规避对策反转新闻指的是由于错误报道、偏见、故意歪曲事实等原因而产生的误导公众、误导舆论的新闻现象。

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为了避免反转新闻的产生并减少其对人们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产生原因1. 新闻媒体的追求利益最大化。

在当今市场环境下,新闻媒体需要吸引更多的读者、观众和广告商来获取更多的利润。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新闻媒体往往会夸大事实、刻意渲染和制造一些不实的新闻,以吸引更多的眼球。

2. 编辑记者的主观意识影响报道。

每个记者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和看法会在报道中起到很大的影响。

有时候,编辑记者的个人好恶和偏见会让他们在报道中加入一些个人观点和情感色彩,从而使得原本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变得主观片面。

3. 信息的不完整和失真。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信息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变得不完整和失真。

当人们接收到这些不完整和失真的信息时,很容易被误导和产生偏见。

而新闻媒体对这些不完整和失真的信息进行报道时,往往会加重甚至煽动公众的误解。

4. 社会舆论的影响。

在社会舆论的影响下,新闻媒体往往会受到某些特定群体的牵制和压力,导致新闻报道偏离事实。

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为了应对舆论的压力和影响,不得不在报道中加入一些不真实的内容,以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

5. 网络传播的特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而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决定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难以得到保障,使得一些不实的消息很容易通过网络迅速传播,进而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

二、规避对策1. 新闻媒体要求真求实。

新闻媒体应该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地报道每一项新闻事件,避免夸大、渲染和歪曲事实,做到真实记录、公正评价。

2. 建立新闻道德标准。

新闻媒体应该建立和完善新闻道德规范,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教育和监督,强调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原则。

新闻传播对安全的影响与挑战

新闻传播对安全的影响与挑战

新闻传播对安全的影响与挑战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然而,新闻传播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信息的传递,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安全上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对安全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挑战,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新闻传播对社会安全的影响1.1 信息传递与警示作用新闻传播在社会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向公众传递各种安全信息,包括自然灾害、犯罪事件以及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及时的报道和警示,社会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安全威胁。

1.2 影响公共舆论与社会稳定新闻报道对公众舆论的引导具有重要影响。

公众对于一些重大事件或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是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和形成的。

因此,新闻传播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3 促进法治建设新闻传播可以促进法治建设,加强社会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通过曝光违法犯罪行为、报道执法部门的公正严明等,可以提高公众对法律的尊重,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从而提升社会的安全水平。

二、新闻传播面临的安全挑战2.1 虚假信息传播由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虚假信息传播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不少人通过网络渠道散布虚假消息、谣言和误导信息,对公众的判断和决策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引发社会的恐慌和混乱。

虚假信息的传播对社会安全构成了较大的挑战。

2.2 隐私泄露和个人安全新闻传播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的可获取性增加,使得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大大提高。

黑客攻击、数据泄露事件频频发生,给公众的个人安全带来了不小的隐患。

2.3 不当竞争与负面信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为了吸引读者或观众的关注,有时会倾向于渲染或夸大事件的负面因素,以便获得更多的点击率或销售量。

这种不负责任的报道可能给公众带来误导,破坏社会安全氛围,并引发社会舆论的波动。

三、应对策略3.1 加强监管和引导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新闻传播的监管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法规和规章,规范新闻传播的行为准则。

“媒介审判”的负面效应及预防措施

“媒介审判”的负面效应及预防措施

“媒介审判”的负面效应及预防措施摘要:“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

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媒介审判”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是新闻媒体的职能错位,如何预防和减少“媒介审判”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让“媒介审判”使得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的天平过分倾斜,这样就有悖于法治精神。

关键词:媒体媒介审判新闻报道近几年,我国法治较昌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依法治国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新闻界也应时而动,加强了对法制新闻的报道和司法领域的舆论监督,从新闻价值层面来说,法制新闻的重要性、趣味性、接近性等特征,满足了受众猎奇求趣以及寻求安全的心理欲求。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由于法律是一门十分精确的学科,这就决定了法制新闻的报道者,必须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

而当下新闻界的现状是:新闻媒介不拥有专业的调查手段,难以全面掌握事实,新闻从业人员的法律知识有限,在对法制新闻的报道中出现了一些与法治原则相悖的现象。

其中“媒介审判”或称“报刊裁判”(trialbynewspaper)。

就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

一、“媒介审判”出现的原因(一)司法制度的缺位使媒介有空可钻,媒介是情有可原目前我国的司法体制正在不断的完善之中,不过其自身的设计缺陷、执法过程中的种种漏洞、以及其内部的监督苍白无力等原因,都在不同程度上使人们对其能力和效力产生了怀疑。

然而人们为了解决问题,不得不向媒体寻求帮助。

而一些媒介也恰恰就是打着“满足受众需求”的旗号,以填补司法功能的缺陷为由,大胆地充当了“勇士”,为人民说话、办事,进行“媒介审判”。

因此,在司法公正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其监督资源又比较缺乏的今天,新闻舆论监督“钻空子”是难以避免的。

(二)媒介过分追求刺激性,缺乏理性思考,媒介难辞其咎许多媒体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传媒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常常靠报道社会热点问题等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8-7834(2005)03-0069-02法制新闻的负面效果及防范路金辉(雁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山西大同037000)[摘 要] 法制新闻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和受众的广泛性,要求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仔细考虑,谨防新闻报道对新闻事件行为主体和受众产生负面效果。

为防止负面效果的产生,记者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要遵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规范,以善意对待新闻事件当事人,防止对其造成伤害;同时以受众的角度考虑新闻报道,防止对受众的环境认知、态度、行为产生负面效果。

[关键词] 法制新闻;负面效果;规避;媒介审判[中图分类号]G 212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5-06-20 法制新闻是以反映国家和社会法制活动为题材的新闻。

法制新闻具有难得的题材优势,它所报道的大多数案例或可能发展为案例的事件都是生活的非常态,所反映的内容大都涉及违法或犯罪等社会阴暗面或丑恶现象。

而这些社会非常态不常见的,但又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真实性、冲突性等特征。

[1]传播致效是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传播效果具有复杂性。

从效果的性质划分可以分为积极效果(正效果)和消极效果(负效果)。

由于传播活动要经历五个阶段,从传播者的采访、编码、传递、解码、接受,经历复杂的过程期间也必然出现负面效果。

负面效果是指新闻报道发布对受众或新闻事件当事人的消极作用的效果,主要表现为对新闻事件行为主体的负面效果和对受众的负面效果两大类。

一、法制新闻对新闻事件行为主体的负面效果法制新闻大都是涉及案件审判等的报道,由于司法程序大都有一个过程,经历一定的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介报道有时影响案件的侦破、审判的公正性,对新闻事件当事人造成伤害。

(一)法制新闻报道与媒介审判司法的根本目的就是公正审判,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公共活动,公众对其享有知情权。

在我国对于公开审理的案件,新闻媒介可以按照诉讼程序实行进行式报道,但媒介不能越俎代庖,对司法进行干预,影响法院的公正裁判。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了新闻媒介影响审判的状况,我们把新闻媒介通过报道或评论影响审判的现象称为媒体审判。

(trial by media or trial by newspaper )[2]近年来张君案、蒋艳萍案、“小兰”案等大案的新闻报道,也是被为媒介审判的典型案例。

其特征是媒体试图通过舆论手段影响法庭判决,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情做出判断,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量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的结论。

它反映的是畸变的新闻价值观,这背后隐藏着媒体浓厚的商业动机,在把争夺眼球、增加发行量放在首位的前提下,道德与法律不得不退居其次。

媒介审判的危害不仅妨碍了司法公正而且破坏了法治原则,不利于受众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因此法律新闻报道要防止媒介审判的发生。

首先,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规避这种现象,在西方国家对媒介的新闻报道评论会影响审判公正的情况下,会对媒体判以“藐视法庭罪”,西方《藐视法庭法》非常严格。

在我国,《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的有关条款对媒介报道司法活动特别是报道审判案件的行为做出了相关的规定。

其次,对于防范媒介审判这一种违背新闻专业标准的现象,可以通过新闻自律予以纠正,以客观、公正、独立、真实的新闻专业主义的思想武装新闻记者。

再次,新闻记者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在司法审判过程中的角色,防止越俎代庖。

新闻记者要认识到自己只是代受众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而不是法官,没有权力做出审判。

(二)法制新闻报道对新闻事件当事人的负面影响由于法制新闻涉及的大都是社会上的阴暗方面,会涉及一些受害人或涉案人员的隐私。

新闻报道后会对新闻事件当事人产生负面影响,泄漏当事人的隐私。

记者在法制新闻报道中,应合理掌握报道分寸,对不适于公开报道的内容要加以过滤。

为防范对新闻事件当事人产生负面效果,新闻记者要坚持善意的原则,同时要遵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规范。

首先要善意。

法制新闻的报道是为了推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国方略,为了提升受众的法律意识,为了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而不是出于某些局部的利益考虑。

新闻媒介不能只顾争取受众的眼球,而不顾对当事人的影响;不能为一己私利而不顾社会效益。

其次要遵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新闻记者协会(SPJ )职业伦理规范规定,有职业操守的记者把新闻来源、采访对象和同事都看作值得尊敬的人。

新闻记者应该对那些可能因为新闻报道而受到负面影响的人们表示同情。

当面对孩子和没有经验的新闻来源或新闻主体时,要特别小心。

当采访和使用悲伤中的人们的照片时,要特别小心。

要认识到采集和报道信息会引起伤害和不适,报道新闻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傲慢自大。

报道犯罪新闻时,不能破坏社会善良风气。

报道少年犯罪新闻,不能公布其姓名,以使其有自新的机会。

二、法制新闻对受众负面效果的三个层次:认知、态度、行为新闻传播活动效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按其发生的逻辑循序或表现阶段依次是:认知层面效果、心理层面效果、行动96 第21卷 第3期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9月 Vo I.21 No.3 Journal of Luliang Higher College Sep.2005层面的效果。

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累积、变化、扩大的过程。

[3](一)法制新闻与受众的环境认知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事件真实客观的反映。

新闻传播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环境认知,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法制新闻满足了受众关于法律等相关方面的信息需求。

现代社会的受众通过新闻报道构建的拟态环境来认知真实社会生活。

这就内在要求新闻传播活动所构建的拟态环境与客观真实环境一致。

但目前我们的法制新闻中关于社会阴暗面的报道增多,这样会使受众形成社会在总体上是阴暗的认知。

法制新闻负面报道数不胜数,一方面违背了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工作原则,另一方面把单个事实与整体真实相脱离,不符合整体真实原则。

任何新闻事件都是发生在社会的大背景下的,应把个体事实放到社会大环境中去,考察是否符合新闻的整体真实。

单纯追求某个个体真实不仅弱化了新闻报道帮助受众认识世界的功能,而且干扰了受众对社会环境的认知,甚至引起受众的恐慌、不安全感。

(二)法制新闻与受众态度认知是第一步,认知会导致受众态度的变化。

新闻报道不仅是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而且是有倾向性的报道。

新闻报道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指示出人们应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映。

法制新闻报道如不能反映出正确的价值导向,而使受众对社会和法律产生怀疑和否定,那就不仅起不到促进社会稳定和惩恶扬善的作用,而且与法制宣传的目的背道而驰。

(三)法制新闻与受众行为受众认知态度的变化最终可能导致受众行为的变化。

媒介对一些犯罪现象的负面报道图文并茂,介绍作案的详细过程和警方的侦破手段。

而人的社会化过程充满了模仿的意识和行动,模仿是人的本能活动之一。

法制新闻对案件的详细描述,成为一些人的模仿对象。

尤其对青少年来说,他们正处于社会化的过程,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模仿能力强。

媒介法制新闻的报道内容成了他们直接模仿的对象。

可以说新闻报道某种意义上诱发了某些犯罪,甚至起到了教唆的作用。

现在有“跟着传媒学犯罪的现象”。

美国广播公司对100名青少年罪犯进行研究,其中22名说他们是模仿电视上的犯罪方法。

华盛顿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在因暴力入狱的男性犯人中,有1/4到1/3的人承认他们在犯罪时有意识地模仿电视中的暴力犯罪手段。

[4]为防范这一现象,首先要把握“量”,以整体真实为出发点。

记者不能把法制新闻做成“案例汇总、罪恶展示”,在“量”上要有限制,要有典型性和说服力。

此外,还要把握好“度”,报道时,必须考虑社会效果,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分析、判断,绝不能为了满足好奇心理而猎奇,更不能将之作为一种单纯的利益工具。

其次要以受众本位思考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最终实现其价值在于受众接触它之后产生的积极效果,如果产生了负面效果则与新闻报道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受众是新闻报道存在的意义,如今已经进入了受众本位传播的时代,因此,以受众本位思索新闻报道既是当今传播时代所需,也是防范法制新闻负面效果的有效途径。

法制新闻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新闻媒介要积极发挥法制新闻对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作用,同时防范法制新闻产生的负面效果。

[参考文献][1]王军.新闻工作者与法律[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59.[2]魏永征,张咏华,林琳.西方传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3.[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8.[4]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M ].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357.[5]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文章编号]1008-7834(2005)03-0070-03浅析会计信息失真韩 王月(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51)[摘 要] 本文从会计学基础理论出发探讨了会计信息的函意、作用和各种使用会计信息的经济组织,政府部门等对会计信息的不同要求。

对会计信息的相对真实性展开探索。

提出从市场经济环境、企业、企业会计等不同层面剖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客观方面的深层次根源,并采取相应对策。

[关键词] 会计信息;失真;真实性;市场经济;制度安排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探究[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5-06-21 制造会计信息的现象,近几年已变得十分突出,并呈上升之势。

财政部1998———1999年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结果显示,1998年有八成以上会计信息失真,1999年有九成以上企业会计要素失实,1998年“红光实业”事件在证券市场爆光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