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完整版
屈原列传两汉: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
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
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
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
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
”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
文言文《屈原列传》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屈原列传》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屈原列传》是《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生平的部分,选编时删去原文中收录的《怀沙》赋,加上了司马迁为该传写的赞语,作为本文的最末一段。
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以委婉典雅的辞藻,讴歌了屈原高尚的品德和爱国的精神,感叹了世道的不公,表达了对屈原深切的同情。
【原文】屈原列传出处:《史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④,争宠而心害其能⑤。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⑥。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⑦,(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⑧。
【注释】①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②娴:熟习。
③任:信任。
④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
⑤害:妒忌。
⑥属:写作。
⑦伐:自我夸耀。
⑧疏:疏远。
•【原文】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①,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
离骚者,犹离忧也③。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④,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⑤,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⑥,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诽而不乱⑧,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⑨。
其文约⑩,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3)。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
濯淖污泥之中(15),蝉蜕于浊秽(16),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注释】①聪:听觉灵敏,此处指明辨是非。
《屈原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屈原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
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
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
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虽然事迹简略,但文笔沉郁顿挫,咏叹反复,夹叙夹议,是一篇有特色的评传式散文。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
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
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
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屈原的作品,《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
《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为屈原作品。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屈原列传》古文赏析【作品介绍】《屈原列传》是《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生平的部分,选编时删去原文中收录的《怀沙》赋,加上了司马迁为该传写的赞语,作为本文的最末一段。
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以委婉典雅的辞藻,讴歌了屈原高尚的品德和爱国的精神,感叹了世道的不公,表达了对屈原深切的同情。
【原文】屈原列传出处:《史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④,争宠而心害其能⑤。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⑥。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⑦,(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⑧。
【注释】①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②娴:熟习。
③任:信任。
④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
⑤害:妒忌。
⑥属:写作。
⑦伐:自我夸耀。
⑧疏:疏远。
•【原文】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①,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
离骚者,犹离忧也③。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④,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⑤,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⑥,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诽而不乱⑧,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⑨。
其文约⑩,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3)。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
濯淖污泥之中(15),蝉蜕于浊秽(16),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注释】①聪:听觉灵敏,此处指明辨是非。
《屈原列传》原文分析和翻译
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王族本姓芈[读音mǐ],后来分出“屈”、“景”、“昭”等姓。
屈原的祖先熊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封于屈地[湖北姊归县东],因此以屈为姓)。
为楚怀王左徒(官名)。
博闻强志(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翻译:屈原,他的名是平,楚国王族的同姓。
(他)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博闻强记,懂得治理(国家的)乱局,熟悉辞令。
进入朝中能与国王议论国事、来发布号令;在外面可以接待宾客,应对诸侯国。
国王很重用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读音zhǔ,连接,聚集)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翻译:上官大夫和他同朝为官,(为了)争宠而心中嫉妒他的才能。
(楚)怀王让屈(起草)原制定宪令,屈原编写草稿尚未定稿。
上官大夫见到(这事)就想抢去(做),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因此就(在怀王那)进谗言说:“国王您让屈原制定宪令,众人没有不知道的。
每有一个法令出来,屈原就炫耀他自己的功劳,认为‘没有我不能做的事’。
”国王恼怒就疏远屈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通‘罹’,遭受)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读音dá,忧伤),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很多表现爱情的民歌)好色而不淫,《小雅》(《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内容多是失意臣僚讽刺时弊)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读音kù,古代帝王),下道齐桓,中述汤武(商汤帝、周武王),以刺世事。
汉司马迁《屈原列传》翻译及赏析
汉司马迁《屈原列传》翻译及赏析原文:屈原列传汉·司马迁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翻译: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
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
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
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
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
”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
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
文言文:《屈原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屈原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屈原列传》两汉: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来宾,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屈原列传》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1)。
为楚怀王左徒(2)。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3)。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4),屈平属草稿未定(5)。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6)。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7)。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8)。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9)。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10)。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1)。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12);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3)。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14)。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15)。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16),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17)。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47)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屈原列传》原文及对照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及对照翻译《屈原列传》原文对照翻译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
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
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
”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屈原列传》全文带注释
《屈原列传》全文带注释司马迁《屈原列传》全文带注释《屈原列传》选自《史记》,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列传》全文带注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屈原列传》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①。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②”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③。
“离骚”者,犹离忧也④。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⑤。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⑦。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⑧。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⑨。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⑩。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屈原列传全文
屈原列传全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
王怒而疏屈原。
屈原遂作《怀沙》之赋。
其后秦并六国,威胁楚国,屈原又作《离骚》。
并序九章,叙昭君之事。
楚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极陈利害,怀王乃悟,复使屈原造为宪令。
顷襄王时,秦破郢都,屈原自沈于汨罗江。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自沉汨罗?”屈原曰:“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是司马迁对于屈原的评价。
关于这位先生,没什么好说的,他身负不凡才情和美德,却遭受着无尽冤屈,在历史中失去了踪迹。
或许只有在字里行间的解读中,寻觅那些流淌过的音符,回味远古的厚重气息。
然而,当你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历史深处,走近伟岸的背影,细细聆听,你会发现,一切被蒙蔽的感知,正随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声线消融殆尽。
用无言的泪水,祭奠心中永恒的屈原。
所谓“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更像是激励、呼唤一种精神,一个魂魄,是其终究无法磨灭的印记,它们都刻写在《离骚》的每个词语,每句诗文,乃至每条纹络。
遥想当年,屈原投身汨罗,“举世混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虽“不忍见之于王”但仍不改变初衷。
即便最后的结局让人悲伤难忘,就连诗圣杜甫也喟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见,那场灾难,几乎将整个楚国毁灭。
“惟其信,故其忠”。
在命运面前,他选择坚持自己的人格,也相信真理的力量。
虽因奸佞谗臣从中作梗而导致怀王疏远屈原,却也不减其高尚品质。
据传屈原身佩长剑,不带侍卫,孤身游历国内外各地。
有次在山中迷路,误入一座森林茂密的古庙。
见供桌上放着一把七弦琴,以为琴主人是一位隐士高人,便想拜访。
谁料刚走到跟前,琴便突然飞落,碰翻香炉,琴摔坏了。
四周静悄悄的,屈原以为琴主人已经走了,也就回去了。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屈原列传两汉-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屈原列传(司马迁)
屈原列传司马迁〔两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屈原列传原文及解析
屈原列传1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2。
博闻强志3,明于治乱4,娴于辞令5。
入则与王图议6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7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8,争宠而心害其能9。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10,屈平属11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12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13其功,曰以为14‘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15也,谗谄之蔽明16也,邪曲之害公17也,方正之不容18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19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20,故劳苦倦极21,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22,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23,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24。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25。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26,下道齐桓27,中述汤、武28,以刺世事29。
明道德之广崇30,治乱之条贯31,靡32不毕见。
其文约33,其辞微34,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35,举类迩而见义远36。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37;其行廉,故死而不容38。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39,蝉蜕于浊秽40,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41,皭然泥而不滓者也42。
推43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44。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45,惠王46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47,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48,秦愿献商於49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50。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51,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52,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53。
魏闻之,袭楚至邓54。
楚兵惧,自秦归。
司马迁《屈原列传》考点解析及原文翻译
司马迁《屈原列传》考点解析及原文翻译《屈原列传》考点通假字1、离:犹离忧也(通"罹")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4、绌:屈平既绌(通"黜")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6、见:靡不毕见(通"现")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一词多义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2、志: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3、直: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志,以事其君(名词,正直)②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与"横"相对)③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通"值",价值)④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对的)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词类活用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6、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7、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11、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古今异义的词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今义:色彩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4、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今义:颠来倒去5、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屈原列传》解析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
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
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及对照翻译《屈原列传》选自《史记》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屈原列传》解析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
当时,秦国兵力最强。
但是楚国和齐国从亲,是可以抵抗强秦的,因为楚国疆土最大,齐国财力最富,而且楚、齐从亲,其他山东之国也会跟楚齐一道合纵来共同对付秦国。
如果楚王能始终用屈原的外交主张,并且修明内政,那当时的天下还不知鹿死谁手。
本传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楚国和齐、秦的关系,从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的正确。
当楚怀王重用屈原任为左徒的时候,齐、楚从亲,秦国不敢侵犯。
等到楚怀王听信了上官大夫的毁谤而疏远了屈原之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联盟,以便各个击破。
张仪骗楚王说,楚国如能和齐国绝交,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图便宜,便当真和齐国绝交。
张仪又说是献地六里,不是六百里。
楚怀王大怒,就兴兵伐秦。
楚国没有了齐国的援助,弄得损兵折将,丧权失地。
这才又命屈原出使于齐,和齐国恢复邦交。
秦国又说把汉中地还给楚国来讲和。
楚怀王因为恨透了张仪,说不愿得地,愿得张仪才甘心。
张仪居然来到楚国,收买了楚王的宠臣靳尚和宠姬郑袖,竟又安然返国。
等到屈原从齐国回来,问楚王为什么不杀张仪,他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这样,又上了秦国的当。
其后,诸侯兵击楚,楚又大败。
其后,秦又骗楚怀王到秦国去,屈原劝他不要去,可是他听了他的幼子子兰的话到秦国去了。
果然一到秦国,秦国就不放他回去,要挟他割让土地,终至客死于秦。
他的儿子顷襄王忘却血海深仇,反而向秦屈膝,重用亲秦派子兰等人,放逐屈原。
后来楚竟为秦所灭。
这些事实充分表明了楚国亲齐,秦国就不敢侵犯;亲秦,就吃秦国的大亏。
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是异常推崇的。
本传说屈原的《离骚》是“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屈原列传》文言文赏析
《屈原列传》文言文赏析《屈原列传》文言文赏析及原文译文知道吗?《屈原列传》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其中又删去了屈原《怀沙》赋全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列传》文言文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屈原列传》赏析本文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其中又删去了屈原《怀沙》赋全文。
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
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
最后,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
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虽然事迹简略,但文笔沉郁顿挫,咏叹反复,夹叙夹议,是一篇有特色的评传式散文。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
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楚官名。
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
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屈原列传翻译及原文高中
屈原列传翻译及原文高中屈原列传翻译及原文高中整理如下:屈原列传【作者】司马迁【朝代】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
水行 船儿却迟缓不向前进,被漩流拖着原地晃荡。 一叶孤帆,沙汀夜泊· 淹回难进,能不令迁客 魂销于江上耶?
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
路程的细致描写。去国日远也 。 “路程的艰难”的具体化。 在《离骚》中有“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 悬圃”这种形容驰行神速的句式,此处用同样 句式写“朝发枉阝者兮,夕宿辰阳”,却用来形 容舟行的缓慢,因为枉渚只不过是沅水在辰阳 (今湖南辰溪县)附近拐过的一个小湾。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这里用了一个“南夷”的刺耳称呼,表面上 联系南行,指南部末开化的楚人;然而联系 上文的“莫余知”者,和当时中原对整个楚 民族蔑称“蛮夷”,可知诗人意实双关。他 是有意识用了这个自己也不能容忍的称呼, 来称呼楚人(上层集团),这是恨铁不成钢, 好比对同胞大声疾呼:“丑陋的楚国人”!
三、在双重结构的设置中,强化了理 想与现实的矛盾。
前高驰者,今幽独困顿矣;前与重华游 者,今与猿貁侣矣;前与天地寿日月光, 今入山林雨雪中,并不知有天地日月矣; 字字与前互映。 突出了“不容于世”的独特的美质。 坚定的信念
浪漫主义的先河 浪漫主义的先河
实质: 个性情感的张扬
钱钟书:《三百》有物色,无景色 涉江……开后世诗文写景法门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笔兼写景色与心理 如:第二段:冲撞不出的挣扎 第三段:孤苦幽独的寂寞悲凉
二、象征手法的纯熟运用
诗歌一开始,诗人便采用了象征手法,用好 奇服、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佩宝璐来 表现自己的志行,以驾青虬骖白螭、游瑶圃、 食玉英来象征自己高远的志向。最后一段, 又以鸾鸟、凤凰、香草来象征正直、高洁; 以燕雀、乌鹊、腥臊来比喻邪恶势力,充分 抒发了诗人内心对当前社会的深切感受。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朱子:奇服,奇伟之服,以喻高洁之行 杨胤宗:屈子浩然不以生死动其心,奇服高冠, 长剑低昂,高驰长歌于空山清水之间,两千 载之后,犹可想见特立之行焉。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弛 而不顾。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僻远:以上山、水之行的总括
既而曰何伤,自解之词/诗人对流放的行程采取
蔑视的态度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溆浦是这次涉江流放的终点。 心神迷乱:迷路不知南北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朱熹注:“乱,乐之卒章也。” 乱辞的功能,可分总结要点、强调重点、宣发 感慨和提升哲理诸种。 本诗的乱辞承接前面的人生和历史的深刻体 验,进行哲理的概括和升华,并最终发表感慨, 其功能特征是有重点的综合
这里采用吉鸟与凶鸟、芳香与恶草二元对立 的形态,隐喻了朝政昏乱和价值颠倒。
再次重申的世界的荒诞性
“惟灵均将逝,脑海波起,通于汨罗, 返顾高丘,哀其无女,则抽写哀怨,郁 为奇文。茫洋在前,顾忌皆去,怼世俗 之浑浊,颂己身之修能,怀疑自遂古之 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 人所不敢言。”在传统诗教影响下的诗宗
词客们看来,屈原的“放言无惮”发泄个人 对昏君的怨愤之情,实在是对“止乎礼义” 的诗学传统的反叛
接舆成奴隶 桑扈没衣裳。 忠臣不重用, 贤人不表彰。 伍员赐剑死, 比干剜心亡。 今天与历史一模一样, 我又何必怨恨当今的君王。
诗人从历史上寻找自己人格和命运的范型,却寻找到 了伍子、比干式的灾难,接舆、桑扈式的狂狷人生, 可见他已经丧失了被疏和流放汉北时期那种对楚君 醒悟和楚政复苏的期待,已经体验到在全盘政治无可 挽回地荒唐下去的时候,自己在代表着一部民族史在 受难。因此他以舒缓的语句,半是嘲讽、半是下决心 地说:联想前世就是这么样了,我又为何要抱怨当今 的人?我打算守持正道而不犹豫,必然会更加晦气而 了此一生。他在代表着一部历史,古今参照,深长叹 息了。
在尖锐的社会批判中隐藏着一种人格自尊自 重的潜意识。
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这是一种开放性的结尾,这位身处阴阳失位的 昏乱时世的忠贞之士,又要远行了。 他要奇服高驰?避世独立?世无立足地,从 彭咸之所居? 一切留待读者去思考。 而对世界本身否定后,还有多少选择余地?
一、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有机结合
王逸曰: 言时世贪乱,遭君蔽暗,无有知我 者,然犹高行抗志,终不回曲也。 王夫之曰: 世虽莫知,而所怀者远大,欲以 济世匡君,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朱子曰: 乘灵物,从圣帝,游宝所,皆见其志行之高 远。 蒋骥:首序己志行高洁,远追圣帝,足以光 四表,而垂万世,以起下莫知之意
诗人没有了“怨”,没有了“哀”,承担了 历史本质上的荒诞。
这是更彻底的“怨”、更彻底的“哀”
那神鸟凤凰,一天天地远翔, 那小麻雀黑乌鸦,却占据了祭坛。 香美的露申、辛夷,死在草木交错的丛林; 腥躁恶臭的气味,弥漫在神圣的殿堂。 芳香美好的花草,却没有立足的地方。 阴阳颠倒,昼夜反常, 我心中满怀着忠诚,却郁闷失意,难以实现 理想。 哦哦!我要走了走了,走向远方。
流浪之歌—— 系统地反映了屈子的 流浪经历,及其在精神、肉体双重 痛苦折磨下思想感情的变化。
A、《哀郢》、 《抽思》、 《涉江》、 《怀沙》 B、《桔颂》; C、《惜诵》、 《思美人》、《惜往日》、 《悲回风》。 涉江 ....swf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离骚》(早期作品)
“中国之诗,舜云言志;而后贤立说,乃
云持人性情,三百之旨,无邪所蔽。夫 既言志矣,何持之云?强以无邪,即非 人志。许自由于鞭策羁縻之下,殆此事 乎?”
《摩罗诗力说》
所以在鲁迅看来,无论是孔子“温柔敦厚” 之诗教、老子的“不撄之治”,或是柏拉图 “谓诗人之乱治,当放域外”,都是毁灭诗 的真正价值的“权术”,是对富有个性的人 的情感的“设范以囚之”。
对现存世界的怀疑与批判
“盖诗人者,撄人心者也。凡人之心,无不有 诗。如诗人作诗,诗不为诗人独有,凡一读 其诗,心即会解者,即无不自有诗人之诗。 无之何以能解?唯有而未能言,诗人为之语, 则握拨一弹,心弦立应,其声澈于灵府,令 有情皆举其首,如睹晓日,益为之美伟强力 高尚发扬,而污浊之平和,以之将破”!。
溆浦在辰洲万山之中,前言“虽僻远亦何 伤”,此非但僻远,乃猿貁之所居,已然非 复人境。 幽冷寂暗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 终穷。
前哀南夷,至此不能不自哀矣。 自知返国无望,故徘徊于退则静默而莫余知,进而 呼号又莫闻之的悲愤中,斯沉重的哀音曰“固将愁 苦而终穷也。 志在瑶圃昆仑,而忽幽独自处于此,将终老于此, 能无哀乎?然其心终不肯变也。故自甘处穷。
旦余济乎江湘
一个可以伴同帝舜登昆仑的奇才,却被流放涉 江去伴烟瘴.
“莫无知”与“哀”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王夫之:既至,登矶西望,时方秋冬,
风自西北来,临风回眺,故国杳在天西 矣。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陆行
王逸:言我马强壮,行于山皋,无所驱 驰;我车坚牢,舍于方林,无所载任也。 以言己才德方壮,诚可任用,弃在山野,亦 无所施也。
对后世的影响
鲁迅:
“伟辞逸响,卓绝一世”
“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 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 不遵矩度……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 乃甚或在三百篇之上”。
欣赏:
雷电颂.mp3
郭沫若《屈原· 雷电颂》
1. 诗中一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本诗对楚国的态度如何?谈谈你对此的看 法。
司马迁《屈原列传》
•J:\屈原\国学原典· 史部· 二十四史系列· 史记· 卷八十四.htm
《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名作
朱熹:是后人所辑,“得其九章,合为一卷, 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楚辞集注>);
王逸: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心 罔极,故复作《九章》。章者,彰也,明也, 言己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楚辞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