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优秀教学案例
案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4.反思与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有助于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而调整学习策略。同时,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和评价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了有益参考,促进了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4.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勤奋好学的品质。
3.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
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分享,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同时,我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4.学生能从课文中汲取人生智慧,学会珍惜时光,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教学《虽有嘉肴》这一课时,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与美食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创设一个生动、具体的美食情景,让学生在视觉和感官上得到直观的体验。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食的盛宴之中,引发他们对美食与学习之间关联的思考。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事物,激发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打下基础。
虽有嘉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虽有嘉肴【教课目的】(一)知识目标:指引学生累积要点文言实词,能借助说明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1.指引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读出感情,领会古汉语独有的韵律美。
2.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粗心。
(三)感情与态度目标:指引学生联系实质,让学生理解教课相长道理。
【教课要点】能借助说明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课难点】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读出感情,领会古汉语独有的韵律美。
2.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粗心。
3.联系实质,理解教课相长道理。
【教课方法】朗读法、议论法。
【教课过程】一、导入(采纳发问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惹起学生的思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自但是然转入文学知识。
同学们,你有没有听过“玉不琢,不可器”这句话,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师答:《学记》)二、感知课文(分不一样形式的读,但每一次的读达到不一样的目的)采纳花式众多的朗诵,使讲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诵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育语感,丰富文化底蕴)(一)读课文(个人读),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知不足而后能自反.()也,知困而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课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二)读课文,读出神韵。
(录音范读,划出朗诵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全班高声朗诵,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三)读课文,理解字词。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朗诵并联合说明和参照书本,并在掌握要点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文言实词归类。
)通假字:兑命:兑:通:“说”,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古今异义词:1.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今义:意图,目的)2.教而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3.而后能自强。
(古义:自我鼓励;今义:到).一词多义:1.其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嘉肴” ,美味的菜).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 ,最好的道理).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摩).2.学教课相长(学习).学学半(教).(四)读课文,读懂文意。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虽有嘉肴》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课文,主要讲述了虽有美味的食物,但不知道其味道的人是不懂得享受的,类比到学习上,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的滋味。
课文内容深入浅出,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虽有嘉肴》的主旨,领会作者的意图。
2.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比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3.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虽有嘉肴》的主旨,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比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难点:深刻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以一道美味的菜肴作为引入,让学生品尝,并引导学生思考,虽然美味,但不知道其味道的人是不懂得享受的。
a. 课文中的主要论点是什么?b. 课文是如何通过比喻来说明论点的?c. 你认为课文中的比喻对你有什么启示?3. 讲解与讨论: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释课文中的比喻,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将课文中的比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运用课文中的比喻,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虽有嘉肴》主要论点:学习的重要性比喻:嘉肴与味道启示:通过学习,体验知识的滋味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课文《虽有嘉肴》,写一篇短文,阐述你对学习重要性的理解。
答案:略2. 请举例说明,在学习过程中,你是如何运用课文中的比喻,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的?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较高,能够较好地将课文中的比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但在实例分析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拓展延伸:请学生课下搜集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下节课进行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引入环节的设计引入环节的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至关重要。
《虽有嘉肴》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1)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突破难点。
(2)运用案例分析、比较阅读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表现手法和诗人思想感情。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4)创设生活情境,将诗歌中的道德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句的朗读与背诵:准确把握诗句的节奏、韵律,熟练背诵全文。
(2)生字词的掌握: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理解其意义,并能灵活运用。
(3)诗句意义的理解:深入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把握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4)诗人思想感情的分析:探讨诗人如何通过对比、讽刺手法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虽有嘉肴》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美食背后的故事和寓意?”比如,妈妈做的菜不仅仅是食物,还包含了爱和关怀。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虽有嘉肴》的奥秘。
(3)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准确理解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道德观念的传达。
(4)跨文化理解:如何让学生将古代诗歌中的道德观念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
举例:诗句“乐只君子,万舞洋洋”,诗人通过描绘君子的快乐和盛大的舞蹈场面,讽刺当时社会上层人物忽视国家安危,沉溺于享乐。学生需要理解这种讽刺手法,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提高道德认识。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虽有嘉肴》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美食与道德的关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之《虽有佳肴》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教学相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思想较为深刻,学生可能难以把握。
举例:教师可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逐步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3)古代礼仪文化的现实应用:将古代礼仪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使其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举例:教师可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模拟古代礼仪行为,如见面行礼、宴请礼仪等,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在讲解文章主题思想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教学相长”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一理念,我将在教学中加入更多实例分析,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感受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此外,关于古代礼仪文化的传承,我觉得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了解古代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5)拓展延伸:了解《礼记》的其他篇目,感受古代礼仪文化的魅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虽有佳肴》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言文词汇、句子,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提高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文章的能力,通过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推测词义等方法来理解文言文。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通过比喻手法所表达的“教学相长”的道理。
(2)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虽有嘉肴》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2. 对课文中所表达的“教学相长”道理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虽有嘉肴》的文本。
2. 相关文言文阅读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虽有嘉肴》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引发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和句式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2)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5. 实践练习:(1)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以及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7.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6篇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6篇《虽有嘉肴》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的1、2两项。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课前预习】1、补充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虽有嘉肴》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之《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1、听读,听后给下列红字注音: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兑(yuè)命学(xiào)学半2、自读,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困(不通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教案一. 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通过品尝嘉肴,引发了对学习的重要性的思考。
课文以嘉肴为喻,说明了学习需要不断积累,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观点,以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课文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文字,而是能够深入到作者的思想。
但同时,学生对于一些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可能还不够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文章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文章观点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观点。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和理解文章观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准备课文《虽有嘉肴》的文本,以便学生阅读。
2.多媒体教学设备: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进行教学演示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虽有嘉肴》的文本,让学生自由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回答,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学习有什么启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6.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完整版)《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读成诵。
2。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
能力目标:3.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情感态度目标:4。
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并背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同学们,古人常读四书五经,今天我们也来学学五经之一《礼记》中的一段短文《虽有嘉肴》。
二. 走进新课1.师简单介绍《学记》《礼记》《虽有嘉肴》节选《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学习课文(接下来我们按四边教学法来学习这篇短文)(一)读-—--达到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读成诵的目标。
(1)听录音师播放录音前提出要求:要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并要求在停顿处划出节奏。
(2)生齐读读后师再点评。
对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予以纠正或强调.自强.( qiǎng)教学相长.( zhǎng,增长、提高之意,不读cháng)《兑.命》(yuè,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学.学半(xiào ,教)(3)师范读(要求生依然注意字音和停顿)(4)生示范读(要求生听时把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文言字词的圈出来,为下一环节铺垫)(二)译——达到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的目标(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和读,我们应该对课文有了初步印象,接下来我们一起完成字词的解释和翻译文章的任务.)①解释重点文言字词(出示小黑板)叫学生来回答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师在大黑板上板书粗体字的意思,以示强调.让学生记准重点字词的意思,为以后的文言文阅读打下基础)(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不;甘美)(2)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3)不知其善.(好处)(4)是故....(所以)(5)知困.(不通,理解不了)(6)自反..(反省自己)(7)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8)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9)学学..半(教;学习)(刚才我们掌握了重点字词的意思,现在我们来翻译短文,我们把任务分一分,每个大组负责一句.以句号为准,第一句到第三句分别是一至三组,剩下的三小句由第四组的同学负责。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礼”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价值观念,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礼仪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礼记》中,关于食物与礼仪的相关内容被广泛讨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内涵与精神。
本文将分析两则《礼记》中的嘉肴教学设计,以此来探讨古代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一、《礼记》中的道德阐述在《礼记》中,对于美食文化的反复阐述使美食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在《礼记·秦礼》中,“禽肉不过两色,鱼不过三味。
稔残节俭,无所不备”。
这段话强调了节俭、勤俭持家的美德与饮食习惯的生活方式,强调了食物对于人们健康的影响,并告诉我们应该保持饮食的适度和平衡。
我们发现,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古代中国人道德阐述的一部分。
除了健康的食物,节省和节流的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古代道德标准。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古代饮食习惯是一种与道德价值观紧密相关的文化体验。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道德根据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礼记》中的食物礼仪《礼记·月令》中详细描述了古代的餐桌礼仪:在餐厅中,男女青年并坐,重要的客人坐在主人月的右手,垂头低声聊天,并和主人喝一碗茶。
当然,这只是基本的礼仪,除此之外,《礼记》中还有许多细节需要注意。
例如,《礼记·征羊》指出了各种各样的吃饭方式,例如孔目煮粥、鸟食、男女对坐等等。
在《礼记》中,食物礼仪涉及到的范围很广,从宗教礼仪到宴会礼仪等等,都需要遵守各种规则。
但是,我们不应该把这些礼仪视为装饰品,而应该理解它们的民族、文化和经济背景所需要强调的观念。
结论通过分析《礼记》中的嘉肴教学设计,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代中国人饮食和礼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传统文化中,饮食是一种道德和文化的体验,同时,古代饮食礼仪涉及到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培养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虽有嘉肴》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课文主题和思想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语法。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自我检测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和表达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虽有嘉肴》的作者和背景。
2. 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节奏。
3. 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和表达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流利程度和准确性。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维能力。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和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虽有嘉肴》原文及注释。
2. 教学多媒体: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图片、视频等。
3. 参考资料:文言文语法参考书、相关文化背景资料。
4. 学习工具:文言文词典、翻译工具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安排2课时,共计45分钟。
虽有嘉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虽有嘉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嘉肴”的意思和作用,掌握古代诗词中“食”字的含义,了解古代文化。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理解和解析古代诗词中的“食”字,提高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欣赏和学习古代诗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嘉肴”的含义和作用,分析古代诗词中“食”字的意义。
2.难点:把握古代文化背景,对于诗词结构、句式等方面的解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通过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和兴趣,启发学生对于古代诗词和优美乐曲的感性认识。
2.精讲讲解(25分钟)(1)首先,教师解释和讲解“嘉肴”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体会“嘉肴”中的美食文化;(2)接下来,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清明上河图》中的描写,解析诗词中各种食物的具体意义,感受古人对生活的领悟。
3.合作探究(25分钟)(1)学生自行阅读古代诗词,并找到其中出现的“食”字,分别说明其含义;(2)学生在组内进行讨论,提出自己对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和认识;(3)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并进行点评和讨论。
4.练习巩固(20分钟)对于课上学习的内容,学生完成相应的习题,巩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对于古代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四、课堂总结本堂课主要介绍了诗词中的“食”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古代文化背景,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渊源,借此促进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和创作能力的提升。
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虽有嘉肴》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虽有嘉肴》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虽有嘉肴》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虽有嘉肴》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篇语文课文《虽有嘉肴》是八年级下册中的篇目,属于文言文课文部分,是以唐代岑参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为原文,经过删减、加工,去掉了原文中的很多句子和字眼,增加了仁宗皇帝的语言,再次描写了唐代八月中旬探花儿子回家的情景,通过描写现实生活,表达了文人士子对美食与美酒的向往和对亲情的感怀。
本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适合于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也符合现行教育政策,有利于以文育人。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正确理解文言中的典故“东篱菊后逢君”,并加以运用。
2、理解赋的基本结构、特点及运用方法,以及对高峰的展现。
(2)能力目标:1、通过对语言的剖析,了解古人的行事和品质,提高其情感和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文学艺术的欣赏,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其人文情感修养。
2、启迪学生对美食、美酒的向往和对家庭的感恩之情,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并把握文中典故“东篱菊后逢君”与作品内在联系。
2、分析文言文中语言的结构特点,体会文言文阅读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2)教学难点:1、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待提高。
2、领会作者的用意,连接文言与现代,学以致用,提高阅读与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进入文化背景,感受古代风尚的典雅景象。
2.学生阅读课文,学习语言知识,了解文化典故,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文本意义。
3.学生分组讲解与比较文本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与明清小说中有关饮食卉蔬的描述相呼应的情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掘文言文的趣味性和阅读的深度。
4.学生按照题目进行文言文作文,进一步提高其应用文言文的与生活相连,并且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虽有嘉肴》的生字、词组,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熟读成诵。
2.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排比等,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b.重点词汇和句子:嘉肴、滋、旨、辨、教学相长等。
c.写作手法: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进行情感教育,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a.背诵课文。
b.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嘉肴与教育的作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此外,在写作技巧方面,学生虽然已经接触过一些修辞手法,但对于文章中复杂的修辞运用,如对偶、排比等,仍需进一步学习和实践。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以提高语文素养。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2.学生分享自己对标题的理解,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总结文章大意,了解作者观点。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习方法。
三、互动探究(15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论证方法等。
2.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虽有嘉肴》优秀教案.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教案八年级下册语文《虽有嘉肴》优秀教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3.理解课文大意,联系实际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难点:理解课文大意,联系实际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研讨活动导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句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此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其中的为学之道。
聆听进入情景《礼记》的影响之深远引出课题,目的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干净利落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预习检测1.组内介绍背景知识及作者。
2.(1)读准字音。
(多媒体出示)嘉肴(jiā)弗食(fú)不知其旨(zhǐ)教学相长(zh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2)提出预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3)交流查阅的有关资料,可对《礼记》做补充介绍,也可以拓展到其他的儒家著作。
1.组长协调介绍。
2.自主完成小组检查纠正自主概括,小组交流展示。
注重夯实基础。
自主探究1.一读,读准字音。
指名学生朗读,学生评议、纠正。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
录音范读,学生划出朗读节奏。
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与全班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3.三读课文,疏通文章文意。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朗读并结合注释和参考书籍,疏通大意。
学生活动后,教师补充重点词语:(多媒体出示)①虽有嘉肴()②虽有至道()③是故学然后知不足()④其此之谓乎()明确:①好,美②最好的③所以④说的学生朗读课文,概括内容,理清思路。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虽有嘉肴》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教案八年级下册语文《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语文《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一、导入教师写课题《虽有佳肴》,学生指出错误,“佳”应改为“嘉”。
佳:美丽的;嘉:美好的。
比较正式的。
如果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老师刚才的错误,应该是“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请翻译这句话的意思。
二、正音、形虽有佳文,弗读,不知其音也。
齐读全文,正字音。
虽有佳文,弗写,不知其形也。
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听写两个词语。
纠正字形,并请用文中的句子来形容。
“学然后知不足”,并翻译。
三、背诵课文请说说你背诵的方法。
句式对称。
结构清晰类比引出论点整个过程,实际上到这为止,都进行的很清晰。
而且学生答出了句式对称的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可这时候,我却横生枝节,问:“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与后面的句子,可不可以融合一下,然后学生就说不出来了,按说这一处本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可我却在此处纠结了好长时间,最后,学生也懵了,我自己也绕进去了。
后面,就草草的结尾了,一切也随之失败了。
1、这一过程,一是老师缺少必要的变通。
二是,对内容备的还是不够透,没有一语中的,点明缘。
2、而且,“教学相长”我在备课时本是特意查了读音的,但只是草草看了一眼,并没深究,结果讲课时,出现了字音反复的现象,真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3、并没有突出文章的读。
4、总是想讲出点知识,没有尊重学生的认知感受,他们不去思考,老师讲再多都是无用的。
5、所讲内容,都是流于表面,都是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没有提升。
教师自己还停留在浅层阅读上,没有能力引导学生。
今后,要潜心研究每篇课文,不仅仅是课文本身,相关资料都要去查,去探究。
所谓,厚积薄发,没有厚积是真的发不出来呀。
也就是说,课堂上最核心的还是学生。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能解决地就放手,老师需要的是组织,组织活动,让他们一步步掌握自己能掌握的知识。
然后,是引领,引导他们到达一个他们自己攀登不上的高度,这才是老师的职责和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
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
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预习学案(见后面附录)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老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散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答应了。
人带着蜗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人觉得不耐烦了,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
”上帝回答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
”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平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人发现:其实不是我在牵着蜗牛散步,而是蜗牛带着我散步。
这个故事里到底是人带着蜗牛,还是蜗牛带着人呢?其实,学习有时是相互的,你在教会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很多。
这就是教和学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更加详细地探讨一下教与学的关系。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二)读清句读学习文言文,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读通句读,虽然文章已经有了标点,不过有些句子之间还需要再次停顿,请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朗读可以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刚刚开始教文言文朗读要教会学生拉长语调,将停顿的地方表现出来。
(三)解读文本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解释重点实词虚词旨:甘美善:好处虽:即使翻译句子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它的好处。
(2)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参考句子:虽有异香,弗闻,不知其妙也;虽有万卷书,弗读,不懂其道也。
作者采用同一句式从嘉肴到至道,是一种类比的方式,我们刚才的仿写就是将类比拓展开来,这么做可以将道理形象化,人们对至道难以理解,但对嘉肴这类常见事物非常熟悉,将深奥的道理赋予简单的生活现象当中。
【设计意图】仿写句子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直白地了解类比的妙处,直接讲解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如果学会了仿写,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解释重点实词困:不通反:反省强:勉励长:促进翻译句子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
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2)请大家完成下面的填空,用箭头表示“教”与“学”的促进方向。
学习让我们发现自己不足,这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反”,“自反”指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之后呢?对,坚持学习;当“教”遇到理解不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强”,“自强”的意思是自我勉励,勉励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对,还是回到学习中去。
所以对于“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整理为:学习让我们懂得更多,学后我们就可以教;当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返回来再次学习;教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收获很多,这实际上也是学的过程;当教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勉励自己,重新回到学习中来。
说说自己身边“教”和“学”的故事。
教师分享故事:事例一、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老师平时教你们知识,不过有时候同学们的精妙回答也会提醒老师,让老师拓宽思路,这就是老师在教你们的同时也学到了方法。
事例二、老师平常为了教好大家,上课之前要进行备课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读懂要教的内容,老师查阅大量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中吸取营养,所以当我教遇到困惑的时候,我还是回到学习中去,借助其他人的力量完成教的任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学习的难点,所以设置两个活动来强化,第一个活动是理论上的理解,用直观的方式画出“教”与“学”的关系;第二个活动是将这种关系生活化,带到自己身边来,通过列举事例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教”与“学”的关系。
分享的事例分别从一个人和两个人的角度来阐释“教”与“学”,具有代表性。
3.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1)结合预学案明确第一个学的读音(xiào)、含义(教),明确“其……乎?”的意思(大概……吧?“(2)翻译句子:《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学”(xiào)与“学(xuė)”其实就是一个字?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看下面两个字——。
比较这两个字的不同。
明确:这是《说文解字》中“教”与“学”的写法。
前面这个是“教”,后面这个是“学”,不难发现这两个字的写法非常相似。
其中表示算筹,指的是孩童,表示手持鞭子、棍杖。
学字多了几个形状:像爪一样,表示的是手,突出“手把手”教的含义,即庐,表示房屋。
其实教与学在古文中属于异体字,即音义完全相同,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
也就是说,教与学原本在古文中意思是一样的。
大家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学习,所以教是学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教与学的理解,通过构字来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古文知识。
指导背诵本文主要讲述“教”与“学”的关系,从什么地方开始引入的呢?(嘉肴)对于嘉肴美味,我们首先要吃,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请背诵第一句。
学习是为了懂得更多的道理,跟吃美食一样,要懂得最好的道理,必须要学习。
背第二句。
学习有了体会,就要与人分享,这就是教。
学习有了困惑,就要学会反省,然后继续学习;教别人遇到了困难,要学会自我勉励,然后也要继续学习。
所以说教学相长。
背诵第三、四、五句。
文章最后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相长的道理,应用了《兑命》中的一句话,请背诵这句话。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当堂落实文言阅读背诵问题,梳理文脉。
尤其是从至道的学习如何转到“教”与“学”的关系。
可以理解为“教”是学习之后的一种分享过程。
拓展延伸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训。
”根据《虽有嘉肴》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可以自由讨论)【设计意图】引入陶行知先生的话是希望将古今的教育教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陶先生的话是对“教学相长”的一个有力佐证。
结束语: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
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少年时。
少年是学习的大好时光,我们要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反省。
作业布置搜集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背诵其中自己认为感悟最深的五句。
板书设计附录:《虽有嘉肴》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4.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二、相关链接《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
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预习作业(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嘉肴()兑命()学学半()自强()教学相长()(二)正确使用词语1、通假字兑命通2、古今异义①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②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解释下列的词语。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三)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