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历史地理-西南地区共31页文档
高师-《中国地理》第二十八章 西南区
三、自然资源
西南地区自然资源资源多样化程度和组合状况极 为优越,总体丰度高,资源开发程度低,发展潜 力巨大。 (一)能源资源种类多样,蕴藏量大
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以水电、煤炭、天然气为主,分布 相对集中,开发利用价值高,成本低,潜力巨大。 1.水能资源。 2.煤炭资源。西南地区是中国南方煤炭资源最丰富的 地区。 3.天然气资源。 4.地热及其它能源资源。西南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川 西和滇西高原地区。
8548.21 26636.41
3624.1 97209.37 327219.8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1980,2001,2009))
(二)产业结构优化明显,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 高
表 29-3 西南地区产业结构演化特征(%)
重庆 1952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8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7.81 41.37 40.82 11.3 47.7 41.0
(三)资源型工业比较发达 本区的主要工业有冶金和有色冶金、机械、煤 炭、化工、水电和轻纺等部门,以重工业为主。
二、经济地域
(一)辐射型长江上游经济带
长江上游经济带以重庆市和成都市两个大型城市为核心, 东起重庆万州市,西抵四川成都,北以绵阳、南充、达州 为界,南以宜宾、泸州为界。 长江上游经济带是我国西部地区城市最多、规模最大、人 口密集度最高的地区。
1.能源资源。 2.金属矿产资源。攀西—六盘水地区铁、锰等黑色 金属矿产充沛。 3.硫磷资源。 4.建材和冶金辅料。
西南区
内容结构
生物 基因基地
烟草 金属工业 基地 工业基地
粮油 基地
能源 基地 滑坡
生物 多样性 保护 喀斯特 地区的 交通 自然灾害 防治
生物 资源
水力 资源
矿产 资源
旅游 资源
人力 资源
泥石流 地震
喀斯特、峡谷、 喀斯特、峡谷、红色丘陵
植被植被-土壤垂直地带
石漠化 水土 流失
三大构造带 高原与山 三大季风 亚热带湿润 气候影响区 气候-植被 地、盆地 影响区 区位:中国西南, 南亚、 区位:中国西南, 南亚、东南亚通道
(二)异常丰富的资源 1、水热资源
(1) 西南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气温年较差小。
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在14~24℃间,有5个高值区:
①金沙江、雅砻江交汇带谷地>20℃; ②川南—重庆长江谷地18~20℃; ③怒江下游及德宏州>20℃; ④红河下游谷地20~22℃;
表15-1 西南区和其他区气温年较差比较
(二)发展优势
1、成渝经济区地处西南这一特殊区位,是西 成渝经济区地处西南这一特殊区位, 部大开发重点发展地区, 部大开发重点发展地区,肩负着国家振兴西部的重 要使命。 要使命。 2、该区域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矿产资源 该区域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 资源丰富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科教资源 3、在产业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独特的产业 在产业方面, 集群,汽车制造、装备制造、 集群,汽车制造、装备制造、国防科技等产业在国 内有一定的竞争力。
3、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 2009年西南四省市 年西南四省市GDP及三大产业 比重 年西南四省市 及三大产业
GDP (亿元) 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比重(%) 比重(%) 比重(%) 比重( ) 比重( ) 比重( ) 人均GDP 人均 (元)
中国地理课件 西南地区
• 冬季约阿尼纳快于桂林;原 因:约阿尼纳冬季降水多于 桂林,溶蚀速度快;
• 夏季桂林快于约阿尼纳;原 因:桂林夏季降水多,气温 高,溶蚀速度快。
一坑·留不住的地表形态
昆明
贵州 安顺
图中准静止锋是我国自 然地理的重要分界。下 表为图中安顺和昆明的 气候统计数据。
4.安顺和昆明位于准静止 锋两侧,比较两地冬季气 候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折颜微微动气,怎么说也是自己带大的孩子,想着当初自己在天宫看到素素的时候,竟然没认出来她,不免有些自责,“哦。既然这样,不如我替白浅走一趟如何?看看到底 是怎么回事?”连宋刚想笑着说不用了。狐帝白止接着道“白浅是我女儿,有事,我这个父亲岂有不管之理?我们白家人也一起去”说着便往天族走去,凤九偷偷拽住折颜,折颜 看着凤九“老凤凰,我知道你那有种药,可以让我暂时恢复精力一个时辰,我想去天庭,我不去,他会起疑心的”折颜无奈看着凤九“你本就没有法力,刚恢复人身,你可知那药 的伤害多大,你有可能再次变回狐狸”凤九拉着折颜,带泪祈求道“求你了”折颜无奈,给了凤九一个药丸,但是怕凤九受不了,便给凤九渡了些功力。
二坑·留不住的地表水源
桉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能够通过叶面的蒸腾作用,将大量的地下水快速地输送到 大气中,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它的根系又能够快速追随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向深处生 长,因此它有“地下抽水机”的绰号。桉叶油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桉树生长在 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引种到我国云贵高原后,却 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生长地区的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桉树林内及 附近草本和灌木大量枯死。
3.水文:河湖众多,水资源与水能丰富
①水量丰富,汛期长,南部河 流水位季节变化小(南部沿海 河流有明显台风汛); ②江南丘陵、南部沿海、云贵 高原、四川盆地河流落差大, 水能丰富; ③长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 运河航运价值高; ④河流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中国西南地区
(主讲川渝和云贵地区)
• 汇报: • Ppt制作: • 资料收集:
地理位置
关键词 川渝地区 (Sichuan-Chongqing area) 四川盆地 (Sichuan Basin) 云贵高原 (Yunnan-Guizhou Plateau)
川渝地区
航天工业 基地
农业 基地
水电生产 基地
沧沙 江
江
砻 江
渡 河
岷 江
江
江
长
川渝地区
6、矿产资源
该区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其中探明储量列全国 前3位的矿产有铁、钛、汞、钒、铂族、锶、锂、铍、镉、碘、 溴、钙芒硝、钾长石、硫铁矿、白云母、石棉、水泥用石灰 岩、水泥配料、玻璃用白云岩、石榴石、光学萤石、熔炼水 晶、硅藻土等20多种
本区不仅有丰富多样的金属、非金属矿产,而且特种非金 属及一些稀有元素矿产也较为丰富。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 地域组合好,有利于建立大型矿山和工业基地。本区丰富的矿 产资源为建立强大的冶金、化学、建材、天然气工业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6、 矿产资源丰富,矿种较为齐全,地域组合也 较好,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富集区
云贵地区
云南目前已发现可用矿产150余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种类的93%
,其中保有储量的潜在价值可达3万亿 元。云南地质现象繁多,成矿 条件优越,被称为“有色金属王国”,其中铅、锌、锡、磷、铜、银 等25种矿产居全国前三位,个旧更是中国著名的“锡都”。
川西高山峡谷区,山高谷深,垂直差异大,以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和山地硬 叶常绿阔叶林为主。
川西北高原区,属高原寒冷大陆性气候,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仅小块状分布 于局部水热条件适宜之地。
川渝地区
5、水文
中国西南区地理概述ppt课件
西南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在14~24℃间, 有5个高值区:①金沙江、雅砻江交汇带谷地>20℃;②川南—重庆长江谷地 18~20℃;③怒江下游及德宏州>20℃;④红河下游谷地20~22℃;⑤广西 大部20~24℃。气温年较差小。
第十五章 西南区
表15-1 西南区和其他区气温年较差比较
主要湖泊集中分布于滇中和滇西, 即金沙江、南盘江、元江分水岭地区和 横断山地东侧。多为断陷湖,水位季节 变化明显。本区湖泊都是外流湖、淡水 湖,且除程海等少数湖泊外没有突出的 天然萎缩现象,人为因素如修渠排干、 引水灌溉、发电、城镇供水、围垦、工 业废水污染等,对湖泊的演变影响至深。
第三节 植被与土壤
省(区、市)
耕地 比例/%
林地 比例/%
牧草地 比例/%
四川、重庆 云南 贵州 广西
西南区
876.47 295.50 373.15 261.27
15.43 7.50 21.29 11.03
1 806.39 11.12
1 953.3 953
596.47 789
34.36 24.9 33.87 33.34
(3)四川盆地:略呈菱形,海拔为300~700 m,地势自西北倾向东南。盆 地内部中生界紫色砂页岩广泛分布。地貌分异显著,西为平原,北有低山、丘 陵,东为平行岭谷。
(4)云贵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云南高原平均海拔1 800~1 900m, 大部地区高原面保存比较完好,为典型的红色高原。滇东喀斯特地貌发育。贵 州高原平均海拔1 000 m,碳酸盐岩分布广、普遍发育喀斯特地貌。
四川、重庆 贵州 云南 广西
西南合计
1 898.0 3 950.0 3.0 418.6 1 100.3 0.1 703.5 1 486.3 / 872.9 1 511.4 0.1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西南地区
第一节. 不同地理单元的组合
一、秦巴山地 四川盆地北缘的大巴山与秦岭之间的地区统称为秦巴山地,这是一个从 自然和人文方面都类似于四川盆地的小地理单元。秦岭横亘于汉水、渭河之 间,是中国南方与北方自然区域的分界,其南北两侧的大地构造、气候、土 壤和植被均有很大的差异。秦岭、大巴山之间的谷地由汉水干支流沿岸的汉 中、西乡、石泉—汉阴—安康、商县—丹凤等一系列构造—冲积盆地串连而 成。著名的汉中盆地,长约100㎞,宽5~30㎞,物产富足,素有“鱼米之乡” 美誉。汉中盆地在先秦就属于巴蜀之域,此后历代在汉中的政区设置都和四 川盆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元朝才开始改隶秦岭以北的陕西行省,所以虽然 今天汉中在行政上属于陕西省,但在文化上却和四川盆地更加亲近,有着更 大的相似性。 二、四川盆地 位于秦巴山地以南,面积约18万㎞2,四周被大部分在海拔1000~3000m 的大凉山、邛崃山、岷山、大巴山、巫山及云贵高原环绕,盆地底部海拔只 有300~700m左右。 四川盆地以华蓥山和龙泉山为界,分为三个部分:
从秦汉到赵宋北方移民使巴蜀文化带上了浓厚的以关中和河洛地区为中心的中原文化的色彩宋代以后移民由以北方为主转变为以南方为主尤其是两次湖广填四川使四川居民的主体发生巨大改变到清朝嘉庆年间四川已是楚人半而吴粤之人亦居其半也这最终也导致了四川文化风貌的明显转型湖广文化在明清时期的四川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文化氛围还奠定了近现代四川地区的风俗氛围的基础
1.华蓥山以东的平行岭谷地区:由东北—西南走向的十余条条状山地 和谷地组成。 2.华蓥山和龙泉山之间的广阔丘陵地带。 3.龙泉山以西的川西平原,又称川西坝子,主要指成都平原及其边缘 的丘陵台地。成都平原是由岷江、沱江等河流冲积而成的扇状平原,面积 约8000 ㎞2,著名的天府之国。 四川盆地内部的小地理单元,往往成为历代划分政区的依据,也成为 盆地内部不同文化亚区的分界线。如秦汉时期巴、蜀的划分,唐代剑南东、 西川节度使的划分,宋代益、夔、利、梓四路(川峡四路)的划分,基本 上都是因山川形便,以某一小地理单元为主体,结合其边缘地区而成。 四川(含重庆)是西南诸省区中最早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最先习 染中原文化的地区,对中央政权而言,四川一直都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 富庶的腹里与核心,又是重要的前线和边缘。由于川西成都平原自然条件 优越,因此在发展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在晚唐甚至博得了“扬一益二” 的美名,是中央重要的财赋来源之所,当中原地区陷入战乱,四川往往成 为中央政权的避难之地;但又因为它所邻区域(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是 历代中央王朝难以认识和控制的土地,因此长期以来四川又成为中央王朝 征伐或羁縻西南夷、吐蕃和南诏的前出基地,而且四川地处长江上游,顺 流而下则江汉、江南皆危,是故欲取江南者,必先取巴蜀,如秦之灭楚、 蒙古之灭南宋。
第一讲西南自然地理概况
、区域特征
1、高原盆地错杂的地表结构 、 西南地区属于我国地形的第二阶梯, 西南地区属于我国地形的第二阶梯,地表起 伏较大。多数地面海拔1500—2000米,最 伏较大。多数地面海拔 米 高的山峰可超出5000米(玉龙山 高的山峰可超出 米 玉龙山5596米), 米 最低的长江河谷海拔在300米以下。 米以下。 最低的长江河谷海拔在 米以下
第一讲
西南自然地理概况
一、西南地区范围及位置
1、行政区划中的西南地区: 、行政区划中的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又被称作西南五省( 西南地区又被称作西南五省(区、直辖 ),即四川省 云南省、贵州省、 即四川省、 市),即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 西藏自治区,有时, 市、西藏自治区,有时,广西壮族自治区 也包括在西南地区之中表述, 也包括在西南地区之中表述,成为西南六 直辖市)。 省(区、直辖市)。
2、地形
特点: 特点: 海拔500米左右; 500米左右 (1)海拔500米左右; 周围山岭、高原环绕,内部低山、 (2)周围山岭、高原环绕,内部低山、丘陵起伏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西有成都平原; ),西有成都平原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西有成都平原; 被称为“紫色盆地” (3)被称为“紫色盆地”。 成因: 成因: 四川盆地在地质史上是一个大湖盆, 四川盆地在地质史上是一个大湖盆,后由于长江的下 侵蚀,盆地内湖水外泻而形成,现为外流盆地。 切、侵蚀,盆地内湖水外泻而形成,现为外流盆地。 成都平原:岷江、沱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 成都平原:岷江、沱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
五、西南地区自然环境特点
1、丰富的生物自然资源 、 2、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 、丰富的能源、 3、生态环境脆弱 、
石灰岩洞穴地形
4、降水
空气湿度大,多云、雾、阴天,雨量充沛:受东南季 空气湿度大,多云、 阴天,雨量充沛: 风的影响较强,降水比较丰富, 风的影响较强,降水比较丰富,大部地区年降水量为 1000~1200毫米 雨热同季,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毫米, 1000~1200毫米,雨热同季,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热季节分配不够协调:冬季少雨、干旱; 水、热季节分配不够协调:冬季少雨、干旱;春季雨 水偏少,春旱明显,影响春播;夏季雨水集中; 水偏少,春旱明显,影响春播;夏季雨水集中;九十 月秋雨较多,气温偏低, 月秋雨较多,气温偏低,不仅影响水稻灌浆结实而且 有碍棉花吐絮。 有碍棉花吐絮。 巴山夜雨(山谷风影响形成的) 巴山夜雨(山谷风影响形成的)
第13讲西南地区
第13讲西南地区秭归一中高二《区域地理》之“中国地理”导学案第13讲西南地区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西南地区的位置范围;2、掌握西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特点;3、认识本地的经济特征,交通建设和人口、民族分布概况。
【能力目标】1、通过认识西南地区的气候特点提高气候分析能力;2、进一步掌握自然条件对人文特点的影响;3、了解区域整治的基本思路。
【情感目标】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西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2、认识宏观与局部地区气候特点或差异,并进行原因分析;3、掌握经济发展、交通建设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初步树立区域整治的理念。
学法指导第 1 课时一、位置和范围西南地区包括三省一市,总面积约113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的8.5%,人口约占全国的15.2%,属于中密度地区;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东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西与青藏高原互邻,北接黄河中下游地区,东南与南方沿海地区相依,南、西南同接壤。
自然特征二、地形特征西南地区位于我国第级阶梯上,板块与板块之间,地壳活动频繁。
地形复杂多样,但以为主,且相对高差悬殊。
主要地形区归纳见表:三、气候西南地区地处两类季风的交界处,大致上,东部地区受季风影响,西部地区以季风影响大。
本区大部分地区为带气候,仅南端为带气候;西部的横断山地,山高谷深,自然景观垂直分异显著,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性。
1、冬暖夏热、多云雾的四川盆地属于气候;气温---由于北部有、的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小,气温较高(明显高于同纬度附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且春季回温要早;夏季,盆地内部气候炎热,是全国著名的高温中心之一。
---盆地受两类季风的影响,降水丰富,气候湿润,年均降水量在1000MM以上。
盆地西缘的山地迎风坡是本区的多雨区,年雨量可达1500—1900MM,比盆地东部降水的季节差异要大,分干湿两季;●由于四川盆地气候湿润,且地面水系稠密,水田广布,加上盆地地形的影响,湿气不易散失,因而空气温度大,云雾多,日照少。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中国作为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变化以及行政区划的演变。
一、古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古代中国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国家和王朝,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的地理范围经历了多次扩张和收缩。
最早的中国文明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黄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文明之一。
黄河和长江,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为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黄河流域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而长江流域则在南方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和文化区域。
古代中国的地理范围在不同的朝代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战国时期,中国的领土被分割成七个主要国家,且边界经常发生冲突和争夺。
而到秦朝的统一之后,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到了现代大部分的九个行政区域。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演变中国的行政区划在历史上也发生了多次变革。
明朝时期,全国被划分为十五个道(行政区域),每个道下面再划分为若干州和县。
清朝时期,行政区划经过一系列调整,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省级行政单位,这一体系一直延续到20世纪。
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和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行政区划也出现了多次调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了新的行政区划体系,将全国划分为23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区域协调和管理效率,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2000年的“大行政区”划分,将全国划分为5个地理区域,包括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大开发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殊行政区域,以推动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
三、中国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的影响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合理的行政区划有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
西南地区 ppt课件
南昆铁路清水河大桥
大西南交通建设障碍: 自然条件:地壳活动频繁,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多样 (四川盆地山岭环绕, 内部低山丘陵起伏;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山高谷深;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多峰林、溶洞、 暗河),气候湿热,深居内陆。 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基础薄弱,沿线人口稀少,远离经济发达
紫土
6、资源:
矿产资源:我国最大的天然气产地(四川盆地),贵州六盘水煤, 云南个旧锡,磷。广西平果的铝土,贵州铜仁的汞。 四川攀枝花的钒、钛、磁铁矿。
水能资源:雅砻江上的二滩水电站,大渡河上的龚嘴。
生物资源: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富、云南动植物王国
三、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1、农业 (1)四川盆地
① 一年两熟 ② 水稻,柑橘,毛竹,甘蔗 ③ 商品粮基地:成都平原
盆 地 范围:北部秦岭,大巴山。南部云贵高原。
西部横断山。东部巫山。
云 位置:100°E―110°E, 23°N―28°N
贵
(105°E, 25°N穿过高原中部)
高 范围:横断山脉以东,雪峰山以西,北邻四川盆地, 原
包括云南东部和贵州 大部
二、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1)四川盆地
① 四川盆地的主要地形特征: “紫色盆地”;盆地底部多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
盆地西部有岷江冲积扇——成都平原;地势由北向南倾斜。
② 描述四川盆地的形成过程: 四川盆地地质历史时期是一个大湖盆,后来湖水外泄,
河流下切,巫山而形成盆地。
③ 盆地地形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盆地地形,空气不易扩散,容易出现逆温现象,污染严重。
(2)云贵高原 ① 地形特征:
高原,海拔1000―2000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地形崎岖,山间有许多“坝子”;石灰岩广泛分布,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西南边疆变迁史——历史地理学
2、西汉时期
交趾刺史部所属共七郡: ❖ 南海郡(驻今广东省广州市) ❖ 苍梧郡(驻今广西梧州市) ❖ 合浦郡(驻今广西合浦东北) ❖ 郁林郡(驻今广西桂林西南)、 ❖ 交趾郡(驻今越南河内) ❖ 九真郡(驻今越南清化西北) ❖ 日南郡(驻今越南广治西北)。
2、唐朝时期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以后,南诏脱离了唐王朝而独 立建立了自己的民族政权。南诏势力最强盛的时候, 其所控制的地域范围,《新唐书·南蛮传》说:“东距 鬓,东南属交趾,西摩伽陀,西北与吐蕃接,南女王, 西南镖,北抵益州,东北际黔巫”。
天宝六载(公元747年),今红河州东南部和文山州南部, 中,越边界一线以北之地全部为南诏所有,以南之地 仍为唐王朝的疆域,归岭南道安南都护府控制。
中国西南边疆变迁
——第2小组
目录:(按朝代顺序)
1.秦朝→汉朝→三国→晋朝代→南北朝 (潘登) 2. (王蒙) 西汉 东汉
1、秦朝时期
秦朝以前的夏,商、周王朝,都还不曾在西南 地区建立统治机构。
公元前221年,秦国最终兼并了其他六国而建 立了中国史上的秦王朝。
三国时期 晋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
1、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的西南边境:蜀汉和吴国的西南边境 蜀汉的西南边境:刘备的蜀汉政权统治区域基本上是
两汉以来的益州之池,也就是东汉时期益州的西南边 疆。 吴国的西南边境:孙权的东吴政权统治区域则为扬州 (驻今南京)、荆州(驻今湖北江陵)、交州(驻今广州)之 地。所以,昊国的西南边境也就是东汉时期交州的西 南边疆. 魏国的统治区域在北方,与西南边疆不相涉。
区域历史地理网上讲义之二
区域历史地理网上讲义之二第二章西南地区:川、滇、黔、藏纲目:1.“盆底”与“屋脊”2.川陕交通、“藏彝孔道”与西南边陲之路3.西南地区小结第一节“盆底”与“屋脊”本章述及的西南地区主要涵盖今天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西藏所在地域,但并不与今天的省区界严格重合,在历史上随着时代的变化更有所增损。
中国的西南地区为内陆地区,处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下降到低海拔的华中丘陵平原之间的过渡带,为中国地势垂直变化三大阶梯中的第二阶段梯。
其大部分地区的海拔高度都在500——20XX米之间,境内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地与高原。
西南地区的气候从总体上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其西边的高原气候和北边的温带气候明显不同,同时与其东边同处于亚热带的华中地区的气候也有一定的差异。
从纯地理的角度看,西南地区并不是一个非常整合的统一的区域,整个区域由多个小的地理单元组成,小单元之间甚至存在着的比较大的差异。
由于受地貌和大气环流的影响,这一区域的地貌特征和自然景观的水平分布复杂多样,并且从南到北可以分为几个不同地理单元的组合:秦巴山地主要指四川盆地北缘的大巴山与秦岭之间的地区。
山地的海拔高度多为1000——20XX 米。
在大巴山与秦岭之间有一些盆地分布,其中以汉中盆地的面积最大而且最为著名。
在人文地理方面,汉中盆地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区域。
秦岭是中国中部一条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其南北两侧的大地构造、气候、土壤和植被等均有很大的差异。
四川盆地四川盆地位于秦巴山地以南,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
盆地底部的海拔高度多在300——700米之间,由东向西的地貌分别为平行岭谷、丘陵和平原,其中以丘陵的面积最大。
在盆地的西部有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平原——川西平原,面积大约为7200平方公里。
盆地周围多为海拔1000——20XX米的山地。
贵州高原位于四川盆地的南面,东边一直延伸到四川盆地东面的鄂西山地,属于中亚热带的山地高原湿性常绿阔叶林黄色土壤的景观和岩溶山地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石灰土的景观。
第一章西南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调查地点为重庆渝东南武陵山区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区、酉阳土家族苗
族自治区,共4个自然村(基本情况见表3)。其中,除土塘村外,3个村具有喀
斯特地貌特点。
行政 隶属
表3 重庆武陵山区4个自然村的基本情况
海拔(m)
户数 人数
民族
向家村1组
彭水鹿鸣乡
381~551
40 200 70%蒙古族
3.6% 2.4%
18.2%
75.8%
山地 丘陵 缓丘和台地 平坝
图 3 重庆市主要地貌类型及其所占幅员面积的比例
以海拔高程分布而论,大多海拔在 800m 以内,占幅员面积的 64.94%;800~ 1200m 的面积占 20.03%;海拔在 1200m 以上的面积占 15.04%。从土地坡度组成 (图 5)来看,平地与缓坡地(坡度<15°)的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 59.26%;可 以部分用于农业生产的中坡地(15~25°)的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 20.99%;而不 适宜农业生产的陡坡地(>25°)占土地面积的 19.75%,其中有 7.03%的土地坡度 在 35°以上,主要分布在渝东南及渝东北。
0.09
与全国平均值的比例(%) 48.4
86.0
53.7
96.7
全国人均耕地土地面积以0.093 hm2计(2006年国土资源部)
云南干果和香料经济林木主要有核桃、板栗、银杏、澳洲坚果、花椒和八角
等,种植面积达 56 万 hm2,水果种植面积约 24.2 万 hm2。重庆、四川、贵州的
果树种植面积约为 34.32、43.40 与 13.33 万 hm2。重庆、四川果树以柑橘为主, 四川省柑橘栽培面积 20.7 万 hm2,位居全国第三(2005 年数据)。2008 年, 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的蔬菜产量分别为 994.52、3078.3、1156.8、991 万 t (2008 年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