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波动与宏观调控的回顾与反思(下)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_30年的经验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_30年的经验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发生了质的变化并呈现出新的
特点。现在是过去的延续,将来是现在的延伸。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
30年来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历史,对于准确把握当前的宏观经济形
势,深刻理解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历史根源,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一、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周期性
的各种分析判断也纷纷出台,但是各方面对我国目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和
今后经济走向的预测存在很大的不同。比较乐观的机构和分析人士认
为,中国经济已经复苏,整体经济走势已经向好。而也有不少专家和机构
认为,由短期的数据判断经济见底还为时尚早,中国经济离复苏还有很
远的距离。我们认为:
1.中国经济目前已经企稳。首先,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2009
续扩大。在十七大提出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背景下,我国公共财政支出
的压力日益增大。因此,我国财政支出的增长是一个长期趋势。
进入
2008年以来,
1月份的南方雪灾、5月份的四川地震、8月份的
奥运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就业压力,都极大地增
加了财政支出的压力。从短期来看,财政支出的大幅度增长导致的扩张
”。1997—1999年经济增长率下滑,为
8.8%,7.8%和
7.1%,1999年下滑至谷底。从
1993年算起,连续下滑
7年,前
4年是主
动调整,后
3年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和内需不振的双重影响。这次经
济周期长达
9年,波动幅度为
7.1个百分点,上升
2年下降
7年。
年一季度
GDP增长
6.1%,同比下降

论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

论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

论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目标进程中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辉煌的成绩。

在取得这些巨大历史进步的各个不同历史阶段过程中,经过我们党和人民的艰辛探索和创新实践,实现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多次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的历史转变,同时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这三大理论成果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些重大的历史性转变和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最大的历史遗产和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勇于开拓,锐意进取,谱写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篇章。

在这一波澜壮阔历史过程中,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多次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的历史转变。

(一)经济增长速度步入历史最快车道从经济总量上分析,中国经济总量从原来人均年收入不足300美元,仅仅用了数年时间,到2003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1.67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这一事实无可争辩地说明我国的经济已经步入了历史最快车道。

近些年,我国的经济也在以平均每年8%以上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这个速度持续的时间之长让许多经济学家都感到迷惑。

(二)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备中国政府为了刺激国内经济健康发展,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越设越低,这也无疑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创业的大军当中,这种转变,将会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后劲,注入巨大的活力;再者,我国的法律体制正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各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正在制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极大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各个企业也将会在法律的规制下公平地进行竞争,这将会使市场要素的使用更加有效,市场要素的流转更加快速,市场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

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波动与宏观调控讲解

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波动与宏观调控讲解

二、1978-1984年经济运行及宏观调控
①背景:(1978-1980)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出现第一个经
济周期是从1977年的洋跃进开始的。这次洋跃进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幅增 长,物资缺口过大,引进项目所需大量的配套资金无法落实,由此造成财政赤 字迅猛增加。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来,全社会进发出极大的建设热情。1978年2月中共中央转发国家计委 《关于经济计划的汇报重点》,提出于1980年在全国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 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由此导致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进口扩大。 当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2.3%,成为第一个经济周期的波峰。1978年国家预 算节余10.1亿元,1979年财政赤字猛增至170.6亿元,相当于当年财政支出总额 的13.4%和当年贷款增加额的90%,对货币供给造成很大压力。货币信贷政策 方面也采取了扩张性的政策。现金(M0)供给增长从1978年的9.7%急剧上升 到1979年的24.4%和1980年的25.5%;银行信贷余额增长率从1979年的10.2% 迅速提高到1980年的18.3%。在这样的宏观经济条件下,尽管当时大部分商品 价格仍处于行政管制之下,但物价仍然开始攀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从1978年 的0.7%上升到1979年的1.9%,进而上升到1980年的7.5%。1980年赤字仍高达 127.5亿元,相当于当年财政支出总额的10.5%和当年贷款增加额的34%。
改革开放三十年 --中国经济波动与宏观调控
1978年我国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1979年,农村推广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被给予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1984年, 我国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92年10月,我国明确提出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 次全国代表大会向世界宣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 建立。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将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1978年至2007年我国GDP增长了57.8倍,年 均增长9.7%,远远高于世界3%的平均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现已排 名世界第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历史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历史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历史演进[摘要] 宏观调控国民经济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认可和采用的做法。

本文简要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历史进程,初步分析了影响我国宏观调控效果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言。

[关键词] 改革开放经济宏观调控历史演进有效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1978年~2006年年均经济增长9.7%。

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经历了几次明显的波动,现今的宏观调控体系正是在治理经济波动的政策实践基础上不断演进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调控的演进历程1.行政和计划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阶段(1978年~1986年)。

这一阶段,“文革”刚结束不久,我国百业待兴,正处于短缺经济状态。

但随着计划控制的松动和价格改革的推进,原来隐藏的隐性通货膨胀压力逐渐释放出来。

对此,我国政府采用的主要是行政和计划调控手段,包括行政性财政政策和行政性货币政策。

表现在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引导上,就是对经营不善、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停止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对落后的中小企业进行强制性整顿和关停并转等。

由于调控手段较为单一,在复杂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往往使得政策变化过快、调整过于频繁,缺乏必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尝试性引入现代意义上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阶段(1987年~1991年)。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政府开始引进财政、货币政策的概念和做法,并尝试性地进行财政、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来调控经济,但由于缺乏市场经济调控机制可应用的经验,仍以直接调控为主,很少用财政和金融等中间变量来间接影响经济主体。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下手段多样的宏观调控阶段(1992年~1997年)。

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开始迅速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微观经济主体的活跃程度也在提高,我国已开始告别短缺经济时代。

但同时,在有效供给不足的大背景下,经济过热也导致通货膨胀的风险积累。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历史进程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历史进程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历史进程[摘要] 宏观调控国民经济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认可和采用的做法。

宏观调控的实施是因时而宜的,起到熨平经济周期、稳健经济发展的作用。

回顾和总结这六次宏观调控面临的问题、经济运行和经济体制的阶段性特征及宏观调控政策的特点,对于理解当前我国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改革开放经济宏观调控历史进程有效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1978年~2006年年均经济增长9.7%。

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经历了几次明显的波动,现今的宏观调控体系正是在治理经济波动的政策实践基础上不断演进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六次宏观调控措施第一次:1979—1981年“计划”式宏观调控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国各地“大干快上”的建设热情和冲动导致宏观经济出现经济过热:一是当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1.7%,供不应求的矛盾突出。

二是投资过热和投资品价格上涨。

当年投资率为38.2%,由于投资超出了计划,计划之外的产品供给相当一部分是高于计划价格的议价产品,从而抬高了物价指数。

三是财政出现赤字。

迅速增长的基建投资使财政支出大大增加,1978年财政节余10.1亿元,而1979年财政赤字207亿元。

四是外贸出现较为严重的赤字。

为了满足国内投资需要,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扩大进口,1979年外贸赤字为11.4亿美元。

五是消费增长和物价上涨。

为提高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政府增发了工资、奖金和补贴,促使社会购买力快速增长,以致供不应求的状况更加严重。

国家因此调高了多种产品的价格,1980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达6%。

投资和消费增长导致通货膨胀严重,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物价上涨的第一个高峰。

1979年,中央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宏观调控。

1980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计委”)等部门以计划手段调整了国民经济计划,降低各项计划指标,减少政府和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基本建设项目;以行政手段压缩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压缩国防经费和行政管理费用;以行政手段加强银行的信贷管理,冻结企业存款,向企业推销国库券48亿元。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宏观调控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宏观调控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 3年来我国 O 宏观调控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和 红
( 门大学 经济学 院 , 建 厦 门 310) 厦 福 60 5

要 : 革开放 3 改 O年 来 , 国宏 观 调 控 经历 了从 以 直 接 的行 政 调 控 手 段 为 主 到 建 立 起 较 为 完 善 我
的宏 观 调 控 体 系 的 发 展 演 变 过 程 。3 的 宏 观 调 控 历 程 取 得 了一 些 成 功 的 经 验 , 为 我 们 提 供 了一 些 0年 也
收 稿 日期 :2 0 0 8—0 —1 7 3
作 者简 介 :和 红 ( 9 1 ) 女 , 南 焦 作 人 , 门大 学博 士研 究生 。 18 一 , 河 厦

1 ・ 8
失 调 和 宏 观经 济 运 行 出现 的严 重混 乱 局 面 , 9 1年 中央提 出“ 18 调整 、 固 、 巩 整顿 、 高” 八字 方 针 进 行 提 的
上述 政 策 措施 的作 用 下 , 货 膨 胀 率 从 1 8 通 9 1年 开 始 下 降 , 于 1 8 并 9 3年 初 达 到 谷 底 , 外 贸 易 也 由赤 对
字转 为 盈 余 。 这 一 时期采 用 的主要 是行 政 和计划 办法 : 政 性 财 政政 策 , 制 控 制财 政 支 出 ; 行 强 行政 性 货 币 政策 , 强
1 1 7 ~1 8 . 9 8 9 3年 : 政 和 计 划为 主要 手段 的 宏 观调 控 。1 7 行 9 9年全 国在 建 大 中 型项 目 1 0 1 0多个 ,
18 9 0年又 新 增 加 了 1 0 1 0多个 , 一 庞 大 的基 建 规 模 远 远 超 过 了当 时 国 民经 济 的 承 受 能 力 。 与 此 同 这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30年宏观调控的经验问题和理论探索简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六次比较明显的波动,包括五次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和一次通货紧缩,与此相对应,经历了六次比较大的宏观调控。

3、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财政、货币政策与产业、贸易、收入分配、土地、节能、环保政策配合,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良性互动的复合型宏观调控体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宏观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六次比较明显的波动,包括五次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和一次通货紧缩,与此相对应,经历了六次比较大的宏观调控。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构建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新形势需要的新型宏观调控体系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总体来看,随着宏观调控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宏观调控越来越成熟,初步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当然也存在不少值得认真总结的不足甚至教训。

一、对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宏观调控的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市场取向”的改革目标模式确立以来,出现了真正的一般意义上的财政、货币政策。

在从1978年至今的30年中,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和财政、货币政策实践的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1978--1991年为第一阶段,即对传统计划经济旧体制的改革阶段,中国处于短缺经济状态,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虽然采用的主要是行政和计划调控,但逐步引进财政、货币政策的概念和做法。

1992年至今为第二阶段,即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阶段,短缺经济逐渐结束,在有些方面出现了过剩现象,既有通货膨胀的压力,又存在出现通货紧缩的可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由原来的以直接的行政和计划手段为主,发展成为以经济、法律等间接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政府投资等直接手段,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越来越大。

1、1978-1983年:短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背景尚未改变,行政和计划仍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1978-1983年,中国处于短缺经济状态,随着计划控制的放松和价格改革的推进,短缺经济时期所隐藏的隐性通货膨胀压力逐渐释放出来,致使整个80年代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

第34卷第11期财经研究Vol134No111 2008年11月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ov12008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3黄赜琳(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200433)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数次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正确认识与把握中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对于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文章首先考察了1978-2007年间中国历次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与波动特征,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从所有制结构、社会总供求关系、经济结构、价格体制、调控手段和对外开放度等方面分析宏观调控对我国经济波动形成机制产生的影响;接着从国际经济周期的角度考察了中国、美国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同步性特征,以及中国与世界其他15个不同市场类型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周期存在的特征事实;最后给出了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周期;宏观调控;特征事实 中图分类号:F049;F12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9952(2008)1120088213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发展模式的转换,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宏观经济政策无论是在计划经济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在实施,尽管面临的形势不一样。

计划经济针对的是短缺经济,主要通过计划来平衡经济;市场经济面对的是过剩经济,更多的是靠市场调节。

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已经历了数次经济周期,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正确认识与把握每一轮经济周期的特点及采取的宏观调控手段,对于制定目前和今后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划分的观点存在分歧,刘树成(2000)以1977-1998年GDP增长率为考察对象,根据传统“谷-谷”划分法将我国经济运行时段划分为1977-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和1991-1998年共4个短周期(参见图1)。

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回顾及启示

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回顾及启示

为保持经济 的稳定增长 ,国家增加财 政对西部大开发 的支持 ,实行农村税费制
2 0 — 0 4年宏观 调控简 要 度 改革和落实 “ 0320 两减免三补贴 ”政策来促 分 析 进粮食增产和农 民增收 ,调整财政投资的
1 9 — 0 2年 ,我 国的 GD 9 8 20 P增长 率

不下等 因素影 响, 生产资料价格连月攀升。
同时 。 这两年土地交 易价格分别上涨83 .% 和 1 .%, 01 房屋 销售价格分 别上涨 48 .%和
9- % 。 7
下降 , 由于 固定资产 的基数越来越大 , 但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增 长依 然 过 快 。 二是 外 贸顺 差 过 大 ( 表 1】 由表 1 知 ,我 国 的进 出 见 。 可
2 0 — 0 7年宏观 调控简要 0 5 20 分 析
2 0 年 GD 增长率 为1 .%, I 05 P 04 CP 比
策 的 不足 以 及 宏 观 调 控 体 系不 完善 等
问题 。 因此 ,当前 以 “ 增 长 、扩 内需 、 保 调 结 构 ” 为 主 要 基 调 的 新 一轮 的 宏 观
安全 。
年全 社 会 固定 资 产 投 资 5 5 7亿 元 ,比上 56
多样 化 等 特 征 , 整 体 上 看 取 得 了较 好
的 效 果 , 但 也 暴 露 出宏 观 调 控 短 期 政
年增长 2 .%;2 0 年为 7 4 7 77 04 0 7 亿元 ,比 上年增长 2 %。二是农业发展滞后 ,粮 66 食减产 ,农业 的基础地位亟待加强。2 0 03 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4 8 4 万公 顷 ,为新 中 国成 立以来的最低水平 ,全年粮食产量下 降58 %:2 0 年播种面积有一定的增加 , 04 粮食增收 ,但粮食生产仍然产不足需 。三 是居 民消 费价格水平波动较大 ,生产资料

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

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

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2009年,距离改革开放1978年已有31周年。

30年前,濒临经济崩溃边缘的中国现实迫使当时的中国领导人同民众“杀出一条血路来”,由农村开始,在全国掀起一场自上而下的体制性革命。

30年后,中国已改变过去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上迸发出令世界瞠目的活力。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经济政治实力高速发展的三十年。

我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跃升。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GDP平均增长9.7%,而世界经济同期只有3%左右的增长。

经济是和政治、军事联系在一起的。

普京就曾说过,没有实力的愤怒毫无意义。

30年的改革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中国,我们在世界政治舞台的话语权也更强了。

如由西方发达国家召集的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和问题的西方八国首脑会议要求吸收中国参加,就证明了我国的发展对于世界经济已经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全体国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极大地提高的三十年。

3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打破了过去那种单调、统一的带有个人崇拜和违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

竞争、效率、民主、法治等等意识是30年前所不可想象的,特别是,人们可以自由地思想,自由地选择,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自由、自主、独立,这是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精神领域的一个最大变化。

原来走在大街上,大家穿得都差不多,灰色的,现在花花绿绿了、五光十色了,人们的思想也变得活跃了,创新力强了。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30年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之路的无比正确性。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主要宏观调控概述、经验及不足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主要宏观调控概述、经验及不足

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大致可以分为两 个阶段。 17 到 19 年为第一阶段 。 98 91 这一阶段经历了 1 7 到 18 98 91
年、92到 18 年 和 18 到 19 年三次经济波动 , 18 96 97 91 相继 采取 了 18 90到 18 年 的调整 、9 6 的 “ 91 18 年 软着陆” ,以及 18 9 9到
年的结构性通货膨胀 、 经济运行偏热 , 采取 了 19 相继 93到 19 97 年 的紧缩和适度从 紧的财政 、 币政策 ,98到 2 0 年 的积极 货 19 03 财政政策和稳健货 币政策 ,0 4到 20 年 的稳健财政 、 20 07 货币政 策 ,以及 20 07年 1 2月初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稳健财政
1. 成为 17 到 18 年经 济波动的波峰 。 1 %, 7 98 91 而在 18 年 , 91 基 18 99到 19 年 , 9 1 经济呈现下滑趋势。从 18 98年的 1 O月一 本建设投资比上年降低 2 .%, P增长 率为 52 且零售物 起 , 06 GD .%, 中国开始实行从严 的“ 治理整顿”价格增速迅速下降。11 , 9
3 18 、9 7到 19 年 经 济 形 势 变化 特 征及 主 要 宏 观调 控 简i 91
18 97到 1 8 年 的通货膨胀比较严重。18 98 97年的固定资 投 资增速 比 18 年进一 步放缓 , 96 同比增长仅为 1 .%, 由 65 但 生产持续稳定 的发展 , DP的增长仍 旧高达 1.%,构成新 G 1 6
【 摘要 】 改革开放 以来 , 我国宏观 经济出现 了六次比较 明
显 的 波动 , 经历 了六 次 比较 大 的宏 观 调 控 。在 这 个过 程 中 , 也 我

十多年来宏观调控的得与失

十多年来宏观调控的得与失

十多年来宏观调控的得与失编者按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较好地避免了冷热剧烈交替的破坏,宏观经济政策的及时调整与跟进功不可没,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以后,市场化的调控手段日臻合理。

当前,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已与十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调控政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鉴往而知来,作为几十年来中国经济风云变幻的亲历者,经济学界的耆宿沈立人先生对十多年来宏观调控政策得失的梳理,为完善和改进宏观经济政策以及背后的制度环境提供了方向。

经济运行的宏观回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其运行轨迹明朗耀目。

从宏观层面给以回眸,一瞥之间,与市场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并行不悖的是宏观调控那只看得见的手。

原来,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拐点,在择定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时,同时择定以宏观调控为前提。

近3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其运行市场化正是循着此一途径前进,取得了赫赫战绩。

对照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不论是事前的综合平衡或事后的大力调整,由于难以抵御扩张冲动的干扰,也都难以防治屡戒不止的大起大落和短缺恶果。

但是,并不意味着市场化就能避免周期性的起伏波动。

仅从上世纪90年代后,也有经济过热和偏冷的交替,要求加强宏观调控,给以必要扭转。

大体上有三次:一次是1995年后的明显过热,二次是世纪之交的几年有所呆滞,还有一次是这几年的偏快。

这三次的大体症状,一次是公认的通货膨胀,物价指数上扬超过20%;一次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下,采取从紧对策带来一度的通货紧缩;一次是绵延迄今的物价渐升直逼和突破警戒线,从轻度通胀到中性通胀(所谓结构性通胀),距全面通胀仅一箭之遥。

这三次的对策,不同于l988~1991年的“急刹车”,l993~1996年实行“软着陆”,大大减少了治理通胀的代价;但未做到较长时期的安定,类似于l985~1988年,“软着陆”不久又来“硬起飞”。

不同于过去,还表现在首次采取向市场经济过渡后的宏观调控,而非完全依赖行政办法,与当代国际通行的方式越来越靠拢,主要杠杆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宽严相济。

改革开放以来宏观调控的经验与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宏观调控的经验与不足

通过对1978年以来近三十年宏观调控,尤其是以财政、货币政策等为主的间接调控体系建立以来的政策实践的回顾和总结,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有不少值得认真吸取的教训。

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宏观调控的基本经验1.科学发展观统领宏观调控,进一步明确了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丰富并深化了宏观调控的内涵宏观调控即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上所谓的“宏观经济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和管理经济的主要任务。

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实践,基本上是着眼于实现短期均衡、采取短期措施的被动性干预活动,调控的范围和程度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背景与成熟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或传统宏观经济理论所描述的背景有所不同。

一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不仅面临发达国家所面临的总量问题,也面临发展中国家所普遍面临的结构问题,且总量问题往往和结构问题相互交织,结构问题制约着总量问题,结构问题不解决,总量问题难以解决。

二是作为转轨中国家,我们不仅要面对总量和结构问题,还不得不面对转轨国家所普遍面临的体制问题,体制问题也经常和结构问题交织在一起,且体制问题往往是结构问题的根源。

三是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在国内的总量、结构和体制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之前,开放过程中所必然面临的对外经济平衡问题也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对外经济失衡不仅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转换成为内部失衡,内外均衡面临严峻挑战。

不仅如此,作为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要实现城乡、区域,以及经济社会、人和自然的协调统筹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宏观调控面临巨大的挑战。

我们宏观调控所面临的挑战是空前的,同时解决这些问题矛盾重重、困难重大,而这些困难和问题是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以及成熟宏观经济理论所没有经历的,发达国家的经验和传统宏观经济理论提供不了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也在逐步尝试运用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周期波动及其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周期波动及其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周期波动及其宏观调控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及其宏观调控杨来科(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在职博士生,广东商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内容提要:经济波动与宏观调控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宏观经济政策既是经济周期波动产生的原因,又是经济波动的治理工具。

本文中笔者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与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相关性作了分析,并对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经济波动经济周期宏观调控特异性经济的波动与循环是经济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

经济的循环有良性循环与非良性循环之分。

所谓良性循环,是指经济的上下波动以及物价的水平被限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之内,总的经济态势比较平稳、均衡。

所谓非良性循环,是指经济的上下波动超过了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经济运行大大偏离了均衡增长的轨道,而呈现出严重震荡、大起大落的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在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找不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故而总是难免陷入“忽热忽冷、冷热交替”的怪圈。

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理论界看法不一。

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及其特异性分析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共经历了四个波动周期(其中第四次仍未完成,如图一)。

这四次经济周期分别是:第一次周期,从1978年开始到1984年结束,历时七年。

此次周期的峰值出现在1984年,经济增长率为15.3%;波谷出现在1981年,经济增长率为4.4%;该次周期的平均增长率为9.43%,波幅为10.9个百分点。

第二次周期,从1985年至1987年,波长为三年。

波峰为1985年,经济增长率为13.3%;波谷为1986年,经济增长率为8.5%;周期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1.07%,波幅为4.8个百分点。

第三次周期,从1988年开始至1992年,波长为五年。

宏观调控30年

宏观调控30年

宏观调控30年摘要: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在转轨之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宏观调控一直是与市场手段并行。

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历经数次经济周期,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正确认识和把握每一轮经济周期的特点和采取的宏观调控手段,对我们应对今后的经济周期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周期、宏观调控正文: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整体上获得了高速的增长,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资源配置的优化,使得经济活动主体本身的潜能得以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支配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的总体状态是接近优化的。

但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周期性的波动,这种波动有时的影响会非常巨大,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发展的停滞,这种周期性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固有现象,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反周期操作,减少经济周期对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增长经历了四个明显的周期。

第一次出现在80年代初期,1981年左右开始发动,到1984年达到最高点;第二次经济增长的最高点出现在1987年;第三次出现在90年代初期,1992年达到最高点之后开始逐渐减速,在1999年达到最低点;第四次出现最高点出现在2007年,最低点出现在2009年。

同期,我国通货膨胀也经历了四个明显的周期,通货膨胀率的相对高点分别出现在1985年、1988年、1994年和2008年。

这种经济波动的主要特征是振幅减小、最高点在下降而最低点在上升,波动的周期在延长。

整个经济增长的波形越来越平缓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政府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说明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深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在不断加强。

随着中国转轨过程的推进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进行各类经济决策的主体不断分散化,这一点和改革开放初期有重大的差别。

当时,国有企业的投资如果不能取得效益,它们的对策大都是继续扩大投资,使投资风险继续发散,而对现在的民营经济和股份制企业来说,它们中的大多数更多地会通过对风险的评估来调整投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活动中的投资风险是逐渐收敛的。

关于改革以来宏观经济调控经验的若干思考——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关于改革以来宏观经济调控经验的若干思考——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要作 用 。 当然 , 从事后 总结 经验来 看 , 这 方 面 也有值 得斟酌之处 。 可 以 设 想 , 如 果充 分考 虑 到 原 来实 行
的宏 观经 济政策 的滞后 效 应 , 以 及 调 整后 宏 观 经 济 政策作 用 的实现 需 要 经历 一 段 时 间 , 从 而 对 积极 的
财政 政策 不是 到 2 0 5 年才进行 调整 , 稳健 的货 币 政 策也 不是 到 2 0 07 年 才 进行 调 整 , 而 是 更 早 一些 , 那 么 , 这期 间发生 的经济 偏热 状况 可能会 轻一些 , 缓 解
大水 灾 。 这 两个 重要 因 素把我 国经济 增速迅 速推 向
下 滑 。 于 是在 19 98 年 又 提 出 了 以 扩 大 内需 为 主 的
方 针和积 极 的财政 政策 , 从 而抑制 了经济迅速 、 过 度
下滑 的趋 势 , 使 得 19 98 年 和 19 9 年 经济 增 速 分 别 达到 了 7 . 8 % 和 7 . 6 % , 仍然处 于 我 国现 阶段潜 在 经
经济调控直接 相联 系的 。 改 革 以来 , 宏观 经济调 控最 重要 的经验② 有 :
.
1
在宏观经济调控 指 导思 想 方面 实现 了根本
转 变。 早在 19 81 年党 中央 、 国务 院依据 对改革 前片
面强调经济增 速 、 忽 视 经 济 效益 提 高和 人 民生 活改
善 的教训 的总结 , 明确 提出 : “ 要 切实 改 变 长期 以 来
轮经济周 期运 行 , 可 以清 楚 观察 到 以 下 特 点 : ( l) 就
经济周 期 的总体构 成看 , 不仅 不会 出现 由经济 、 政治
等 因素造成 的 19 6 0 一 9 62 年 那 种 经济 危 机 阶段 , 也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进与退、得与失的感思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进与退、得与失的感思

---------------------------------------------------------------范文最新推荐------------------------------------------------------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进与退、得与失的感思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国举行了今天证明极富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是在这个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宣布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的决定。

自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号角至今,已整三十年。

回顾这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这部列车,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满载着十三亿中国人民的期望与梦想,背负着中华民族落后积弱的沉重历史包袱,在不断地与各种残余封建意识形态作斗争的过程中,驶过了三十个春夏秋冬,穿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也冲过了不同的意想不到的惊涛骇浪,最终驶向了民族复兴,和以经济为基础的各方面全面崛起的预定轨道上,这就是一个成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面对中国的成功,有人说,中国像个醒来的睡狮,也有人说,中国是条亚洲巨龙,我认为,中国既不是醒来的睡狮,因为中国实行的是和平崛起,而并不是想吃掉什么;也不是龙,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是毫无意义的,龙是要上天入海的,中国既不要上天,更不需入海,而只需脚踏实地,所以,我宁愿把中国看作是个“人”,是个实实在在两脚立地,不断奋进的“人”。

2008年成功举办世界奥林匹运动会,刷新了中国的体育运动史,和整个中华民族史;作为登月计划的前奏,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和宇1 / 12航员安全顺利出舱,实现舱外太空行走,向世界昭示中国航天领域的卓越进步。

在教育领域,中国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大胆而科学的探索,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提高了教育界人士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使全国受教育人数和教育质量大大提高,科、文、外、农、工、商、渔、兵等各界人才辈出。

文化领域,与一些文化古国和经济强国均展开了广泛的文化交流,学者往来,互派学生,特别是,中国的孔子学院,目前,已在全球五大洲50多个国家,开设200多所,以实践中华儒家文化“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天下为一,和谐共睦思想。

对我国经济调控30年的回顾与思考

对我国经济调控30年的回顾与思考

【经济学与经济管理类刊】【打印】【保存】对我国经济调控30年的回顾与思考方福前【专题名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专题号】F13【复印期号】2009年04期【原文出处】《甘肃理论学刊》(兰州)2008年6期第91~95页【英文标题】Review and Reflection of China's 30-year Economic Regulation【作者简介】方福前,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 100872)【内容提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调控思想和调控方式的变革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个变革过程是和我国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经济调控方式的变化带来经济绩效的变化,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思考。

【关键词】调控方式/体制改革/计划控制/市场调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与这种体制相适应的经济管理方式是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对经济进行直接控制,依靠计划手段实现经济的综合平衡,协调重大的比例关系。

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只有“控”(control)没有“调”(adjustment),“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基本经济问题都是由计划部门来控制和解决,没有市场机制调节的基础和空间。

所以,严格说来,在改革开放前我国没有规范意义上的经济调控[1]。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决策是“全党工作的着重点从1979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正是这个决策启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市场调节才逐步进入我们的经济生活。

一、经济调控30年简要回顾就经济调控思想和调控方式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变革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虽然还没有完全否定和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但是已经认识到这种体制的缺陷,开始把市场调节引进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充分发挥中央部门、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社会主义经济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普遍地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对宏观调控手段的反思
(一)判断经济过热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每次经济过热之初,争论总是十分激烈。

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对于判断经济是否过热的标准各不相同,有的以经济增长速度为主要指标,有的以CPI为标准,有的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为标准,也有的以过去的经验为参照,还有的看就业。

标准不同,判断起来自然会存在分歧,对于过热和偏快的标准,结构性过热和行业过热则众说纷纭。

因为判断的标准不同,最终会影响调控手段实施的时机和力度,进而影响调控的效果。

(二)宏观调控的多目标性
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宏观调控目标决定于宏观调控的手段。

由于新古典经济学认可的宏观调控手段只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按照一种政策工具只能有效调控一个宏观经济目标的原理,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宏观调控最好坚持“单一目标”即“稳定物价水平”。

在我国鉴于宏观调控政策不仅
要以稳定增长、稳定物价水平、实现充分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还要兼顾稳定与增长、发展与改革、开放与转型等方面的综合效应,因此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多重的。

所以在多重目标下,如何有效的选择政策调控工具。

(三)单一的调控手段向多重调控手段转变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发生了从行政单一化向经济、法律和行政多元化转变。

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既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一些特点,也有市场经济体制和不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些特点。

因此,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确保调控取得预期效果是当前的必然选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法制建设的推进,宏观调控将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采用相机抉择的调控方式。

(四)统计预警指标体系的建设
无论是政府实施力度还是政策实施的时间选择,都要基于对形势的正确判断。

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预警指标体系。

我们在这方面的严重不足,是造成政策力度和时间把握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

我国的宏观调控在1979—1981年、1985—1986年和1989—1990年三次调控中,由于动手晚,延误了调控的最佳时机。

因为在实施上存在犹豫不决,贯彻不力的问题,导致调控效果不佳。

(五)宏观调控中地方政府的作用
在加强宏观调控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也曾提出过宏观调控的职能。

但传统理论认为,宏观调控纯属中央政府的事权范围,而地方政府则无此权。

那么,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六、几点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和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既对我国经济产生了积
极的影响,也使我们的宏观调控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面临着众多两难选择。

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情况下,如何制定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就是一个新问题。

(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应兼顾稳定通货膨胀与降低失业率
今年春天陈平在接受和讯网的访谈时讲到,当前我国的头号问题是就业,而不是通货膨胀;此外,作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国美国,由于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经济正走向萧条,使我国的出口形势极为严峻,世界其他国家为此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我们却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主要目标,中国的经济增长怎能不下滑。

最近张五常撰文说“中国很快就会由通货膨胀转向通货紧缩”。

今年年初的宏观政策的调控目标从“两防一紧”,到年中政策目标转向“一保一控”,都足以说明我们正面临着经济增速减缓,甚至萧条的可能。

政府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判断的失误,导致目标选择上的错误。

根据传统凯恩斯主义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政府要做的是
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寻求一个均衡点。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确实存在某种替代关系。

因此,在宏观调控目标的选择上既要避免用通货膨胀来维系经济增长和解决失业率问题,又要兼顾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防止货币投放的过度紧缩带来的经济衰退和失业率的陡升。

(二)政府不应以相机抉择而应以积极规则为其政策选择
政策规则的选择是极其重要的。

在现代宏观经济理论里,政策规则有三种:相机抉择、单一规则与积极规则。

单一规则与积极规则属于有规则政策,相机抉择则与此相反属于无规则政策。

近年来政府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反复使用相机抉择,强调了宏观调控政策是依据经济形势的变动而相应改变,但缺乏规则对政策工具的约束。

所以我们应以积极规则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首要选择,必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积极规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政策工具是有规则约束的,如预算收支平衡,货币供应增长的约束。

二是要根据经济变
化作出反应和调整。

这样的政策选择较为全面。

(三)将宏观调控纳入法制体系
中央已提出建设法制政府的目标,经济调控自然不应是法制的例外。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也逐渐重视法律手段的调控作用,相继出台了较多的经济法律和法规,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法律保障。

但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应借鉴其经验加快经济立法步伐、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把宏观调控纳入法制体系之中。

这样政府的调控权利就需要得到法律的明确授权,不是在法律之外自我授权,从而解决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冲突,划分各自的权限范围;调控措施也应平等的对待所有企业,而不应对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企业区别对待。

另外宏观调控要有利于体制转型,实现政策效应和体制效应二者的互相促进。

二者比较,政策的效应来得快,但它是外生变量,不能持久;体制的效应来得慢,但它是内生变量,作用持久。

因此,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必须有利于体制转型,把
体制效应排在首位,不能给体制转型设置障碍。

(四)完善金融市场使货币政策的传导具有有效的中间环节
政府为了能对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及时纠正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种种偏差,需要一个中间目标作为一个指示器。

它既受政策工具的直接影响,又与最终目标高度相关,同时又有良好的可测性。

中间目标使货币政策的可操作性大为增强,给政府提供了“一些在下一年里可供盯住的具体和明确的东西”,使其“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他应做的事情上”。

政府通过宣布中间目标,使公众能够讨论政府的预定目标和方向是否正确,并且判断他在实现它的目标方面能否成功。

(五)加强预警系统建设,适时、适度把握宏观调控的时机与力度
宏观调控通常都是事后调控,具有一定的时滞。

加强预警系统建设,以提高政策的前瞻性来控制其效果的滞后性。

20世纪80年代,
针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多半表现为集中性和大力度。

就是当时经济陷入严重过热,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时,为迅速扭转经济过热的局面,就集中性、大力度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结果往往造成通货膨胀被强制压下来的同时,经济增长率也随之大幅度下降。

如果我们能够事先知道经济运行的基本趋势,或能够预测到经济运行的基本拐点,那么宏观调控政策就可顺势而为,就可以减少调控的失误。

根据预警系统提供的数据预测未来经济的运行趋势,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预调节措施。

作者:山东经济学院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常春凤
来源:《经济学家》2009年第2期
责任编辑:夏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