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

合集下载

浅析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D845)

浅析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D845)

7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6为例从作品结构和演奏体会等方面进行浅析。

二、作品结构分析从结构上看,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Moderato 中板速度,全曲采用2/2拍,调性为a 小调。

(一)呈示部(第1-90小节)主部的第一部分是第1-10小节,见谱例1。

4+6的非方整型结构,a 小调调性,主题的第一动机从前四小节体现,以弱起开始力度为pp,是左右手同步的单音八度下行叹息式线性旋律和柱式和弦的反向进行,力度渐强,呈现出“叹息”这一主题特点,这个主题在第一乐章中前后共出现了11次。

蕴含淡淡的悲伤之情。

后六小节采用上方二度模进进行,在这短小的主题动机中充满了疑问感,奠定了本曲忧思阴暗的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是第10-25小节,为8+8结构的方整型乐段,作为主部的第二动机,右手的分解和弦和左手的八度音程结合逐渐激发情绪。

[1]谱例1连接部从第26-39小节,运用八度下行俯冲式进行,右手的柱式和弦与左手的单音相碰撞,强弱交替对比明显,呈现出活泼诙谐的大调色彩,曲风轻快活泼,表达出了一种激昂的抗争精神。

后半部分上行模进到C 大调,为进入副部主题做铺垫推动音乐的发展。

副部从第40-62小节,第一部分是第40-50小节,主旋律在右手,不断使用二度模进。

第二部分转到A 大调,主旋律在左手上,采用同样模进手法,均为4+8非方整型乐段。

最后左右手两组和弦跳音先极强后变弱,在安静中结束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结束部从第64-90小节,第一部分是第64-77小节,由c 小调进入,短暂离调后又回到a 小调的关系大调C 大调上,将主部材料与连接部材料相结合。

第二部分结尾处在渐弱中渐行渐远。

(二)展开部(第91-150小节)第一部分从第91-105小节,见谱例2,引入主部感伤的主题动机进行变化发展,相同的乐句反复进行音程移位,强调了声部之间的联系,具有动力性。

最后用两小节的全音符结束这一部分,继续发展新的主题材料。

浅析舒伯特《降B大调即兴曲》的音乐风格及演奏要点

浅析舒伯特《降B大调即兴曲》的音乐风格及演奏要点

浅析舒伯特《降B大调即兴曲》的音乐风格及演奏要点摘要在浪漫主义的艺术年代,舒伯特在作曲界是当之无愧无冕之王,其作曲中显而易见的情感流露征服了一大批的观众,其创作的钢琴曲作品至今仍被封为音乐界的不朽瑰宝。

《降B大调即兴曲》是舒伯特广为流传、颇享盛誉的钢琴即兴曲作品之一,其中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碰撞给即兴曲增添了新的色彩,音乐风格较于以往有所创新,且作为钢琴曲中弹奏难度较高的作品,要呈现较高的弹奏水平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明确演奏要点并切实掌握是核心。

本文将围绕《降B 大调即兴曲》的音乐风格与演奏要点展开论述。

关键词:《降B大调即兴曲》;舒伯特;钢琴曲;弹奏舒伯特经典的即兴曲OP.142共囊括了四首即兴曲,其中《降B大调即兴曲》为第三首,这首即兴曲的即兴意味相当浓重,虽然曲式相对简单,但演奏的效果却极为惊艳,这与其包罗了诸多的演奏手法和技巧有关,自然涉及到的演奏要点在提炼与掌握上也存在较高的难度,如何以高超的演奏技巧、充沛的情感、饱满的艺术性将《降B大调即兴曲》呈现给受众成为该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降B大调即兴曲》创作概述舒伯特身处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年代,所以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出其既承接了古典主义的精髓,也为浪漫主义时代的开启做除了诸多贡献。

1928年去世,而在1927年他创作了OP.90(D.899)与OP.142(D.935)两首即兴曲作品,可以说这两首即兴曲就是舒伯特投入毕生心血创作的。

舒伯特的作曲走向成熟期实在1820年,但三年后舒伯特就陷入了疾病的折磨,他向朋友诉说痛苦但仍旧无法改变这种身体上的痛苦,舒伯特便将注意力身体上的折磨转移到乐曲创作上,在这个时期,舒伯特的作品更上一层台阶。

1827年12月,舒伯特完成了即兴曲OP.142的创作,其中的第三首《降B大调即兴曲》更是成为对舒伯特整个人生的一个艺术缩影,不仅在演奏技术的应用方面令人瞩目,在曲式结构与情感流露层面也表现出划时代性,被公认为即兴曲OP.142中最优美动听的一曲,因此在一个多世纪后仍然在音乐会最受欢迎、演奏最多的钢琴曲名单中熠熠生辉。

古典形式与浪漫情怀的结合——论舒伯特《C大调流浪者幻想曲》

古典形式与浪漫情怀的结合——论舒伯特《C大调流浪者幻想曲》

古典形式与浪漫情怀的结合——论舒伯特《C大调流浪者幻想
曲》
舒伯特是19世纪初期的一位优秀的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风
格独特,兼容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古典主义的形式。

《C大调
流浪者幻想曲》就是他这种音乐特色的典型表现。

这首曲子采用了传统的奏鸣曲形式,而曲中的各个乐章间也有着明显的交叉主题和变化的脉络。

但与此同时,舒伯特又在曲子中掺入了大量的即兴演奏的元素,让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轻盈而不失深刻的浪漫情怀。

这种结合方式,一方面坚持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形式原则,另一方面则体现了这位年轻作曲家对于自由创作和独立思考的态度。

同时,曲子中那些短小但优美的主题和旋律也非常符合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令人不由得为之陶醉。

因此,舒伯特的《C大调流浪者幻想曲》在音乐史上被誉为一
部经典之作,既有着古典主义的精神内核,又展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情感张力和自由创新的精神,堪称音乐史上一道重要的艺术珍品。

舒伯特的名词解释

舒伯特的名词解释

舒伯特的名词解释
舒伯特是一个名词,指的是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彼得·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1797年-1828年)。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作曲家之一。

他以其充满情感和旋律优美的音乐作品而闻名于世。

舒伯特的作品涵盖了多种形式,包括交响曲、室内乐、歌曲、钢琴曲等。

他的作品通常展现出深沉、忧郁和浪漫的特点,反映出他对生活、爱情和死亡的独特洞察力。

舒伯特的音乐才华早在年轻时就显露无疑。

他开始创作音乐的时候只有十几岁,然而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尽管当时他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他的作品直到他去世后才开始被更广泛地接受和欣赏。

舒伯特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情感的深入表达,使他的音乐一直对后世的作曲家和音乐爱好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音乐作品至今仍然受到广泛演奏和赞赏,并被认为是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遗产之一。

四年级音乐下册第6课摇篮曲《摇篮曲_舒伯特》教学课件新人教版

四年级音乐下册第6课摇篮曲《摇篮曲_舒伯特》教学课件新人教版
曲调十分平静、抒情、优美,节奏比较平稳, 速度缓慢、声音轻柔,感受到了温暖和妈妈的 爱……
摇篮曲又称催眠曲,是一种抒情声乐曲或 器乐曲。摇篮曲原是母亲在摇篮边为使婴儿安 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 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具有温存、亲切、 安宁的特点,曲调平静、抒情、优美,起伏不 大,充满母亲对孩子的热烈祝福;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平稳, 律动均匀,伴奏往往模仿摇篮摆动的律动。
欢迎同学们来到音乐课堂,今天我们的音 乐之旅将到欧洲一个美丽的音乐城市去看一看, 了解一下奥地利的音乐之城——维也纳。
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同时也是奥地利的 9个联邦州之一,是奥地利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中心, 位于多瑙河畔,属于欧洲。 这里诞生了许多著名的 音乐家,如海顿、莫扎特等,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其 中的一位著名作曲家——舒伯特。
歌曲学唱
整体感知,掌握歌曲的 演唱
再次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说一 说歌曲的节拍是什么?
这是一首四四拍的歌曲,同学们可以说说 它是什么意思吗?
认识四四拍
歌曲中有些地方出现了附点及前倚音记号, 它们的使用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跟随着《摇篮 曲》的旋律,一起用“嗯”音模唱,感受一下这 其中的作用吧!
接下来,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 抱里的婴儿,或者想想自己的母亲,感受体会一 下,用柔和甜美的声音,恬静舒缓的演唱这首 《摇篮曲》。
整体感知学唱歌曲
舒伯特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 多首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 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 。今天, 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首《摇篮曲》。
摇篮曲
CONTENTS
感受歌曲 歌曲学唱
感受歌曲
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 情感、旋律、内容

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创作特点探究

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创作特点探究

马雨婷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创作特点探究 弗朗兹·舒伯特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钢琴作品贯穿了整个创作历程。

舒伯特的晚期作品在传承了古典奏鸣套曲的结构原则的同时,又在逐步突破古典主义传统。

本文以《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为分析对象,归纳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中不同寻常的创作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启发演奏者对这部作品以及舒伯特晚期风格进行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演绎。

一、人物介绍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兹·舒伯特是在与贝多芬同一时期的作曲家中,大家最为熟知的一位古典音乐作曲家,1797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

舒伯特的一生非常短暂,但在他仅有的31年生命旅程中,创作出了数目惊人的音乐作品,包括600多首歌曲,19部歌剧, 9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等。

与同一时代的大多数作曲家不同,舒伯特涉猎的音乐体裁非常丰富,除去标准的古典奏鸣曲、室内乐重奏、交响乐、歌剧、宗教音乐等之外,他还大量创作了其他题材的作品,比如艺术歌曲、声乐套曲、舞蹈音乐、即兴曲等这为舒伯特的晚期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作品创作特点 1828年创作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是他所有作品中最杰出、最有深度的作品之一。

其中,舒伯特对古典奏鸣曲式进行扩张,以抒情表现力驾驭宏大的形式建构。

既保持了古典奏鸣曲的结构原则,又在逐步突破古典主义的传统,将“独一无二的旋律创造力,引人入胜的钢琴音响和音型,以及引人瞩目的调性关系发展到极致”。

(一)和声曲式的传承与突破 对于舒伯特来说,奏鸣曲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承载着海顿、莫扎特,尤其是贝多芬神圣不可侵犯的创作传统。

而在这首作品中,舒伯特更大程度上对传统奏鸣曲曲式及风格进行创新,在展现矛盾情绪的同时,将四个乐章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一共分为四个乐章,遵循着快—慢—舞曲—快(回旋或奏鸣曲式)的传统模式。

浅析《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Op120》

浅析《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Op120》
第二乐章结构简单,但它是贯穿发展的三部曲式结构。整首曲子看起来就像很多的和旋构成,很具有和声性,而和声中的每个声部又具有完全独立、多层次的特性。
第三乐章是一首欢快、活泼的快板,主题欢快、急速,充满了活力和朝气。其曲式结构是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构成。主副部有明显的对比,结束部也是以主部主题为主的,展开部是以主部变化展开的。
提到舒伯特,人们脑海中往往总会浮现出抒情两个字。因为舒伯特的艺术形象是抒情性的,他的作品流露出的特有淳朴和温婉令人迷恋其中,总是在不经意间感人心脾。而这种强烈的抒情性正是整个浪漫主义时期最明朗特点,具有代表性的就是《A大调钢琴奏鸣曲》Op.120第一乐章,这是一部抒情的女高音独唱。
2.3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结构分析
1819年的夏天,舒伯特到奥地利背部林兹附近的史泰亚城旅行,而这首《A大调钢琴奏鸣曲》就是在当时所作。此曲因为拥有独特的抒情旋律,明亮的调子,展示出美好的幸福感。用舒布特自己的话来说是“用自己黄金般的幻想去填充周围虚空的世界”。这首曲子标志着舒伯特创作钢琴奏鸣曲成熟的时期的开始。《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舒伯特奏鸣曲创作中的一颗真正的明珠,其中令人惊讶的真诚、坦率的倾诉和歌唱性的旋律感人至深。这首曲子的有乐章都充满了明朗的情绪。是舒伯特创作中最富有朝气和诗意的作品之一。
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接时期。他的交响乐充分的体现出古典主义传统,而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却完美的表达了浪漫主义。在他的人生中,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包括600余收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等作品。
舒伯特不但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并在其传统基础上开创了歌曲音乐的先河,从而奠定了他浪漫主义音乐鼻祖的地位。他被认为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摇篮曲(舒伯特)》(说课稿)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摇篮曲(舒伯特)》(说课稿)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摇篮曲(舒伯特)》(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摇篮曲(舒伯特)》是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柔和,具有浓厚的摇篮曲特点。

歌曲为C大调,2/4拍子,结构简单,旋律线条流畅。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摇篮曲的特点,感受舒伯特的音乐风格,同时培养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但音乐理论知识还不够完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音乐理论知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能了解摇篮曲的特点,认识舒伯特这位作曲家。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摇篮曲(舒伯特)》,掌握基本的音乐节奏和旋律。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培养学生对摇篮曲的喜爱,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演唱《摇篮曲(舒伯特)》,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音准和节奏,如半音、全音的识别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分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钢琴、多媒体课件、乐谱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首熟悉的摇篮曲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讲解:介绍摇篮曲的特点,讲解歌曲的节奏、旋律,分析歌曲的情感。

3.示范:教师演唱《摇篮曲(舒伯特)》,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

4.练习: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歌曲,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5.分组合作:学生分组演唱,互相交流学习,提高演唱能力。

6.展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7.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摇篮曲的特点和舒伯特的音乐风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摇篮曲的特点、歌曲的节奏、旋律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歌曲。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演唱、音乐理论知识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2015年新编)《摇篮曲(舒伯特)》(教案)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2015年新编)《摇篮曲(舒伯特)》(教案)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2015年新编)《摇篮曲(舒伯特)》(教案)一. 教材分析《摇篮曲》(舒伯特)是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的一首经典曲目。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抒情,富有感染力,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歌曲的节奏较为简单,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西方音乐的基本知识,拓宽音乐视野。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西方音乐的了解较为有限,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重情感的把握,培养音乐表现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地演唱《摇篮曲》(舒伯特);2.了解西方音乐的基本知识,提高音乐欣赏能力;3.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增强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一些音准、节奏问题;2.对西方音乐的了解和认识;3.情感的把握和音乐表现力。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老师亲自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学习;2.讲解法:老师讲解歌曲的背景、西方音乐知识等;3.练习法: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提高演唱水平;4.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演唱,互相借鉴、提高;5.情感引导法:老师引导学生把握歌曲情感,增强音乐表现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介绍、西方音乐知识等;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示范演唱等;3.乐谱:分发给学生,方便学习与练习;4.教室布置:营造舒适、温馨的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课题,讲述《摇篮曲》的由来,引导学生对这首歌曲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播放《摇篮曲》(舒伯特)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这首歌曲的美感。

同时,老师简要介绍西方音乐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拓宽音乐视野。

3.操练(15分钟)老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注意纠正学生演唱中的音准问题。

学生分组练习,互相借鉴、提高。

4.巩固(10分钟)老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演唱展示,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舒伯特《a小调钢琴奏鸣曲》(D.845)的创作特征及演奏释义

舒伯特《a小调钢琴奏鸣曲》(D.845)的创作特征及演奏释义

10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01舒伯特《a小调钢琴奏鸣曲》(D.845)的创作特征及演奏释义李东泉摘 要:弗朗兹·舒伯特为浪漫主义音乐早期的代表人物,于1797年出生于奥地利,他的音乐创作深受维也纳古典音乐以及新时期音乐思潮的影响,而《a小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25年,是其音乐生涯中期的代表作,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沿用了古典奏鸣曲体裁并加以创新,其抒情风格格外鲜明,戏剧性也更为突出,本文在分析该作品时从其风格特征入手,进而深入探究其艺术价值及演奏释义。

关键词:舒伯特;《a小调钢琴奏鸣曲》D.845;创作特征;演奏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李东泉(1989-),女,硕士研究生,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

一、《a 小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大多带有强烈的抒情性色彩,且这一点也远超出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对比性,他的作品充满着“诗情画意”,这与他贫困的生活状态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他总是希望能够在音乐的幻想中找到一丝精神上的安慰。

舒伯特的奏鸣曲创作深受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影响,短短十几年间便创作出二十首之多,且每一首都极具诗歌的特质,其中以《a 小调钢琴奏鸣曲》最具代表意义。

该作品于1825年创作完成并在次年出版,最初是为了献给鲁道夫大公而创作的,同时也希望以此作品向贝多芬致敬,而《a 小调钢琴奏鸣曲》(D.845)则是其出版的第一首奏鸣曲,而同一时期的作品还有D.784、D.840、D.850以及D.894,而无论是其主题选择,还是其乐思,亦或是其篇幅设计都独树一帜,其创作手法正由青涩逐渐成熟,充分体现了其音乐生涯中期的音乐风格与思想。

二、《a 小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舒伯特的钢琴曲创作一直都游走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之间,继承并发扬了传统的古典作曲技法,同时又赋予作品以浪漫主义色彩,其音乐语言的个性化特点较为鲜明,艺术特色也更为突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之中逐渐与其他的元素相融合,最终形成了个人创作特点,同时又将这一艺术特色融入到各种体裁之中。

《舒伯特音乐教案》(精选8则)

《舒伯特音乐教案》(精选8则)

《舒伯特音乐教案》(精选8则)舒伯特音乐教案(精选8则完整版)引言本教案收集了舒伯特的8首著名音乐作品,旨在通过这些作品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理解。

教案包括了课堂活动、讨论和听力练,旨在帮助学生对舒伯特的音乐有更深入的认识。

教案一:《冬天》- 目标:通过听力训练和讨论,学生能够体会到《冬天》音乐中的寒冷和悲伤情绪。

- 活动:播放《冬天》音乐片段,让学生描述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的情绪。

教案二:《小夜曲》- 目标:通过分析音乐结构和旋律,学生能够理解《小夜曲》中的浪漫主题。

- 活动:指导学生分析《小夜曲》的乐曲结构和旋律,并与他们分享音乐中的浪漫元素。

教案三:《幽默交响曲》- 目标:通过欣赏和分析,《幽默交响曲》帮助学生理解舒伯特音乐中的幽默元素。

- 活动:向学生介绍《幽默交响曲》中的幽默元素,播放音乐片段,让学生分析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的幽默点。

教案四:《死与乐》- 目标:通过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死与乐》中的生命与死亡主题。

- 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死与乐》的诗意和主题,让他们表达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

教案五:《巴洛克舞曲》- 目标:通过分析音乐特点和历史背景,学生能够理解巴洛克音乐在舒伯特作品中的影响。

- 活动:向学生解释巴洛克音乐特征,播放《巴洛克舞曲》片段,并让学生描述他们在音乐中听到的巴洛克元素。

教案六:《魔王弦乐四重奏》- 目标:通过听力练和讨论,学生能够感受到《魔王弦乐四重奏》的激情和力量。

- 活动:播放《魔王弦乐四重奏》音乐片段,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的激情和力量。

教案七:《法兰西三部曲》- 目标: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法兰西三部曲》中的法国风情。

- 活动:指导学生分析《法兰西三部曲》的音乐特色,并与他们分享音乐中呈现的法国文化元素。

教案八:《阿瑟王传奇》序曲- 目标:通过欣赏和讨论,《阿瑟王传奇》序曲帮助学生理解舒伯特音乐中的史诗感和戏剧性。

- 活动:播放《阿瑟王传奇》序曲音乐片段,让学生讨论音乐中传递的史诗感和戏剧性。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范唱《摇篮曲(舒伯特)》教学设计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范唱《摇篮曲(舒伯特)》教学设计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范唱《摇篮曲(舒伯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摇篮曲(舒伯特)》是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柔和,具有浓郁的摇篮曲特点。

歌曲为四二拍,节奏舒展,旋律线条起伏较大,表现了摇篮轻轻摇晃的感觉。

歌曲的最高音为C音,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歌词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旨在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和温暖。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和简单的声乐技巧。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对音乐的热爱和好奇心,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音准、节奏问题和团队合作方面的挑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摇篮曲(舒伯特)》的旋律和歌词,能够独立演唱。

2.培养学生对摇篮曲体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音准、节奏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4.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培养对音乐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音准和节奏把握。

2.摇篮曲的特点和风格。

3.团队协作和声乐技巧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范唱,学生跟随模仿。

2.互动法:学生分组演唱,相互交流、借鉴。

3.情境教学法:创设摇篮摇晃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歌曲意境。

4.视听教学法:欣赏舒伯特其他摇篮曲作品,拓展学生视野。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乐谱、图片、视频等。

2.教学音响设备:播放歌曲、示范演唱等。

3.摇篮道具:模拟摇篮摇晃的场景。

4.学生分组: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分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舒伯特的其他摇篮曲作品,让学生感受摇篮曲的特点和风格。

同时,引导学生谈论对摇篮曲的认识和印象。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摇篮曲(舒伯特)》的乐谱,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然后,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针对音准、节奏等问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借鉴,提高演唱水平。

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D.784》的音乐结构及演奏分析

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D.784》的音乐结构及演奏分析

符和四分音符的音型,带有圣咏式风格,强弱多变,主题旋律明显,集中在右手和弦的高声部。

音乐氛围平稳庄重,与主部主题犹豫不决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展开部的旋律是主部主题的构建延伸。

通过104-109小节的铺垫,展示了乐句E(110-121小节)的出现,左手为附点跳音的乐句,右手二分音符柱式和弦与八分音符的八度音程组成,音乐层次的变化表现出作者与死神顽强的斗争。

乐句F(122-137小节)则采用附点八分音符跳音音型,带有紧张和急促之感,力度标记更加营造出戏剧性效果。

乐句G(138-165小节)仍使用之前的附点节奏音型,但情感却从紧张急促转变为平静缓慢,力度标记也由ff转变为pp,音乐情感一直保持平和舒缓的状态,直到展开部结束。

再现部从第166小节开始,完全重复了主部的旋律,但到了第175小节,旋律改由左手低音部表现,情绪更加忧郁,而第219小节开始,出现连续的三连音,延续着副部的主题旋律,以pp(非常轻柔的力度)的方式表达悲伤的情绪,为下一乐章的情绪铺垫了基础。

完全重复了主部主题旋律。

在第175小节处,旋律由右手换成了左手低声部,情绪上更加犹豫和哀伤。

从第219小节开始,连续的三连音是副部主题旋律的延伸,pp的力度轻而细腻地表述出悲伤的情绪,为下一个乐章的情绪做好了铺垫。

(二)第二乐章在第二乐章中,运用了戏剧性的对比手法,采用了F大调和歌唱的行板,构建了复三部曲式的形式。

整首乐曲被分为A、B、A’三个乐段。

A乐段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包括乐句a和乐句b,展现了抒情歌唱性的音乐情感,并以ppp力度下的三十二分附点音型为亮点,与前几小节的抒情性旋律线条形成明显对比,体现两种不同性格之间的矛盾性。

B乐段转为降D大调,凸显了作曲家内心的焦虑、愤怒与不安,使用了三连音的音型和持续的fz力度。

27小节开始,柱式和弦持续的fz力度,充分体现了作曲家面对现实人生发生的大起大落的态度。

而A’乐段是A乐段的变化再现,使用了C大调并将主题旋律交给左手低声部进行,与右手的轻快跳音节奏形成呼应。

舒伯特的《摇篮曲》 读后感语文综合

舒伯特的《摇篮曲》 读后感语文综合

舒伯特的《摇篮曲》读后感语文综合
作文一
《舒伯特的〈摇篮曲〉读后感》
当我第一次听到舒伯特的《摇篮曲》时,我的心里就像有一只温柔的小手在轻轻地抚摸着。

那优美的旋律,就像是妈妈在我耳边轻轻地哼着歌,哄我入睡。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安静又温暖的小房间,小宝宝在妈妈的怀抱里,甜甜地睡着,脸上还带着幸福的笑容。

这首歌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每次我睡不着,妈妈就会坐在我的床边,轻轻地拍着我,给我唱着温柔的歌。

就像这首《摇篮曲》一样,让我感到特别安心。

作文二
《舒伯特的〈摇篮曲〉读后感》
舒伯特的《摇篮曲》可太好听啦!
听着这首歌,我感觉自己好像变成了一个小宝宝,被柔软的被子包裹着,周围都是暖暖的。

音乐轻轻的,慢慢的,就像妈妈的手在轻轻地拍着我。

我想起有一次我生病发烧了,特别难受,怎么都睡不着。

妈妈就一直陪着我,给我哼着歌,那感觉就和这《摇篮曲》一样温柔。

我觉得这首曲子充满了爱,舒伯特一定是个心中有很多很多爱的人,才能写出这么好听的歌。

我也要做一个有爱的孩子,让身边的人都能感受到温暖。

g小调第一叙事曲中文名

g小调第一叙事曲中文名

g小调第一叙事曲中文名《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弗朗茨·舒伯特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少有的一部叙事曲。

这部作品是舒伯特于1817年创作的,全长约为20分钟,被认为是古典音乐中最优秀的钢琴作品之一。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背景和舒伯特本人。

舒伯特是奥地利的一位作曲家,出生于1797年,逝世于1828年,享年31岁。

他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擅长于双手合奏的钢琴曲,尤其以其声乐伴奏曲而著名。

舒伯特的作品流派多样,包括交响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合唱曲等。

《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舒伯特所创作的一部独奏钢琴曲,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钢琴作品之一。

这部曲子的全长约为20分钟,分为四个不同的乐章。

整个曲子以G小调为基调,情感丰富,充满戏剧性。

首先是曲子的第一乐章,是一个比较快的快板。

开头的几个音符非常强烈,很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

然后音乐在不同的音区之间自由穿梭,整个曲子给人一种奔放的感觉。

但是,不久后曲子就转到了一个比较温柔的旋律,这使得整个曲子具有了一种戏曲特点,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第二乐章是一个缓板,它呈现出一种优雅的旋律,给人一种微妙的心灵抚慰之感。

音乐向前推进,不断揭示新的和声和旋律,给人一种探索和惊喜的感觉。

整个乐章兼具了舒缓和活泼两种元素,展示了舒伯特作曲风格的多样性。

第三乐章是一个慢板,也是整个曲子的高潮之一。

这个乐章开头的音符非常悲伤,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随着曲子的进行,音乐逐渐变得激昂起来,给人一种痛苦与希望并存的感觉。

整个乐章给人一种纷乱复杂的感觉,展示了舒伯特对情感表达的深刻理解。

最后一个乐章是一个快板,是整个曲子的压轴之作。

它的节奏快且明快,非常活泼,极富活力。

整个乐章给人一种热烈的感觉,同时也展示了舒伯特作曲风格的魅力和多样性。

总的来说,《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一部极具音乐才华和表达力的作品。

它展示了舒伯特作为作曲家的独特风格和独到的音乐创作能力。

通过一系列丰富多样的乐章,这部作品展示了舒伯特对音乐情感表达的深刻理解。

舒伯特《b小调第八交响曲》作品分析

舒伯特《b小调第八交响曲》作品分析

舒伯特《b小调第八交响曲》作品分析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作于1822年,作者时年25岁,但直到43年后乐谱才被发现,并于1865年首次公演。

本交响曲唯有第一、第二两乐章拥有完整的曲谱,第三乐章只有九小节改编为管弦乐曲,其它部分仍停留在钢琴曲谱的形态,第四乐章则连草稿都没有。

但由于此曲的已完成部分乐章出彩,故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完整无缺,并因此引出许多穿凿附会的传说,影响颇大。

但第一、第二两个乐章无论在形式上或感情处理上,都能搭配得天衣无缝,整个内容至此已表达得十分完整,再加任何诙谐曲乐章或终乐章,均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所以,此曲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是完整无缺的,并因此而显得结构新颖,这恐怕是作者始料不及的。

此曲不仅是舒伯特交响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浪漫音乐的一部绝世佳作。

它抒发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忧伤情绪充满了整个乐曲。

透明清纯、优美丰富的旋律,不加装饰和声和音色,这种作曲手法非常新鲜,这是此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的重要原因。

本曲未完成而终,这为它增添了许多穿凿附会的谣言传说,甚至有人将它杜撰成故事,拍成电影。

如此一来,此曲更是家喻户晓。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b小调——3/4拍,这是比较简单的奏鸣曲形式,最开始没有引子,第一主题初由低音弦奏出富有暗示性的旋律,名指挥家温加纳形容为“好像是来自地底世界的声音”。

这段旋律,在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中都担任重要的角色。

这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亮相,奏出一段极为低沉的下行旋律,包含了忧郁、压抑的情绪,又好像是作者在沉思,思考着一些不愉快的、难以解决或面对的事实……接下来弦乐器共同奏出较为急促的的十六分音符,营造出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并以此作为第一主题的背景。

在这种气氛的烘托下,木管乐器奏出了b小调的第一主题。

这个主题听起来带有淡淡的悲剧色彩,给人一种沉重的、抑郁的感觉,像是作者的脑海里此刻充满着对现实悲观的思绪……·圆号在第一主题的尾部吹奏出一个长音,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回响感。

舒伯特《谐谑曲》赏析

舒伯特《谐谑曲》赏析

舒伯特《谐谑曲》赏析
该作品为复三部曲式,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有三个乐段,第一乐段包含四个乐句,第一乐句四小节,开始于降B大调,终止于降B大调下属和弦;第二乐句四小节,音乐材料与第一乐句形成对比,终止于降B大调主和弦;第三乐句四小节,音乐材料与第一乐句相似,终止于降B大调下属和弦第四乐句四小节,音乐材料与第一、二乐句形成对比,终止于F大调主和弦,乐段反复一次。

第二乐段包含两个乐句,第一乐句四小节,开始于降B大调,终止于降B 大调属和弦第二乐句四小节,音乐材料与前一乐句形成对比,终止于降D大调主和弦,补充四小节。

经过八小节的连接,进入第三乐段,第三乐段包含三个乐句,再现了第一乐段的前三个乐句,第一乐句四小节,终止于降B大调下属和弦;第二月句四小节,终止于降B大调主和弦;第三乐句六小节,终止于降B大调主和弦。

因此,该乐部为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

第二部分有两个乐段,第一乐段有两个乐句,第一乐句八小节,开始于降E大调,终止于降E大调主和弦;第二乐句四小节,音乐材料与前一乐句相似,终止于降E大调主和弦。

第二乐段包含两个乐句,第一乐句六小节,终止于降B大调主和弦;第二乐句八小节,再现了前一乐段的第一乐句终止于降E大调主和弦,乐段反复一次。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复。

阿玛迪斯弦乐四重奏团《舒伯特:死神与少女》

阿玛迪斯弦乐四重奏团《舒伯特:死神与少女》

阿玛迪斯弦乐四重奏团《舒伯特:死神与少⼥》阿玛迪斯弦乐四重奏团《舒伯特:死神与少⼥》《舒伯特 - 死神与少⼥》《Schubert - Death and the Maiden》专辑简介“死神与少⼥”弦乐四重奏,是与“未完成交响曲”,“冬之旅”齐名的舒伯特代表作品,作于1824-1826年,1826年2⽉1⽇在维也纳约瑟夫巴尔特家中⾸演。

这部弦乐四重奏的慢乐章是根据舒伯特的⼀⾸同名艺术歌曲改编⽽来,做的⼀个主题变奏,旋律⾮常优美。

阿玛迪斯弦乐四重奏团是⼆⼗世纪最伟⼤的四重奏团之⼀,该四重奏团于1947年在英国成⽴,由三位因为⼆战流亡到英国的维也纳⾳乐家,⼩提琴家Norbert Brainin、Siegmund Nissel,中提琴家Peter Schidlof与英国⼤提琴家Martin Lovett组成。

阿玛迪斯弦乐四重奏团以擅长演奏维也纳乐派,如莫扎特、海顿、贝多芬、舒伯特的作品闻名于世,⼏乎成为此类作品演奏的典范。

英国作曲家布⾥顿曾将其第三号弦乐四重奏题献给该团。

阿玛迪斯弦乐四重奏团的演奏保持着欧洲贵族的⾼贵、典雅、⾃然、脱俗的风范,演奏从来不会勉强和突兀,更不会做作。

中提琴家Peter Schidlof在1987年去世后,阿玛迪斯弦乐四重奏宣告解散,“阿玛迪斯”可能是唯⼀没有更换过成员的。

曲⽬String Quartet No.14 in D minor, D810(Death & the Maiden 死神与少⼥)1. I. Allegro快板,D⼩调,奏鸣曲式。

有两个主题,交替出现2. II. Andante con moto流畅的⾏板,G⼩调,由同名艺术歌曲的主题、6段变奏及尾奏组成。

3. III. Scherzo: Allegro molto谐谑曲,很快的快板,D⼩调。

4. IV. Presto急板,D⼩调,回旋曲式。

资源:⽹络制作:kklaodai。

舒伯特《G大调钢琴奏鸣曲》(D894)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舒伯特《G大调钢琴奏鸣曲》(D894)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舒伯特《G大调钢琴奏鸣曲》(D894)第一乐章演奏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舒伯特《G大调钢琴奏鸣曲》(D894)第一乐章这首作品进行演奏分析,结合自己在弹奏此首曲子中的领悟,使读者能更加完美地演绎这首奏鸣曲。

关键词:舒伯特《G大调钢琴奏鸣曲》(D894)演奏分析舒伯特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代表人物,他的钢琴奏鸣曲既继承了古典乐派的奏鸣曲传统形式,又具有浪漫派奏鸣曲的先驱性。

本文论述的舒伯特《G大调钢琴奏鸣曲》(D894)是舒伯特生前出版的仅有的三首奏鸣曲之一,从调式、旋律线条等方面无不彰显着古典和浪漫的完美融合,具有它独特的音乐风格与艺术价值。

一、舒伯特《G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分析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

二、舒伯特《G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分析1、呈示部(1)主部主题主部主题是缓慢的长时值附点的旋律,宽广的气息,平稳的走向,大二度的上下级进使音乐生动,犹如在清晨向一望无际的湖面掷小石子泛起的涟漪,六个带连线的八度跳音呈波浪式音型,给音乐带来活力。

左手的低声部建立在G大调的主和弦的和声上,在全曲开始巩固了主要调性。

从谱面可以看出,呈示部用附加音八度和弦为材料,采用长时值延音附点音符进行,音乐宽广深厚。

因此在演奏时,虽然是pp开始,但弱奏的声音不能飘,小声但实质蕴藏着力量,像平静雾气的水面其实水底是波涛翻滚富有力量,因此应该是深深地下键,身体力量需要源源不断地送,弹长音时,形成声音不停音乐不止,这就需要演奏者演奏时有好的手型,相对稳固的手腕和牢固的指尖来支撑住身体送上来的力,使身体力量很好地透过指尖沉入键盘。

音乐旋律线条流动还需要演奏者内心的音乐流动来支持,呼吸充分和唱谱也非常有助于演奏时的连贯,音乐的旋律不能太碎,音乐句子之间的长音和短音要保持住,音乐充满张力。

同时,演奏和弦时应该重心放在弹奏旋律的手指上,以便帮助把旋律音突出。

一个大二度的向下级进的短时值十六分音符的音在演奏时意思上不应该断开,而应该是促使音乐更向前推进,短时值的音给音乐带来生气和活力,不应该弹断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
教学目标:
一、聆听《魔王》、《鳟鱼》、《菩提树》,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感受、体验并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

二、掌握有关“艺术歌曲”、“声乐套曲”的.基本知识。

三、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

初步了解浪漫乐派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初步了解浪漫乐派的风格特点,基本掌握基础知识“艺术歌曲”和“声乐套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播放贝多芬的《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音乐片段说出所属音乐历史时期和作者。

小节:
古典主义者崇尚理性,音乐结构严谨。

贝多芬是集大成者,并在哪个作品中创造性的加进了人声?(《第九交响乐》),正因为此,贝多芬不但成为古典主义音乐的最高锋,同时也成为浪漫主义的先行者。

舒伯特生活的年代与贝多芬的中、晚期相同,比贝多芬晚去世一年,他们也都生活在维也纳。

今天请大家和我一起认识舒伯特,聆听舒伯特。

二、进入新课
(一)了解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年代划分,简介舒伯特及其所处的时代
(二)欣赏
1、《魔王》
(1)、歌词是谁的诗作?(歌德)
反应什么内容?有几个人物?(叙述者、父亲、孩子、魔王)③什么乐器伴奏?(钢琴)
(2)、聆听《魔王》
听前提问:舒伯特怎样把歌德诗中的氛围和人物融入音乐中的?
讨论小节:(不同的旋律音调表现不同的角色、钢琴伴奏的三连音表现逼人的气氛、两个特强的和弦表现父亲精辟力尽、悲痛欲绝的痛苦心情。


2、《菩提树》
(1)简介《菩提树》,简单讲解“声乐套曲”。

(2)聆听中文版《菩提树》
①歌词是谁的诗作?(缪勒)
②反应什么内容?(流浪汉的心情)
③什么乐器伴奏?(钢琴)
教师小节:舒伯特将钢琴演奏、歌曲和诗词融为一体,成就
了音乐史上所谓的“艺术歌曲”。

3、《鳟鱼》
(1)聆听中文版《鳟鱼》
问:表达什么内容?(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歌词是谁的诗作?(舒巴尔特)
(2)聆听原文《鳟鱼》
(三)、引导学生总结“艺术歌曲”的特点:
歌词: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
演唱形式:多为独唱曲;
伴奏:一般都有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
演唱水平:对演唱技术有较高的要求。

目的:艺术歌曲是由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四)拓展:你还知道那些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及中国艺术歌曲?
《摇篮曲》、《教我如何不想他》、《问》等。

(五)总结
浪漫主义者们总是不满足于真实的现状,总是力求挖掘出理想中的美,并同现实中的丑形成鲜明对比。

因而浪漫主义大都表现个人主观情感,热衷于不同寻常的事物或异国情调的题材,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