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禹州中医药产业
禹州中药
禹州中药材一、中药材资源禹境药材资源蕴藏量大,品种齐全。
全国大部分药材在禹均有分布。
元代以前,境内药材资源缺乏系统的资料记载。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钧州志》载境内时有大宗药材45种。
清顺治八年(1651年),《禹州志》载境内时有大宗药材56种。
1957年,许昌地区及禹县医药、卫生、农业等部门相继对境内蕴藏药材进行了四次全面普查。
至1987年,普查面积达12万公顷(180万亩),占境内总面积的85%,查明动植物及矿物类药材1084种,隶属9门209科。
其中:植物类药材780种,动物类药材283种,矿物类药材21种,147种药材列入国家重点普查品种,占40.5%。
禹境药材蕴藏总量为1200万公斤,其中植物类548万公斤,动物类110万公斤,矿物类632万公斤。
禹粮石、青礞石、寒水石蕴藏量均在100万公斤以上,禹白芷蕴藏量在30万公斤以上。
古有“药不过禹州不香”之说,如今禹州多数区域已调整种植结构,大面积种植药材,千亩以上的种植园区已达八处。
1990年以后,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禹州市逐步加大中药材种植的比例,根据市场需求又适时引种了一批药材新品种,至2005年,境内药材资源及蕴藏在河南省及全国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保有品种多样化的药材资源及种植基地。
二、中药材生产禹境药材生产历史悠久,道地药材种类较多。
史料记载:早在宋代仁宗年间,阳翟古城寺以东即有南星、白芷、菊花、薏米等种植。
至元代,阳翟紫金里盛产白菊、白芷、南星、薏米、防风、荆芥、罂粟、杜仲、紫苏、薄荷、山药、百合、牛蒡子等药材。
明清时期,种植药材品种计有56种之多。
1956年,禹县公私合营国药总店从北京万仁堂引进梅花鹿4头,建成河南省第一家药用动物养殖场,率先开展药用动物的饲养与研究。
1962年始,境内开展了药材引种、试种及野生变家种、家养工作,中央、省、许昌地区等各级政府及行政部门先后投入资金,扶持禹县的中药材生产。
1969~1978年,禹县药材生产部门先后派出药材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西部、北部山区及东北部丘陵和冲积平原乡镇,协助当地生产大队建立了200多个药材生产点。
今日禹州药更香——禹州市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工作成绩斐然
维普资讯
樟树药市部分品种最新行情
20 07年 1 0月 1 6日 f/ g r k _
1 2金银 花 .
在 中药 材 产前 信 息 服 务 、种 苗 供 应 、产 中技 术 指导 、产后 加工 销 售 上狠 下 功 夫 ,鼓 励 和 引导 中药 材销售 企 业 、中药 制 药 加 工企 业 、药 商 、中药 材 生 产专业协会 与 农 户 联合 建 设 基地 ,提 供 信 息技 术 服 务 。禹州 市先 后 与 国 家 中 医药 管 理 局合 作 ,建 立 了
禹州 以中药 材种植 基地 标 准 化 、规 范 化 建设 为
的一 项 基 础 工 作 ,对 于 实 现 中 药 材 市 场 化 、产 业
化 、集约 化 、现代 化 的战 略 目标 具有 重 要 意 义 。禹 州市 制定 了一 系列 中药 材基 地 建 设政 策 ,有 效 地 推 动 了 中药 材基 地建 设进 程 。 2 1加强 领导 ,搞 好服 务 .
员会 把 禹 白芷 的种子 、种 苗列 入 全 国医药 系统 第 一 批 科 技保 密项 目,禁 止 出 口。2 0 0 5年 以 “ 白芷 ” 禹 之名 取得 国家 道地 药 材 原 产 地 地 理 标 志 认 证 保 护 , 确立 了 禹 白芷 的知名 品牌 。
目前 已建 成 禹 白 芷 标 准 化 种 植 基 地 2 0 m , 0 h
优 质药 材 奠定 良好基 础 。 2 3加 大投 入 ,增加 后劲 . 禹州 财政把 中药 材种 植 列 入 预算 ,每年 扶 持 道 地 药材 项 目,各 乡镇 办 、市 直各单 位 ( 下转第6 4页)
4 1
基地平均每公顷收商 品白芷 7 0 ~ 20 g 50 85 k 。
“药都”禹州:“中药农业”的先行者
业 ’才能打破束缚 , , 为传统药市注入活力 , 实现禹州市中
医药 产业 的持续发 展 。”
医药配送 中心 , 交易额 达到 2 多 亿元 ; 引 8 中药材 年 0 吸 家 加 工 企 业先 后 落 户 禹州 , 一 步壮 大 了“ 进 药都 ” 的产 业 实
场进行合作 , 通过互联网等新型信息渠道 , 实现全国 1 家 7
专 业市场 的信 息共享 。禹州 对九 天阿胶 、 蒸九制 大熟地 九
广泛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禹州市有着悠久的中医 药文化历史 ,唐代即形成辐射全国的中药材交易市场, 但
等 1 余种道地药材实施了地理标志保护认证 ,对原有的 0
作为全 国唯一的 中药材加工示 范基地 ,药都 ”禹州 通过提升 中药产业创新 “ 能力 、 发扬传播 中医药文化 、 导人现代经 营理念 , 实现 了该市 中药产业新 的突破 。
“ 药都” 禹州 :中药 业 " “ 农 的先行者
/ 本刊记者 朱晓娟 通讯员 李 涛 吴 辉 李 晓星
息、 管理 、 销售等全 面服务 , 同时还能实现土地的合理流 转, 全面提升中药材种植水平 。 河南省作为我 国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 , 中药材种类和
储量 , 特别 是种 植 面积 和产 量一 直位 于全 国前列 , 其影 响
1 月禹州市都要投入巨资举办 “ 0 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
和全 国业 市 , 7
时值隆冬 , 河南省禹州市文殊镇王庄村的药材地里仍
一
最近 , 到过 禹州 的人 都会 有切 身 体会 : 片片 标准 化 一
派 繁忙 。正在 收割迷 迭香 的农 民张军说 :有 了合作社 , “
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北疆市药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是我国道地中药材的重要产区。
近年来,把中药材产业作为脱贫富民工程来抓,中药材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已成为促民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
一、产业发展现状(一)全国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我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生产体系最完整的中药材生产大国,2020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8796万亩,市场成交额达1919亿元。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浙药、怀药、川药、广药、秦药、陇药等一批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疗效突出的道地药材优势产区,种植面积排在前五位的省份依次为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河南,面积均超过500万亩。
从地区分布来看,种植基地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北和华中,但常用药材的蕴藏量仍以北方最多。
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有安徽亳州、河南禹州、河北安国、成都荷花池、江西樟树等市场。
2020版药典共收载中药材616种,近一半已开展人工种植,常用大宗药材如三七、丹参、当归几乎全部来源于栽培。
全国有196个GAP基地通过认证,其中包括126 家企业和70个药材品种,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已形成了从生产、加工、储运到销售的中药材产业链,中药材工业正走向集约化和品牌化。
(二)北疆市发展中药材的优势条件一是自然环境优势明显。
北疆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干旱少雨,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资源优势突出。
中、北部-及平原地区,是北疆市旱生药材的主产区;南部自然保护核心区森林资源十分丰富,药用植物资源丰富,是北疆市中药材主要产区。
二是野生资源丰富。
初步统计,全国药用植物重点调查498种常用中药材,北疆市有152种,占全国重点调查品种的30.5%。
三是中药材品质上乘。
通过对药材种植基地的环境综合检测结果表明,北疆市种植基地的土壤、水质、大气和药材有效成分、农药残留及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和达到了绿色中药材质量要求,符合我国现代化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要求。
(三)我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1.生产规模。
2021年,中药材种植面积165.7万亩,药材总产量15.4万吨,总产值51亿元。
国家正式批准的17家中医药市场概况
国家正式批准的17家中药材市场概况1 9 9 5 年4 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国家工商局共同制订并下发了《整顿中药材专业市场标准》,全国整顿中药材专业市场工作逐步展开。
全国原有的1 1 7 个药品集贸市场和药材市场,至1997年,先后有1 7 个中药材专业市场通过验收,9 0 个市场被关闭、取缔或转营他业,同时,各地从维护国家社会经济秩序稳定、保证人民群众健康的大局出发,关闭取缔了一批未经批准的药材市场和药品集贸市场。
从而有效地规范了我国药材流通秩序,保障了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自1997年审批通过17家药材市场后,再没有审批新的药材市场。
国家正式批准的17家中药材市场名称及电话号码:以上17家大型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都设有固定摊位。
据2005年数据,全国17家中药材市场年成交额达1200亿元,其中最大的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年成交额100--120亿元,排名最低的湖南省岳阳市花板桥药材批发市场(2005年时迁至长沙,更名为湖南省长沙市高桥中药材市场)年营业额仅3000万元。
一、安徽省毫州市药材市场亳州是全国四大药都之一。
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
该“中心”座落在国家级历史名城——安徽省亳州市省级经济开发区内。
京九铁路、105国道、311国道从旁边交叉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该“中心”占地400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已拥有1000家中药材经营铺面房:32000平方米的交易大厅安置了6000多个摊位经营;气势恢宏的现代化办公主楼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内设中华药都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办公机构、大屏幕报价系统、交易大厅电视监控系统、中华药都信息中心、优质中药材种子种苗销售部、中药材种苗检测中心、中药材饮片精品超市等。
交易中心自开业以来,交易鼎盛,热闹非凡。
目前中药材日上市量高达6000吨,上市品种2600余种,日客流量约5-6万人,中药材年成交额约100亿元。
1995年元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为亳州题词:“华佗故里,药材之乡”,卫生部部长张文康把亳州命名为“中华药都”并题词鼓励:“弘扬华佗精神,办好亳州药都”。
中国17个中药市场
国内最大的17家中药材市场一、安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国内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四大药都之一)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该“中心”座落在国家级历史名城——安徽省亳州市省级经济开发区内。
京九铁路、105国道、311国道从旁边交叉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该“中心”占地400亩,建筑面积20平方米,已拥有1000家中药材经营铺面房:32000平方米的交易大厅安置了6000多个摊位进声经营;气势恢宏的现代化办公主楼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内设中华药都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办公机构、大屏幕报价系统、交易大厅电视监控系统、中华药都信息中心、优质中药材种子种苗销售部、中药材种苗检测中心、中药材饮片精品超市等。
交易中心自开业以来,交易鼎盛,热闹非凡。
目前中药材日上市量高达6000吨,上市品种2600余种,日客流量约5-6万人,中药材处成交额约100亿元。
目前亳州市农村约有60万亩土地种植中药材,50万人从事中药材的种植、加工、经营及相关的第三产业。
同时,以交易中心为龙头,促进了亳州市交通、旅游、通讯、信息业和市政建设的迅勐发展。
为进一步发展中药材交易中心的龙头作用,增强交易中心的辐射力,占地180亩的交易中心二期工程已经全面启动,项目包括铺面房、大型仓储、大型停车场、学校、医院和中华药都大酒店。
中华药都投资股份公司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二期工程的开发、建设、从而使交易中心形成交易规管理科学、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
二、河南省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全国四大药都之一,有中国药城美誉,国家级定点药材市场,全国十七家定点药市之一)素有“中华药城”之称的河南禹州,也是我国医药发祥地之一。
禹州具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采集、加工历史,以加工精良、遵古炮制著称于世。
历史上就有“药不到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之说。
自春秋战国以来,神医扁鹊、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等都曾在禹行医采药、著书立说。
中国四大药都
中国四大药都介绍安徽——亳州(药都之首)河北——安国河南——禹州江西——樟树1.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全名为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创建于1995年,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该“中心”占地387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拥有1000家中药材经营店面。
3.2万平米的交易大厅有6000多个摊位;办公主楼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内设中华药都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办公机构、大屏幕报价系统、交易大厅电视监控系统、中华药都信息中心、优质中药材种子种苗销售部、中药材种苗检测中心、中药材饮片精品超市等。
目前,交易中心中药材日上市量高达6000吨,上市品种2600余种,中药材年成交额达100多亿元。
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药材分布为:一楼是普通的中药材,二楼是名贵精细的中药材,一楼东厅是中药材初加工产区(即饮片区)。
周围概况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市场管理者为康美(亳州)世纪国药有限公司,中央为中心广场,上面有三个建筑物,第一个是江泽民题词纪念碑:华佗故里,药材之乡;第二个是:财源滚滚球;第三个是:神医华佗像。
在神医华佗的左手拿的就是亳州的市花—芍药,华佗像上“华佗”两字为郭沫若所提。
在中心广场的前方是交易大厅,交易大厅入口左侧为康美(亳州)世纪国药信息服务中心,内设市场日常服务及康美中药网药材信息服务点[2]。
交易大厅门头牌匾刻字为“货真价实”,为赵丽蓉老师所题。
交易大厅他的建筑面积是3.2万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东西两厅,里面有固定摊位号3500个,每天上市的药品种类有2600多种,每天的客流量是3~5万人。
在中心广场和交易大厅周围是700多套集商住为一体的复面式楼层。
该市场自2010年4月由康美药业收购以后,经过重组,整合市场,规模已得到较大的提升,客商云集,品种丰富,交易额日渐攀升。
现康美(亳州)世纪国药有限公司为实现中药产业的全国性战略布局,努力向中药物流集约化、规范化、现代化迈进,把中国亳州中药材市场打造成全国一流的药材集散地。
禹州药都 中药之魂
药都禹州中药之魂禹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史称夏邑、阳翟、钧州。
悠久的历史地位和优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璀璨的历史文化,因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在这里诞生,享有“华夏第一都”之誉,并以黄帝文化,大禹文化,中医药文化,钧瓷文化和画圣文化而闻名遐迩、驰名中外,其中中医药文化就是这些璀璨明珠中的一朵奇葩。
禹州中药材种植、加工和中成药生产历史悠久,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从轩辕黄帝长期在禹修炼、以草为药教民治百病开始,禹州就与中医药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
药王孙思邈曾在此行医采药,“医不见药王不妙,药不经禹州不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禹州中药业的赞誉。
禹州药市始于唐宋,盛于明清,禹州人为纪念唐代药王孙思邈云集祠庙,隆重祭奠,由供奉活动逐而形成药材交易市场。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曾诏令药商汇集禹州,正式成为官办药市,是当时全国四大药都之一。
至清乾隆年间,药市达到鼎盛时期,形成了春、秋、冬三季定期药材交易会,“内而二十二省,外越西洋、南洋,东极高丽,北际库伦,皆舟车节转而至”,当时禹州有大小药商2000余家,药行、药棚林立,药庄、药铺环伺,出现了“无街不药行,处处闻药香”的繁荣景象,每日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大为壮观。
长期的药材交易逐渐产生了以经营特点划分的经营门类(细分市场),形成了药棚帮、丸散帮、甘草帮、怀药帮、祁州帮、亳州帮等18个帮会组织,并且捐建庙堂,联盟结社。
现存于禹州西北隅的“山西会馆”、“十三帮会馆”、“江西会馆”、“怀帮会馆”以其宏伟的建筑艺术及行帮组织的经营盛况,成为禹州作为中华药都的重要标志。
由于中国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雷公炮制论》源于雷公和雷公封地禹州方山,经过世代传承、创新,形成了因药制宜、技术独特、制作精细,自成一体的中药炮制体系。
禹州独特的中药炮制理论和加工技艺,以“遵古炮制、加工精良”著称于世,在“浸、泡、煅、煨、炒、灸、蒸、煮”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并成为禹州药商必不可少的技艺和“前店后作”的传统经营特点。
关于发展禹州银杏经济及其产业化的探讨
L a-eg /C i n f
ah u Ct oet eh ooy Po oi etr uhu zo i F rsy T cnlg rm t n C ne,Y zo ,Hea 6 6 0 hn) y r o nn4 1 7 ,C i a
Ab t a t s r c:Yu h u i n ft e s v n e n sa d r ie a o a r e fCh n s d cn l h r s t e o l a in z o s o e o h e e te tn a d z d n i n lma k to i e e me ii a e b , h n y n t — l o a p i to n n ma k t C i e e me ii a eb .i n f te c a ls o h n s d cn n Ch n .T p e p t e l on f He a r e h n s d cn lh r s s o e o h r d e f C i e e me ii e i ia o s e d u h Yu h u e o o c d v l p n , e eo me t o oe g x h n e fr sr , r d ci n a d vg r u l r moe t e i d sr z o c n mi e eo me t d v lp n ffr i n e c a g o e t p o u t n io o sy p o t h n u t — y o i aiai n p o e s o n g i b a e o s e t 1 h s p p r a a y e h au f Gi k o b lb n c n mi l t r c s f Gi k o b l a h s b c me e s n i .T i a e n l z s t e v l e o n g i a a d e o o c z o o a o v l e o h r g au ft e d u . Ke r s y wo d :Yu h u g n g i b ;i d sr ; tae y z o ; i k o bl a n u t sr tg o y
从产业角度推动县域经济发展_关于禹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思考
决策探索2009.1下┃┃万元,建成并投入使用。
四是大力实施“文化品牌”战略。
南乐依托“仓颉故里”文化品牌,成功举办首届“仓颉汉字文化节”,扩大了南乐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民间文化资源,实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积极挖掘整理稀有剧种,立足南乐位于全省黄河文化长廊和三省交界处的独特区位优势,进一步扶持《乔派坠子》、《坠剧》、《大乐戏》等民间艺术,引导稀有剧种扩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条,促进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和文化流通业的发展;依托“草辫之乡”的美誉,挖掘开发以草辫为代表的南乐民间工艺品,提升艺术品位,突出品牌特色,形成南乐民间工艺品产业链条。
“文化品牌”战略的实施,对全县的招商引资和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良好助推作用。
韩张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5家,500万元以上的12家,100万以上的36家,企业总量260余家,其中投资1.5亿元的宏业化工项目的建厂用地审批等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积极运作,5万吨双氧水项目和另一化工项目正在洽谈之中。
这些企业、厂家都将为南乐县的经济建设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南乐的明天更加美好。
从南乐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文化体制不适应新形势、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起不到根本性作用、文化资源闲置和浪费等矛盾和问题。
为进一步提高南乐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效益,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第一,要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突破口,创新管理体制,实现政府职能逐步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第二,放手发展民营文化企业。
加强对民营文化企业的管理和引导,将民营文化企业统一纳入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支持民间资本以股份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文化建设,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第三,努力营造能使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不断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造就一批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善于运作企业的文化经营者。
河南十大中药材基地
源远流长的中药文化,物华天宝的中原大地。
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河南成为悠久中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张仲景、李时珍、孙思邈等蜚声中外的历史名医在河南长期生活行医。
同时,河南也是传统的中药材生产大省,中药种类和储量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中药材的产量、人工栽培种植面积均居全国前三位。
大力发展现代中药材产业是我国民族医药行业应对加入世贸后国际医药市场挑战的重要法宝。
在21世纪生命科学长足发展和人类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中,以天然动植物为主要原料的传统医药学和中药产业重放异彩,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认可。
中药材及中药产品的国际贸易额与日俱增,已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
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能够大力促进我省经济的发展。
我省丰富的中药种植资源,催生了一批大型制药企业,如宛西制药、竹林众生、羚锐制药、辅仁药业等知名企业。
同时我省中药材的质优量大也引来了不少外地制药企业的关注和投入。
如北京同仁堂、广州白云山等制药企业纷纷在我省建立药材基地,促进了我省经济的发展。
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调整,大力促进农民增收。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种植中药材已经成为各地的重要选项,我省大力开展的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小流域治理、荒山道路绿化等方面都为种植中药材提供了条件,在全省30多个重要中药材生产基地中,都为当地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例如焦作四大怀药基地、西峡山茱萸基地,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给企业所在地西峡的农民带来了巨大收益,当地药农不但实现了脱贫,而且相当一部分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
为了大力宣传我省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引导、促进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发展,大力宣传先进基地,河南省农业厅、河南日报社联合举办的“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推选活动隆重推出,在本次活动中,将依靠专家打分和读者投票等方法,评选出“河南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欢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基地名称:四大怀药种植基地产地:焦作(武陟、温县、孟州)四大怀药指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
禹州市中药材发展概况
禹州市中药材发展概况禹州地处中原腹地,山水相依,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禹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就有“夏都”、“药都”、“钧都”之称。
禹州市东邻许昌、长葛,北靠新郑、新密,西北同登封搭界,西南部与汝州、郏县、襄城接壤。
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47公里,总面积1472平方公里,全市共设有26个乡、镇(办),常住人口121.36万。
一、禹州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禹州地处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过度带,北部、西部、西南部群山环绕,山前丘岗起伏,中部和东南部平原广阔。
颍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雨适中。
特殊的地貌特征和自然地理气候,形成了若干个生态类型区,孕育了得天独厚的药材生长环境,中药材资源丰富,道地药材众多。
禹州人杰地灵,从黄帝、雷公隐居具茨山尝草寻药开始,先后有神医扁鹊、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等医药圣贤移居禹州,行医采药、悬壶济世、著书立说。
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全国药商汇聚禹州,成立药商会,形成了每年三月为期一个月的药材交易大会。
清朝乾隆年间,全国22个省的药商先后在禹州城开设药庄、药行、药铺、山货行、洋货棚,建立会馆客栈等。
长期的药材交易,催生了以药分类的甘草帮、茯苓帮、党参帮和以地域分类的众多会馆,其中以山西、怀帮、江西、十三帮四大会馆最为壮观,建筑规模、经营品种、成交数量堪称历史之最。
经过不断的发展壮大,禹州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华药都”。
禹州药材资源丰富,动、植、矿物药材达1084种,丹参、金银花等名贵道地药材达45种,其中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禹粮石、会全虫、会春花、禹密二花等被载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禹州中药材加工、炮制过程中的“浸、泡、煅、煨、炒、炙、蒸、煮”和“九蒸九制大熟地”等工艺更具独到之处。
有的饮片加工后,细如丝、吹能飞,片片均匀、厚薄适宜。
在炮制方法上以精益求精而久负盛名。
“药不经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就是禹州中医药文化的精髓。
新中国成立之初,近百家药商先后完成社会主义公私联营改造,成立有联购联营组、丸丹膏散药业同行业工会、制药生产组、制药生产合作社、医药行业联合会等组织,对批发、零售、收购等领域进行整顿,多次组织销毁伪劣药品,维护禹州中药材的质量和信誉。
国内最大的17家中药材市场
国内最大的17家中药材市场一、安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国内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四大药都之一)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该“中心”座落在国家级历史名城——安徽省亳州市省级经济开发区内。
京九铁路、105国道、311国道从旁边交叉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该“中心”占地400亩,建筑面积20平方米,已拥有1000家中药材经营铺面房:32000平方米的交易大厅安置了6000多个摊位进声经营;气势恢宏的现代化办公主楼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内设中华药都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办公机构、大屏幕报价系统、交易大厅电视监控系统、中华药都信息中心、优质中药材种子种苗销售部、中药材种苗检测中心、中药材饮片精品超市等。
交易中心自开业以来,交易鼎盛,热闹非凡。
目前中药材日上市量高达6000吨,上市品种2600余种,日客流量约5-6万人,中药材处成交额约100亿元。
目前亳州市农村约有60万亩土地种植中药材,50万人从事中药材的种植、加工、经营及相关的第三产业。
同时,以交易中心为龙头,促进了亳州市交通、旅游、通讯、信息业和市政建设的迅勐发展。
为进一步发展中药材交易中心的龙头作用,增强交易中心的辐射力,占地180亩的交易中心二期工程已经全面启动,项目包括铺面房、大型仓储、大型停车场、学校、医院和中华药都大酒店。
中华药都投资股份公司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二期工程的开发、建设、从而使交易中心形成交易规管理科学、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
二、河南省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全国四大药都之一,有中国药城美誉,国家级定点药材市场,全国十七家定点药市之一)素有“中华药城”之称的河南禹州,也是我国医药发祥地之一。
禹州具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采集、加工历史,以加工精良、遵古炮制著称于世。
历史上就有“药不到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之说。
自春秋战国以来,神医扁鹊、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等都曾在禹行医采药、著书立说。
禹州中医发展现状
禹州中医发展现状禹州市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中医药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传统。
目前,禹州中医的发展现状如下: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禹州市中医医疗机构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现有的中医医院和中医诊所都进行了装修、扩建或新建。
这些机构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提供更加优质和便捷的中医健康服务。
二、人才储备逐渐壮大。
禹州市加大了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组织各类培训和研讨班,提高中医相关专业人才的专业水平。
同时,市内还引进了一些中医名家和专家,为禹州市提供了丰富的中医资源。
三、中医药科研力量不断增强。
禹州市中医药科研机构的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些科研机构和学者团队在中药研究、方剂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为禹州市的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禹州市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从传统的中医医院扩展到社区诊所和村级卫生站。
中医药服务的普及程度有所提高,中医药相关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推广也得到了加强。
市内的居民能够享受到更为全面和细致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五、中医药法规政策不断健全。
禹州市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加强中医药相关法规政策的编制和实施,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保障。
同时,加强对医生和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中医药质量和安全水平。
但是,禹州市中医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中医药传承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传统的中医知识和技术需要更好地发扬光大;二是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一些优秀的中医药人才选择去了其他地方;三是对中医药的认可度和接受度相对较低,一些居民对中医药缺乏信任和了解。
为了进一步发展禹州市的中医药事业,我们建议:一是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吸引更多的中医药专业人才来禹州市工作;二是加强农村地区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偏远地区居民的中医药健康素养;三是加强中医药科研能力,提高中医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四是加强对居民的中医药宣传和推广,提高中医药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让更多的居民享受到中医药的健康福利。
张志明的中药农业复强梦
农村·农业·农民2014.10A 中药材种植应以中药农业产业链“1+5模式”和生产流通追溯体系来经营管理种植销售中药材,使其规范化、标准化、现代信息化。
“药不经禹州不香,医不经禹州不妙”,被称为“药都”的禹州,是我国历史上的中药材集散地,这里的中药材加工技艺精良,久负盛名,独树一帜。
特别是荟萃数代中药加工炮制技术,历经千年,传承至今。
其中,“云片鹿茸”“百刀槟榔”“九蒸熟地”“制萎仁霜”“蜜炙麻黄”等百余种药材,被河南省药材公司、河南省中药研究所列为精品长期收藏,许多名方、验方和加工技艺被载入医术经典。
然而,当记者怀着向往的心情走进被誉为中原最大的(禹州)中药材交易市场时,却有些失望。
眼前的一切显得凌乱,中心广场上,搭起的棚子里展销的不是药材而是服装,街道旁边那些挂着中药材交易牌子的店铺生意萧条,一些药材被很随意地晾晒在水泥地上。
在这里,本该井井有条的药材市场,被各种杂乱的商业喧嚣所取代了。
不远处,药王孙思邈的塑像身披红斗篷,表情凝重。
现实与想象的很大反差,难免让人对这里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心生质疑。
而此时,最为忧心忡忡的,是河南省中药材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主任、万家中药材物流港常务副总裁张志明。
30多年没有离开中药行业的他,谈起中药材的现状,直奔主题。
他认为,中药材种植不能简单地划为经济作物,应该以中药农业产业链“1+5模式”和生产流通追溯体系来经营管理种植销售中药材,使其规范化、标准化、现代信息化,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中原大省中药材产业的尴尬谈起中药材历史,张志明如数家珍,他说河南是我国中药材资源大省和生产大省,中药材的种类、储量、人工栽培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处于全国前列。
据中药材资源调查统计,河南省共有中药材2302种,道地药材37种,中药材总储藏量86363万公斤,主要产区是伏牛山脉、太行山脉和桐柏山脉以及黄河两岸。
但是近年来,河南药材的优势正在消失,在全国58个标准化体系基地的分布中,河南仅西峡和内乡的山茱萸,武陟、温县和孟州的地黄,武陟和温县的山药入围。
禹州中药材
禹州中药材作者:暂无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2014年第3期何晓聪中华药城所在地———禹州,因帝舜时大禹治水有功,册封于此而得名,大禹之子启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故有华夏第一都之誉。
战国时期改为阳翟,金、元为钧州,明清后遂称为禹州。
河南省禹州市中药材种植有悠久的历史,禹州是中国中医药发祥地之一,中药材更是久负盛名,这里盛产的野生药材达百余种,尤其是禹南星、禹附子、全虫等被载入李时珍《本草纲目》。
禹州中药材以加工精良、遵古炮制著称于世。
中国历史上神医扁鹊、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等都曾在这里行医采药、著书立说。
“药不经禹州泡制不名”、“药不到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之说传颂至今。
禹州中药加工炮制始于明朝,清朝趋于规范。
饮片加工及炮制因药制宜,技艺独特,制作精细,在国内久享盛誉,有“药进禹州倍生香”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禹州的中药加工炮制技术得到长足发展。
1982 年2月,在百泉召开的全省中药交流、调剂、饮片加工会议上,禹州精选的中药饮片样品,名列42 个参展单位第一名;1984年9月,河南省中药学会在禹州宾馆召开中药炮制学术现场会,禹州中药饮片厂药师李永顺、宋文献、赵乃欣做了炮制乳香、没药等30 个品种的示范表演,炮制后的中药饮片被与会代表抢购一空。
1985年1月,在哈尔滨举办的“全国中药饮片展览会”上,禹州中药饮片厂被国家医药管理局授予“先进单位”。
禹州市中药饮片厂是1984 年由国家、河南省联合投资兴建的全国44家重点中药饮片厂之一,其饮片加工继承和发扬了“小禹州”传统的加工炮制技艺,其独到之处在国内久享盛誉。
中药饮片厂在现有基础上按GMP标准扩建,用一年时间建设年产350万千克道地中药饮片的现代化示范基地,该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
据史料记载,禹州药市始于唐朝,在明清时期就成为中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 年),禹州已成为药材汇集之区,农家深山大壑采药者往来不绝。
最新关于河南禹州市的介绍
1. 禹州市在科技 创新方面取得了显 著成果,拥有一批 高水平的科研机构
1 和创新团队。
2. 禹州市积极推动
3. 禹州市注重人才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
培养与引进,为科技
力,助力地方经济发
创新提供了强大的人
展。
2
才支持。
3
3. 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
3. 禹州市政府还积极推行人才引进政策,为高层次人才提供
3
1. 教育资源与名校介绍
1. 禹州市拥有众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其中包括了多所知名的中小学 和高等院校。
1
2. 禹州市的名校如禹州一中、禹州二中等学校,以其优秀的教学质
2
量和良好的学术氛围而闻名。
3. 禹州市的教育资源丰富,不仅在基础教育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
3
而且在高等教育领域也有着不俗的表现。
2. 科技创新与发展成果
1. 禹州市在住房建设方面,通过实施保障性住房项目和棚户区 改造工程,有效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条件。
2. 禹州市交通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和铁路 等交通网络日益完善,为市民出行提供了便利。
3. 禹州市还积极推广绿色出行理念,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 具,同时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以减少交通污染。
பைடு நூலகம்
3. 经济状况与产业
1. 禹州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近年来GDP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成为河南 省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01
2. 禹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为主导,积极发 展新兴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02
3. 禹州市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特别是煤炭、铁矿石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 ,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 特色美食与购物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蓬勃发展的禹州中医药产业禹州市地处中原腹地,背扼伏牛山系,俯瞰豫东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岗、平地形地貌错落有致,山水园林风光秀丽。
全市辖26个乡镇(办)、657个行政村,面积1500平方公里,人口125万。
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陶瓷文化之乡、中国大禹文化之乡、省级文明城、省级卫生城、省级园林城,是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首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保平安、促发展、抓保障、争示范”的工作思路,强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2.2亿元,增长13.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6.5亿元,增长1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1亿元,增长2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38元,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7565元,增长12.5%;中药材种植面积40余万亩,年流通量突破50亿元;中成药、西药每年的流通量在30亿元左右。
在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排名第64位,在2010年度“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居第74位,继续保持“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称号。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秉承悠久的历史传统,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以河南省被国家确定为中医药现代化建设省份为契机,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
目前,中医药产业己发展成为主业突出、内涵丰富、门类齐全、经济效益明显的特色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药业文化优势。
市委、市政府以药源、药魂、药都为主题,注重药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断加强对黄帝、朱棣、褚澄等圣贤大医在禹州研究医学活动遗迹的系统整理,把唐代药王孙思遂作为禹州千年药都发展的主线,突出了药王文化研究和学术研讨内容,并对逍遥观、药王祠、周定王陵、怀帮会馆、十三帮会馆等一批中医药文物的修缮与保护。
丰富了文化内涵,形成了系统的药业文化体系。
二、营销网络优势。
禹州药市始于唐,盛于明清,明太祖时就是全国四大药都之一,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
禹州至今还保存着“药王祠”、“药行街”、“怀帮会馆”、“十三帮会馆”等禹州药市兴盛时期的古迹。
现在的禹州市中药材专业市场经过市政府的两度升级改造,已形成占地400余亩,街道三纵十三横,三层以上经营2000余间的现代化专业市场,截止目前,市场己有固定药商650余家(工商局注册),从业人员2万余人,上市品种2600余种,年交易额达到50亿元,购销触角延伸到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各地。
为加强横向联合,活跃医药经济,进一步提高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在同行业中的地位,扩大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推动禹州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自2002年以来,禹州市委、市政府己连续举办八届以“文化、和谐、共赢、发展”为主题的药王孙思邀医药文化暨中医药交易大会,并借助盛会平台,其它合作领域签约逾百亿元,成为禹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产业。
三、中药资源优势。
中药材生产的规模化、基地化种植,为专业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1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0.1万亩,主要有牛蒡子、杭白菊、迷迭香、金银花、连翘、木瓜、地黄、杜仲、山茱英等200多种,其中木本药材近30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25个,被河南省农业厅、河南日报社评选为“河南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
2005年,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豫西丹参四个品种取得国家道地药材原产地地域保护。
四、产业基础优势。
禹州具有悠久的中药材采集、加工历史,以“加工精良、遵古炮制”而著称于世,在“浸、泡、锻、垠、炒、炙、蒸、煮”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在国内久享盛誉,为中医药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先进的加下技术和广泛的营销网络。
禹州市规划了面积19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定位为中医药食品和机械装各业。
我们将充分利用传统3优势,依靠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名商、大商投资药业,兴办实体,尽快形成主业突出、技术先进、科研含量高的企业集团和龙头骨千企业,加快经济方式转变,做大做强药业产业,打造国内一流的“中原药谷”。
五、存在的问题中药材行业受等众多因素制约,还存在以下不可忽视的问题:1、是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如2011年由于早春低温,春夏干旱,加之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已成为制约中药材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市的很多药材种植在丘陵岗区,因种植区域无水利设施,农民靠拉水种植中药材,加之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不仅严重影响中药材的适时播种,而且也严重影响种植面积的落实。
如今年规划种植迷迭香1.2万亩,由于干旱缺水,尽管采取了种种的场中措施,只种植了9000亩,占计划面积的75%。
2、是生产成本增加。
农村劳力缺乏,种植成本的提高,也严重影响中药材种植的发展,尤其是需用劳力较多的高效益药材的发展。
以杭白菊为例,杭白菊采摘的价格2010年为采摘1公斤鲜花1.5元钱,2011年增加至2元钱,翻了一番。
3、是龙头企业拉动地产药材生产能力弱。
我市虽有中药制药企业两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三家、中药提取企业1家、杭白菊种植加工企业2家、兽药生产企业一家,其他涉药加工企业10余家,但规模小,年消耗地产药材的能力差,订单药业的面积有限,加之药材市场千变万化,弄明种植药材的效益保障能力弱。
4、现有仓储条件严重制约中医药的发展。
中医药作为禹州的支柱产业之一,在禹州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现有的状况是没有现代化的大型仓库,成为制约医药行业长足发展的瓶颈。
中成药、西药的仓储是中成药、西药经营企业大部分租用仓库,这些仓库虽经GSP认证,但由于现实条件局限,限制了药品经营企业在药品仓库方面的长期投入,长足发展。
中药材仓储更是捉襟见肘,大部分中药材经营户都是在经营地点临时租用仓库,或者禹州市近郊租用仓库,更有甚者,中药材经营户干脆在中药材产地或采购地租用仓库。
这样,既造成中药材在储存环节容易出现问题,使中药材的质量难以保证,又增加了中药材经营成本。
六、未来的发展预测及规划思路禹州未来的中药材生产紧紧围绕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转型发展、统筹发展、安全发展、协调发展”的工作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为核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发挥中药材各类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鼓励和支持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提高科技和经营创新能力,改革中药材专业市场经营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其集散5功能,挖掘禹州中药材传统优势和特色,形成全国闻名的集中药材种植加工、交易集散地和药王、药都历史文化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新亮点。
在具体发展上,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市场导向原则。
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效益为中心,适时调整种植品种和产品结构,努力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二是规模化原则。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实行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形成主导品种突出、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三是标准化原则。
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制订并实施无公害中药材生产技术规范和无公害中药材炮制技术规范,建立健全中药材生产、加工标准化体系,确保药材质量“安全、稳定、可控”;四是订单种植原则。
以中药材经营加工公司为依托,实行产业化经营,公司根据需求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
具体目标任务是:一是按照“集中连片,规模种植,调整结构、建设基地,优质高效”的要求,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其中效益低、周期长的木本药材调减到25万亩左右,草本药材扩大到15万亩左右,建成15个2000亩以上的集中连片种植区域,形成5个以上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品种;二是引进3-5家中药材加工或中医药生产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中药材产业年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其中中成药工业5亿元,年均递增15%左右。
(一)规划布局1、建成5万亩迷迭香标准化种植基地。
以森源本草为依托,主要分布:(1)西部山地0.3万亩,主要分布在方山、鸠山、神垕镇西部;(2)西南部丘陵区0.5万亩,主要分布在鸠山乡以东、文殊镇以西、方山镇以南、神垕镇以北和接近鸿畅镇的地带。
以文殊镇老君垌村、曹璜村的丘陵地带为中心;(3)北部山岗丘陵区0.8万亩,主要分布在苌庄乡、浅井乡和无梁镇;(4)颍河两岸岗地3.5万亩,颍南主要分布在文殊、方岗、花石、张得、范坡乡,以文殊韩洼村为中心。
颍北主要分布在朱阁乡、顺店镇、花石乡,以朱阁乡北郝庄村为中心。
2、建成1万亩杭白菊标准化种植基地。
以春发菊业为依托,在山货、小吕、张得、朱阁、郭连、范坡等6个乡(镇)建成5000亩杭白菊标准化种植基地。
到2015年,杭白菊面积达到1万亩。
3、建成0.7万亩板蓝根和金银花种植基地。
以“黑马药业”为依托,以朱阁乡为重点建成0.2万亩板蓝根种植基7地,以鸠山魏井、文殊边庄、浅井张地、方山夏庄、无梁王家门为重点建成0.5万亩金银花种植基地。
4、建成0.7万亩洋姜、龙葵种植基地。
以“森源本草”为依托,以郭连乡境内狼丛岗和无梁北部为重点,建成0.5万亩洋姜生产基地;以朱阁乡为重点,建成0.2万亩龙葵种植基地。
5、建成0.5万亩荆芥种植基地。
以湖北省药材公司为依托,在小吕、张得2乡建成0.5万亩荆芥种植基地。
6、建成0.5万亩金银花、薰衣草等种植基地。
以许昌横山中兴生态园林有限公司为依托,在“药王文化旅游区”建设0.1万亩金银花、0.3万亩连翘、0.1万亩薰衣草等仿野生药材种植基地。
7、建成5万亩道地药材种植基地。
重点搞好以小吕、张得、浅井、苌庄为重点的3万亩豫西丹参种植基地,以古城镇钟楼村和郭连乡韩楼村、大墙村、张涧村为中心的0.5万亩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种植基地。
8、建成2万亩金银花种植基地。
结合山区绿化和旅游景区建设,以浅井乡、文殊镇、苌庄乡、鸠山乡、方山镇、神垕镇为中心,建成2万亩金银花种植基地。
9、规范种植25万亩木本药材基地。
以荒山绿化、小流域治理为突破口,以杜仲、石榴、山楂、皂角、连翘、黄柏、木瓜、辛夷、五味子等木本药材为主导品种,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巩固、完善和规范种植25万亩木本药材基地。
(二)主要措施1、搞好规模种植,实行产业化经营。
以禹州森源本草、春发菊业、襄城县景春堂中药饮片进出口公司等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发展农民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桥梁作用,打造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采取“企业+药材种植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扩大土地流转规模。
在土地流转的具体实施中,合作社可因地制宜的采用“土地租用、社员土地入股、与农户合作经营土地”三种形式,以有效解决基地建设中连片成方难的问题。
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深加工增值,实现中药材生产的高效化、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