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峨冠博带,长剑陆离,高高地屹立在历史烟云之上,俯视着千秋百代。
他是一个悲剧,因为作为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没有看到一个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祖国,而只看见楚国人民相争的尸首和红了眼正在撕扯着“谁家春闺梦里人”的野狗,只能看着自己深爱的楚国一步步消失在了战国的兵荒马乱里。
他又是一部正剧,因为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他的品行被奉为后世楷模,随着他的肉体倒下,他的精神高高耸立起来,呐喊了千百年仍震撼着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开创的楚辞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这个人,就是屈原。
【展示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合作积累重要文言知识点;
能力目标:整体把握文意,叙述屈原生平事迹,理清文章脉络。
了解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体味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记一记】: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并找出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展示与分享
【讲一讲】: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梳理文本脉络,熟悉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概括情节
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式,结合“2015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品
味这种写法的好处
【读一读】:多种形式品读“渔夫问答”一段,探讨读法
【辩一辩】:组内形成辩论,探讨屈原与渔父的人生选择
辩论、交流、展示
教师引导
【写一写】:写作练习
【链接材料】:关于屈原素材的写作片段,形成观点争鸣
学情分析
本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学段后遇到的最长的一篇文言文,且文本中有一半的内容为议论性语句,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即便是疏通了文本,也很难建立起整体的印象。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梳理文本、概括故事情节,才能对文本结构、写作特色等作深入分析。
学生平时写作援引历史人物作为素材时,容易大篇幅叙事,流于讲故事而缺乏适当的议论和点题,因此,在分析《屈原列传》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时,结合“2015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夹叙夹议的好处,并将这一写法运用到日常写作练习中。
一直以来,对屈原的评价呈现出绝对“一边倒”的情况,学生习惯直接给屈原贴上“爱国诗人”“出淤泥而不染”等高大上的标签,而缺乏独立思考和辩证评价。因此,引领学生用历史观和现代观重新评价屈原,探讨人生选择和生命价值,是难题,也是重点,需要充分备课,才能游刃有余的开展这一开放命题。
效果分析
本课能结合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学科特点,准确定位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创设教学情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活动,充分发动学生,
将学生自主解决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而“讲一讲”“辩一辩”等活动形式则激发了
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科学合理、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感悟、
讨论、交流、辩论中深化自己的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
作、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一直以来,学生对教科书上的历史人物认识比较单一、僵化,习惯了贴标签式的分
析评价人物,只要是正面人物形象,就一味的肯定、赞扬,满纸高大上的溢美之词,而
缺乏独立客观的思考评价。本课时,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观和现代观辩证的看待
事物、评判人物,进而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叩问,明白:古往今来,没有绝对
完美的英雄,而只有绝对完美的理想追求;没有永恒不过时的选择,而只有永恒不过时
的精神品质。
教材分析
《屈原列传》是高一年级鲁教版必修三课本第二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赞歌”。学习本单元,我们将走近屈原,领悟他以死明志的伟大爱国情怀;我们将走近刘和珍,了解现代青年的勇毅精神;我们将走近欧亨利小说中的人物,品味贝尔曼为挽救他人生命而牺牲自己的人性光辉;我们将走近文天祥,感受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一身浩然正气。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生命的内涵,为我们奏响了一曲曲生命的赞歌,让我们慨叹:世间短暂的是生命,而永恒的也是生命。
首先,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虚词及各类文言现象的积累是解读文本的基本前提,也是学习本文要达成的知识目标。
其次,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掌握阅读人物传记的方法至关重要,即明确人物及其主要事迹,把握人物性格及其精神品质。本文通过记述屈原的生平事迹,表明随着屈原“任—疏—黜—迁—死”的历程,楚国的国势也日渐衰落,从而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所起的重大作用。除此之外,本文还一反其他传记的写法,大量插入议论,采用了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引领学生梳理、概括故事情节,学习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是学习本文要达成的能力目标。
最后,作为一篇史传性文本,里面所塑造的人物有其历史永恒性,同时也有其时代局限性。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英雄人物的人生选择,探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也是学习本文所要达成的情感目标。
评测练习
1.下列各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①离骚者,犹离忧也②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B.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②靡不毕见
C.①人穷则反本②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D.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②屈平属草稿未定
2.选出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方正之不容也
C.父母者,人之本也 D.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3.“而”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争宠而心害其能王怒而疏平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C.其行廉,故死而不容举类迩而见义远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4.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使如.秦受地臣请往如.楚
B.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信而见.疑
C.楚怀王贪而信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D.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1. 下列各句加点的词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