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风沙黄土地貌
2023年地貌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性和及其成因、演化、内部构造和分布规律旳科学2)地球内营力:地球表面如下旳作用力。
例如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3)地球外营力:地球表面以上旳作用力,例如流水、波浪、冰川、风等4)戴维斯“侵蚀轮回”学说:第二章坡地地貌1)风化作用:露地表旳岩石,受到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旳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旳岩屑、沙粒和黏土,这种作用被称为风化作用2)倒塌及形成条件:斜坡上旳岩屑或块体,,在重力旳作用下,迅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倒塌,条件:地形条件:坡度和高度;地质条件:岩石中旳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都对倒塌有直接影响;气候条件:温差大,降雨季节;地震原因;人为原因:开挖3)倒石堆旳发育示意图(形成过程):4)滑坡及影响原因:斜坡上旳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旳影响。
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条件:地下水、地表水、斜坡岩石构造和岩性、地震、人为原因5)滑坡旳作用力:6)坡积裙:大气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旳坡地上,形成片(面)状水流,在这种水流作用下,地面物质被侵蚀搬运使坡面减少,称为坡面水流侵蚀。
被侵蚀旳物质堆积在坡脚外,被称为坡积物,它们围绕坡地边缘分布,形似衣裙,称为坡积裙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和漩涡流横向环流:在弯曲河道中,从凸案由睡眠流向凹岸旳水流(表流)由河底流向凸岸旳水流(底流)构成一种持续旳螺旋形向前移动旳水流,称横向环流漩涡流:当水流绕过障碍物,如沙坡旳脊部、河床基岩岩槛以及多种人工建筑物时,都会产生旋涡流2)溯源侵蚀:从源头、河口或瀑布向上游侵蚀,称为溯源侵蚀3)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靠近这一基准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能再向下侵蚀,这一基准面称为侵蚀基准面4)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旳原因:水文状况旳变化、构造运动、岩性旳差异、气候变化、5)河漫滩旳形成与发展:6)泥石流旳形成条件: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经济活动7)洪积扇旳构造:洪积扇旳构造多事砂砾互层和砾石层中夹砂透镜体或砂层中夹砾石透镜体8)三角洲与三角湾:三角洲:在时尚作用很强和河流挟沙很少旳河口,涨潮时时尚一很快旳速度溯河而上,形成强烈侵蚀,退潮时积蓄旳河水和时尚一起沿河而下,加强了退时尚旳力量,强烈冲刷河道,形成喇叭形旳河口叫三角湾9)河流阶地旳成因:具有较宽旳谷底和河流下切侵蚀10)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水系旳高地11)断头河:河流袭夺后,夺水旳河流称袭夺河,被夺水旳河流称被夺河,被夺河旳下游因上游改道而源头截断,称为断头河12)河流地貌旳发育阶段:河流地貌发育旳初始阶段,称幼年期阶段;河流地貌发育旳平衡阶段,称壮年期阶段;河流地貌发育旳终极阶段,称老年阶段第四章岩溶地貌1)岩溶水旳分带:垂直循环带、过度循环带、水平循环带、深部循环带2)溶沟与石芽:溶沟和石芽是石灰岩表面旳溶蚀地貌,水流沿石灰岩表面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突出旳部分,称为石芽3)干谷、盲谷和伏流:干谷:是岩区旳干涸河谷,由于地壳上升,岩溶水旳水平循环带下降,或上游河道水流流入落水洞成为地下洞,原有由地下水喝上游河道补给旳河流失去了水源,因而变成干谷盲谷:在岩溶区,常见河谷上游从某一陡坝下旳泉眼涌出,而河流流向旳前方又有一落水洞,河水沿落水洞流入地下,这种上下游封闭旳谷地称为盲谷伏流:转入底下旳河流暗流段,叫伏流4)峰林和峰丛:峰丛:峰丛是由上部为矗立旳锥形山峰和下部相连旳基座构成旳石灰岩山峰群峰林:高耸林立旳散布石灰岩山峰旳组合5)岩溶地貌旳地带性特性:6)岩溶地貌旳发育阶段性:幼年期阶段、青年期阶段、壮年期阶段、老年期阶段第五章冰川地貌1)雪线及其影响原因雪线:在高山和高纬地区,地表降雪旳积累量和年消融量相等旳界线,称为雪线影响原因:温度、降水量、地形2)冰川冰旳形成过程:积雪变成冰川是先由新雪变成雪粒,再由雪粒变成冰川冰,最终形成冰川3)冰川旳类型:1.按冰川发育旳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性气候冰川和大陆性气候冰川 2.按冰川形态、规模和所处地形条件,可把冰川分为山岳冰川、大陆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4)冰斗、刃脊和角峰冰斗:冰斗是山地冰川重要旳冰蚀地貌之一,它位于冰川旳源头。
自然地理 风沙与黄土地貌
(二) 黄土地貌 1.主要外营力-流水作用.还有重力作用、潜蚀和 风蚀(形成一些特殊的地貌类型如黄土柱等). 2.地貌类型 沟谷地貌 细沟 浅沟 切沟 冲沟 河沟 沟间地貌 塬 被沟谷河谷环绕的平坦高地,边缘常因河谷的 溯源侵蚀而变得支离破碎,形成破碎塬. 梁 长条形的黄土丘陵,有塬梁和平顶梁之分 峁 馒头状的黄土丘陵. 所有黄土沟间地貌都易形成陷穴(漏斗)、崩塌 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
二.风沙地貌 (一) 风蚀地貌 1.风棱石与石窝 2.风蚀柱与风蚀蘑菇 3.风蚀洼地与风蚀盆地 风吹蚀地面松散物质后形成的呈圆形或马蹄形 的洼地,风蚀盆地的规模要大些. 4.风蚀残丘 风吹蚀河谷形成的风蚀谷间残留高地或孤立丘 岗即是风蚀残丘.而在干旱地区河湖相地层由于干 缩而产生龟裂,风沿裂隙吹蚀形成沟槽和垄脊相间 分布的特殊地貌形态,就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黄土高原地区图
黄土冲沟
黄土梁峁
黄土塬面
黄土滑坡(上图) 崩塌(右图)
黄土漏斗
黄土峁
黄土桥
黄 土 梁
黄 土 柱
黄 土 下 伏 砾 石 层
黄 土 覆 盖 于 上 新 世 红 土
风蚀坑
风 蚀 穴
风 蚀 柱
风蚀柱
塔 克貌
新 月 型 沙 丘 链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一.风沙地貌
1.风沙作用是干旱区最主要的地貌外动力 2.风沙作用的表现形式:侵蚀、搬运、堆积 3.形成的基本要素:充足的沙源、多大风
风沙和黄土地貌
面性质改变时,风中挟带的沙粒沉降于地面,这种现象
就是风积作用。 风积物:风成沙和风成黄土
二、风沙地貌
(一)风蚀地貌
1、石窝和风棱石; 2、风蚀蘑菇和风蚀柱;
3、风蚀洼地与风蚀盆地;
4、风蚀残丘和雅丹地貌;
★风棱石和石窝
戈壁砾石迎风面长期风蚀后被磨光磨平后在瞬
时大风中发生滚动,新的迎风面再次磨光磨平,两
断增高和扩大的同时,在其上逐渐发育次生沙丘,形
成复合新月形沙丘和复合型沙丘链。它们是一种巨型 的横向沙丘形态,丘体十分高大,高度一般在 50 ~ 100m,高的 200m 以上。
(2)纵向沙丘:
是指走向与起沙风合成风向平行或夹角小于30o 的沙丘,
通常称为沙垄。沙垄是长条形的沙丘,延伸方向与风向一致。
部,北美密西西比河中上游,我国西北、华北等地) , 总面积约 1300万km2 。 我国的黄土分布面积世界最广(约63.1万km2,而 黄土高原的黄土实际覆盖面积就近40万km2),我国西
北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堆积
厚度最大(大部分地区的黄土厚达50~100m)
2、黄土的特性
◆黄土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粒径0.05~0.005mm,含量>
★土林
指在垂向节理发育的、水平层状构造的古 代河湖相土状堆积物上所形成的、密集分布的
林状地貌形态。是由暂时性流水垂向侵蚀和风
蚀作用所造成。
★ 风蚀洼地与风蚀盆地
风吹蚀地面松散物质后形成的直径10~100m,深
1米,平面呈圆形或马蹄形的洼地,称为风蚀洼地。
风蚀盆地的规模比风蚀洼地大的多。风蚀洼地与盆地 深度低于地下水位时,地下水可流出地面聚积成湖, 称为风蚀湖。
2、搬运作用
黄土地貌—搜狗百科
黄土地貌—搜狗百科研究简史黄土地貌中国是世界上研究黄土地貌最早的国家。
2000多年前就有“天雨黄土、昼夜昏霾”涉及黄土地貌堆积过程的记载;800多年前,北宋沈括对河南、陕西一带的黄土侵蚀地貌形态作了生动描述;历代在治理黄河下游河患方略的讨论中,已认识到黄土高原侵蚀产沙是其根源。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许多中外学者发表了研究中国黄土地貌的论著,并与欧洲黄土进行对比。
如 F.von李希霍芬、B.A.奥勃鲁切夫提出了黄土风成学说;B.威利斯对华北地貌(包括黄土地貌)侵蚀和堆积过程进行了分期;P.德日进和杨钟健研究了黄河晋陕峡谷段河道发育与黄土堆积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以后,黄土地貌研究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1953年黄秉维首次编制成1:400万黄河中游土壤侵蚀分区图,并发表相应的论文,奠定了黄土地貌研究的基础;1953~1958年,罗来兴等进行了黄土地貌分类和沟道流域侵蚀地貌制图工作,把黄土地貌研究与黄土区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工作紧密相联。
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刘东生等不仅在黄土地层学研究中作出了贡献,为确定黄土地貌发育年龄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在黄土地貌发育的历史过程、黄土性质与现代侵蚀的关系、黄土地貌类型区域分布与黄土下伏原始地面起伏的关系等方面,都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代表性著作有《黄河中游黄土》(1964)、《黄土与环境》(1985)。
分布情况黄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成东西向带状断续地分布在南北半球中纬度的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
在欧洲和北美,其北界大致与更新世大陆冰川的南界相连,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中欧和东欧各国、苏联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地;在亚洲和南美则与沙漠和戈壁相邻,主要分布在中国、伊朗、苏联的中亚地区、阿根廷;在北非和南半球的新西兰、澳大利亚,黄土呈零星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
第十章 气候地貌
第十章气候地貌地貌是内外营力共同作用与地球表面的真实反映。
内营力是指地球内能积累与释放引起的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它不仅形成地表基本起伏,而且还决定着外营力的作用性质和强度。
外营力是指在太阳能和重力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冰川、流水、海浪和风等的动力作用,它主要起削平地表基本起伏,塑造各种中、小地貌形态的作用。
在地貌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内、外营力作用贯穿始终,但其作用强度因地质、地理条件的不同而异,可以用一种概念化的模式来说明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和发展中的最一般的形式:当山地处于从弱到强的上升阶段时,虽然伴随着从弱到强的外营力剥蚀作用,但外营力不足以抵消内营力的上升,此时山地高度增大,岩石被剥露,发育各种构造地貌;当山地上升减弱或趋于稳定时,外营力转而占优势,山地被剥蚀而降低,发育各种外营力地貌。
任何一种地貌形态都或多或少的带有外营力作用的痕迹。
外营力包括气候、水文、植被、重力等。
外营力地貌分为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冰川地貌和海岸地貌等。
气候因素是最重要的外营力,气候类型决定了各种外力风化作用的过程和强度。
一个地区的地貌是由一组外营力共同起作用,例如在冰川覆盖的地区,除了冰川的主导作用外,还有冻融风化、块体运动、流水和风的辅助作用。
所以,在不同的气候区,不但主导外营力不同,并且外力组合以及相应产生的一套地貌组合也不相同。
研究不同气候条件作用与外力组合的特点,以及随之而成的地貌组合的特点,就构成了气候地貌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气候地貌的分带性一、气候与外力作用的关系主要用温度和降水这两个气候指标来考察它们与外力作用强度的关系。
岩石的风化是各种外力过程的准备阶段。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存在差异,风化壳和残积物都明显的有地带性特点。
物理风化中最有效的是冻融崩解,它表现最强烈的地区是冻融频繁交替的地区,即冰缘地区。
其次是热力风化作用,表现最强烈的地区是在中、低纬度干旱地区。
黄土地貌精品PPT课件
3.马兰黄土
1.黄土的粒度成分
▪ 黄土主要由0.05~0.005㎜粒径颗粒组成,其中以0.05~0.1㎜ 的粗→中粒粉砂为主,其平均含量可达46%~60%。此外, 还含少量细砂和粘土,是一种第四纪特有的松散砂岩。刘东 生等根据黄土中粉砂、细砂和粘粒的含量,分为砂黄土、黄 土和粘黄土。中国黄土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粒度组成有 明显变化。以晚更新世马兰黄土为例,水平方向上,从山峡 黄土高原西北部至东南部,黄土的粒度呈现区域性递变,围 绕沙漠可分为沙荒土带、黄土带与黏土带。在垂直方向上, 黄土从老→新,粘粒含量呈降低趋势,细砂含量呈增高趋势 (有时也出现风沙夹层),马兰黄土普遍比离石和午城黄土 粒度要粗。黄土中古土壤层粘粒含量普遍高于黄土母质层。
4. 结构、构造
▪ 外观均一 ▪ 无明显层理 ▪ 空隙度大 ▪ 垂直节理发育
5. 埋藏土
典型黄土的主要特征
▪ 1.多呈灰黄色和棕黄色,有些呈棕红色。 ▪ 2.以粉沙为主(粒径为0.05-0.005mm),占总重量的50%
以上,而且比较均一。 ▪ 3.疏松多孔,抗蚀性弱。 ▪ 黄土的孔隙较多而且较,用肉眼即可看出。孔隙度约
50%,用手极易揉碎,在地表缺乏植物覆盖时,可造成严重 的水土流失。 ▪ 4.富含CaCO3,大约10%左右,有时CaCO3呈块状砂姜成层 出现,用HCl(稀)滴在黄土上有大量的CO2放出,可听到 泡沫放出的声音。
▪
▪ 5.无原理,但垂直节理比较发育。
▪ 其他的沉积物都有比较明显的沉积层理,但黄土见不到 层理,但垂直方向上裂隙较多,黄土沿裂隙劈开后常陡崖, 角度大于70°。
黄土地貌
黄土状土又叫次生黄土,是原生黄土地层再 受风力以外的营力搬运,主要是洪积、坡积、 冲积成因,堆积在洪积扇前沿,低阶地与冲 击平原上,有层理,很少夹古土壤,垂直节 理不发育,不易形成陡壁
一、黄土的分布
我国的黄土和黄土状土受山脉地形控制。主要 分布在昆仑山、秦岭、泰山、鲁山联线以北的 干旱、半干旱地区。总面积44万Km2。陕西、 山西、甘肃东南部和河南西部。 我国的黄土的弧线分布还与气候的带状分布有 关。月温度0℃线以北及年降雨量300~700mm 线之间,降雨量小于蒸发量。 戈壁、沙漠和黄土从北向南顺次成带状分布。
太原附近的黄土
黄土高坡
水土保持措施:造林植草、农田措施、 水利措施。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泥沙淤积下游河床,威胁黄河防洪安全 该区 多年平均年输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约有4 亿吨沉积在下游河床,致使河床每年抬高8-10 厘米。目前,黄河河床平均高出地面4-6米, 其中河南开封市黄河河床则高出市区13米,形 成著名的“地上悬河”,直接威胁着下游两岸 人民生命安全。
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严重的水土流失,减少了耕
地,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为了生 存人们不得不开荒种地,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 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恶化了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植被,恶化 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土地和小气候的干旱程度以及其 它自然灾害的发生。形成沙尘暴。历史上,由于地表 植被破坏,形成沙漠,造成陕西北部的榆林城三次被 迫搬迁。
二、黄土的一般特征
粒度成分:以粉土为主,并含有一定比例的细 砂、极细砂和粘粒的沉积物。 矿物成分:包括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黄土的 工程性质。 化学成分:以SiO2,AL2O3为主,变化大,常 随原地基岩而异。 结构构造:黄土具有发育的孔隙和垂直节理, 它不具层理。 埋藏土壤:标志着沉积间断和沉积速度。 渗透性和湿陷性:
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50~70年代
1560 km2∕a
80年代
2100 km2∕a
90年代
2460 km2∕a
2000年以来
3436 km2∕a
生态移民
内蒙古
植树种草,甘肃
沙丘固定,北京
三、黄土与黄土地貌
1、黄土的分布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主要由风力搬运 堆积形成的一种灰黄色或棕黄色的特殊的 土状堆积物。主要分布于比较干燥的中纬 度地带(如西欧莱茵河流域,东欧平原南 部,北美密西西比河中上游,我国西北、 华北等地) ,总面积约 1300万km2 。
过度垦耕,青海湖
过度放牧,青海湖
沙丘直逼青海湖
沙丘直逼青海湖
沙漠牧羊
饥饿的羊
羊穿衣服
羊没有穿衣服
骆驼瘦死
被沙丘包围的村庄
黄沙湮没了绿洲
交河故城
新疆吐鲁番,2000多年历史
高昌故城
新疆吐鲁番
汉长城的烽火台
南疆-库车克孜尔嘎哈
月牙泉干涸了
1950年代前,月牙泉深12m,水面 20多亩;86年时,深<2m,到了2005 年就只有 0.9m,面积<10亩。泉中独 有的珍稀植物七星草已基本灭绝 (此 草可治难产,月牙泉因此又称药泉)。
第六节 2023最 新 整 理 收 集 do
something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是干旱和半干旱区发育 的独特地貌,风力是其塑造地貌的重要营力。
它们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以及成因上都有 密切联系。
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 所成的地貌,称为风沙地貌(风成地貌)。
雅丹2
敦煌-罗布泊
雅丹3
敦煌-罗布泊
地质与地貌学试卷、习题及答案
地质与地貌学试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风化壳2.地下水3.石灰岩4.断层三角面山5.洪积扇二、填空题(共15分)1.百望山的岩性主要为()和();十渡峰丛地貌的岩性为();周口店采石场的岩性为()。
(2分)2.黄土中多层埋藏古土壤的存在常标志着(),说明在黄土沉积的漫长时期内气候有多次()的变化。
(分)3.下列各符号为地层代号,请写出各代号的中文名称:J2(),J x(), Q3(),Q b()。
(1分)4.地质作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有长期持续缓慢进行的,如()、()、()等,有短暂而猛烈的,如()、()、()等。
(2分)5.岩层产状160∠30中,160和30分别表示岩层的()和()。
(1分)6.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有()、()、()、()四个。
(2分)7.根据三角洲的形态特征和形成过程把三角洲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分)8.冲积平原是指()。
(分)9.根据河流阶地的构造和形态特征,可分为()、()、()三种类型。
(分)10.全球地震分布具有规律性,主要集中在3个带,分别是()、()和()。
(分)三、选择题(前10题单选,后10题多选,共20分,)1.安山岩的矿物成分相似于()。
A、花岗岩B、辉长岩C、橄榄岩D、闪长岩2.在下列几种岩石中:玄武岩、安山岩、花岗闪长岩、砂岩、页岩、片麻岩、石灰岩、石英岩,属于沉积岩的是();A、花岗闪长岩、玄武岩、页岩、B、石灰岩、页岩、砂岩C、片麻岩、花岗闪长岩D、玄武岩、安山岩、石英岩3.河漫滩形成于河流的()A、凸岸B、凹岸C、凸岸和凹岸均可D、都不对4.由两条平行沟谷分割的长条状的黄土高地叫()。
A、黄土墚B、黄土塬C、黄土峁D、黄土碟5.岩溶(喀斯特)地貌出露在()。
A、碳酸盐岩地区B、硫酸盐岩地区C、卤化物盐类地区D、以上岩性均可6.()是表示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A、烈度B、震级7.下面哪个湖属于断陷湖(),哪个属于向斜凹陷湖, 哪个属于火山口湖()。
教师招聘学科知识:中学地理《风沙地貌》学科专业知识
教师招聘学科知识:中学地理《风沙地貌》学科专业知识_
(一)形成
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风力沉积和流水沉积一样,具有分选性(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二)典型地貌
以新月形沙丘较为常见,有的沙丘上生长植物,对流沙起到固定作用。
如果没有植被的固定,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
黄土高原的形成也是风力堆积作用。
(三)新月形沙丘及其风向的判断
新月形沙丘,又称横向沙丘,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风沙流遇阻或风速减缓后堆积于地面的丘状沙地。
在大河冲积平原或沿海平原的多沙地区,当风力盛行时,可以将沙搬远,就近堆积成为沙丘,是风积地貌的基本类型。
新月形沙丘平面如新月,走向与风向垂直或大于60°。
沙丘两侧有顺风向前延伸的两个尖角,高度一般在数米至十余米。
迎风坡为凸坡,较平缓,背风坡为凹坡,较陡,风是从缓的一面吹过来。
第十章 风沙黄土地貌
②黄土的矿物成分 中国黄土中的矿物组成中碎屑矿物中以轻矿物为主,主要是石英(50% 以上),其次是长石(29%~43%)、碳酸盐矿物(10%~15%)和云母 (>2.5%)。重矿物仅占4%~7%,主要有不透明金属矿物(如磁铁矿、赤铁 矿等)、绿帘石类、角闪石类、辉石类和其他硅酸盐矿物。重矿物主要集中 在0.05~0.01mm级的颗粒中。 ③黄土的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依赖于其主要矿物成分和风化程度,以SiO2占优势,其次是 Al2O3、CaO,再次为Fe2O3、MgO、K2O、Na2O、FeO、TiO2和MnO2。
(2)细沟(shallow gullies)
• 坡面水流增大时,片流就逐渐汇集成股流,侵蚀成大致平行的细沟。
(3)切沟(gullies)
• 细沟进一步发展,下切加深,切过耕作土层,形成切沟。
风力搬运沙量随高度的变化
4
二、风沙搬运作用
地表松散的碎屑物质,在风沙流的作用下,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的过 程称为风沙的搬运作用。其搬运方式有悬移(悬浮)、跃移(跳跃)和蠕 移(推移) 细小的沙粒受气流紊动上升分速的作用,而悬浮于空中的搬运方式称 为悬移。
表 气流中跃移和蠕移沙量比较 高处风速/(m.s1) 5.0 6.0 7.0 总输沙量 /(g.min-1) 0.78 1.39 2.83
一、风沙侵蚀作用
(1)吹蚀作用
风吹过地表时,产生紊流,使 沙离开地表,从而使地表物质遭受 破坏,称为吹蚀作用。吹蚀作用的 强度与风速成正比,和粒径成反比。
(2)磨蚀作用
风沙流紧贴地面迁移时,沙粒 对地表物质的冲击和摩擦作用,称 为磨蚀作用。迎风面的岩壁,特别 是砂岩,由于风沙流钻进孔隙之中, 不断旋磨,可能形成口小内大的风 蚀穴。
二、黄土的性质
自然地理 风沙与黄土地貌
一.风沙地貌
1.风沙作用是干旱区最主要的地貌外动力 2.风沙作用的表现形式:侵蚀、搬运、堆积 3.形成的基本要素:充足的沙源、多大风
(一)风蚀作用 1.类型:吹蚀和磨蚀 2.起沙风:只有当风力达到足以使沙粒移 动的临界速度是才能产生吹蚀 3.起沙风挟带沙粒进行磨蚀,使砾石表面 形成风棱,或深入岩石孔隙形成风蚀龛、风蚀穴、 风蚀柱、风蚀蘑菇等特殊的地貌现象。 (二)搬运作用 1.形式有:悬移、跃移、表层蠕动三种 2.风沙流的强度与起沙风速的三次方 成 正比 (三)风积作用 1.风力减弱或风沙流受阻,挟带的沙粒 沉降 2.主要形成各种形态的沙丘
黄土高原地区图
黄土冲沟
黄土梁峁
黄土塬面
黄土滑坡(上图) 崩塌(右图)
黄土漏斗
黄土峁
黄土桥
黄 土 梁
黄 土 柱
黄 土 下 伏 砾 石 层
黄 土 覆 盖 于 上 新 世 红 土
风蚀坑
风 蚀 穴
风 蚀 柱
风蚀柱
塔 克 拉 玛 干 大 沙 漠
雅 丹 地 貌
新 月 型 沙 丘 链
二.风沙地貌 (一) 风蚀地貌 1.风棱石与石窝 2.风蚀柱与风蚀蘑菇 3.风蚀洼地与风蚀盆地 风吹蚀地面松散物质后形成的呈圆形或马蹄形 的洼地,风蚀盆地的规模要大些. 4.风蚀残丘 风吹蚀河谷形成的风蚀谷间残留高地或孤立丘 岗即是风蚀残丘.而在干旱地区河湖相地层由于干 缩而产生龟裂,风沿裂隙吹蚀形成沟槽和垄脊相间 分布的特殊地貌形态,就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物质.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中有古 土壤,下伏的古地形对地貌发育有密切关系. 在我国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 2.主要特征:疏松,遇水易散,垂直节理发育, 有孔隙,湿陷性强,抗蚀性弱,极易遭受流水 侵蚀.因此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 贫瘠有沙漠化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灌丛沙丘 ③纵向沙垄 ①新月形沙丘链 ②新月型沙丘 ④抛物线沙丘 ②横向沙垄 ③梁窝状沙地
(2)季风-软风型风积地貌 (3)对流型风积地貌 (4)干扰型风积地貌
二、风积地貌
• ①灌丛沙丘:风沙流在前进中,遇到障碍物时,便在其背风面发生沉积 ,形成各种不规则的沙堆,是不稳定的堆积体。 • ②新月型沙丘:是一种平面形如新月的沙丘。 • ③纵向沙垄:沙漠中顺着主要风向延伸的垄状堆积地貌。形成原因有: A .由新月形沙丘发展而成; B.由单向风和龙卷风共同作用而成; C.受 地形影响而成; D.由灌丛沙堆发育而来。
新月形沙丘链
梁窝状沙地
干扰型风积地貌(金字塔形沙丘)
格状沙丘
第三节 黄土的分布和性质
一、黄土的分布
从全球来看,黄土覆盖面积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的10%,主要分布 在中纬度干旱或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地区,即现代的温带森林草原、 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区,分布于北纬30°~55°左右和南纬30°~40°左 右的地带内。 中国黄土与黄土状沉积物有约6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4.4%。黄土大致沿昆仑山、秦岭以北,阿尔泰山、阿拉善和大兴安岭 一线以南分布,构成北西西-南东东走向的黄土带。 中国黄土分布的海拔高度,从西-东从3000m降到数十米; 黄土分布亦受坡向影响,西北坡或北坡黄土堆积较厚,在南坡或 东南坡黄土或缺失或堆积厚度不大。
桌状平顶较多、亦有尖峰状、高10~30m 棱角明显、表面光滑
• 陡峭的岩壁受风沙的吹蚀和磨蚀,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 小凹坑,其直径大多约20cm,深达10-15cm,有群集,有分散,使岩石表 面具有蜂窝状的外貌,称为石窝。 • 突起的孤立岩石,尤其是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坚实的岩石,受风蚀作用 后而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地形,称风蚀蘑菇。 •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风长期吹蚀下,形成一些孤立的石(土 )柱,称为风蚀柱。 • 吹蚀沟槽与不规则的垄岗相间组成的崎岖起伏、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 风蚀垄槽。 • 荒漠区有时一次暴雨能把地面侵蚀成很多沟谷,风就沿着沟谷吹独,沟 谷进一步扩大,成为风蚀谷。经长期风蚀后,风蚀谷不断扩大,原始地 面不断缩小,最后残留下来的小块原始地面称为风蚀残丘。 • 风蚀洼地: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长期吹蚀形成大小不同的以椭圆 形为主的,沿主风向伸展的洼地称风蚀洼地(wind-erosion depression )。 • 风棱石(ventifact)是指任何被风携砂磨蚀或磨砂而磨损、切削或抛光 的具有多面体的石头或砾石。
风沙运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三、风沙堆积作用
风沙的堆积作用包括沉降堆积和遇阻堆积。在气流中 悬浮运行的沙粒,由于风速减弱,当沉速大干紊流漩涡的 垂直分速时,就要降落堆积在地表,称为沉降堆积。沙粒 的沉速随粒径增大而增大。 风沙流运行时,遇到障阻,使沙粒堆积起来,称遇阻 堆积。风沙流因遇障阻发生减速,而把部分沙粒卸积下来, 也可能全部越过(或部分),绕过障碍物继续前进,在障 碍物的背风坡形成涡流。
二、黄土的性质
(1)黄土的成分
黄土的成分包括黄土的粒度成分、黄土的矿物成分和黄土的化学成分三部分。 ①黄土的粒度成分 组成黄土的颗粒成分以粉沙为主。在黄土中粉沙(粒径0.05~0.005mm)含 量占40%~60%,细粉沙(0.01~0.005mm)的含量一般仅占5%~10%,最多不超过 15%。
第一节 风沙作用
风是沙粒运动的直接动力, 当风速作用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于沙粒惯性力时, 沙粒即被起动,形成含沙粒的运 动气流,即风沙流。 风沙流对地表物质所发生的 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风沙 作用。 在一定粒径范围内,随粒径 增大,起动风速也增大。起沙风 速与粒径平方根成正比。
风力作用下的泥沙起动条件
主要类型
一、风沙侵蚀作用
(1)吹蚀作用
风吹过地表时,产生紊流,使 沙离开地表,从而使地表物质遭受 破坏,称为吹蚀作用。吹蚀作用的 强度与风速成正比,和粒径成反比。
(2)磨蚀作用
风沙流紧贴地面迁移时,沙粒 对地表物质的冲击和摩擦作用,称 为磨蚀作用。迎风面的岩壁,特别 是砂岩,由于风沙流钻进孔隙之中, 不断旋磨,可能形成口小内大的风 蚀穴。
②黄土的矿物成分 中国黄土中的矿物组成中碎屑矿物中以轻矿物为主,主要是石英(50% 以上),其次是长石(29%~43%)、碳酸盐矿物(10%~15%)和云母 (>2.5%)。重矿物仅占4%~7%,主要有不透明金属矿物(如磁铁矿、赤铁 矿等)、绿帘石类、角闪石类、辉石类和其他硅酸盐矿物。重矿物主要集中 在0.05~0.01mm级的颗粒中。 ③黄土的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依赖于其主要矿物成分和风化程度,以SiO2占优势,其次是 Al2O3、CaO,再次为Fe2O3、MgO、K2O、Na2O、FeO、TiO2和MnO2。
5.04 7.56
80
81 81 78
5
(2)跃移
跳跃的沙粒和组成地面的颗粒弹性愈 大,反跳也愈高,跳起的沙粒又受风速的 推进获得能量,前进的水平分速增大,在 自重作用下再沉降,再与地面碰撞而跳起 ,沙粒如此弹跳式的搬运作用,称为跃移 。
(3)蠕移
在低风速时,滚动距离只有几毫米, 但在风速增加时,滚动的距离就大了,而 且有较多的沙粒滚动;高风速时,整个地 表有一层沙粒都在缓慢向前蠕动,这种搬 运沙子的方式称为蠕移。
风力搬运沙量随高度的变化
4
二、风沙搬运作用
地表松散的碎屑物质,在风沙流的作用下,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的过 程称为风沙的搬运作用。其搬运方式有悬移(悬浮)、跃移(跳跃)和蠕 移(推移) 细小的沙粒受气流紊动上升分速的作用,而悬浮于空中的搬运方式称 为悬移。
表 气流中跃移和蠕移沙量比较 高处风速/(m.s1) 5.0 6.0 7.0 总输沙量 /(g.min-1) 0.78 1.39 2.83
黄土粉尘搬运、堆积示意图
第四节 黄土地貌类型
按主导地质营力将黄土地貌分类,可分为黄土堆积地貌、黄土侵蚀地貌、黄土 潜蚀地貌和黄土重力地貌等4种类型。 类 小类 黄土高原 黄土平原、丘陵 黄土侵蚀地貌 黄土沟谷地貌 黄土碟 黄土陷穴 黄土桥 黄土柱 黄土重力地貌 泻溜、崩塌、滑坡、湫地 型 黄土塬 黄土堆积地貌 黄土梁 黄土峁 典型代表地貌 白草塬、董志塬、洛川塬 山西柳林 陕北
蠕移
沙量/(g.min-1) 0.24 0.31 0.59 所占百分比/(%) 31 22 23 沙量/(g.min-1) 0.54 1.08 1.94
跃移
所占百分比/(%) 69 78 77
8.0
9.0 10.0 平均
4.05
6.19 9.42
0.82
1.15 1.86
20
19 19 22
3.23
石窝(风蚀壁龛)
风蚀柱
玉门魔鬼城-雅丹地貌
风蚀城
风蚀洼地(敦煌月牙泉)
风棱石(克拉玛依)
二、风积地貌
前进中的风沙流在遇障碍物(植物、山体、凸起的地面或建筑物 )时,就会因受阻而产生涡漩或减速,使其动能降低而发生堆积,形 成各种风积地貌。
风积地貌的形态与风沙流的结构、运动方向和含沙量有关。 根据风沙流的结构等特征,B.A.费道洛维奇(1954)将风积地貌 划分为4种类型:
第十章 风成地貌与黄土
• • • • • 第一节 风沙作用 第二节 风成地貌 第三节 黄土的分布和性质 第四节 黄土地貌类型 第五节 黄土地貌发育过程
风成地貌与黄土
• 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是干旱和半干旱区发育的独特地貌, 它们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以及成因上都有密切联系。 • 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成的地貌, 称为风成地貌。 • 黄土地貌特别是现代的黄土侵蚀地貌,流水的侵蚀作用当 然十分显著。然而,黄土(Loess)的堆积地貌、黄土物质的 形成中,风力作用是主导作用,是风把干旱沙漠和戈壁地 区以及大陆冰川区冰水平原上的细颗粒吹送到半干旱草原 区堆积成的。
• ④抛物线沙丘:其与新月形沙丘相反,沙丘的两个翼角指向风源方向, 沙丘的凹侧迎风,平面上像一条抛物线,一般高2~8m。抛物线沙丘是一 种固定或半固定的沙丘。
柴达木盆地的沙堆
(灌丛沙丘)
新月型沙丘
纵向沙垄
抛物线沙丘
二、风积地貌
(2)季风-软风型风积地貌
• 是指在2个方向相反的风交替作用时,其中一个风向占优势所形成的 沙丘。 • 季风-软风型风积地貌有:新月形沙丘链、横向沙垄和梁窝状沙地等
一、黄土堆积地貌
黄土塬(甘肃董志塬)
黄土墚(山西柳林)
黄土峁(陕北)
渭河平原
二、黄土侵蚀地貌
• 黄土侵蚀地貌可分为黄土区大型河谷和黄土区沟谷地貌。根据黄土沟谷 的形成的部位、沟谷的发育阶段和形态特征,可分四类:
(1)纹沟(rills)
• 在黄土坡面上,降雨时常形成很薄的片状水流,由于原始坡面上的微小起伏和 石块、植物根系、草丛的阻碍,水流可能分异,聚成许多条细小的股流,侵蚀 土层,即形成细小的纹沟。
成因分析
昼夜温差风化、片状剥落、旋转磨蚀 近地面风沙流,较强侵蚀岩石下部 垂直裂隙发育岩石或土体,长期吹蚀 干涸湖底、干缩裂开,裂隙扩大 偶有暴雨冲刷(冲沟)、风蚀扩大 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风蚀而成 流水侵蚀基础上再经风蚀改造 基岩地面,风蚀谷扩展、残留小丘 适当沙粒、强风和开阔地面
风蚀残丘(风城) 风棱石
(3)对流型风积地貌
• 夏季的沙漠中常形成龙卷风,在龙卷风作用下形成的堆积地貌称为对 流型风积地貌。蜂窝状沙地就是这类地貌的代表。
(4)干扰型风积地貌
• 当主要气流向前运动时,遇到山地阻挡而产生折射,引起气流干扰形 成的各种地貌。金字塔形沙丘是一种角锥形沙丘,具有三角形面(坡 度约30°左右),一般高50-100m。 • 在荒漠区还可形成一种交错的复合新月形沙丘。如果地面稍有植被, 气流受到干扰,改变方向,则可形成格状沙丘。
第二节 风成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