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土地理教育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状况与发展对策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状况与发展对策分析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尽管我国在近年来对少数民族地区加大了教育投入并推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扶持政策,但依然存在着教育质量低下、教师资源不足、教育公平缺失等问题。
本文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发展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状况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状况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
首先,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许多地区缺乏教育设施、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条件简陋,影响着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数量和教育水平低,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再者,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支持也存在问题,一些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家庭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对策要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状况,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首先,应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
其次,需要优化师资队伍。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岗位激励政策、加大对教师培训和职业发展的支持,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的教师。
同时,可以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师资交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另外,应建设更好的教育设施和提高学校条件。
政府可以加大对教育设施的投入,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最后,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支持。
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政府可以通过开展亲子教育活动,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启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不足之处反映了我国教育发展还存在的问题,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启示。
首先,要注重教育公平。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不仅需要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更需要注重教育公平,保证少数民族学生享有与其他地区学生一样的教育权益。
其次,要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出台更加具体、可行的政策,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研究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研究西南地区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其中包括了西藏、云南、贵州等地,这些地区的乡村社会治理问题备受关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因此,对于西南地区乡村社会治理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学术界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落后。
西南地区地理条件复杂,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困难,农村地区的通讯、交通、能源、水利等方面的设施都比城市差很多,这导致了乡村社会治理难度加大。
2、传统观念影响。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有许多传统观念和习俗,有些观念落后,不利于社会进步。
此外,一些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不同于汉语,拉大了社会交流的难度。
3、社会信用缺失。
在西南地区一些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够快、法制落后等原因,一些人不尊重法律法规,也不尊重他人,在经济活动当中夸大其词,误导群众,严重破坏了社会信用体系。
4、治理体系陈旧。
在某些地区,官僚主义、腐败等问题还比较普遍,造成了社会治理体系陈旧、官僚主义治理。
这使得民众缺少了对社会治理体系的信心,对社会稳定不利。
1、历史原因。
受到封建社会和劳动力分化问题的影响,西南地区乡村社会发展长期落后,缺乏先进的经验和管理模式。
2、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于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相对较低,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加剧了城乡差距,让乡村社会治理面临更大的挑战。
3、文化传统的影响。
西南地区多民族聚集地,民族语言、文化传统不同,对民众的行为观念和态度产生影响,使得他们更难以接受新社会文化及其价值观念。
4、治理体系的问题。
由于西南地区乡村社会管理缺乏专业性及科学性,不能有效应对机遇及挑战,导致社会管理薄弱,治理手段相对陈旧。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交通、通讯、能源、水利等领域的投入,畅通基础设施建设渠道,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破除陈旧观念。
针对西南地区特色,制定符合当地文化传统发展的社会治理方式,同时大力开展基层宣传教育工作,倡导与推广科学文明幸福美好生活理念及价值观,培养先进的社会观念和文化素质。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问题及改进方案随着国家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逐渐得到重视。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文化传统、经济水平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仍然非常突出。
本文将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案。
一、现状与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往往比较匮乏,学校面临着缺乏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水平与城市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也给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此外,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中存在的语言问题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
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语言差距较大,这给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干扰。
即便是同一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也存在着语言上的区别。
此外,由于汉语的普及程度较高,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在教学中采用汉语,这使得一些学生在语言上出现了障碍。
另外,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也与城市地区差距较大。
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也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更具有挑战性。
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教育中充分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根据这些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教学计划。
二、原因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区域经济落后、文化传统不同、师资力量差等原因造成的。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学校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也不易吸引到合适的教师,还有可能导致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不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另外,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与汉族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教育上也会带来不小的影响。
同时,由于教育经费不足,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对于不同民族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语言问题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三、改进方案为了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改进措施。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一、增加教育经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摘要】西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地,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进行研究。
在文章将介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背景和研究目的,阐述研究的意义。
在将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政策,探讨发展障碍,并提出对策研究。
结尾部分将总结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现状,提出建议,并展望未来研究。
通过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研究,有助于改善少数民族教育状况,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的共存。
【关键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现状调查,政策分析,发展障碍,对策研究,未来发展展望,结论总结,建议,研究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西南地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少数民族教育在西南地区具有特殊性,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语言特色,另一方面要确保他们能够接受现代化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比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教育内容和形式不够符合少数民族特点等。
开展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探讨如何促进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教育政策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影响,剖析教育发展中的障碍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研究,深入了解目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政策对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影响,探讨造成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障碍的原因和解决途径,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促进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改革提供可行性建议,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谐。
少数民族教育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少数民族教育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少数民族教育的现状1. 教育机会不平等在现代社会,尽管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状况,但仍然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的问题。
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体居住在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这导致了他们面临更少的教育机会。
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薄弱,学校建设滞后,师资力量不足,都对少数民族孩子接受优质教育形成阻碍。
2. 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语言,这是中华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依然以汉字为主要授课语言,并没有给予尊重和保护其他种族特有的文化与语言。
由此造成了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正式教育时遇到了许多障碍,他们需要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并且可能面临仅用汉语教学而不能理解的问题。
3. 教育质量不高尽管我国实现了教育普及目标,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普遍较低。
一方面,由于资金和资源的不足以及师资力量的短缺,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相对较差;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文化与新型课程融合的困难、学生兴趣培养不够以及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局限性等原因也加重了教育质量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 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困境在接受主流教育时,少数民族群体常常面临着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的困境。
他们需要在中文语境下学习和表达自己,同时也需要坚持自己民族特色。
这就需要我们关注并解决这个问题,在提供良好的多元文化环境和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上下功夫,让他们既能够成为中国社会中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公民,也能保有自己民族特点与自豪感。
2. 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不足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基础知识传授,忽视了培养学生实用技能和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这导致了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社会后面临就业困难或者仅从事低技能工作。
因此,我们需要改善现有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实践技能培训的融合,为他们提供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机会。
3. 缺乏专门的教师培训与支持目前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缺乏鼓励和支持教师前往那些边远贫困地区任教的政策。
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了该地区部分地区的教育情况。从中感觉到 , 凉山州的教 育状况特别是“ 十一五” 期间在全国贫困民族地区中有一 定代表性, 若能对此作进一步定量的、 规范性的调查和研 究, 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那么, 上对决策, 下对实践都是有益
的。
一
调发展 , 必将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经济支持、 人才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州委州政府关于教育五个决定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凉山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凉山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必将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经济支持人才支持政策支持和发展环境的支持将有力地推动凉山教育的持续健康均衡发展
维普资讯
第2 2卷 增 刊
Vo . 2 12
l l  ̄) 教育学 院学报 l
J 0URN F I HU Al S C ANC L EOF UC I OL EG ED AT ON
20 06年 l 2月
D c2 0 e .o 6
西 南 少 数 民族贫 困地 区教 育发 展 问题 研 究
— —
的历史 机遇。以人为 本 , 出教 育的前 瞻性 和 服 务性 , 突 是
缺、 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 二是经济发展对人才的 急切需求与教育结构、 质量、 效益不相适应的矛盾。从民族 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看 , 教育管理机制还不能适应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 , 教育的布局和结构不 能适应经济结构 调整的需要 , 育的发展 及培养 的人才 还 教 远远不能满足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建设 的需要, 因而普及义
务教育面临的任 务相 当艰 巨和紧迫 。同发 达地 区 比较 , 民
族 贫困地区的教育仍然处 于低层次 、 低水平 , 尤其在经济快
乡土地理课程开发现状及对策建议
1.2研究意义
一、培养家国情怀乡土地理教学目的是“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地理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符合 21 世纪培养合格公民,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更易让学生在认知周围社区、地方、国家的地理特征基础上,树立国家认同感,培养家国情怀。
对此,我国的教育部门针对初中地理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2001年、2003年和2010年分别颁布了不同的内容纲要,在这一系列文件纲要中均对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颁布)中提出:“要丰富地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就要充分的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全日制普通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颁布)中也有所体现:“要合理的开发利用校内外地理课程资源学校教育与社会各界就要不断加强沟通与联系,寻求多各方面的合作”,并且在这一文件中也明确提出:“只有构建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为教育出发点才能够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而这样也才能反映地理这门学科的发展特点和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 ) 》(2010年颁布)中也要求:“学校必须开展拓展性和实践性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从多方面来进行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课堂教育是实施现代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而课程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灵魂,课堂教学实施的好坏或者课程实施的质量是衡量学校甚至衡量教育部门教育实力的核心。课程资源作为课程教学实施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担任重要的角色。特别在当今社会中,不论是科技、经济还是知识都在飞速的发展,而世界各国的竞争也越来越多的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为此世界各国针对教育问题掀起了改革的狂潮,以期提高自己国家国民的整体素质。我国在这么一个大背景之下,也倡导和实施课程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也被视为一个崭新的课题。
关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与对策
关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与对策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教育问题的背景少数民族地区包括藏区、壮区、维吾尔区等,这些地区通常具有较为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2. 教育问题及表现2.1. 教育资源不足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学校数量少、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和教材匮乏等问题普遍存在。
这导致了学生的上学难度增加,学习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2.2. 教育质量低下由于受限于条件和环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往往无法提供与发达地区相媲美的教育质量。
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育内容和方法滞后,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3. 教育机会不平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机会分配不均,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往往面临着较大的教育机会缺失。
这使得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机会受到限制,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
2.4. 教育内容与文化衔接不足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内容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够贴近,缺乏对少数民族特色和传统知识的传承。
这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尊心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
3. 解决对策3.1. 加大教育投入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资金投入,提升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
同时,建设更多的学校,确保每个学生有接受基本教育的机会。
3.2. 增加教育资源政府和社会力量可以通过修建教育设施、购置教学设备和提供教材等方式,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
此外,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远程教育等,扩大教育覆盖面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3.3. 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和引进更多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和教育经验的教师,并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管理。
通过提高教师素质,可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改善教育条件。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概述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高。
因此,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现状、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现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各个少数民族所处的教育水平差距相对较大。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1.少数民族学校总体条件较为艰苦,设施落后、教师匮乏等问题比较普遍。
2.少数民族普及高中教育的程度相对低,相较于其他地区,中学教育普及率不足百分之二十。
3.少数民族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无法满足不同少数民族学生的需求。
4.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与汉族差别较大,需要不同的教学体系与内容。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存在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教育资源短缺和文化差异造成的。
1.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校普及程度低,扩大教育均衡化难度大。
2.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的理解程度较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沟通的障碍。
3.少数民族学生的家庭教育模式与汉族差异较大,和校内教育体系不太一致。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解决方案在解决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存在问题的过程中,除了教育资源的投入,还需要注重文化与语言的交流、学校教育体系的改进与家庭教育的重视。
1.加大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校的投资,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育发展规划。
2.提高汉语教学水平和推广普通话标准,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
3.教学体系与内容的改进,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提升教学质量。
4.家庭教育的重视,提升少数民族学生与家长的教育意识及素质。
结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不仅需要政府投入资金,更要有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改进,才能达到教育发展的目标。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研究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研究在中国的西南边疆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民族地区较多,经济相对落后,社会治理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问题进行研究。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一些偏远山区的乡村地区缺乏基本的交通、水电设施,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是教育水平低下。
由于经济相对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当地居民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居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低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当地的人力资源质量和经济发展。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是民族关系复杂。
由于西南边疆地区民族众多,民族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文化差异较大。
这就需要政府加强民族团结和民族交流,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理解和合作,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导致该地区的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贫困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较低。
政府应该通过产业扶贫、就业创业等政策措施,促进西南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修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二是加强教育投入。
政府要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提高当地居民的教育水平。
三是加强民族团结和交流。
政府应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合作,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四是推动经济发展。
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吸引和扶持企业到当地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政府的努力和各方的共同参与,可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促进该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二地理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二地理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探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理学困态的成因主要包括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
在人文因素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资源不足:由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例如,学校的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这直接造成了学生接受地理教育的质量上的不足。
二、种族歧视: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一定的种族歧视现象。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身份认同感不清,被针对歧视,这导致了学习氛围不良,学习积极性低下。
三、文化差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会影响初中生对地理学科的认知和理解。
例如,不同少数民族地区对区域行政区划的认知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特定地域学科的指导。
自然因素方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一、地理位置偏远或不利: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常常位于高海拔、荒漠戈壁、山区等复杂自然环境下,交通不便,校园设施简陋,学生的生活环境与教育环境都相对差,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受到了挑战。
二、自然灾害频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整个中国大陆自然灾害频发的区域之一,因为自然灾害直接影响学生的校园学习和家庭生活,例如,洪水、山体滑坡、波动等。
为了解决地理学困态,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建立课堂氛围:西部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学生身份认同等因素使得少数民族学生缺乏自信。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常常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自治,认真对待学科内容,在鼓励学生的同时,也适当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感受和视觉刺激,增强学习者的对学习的兴趣。
例如,当教师在地图上标注所要介绍的范围时,可以使用视频或演示软件来进行学科宏观环境介绍。
三、利用本地特色展开教学:本地地理环境独特,每一所地方的中学教师可以切实了解自己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信息,把本地特色纳入到课程内容之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通过课外活动推进教学:较长距离、越好的地形就一定是在学校内的。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土地资源的现状分析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土地市场化配置的必要性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土地市场化配置的挑战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土地市场化配置的政策建议五、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土地市场化配置的前景展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是我国土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然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地区,土地的资源利用和配置却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闲置、低效利用以及资源浪费等问题。
为此,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土地资源的现状分析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地区,土地资源是一项重要的生产资料,但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等原因,土地利用和经营管理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
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人口总体较少,但是土地资源丰富,导致土地资源发挥不了应有的价值;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限制,土地资源的流动性不够,使得土地流转难度大,农民的收益较低。
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土地市场化配置的必要性针对上述问题,推行农村土地市场化配置成为必然选择。
市场化配置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流动性和安全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条件。
在土地市场化配置中需要注意到,市场化配置并非全然放任,也需要政府适度干预,通过政策法规的引导协调,推动市场把握民生和建设发展的关键要素。
因此,为保障土地市场化配置合理、公正、公平,也应加强土地管理和规划等方面的工作,以实现农村土地的高效流转和管理。
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土地市场化配置的挑战市场化配置虽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推行过程中仍需面临很多挑战。
首先,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资源具有特殊性和敏感性,需要寻求更为合适的土地流转方式;其次,在未来土地流转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问题也需要合理化解;最后,对于贫困地区等特殊区域,也需要通过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化手段来区别其他地区,弥补贫困地区出让土地收益差异等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教育探索135作者简介:黎安付(1976— ),男,汉族,四川西昌人。
主要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教育。
现如今,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一步。
保障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与全国教育协同发展,培育少数民族地区人才,不仅关系我国自身的现实利益和发展,也能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多在偏僻地带,自然环境较差且经济比较落,导致当前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很严重。
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使得少数民族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
一、四川凉山地区的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1)基础教育设施差。
首先,大凉山生活环境很差,处于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现状,上学要走几个小时山路;其次,凉山地区地势高,学生上下学时的昼夜温差较大,寒冷的天气让学生苦不堪言。
最后,凉山地区教学资源陈旧,学校多为砖瓦房,教学场所需要进行改造,教学仪器、实验设备需要更新、图书资料急需增补等。
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尽如人意,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个人成长。
(2)师资力量不足。
首先,由于学生数量少,凉山地区一个学校只有五六个教师,每个教师要担任几个学科的教学,加之大多数教师都是本民族的人,无论是教师的专业素质还是思维发展都比较落后。
其次,教师呈现低学历化,大多数教师是中专甚至高中文化水平,仅有个别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特岗教师。
最后,由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办公经费短缺,教师的政策福利无法保障,所需人才难以引进,从而使其教育比其他比较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相对落后。
(3)社会环境较差。
首先,凉山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和居民收入普遍不高,使少数民族的学生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相对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生活相对比较艰苦。
其次,凉山地区多为留守儿童,地区内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在相对单一的人群中成长,因受到生活环境、家庭因素和自己民族文化的影响,使他们与汉族学生存在很大差异。
最后,凉山地区教育普及时间短,民众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极低,在贫困的压力下,大多数家庭选择放弃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教育。
我国农村地理教育现状及对策
的重视 , 观念 守旧。地理教学 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 , 因此开展 实 践 活 动 或探 究性 学 习是 地 理 教 学 的有 效 途 径 。但 是 在 农 村 的地理教学过程 中,由于教师 自身的专业素质缺乏以及避免 出现安全事 故, 或者其他原因, 地理教学 没有任何实践活动课 和探究性学习, 严重影响地理 的教学效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费时间, 而改上其他的必修考试学科 。 学校对于地理学科的态 度也不重视 , 如: 地理学科不参加期 中期末考试或是期末考试 成绩不参与学业评比。地理课程的地位就在这样 的环境中进 步被削弱了。 若这种现象不加 以管理重视, 则将会越演越烈。 1 . 1 . 2教师素质低 下, 师资力量 薄弱 在农村 , 教师的学历、 知识储备本就不高 , 加上年龄老化 、 性别 比例失调 。地理教育教学的教师只有少数几人为专业地 理教师, 绝大部分都是“ 兼职” 的, 教师 的地理专业 素质极低 。 因 为 专业 知 识 储 备 不够 , 教 师教 起 来 很 吃力 , 学生 听着 很 乏力、 失去兴趣。在学校本应每学科都要建立教研组, 但在农 村, 像地理 、 生 物这 样 的学 科 没 有 专 门 的教 研 组 , 都是 套 在 政 史地 、物化生 的大教研组 中。并且在开展教研活动时都甚少 提 及 地 理 教 学 问题 。 1 . 1 _ 3 教学条件简陋, 课程资源缺乏 农村的地理教学基础措施大多只有地 图、 地球仪 , 有些学 校 甚 至 什 么 都 没有 , 课 外 书 更是 缺 乏 , 由于 教 学 设 备 不 齐 , 导 致 地 理 教 育 教 学 的开 展 非 常 困 难 。 1 . 1 . 4教学观念守 旧, 教学模 式单 一 地理学科在农村被认为只是讲述名胜古迹、交通等 的知 识学科, 对于升学、 发 家致 富毫 无 作 用 的 学科 , 不 受教 师 、 学 生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决定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国家,为了促进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西南地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地区,要想带动西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快其民族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此应该将发展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另外,为了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现状深入了解,对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进行探讨,为更深程度、更大范围的民族教育研究提供最有效的研究方法,需要研究者加强对西南地区民族教育的实证进行研究,从中找到促进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建立,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发展。
一、民族教育的理解由于对民族教育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往往会得到不同的民族教育认识。
比如滕星教授将民族教育分为广义民族教育和狭义民族教育。
其中广义民族教育主要是指拥有共同文化的民族和群体,为了适应主流社会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为了继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开展的一种社会活动,而狭义民族教育主要特指少数民族教育,即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开展的多元文化教育。
少数民族教育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少数民族成员的自身能力,促使其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促使国民教育进一步完善;再比如耿金声认为民族教育是某个民族共同文化所体现的心理素质,并为其经济和政治服务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现状分析1、教育水平高低不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不仅学校的类型复杂多样,而且教学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比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学校的教育水平较高,而县镇学校、牧区学校的教学水平偏低,难以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
2、教育内容与实际有的不相符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内容,既涵盖了国家规定教学课程,又包含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双语课程,课程情况相对复杂凸显出许多问题,其一,设定教学课程时脱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盲目对国家课程进行套用,难以有效的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其二,设定教学内容时忽略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因素,尤其是对语言环境的认知存在明显的不足,难以对民族文化实现有效发展;其三,民族学校的教学内容存在实用性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中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缺失,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物种和文化多样性的下降;其四,教学中教材和资料的不足,无法给学生提供全面的教学服务。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研究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研究一、引言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该地区的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资源短缺、社会治理体系不健全、民族文化传承困难等。
为了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有必要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问题分析1.资源短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地处高原、山区,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一方面,这些地区的水、土壤、植被等资源存在着严重的破坏与流失;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相对较差,缺乏足够的资源保障。
2.社会治理体系不健全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体系相对落后,管理体系不健全,乡村社会治理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服务保障。
与此由于政府资源的短缺和管理水平的不足,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挑战。
3.民族文化传承困难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受到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乡土风情正逐渐消失。
一些传统行业、手工艺品和民俗习惯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民族文化的传承困难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问题。
三、解决方案1.加强资源保护与管理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对水源、土地、植被等资源的保护,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
政府要加大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化社会治理结构,改革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建设更加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引进先进的社会治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提升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的水平。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通过开展文化活动、组织文化节庆等形式,提高当地居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
四、结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面临诸多问题,但也面临着转型和发展的机遇。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大对这一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规范化,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社会治理的健全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二地理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二地理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的重点扶贫地区之一,这些地区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地理学困境。
高二学生正处于人生重要的成长阶段,他们的学习情况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发展。
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二地理学困生成因复杂,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不足、家庭环境对学习的影响等方面。
在这些地区,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陈旧,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与此家庭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由于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支持,导致他们在学习上面临着重重困难。
解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二地理学困境,不仅仅需要学校和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
通过深入分析高二地理学困境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因素,探讨应对措施,可以为这些地区的教育事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背景介绍】1.2 问题提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二地理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探究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二地理学习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等情况比较突出。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着负面影响。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存在着被动学习的倾向。
他们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
这些地区的高二学生在学习方法和技巧上存在较大的不足。
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教学条件落后,导致学生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无法有效地进行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二地理学习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亟需我们共同研究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推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1.3 研究意义高二地理学困生成因复杂多样,其中包括教育资源不足、家庭环境对学习的影响等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论文: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一、少数民族小学教育存在哪些问题?1.语言不通。
在雷波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他们与外面世界的沟通甚少,而小学生的教育大都由自己本村镇较有名望的长者完成,而这些教育者大都是沿用祖辈传给的知识,由于居住的60%都是彝族,他们大都使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长此以往他们与外面世界的交流也就越走越远,导致现今的教师在进入这些民族聚居地时出现了一个最大的教育问题-语言不通。
2.家庭教育跟不上,学生辍学率高。
在雷波这样一个民族乡镇,父母80%都是农民,知识水平低,对于孩子的学习自己也是无能为力只能听之任之。
导致学生在学校出现打架、说脏话、随地丢垃圾等不良习惯,而自己又没有好的教育方法,而这样的学生在学校老师教育起来吃力,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就成了“问题生,学困生”。
而这样的学生数量在雷波县的民族乡镇一直居高不下,久而久之学生的辍学率也随之升高。
3.交通不便,资金、教学设施缺乏。
都说一个地方是否富有先进,要看這个地方的交通是否便利。
现今的发达城市都交织着各种立交柏油马路,也正是这些通畅的马路为城市带来了知识和财富。
对比之小,当城市已经车水马龙时我工作的乡村有些仍不通路。
由于地处贫困山区,经济发展滞后,教学所需的硬件、软件设施设备缺失,教学条件亟须改善,教学资金的需求量随之增大。
交通不便,教学设施不足,教师上课显得更加吃力,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原本语言交流困难的山区环境变得更加恶劣。
4.条件艰苦,老师流失量大。
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地处偏远,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教师引进也就成了一个大困难,要能够留住老师更是难上加难。
通常情况下任教老师任教一至三年后这些外地老师就会陆续离开,因为他们适应不了这里的生活环境。
师资的不停流失,不停引进,教师更替的速度快,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也是非常不利的。
二、针对少数民族小学教育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1.师生互相学习语言,创造有利的语言学习环境。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二地理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二地理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探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的多民族地区,这里的高中生在学习地理学科时面临着诸多困难,这主要源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师资力量不足。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很多地方的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导致了地理学科教学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教学设施条件落后。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学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地理学科的教学设备不完善,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和技能时受到限制,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文化差异影响学习兴趣。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认为这门学科与自己的生活和发展无关,因此就学习不积极。
四、教学内容脱离现实。
部分地区的地理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处的地域环境脱节,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地理知识与自己所处的环境相结合。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政府出台激励政策,吸引更多优秀的地理学科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任教,提高地理学科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二、完善教学设备和条件。
政府可以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教学设备,保障地理学科的教学需要。
可以引进一些互动性强的地理教学设备,如地理信息系统,真实地理环境模拟系统等,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学习地理知识。
三、增加地区特色教学内容。
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设计更符合学生兴趣和实际需求的地理学科教学内容,增加地理学科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学科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通过学习生活中的实例,加强地理学科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加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同感和兴趣。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地理学困生成因及对策探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设备的提升,教师要提高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方式,学生要主动参与学习,共同促进地理学科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论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土地理教育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专业地理科学年级2008级学号222008318011021姓名杨芹指导教师杨勋林副教授成绩2012 年4 月27日目录摘要 (1)ABSTRACT (1)1 前言 (2)2 乡土地理教育的涵义、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3)2.1乡土地理教育的涵义 (3)2.2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土地理教育的意义 (3)2.2.1 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 (3)2.2.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学生心中 (4)2.2.3结合乡土资源,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5)2.2.4 有利于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全面发展 (5)2.3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5)2.3.1 国外乡土地理教育的发展 (5)2.3.2 国内乡土地理教育的发展 (6)3 乡土地理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实践现状调查、分析 (6)3.1调查问卷的相关制定 (6)3.2初中乡土地理教育现状分析 (7)3.2.1 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 (8)3.2.2 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低,对于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缺失 (8)3.2.3 多数学生对野外感兴趣,但仅少部分学生会在业余时间搞一些野外观察 (9)3.2.4 学生对乡土地理的概念不清 (9)3.2.5 学生对于乡土地理的学习热情高 (9)3.2.6 乡土地理教材的缺失 (9)3.2.7 学校、教师、学生对于地理课都不够重视 (10)3.2.8 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很少 (10)3.3高中乡土地理教育现状分析 (10)3.3.1 高中生对于地理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所增强 (11)3.3.2 野外观察以及学校组织的野外实践活动比起初中生有所减少 (12)3.3.3 教师在课堂上引入乡土地理的比例增大 (12)3.3.4 高中阶段各方都比较重视地理课,同时高中地理教师大多是专职地理教师 (12)3.3.5 高中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多于初中 (12)3.4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乡土地理教育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2)3.4.1 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弱,课外实践活动少 (12)3.4.2 缺少乡土地理教材,不利于乡土地理教育的开展 (13)3.4.3 地理师资力量有限,不能较好实施地理教学研究、课程资源开发等活动 (13)3.4.4 地理课程不受重视,限制了乡土地理教育的发展 (13)4 改进对策 (13)4.1加强地理师资队伍建设,尽量招具专业素养的专职教师进行地理教学 (14)4.2提高地理教师对乡土地理教育的教学、研究能力 (14)4.3实施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和乡土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 (14)4.4上级主管部门加强对乡土地理教育的重视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附录凉山州初、高中乡土地理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17)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土地理教育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杨芹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我国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所占比例大,而该区域经济、教育往往又比较落后,乡土地理教育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学生心中。
结合乡土资源进行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本论文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该区的乡土地理教育现状,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该区乡土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以加强该区的乡土地理教育。
关键词:乡土地理教育;现状;对策;凉山彝族自治州The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 in Local Geography Education in Southwest Ethnic Minorities Regions —A Case Study of the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SichuanProvinceYANG Qin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Abstract: The proportion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in southwest of our country is high , while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education are often relatively backward in this area.The local geograph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n Southwest Ethnic Minorities . It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rest of geography and make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ep in the stude nts’ bination of local resources for geography teaching can cultivate a wide range of ability of the students.In this thesis,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Sichuan Province is taken asan example.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s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area's local geography education and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local geography education in this area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results. Also put forward some targeted recommendations to strengthen the local geography education in this area.Key words:Local geography educa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1 前言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地域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中,尤其与所在地的乡土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并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
结合实际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开放式课堂的构建能丰富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利用乡土地理资源的地理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以及许多的活动建议都将当地的乡土地理资源作为背景来展开探究活动[1]。
因此,乡土地理和地理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乡土地理的加入都会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现代公民。
乡土地理教育从提出到开展已有多年,自开展以来,全国很多地方都编写了乡土地理教材。
但是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比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由于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比较落后,虽然乡土地理资源丰富,但真正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地理教育的现状和外面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本文将以凉山州为例,通过问卷形式调查该区在实际教学中乡土地理教育的实施情况,分析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土地理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对策,对于促进该区域的地理教育,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养成从日常生活联系地理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乡土地理教育的涵义、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2.1 乡土地理教育的涵义“乡土地理”在辞海中有如下定义:“乡土研究的一部分,包括乡土自然地理和乡土经济地理,主要分析省、区以下较小的地区的自然、人口、生产(力)布局的现状和特点,也研究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
它是开设乡土地理教学的一部分,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本乡的地理特点,并通过实地考察巩固和加深地理概念,也是培养学生实地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2]。
”《地理学辞典》中对“乡土地理”的解释是:“指一种小范围的综合地理。
研究本乡的地理环境及人民经济和文化活动的地理分布,并阐明其相互间的联系。
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本乡的河湖、土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改造自然的成就以及当地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和人民生活情况等。
乡土地理的研究范围可以省、市或地区为单位,也可以县、区或乡为单位。
”根据地理学中的三个基本空间尺度:全球、区域和地方,“乡土”属于地方尺度的地理空间。
乡土地理可简单直接地理解为家乡的地理,但这又是一个区域范围变化很大的概念,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层次对乡土地理的范围进行选择,但一般来说都是在省级区域及以下的空间尺度范围。
比如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日常生活实践范围可以将乡土地理范围限定在县级以内,学生的年级越高,知识、阅历积累越多,乡土地理尺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扩大。
乡土地理教育就是以乡土地理资源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转变封闭式课堂为开放式课堂的地理教学方式。
乡土地理素材都是学生身边生动、有趣的地理现象,可以增加知识的实用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2.2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土地理教育的意义2.2.1 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位于我国西部,属于边远山区,交通不便,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信息闭塞且经济不发达。
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师外出考察的机会少,加上现代化教学设备紧缺,教育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
在教学方面仍然是满堂灌,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以应付考试而忽略了地理学科学习的实践性及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是口号而已,并未真正用在日常教学中。
乡土地理教育将封闭的地理课堂开放到学生所熟知的家乡这个大范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