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探索

合集下载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问题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问题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生态问题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解决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城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生态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瓶颈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

然而,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绿地面积减少、空气质量下降等问题逐渐浮现,这表明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瓶颈。

因此,解决生态问题成为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生态问题引起的如此严重的后果,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思考和行动。

对生态问题的忽视或没有足够的重视会影响到城市化进程,也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未来的发展。

建立健全的城乡规划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规划成为关键的一环。

如何进行城镇规划才能保证生态环境得到合理保护呢?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需求,规划中重点关注生态价值,从图纸中就要反映出所涉及土地的生态植被,有哪些资源和植物资源需要保护。

城市和乡村的规划应该是进行相互支持的,不是相互抵触的。

城市发展可以从乡村中取得更多的生态价值,保护乡村中的资源将对城市形成积极的、有益于生态建设的影响。

规划中还应加强建筑物和街区设计方面的生态保护要求,提高绿化率,对于现有绿地的改善和保护也要在规划中考虑到。

因为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整体面貌和生态环境。

优化改造城镇内部绿地城区绿地之间的连接,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和健康发展的保证。

以往的城市发展模式,常常将绿地“封闭”在固定的区域内,导致城市中的绿化缺乏空间,难以有效发挥生态功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把绿化设计和建设纳入到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全过程,尽可能地缩小城市中的“绿色鸿沟”。

此外,在城市内部的绿地布局上,还应该根据地形和自然环境的特点,采取差异化设计,营造出更具有生态功能的绿地空间。

为了提高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还应加强绿地的监测和管理,确保其正常地生长和发展。

探究生态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建设生态智慧城市,可以从绿色出行、低碳能源等多个方面入手,从而减少城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城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然而,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本文将针对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1. 空气污染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排放物不断增加,导致空气质量严重下降。

雾霾、光化学烟雾等污染现象频发,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2. 水资源短缺与水体污染城市水资源短缺与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一方面,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导致水资源紧张;另一方面,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排放不当,造成水体污染,严重威胁着城市的水资源安全。

3. 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过度开发问题突出。

大量农田、林地等被占用,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此外,城市扩张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等问题。

4. 噪音污染和光污染城市化进程中,噪音污染和光污染问题逐渐凸显。

建筑施工、交通噪声、商业活动等产生的噪音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过度使用人工光源造成的光污染也影响了人们的视觉环境和生物节律。

三、对策研究1. 加强环境治理和监管力度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强化环境治理和监管力度。

建立完善的环保监测体系,对污染物排放进行严格监控,确保各项环保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同时,加强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2.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工业排放。

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此外,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降低城市碳排放。

3. 实施水资源保护和节约措施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措施的实施。

推广节水型器具和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建设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建设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建设问题研究发表时间:2017-06-13T11:16:02.623Z 来源:《建筑知识》2016年24期作者:张玉明王亚楠牟天[导读] 经济大发展的当今社会、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与自然、城市与生态的矛盾越来越突显。

(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济南 250101)【摘要】经济大发展的当今社会、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与自然、城市与生态的矛盾越来越突显。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希望探寻自然环境与城市和谐发展的方式。

我国的钱学森教授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提出了“山水城市”的生态城市模式,这既是对古代城市营建理念的继承与发扬,又融合了当代生态城市的基本价值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和景观内涵,蕴藏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建设Study on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Zhang Yu-ming Wang Ya-nan Mou Tian 【Abstract】Nowadays,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urbaniza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city and ecolog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cology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t is hoped to explore the way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city. Professor Tsien Hsueshen of China from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wa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landscape city” ecological city model, and carry forward this is the inheritance of ancient c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asic values of modern ecological city, formed a unique cultural, ecological and landscape connotation is broad and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value the concept of. 【Keywords】New urbanizatio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6)24-0250-02 1.山水城市构成要素 1.1 山水城市的内涵山水城市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建设模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发展趋势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发展趋势研究

[ 中图分类号】 F 2 9 9 . 2 [ 文献标识码】 A
当前 , 世 界城市 发展 正处于加 快转 型 试 验研究 ” 、 “ 节能 环保 滚 筒式污 泥干燥 气高效催 化转化及工业有机废气治理等技 示范推 广非 电行 业烟气脱 硫技 升 级 的关 键 时 期 , 新 型 城 镇 化 建 设 中需 要 设 备关键技 术研 究 与开发” “ 废纸制浆造纸 术与装 备 , 改造提 升现有燃煤 电厂 、 大 中型 坚 持科技 创新 , 重视环境 资源 的开发 和利 废 水零排 放工艺研 究” 、 “ 城 市污泥 的无害 术与装备 , 等一批新技 术 、 工业锅 炉窑炉 烟气脱硫技 术与装 备 , 加快 用, 全 面建设 绿色环境下的生态城镇 , 谋求 化 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研究” 先进袋 式除尘 器 、 电袋复合 式除尘技 术及 新 型城镇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 新 T艺 、 新 产 品 的研 究 力度 。
“ 家庭水 资源回用技术” 、 “ L E D照 明技 术 及
关键技 术推广 , 鼓励 行业 骨干企业建 立技 术研究机 构和试 验室 , 成 为国家或地 方某 2 . 4 充 分利 用农 村秸 秆 、 生 活 垃圾 、
2 . 1 加快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加 快 废 弃 电 器 电 子 产 品拆 解 利 用 ; 有 工程领域专项技术研发基地。
创新镇 化 进 程 中生态 环 境 发 展 趋 势研 究
王 雅 坤
( 河南《 创新科技》 杂 志社 , 河南
【 摘
【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 生 态环 境 ; 实 施措 施
郑州
4 5 0 0 0 3 )
要] 建设创新型城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 方向。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 优化生态环境, 成为实现社会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新支点。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城市建设路径探索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城市建设路径探索
( 二) 生 态 城 市 的 特 征
轻资 源消 耗过 大 和 环境 污 染 过 重 的压 力 。其 次 , 必 须转 变人 们传 统 的消费方 式 , 减少符 号 消费 、 炫耀 消 费等 负面 因素对 人 们 的影 响 , 倡 导人 们 进 行 生 态 消
第一 , 生态 性 。生 态 城 市 中 的生 产 和 消 费 都 必
是 生态 文 明建设 的题 中应 有 之 义 , 也是 解 决 当下 严
峻生态 危 机 的必 由之路 。


生 态 城 市 的 内 涵 及 特 征
( 一) 生态 城 市 的内涵 生态 城 市 理论 在 不 断发 展 , 而生 态 城 市 所 涵盖 的 内容 也 十分 广泛 , 因此 , 目前 还没 有 一个 能让 各方 都 认可 的生态 城市 的概 念 。国 内外 许 多行业 和 领域 的学者 都 曾经 对 生态 城 市 下 过 定 义 , 笔 者 更 倾 向 于 顾 涧清 教 授给 出 的概念 , “ 生态 城市 是把 生 态学 引入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8 - 0 7
作者简介 : 张召( 1 9 8 4 一) , 男, 山 西晋 城 人 , 北 京 交通 大 学人 文社 会 科 学 学 院博 士 生 , 主 要 从 事 生 态城 市 研 究 。
度、 边 界 等方 面都 存 在 着 生 态极 限 。生态 城 市 的发
展决 不能 超越 这些 极 限 , 否则 就会 造成 严重 的后 果 。 近年 来 , 我 国华 北 地 区 出现 的大 面 积雾 霾 天 气 已经 为我 们敲 响 了警钟 。生 态城 市从某 种 角度而 言就 是

城市 , 在城 市建 立 生态 系统 , 使 城市 生态 系 统与 自然

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城市建设

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城市建设

相处即人类对 自然的尊重和保 护。生态城市的必要因素之一是 城市 中具有反映和体 现上述生态性 内涵的性质 。即生态城市的
核心 是 人 与 自然 的 高 度和 谐 , 市 的结 构 、 能 、 态 、 程 等要 城 功 状 过 遵 从 生 态 学 的一 般 规 律 。 生态城市应体现出“ 综合性” 生态城市强调 的是经济 、 。 社会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经济 、 社会现象。 城市化进程中 人 口的 密集 、产业 的集 聚 和城 市 规模 的扩 大 给 城市 生 态 环 境 带 来 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18 9 0年代后期 , 生态环境意识的提升 , 可 持 续发 展 共识 的形 成 , 生 态城 市 建设 成 为 关 注 的焦 点 。 使
与环境 的综合 、 协调 、 可持续发展 , 因此生态城市的思想要渗 入 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发展模式 、 政治制度 、 文化价值 、科 学技术等方面。 从整体性的角度 , 城市的 目的不在于追求某一单 独要素如经济发展水平的最优 , 而是追求多项要素之间的最适 , 通过各要素之 间的不断协调得以动态地 自我完善和更新 。 生态城市 的概念具有 “ 动态性” 生态城市是人类追求的一种
1 背 景
2 1 5月 1 0 0年 1日发布 的《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0 9年卷指 20 出, 中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时期, 截至 20 0 9年底中国城镇人 口已 达 628 亿 人 , 镇 化 水平 达 到 4 . %。 告 同时强 调 , 国的 .16 城 65 9 报 中 城镇化水平 目前仍落后于工业化 的发展, 从发展水平 上看 , 不仅 远低于发达国家 8 %的水平, 5 也低于世界平均 5 %的水平 , 0 未来
技 经 济市 场
城 市化 进 程 中的生态 城 市建 设

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生态化策略

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生态化策略

浅谈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生态化策略【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一方而城镇功能和城镇规模不断扩人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索视城镇建设的发展质量,生态环境的优劣.新时代的背景下关于生态城镇的建设俨然成为了最热点的话题,本文结合个人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的经验总结,就我国生态城镇规划与建设展开讨论,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字】:城镇化;规划建设;生态化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生态城市的概念近几年来关于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俨然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

然而究竟什么才是生态城市却说法不一。

结合个人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的经验总结,本人认为生态城市实际上是一个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高度融合的综合性概念,换言之就是在城市规划的过程当中巧妙的运用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理念,并将其作为城市建设和规划的指导工作,是将可持续发展观的战略理念落实到城市建设规划过程当中的重要举措。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优势1、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已取得了重大成就。

城镇化率从解放初期的10.64%曾至现在的45.7%,按照十二五的规划要求,城镇化每年推进一个百分点,那么我国要完成城镇化75%还需要二十年。

我国城镇建设的成效比较明显,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很快,城市接纳人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到。

尽管如此,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道路上,资源、环境等问题也逐渐显露并成为不容忽视的大问题,这直接关系到末来中国城市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迁移大军给中国城市资源带来了巨大挑战,重视经济发展,忽略了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的建设,造成了很大的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主要表现在:城镇的自然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生态结构日趋单一;城镇空间形态呈无序蔓延状态,土地利用分散,效益低下;人口密度过大,居住空间间隔不合理,住宅外部环境恶劣;城镇用地比例结构失衡,空间布局混乱;基础设施分布和发展不均衡,公共设施人均指标偏低,设施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社会建设未得到足够重视,民俗传统和文化特色保护不利等。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探索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探索
融 合 ,城 市 环 境 清 洁 、优 美舒 适 ,从 而 能 最 大 限 度 地 发 挥 人 的创 造 力 和 生产 力 ,并
有利于提高城市文 明程度 的稳定 、 协调 、 持
续 发 展 的 人 工 复 合 生 态 系统 。
副教授 ( 、四川 大学经济学院 成都 经 学院

贵阳
500 5 1 4) )
中 图分 类 号 :F 2 文献 标 识 码 :A I7
着城 镇 化 的 进 程 ,带 来 了人 类社 会 经 济 的
内 容 摘 要 :我 国 正 处 于 快 速 城 镇 化 时 期 ,随 着城 镇 化进 程 的 不 断推 进 ,城 镇 化 水 平 持 续 提 高 ,社 会 经 济 取 得 了 高
速 的 发 展 ,但 人 类 赖 以 生 存 的 环 境 却
进步 与繁 荣 。 人 类 在 发 展 的过 程 中 , 视 但 忽 了 自然 的 承 载 能 力 ,伴 随 着 城 镇 化 的 进 程
出现 了资源枯竭 、环境 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问题 , 直接威胁到人类 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 7 年 联 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 的 “ 与生 91 人 物 圈 ” MA ) 究计 划 中 首 次 提 出用 人 类 ( B 研 生 态 学 的 理 论 和 观 点研 究城 市 环 境 , 明确
不同的学者在 阐释 生态城 市时角度各 不相同 ,有 的从 生态学的观点来解释生态
城 市 的 内涵 , 重 城 市 生 态 的平 衡 与 和谐 注 有 的 从 生 态 城 市 建 设 和规 划 目标 的 角 度 来 揭 示 生 态 城 市 的 内涵 , 调 生 态 城 市 规 划; 强 有 的 从 系 统 的观 点 出 发 ,探 讨 城 市 生 态 系 统 的 构 建 ; 总 的 来说 ,都 强 调 了城 镇 化 进

城镇化与生态经济市建设研究进展综述

城镇化与生态经济市建设研究进展综述

城市化的加速 , 国20年颁布的 《 我 06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明确提 出 “ 坚持大 中小城市 和小城镇
协调 发展 ,提高 城镇 综合承 载能 力 ,按照循 序 渐进 、节 约土 地 、集约发展 、合理布局的原则 ,积 极稳妥地推进城镇 化 ,逐
步改变城 乡二元结构 , ”从 而为 中国的城镇化奠定 了政策基调。
中国城镇 化在人类 历史进程里 意义非凡 。2 0 年诺 贝尔经 00
稳 步上升 。但也 有学者指 出 , 目前 中 国的城 镇化率 是虚假 的 , 中国科学院 院士陆大道认 为 ,超过一亿 的农 民工 虽然在城市里 工作 ,但 由于户 籍仍在农村 ,无法享 受城市 的各种公 共服务 , 但也被计人城镇人 口,从而导致 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 的高估 。 对于中 国城镇化 的发展路 径 ,国内学者也未 能达 成统一意
城镇化水平 ,才能加快第二 、三产业 的发展 ,促进农 村的现代
在于改 革农 村社 区土地 和乡 镇企业 产权关 系 ,优 先发展 中心
镇 , 同时改革地方治理结构 ,理顺建制镇 与村 自治的关 系 ,以
避免其 它人 口过亿 的大型发展 中国家大城市盲 目扩张导致 的大 量贫 民窟 、黑社会犯罪 等造成现代化进程 中的不稳定 问题 。还 有一种较 为折衷 的观点 ,认为推进我 国农村 应该坚持城市化与
见 。综合来看 ,主要包括 三种 观点 。一种是通过 大中城市扩容 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这一 观点 主要是从规模经济 的角度出
济学 奖获得者 斯蒂格利茨曾表示 ,影 响2 世纪人类进程 的有两 1
件大事 ,一是 以美 国为 首的新 技术 的革命 ,二是 中国的城 市 化。 国内的学 者普遍 将农 村城镇 化 看作 为 中国实 现农 业现代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及启示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及启示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及启示摘要: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过渡性过程,推进城镇化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与途径。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由“集体行动的困境”所引发的“公用地悲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要正确处理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走新型生态城镇化道路,需要各治理主体的共同努力。

城镇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人的生态理念的城镇化,使人们自觉地致力于生态城镇的建构。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理念城镇化在推动区域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对于区域生态产生了极大影响,如亨廷顿所言“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1]。

本文认为城镇化与生态文明两者之间的协调,着力点在于人的生态城镇理念的确立与生态责任的担当。

一、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城镇化不仅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而且是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过程。

目前资源消耗与环境破坏成为城镇化过程的通病,因此城镇生态系统可谓是“发展程度最高,反自然程度最强的人类生态系统”[2]。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看似不可兼得,实际却存在内在互联性。

1.城镇化对区域生态的冲击随着城镇人口的集聚、硬化面积的扩大,城镇生态系统中的土地、大气和水源都遭到了严重破坏,由此所造成的生态恶化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在一些自然灾害比较频发的地区,滑破、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大多“得益”于人们对自然资源不加限制地开采和利用,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可见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必然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如果没有相应措施,势必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长此以往各种生态隐患便会不断滋生,直到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彻底崩盘。

2.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城镇化的不竭动力“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

”[3]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镇化要健康发展就不能欠生态账。

正如《中庸》里所言:“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国生态城在困惑中成长——对中国生态城镇发展中问题的分析(下篇)

中国生态城在困惑中成长——对中国生态城镇发展中问题的分析(下篇)
地 的达7 。 %
生态 城镇建设本应 当避开生态敏 感地段 。在 沿河道或在 山体等生态敏感 区进 行所谓 的生态城镇
建设 ,不仅对现有 的生态环 境造 成破 坏 ,还可能带来洪水 、山体滑坡 、泥石流等 自 然灾 害的风 险。
有一 个国际合作项 目,计划沿 一条著名 的河 流进行低碳 生态 的开发 ,虽然 尝试引入 了 “ 民间平 台、政府 后台 、国际舞 台 ”这种探 索型 的发 展模 式 ,但是 目前的防洪还 只是2 年~遇 的标准 。随着 0 全球气候 的变化 ,西方国家一般城 市的防洪标准 已提 高到 百年 一遇 ,更何况 一个生态城镇 的建设 ? 过去 的几 年 ,出现 的 自然灾害危 害级别都 已经 是几十年甚 至上百年一遇 。一个生态城镇如 果不充分 考虑防灾 问题 ,或 防灾 的标 准太 低, 以致在未来造成灾害 ,这是不可饶恕 的。 生态城 镇 的发展推行 “ 色交 通 ”,鼓励 自行 车 、步 行 出行 等 , 以实现 节 能减 排 。中 国曾 以 绿
展 , 在 指 标 体 系 构 建 上 也有 相 关 社 会 进 步 的 内容 ,但 却 没有 具 体 的 工 作 ,基 本 停 留
在 口号或 指标 上 。还 有 的认 为社会 和谐 的工作 就是提 高市 民素 质 、加强管理 和预 防、进行生活废弃物 的处理等。这显示 出,许 多城 市对 生态 城镇中要素构成之一的
但调研 发现 ,中国生态城镇建设 目前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 的问题 。
这主要 表现 在重视 技术层 面 的改造 , 以求 实现 经济 发展 ,却忽略 了生态城 镇
需要经 济、环境和社会一体化 的发展 。目前 ,生态城 的发展 对社会 问题特 别是对 民
生问题不够重视 。调研 发现 ,多数城市在制定政策 时,虽然 也谈到促进社会和谐发

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1 . 1大 规模 土地 资 源 开 发 利 用导 致土 地 资 源 严 重 浪 费
的废物不能在较短 的周期 内健康融 人生态环境 系统 , 破坏了原有 生态系统输入 与输 出平衡 ,导致原有生态环境 系统 的恶性循环 ,
我 国城镇化进程 中 ,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大家对城镇化建设的 造成 环 境 污 染 。 误解 , 认 为土地非农化和人 口的集 中就 是城镇化 , 片面追求 土地 2 . 1城镇 化 进 程 中 迅 速 集 中 的 农 村 人 口产 生 的 生活 垃 圾 对 环 境 造 形式 转化 , 而忽视 了土地利用 的客观规 律 , 结 果大片农 田被 毁或 成 污 染 荒置 。以至很 多地 区 , 城镇化进程过快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 我国城镇化道路 与西方传统的城市化有所不 同, 快速推进 的 平及配套设施 相对 落后 , 城镇化贪大求快结果造成有限的土地资 城镇化存 在很多 问题 , 城镇建设缺 乏合 理 、 系统 的规划 , 道 路交
力走 向社 会 主义 生 态 文 明 新 时 代 ” 。
城建设 过度 消耗 大量土地资源 , 与此同时旧城 区土地不能得到合
三是城镇建筑布局混乱 , 基础设施布局过于盲 目、 城 城 镇 化 是 人类 文 明 进 步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必 经历 程 , 理挖掘利用 ; 它不 仅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 的扩大 , 而且也是一种城镇结构 郊用地杂乱无章 、 屡违法建筑禁不止 , 致使建筑布局随意 , 居住 区 和功能的转变过程 。在这个 过程 中, 非农产业 和人 口在城镇 的集 与乡镇 企业交错分布 , 城镇居环境急剧恶化。 合, 经济活动和生产要 素在地域上 的集 中与集 聚 , 使原 本平衡和 1 . 3盲 目的 圈地 运 动 和 掠 夺式 资源 开 发 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被割裂与打破 , 这必 然给生态环境保护 和 自 目前 ,土地出让 收益成为我 国城镇化建设资金的主要来 源 , 然资源的开发 利用带来严峻挑战。虽然 目前我 国农村城镇化发展 于是 , 一些地方政府在城镇化建设 中, 变相变更土地用途 , 甚 至超 水平有 限 , 但城镇化进 程 中引 发的生态环境 问题 日益突 出 , 而且 规模圈地 、 无规划 占地 、 随意征地等现象十分严重。这不仅使 大量

把握生态文明与城镇化建设的三大契合点——我国生态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把握生态文明与城镇化建设的三大契合点——我国生态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把 握 生 态 文 明 与城 镇 化 建 设 的 三 大 契 合 点
我 国 生态城 镇 化进 程 中的 问题 与 对策 研 究
口 陈 璇
[ 内容提要 】 改革开放 以来 , 我 国基本走 的是 一条 以高投入 、 高排放、 高消耗 为特 征 的粗放 型城 镇化道路 , 目前 我国 城镇化建设 已进入 到高速发 展的 时期。 与此 同时, 我国城 镇化建 设也产 生 了一 系列 严重 的生态 问题 , 如发展理 念 冲突、 环境污染严 重、 产 业结构失衡等。 因此 , 探讨我 国生态城镇化进程 中的问题 , 并提 出相 应对 策, 对提 高城 镇化
进程质量 , 加速 实现我 国现代化建设具 有重要的理论 意义和实践 意义。 [ 关键词 ] 城市化 ; 城 镇化 ; 粗放 型; 生态 文明
农 村 观 察
[ 中图分类 号] F 2 9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 章编 号] 1 0 0 8— 8 0 9 1 ( 2 0 1 4 ) 0 1 — 0 0 9 1 — 0 4
91

农 村 观 察
受 的过程 ; 四是城 市人 口超 过农 村人 口 , 且 占社 会人 口比重上 升 的过程 。作 为早期 工业 革命 和 城 市化 的见证 人 , 马克 思恩 格 斯认 为 , 资本 主义 工业 大发 展是 导致 人 口城 市化 的根本 原 因 。 城镇 化 , 是英文 u r b a n i z a t i o n的另 一种译 法, 是 由中 国学者创 造 的新 词 汇 , 它 的使 用要 晚 于“ 城市 化 ” 。城镇 化 是 一 个 社会 历 史 范 畴 , 主 要 包括 四个 方面 : 第一, 城 镇化 是农 村 人 口和劳 动 力 向城 镇转 移 的过程 ; 第二 , 城镇 化 是产业 结 构 的变 动过 程 , 农 业 所 占 比重 下 降 , 第二 、 三 产 业 向城镇 聚 集发 展 ; 第三 , 城镇 化是 地 域性质 和 景 观转化 的过 程 ; 第四, 城镇 化 是城 市 生活方 式 的扩 散 和 传 播 导 致 农 村 生 产 关 系 变 革 的 过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 走集约 、 智 能、
绿色 、 低碳 的新 型城镇化道路 。” 在今后 的城 镇化发展 过程 中, 应尤 为注意发 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 坚持走集约 、 智 能、 绿色 、 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 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建 设美丽 、 宜居 的生态城市 。
践。 据相关部 门的不完全统计 , 截至 目前 , 我国已有百余个不 同地 区、 不同定位的城市提 出了建设本地区生态城市的 目标 。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 、 林资源 , 大大加大了环境的压力 。 耕地 资源 和林 业资源不 断流失的原 因主要有 : 各地 区 、 各部 门开
发区热是造成了耕地 和林地 的大量流失。 城市为 了迅速发展
式确定 了总基 调 。在我 们今后 的城 市建 设和城市 发展 过程
中, 当然要贯彻实施好 “ 可持续发展 ” 这一重大 战略 。 三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 自有城市以来 , 城市作 为某 一区域经 济 、 政治活动 的中心 , 既是各 种利 益的汇集点 , 同时也是各种矛盾 的集 中点。 城市 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人 口拥 挤、 交通堵塞 、 空间紧张 、 生态环境 破坏等一 系列问题 , 概括

要: 城 镇 化 是 经 济社 会 工 业 化 和 现 代 化 迅 速 发 展 的 必 然 结 果 , 是 衡 量 某 一 个 国 家或 地 区 总体 发 展 水 平 的 重
要指标 。 党 中央 和 中央政 府 提 出走 新 型 城镇 化道 路 , 是 对 以往 快速 城 镇 化 发 展 道路 的休 整 和 纠 偏 。 在 我 国城 镇 化 发展
也 占用 了大量的耕地 、 林地。 不合理 的、 与现实情况相脱离的 农业结构调整 侵占了大量 的耕地和林地。 在新农村建设中建 房、 修路 , 甚至修造坟墓等等 占用 了大量可耕作土地 。同时, 各类规划 中或规划外 的交通干线 的改建 、 扩建和新 建 , 也使 得大量的土地资源流失 。

对城市化进程中村镇景观生态建设的探析

对城市化进程中村镇景观生态建设的探析

作者简 介: 邢学树 (9 4 , , 17 一) 男 l 东德州人 , l J 讲师 , 事建筑学 、 从 城市规划教学工作 。
28 0 贵 州 工 源自业 大学 学报
(自然科 学版 )
20 08年
( ) 乡居 民经济 收入 和文化教 育差别 不断缩 小 , 3城 价值观 念 、 生产 生活方式 趋 同等 。
要: 农村城 镇化是 我 国城 市化进 程 中的 重要 环 节 , 同时也 是 小城 镇 建设 的主要 目标 , 发 对
展 社会 经济具 有重要 的 意义 。从 我 国现 阶段 城 市化 进 程 的特 点 、 农村 城 镇 化 主要 形 式和 存在
的问题入 手 , 结合景观 生 态 学的 原 理 , 农村 城 镇 化研 究 的 基础 上 引入 景 观 生 态 学思 想和 方 在
2 现 阶段农 村城 镇 化 的主 要 形 式 及 存 在 的 问题
由于我 国在 城市 之外还 存 在着相 当数 量 的镇 和小城镇 的概 念 , 村人 口向小 城镇 转移 , 农 而不 是单 纯地 向
大中型城市转移, 在我国城市化 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农村城镇化的实质 内容实际上可以概括为农村劳动力 转化 、 产业结构调整和小城镇建设。
第3 卷第5 7 期
20 年 5月 08
贵 州 工 业 大 学 学报 (自然科 学版 )
J URNAL OF GU Z O I HOU UNI RST F T C VE I Y O E HNO OG L Y
Nau a ce c iin t r lS i n e Ed to
在 以下 几个方 面 。 () 1 城镇建设 与管 理混乱 、 城镇 规划质 量较低 。
在 城镇建 设时 , 了追 求“ 、 、 、 ” 规 划 脱离 实 际 , 为 高 大 新 全 , 大拆 大建 , 建设 成 本据 高 不 下 , 导致 土地 资源 浪费 , 加 了保 护基本 农 田的压 力 。有些 地 区 , 增 尤其 是偏 远 山区 , 是规划设 计缺 乏指 导性 , 则 不注意 合理利 用 地形 , 镇 内部 工业 、 城 商业 、 住宅 功能分 区不 明确 , 镇基 础设施 薄弱 , 城 镇容镇 貌差 。建设 管理 机制 混乱 、 制 法 不健全 、 乱搭乱 建现 象普遍 存在 。 () 2 城镇生 态环境 质量 下降 人 口的大 量聚集 , 时间 和空 间构 成上密 度很 大 , 成城镇 生态 环境 的快速 恶化 。这个 问题 尤 以乡镇 企 在 造 业发达 地 区最 为严重 。在 这些地 区 , 乡镇企业 一般 布局 分散 , 规模 小 , 缺乏人 力 、 力 、 力 进行 统 一 有效 的 物 财 污染 治理 , 因此 环 境污 染程 度严 重 , 多地 区造 成 了不 可逆 转 的生 态污 染 。20 很 07年 太湖 水 域 的蓝藻 事件 就 是环 太湖 流域 众 多乡镇 企业没 有及 时有效 进行污 染治理 的结果 。 () 3 城镇 及城镇 周 围 自然 景观退 化

绿色城镇化与生态城镇规划探索——以大连市长海县獐子岛镇为例

绿色城镇化与生态城镇规划探索——以大连市长海县獐子岛镇为例

减至最小。
二 、 规 划 思 路
大 连市 长 海 县 獐 子 岛镇 位 于黄 海 北 部 总 面积 1 5 平 方 公 里
充分 了解 城 市 资 源 承 载 力 与环 境 容 量 的 基础 上 . 以协 同进 化 为 目 标优 化 城 镇 的 主 要 资 源 利 用方 式 , 以优 化成 果 为基 础 规划 城 镇 协 同建设 策 略 ,管 理城 镇 建设 活 动 。
求 .打 破 以往 的 条块 分 割 建 设 模 式 ,形 成 多 部 门 融 合 、 学科 交 叉
的系 统 工程 。这 种 系统 化 建设 首 先要 从 规 划做 起 。


宏 观 与微 观 的认 识 统一 。 生 态城 镇 是 一 个 自上 而 下 ”
和 “ 自下 而 上 ” 结合 的规 划 和 建 设 过程 。它 既 需 要 对 宏 观 建设 问
有 机 更 新 .滚 动 发 展 。 生态 城 镇 建 设 应 避 免 目前 各 地 开
展 的 大 规 模 、 集 中 式 的 造 城 运 动 , 以 有 机 更 新 、 滚 动 发 展 的 方
式 缩 减 建 设 成 本 和 建 设 难 度 ,提 高 资 源 利 用 效 率 ,将 生 态 冲 击
图1 獐子 岛镇 区位 图
1 规划模 型
獐 子 岛 镇 的规 划 探 索 采 用基 于 协 同学理 论 的生 态 城 市 ( 镇)
划 编 制 方面 它 需要 将 成 本- 效 益 分 析和 技 术 适 宜性 评 价 纳入 编 制 办 法 转 变 原有 经 验主 义规 划 模 式 真 正做 到科 学 规 划 。
发 ,我 国的 生态 城 镇建 设 应注 意 以下 几 点 :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中国城镇化模式与规划应对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中国城镇化模式与规划应对

26
三、总结思考
• • 城市发展:1个核心理念、3个目标3个方法(治理、技术、设计)3种模式 城市设计:融合自然山水、文化、社会因素的多维规划体系
生态 城市
设计方法: 生态系统 与社会经 济的融合 生态 价值 治理策略: 刚性控制 与弹性技 术
生态 文明
宜居 城市
人的 发展
文化 繁荣
技术手段: 因地制宜 地技术方 法

指标层 序号
1 自然环 境良好

100


国内对比 国际对比
二级指标
区内环境 质量达标 率1 自然湿地 净损失2
单位
%
指标值
2
%
0
生 态 环 境 健 康
《国家林业十一五规划》:使 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物种和50%的自然湿地及70%的 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我国绿色建筑比例不足1%。
美国湿地保护政策:自然 湿地零净损失原则。
– 建设中小企业产业园,促进社区就业
• 西山综合治理模式:公众 参与下的规划协调平台
– 需要体现政府、市场、企业、社 会各方的诉求,谋求共识,实现 规划引导与政策力、市场力、社 会力等的多元互动 – 全方位调研:政府、企业、社区 ;实地踏勘
政府主导
转 型
市场引导
社会参与
3. 漳州“田园生态城市”实践:自然、文化与城乡和谐
44亿吨煤 8亿吨原油 150亿吨CO2
中产群体:30%
高端服务需求 休闲娱乐空间需求 改善住房条件 增加就业 保护特色文化
棚户区、城中村:1亿人
• 资源与生态环境的 紧约束更加显著
– 严格的耕地保护 – 能源供给安全 – 区域性生态退化

新型城镇化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

新型城镇化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
关键词: 新型城镇 化: 生态城市: 城镇一体化; 和谐 : 绿色 ; 低碳
改革开放 以来 , 我国社会经济迅猛 发展, 社会 、 自然 、 经济 之间的矛盾 日益突出, 要求正确 处理好三者之 间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 , 而新型城镇化 正是达到这一要求的主要途径之一 。自 2 0 0 3年提出新型城镇化, 我国就迈 入 了一段前所未有的新 型城镇化建设阶段。多年来, 党和政府在新型城镇 化建设 中始终强调“ 稳 中求进 ” , 坚持走“ 集约、 智能、 绿色、 低碳 ” 之路 , 融入 生态文明理念, 让人们在优美 、 和谐的 自然环 境中生活和工作, 这对推动人 类社会进步和社会 经济发展有着 巨大的作用, 对 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实践有 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方 面入 手 。
第一, “ 以人为本 ” , 加快提高人 口城镇化水平 。经过多年建设 , 发现新 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最大问题是农 民市民化 的速度低于城市化 , 说 白了就是 农 民跟不上城镇的发展速度 。 面对这样情况 , 必须“以人为本 ” , 全力解决城 乡间的“ 分离” 问题 , 加快 实现城乡一体化。 例如 , 统 ‘ 社会福利、 统一, 籍、 统一资源税 收机制和分配机制等, 让农 民的生活水平逐步上升 。虽然这 点 目前很难实现, 但它可 能城镇化未来趋势之一。
新型城镇化和生态城市的内涵 ( 一) 新型城 镇化

第二, “ 城乡统筹 ” , 全速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发展 。 为了符合新型城镇 化和生态城市发展 , 需要按照城乡基本特 色进行合理规划 , 遵守相关 的原
则或要求, 以此来拉近城 乡之间 的差距, 维护生态环境 。第 , 保护地 方特 色; 第二 , 乡村生产和 生活要在地理空 间上 合理的混合存在 : 第二, 尊重 自 然; 第四, 维护生态循环正常 ; 第五, 加快小城镇建设, 以带动周边 乡村经济 发展。 第三, 完善城镇功 能, 提 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城镇功能完 善, 统 一布 局城 乡的基础设施 , 以降低公共服务 上的差距, 同时促进 城镇化建设 由高 耗能 向低耗能转型, 实现“ 低碳 ” 发展。 第四, 解决当前城市 发展难题 。 一 直 以来 , 城市作为某 区域政 治、 经 济、 文化等活动 的中心 , 既是各种利益的汇集点也是各种矛盾 的集聚地 。 例 如, 城市 空间拥挤 、 交通 堵塞、 生态环境遭 到破坏等 , 这些问题都是城 市快 速与生态之间矛盾 的反应 。对此, 要通过城乡统筹发展 , 生态城 市建 设, 去 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 构建一个社会与 自然关系和谐的生活家 园。 ( 三) 建 设 实 践 i 、 景观。将 自然景观和城市建筑群完美结合起来 , 让城 市充分生机活 力。 现代城市都是 由各种建筑结构组成 的, 如果没有绿色的 自然景观 , 生活 在高楼林立中的人们将 如同置身于沙漠~ 一 样 。所 以要适 当在建筑 、 道路 周 围安置绿化带 , 种植乔 木、 灌木等植物 , 建设街心 公园以发展园林式城 市, 既可 以柔化城市建筑线条 , 又 可以减少噪音、 美化环境 。 2 、 生态。建立 可持续发展 的资源支撑体系 , 以加 强生态环 境保护。例 如, 以节水、 节地为中心构 建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 , 以重效益 、 节 能、 节 材为 中心构建城市产 业生产 的生态化体系等 。尤其要全力发 展循环经济 , 在 城 镇 化 建 设 中 逐 步落 实 生态 城 市 建 设 , 并 制 定相 关 政策 鼓 励 发 展 生 态 经 济, 切实建立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之 间的联动 。 另外 , 促进城市交通规划建 设, 降低地理空间紧张。 三、 结 束 语 总之 ,在新型城镇化中推进 生态城 市建设是 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 ,

忻州市城镇化发展中生态建设初探

忻州市城镇化发展中生态建设初探
大搞植 树造 21 城 市绿化 资金筹集渠道需要进 时有 发生 。 .

步拓 宽
城市 绿 化建 设 需要 大 量 的 资金 , 法 。但是 随着 人 们认 识 的不断 变 化 ,
公路沿线环境也会不断地变迁 , 致使
高 速 公 路 景 观 绿 化模 式 正 处 于 调整公路景观逐渐趋 向完美 , 希望通 不断 完善 、不 断 补充 的发展 阶段 , 虽 然还 不 曾拥 用 固定 的绿 化设 计 模 式 , 甚 至也 无统 一 的具 体 内容 、 求及 方 要
把关不严 , 绿化质量也不高。
大 多 数 城 镇 在 绿 化 建 设 中普 遍 存 在着 一方 面 绿化 任 务很 重 , 另一 方
. 园林 绿地 面积 152 m ,园林 覆 盖 23 绿 化 用 地 紧 张 的 问题 比较 突 出 3. h 2 0
北 台顶 )最 低 海 拔 50 定 襄 县 河 h 2人均公 共 绿地 面积 4 1 , , 0 m( m, . 城镇 7 m
色 , 步 向 “ 中 城 ” “ 中林 ” 逐 林 、城 的生 态化 园林城 镇 目标 迈进 。 2 城 镇 生态 建设存 在 的 问题
大多数 城镇 的绿化管护工作还 停留在过去 的基础上 ,机制不活, 管
护不 力 , 至 边 建 设 、 破 坏 的 现 象 甚 边 2 城 镇绿 化 专业人 才缺乏 . 5 在 忻 州市 西 部县 城 , 特别 是 一些
绿化覆盖率 1. % 5 0 。忻府 区、 3 原平市 面绿 化用 地 却 十分 紧 张 的矛 盾 , 重 严 和 1 个县城在净化 、 化 、 2 绿 美化 、 亮 制约 了城 市绿 化建 设 的快速 发展 。 化城镇环境 中拉开 了帷幕 、 形成 了特 24 城 镇绿 化 管护 缺乏 有效机 制 .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调 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 化。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 建立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体系,产前、产 中、产后不同阶段都按绿色生产方式运作。 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绿色农产品基地和有机食品基地。
(三)建立节约型的资源利用体系 建立节约型的资源利用体系,切实消 除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瓶颈。着重处理好土 地资源、水资源及能源等资源的利用。认 真贯彻国家有关加强水、土地、矿产、森 林等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确立法治在自 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中的核心地位;积 极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依法征收 资源使用、补偿费,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 处理好资源的外部性问题。 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与保护资源。建 设节约型社会,倡导节水节电;提倡节约 用地,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加强 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做好退耕还 林、退耕还草,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保 持耕地动态平衡;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 要总体规划、规模化开采、集约化经营。 (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生态化建设 基础设施的生态化建设是解决城市发 展中所面临的污染和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 也是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 基础设施建设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 平的重要依据,在建设上广泛采用生态化 建设,达到高效、低能耗、无污染的目的, 使城市的生活服务功能、生产生活环境达 到一个新的水平;如在供水方面,为缓解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 并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开展水源及 水源地保护行动,全面推行节约用水,开 展节水型企业的创建活动,积极推进节水 型社会建设。在排水方面,城区污水由污 水管道汇集后排到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 后再排入河道。同时,积极推进小区、乡 镇驻地、位置偏远的单位以及部分企业建 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中水回用。 (五)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坚持城市建设与 绿化同步,采取普遍绿化与重点提高相结 合的办法,逐步确立“把森林引向城市,把 园林引入街道,绿化外围环境,改善城市 生态”的城市绿化指导思想。运用城市生 态学的观点指导城市建设,高标准、高起 点进行城市绿化建设。
先设探索
■ 肖小虹1、2 副教授(1、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成都 610064 2、贵 州财经学院 贵阳 550004)
◆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时 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 化水平持续提高,社会经济取得了高 速的发展,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却 日益恶化。化解资源、环境、生态与人 类的矛盾,使我国的城镇化能可持续 地发展,建设生态城市成为一个必然 选择。本文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及 其生态影响,认为建设生态城市是我 国城镇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最后对如 何建设生态城市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城镇化 生态城市 生态影响
生态城市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综合看 待城市,它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 的意愿,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与环境、 城市与生态之间的和谐发展意愿。我国在 城镇化进程中,要着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 谐,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生态城市 成为必然的选择。
我国建设生态城市的政策建议
(一)树立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 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 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 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 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 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 增长极”。我国既需要快速推进城镇化进 程,又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可持续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建设生 态城市是实现的途径。 要转变观念,从追求近期的直接经济 效益转向追求长期的综合经济效益;从追 求单一的经济高效率转向追求经济与生态 的高效率;各级决策者要有忧患意识、危
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大 力推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清洁生 产工艺;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加 大对中小环保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 资金扶持力度,推行新产品、新工艺,加 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培植一批市场潜 力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 量高的中小型企业集群。优化工业空间布 局。扶持发展生态型优势产业,优化企业 空间布局,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同 时,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管理,减少污染排 放,将环境污染控制到最低程度。加快推 进生态产业集聚建设。依据生态环境功能 区的划分,合理定位、整合提升,做好生 态产业集聚点的建设,有效推进产业整合 和要素集聚的形成。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及其生态 影响
按照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国 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达到 30% 左右时, 城镇化进程将进人快速发展阶段。1998 年 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 30.4%,进入了世界 城镇化发展规律所揭示的“加速发展”时 期。至 2007 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达 45%,并且这种快速发展趋势将会保持较 长一段时间。回顾这一历史时期,我国的 城镇化进程呈现如下特征:城镇化水平不 断提高,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规模不 断扩大;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工业化水 平不断提高,工业部门的经济实力不断增 强,但工业仍以资源密集型和加工型为 主;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农业劳动生产 率大大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业剩 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现代服务业的 规模和结构都有长足发展。整体形成“二 一三”或“二三一”的产业结构。
我国现在面临着严峻的城市生态环境 问题。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严重。城市 及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用水量急剧 增加,使水资源本来就严重匮乏的许多地 区供水就更加紧张。目前我国城市中 80% 以上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 水体,更加加剧了水体的污染,降低了城 市的供水能力。水污染和地表水资源贫乏, 加速了对地下水的掠夺式开发。
着城镇化的进程,带来了人类社会经济的 进步与繁荣。但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 了自然的承载能力,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 出现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问题,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97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 物圈”(MAB)研究计划中首次提出用人类 生态学的理论和观点研究城市环境,明确 了旨是追求人与人、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 的生态城市目标。美国生态学家雷吉斯特 (Richard Register)于 1975 年成立了以 “重建城市与自然的平衡”为宗旨的“城市 生态组织”,倡导建设生态城市。之后他认 为,每个城市都有可能利用其自然禀赋,将 原有城市建设转变成生态城市,实现城市 生态化和生态城市普遍化,促进城市的健 康和可持续发展。
前苏联生态学家亚尼科斯基(O. Ya- nitsky,1984)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 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 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
澳大利亚的唐顿(P.F.Donton,1992) 认为:生态城市就是人与人之间、人类与 自然之间实现生态平衡的城市,并指出创 建有活力的人居环境、构建与生态原则一 致的健康的经济、促进社会公平与改善社 会福利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
不同的学者在阐释生态城市时角度各 不相同,有的从生态学的观点来解释生态 城市的内涵,注重城市生态的平衡与和谐; 有的从生态城市建设和规划目标的角度来 揭示生态城市的内涵,强调生态城市规划; 有的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探讨城市生态系 统的构建;总的来说,都强调了城镇化进 程中社会、经济、自然要协调发展,城市 发展要与生态平衡相适应。
城镇化进程的理论阐释
在远古时代,人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 的一部分,在对自然的敬畏中保持着和自 然界之间的和谐。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 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极 大发展,人们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的能力大 大加强,人类改变了对自然的畏惧,克服了 对自然的强烈依赖,开始了以征服和改造 自然为追求的各种活动。工业化进程推动
空气污染严重。大量工业废气、汽车 尾气的排放,使我国大多数城市大气污染 严重。全国监测的 559 个城市中,空气质 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占 4.3%、二级标 准的城市占 58.1 %、三级标准的城市占 28.5%、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占 9.1%。
城市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严重。城 市生活垃圾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 口的增长,大幅度增长。目前我国城市生 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处于起步阶段,无害化 率仅 54.3%,绝大多数垃圾仍以简单坑埋、 填充洼地、地面堆积、挖坑填埋、投入江 河湖海、露焚烧等处理方式为主。除了生 活垃圾,城市中的工业固废也是一个重要 的问题。
机感和责任感,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 首位。还要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改变传 统的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使环境保 护成为大众的自觉行为。
(二)构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多层
次生态经济体系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
当今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选 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既能实现经济发展 的目标,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好自 然资源和环境,是工业化、城镇化、生态 化有机结合的根本途径。
城镇化提高了经济的规模效益和集约 效益,促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促使了 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方式的转变,也一 定程度上解决了人口与就业问题。我国的 城镇化进程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 极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发展的过程中忽 视了环境的保护,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环境 破坏和污染的加速阶段。
4 商业时代 ( 原名 《 商业经济研究》) 2008年28期
城 镇化作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增 长极,尤其是作为促进欠发达地 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已经得 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以城市数目增多、 城市规模扩大、城镇化水平提高为特点的 城镇化进程是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从 1978 年的 17.95% 上升到 2007 年的 45%,我国 城镇化进程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社会文明 和经济繁荣。但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的进程 中,我国也遭遇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 态退化等严重问题。因此,建设生态城市 成为必然选择。
企业层面,每一个企业内部形成闭路 循环系统,建设生态企业;产业层面,产 业链向上向下延伸构成一个闭合的产业链 条,建设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与生态 工业;园区层面,无论是工业园区或农业 园区,根据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园区规 划与布局,建设生态园区;社会层面,构 造一个城市循环大系统,建设生态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