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司马迁《屈原列传》

合集下载

《屈原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屈原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屈原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

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

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

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虽然事迹简略,但文笔沉郁顿挫,咏叹反复,夹叙夹议,是一篇有特色的评传式散文。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

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

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

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屈原的作品,《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

《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为屈原作品。

【公开课优质课件】《屈原列传》(司马迁)逐字逐句详解分析课件

【公开课优质课件】《屈原列传》(司马迁)逐字逐句详解分析课件
• 上有昏君 楚君怀王 • 下有佞臣 上官大夫
• 上官大夫嫉贤进谗 昏君楚怀王信馋
• 屈原被怀王疏远
任疏
第三段:为什么作《离骚》?疾:痛恨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
听:动作名,听力 之:主谓间,取独
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 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
谗谄:形作名,谄媚之人 明:聪明\明见 邪曲:形作名,邪恶小人
自 :从 竟:
•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 以:来 和。楚王曰:“不愿得地,
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屈原被绌,张仪行骗——怀王被惑,纵仪归秦
•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 当汉中地,
• 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 厚币(贿赂)用事者臣靳尚,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 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 “何不杀张仪?”怀王悔, 追张仪,不及。
第三段:《离骚》的内容
• 《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悱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 兼之矣。
•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 中述汤、武,
• 以刺世事。 •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
之条贯,靡不毕见。
好色:好写男女恋情 淫:过分,失当 怨悱:怨恨郁结 称:称颂 道:称道 述:称述 以:来 刺:讽刺 明:形作动,阐明 之:结构助词,的 治乱:安定与动乱 条贯:规律/条理 靡:没有 毕:全\都 见:通“现”
•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 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 质事楚,曰:“秦甚憎齐, 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 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 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 六里,不闻六百里。”楚 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 怒,大兴师伐秦。
绌:通“黜”,罢免,被 动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讲解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讲解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讲解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译文讲解《屈原列传》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列传》原文译文讲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屈原列传》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屈原列传》教材深度解读

《屈原列传》教材深度解读

《屈原列传》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1.怎样理解第10段中渔父和屈原的对话内容?明确: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

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着,最好是随波逐流,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餔糟啜醨。

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

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的同情、惋惜之情。

2.如何体会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明确:(1)本文是一篇极为精彩的传记作品,以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情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贵品德,也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谗臣的阴险。

文章第一部分记叙屈原受谗被疏后“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接着便热情赞颂了《离骚》的伟大成就和价值。

作者赞颂《离骚》实际上就是赞颂屈原。

第二部分写楚怀王疏远屈原后三次受骗于秦的史实,随即深入议论,谴责“怀王之终不悟”和“不知人之祸”。

在议论中充分表达了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三部分记述屈原自投汨罗江的情景。

在写渔父与屈原的对话时,既记述了屈原为什么被流放和“自投汨罗以死”的原因,也歌颂了屈原洁身自好、坚持操守、绝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

第四部分写屈原死后的影响及太史公的评价。

屈原死了以后虽然楚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模仿屈原的文辞,但由于“莫敢直谏”,数十年后,楚国就灭亡了。

作者由此赞叹像屈原那样“敢直谏”的性格是极其可贵的。

(2)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好处:便于发表议论,更便于抒发感情。

因为屈原人格的伟大,也因为作者的身世跟屈原有些相似的地方,所以作者和所有的志士仁人一样,对屈原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在记叙中一直满怀激情。

因此,议论即是作最高的赞颂。

精读感悟写作特点1.文章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屈原列传》原文分析报告和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分析报告和翻译

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王族本姓芈[读音mǐ],后来分出“屈”、“景”、“昭”等姓。

屈原的祖先熊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封于屈地[湖北姊归县东],因此以屈为姓)。

为楚怀王左徒(官名)。

博闻强志(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翻译:屈原,他的名是平,楚国王族的同姓。

(他)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博闻强记,懂得治理(国家的)乱局,熟悉辞令。

进入朝中能与国王议论国事、来发布号令;在外面可以接待宾客,应对诸侯国。

国王很重用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读音zhǔ,连接,聚集)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翻译:上官大夫和他同朝为官,(为了)争宠而心中嫉妒他的才能。

(楚)怀王让屈(起草)原制定宪令,屈原编写草稿尚未定稿。

上官大夫见到(这事)就想抢去(做),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因此就(在怀王那)进谗言说:“国王您让屈原制定宪令,众人没有不知道的。

每有一个法令出来,屈原就炫耀他自己的功劳,认为‘没有我不能做的事’。

”国王恼怒就疏远屈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通‘罹’,遭受)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读音dá,忧伤),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很多表现爱情的民歌)好色而不淫,《小雅》(《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内容多是失意臣僚讽刺时弊)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读音kù,古代帝王),下道齐桓,中述汤武(商汤帝、周武王),以刺世事。

《屈原列传》人物浅析

《屈原列传》人物浅析

《屈原列传》人物浅析《屈原列传》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的生平和事迹。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诗篇不仅在古代享有盛名,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以下将对《屈原列传》中的几位主要人物进行浅析。

一、屈原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是楚国的人,被誉为楚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在楚国的官职很高,曾任楚怀王的宰相,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但由于忠言逆耳,屡遭忤逆,最后被楚怀王所嫉妒,遭遇驱逐。

在流亡期间,他写出了许多极富民族感情和深刻思想的著作,成为后人传诵不衰的经典。

屈原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为楚国和百姓谋福利,痛苦其不达目的,感慨缠绵寂寞,最终选择了投江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屈原以其高尚的品质和深厚的爱国情怀,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闪亮的名字。

二、楚怀王楚怀王是楚国的君主,他是屈原的反面人物,是屈原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之一。

楚怀王性情暴躁,嫉妒心强,不容忍有人比自己更出色。

对于屈原言论的忠告和反对,他总是不闻不问,甚至还陷害和驱逐屈原。

楚怀王不仅糟蹋了屈原这样一位忠臣,而且对待百姓也是残暴无情。

在《屈原列传》中,楚怀王不断对抗屈原,最终导致了屈原的悲惨结局。

楚怀王的冷酷无情和独断专行成为了屈原悲剧的推手。

三、妻子《屈原列传》中并没有交代屈原的妻子,但屈原诗作中曾提及他的妻子。

在《离骚》一诗中,屈原写道“妾妇将子”,可见屈原心中对妻子的思念和牵挂。

传说中,屈原的妻子是一个温柔贤淑、聪明能干的女性,她和屈原共同面对着艰难的流亡生活,毫无怨言地陪伴在屈原的身边。

她成为了屈原在凄凉岁月中的一丝温暖,为屈原在逆境中的奋发与坚韧提供了不少力量。

虽然在《屈原列传》中她没有被重点描写,但她也是屈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四、百姓《屈原列传》中,虽然没有直接描述百姓的形象,但从屈原的诗篇中可以看出屈原对百姓的深情厚意。

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

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

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及对照翻译《屈原列传》选自《史记》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屈原列传》解析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

当时,秦国兵力最强。

但是楚国和齐国从亲,是可以抵抗强秦的,因为楚国疆土最大,齐国财力最富,而且楚、齐从亲,其他山东之国也会跟楚齐一道合纵来共同对付秦国。

如果楚王能始终用屈原的外交主张,并且修明内政,那当时的天下还不知鹿死谁手。

本传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楚国和齐、秦的关系,从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的正确。

当楚怀王重用屈原任为左徒的时候,齐、楚从亲,秦国不敢侵犯。

等到楚怀王听信了上官大夫的毁谤而疏远了屈原之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联盟,以便各个击破。

张仪骗楚王说,楚国如能和齐国绝交,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图便宜,便当真和齐国绝交。

张仪又说是献地六里,不是六百里。

楚怀王大怒,就兴兵伐秦。

楚国没有了齐国的援助,弄得损兵折将,丧权失地。

这才又命屈原出使于齐,和齐国恢复邦交。

秦国又说把汉中地还给楚国来讲和。

楚怀王因为恨透了张仪,说不愿得地,愿得张仪才甘心。

张仪居然来到楚国,收买了楚王的宠臣靳尚和宠姬郑袖,竟又安然返国。

等到屈原从齐国回来,问楚王为什么不杀张仪,他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这样,又上了秦国的当。

其后,诸侯兵击楚,楚又大败。

其后,秦又骗楚怀王到秦国去,屈原劝他不要去,可是他听了他的幼子子兰的话到秦国去了。

果然一到秦国,秦国就不放他回去,要挟他割让土地,终至客死于秦。

他的儿子顷襄王忘却血海深仇,反而向秦屈膝,重用亲秦派子兰等人,放逐屈原。

后来楚竟为秦所灭。

这些事实充分表明了楚国亲齐,秦国就不敢侵犯;亲秦,就吃秦国的大亏。

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是异常推崇的。

本传说屈原的《离骚》是“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汉司马迁《屈原列传》翻译及赏析

汉司马迁《屈原列传》翻译及赏析

汉司马迁《屈原列传》翻译及赏析原文:屈原列传汉·司马迁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翻译: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

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

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

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

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

”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

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

《屈原列传》原文赏析(优秀8篇)

《屈原列传》原文赏析(优秀8篇)

《屈原列传》原文赏析(优秀8篇)篇一:注释篇一①之徒:这类人,这班人。

②祖:学习,效法。

③削:削弱。

④吊:悼念。

篇二:注释篇二①被:通“披”。

②渔父:捕鱼者,渔翁。

③三闾大夫:职官名,本文中代指屈原,因他曾任此职。

④见放:被放逐。

⑤凝滞:拘泥。

推移:变迁,转易。

⑥:吃,食。

糟:未清带滓的酒。

啜:尝,饮。

醨:薄酒。

⑦瑜、瑾:都是美玉名。

此处以喻高尚的品德。

⑧察察:清白,高洁。

⑨汶(mén,门)汶:污垢,污辱。

⑩晧晧:通“皓皓”,洁白,光明。

温蠼:尘滓重积的样子。

篇三:屈原列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篇三注释楚之同姓:楚王族本姓芈(mǐ米),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封于屈,他的后代遂以屈为姓,瑕是屈原的祖先。

楚国王族的同姓。

屈、景、昭氏都是楚国的王族同姓。

楚怀王:楚威王的儿子,名熊槐,公元前328年至前299年在位。

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

博闻强志: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志,同“记”明于治乱: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娴于辞令:擅长讲话。

娴,熟悉。

辞令,指外交方面应酬交际的语言。

上官大夫:楚大夫。

上官,复姓。

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属(zhǔ):写作。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

关于诗题,后人有二说。

一释“离”为“罹”的通假字,离骚就是遭受忧患。

二是释“离”为离别,离骚就是离别的忧愁。

反本:追思根本。

反,通“返”。

惨怛(dá):忧伤。

盖:表推测性判断,大概。

帝喾(kù):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名。

相传是黄帝的曾孙,号高辛氏。

齐桓:即齐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

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武:指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

条贯:条理,道理。

“见”同“现”。

指:同“旨”。

迩(ěr):近。

“见”同“现”。

称物芳:指《离骚》中多用兰、桂、蕙、芷等香花芳草作比喻。

疏:离开。

濯淖(zhuó nào):污浊。

蝉蜕(tuì):这里是摆脱的意思。

《屈原列传》人物浅析

《屈原列传》人物浅析

《屈原列传》人物浅析《屈原列传》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传记,主要记载了中国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的生平事迹。

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对中国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屈原在史记中的形象、性格特点、成就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希望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一、形象成就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公元前278年),字“云中”,号“渌水”,南阳(今湖北省南漳县)人,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和诗人。

他出生于一个世家,自幼聪颖好学,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

屈原年轻时聪明好学,广泛涉猎各种文化知识,深谙经史子集,尤其精通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他曾经任楚国的文官,为楚宣王的左徒,担任过宰相之职,是楚国政治的重要决策者和参与者。

屈原以其爱国的情怀和政治才能而闻名于世。

他在位期间,通过政治改革和军事建设,提高了楚国的国力,加强了楚国对外的霸权地位,为楚国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屈原还是一位文学家和诗人,他的《离骚》、《天问》、《渌水》等诗篇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性格特点在《屈原列传》中,屈原的形象主要表现在他的爱国热情、政治才能、文学才华和激进的性格特点。

屈原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人。

他心系楚国的命运和民众的疾苦,不惜倾尽自己的力量为楚国的强大和繁荣而努力奋斗。

他不仅提出了许多有利于楚国国力增强的政治建议,还亲自参与了楚国的政治决策和军事行动,充分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政治抱负。

屈原是一个具有卓越政治才能的人。

他在楚国政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曾经担任过楚国的宰相,为国家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他的政治才能不仅表现在他对国家政务的熟悉和处理得当,还表现在他对政治形势的敏锐洞察和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清晰思考。

这种政治才能使他在楚国政坛上备受重视,并为楚国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屈原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才华的人。

他的诗篇《离骚》等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表达形式,深受后人的喜爱。

《屈原列传》课文赏析

《屈原列传》课文赏析

《屈原列传》课文赏析原文呈现娴于辞令(4)。

入则与王图议(5)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6)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7)之【1】。

屈原,名叫平,是楚王的同族。

担任楚怀王的左徒。

他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就与楚怀王谋划计议国家大事,用来发布号令;对外接待他国使者,应酬各国诸侯。

楚怀王很信任他。

思路导引:首先简要介绍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写楚怀王“甚任之”。

“王甚任之”的原因有两个:一则屈原与楚王是同族;二则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这也是下文屈原受到上官大夫嫉妒的主要原因。

段解:开篇介绍屈原的姓名、出身、官职、政治才干和重要地位。

名师圈点:(1)左徒:官名。

(2)博闻强志:知识广博,长于记忆。

闻,学识。

志,记。

(3)明于治乱: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治,指国家安定。

乱,指国家动荡。

(4)娴于辞令:擅长外交辞令。

娴,熟练、熟悉。

辞令,应对的言辞。

(5)图议:谋划计议。

(6)接遇:接待。

(7)任:信任。

名师赏评:【1】此段主要介绍了屈原的文化素养、政治才干、外交能力这三个方面的才能。

以“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反映屈原的卓越能力;以“王甚任之”总括楚怀王对他的信任程度;以“博闻”“强志”“图议”“接遇”交代他受楚怀王信任的原因,也点明下文上官大夫嫉妒他的原因。

②上官大夫与之同列(8),争宠而心害其能(9)。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10),屈平属(11)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12)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13)其功,曰以为(14)‘非我莫能为’也。

”【2】王怒而疏(15)屈平。

【3】上官大夫和屈原地位相同,想争得楚怀王的宠幸而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楚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撰写好了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取,屈原不给他。

于是他就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

每一项法令公布后,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出来’呢。

《屈原列传》人物浅析

《屈原列传》人物浅析

《屈原列传》人物浅析《屈原列传》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一篇列传,记载了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的生平及其为楚国付出的奋斗与牺牲。

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人生经历和才华使得他成为了当时楚国的风云人物。

本文将为大家深入解读《屈原列传》,对屈原这个令人敬佩的人物进行一番浅析。

屈原,名平,字原,楚国人。

他是楚怀王的大臣,曾任楚国的左徒。

他在楚国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楚国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屈原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的《离骚》、《天问》等诗作至今仍被人们传诵。

屈原所处的是战国乱世,政治斗争与阴谋诡计无处不在,最终他因被谗害而投河自尽,留下了千古悲壮的传说。

从《屈原列传》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忠诚于楚国的大臣。

在司马迁笔下,屈原被描述为一个忠诚于国家、热爱家乡的形象。

他不仅在政治上尽心尽力,为楚国出谋划策,而且在文学上也表现出对楚国的深厚感情。

他的诗作《离骚》是对楚国的赞美和思念,其中蕴含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屈原的忠诚和爱国之心感染着每一个读者,使人们对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产生敬仰之情。

屈原也是一个有远见和政治才能的人物。

在楚怀王的治理下,楚国内部发生了一系列政治变革和改革,而屈原则是楚国政治的中坚力量。

他积极参与楚国的政治决策,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

《屈原列传》中提到了屈原多次向楚怀王提出忠告和建议,希望楚国能够摒弃外来的陋习,实行变法图强,提高国家的实力和国民的福祉。

他的政治主张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

除了在政治上的杰出表现,屈原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他的诗作堪称千古绝唱,被誉为楚辞之祖。

在他的诗作中,既有对国家兴衰的深刻思考,也有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抒发。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尤其是《离骚》一诗,以其豪放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一代代的中国人,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

【课外阅读】解读司马迁《屈原列传》

【课外阅读】解读司马迁《屈原列传》

【课外阅读】解读司马迁《屈原列传》每读《史记·屈原列传》,我的脑海中就会交替映现出两幅遥远而清晰的画面:一幅是,被放逐于江湘之间的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一边踽踽独行,一边悲切吟唱。

这就是后人所谓的“屈子行吟图”,是屈原作为诗人的永恒雕像。

一幅是,屈原自沉一百六十多年之后,年方二十的司马迁“南游江淮”,来到屈原自沉的汩罗江畔,临流凭吊,嘘唏垂涕。

理解这两幅充满浓郁的悲剧气息的画面的关联,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看作是一位悲剧诗人和一位悲剧诗人式的史学家的灵魂穿越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汩罗江畔,在司马迁幽禁的囚室中进行的一次对话;看作是司马迁对屈原的诗人之心的深刻解读。

正因为如此,这篇《屈原列传》便不仅是对屈原生平事迹的简要记载,而且是对屈原的诗人之心的“真实”记录。

司马迁以叙说的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了屈原的诗人心迹,表现了对诗人屈原的由衷敬慕:首先是“推其行”,即肯定屈原有着超越于世俗之辈的颖脱之才与卓异人品,而这种才能与人品是他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基点。

屈原在《离骚》中,或自叙身世,或抒写悲慨,却始终都把对自我才能与人品的肯定作为抒情言志的前提。

司马迁对之深信不疑,且由衷地推崇。

所以,他在《屈原列传》的开头就高度概括了屈原的颖脱之才:“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在以下的具体叙事中,更突出地以屈原的怀才不遇与楚国灭亡之间的关系,反证其才能决不为虚。

但是,仅有奇才,而无洁行,仍然不能成为被后世推戴的人物,亦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

司马迁深知才能与人品间的必然联系,所以,又多次称道屈原的卓异人品。

最突出的当然是屈原行吟泽畔时与渔父的对话。

这段对话,亦见于《楚辞》的《渔父》篇,文字略有差异。

其是否为屈原所作,后人亦多有怀疑。

但司马迁把它自然地融入传记的叙事之中,既增加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又生动而深刻地体现了屈原在“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时,绝不“与世推移”,“随流扬波”,而要“怀瑾握瑜”,“宁赴常流”亦不改“皓皓之白”的人品。

解读司马迁《屈原列传》

解读司马迁《屈原列传》

解读司马迁《屈原列传》解读司马迁《屈原列传》都把对自我才能与人品的肯定作为抒情言志的前提。

司马迁对之深信不疑,且由衷地推崇。

所以,他在《屈原列传》的开头就高度概括了屈原的颖脱之才:“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在以下的具体叙事中,更突出地以屈原的怀才不遇与楚国灭亡之间的关系,反证其才能决不为虚。

但是,仅有奇才,而无洁行,仍然不能成为被后世推戴的人物,亦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

司马迁深知才能与人品间的必然联系,所以,又多次称道屈原的卓异人品。

最突出的当然是屈原行吟泽畔时与渔父的对话。

这段对话,亦见于《楚辞》的《渔父》篇,文字略有差异。

其是否为屈原所作,后人亦多有怀疑。

但司马迁把它自然地融入传记的叙事之中,既增加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又生动而深刻地体现了屈原在“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时,绝不“与世推移”,“随流扬波”,而要“怀瑾握瑜”,“宁赴常流”亦不改“皓皓之白”的人品。

这种超越于世俗之辈的才能与人品,既是屈原“为人”的根本基点,亦是他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根本基点,所以,司马迁在整篇叙事的字里行间又都流露着由衷的盛赞。

其次是“悲其志”,即肯定屈原人生命运的悲剧性,并揭示其悲剧形成的根源,分析其悲剧命运与诗歌创作间的深刻关联。

这是《屈原列传》的核心内容。

文中揭示的屈原命运的悲剧根源最主要是,屈原不能因为生存得失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准则与精神操守,而楚怀王又于昏愦之中不能了解屈原,反而疏远、放逐了这位忠诚不阿的人才。

文中有几处写道:“疾王听之不聪也”“怀王之终不悟也”“此不知人之祸也”,正是司马迁读了《离骚》等诗之后,结合历史事实作出的评判。

这评判之中既有对悲剧制造者怀王的责难,又暗含着对自身命运同样不幸的悲戚。

文中分析屈原的悲剧命运与其诗歌创作间的关系,最主要是“……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一段。

其“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意思与《报任安书》中所说的“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完全相同。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
【作品介绍】
《屈原列传》是《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生平的部分,选编时删去原文中收录的《怀沙》赋,加上了司马迁为该传写的赞语,作为本文的最末一段。

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以委婉典雅的辞藻,讴歌了屈原高尚的品德和爱国的精神,感叹了世道的不公,表达了对屈原深切的同情。

【原文】
屈原列传
出处:《史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④,争宠而心害其能⑤。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⑥。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⑦,(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⑧。

【注释】。

《屈原列传》中屈原形象辨析

《屈原列传》中屈原形象辨析

《屈原列传》中的屈原形象《屈原列传》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司马迁,太史公曾曰:“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篇章集中表现了屈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司马迁之所以悲屈原之志,并第一次如此充满感情地写下了记载屈原生平事迹的《屈原列传》,是因为司马迁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生平志趣、政治遭遇等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种心理上的共鸣,使得司马迁在描述屈原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时候,更多的带有心理上的亲近感。

譬如文章一开始说:“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这样的一段描写,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在描述屈原的能力、水平——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与地位——与王图议国事,出号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如果仔细解读,也可以读出其中的一些主观倾向:一个时代的能臣干吏,原本就应当具有“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水平,所追求的也应当是能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因此这既是对屈原的写实,某种程度上也反映着作者司马迁内心的一种意象。

那么在解读出这一结果的时候,就应当有一种向学生认知延伸的教学动机:作为今天的高中学生,也应当有这样的人生志向与追求。

与此同时,还应当注意到屈原的形象也是一种文学形象,正如有研究者指出:《屈原列传》开创了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两个维度,历史形象适用于总体上阐述屈原文学创作情形,也就是作者论;文学形象则表现为有关屈原作品内容的批评,即作品论。

这里所说的文学形象,又包括两层意味:一是从作者司马迁角度看,上面所解读的意象,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司马迁心中的文学形象。

除此之外还应当注意,屈原也有自我塑造的文学形象,而这给后人也提供了多重阐释的空间和可能,具体则可从屈原本身的作品中去解读,此处不再赘述。

二、文学作品与实际的屈原形象文学作品中屈原的形象,无法避免地与文学作品的创造者有关,无论是作为后来者的司马迁,还是作为文学主角的屈原本人,都在用自己的眼睛来看待真实的或内心所期待的屈原。

《屈原列传》人物浅析

《屈原列传》人物浅析

《屈原列传》人物浅析《屈原列传》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记载了中国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的生平和事迹。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其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将对《屈原列传》中的人物进行浅析,探讨其性格特点、思想倾向以及对历史的影响。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和文学家。

他对楚国政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和忠诚的忠臣。

从《屈原列传》中可以看出,屈原的人物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屈原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爱国诗人。

在《屈原列传》中,屈原不仅是一位忠臣,也是一位文学家。

他以自己的诗歌才华,歌颂了楚国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表达了对家国的深切之情。

他的《离骚》、《天问》等作品,以其瑰丽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和对国家的深情厚爱,使他成为了中国古代爱国诗人的典范。

屈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思想家。

在《屈原列传》中,屈原对楚国的政治现状和民生疾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分析,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政治理论和民生观念。

他认为政治制度需要改革,才能使国家强盛;他关心民生疾苦,呼吁减轻赋税负担,改善人民生活。

他的忧国忧民之情,使他成为了一个具有高尚品质和深刻思想的人物形象。

《屈原列传》中塑造出了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政治家、浪漫主义情怀的爱国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家的屈原形象。

他的人物形象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中国文学和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和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他的爱国之情、忠臣之志、文学才华和思想洞见,使他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和政治思想的杰出代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屈原列传》人物浅析

《屈原列传》人物浅析

《屈原列传》人物浅析
《屈原列传》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传记,全文记述了楚国大臣、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

屈原夙贤之子,早年随楚怀王游历天下,后来在楚国担任大臣,为楚国的发展尽心尽力,但因身居内阁,受到其他大臣的排挤和诋毁,最终被贬至南楚。

在南楚流浪期间,屈原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成为中国先贤之一。

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的思想家。

他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治理念和文化思想。

在《离骚》中,屈原通过“离骚”这一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大郑(中国北方地区)的爱和对楚国的忧虑,写出了“胡为乎哉,废市人之耳目”的豪气壮志。

他强调社会需要有一种人人平等的精神,反对贵族专权,主张君人之交深如水,而工商之交可酌而也,他的思想理念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屈原表现出了深厚的文学才能。

他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诗歌的奠基者,而且创作了许多著名的、富有深刻含义的诗篇,如《九歌》、《九辩》、《怀沙》等。

这些作品独具风格,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不良现象的痛斥。

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们欣赏和传颂。

综上所述,屈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诗人,也是一位人格高尚、仁慈可亲的伟大思想家。

他的思想和诗歌深入人心,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屈原被人们尊称为“爱国诗人”,他的精神财富不断为人们所借鉴和传承。

《屈原列传》原文及译文

《屈原列传》原文及译文

《屈原列传》原文及译文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及译文在语文的这个科目的学习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学到很多的有关重要的课文的文言文,而不同的课文的重要的知识点是不一样的,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屈原列传》原文及译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屈原列传原文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司马迁《屈原列传》
每读《史记屈原列传》,我的脑海中就会交替映现出两
幅遥远而清晰的画面:
一幅是,被放逐于江湘之间的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一边踽踽独行,一边悲切吟唱。

这就是后人所谓的屈子行吟图”是屈原作为诗人的永恒雕像。

一幅是,屈原自沉一百六十多年之后,年方二十的司马迁南游江淮”来到屈原自沉的汩罗江畔,临流凭吊,嘘唏垂涕。

理解这两幅充满浓郁的悲剧气息的画面的关联,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看作是一位悲剧诗人和一位悲剧诗人式的史学家的灵魂穿越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汩罗江畔,在司马迁幽禁的囚室中进行的一次对话;看作是司马迁对屈原的诗人之心的深刻解读。

正因为如此,这篇《屈原列传》便不仅是对屈原生平事迹的简要记载,而且是对屈原的诗人之心的真实”记录。

司马迁以叙说的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了屈原的诗人心迹,表现了对诗人屈原的由衷敬慕:
首先是推其行”即肯定屈原有着超越于世俗之辈的颖脱之才与卓异人品,而这种才能与人品是他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基点。

屈原在《离骚》中,或自叙身世,或抒写悲慨,却始终
都把对自我才能与人品的肯定作为抒情言志的前提。

司马迁对之深信不疑,且由衷地推崇。

所以,他在《屈原列传》的开头就高度概括了屈原的颖脱之才: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在以下的具体叙事中,更突出地以屈原的怀才不遇与楚国灭亡之间的关系,反证其才能决不为虚。

但是,仅有奇才,而无洁行,仍然不能成为被后世推戴的人物,亦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

司马迁深知才能与人品间的必然联系,所以,又多次称道屈原的卓异人品。

最突出的当然是屈原行吟泽畔时与渔父的对话。

这段对话,亦见于《楚辞》的《渔父》篇,文字略有差异。

其是否为屈原所作,后人亦多有怀疑。

但司马迁把它自然地融入传记的叙事之中,既增加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又生动而深刻地体现了屈原在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时,绝不与世推移” 随流扬波”而要怀瑾握瑜” 宁赴常流”亦不改皓皓之白”的人品。

这种超越于世俗之辈的才能与人品,既是屈原为人”的根本基点,亦是他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根本基点,所以,司马迁在整篇叙事的字里行间又都流露着由衷的盛赞。

其次是悲其志”即肯定屈原人生命运的悲剧性,并揭示其悲剧形成的根源,分析其悲剧命运与诗歌创作间的深刻关联。

这是《屈原列传》的核心内容。

文中揭示的屈原命运的悲剧根源最主要是,屈原不能因为生存得失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准则与精神操守,而楚怀王又于昏愦之中不能了解屈原,反而疏远、放逐了这位忠诚不阿的人才。

文中有几处写
道:疾王听之不聪也”怀王之终不悟也”此不知人之祸也”,正是司马迁读了《离骚》等诗之后,结合历史事实作出的评判。

这评判之中既有对悲剧制造者怀王的责难,又暗含着对自身命运同样不幸的悲戚。

文中分析屈原的悲剧命运与其诗歌创作间的关系,最主要是“••…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一段。

其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意思与《报任安书》中所说的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完全相同。

这即是为中国文学思想史特别关注的发愤著书”说。

它不仅阐明屈原诗歌是其悲剧性情的自然发抒的特点,而且强调发愤著书”的
忧愁幽思”中包含的是崇高的正义感,是高远的理想追求,是志士仁人为正义和理想而献身的悲壮情怀。

许多研究说明,司马迁在作《史记》的时候,面对上计轩辕,下至于兹”(《报任安书》)的几千年历史,面对茫茫旧闻”中无以数计的历史人物,将什么人选入传记之中,有他自己的选择准则。

除了那些对历史进程起过重大影响作用的帝王将相外,像屈原,如果作为一个仅仅担任左徒的政治家”,还不可能为之立传。

但是,当司马迁读到屈原诗作的时候,他不仅被深深感动,而且从中体味到一种能真正影响民族命运的博大的精神存在,他就不能不为之立传了。

《报任安书》中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
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作为诗人的屈原,就是司马迁心中的倜傥非常
之人”所以,司马迁为屈原而悲其志”为屈原而临渊流涕,并采用屈原《涉江》诗中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句意,亦为屈原下一断语: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
光可也”。

再次是赏其诗”即在推其行”与悲其志”的同时,赞赏屈原诗歌的许多审美特征。

如其文约,其辞微” 文约”是文字简练,辞微”是含意深隐。

两句相联,即在简练的文字中表达了深隐的情感意义。

再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称文小” 的称”是称引”引用”之意。

这两句是说屈原诗中虽然称引了许多细小的事物,举了许多很切近的东西作比喻,但却有着博大而深远的旨意。

又如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意即由于屈原有着异常高洁的人品,所以才引用了许多美人香草来作比喻。

这些特征绝非我们今天对一篇作品的艺术总结,而是自然融会在传记的叙事之中,亦是对屈原诗人之心的精到探析。

于是,推其行”悲其志”赏其诗”这三点都紧紧围绕着对屈原的诗人之心的解读,揭示了屈原人格与诗作的伟大。

而司马迁对屈原之所以有如此精到的理解,当然又是由于他也有着屈原那样的悲天悯人的诗人情怀,有着穿透天人
之际”古今之变”的诗人智慧与诗人魄力,同时也有着像屈原一样的悲剧命运。

他以诗人之心与屈原的灵魂对话,与许多个悲剧人物对
话,于是,他便写出了一部堪称悲剧诗史的《史记》。

鲁迅说这是一部无韵之《离骚》”;而《屈原列传》正应该是最典型、最恰切的无韵之《离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