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件
改革开放后至今
款式新颖 异彩纷呈
服饰特征
中西结合 中西合璧 土洋并存
朴素、简单 色彩单调 时代特色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时代特征
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独立自主 巩固独立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饮食组主题:
异 味 相 争
并 行 于 世 的
——
中
西
餐
食
饮食组:异味相争——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上海第一家西餐厅
展 品 二
清代官服标识(补服) 封建专制制度下——等级森严
国门洞开,西服东渐
近
近
代
代
实
思
业
想
家
家
张
梁 启
謇
超
我们的创新——中山装
(中西合璧)
中山装的内涵:和平统一
二大理念:严谨治国 以文治国
三民主义: 民族 民权 民生
四维:礼、义、廉、耻
五权:立法、行政、司法 考试、监察
等级森严
民主平等
服饰组: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风俗组主题:
移社
风 易 俗
会 风 尚 的
——
大
变 革
俗
风俗组:移风易俗——社会风尚的大变革
展 品 一
辛亥革命后政府下令剪辫放足、改变礼节
见证浪漫时刻:
展 品 二
50年代结婚照
60年代结婚照
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70年代结婚照
见证浪漫时刻:
展 品 三
80年代结婚照
90年代结婚照
见证浪漫时刻:
服饰组: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展 品 四
列宁装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5单元〗之小船创作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衣①“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
(2)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4)社会风俗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
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的主流。
(2)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一条主线: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两大领域:物质和习俗。
两大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三个方面: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个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②。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解读]①处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背景。
②处体现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小结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映, 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中国社会结 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之中,社 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巨大 的变化,在不断的向更文明,更进步的 方向变化、发展。
表现
特点
衣
食
现 代
表现
近 原因 代
影响
住
习俗
原因
(09江苏) 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材料: •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 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 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 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 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 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 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 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 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3)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 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4.(江苏2010、9T)徐珂《清稗类钞》记述: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 绍人约期订邀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人教版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之从近现代服饰变迁看中国社会变迁
义
礼
一、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 (1840—1949年)
1、表现: (1)女子: 传统旗袍到改良旗袍(宽松肥大到称
身适体、短袍窄袖)
(2)男子: 长袍马褂到西装到中山装
2、服饰特征:中西结合、新旧并存。 3、变化原因:
导致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服饰发生改变的原因?
(1)鸦片战争后,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 (2)近代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3)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的影响,推动生活方式的近 代化; (4)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 产生活方式 。
图为穿旗袍的北平女学生
图为民国时,在郊外合影的两个短发、旗袍女孩。
由保守走向开放,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 由拘谨呆板走向美观得体、平民化。
图为1930年代烫发、穿精致旗袍的女学生。
时代缩影:从孙中山服装看男装变迁
清
晚
清
长袍马褂
西装
西装大约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 为何流行?
西装的传入: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 流行的原因:
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 约文明的习俗。
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 主要因素有哪些?
首先是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 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
其次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 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 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 生活放在第一位。
A、农民过着田园牧歌式的幸福生活 B、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 C、远离大城市 D、西方列强侵略程度较轻
9、你的爸爸若生活在新中国成立初 期的50年代,你觉得他表述的政府 实行的新生活措施内容,下列哪一 项不应该有( )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教版必修2)
中国: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
“住”
传统 民居
欧式
洋房
江南民居
草原蒙古包
陕北窑洞
北京四合院俯视图
上海弄堂
庙 路 居 民 生 活 一 景
上 海
文
一家三 代居住 在7.3平 方米的 空间里 天津
小屋 容不 下三 代人, 节日 聚餐 只好 在大 杂院 里进 行 黑龙 江哈 尔滨
现代居室
正常足与缠足比较
放足
正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 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 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古代妇女缠足始于何 时,裹足小脚为什么被称为“金莲”?却始终是一个谜。
缠足起源之迷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 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一些学者经研究指 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 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 蛮》一词,咏叹缠足。 古语云:“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古代妇女缠 足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通常会选在女孩五六岁时 开始缠足,因为脚骨还未长大、长硬,较易收效, 目标是将小脚缠成符合“瘦、小、尖、弯、香、软、 正”七个要诀的小脚。在大人软硬兼施下,尤其是 “不缠足,将来嫁不出去”的威胁,使得女孩子纷 纷缠足。缠足主要有试缠、试紧、裹瘦(裹脚头)、 裹弯(裹脚面)、保养等几个步骤。
2、改革开放后 衣: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穿暖到穿好) 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倡导“菜篮子工程” 注重膳食结构和营养配置(吃饱到吃好) 住:1995年启动“安居工程”;住房宽敞舒适 社会风俗:休闲娱乐、体育活动、外出旅游成为 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形成了注重环保、 讲究卫生、 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 原因: 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目标,实 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
[教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2)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
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2)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教学方法:这一课初中已接触了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
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材分析: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衣以中国自产棉布,丝绸缝制,食为各地自产之物2.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渗透洋布,洋装,西餐,洋房社会风俗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3. 农村依然落后封闭,传统习俗依然沿袭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 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社会风尚的主流,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许多生活用品需要、凭票证供应,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从单一到多样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提倡菜篮子工程住房状况改善,人均居住面积逐年提高,1995年,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休闲娱乐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前言:清初,满族统治者曾强令汉人剃发留辫。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请求断发易服,认为这关系着中国与世界文明的融合。
在改良社会风俗上,维新派大胆冲破清朝禁忌,走在时代前面。
总结:1.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的社会风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响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3.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变化表现:1.衣: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2.食: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3.住: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4.风俗: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变化原因:1.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2.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共产党注重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20世纪初,面对社会巨变,中国新女性的思想意识有那些新动向?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变现:反对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重视知识,主张男女平等,独立自救,积极投身革命浪潮,这种合群或妇女联合,积极准备参政。
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
总结
近代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现代 改革前 改革后
物 衣 长袍大褂 西装、中山装、 朴素
质
旗袍、学生装、 连衣裙
单调
生
食 满汉全席、西餐
粗茶淡饭
活
简单
住 深宅大院、洋房豪宅 普通民居
拥挤陈 设简单
习俗 风尚
断发易服、废止缠 勤俭节
足、婚姻自由、新 式礼节、改称呼、
约、无
采用新历法(公元 私奉献
纪年)
(
)
现 南 京 肉 联 民国交通银行,现新街口工行 厂
民国时英国驻华大使馆,现双门楼宾馆 建于光绪年间的下关火车站
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 程和康居工程政策。居民住房不断得 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 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 改善。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政 策。近十多年来,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 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 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改 良 后 的 旗 袍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
早期西装
西装革履
三 十 年 代 上 海 女 性
西 装 革 履
民 国 时 期 的 一 家 人
清 末 民 初 的 传 统 婚 礼
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近代新式婚姻 在思想观念和礼仪方面的进步之处。
旧式婚姻情况
新式婚姻情况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1.自由恋爱 2.问名(互问庚贴卜之)2.订婚
列宁装
朴素; 颜色、款 式单调。
绿军装
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 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 式走向多样化。
“
食” 简单,物
资匮乏, 凭票购物。
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 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 倡导“菜篮子工程”,丰 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 上了百姓的餐桌。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质PPT课件
也直接体现了西方文化移植式的输入。
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 70年代的梦想在改变,第二代“三大件”:洗衣机、缝纫机、照相机,成了我们新的追求;
21世纪初,个性成为最时尚的代名词!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类的脚,人的脚有20块肌肉,26块骨骼,114根韧带,被达·芬奇赞为“工程学的杰作和艺术品”。
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中国节日,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 。
(讲究食物营养成分的搭配是否合理,以及营养成分是否被充分吸收),菜肴的色、香、味是次一等的要求。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
返回
b.食:“菜篮子”工程。
c.住:“安居工程”。
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一)1840年前的社会生活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西餐 :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二)1840——1949年的社会生活 婚丧风俗:繁琐愚昧到简约文明
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 传统饮食→引进西餐、面包和咖啡等 休闲娱乐多元化、形成社会新风尚。
鸦 片 战 争
位于上海的原英商开办耶松船厂
①衣:
通商口岸的“洋布” 、“洋装”渐渐进入城市百姓 生活。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孙中山先生 提出“适于 卫生,便于 动作,宜于 经济,壮于 观瞻”作为 改良服饰的 指导思想, 据此原则设 计出中西合 璧的中山装。
中山装
三民 主义
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 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①变化原因: 人民当家作主。
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人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手机、空调、音响,追求的第四代“三大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3.居室建筑变化: ①建国后:住房基本解决,但总体较拥挤, 家具陈设简单 ②改革开放后: 住房状况改善
▲原因: ①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 ② 1995年政府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 收入职工能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4.习俗风尚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 A取缔黄赌毒,涤荡封建糟粕 B1950年《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 男女平等新婚姻制度,促进妇女解放、移风易俗 C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成为时尚,社会风气根本变化 ②改革开放后(80年代后) A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 B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风尚正在形成
中国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服饰变化: ①男装: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西装流行的原因: A.西方列强入侵,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受西方文化 影响 B.洋务运动兴起(买办、留学幼童) C.向西方学习要求的反映
②女装: 旗装
改良旗袍
③变化趋势: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 由拘 谨、呆板走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 走向 “开放” ④变化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 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2.饮食变化: 饮食丰富、习惯多样 (1)中国传统饮食: 地方特色鲜明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宣传维新改良思想 ⑴戊戌变法 : 《时务报》 ⑵辛亥革命: 《民报》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⑶五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 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 作用:成为宣传先进思想的武器,发挥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国民党:《中央日报》 作用:为夺取民主革命的 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民日报》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 《光明日报》 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人教版必修二第5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5.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此外,学生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已有一定了解,但对社会生活史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3.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
(二)教学难点
1.理解并掌握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内在规律。
2.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相互作用。
3.正确评价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图片、实物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份关于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调研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变迁历程、变迁特点、变迁原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要求报告不少于1000字,要求条理清晰、论述严谨。
3.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自选一个历史时期,绘制一幅反映该时期物质生活与习俗的插图,并配以简要文字说明。要求插图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文字说明准确、简洁。
2.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以下知识点:
a.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特点;
b.影响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如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等;
c.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如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
3.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 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列宁装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 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 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 干练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文革‛时期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 ‚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 影响下,全国着装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 即所谓‚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清 朝 旗 袍
民 国 旗 袍
比较上面两组图,你能说出清朝 旗袍与民国旗袍的不同之处吗?
中餐:把追求美味 奉为首要目的。 西餐:以讲究营养 为最高准则。
(2)社会习俗
时间 1840—1949 婚俗 包办婚姻→婚姻自由 社交礼仪 跪、作揖→点头、鞠躬、握手 其他
老爷、大人→先生、同志 留辫,缠足→ 断发,放足
物质匮乏,生活必需品 要凭票计划供应。
住房拥挤, 家具简陋。
三、改革开放以来
表现
时间
改革 开放 以来
衣
食
住
社会风 尚
注重环保、 讲究卫生、 赈济灾区
颜色:五彩 缤纷 款式:多样化
菜篮 子工 程
安居 工程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阅读下面材料,分析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
1、18、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 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 这些 西方国家疯狂地越洋抢滩,掠夺金钱, 贩卖奴隶,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 ——岳麓版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影响
2、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 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 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 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 征。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 清民国卷》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必修Ⅱ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班级:组别:姓名:等级:第 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2012年江苏高考考纲要求】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2、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考点分析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一、物质生活:1、旧中国:①衣:“洋布”洋装进入城市百姓生活,西装、学生装、裙子、中山装、旗袍与传统服饰并行。
②食:在__________和大城市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
_____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_____的豪宅。
二、社会习俗:1、戊戌变法时期:__________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主张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有了__________的色彩。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法令。
4、婚丧仪式: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5、社交礼仪:采用西方的_____和_____等;称呼逐步用平等的_____和_____ 代替了_____ 和_____;民国政府还颁布法令,采用公历历法,并增添_____和_____等新节日。
6、广大农村:仍然处于_____和_____ 状态,传统风俗坚如磐石。
考点分析二: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一、物质生活:1、新中国成立后:衣着_____、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拥挤、物质_____。
2、改革开放以来:①衣:服装颜色_____,从单一款式走向__________。
②食: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__________”③住:人均居住面值逐年增加,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__“__________”二、社会习俗:1、新中国国成立后: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中国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2、改革开放以来:__________多样化,__________、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俗逐渐形成。
【重点提示】1.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2.我国衣着服饰变化的三大阶段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针对练习】 (2011 年广东广州一模)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 三寸金莲。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 娘娘祝寿。这主要表明( )
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
【解析】选 D。本题以一则材料为切入点考查社会生活与 习俗的变迁。注意材料中的对比是“三寸金莲”与“大脚棉 鞋”,由此得出 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 现,排除。
2.一般规律
(1)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在地域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 (4)既有相当的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3.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 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 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顺应时代变革。 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 1.旧中国
断发易服 (1)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__________”、“废止缠足”。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色彩。 废止缠足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__________等法令。
简约文明 (4)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__________。
(5)农村:仍处于落后、封闭状态,传统风俗习惯坚若磐石 地沿袭下来。
◆史料
材料一 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其色青黑,以铁片擦之,即
有火星射出,与纸吹相引而生火,人家莫不备之;光绪乙未、丙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一、学思之窗(教材P66) 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 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 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开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二、本课测评(教材P67) 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提示 变化表现:衣的方面,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食的方 面,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安康;住的方面,从传统平 房到宽阔楼房;风俗方面,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 变化原因: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 习俗传入中国。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 共产党以开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重心;近现代工农商业的开展。
【图解历史】 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主题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史料探究]
1.原因 史料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 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①!……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 些现在世界的大势②!闭关自守③,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④,保不住 了。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注:①指的是有规律的生产、作息的生活方式。②注重假日休息。 思考 (1)依据史料说明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提示 国人承受了工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节假日休息制形成。
史料二 为政者对社会风气起着率先垂范的引领作用,就目前来看,通过修养崇清尚 俭、不慕虚荣①的党风政风来带动社会风气转向②,恐怕才是政府形塑社会风气的合 理方式。 ——人民时评:政府该如何“移风易俗〞 注:①表达了党风政风的内涵。②“带动〞表达了意义。 思考 (2)依据史料分析当今党风政风的内涵是什么?有何意义? 提示 内涵:清廉节省,不慕虚荣。意义:引领社会风气,推动社会新习俗的形成。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备课资料)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备课资料九江市一中周明学2012、4、2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外来文化进入中国三阶段:汉唐时期南亚佛教文化的传入和本土化;明清时期欧洲文化的传入;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
近代西学东渐三阶段:物质文明传入(洋务运动);政治文明(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精神文明(新文化运动)等近代以来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天翻地覆的大变化,出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变化最大的一百多年,是新陈代谢、急遽变革的一百多年。
近代以来,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风俗习惯,还是典章制度,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还是政治文明,与男耕女织的旧时代大不相同了。
变化过程中,影响中有西方文化的因素——如西学东渐,西俗东传,趋势中有中国走向西化、近代化。
物质生活: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要素的总和,如衣食住行,如收入、家用器具等。
习俗:就是习惯,风俗;个人或集体的传统、传承的风尚、礼节、习性。
凡有一定流行范围,一定流行时间或流行区域的意识行为,无论是官方的,民间的,均可称为习俗,这亦是习俗的基本定义。
一、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1、发式演变:发式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何种样式都无可厚非,与时变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今天看来,发式的选择似乎是一件个人的私事。
但在中国历史上,发式被赋予了特殊含义。
(1)历史上发式演变的三阶段:披发阶段——远古时代,男女都蓄长发,任其自然生长,十分零乱,出于劳动和生活的方便,把长长的头发,用石头相对砸断、变短,保持自然垂落状态。
挽髻或者束发阶段——远古时代后期到明朝,将头发归拢在一起,于头顶、头侧或脑后盘绕成髻(髻: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即“束发为髻”。
一般在15岁以前,男子和女子都蓄发不剃,头发都是垂下来的,称为“垂髫”(陶潜《桃花源诗并记》:“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14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第三条 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 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 以干涉。
风俗习惯:
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 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这是解 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 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 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 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3.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 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风俗习惯: 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 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 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 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 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 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 的重大变革。2. 党和政府提
变化原因:1.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 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 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 统购 统销。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 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许多中国人尤其 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 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
4、近代农村社会受西方影响较小的根本原因是 ( ) A农民过着田园牧歌式的幸福生活 B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 C远离大城市 D西方列强侵略程度较轻 5、新中国成立后导致中国社会家庭生活产生重大变 革的标志是( ) A取缔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B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 C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D制定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6、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近代风俗习惯变迁的是( ) A婚姻自由,一夫一妻 B剪辨与放足 C握手、鞠躬等礼仪 D“先生”“同志”等称 呼
原因:物资匮乏,勤俭节约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公开课 第14课
内因
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促进经济的发 经济发展: 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思想解放: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改革开放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材料一: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情人节,不管是商 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传 统的中国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 淡化……
粤菜 金牌烧乳鸽
苏菜 清炖蟹粉狮子球
浙菜 西湖醋鱼
西餐
中国的传统饮食十分丰 富,请你给大家介绍一 下蚌埠的一些风味点心 或特色菜肴。
西餐: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讲究食物营养成分的搭配是 否合理,以及营养成分是否被 充分吸收。) 中餐:强调色、香、味俱全, 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 此外,在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餐具、 礼节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杭州,一封关于四季的情书]
老 北 京 四 合 院
中国建筑 文化体现 出很强的 内向性和 封闭性
徽州古民居
「
最早出现在租界的 “洋房”
上海中西合璧的弄堂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政策。近十多年来,居民住房不断得到 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 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 代服饰并存。
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 为主流 。 与世界接轨, 异彩纷呈 。
小结: 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是由“封闭”走向“开 放”,由“统一”走向“个性化”。
标 题
副 标 题
食
zhonggu蟹
闽菜 干烧鱼
湘菜 红煨鱼翅
徽菜 符离集烧鸡
鲁菜 迎宾花篮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 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①受西方影响明显 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 ③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从空间、从主体);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 关系有什么新变化。(4分) 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 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 (如果笼统回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最多给 2 分)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 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5分)
(2)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 公民操行的培养。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 播;民族危机的加深。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 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 家庭生活模式。 ——E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 —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 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9题)徐珂《清稗类钞》记述: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 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 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2008年上海高考B5题)服饰有实用功能、标识功能、 装饰功能等,以下古语能体现服饰装饰功能的是( ) A.“衣,依也 B.“衣,隐也” C.“衣服,所以表贵贱也” D.“衣,身之章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西装 考纲:
西餐
洋房
西式婚礼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2、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一 、衣
1、总趋势(总特点):
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
2、近代:
①长袍马褂 ----流行整个近代 (1)男子服饰: ②西装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流行 出现时间? ③中山装 (基础、时间、设计者) (2)女子服饰----旗袍的变化及流行: 宽松肥大 适体、短袍窄袖(20世纪20年代)
④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逐渐融合, 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⑤随着中国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2009年高考广东理基63题)“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 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 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 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7题)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 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 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2009年广东高考11题)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 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32题)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 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 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6题)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 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 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 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1998--1900年 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
【小结与升华】
1、近现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
总特征:传统、保守 开放、近现代化 ①近代时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及西化趋势 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化、独立化 ③改革开放后:国际潮流化
2、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变化与社会生活、习 俗变化的之间关系:
(前者是后者的根本原因。反之,后者也促进前者)
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因素有哪些?
(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15题)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 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2011年江苏高 考7题)右图为民 国年间天津同升 和帽庄出售其仿 制的西式帽的广 告。对此理解正 确的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中西并存和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特点: 从保守、呆板向适体、方便过渡。 ☆原因: ①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传入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中国人开始追求个性解放
3、现代(新中国成立后):
①20世纪50、60年代:苏式服装(列宁装、连衣裙) ②20世纪60、70年代:绿军装 ③改革开放后:从穿暖到穿好,款式新颖,层出不穷
★现代服饰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政治性、保守性(封闭) 开放性
☆原因: ①政治因素; ②经济基础; ③观念变化
二 、食
1、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
2、新中国成立后:
3、改革开放后:
三 、住
1、中国传统住宅: 北方的四合院
2、近代中国住宅出现西化趋势: 3、新中国成立后 4、改革开放以后
四、习俗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近现代社会的剧变是促使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变化 的根本原因。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阶段特点: ①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是这一阶段社会生活方式最突出特点; ②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面貌焕然一新, 但受到政治生活的明显影响; ③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 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加。 3、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近现代 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4)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 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 进步。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 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 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 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 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 化。(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27题)(25分)家庭是文明社会的 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平。 ——[西汉]《札记》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 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
(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 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
1、原因:
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革推动…… ①古代:父母命之,媒妁之约 2、表现: ②清末民初:反对包办,婚姻自主 (1)婚姻风俗变化: 删繁就简 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2)其它风俗变化: (民国成立后,变化巨大) 剪辫易服、女子放足、反对迷信、公历使用、 点头鞠躬、见面握手、女子步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