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作用分析
2020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
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散文阅读之“作用”一、整体分析结构思路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抓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常见题型有:(1)直接梳理文章思路,答题时要根据事件发生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晰的结构思路。
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2)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变化。
高考散文阅读之语段作用分析题(学案及答案)
散文阅读之句段作用分析题【学习目标】1.掌握特殊句段在散文阅读中的作用。
2.了解句段作用分析题的答题方法,及规范答题注意事项。
一、题型分析:句段作用分析,就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或段落,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
这些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它们在结构上、内容上有特殊作用,表达上富有特色。
二、例题回放1.高考真题(1)(2020年山东卷)《建水记》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答案】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2)(2018年天津卷)《虹关何处落徽墨》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6分)【答案】①虹关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②虹关是徽墨的产地,徽墨也成就了虹关。
③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
④增添了寻墨历程情趣,丰富了主题。
2.模拟题中同类型题举例:(1)(五岳联盟一模)《黄昏时分》结尾写安拉的《黄昏》和引用郁达夫写黄昏的诗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①写安拉的《黄昏》是为了交代自己想到几个难忘的黄昏的原因,并通过对比,突出自己拥有的黄昏的美好。
②引用郁达夫写黄昏的诗,以营造黄昏美好的诗意氛围,突出黄昏的美好和值得期待,强化情感。
(2)(山东潍坊2021-2022高考模拟题)《向往黄河》文章最后为什么要写与常大爷的偶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答案】示例一:①照应上文作者参加的红色活动的主题,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②赋予了黄河红色文化精神,丰富了黄河的精神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三、答题方法总结:1. 总结句段作用分析题常见提问方式:2.分析角度:3.解题步骤:4.答案组织注意要点:四、针对性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梁衡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结构复习(三)分析句段作用
第二章节·解题指导
② 结
内容层面
尾 句
结构层面
段
表达效果
点明中心,揭示主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 呼应标题;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 浑然一体;脉络贯通
关联教材:《荷塘月色》结尾什么作用?
①结构方面:照应前文章开头,首尾呼应 ②内容与表达方面:以静制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 的极不平静。心里不平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 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深化主旨。
第二章节·解题指导
③ 内容层面 突出主题;丰富内容;凸现主旨;强化情感 中
间 结构层面 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前后照应;拓展延伸;宕开一笔;形成波澜等 句
段
表达效果
增加趣味;生动形象;丰盈内容
关联教材:《故都的秋》中第12段的议论有无必要,可否删去 12段?议论有必要,不能删去。原因如下: ①通过本段,作者营造了一种文化氛围,在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要文化气 息,与“故都”题旨暗合,并且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从行文章法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同时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
位置:结尾部分。类型:引入故事
2、阅读句段本身,抓住位置考虑,明确思维方向。
最后一段具有议论性质,那么就要分析引用林徽因的故事证明了什么;再结合这一 故事处于文末这样的特殊位置,分析其在表现主旨上的作用。
3、组织语言表达,熟悉答题模式。
参考“结尾句段作用”“引用故事作用”,主要从内容主旨、表达效果思考,并结合 文本分析。
(2016浙江卷何家槐《母亲》)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 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 ①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 ②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 ③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成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形象分析及重要词语含义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形象分析及重要词语含义考点明晰本考点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这一考点每年在不同试卷中会有不同程度的考查。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含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理解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高考考查的“词语”具体说来主要是以下几种:(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概括力,或显示事物差异,或感情倾向特别强烈。
有的词语与全文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主要内容密切相关。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有特殊用法的词语。
如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词语。
(4)具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
如远指、近指、不定指等词语。
(5)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词语。
如在特定语境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叠词等词语。
解题模板1.审清题干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说明”“赏析”“简析”等提示动词和“含意”“词语”“内涵”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2.解题思路(1)“三看”巧解文中词语。
一看词语本身:看其词性,看其自身意义,看其有无修辞,看短语组成。
二看上下语境:看其在句中的搭配成分,看其出现在段中、文中的位置和次数,看其上下文有无提示。
三看动态语境:看词语因比喻、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法而产生的临时新义,看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
(2)“四联"透析句子词语。
一联: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内容,联系词语的上下语境,在句中解词,词不离句。
二联:联系散文标题和主题,联系作者的情感倾向揣测词语含义。
三联: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写作意图等。
四联:联系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
3.规范答题理解词语含义=手法十内容(词语意思,词语所写内容)+效果(情感、形象、主旨)。
高考散文阅读考点突破:分析线索及作用(考点解读+知识储备+解题要领+答题模板+随堂演练+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阅读考点突破:分析散文的线索及作用(考点解读+知识储备+解题要领+答题模板+随堂演练+答案解析)一、考点解读1、什么是线索?线索是全文发展的脉络,贯穿文章始末,使文章化零为整,浑然一体。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2、常见的线索类型: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⑤时空线索: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变化等。
⑥见闻线索:以作者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二、知识储备——梳理线索及分析其作用如果说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那么线索就是这条轨迹的路标。
线索贯穿全文脉络,找到了线索,分析结构就水到渠成了,作品的思路结构自然也能了然于胸。
线索能够指引读者透过散文的“形散”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散文的主要线索类型:具体事物线、人物线、中心事件线、思想感情变化线、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线、作者的所见所闻线等。
1、时空连“线”看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确定线索,这些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
如:《桃花源记》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不同的处所正表明了空间的变换,由此引出了丰富多彩的记叙内容。
据此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
2、因物取“线”一“物”在文中反复出现,很可能是线索。
如:《记一辆纺车》全文以怀念在延安时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开头,接着从三个方面写怀念纺车的原因:纺车保证了“丰衣”,坚持了抗战;纺线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纺线使大家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最后再以怀念纺车作结点明文章主旨。
(完整word版)高考复习散文阅读五赏析散文艺术手法
高考复习散文阅读五赏析散文艺术手法及作用班级姓名一、知识归纳。
散文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叙述人称、叙述顺序等。
(一)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也属于表现手法):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二)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三)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各有表达作用。
1.记叙。
分四种方式:(1)顺叙,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2)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3)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4)平叙(分叙)。
2、描写。
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描写总体作用有: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具体有:(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高考语文阅读散文段落作用题
人家要吃豆腐渣.
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内容上:
交代故事人物,并点出两代人观念的冲突。
结构上:
(1)运用倒叙的方法,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2)为下文故事的展开作铺垫
(3)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高考语文阅读散文段落作 用题
例3:
枣核
萧乾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 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设置悬念)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 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 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 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 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
高考语文阅读散文段落作 用题
悬念的好处: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 兴趣和思考,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以小见大
是记叙文写作中一种常见的技法. 从小处落笔, 大处着眼,写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 线索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句段作用类
三:为何写
归纳“主旨”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类题解题策略
高考设题角度: 分析作品的整体结构思路及行文脉 络——整体思路的分析概括; 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局部思路 的分析概括。
题型一:整体思路的分析概括 ——行文思路分析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 路径、脉络。思路有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
分析思路,其实就是沿着作者的思想轨迹去 “提各段之纲,挈各段之领”。
2.审不好题干。或审题不仔细,丢掉了主要信息,或找不到问题的 关键指向。
【对策:审题时圈点勾画试题的题干重点,了解设题指向、答题 角度、答题范围(区间)】
3.写不好答案。要么因知识储备少,踩不到得分点。 要么整合能力差,答不到关键点。有的照抄原文, 答案过于繁琐。有的简单拼凑,缺乏概括。答题思 路混乱。
本考点是文章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作用题”的命题表达式(提问方 式)一般为: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 等)?”
提问变式:
(1)为什么要写XX段内容?
(2)某段或句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3)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4)说说XX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好处。
(5)分析xx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 题型——句段作用类
回顾旧知——温故知新
现代文阅读失分原因(存在的问题):
1.读不懂文章。考生本身缺乏阅读技巧和文化底蕴,再加之考场心 浮气躁,阅读效果差。
【对策:整体阅读,把握文章基调,知道在写什么;分层阅读,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明晰要点之间的关系;带题阅读,揣摩命题 意图和题干指向,准确查找答案大致区间,明确答案大致来源。)
八、引用的作用
九、以某一物象作标题 或某一物象在文中的作 用
高考专题复习--散文:句段作用(真题汇编)
专题10分析散文句段作用★段落作用★◆解题思路开头语段:引出所写的对象,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下文,总领全文(对内容的作用);开篇点明题旨(主旨作用);或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后文,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结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氛围)。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结尾段: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标题,呼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有这样作用的试题,往往这一句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有点"看不懂")。
中间段:①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近几年高考题中多属此类,要求会分析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正衬(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如果后文围绕中间某点写,作用是总领后文;如与前文中间某点呼应,其作用是照应前文。
②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句子作用★◆解题思路内容作用+结构作用+表达作用+读者作用内容上:写了什么内容,暗示了什么信息,表达了什么情感,与全文内容、主旨有何关联。
抒情议论句: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主题……写景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衬托、铺垫……结构上:在开头: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作铺垫、点题……(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在文中:总结上文、承上启下(过渡)在结尾:点题、照应、升华主题反复出现的句段:突出主旨,强化感情;交代线索,前后呼应;运用反复,一唱三叹。
分析谋篇布局,紧扣特点作用——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指导
分析谋篇布局,紧扣特点作用——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指导“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阅读散文,要善于理清思路,赏析谋篇布局的匠心,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这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高考散文考查的关键能力之一。
近几年高考对散文结构思路的考查,已由过去对句段结构作用的局部分析转向对整体谋篇布局的整体分析,这表明高考越来越重视对整体思维和综合答题能力的考查。
一轮复习,虽然在这方面有所重视、训练,但对于这种宏观式的结构分析,尚须深入打磨。
通过二轮复习,考生既要熟练地运用知识分析作品,又要不断地提高应对这种题型的答题能力。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和古人对话赵丽宏一次,在一位朋友家里说话。
朋友家有很好的音响设备,我们交谈时,客厅的喇叭里放着一张弹奏古琴的唱片。
开始我并没有留意,然而那奇妙的琴声终于拨动了我的心弦,使我忍不住中断话题,仔细谛听那仿佛来自远古的声音。
这是非常奇妙的声音,单纯,委婉,使人联想起山间的泉水。
这是在月光下流泻的泉水,晶莹清澈,蜿蜒曲折,跌宕起落,时而一脉如壶滴,时而汹涌如奔马。
水花撞击着岩石,发出清脆幽远的回响。
沉浸在这样的琴声中,使人很自然地想起王维的诗:“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王维的诗句,简直就是琴声的绝妙写照。
这琴声,也使人想起《礼记乐记》对音乐的描绘:“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累累乎端如贯珠。
”想得更玄一些,仿佛能想见一个宽袍长发的哲人,面对着流水,思绪起伏,抑扬顿挫的琴声就是他自由自在的思想在天地间飞翔。
“那是《流水》,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结知音,弹的就是这曲子。
”朋友向我介绍道。
数千年前的琴曲能否流传到今日,我很怀疑。
不过,这琴声确实古意盎然,没有丝毫现代人的浮躁和张狂。
在七根弦上,能弹出如此美妙而富有内涵的曲子,实在是让人惊叹的事情。
古代的文人,曾经将抚琴作为必修的功课,所谓“琴棋书画”,弹琴列在首位。
文学类阅读-赏析散文形象,分析物象作用象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每年十月之后,老祖母把种公羊放进母羊群,母羊怀胎六个月,到次年四 月或者五月分娩,完成一个春天的轮回。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 吃过一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未坚硬,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 老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为了它们暖和, 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萨丽娃姐姐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说,好像羔子是 你的亲孙女。
⑨水缸是父亲背了一袋地瓜干,去很远的集市上换来的。那时的父亲 正值身强力壮,一口气把水缸背回家,放在厨房。一桶一桶清粼粼的水,就 这样哗哗地倒进水缸,一口一口的人,就这样出现在低墙矮屋的庄稼院里。
⑩到老,父亲也没能赶上自来水。有时我会在宁静的夜里听见哗哗的 水响,仿佛来自远山,仿佛来自一条清澈的小溪,仿佛是大地深处一条血脉 奔涌的时光暗河,一直流进苍老的水缸里。
考查角度二 分析物象作用 [例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乡野诗韵 ①水缸待在锅沿旁,水缸里不断清水。那些清粼粼的水,是活泛日子的 水,是从遥远的雪山蜿蜒千里万里,从大地的深层输送到村庄地下的水。 ②水源是一口老井,老井的青石板上爬满青苔。唯独站人的地方,踏出 两个浅浅的石窝子。村里人汲水,必要俯下身来,低下头来,如同感恩这天 地之水,以澄明,以无私,以源源不绝的爱,哺育着温暖的村庄。
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4分)
老祖母是一位勤劳、坚忍、慈爱、敬畏自然的传统牧民形象。
思维流程
检索文中有关老祖母的语言、动作描写文字和叙述、议论文字,并进
行加工提炼,从不同角度概括分析老祖母的形象特点。
事件 角度
描写 角度
抒情议 论角度
“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老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 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 表现了老祖母的慈爱。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复习之分析散文线索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火车穿越的身与心 阿来
离开格尔木,从海拔4 100多米的玉珠峰车站开始,我们一路 都在用汽车追赶试运行的火车,借此反复感受青藏高原上从未有 过的机械与钢铁巨大力量的冲击。
我驾驶着吉普在高旷的青藏路上奔驰,一次次冲到火车前方, 等待火车蜿蜒着驶近,感受火车从面前不远处轰隆着经过时,脚 下的地面传导到心中的轻轻震颤,再目送它从某个山口处消失。
但是,有一天,突然就有马车出现了。 我怀着欣喜的心情,用天真的笔调在小说中描述这些新事物的出现。而且, 也正是在文字展开的时候,的确真切地体味到这些事物一出现,生活就不 再是原来的样子了。我在另一篇小说中这样描述一座小水电站的出现: “一双从来没有写下过一个字母的手合上了电闸并将整个村落的黑夜点亮 时,大家都有一种如在梦境的感觉。可这真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光 亮。”
这种光亮出现了,世界的面貌与人的内心都因此发生深刻的变化。是 的,“变化”,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是多么热爱这个字眼,而又深受着 它的驱迫啊!
不同的交通工具带来不同的速度,不同的速度带来完全不同的时间感与 空间感。从唐古拉山下来,离开藏北重镇那曲,我们暂时离开了铁路线, 去到纳木错。坐在湖边,听水波拍击湖岸,非常有重量的火车所带来的速 度感与因此而起的兴奋感就消失了。望着湛蓝的湖水,湖对岸念青唐古拉 山那些亘古如此的雪峰就度到心中来了。晚上宿在帐篷中,听风声呼呼地 从半空中掠过,忧然看见传说中的巨灵披着宽大的黑色大氅在星空下飞翔。 于是,身心又重新沉浸在古老的西藏了。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 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 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 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高考语文阅读复习【分析散文的句段作用】讲义及练习解析
高考语文阅读复习【分析散文的句段作用】讲义及练习解析分析散文的句段作用——紧扣内容与位置紧扣内容与位置分析句段作用对句段作用的分析,需要注意如下两点:1.从思想内容上考虑。
联系本句(段)的含意,突出强调了什么内容或揭示了什么意思。
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与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情感态度。
2.从篇章结构分析。
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就是统帅全文、过渡、照应题目、前后呼应等作用。
句段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相同。
另外有两个特殊点需要注意:一是表达角度,看所给文字在表达上具有怎样的特点,然后回答其作用;二是读者的作用,看能给读者带来什么作用。
这两个角度不常用,可作为答题时的参考。
[核心提示]高考对散文结构思路的考查往往以分析句段作用的形式出现。
这是因为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是全文行文思路的表现。
理解开头段、结尾段、中间段、插入段作用,需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情感、结构分析。
在分析段落作用题中,开头段的作用、插叙段的作用难度最大,需要认真对待。
突破点一开头段的作用[典例]文章开头一段“在柴达木,最具大气磅礴诗意的,当是昆仑山”,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6分)[答题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审题目,明类型。
“文章开头一段”,指明段落在文中的位置,明确考查的是开头段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告诉答题的角度和方法,观照全文,不能仅局限于具体的某一部分。
第2步:读文本,看文意。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文章前半部分叙述了作者前往昆仑山游览的感受,对昆仑的高大巍峨、充满诗意进行了热情的赞美;后半部分写作者到达昆仑山口后发现,这里并没有想象中昆仑山的巍峨与雄浑,更没有神话传说和古代诗歌中的所谓“诗意”,有的只是涤荡心灵、让人灵魂获得升华的“崇高”,索南达杰的崇高。
第3步:先结构,再内容。
结构上①照应标题:文章的标题是柴达木的诗意,开头一段是“在柴达木,最具大气磅礴诗意的,当是昆仑山”,明确了柴达木诗意的所在。
高考散文阅读作用题ok
●开头一段话或一句话的作用: 内容: 点题/渲染了…氛围 奠定了感情基调 (景物) 与后文…形成对比,强调突出了… 为后文…作衬托,表现了…… 交代写作目的 结构:总起全文/引出下文… 为…作铺 垫/ 设下了悬念,埋下伏笔(小说) 首尾呼应
1.分析第一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1)总领下文,指出描写对象——磁器口。 (2)渲染了一种感伤氛围。
●特殊内容:
1.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在内 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 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 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另外,它在 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 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2.插入性内容(补叙或回忆性内 容),主要起补充或解释作用。
Hale Waihona Puke 重点强调:内容与结构不可以割裂 开来分析,二者有机结合,不可分
学习目标:掌握并运用分析散文句子、段
落在文中作用的常用术语和一般方法
【例题展示】P90《耽在磁器口的光阴》
●1.分析第一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中的 作用? ●3.分析结尾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文章第三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分析第一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1)总领下文,指出描写对象——磁器口。 (2)渲染了一种感伤氛围。
●文末一段话或一句话的作用: 内容:点题 点明中心(画龙点睛、卒章显志) 揭示或深化主题,升华感情。 与…形成对比,表达了… 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的思考 结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与…相照应(回答前文某个问题) 总结全文
3.分析结尾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总结上文,照应开头。 (2)强化了对青春时光的怀念,表达了无 法回去的痛惜之情。
●文中一段话或一句话的作用: 内容:点题 与…形成对比,强调突出了… 为…作衬托,表现了 使情节曲折生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结构: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引出下文… 设下了悬念;埋下伏笔 与…相照应或呼应
【高考复习系列】散文 第三讲 分析散文中的形象及作用
④水缸里的水长年不断,二姐三姐的肩膀
能撑起一片天。棉花捉虫打叉,玉米除草打农
药,割草喂牛,捡柴做饭,里里外外收拾得井
井有条。我呢,顽皮的像一阵风在村子里跑来
跑去,下河捉鱼,上树抓鸟,后来趴在黄昏的
油灯下看书写字。我咬着铅笔头,说二姐三姐
怎么这么傻,我不总是喜欢出锤子么,为什么
你们一次包袱也不出?母亲停下手中嘤嘤的纺
(4)结尾处的对话描写,突出母亲的矛盾心情。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 止”,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既突出了母亲 为生活所迫不能远离的现实,又表达出她的一 种无奈,寄托着“我”对母亲的深切同情。
2.标题
本文以“母亲”为标题,这既是全文的线索, 也是作者着力要刻画的形象。文中正是通过对 母亲形象的描绘,表达出对母亲生活艰辛的同 情,寄寓作者深切的景仰之情。
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
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半熟,
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
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讲话了。”
“那么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样跑的呢?”
(2)叙述母亲忙碌的身影,“催,催,催,催; 催,……”,写出了母亲内心的急迫,表现了 母亲劳作的忙碌;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3)中间部分写母亲与行人的对话,既有母亲的 向往,又有一种无奈之情。“她一生很少出门, 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一个 “钉”字写出了母亲生活的单调,表达她对家 庭强烈的责任意识。
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规律+课件
• (3)结尾——①呼应开头或照应上文,结构严謹 ②篇末 点题,卒章显志 或含蓄地表明主旨(往住借助象征性的 景物描写)③寄托或升华感情;④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深化主题 ⑤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使文章委婉含 蓄有余味;留下余地(留有空白),发人深省,意蕴深 远(尤其是结尾带省略号的句子)。
(4)引文的作用
• ②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加强感 染力,有呼告的效果
• ③所写对象为物时,起拟人化的修辞效果。
3.第三人称:
• ①不受时空限制,能比较直接的展现富的生活,显得客观冷静 • ②便于叙事和议论,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 ③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
高考散文
题型分析及答题规律
【第一节:作用(意图、好处)题类】
• 主要有 • 1.语句或段落作用题 • 2.人称作用题 • 3.标题作用题 • 4.景物描写的作用 5.物象作用题
(一)语句或段落作用题
• 1.命题特色:题干带有“作用”或“好(妙)处”等词语 • 具体有两类: • 一是某处句段的作用; • 二是文中所用材料(如详写的内容、引用的材料或其他穿插性
• 4.效果和读者:技巧(修辞及效果,一语双关,象征意味、寓意深刻等), 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四)景物描写作用题(景物描写——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 时间、景色、场面等。)
• 1.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 环境作用。
• 2.渲染气氛,为下文铺垫;奠定情感基调。 • 3.烘托叙述对象(人或物)某种特征。 • 4.象征、暗示作用。
• (1)结构——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小结上文;照应开头,与某处相呼应; 承上启下(过渡),引出下文的议论和思考,为下文某处内容做铺垫,为文章 的某处内容埋下伏笔等。
高考语文备考如何分析散文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高考语文备考如何分析散文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散文作品常常是作者情感的直接抒发和表达,通过文字来传递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对于散文作品中的情感表达的准确分析是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如何分析散文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一、把握作品整体情感基调每篇散文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情感基调,作者会通过文字的选择、叙述的方式和字里行间的情感线索来表达。
在分析某一篇散文作品时,首先应该尝试把握整个作品的情感基调。
例如,可以从作品的开头和结尾入手,观察作品所传递的情感是欢快、沉郁、忧伤还是激动等。
通过整体了解作品的情感基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散文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二、分析作者的叙述手法与修辞手段在散文作品中,作者会借助各种叙述手法和修辞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分析这些手法和手段,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比如,作者可能会运用描写、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渲染情感,同时也可以通过透视、倒叙、夸张等叙述手法来增加情感的张力和冲击力。
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能够揭示作者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情感。
三、寻找作品中的情感细节和暗示散文作品中的情感往往是通过细节和暗示来传递的。
我们需要仔细寻找作品中的情感细节,例如作者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等,这些都可能隐藏着作者的情感线索。
同时,作品中的对比、象征、暗示等也是我们捕捉情感的重要途径。
通过挖掘这些情感细节和暗示,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和分析散文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四、关注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时代氛围作品的情感表达常常与文化背景和时代氛围密切相关。
在分析散文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时,我们需要关注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所在的文化环境。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作品中情感的寓意和象征,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总之,高考语文备考中,准确分析散文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是关键。
不仅需要理解作品的整体情感基调,更需要分析作者的叙述手法和修辞手段,寻找作品中的情感细节和暗示,以及关注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时代氛围。
专题02散文标题内涵及作用考点解析(课件)-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
这还是我的故乡吗?或者说,我的灵魂还把它当作故乡吗?也许,我怀念的 只是另一个村庄,已永远不可能再回来的那个村庄。那时,父母都还很年轻,比 现在的我还要年轻;但是,如今父亲早已不在,只有母亲还孑留于这个春天。
早晨起来,天空睛好。昨夜的那场雨好像只是一种幻觉。阳光携着微风,或 是微风携着阳光,暖暖地照着,吹着。树、空气,更加绿而清新了。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 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 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 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 。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可是 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 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 “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 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 ,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评分办法一般是“要点给分”,所以表述要 注意三点: A、忌用修辞。回答问题,不能用比喻、拟 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 B、忌无分析。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 要点,要有适当而具体的分析; C、忌遗漏。对应题旨,不能遗漏答题要点。
答题思路总结
答题的思考过程——三步走:
第一步,粗读原文,形成初步的整 体感知。主要任务是(三抓):
(3)化抽象 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 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 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 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 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 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 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4)重条理 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这 样,清晰明白,一目了然。
文末写到:“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 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 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写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注意到这个句子中 再次提到了“小路”,回应开头的作用很突出; 其次要注意几个动词“不忍”“坐”“听”,为什么要这样 韵味自在其中。
如何有效地组织语言 (1)扣题意 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 的关联性。 很多考生只知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 虽然摘录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要的内容,但不 是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的,致使回答不 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般不宜一字不 差地摘录原文,应该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对准 文中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 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 畅、契合要求的标准答案。
开头第①段写海德堡的“哲学家小径”,这种写 法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写出3点)
解析 海德堡的“哲学家小径”显然不是文中的重点内容, 由此引出岳麓山上的小径,并进一步引出重点内容——岳麓书院, 铺垫的作用是很清楚的。
(1)引出东方古代哲学家小径(2)为下文写岳麓书院 作铺垫(3)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吸引读者。
结构:以景物描写结尾,既含蓄点题,又照应开头, 使结构浑圆完整。 内容: 作者流连于象征中华传统文明的书院不愿离去, 甚至希望回到中华文明初始之时,去感受一下我们中华 传统的文明。
题型一:
某一段落或句子的作用
命题方向: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清诗人袁牧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太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重西湖》
第三步:组织答案。辨“四法”: 1、 摘抄原文词句直接作答。 2、 利用文中词句组合作答。 3、 形象化语句意思的抽象转述。 4、 整合文意,概括表述。
试题回顾
试题再做 枣香醉人 ①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 的打枣竿。一阵疾风暴雨,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纷落 下。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 大、最红的枣子。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 小手不时地捡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 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
文章中间第9段引用袁牧的诗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是什么?(写出2点)
(1)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 (2)引用袁牧的诗句使文章更有文采。
点题,照应标题 为下文写„„埋下伏笔(铺垫、张本) , 开头 引下 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 起文 渲染(营造)„„表现„„ 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结 构 中间 过渡 承接了上文„„引起了下文„„ 由„„过渡到„„(物→人、景→情、 事→理、实→虚) 由„„转而写到„„ 照应 与标题相照应 与上文„„相照应,与下文„„相照应
表 注意句段表达上的特点(如设问、比喻、反衬等),形象 达 地(突出了、强调)„„,激发读者兴趣,引人入胜。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
题型二:
运用表达技巧的作用
三、如何进行全面的解答 1、审题干 利用好题干中包含的显性信息 和隐含信息提示。
[例1· 话说知音]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 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 ”?
[第②段]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 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 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俞伯 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 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的兴奋和感激?
考生一般能答出两个要点: “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 的二律悖反”,而忽略了“杜甫 的苦寒人生”这个要点。如果能 抓住承上启下的关键句“这些是 不必说的”,在转折之前显然不 止一点,就不会漏答要点了。
3、看赋分 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 分都在4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 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可能只是一 点。 一般情况,4分题答案至少应 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 如果题干中有“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面”、“哪些”等提示, 更要认真把握住。
《枣香醉人》文中插叙“童年打枣”的场景有什么作用?4 分 学生答案一:表达作者对童年打枣时那种快乐时光的向 往,把打枣时的热闹场景与现在孤寂的场景作对比,突 出爷爷奶奶的孤独。 学生答案二:起着为下文爷爷说今年只结了半筐,侧面 引出爷爷奶奶像枣树一样渐渐的老去作铺垫。 学生答案三:回忆往昔爷爷奶奶哥哥妹妹和我其乐融融 祖孙间的温馨场面,表达我对幼时情景的怀念以及枣树 对我的意义之深。同时枣树也是全文线索,贯穿全文。
3、命题内容
A、散文 B、小说
要把握散文和小说的特点进行阅读
散文特点
1.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 2.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 3.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4.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 一方面缘情择景,另一方面借景(物、事)抒情。 写景(物、事)是手段,是依托,抒情才是目的, 是归宿。 散文的“情理”往往体现在议论抒情的文字当中, 提取散文的精要需要用足用好议论抒情文字。
(2)重提取 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 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 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 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 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 考生如果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 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绝对是 不可取的,那样的回答距标准答案都 有一定的距离,有时甚至相距甚远。
(1)回忆童年的快乐,表现浓浓的亲情,增添生活气息
(2)叙写昔日的热闹,反衬爷爷奶奶晚年的冷清。
题型一:
某一段落或句子的作用
命题方向: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海德堡古城临河,河对岸山坡上有条羊肠小径,蜿蜒数里,覆着 野花或野莓,随季节变化。小路无人不知,因为历代哲学家, 歌德、亚斯培斯、黑格尔、韦伯、海德格尔……都曾经在路上徘徊。 从“哲学家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城的石墙红瓦和渐行渐渺的河景
常用术语
内容上: ●渲染了……,表现了……,营造了…… ●与… …相对比,强调突出…… ●以……作衬托,突出了…… 结构上: ●引出下文…… ●为……作铺垫, ●设下了悬念 ●与……相呼应(照应) ●承上启下
《枣香醉人》文中插叙“童年打枣”的场景有什么作用?4 分 正确答案:
呼应(照应)标题、开头,上文„„ 结 总结上 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 尾 结 文 步(深化)„„升华„„ 卒章显志,表达了„„
构 线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在文中„„次出现„„, 层层递进,
索 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 思 点明(交代)了„„写作思路(时间,空间,景→情/ 路 理,事→理,实→虚)
如果认真读一下题干的前半部 分———“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 就会发现,这句话包含着“俞伯牙的琴 声如何” 这样的隐含信息,而这一点 正是答案的要点之一,如果其琴声一般, 普通人都能听懂,还会因遇到知音而 “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吗? 所以读懂题干,有效地利用题干提 供的所有信息提示,方能回答得全面。
[参考答案]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 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感应他的琴声,领悟 他的情思。
评分标准为: “俞伯牙”句1分,“钟子期” 句3分,“感应”、“领悟”两点, 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 该题大多考生只答钟子期的表现 (能感应琴声,领悟情思),而忽略 了俞伯牙琴声的特点这一要点,因此 4分的题只能得3分。
小说特点
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 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重点:塑造人物形象
鉴赏文学形象的具体目标有两条:一是揭示 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 特征。
答题思路及技巧
解题的一般要求: 原则:忠实于原文,答案基本在原文中。 观念: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 步骤: 第一步 读文章 第二步 读试题 第三步 结合原文巧妙作答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 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 草堂,草堂,此时此际 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从开元到天宝,《壮游》, 《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 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 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 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 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 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 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 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 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 二律悖反。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 1、命题角度
《考试大纲》中关于现代文阅读部分虽然 设置了9项具体的考查目标,从近年来试卷 分析,现代文阅读命题的角度其实集中体现 在以下4个方面: (2)分析局部内容的作用。 (3)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4)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2、命题原则
(1)尽量使考生能利用文中语句作 为答题的语言材料。 (2)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 过程,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