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版)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河北武邑中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温馨提示:(1)本场语文科目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本试题共8页,共22题,共150分。

(2)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的答案规范填涂于答题卡相应位置。

(3)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工整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内。

(4)交卷时,只收答题卡;考完后,保留好试卷。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国学”如何“新视野”陈平原随着“国学热”的勃兴,其边界及内涵不断拓展,连我这样的门外汉,也都有机会凑热闹,贡献几句大白话。

以下五点——国学不是口号、国学并非、国学吸纳西学、国学兼及雅俗、国学活在当下——权当迟到的祝福与期许。

国学是好东西,但不该是震天响的口号。

因为,一旦成为口号,犹如漫天翻卷的大旗,必定旗下鱼龙混杂,招来很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江湖骗子。

当下中国,“国学大师”的头衔似乎比物理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要好听得多。

可我对于后者基本信任,对于前者则敬畏之余,不无几分疑虑——主要是搞不清楚其研究对象、工作方式及努力方向,因而不好评价其得失成败。

国学是大学问,但不该汲汲于晋升“一级”。

几年前,若干出身经济学或自然科学的校长们联袂,振臂疾呼,希望国家将“国学”确定为一级,并授予专门学位。

理由是,现有的文学、史学、哲学、数学、化学、耢理学等分科方式,属于西方体制,无法容纳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这里不想正面立论,单说这“一级”与“博士学位”,同样也属于西方体制。

除非恢复“六艺”、“四部”的分类方式,或干脆回到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考试,否则很难摆脱这种“影响的焦虑”。

应某大报之邀,我正想参与讨论,一听说是反对设“国学博士”的,主事者当即表示,这文章可以不写了。

国学博大精深,但不该画地自牢。

时至今日,我还是相信王国维的话:“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

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

”硬要将“国学”与“西学”做彻底切割,不说理论上不够圆融,实际效果也不佳。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说明:(1)本场语文科目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本试题共8页,共22题,150分。

(2)客观题用2B铅笔,主观题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内。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文。

(9分)站在当代社会、网络时代的高点上,我们谈论传统文化,是在谈什么呢?有人说“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谈日常生活”,这种观点可以说道尽了文化、传统的本质特征。

因为,对于我们的传统来说也好,对文化来说也好,它们不过是世世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进在我们的生活的实践中,是一种生活方式。

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在谈我们的生活与头脑中的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就是在谈你我他的日常生活,更谈我们的思路、我们的风度、我们的气派……说到中华文化的玄妙处,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昆曲”。

昆曲向以“闲雅整肃、清俊湿润”的艺术品位著称,被看做是精妙高雅的传统艺术。

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戒剧艺术形式,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情趣品位,这本身就是传统和时尚的结合。

著名作家、昆曲制作人白先勇曾制作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他大胆创新,并将时尚作为演出的美学标准之一,力求贴近当代人的日常审美生活,创作了美到极致的画面和舞类,让一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传统名剧具有了符合今天审美趣味的时尚色彩,在演出时,人们感叹“太美了,美得惊心动魄,美得让人黯然神伤.……”昆曲表演中的水袖柔婉、昆腔曼妙,可谓是对这种“玄妙”美的最好解释,“罕有其匹”。

传统文化是古老的文化,它走自己的路,处处坚持自身特色,但如果要融入社会与时代的大潮,变成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要求新求异,从文化样式上、审美趣味上体现时代精神。

故宫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载体。

近年来,故宫推出的一系列“萌系”文创产品迅速蹿红,比如朝珠耳机、“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建筑彩绘“秘密皇宫”与“戒急用忍”等,“故宫淘宝”在其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壅正:感觉自己萌萌哒》微信小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将有600年历史的故宫这一古老IP推上时代的风口浪尖……故宫博物院推出的这一系列文化创意之举,改变文物仿制品素来古典、肃穆但缺少新鲜生命力的形象,切合了年轻人的审美心理,受到众多网友的认同和赞扬。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三检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三检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

河北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命题人:袁占军 2018.3温馨提示:(1)本场语文科目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本试题共8页,共22题,共150分。

(2)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的答案规范填涂于答题卡相应位置。

(3)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工整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内。

(4)交卷时,只收答题卡;考完后,保留好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

二者分别用“依”和“以”,用语准确,不能换位。

历史上,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但其本质是依德治国。

依德治国要求性善,儒家倡导性善,但这只是一种贯彻自己学说的立论而已。

因此,我们不能依德治国。

依法治国也不能换成以法治国。

如果以法治国,法就可能蜕变为统治工具,统治者自己则置身法外;依法治国,意味着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我国封建社会有丰富的法律文化和诸多法律,如秦律、汉律、唐律等,可以取其精华、加以借鉴,但封建社会不是法治社会,因为其法律只是用来统治老百姓的。

道德与法律是有界限的。

道德重在化民、教民,有道德的人会自觉遵法守法。

个人主义者或利己主义者容易突破道德底线做违法的事,但有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思想并不违法。

法律要论迹,提供犯罪事实;道德要论心,提倡慎独慎微。

我们应当用道德教化民众,用法律厘定罪与非罪的界限。

只有这样,才能从道德与法律两方面治理好国家和社会。

在现实生活中,道德要求往往高于法律规定。

比如,法律没有规定不孝敬父母是犯罪,但子女不赡养父母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

孝不只是赡养和义务,而且是敬,是一种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只依法交赡养费而不敬爱,不能算孝。

正如孔子所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我们不能用法律条款反对道德教化,也不能用道德观念绑架法律。

就社会功能而言,法律主要是事后处理或惩罚,而道德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自觉。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

河北武邑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论述文阅读。

①儒家士大夫的社会身份是由“士”与“大夫”构成的,他们需要承担“士”的文化创造和“大夫”的政治管理两个不同的社会职能。

②儒家士大夫首先是“士”,即从事文化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学者群体。

作为学者文人的士,他们往往要从事价值建构和知识创造。

“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者群体,并不依附于某一种具体的政治集团,故而他们秉持的思想视角、政治倾向有一定的超脱性。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群体,他们的政治观念、思想形态往往体现出超现实的甚至是理想主义的色彩。

③但是,儒家士人还有一个强烈愿望,就是能够有机会进入权力核心成为“大夫”。

他们意识到,必须参与到“治国平天下”的系统,才有可能实现自己创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想。

所以,儒家士大夫特别希望与封建君王展开政治合作,参与到封建君王主导下的政治体系与经世治国活动中去。

而士人一旦分享了封建君王的权力成为“大夫”后,就成为朝廷命官,进而在国家政治上承担起相应的政治治理责任和社会责任。

④儒家士大夫拥有“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就需要承担文化创造和政治治理的不同职能。

因不同的思想视角、社会立场而拥有不同的价值理念,最终又形成了儒学内部的多元思想和不同学派。

儒家士大夫既可能因为坚持“士”的书生气而追求理想主义和价值理性,故而与君王产生矛盾、形成冲突;也可能因追求“大夫”的立功而坚持现实主义和实用理性,并在追求政治功利的过程中与君王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

由此可见,尽管儒家士大夫是思想信仰大体一致的社会群体,但由于这一群体中的每一个体对“士”与“大夫”不同社会身份的认同、不同思想视角的认识偏重,在思想观念、社会职能上的政治实践中往往会有很大差别,从而形成了内部分歧很大的不同思想体系和派别。

儒学内部的思想形态和各学派之间的差异,根源于儒家士大夫拥有“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

在两千多年的儒学衍化中,出现了许多思想与学术的分野,产生了不同形态的儒学,如果追溯源头,均与“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认识偏重有关。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河北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温馨提示:(1)本场语文科目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本试题共8页,共18题,共150分。

(2)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的答案规范填涂于答题卡相应位置。

(3)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工整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内。

(4)交卷时,只收答题卡;考完后,保留好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

唐明宗①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

明宗破郓州,梁②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

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

”庄宗以为然。

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而出之。

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

明宗时,为宣徽南院使。

明宗行幸.汴州,至荥阳,朱守殷反,延光曰:“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

故乘人之未备者,莫若急攻,臣请骑兵五百,驰至城下,以神速骇之。

”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

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而延光先入,犹巷战,杀伤甚众,守殷死,汴州平。

明年,迁枢密使。

明宗问延光马数几何,对曰“骑军三万五千。

”明宗曰:“吾兵间四十年,在太原时,马数不过七千,今有马三万五千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马多奈何!”延光因曰:“臣尝计,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十五万兵之食也。

”明宗扶髀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是时,王淑妃用事..,遂凝兄弟与淑妃有旧,方倚以蒙恩宠,所言无不听,而大臣以妃故,多不敢争,独延光从容沮止之。

明宗有疾,不能视朝,京师之人,汹汹异议,有司不能禁。

或劝延光以严法制之,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

”已而明宗疾少间,京师乃定。

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

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

河北省2019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word版有答案

河北省2019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word版有答案

河北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命题人:审核人: 2019.5温馨提示:(1)本场语文科目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本试题共8页,共22题,共150分。

(2)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的答案规范填涂于答题卡相应位置。

(3)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工整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内。

(4)交卷时,只收答题卡;考完后,保留好试卷。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正解与误读是阅读阐释中经常碰到的是非之争,两者难解难分,又必解必分。

读者的正解往往是在不断克服误读的过程中获得的。

关于误读,阅读学界存在着真误读和假误读之辨。

中外一些学者认为,误读永远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是一种规律性现象。

美国耶鲁大学哈罗德,布鲁姆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曾连续发表四部著作,系统论述了“诗的误读”:“一首新诗总是后辈诗人对前辈诗人及其伟大作品释读的结果。

这是一种特殊的释读,它不在于对某一具体作品的释读实际发生与否,它实际上是指一种接受影响与打破影响,继承与创新的悖谬状态。

”我国清代纪昀说:“郢书燕说,固未为无益。

”现代钱钟书说:“作家原作叙事抒情本无彼意,然读者却在阅读中出现创造性的误解,悟出确有引人入胜的彼意,并为更多的读者所认可。

”三家所说的“特殊性释读”“合理性误读”“创造性误读”显然是指读者释义对作者原意的超越或对传统释读的突破。

由此,对“误读”引出“反误”和“正误”两种分法:“反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本穿凿附会,随意歪曲,既不合作者的原意,也不切作品的本意,那是真误读:“正误”指读者的理解和作者原意相抵梧,但切合作品的实际,使文本意义增值,这是假误读。

童庆炳认为“误读”有“正误”、“反误”之异(《文学理论教程》),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正误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的解读方式,而反误只能是对文本的歪曲乃至粗暴践踏,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们认为,把不同于作者原意的多元阐释归入“误解”的范畴是不妥的,正就是正,误就是误,不必对误解分正反,不存在“正确的误解”。

语文-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周考试题(解析版)

语文-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周考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周考语文试题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知行问题的简略回溯何俊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知行问题,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要。

这虽然是个哲学问题,但也切实存在于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商朝贤臣傅说曾对商王武丁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在傅说看来,知道一个东西并不难,行动才难,即知易行难。

这就较早地提出了知行的关系问题。

但实际上,认知也并非十分容易。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全球仅有几人能听懂;弗洛伊德早年在柏林大学讲述自己的代表作《梦的解析》时,也只有两人听课。

可见,理解并接受一种新的道理或知识也实非易事。

孔子对知行问题有何看法?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知”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

孔子曾言:“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

”仁者不是简单地爱人,必须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痛恨。

所以,在孔子有关仁的阐发中,“知”是第一位的,有了“知”才能谈“仁”。

《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篇,这其实就包含了知与行两个方面,学就是知,习就是行。

他把“知”的过程分成了学与思两部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若一个人只学不思,就容易迷茫。

可是,若只重视思而不重视学,同样也是很危险的。

虽然“知”是成为仁者的前提,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认为行重于知,主张敏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此观之,知是前提,行是终端;若没有行,知仍是空的。

在孔子之后,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儒家关于知行的论说也有进一步展开。

例如《中庸》中叙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河北省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河北武邑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命题人:袁占军审核人:宋庆民 2017.5 温馨提示:(1)本场语文科目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本试题共8页,共22题,共150分。

(2)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的答案规范填涂于答题卡相应位置。

(3)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工整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内。

(4)交卷时,只收答题卡;考完后,保留好试卷。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正解与误读是阅读阐释中经常碰到的是非之争,两者难解难分,又必解必分。

读者的正解往往是在不断克服误读的过程中获得的。

关于误读,阅读学界存在着真误读和假误读之辨。

中外一些学者认为,误读永远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是一种规律性现象。

美国耶鲁大学哈罗德,布鲁姆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曾连续发表四部著作,系统论述了“诗的误读”:“一首新诗总是后辈诗人对前辈诗人及其伟大作品释读的结果。

这是一种特殊的释读,它不在于对某一具体作品的释读实际发生与否,它实际上是指一种接受影响与打破影响,继承与创新的悖谬状态。

”我国清代纪昀说:“郢书燕说,固未为无益。

”现代钱钟书说:“作家原作叙事抒情本无彼意,然读者却在阅读中出现创造性的误解,悟出确有引人入胜的彼意,并为更多的读者所认可。

”三家所说的“特殊性释读”“合理性误读”“创造性误读”显然是指读者释义对作者原意的超越或对传统释读的突破。

由此,对“误读”引出“反误”和“正误”两种分法:“反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本穿凿附会,随意歪曲,既不合作者的原意,也不切作品的本意,那是真误读:“正误”指读者的理解和作者原意相抵梧,但切合作品的实际,使文本意义增值,这是假误读。

童庆炳认为“误读”有“正误”、“反误”之异(《文学理论教程》),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正误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的解读方式,而反误只能是对文本的歪曲乃至粗暴践踏,是不值得提倡的。

2018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18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18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

B. 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C. 十九大强调要增强狠抓落实本领,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

D. 各级党组织要扎实做好十九大代表选举工作,加强对代表选举工作的监督,对违规违纪问题“零容忍”,一经发现坚决查处,确保工作作风河晏海清....。

E. 数千年中国文明史上,秦汉文、盛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留下星罗棋布....的文艺大师,浩如烟海的精品,为人类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厚滋养。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乡村社会传统的道德范式正逐渐落寞,而新的道德范式却没有建立起来,村民自身无法有效抵御各种负面冲击,常常只会依据自己的现实利益行动。

B. 文化的交流、相遇和融合极大地刺激了艺术家的创新激情,很多成功的作品都展示了个体和民族在跨国和全球流动中的境遇和感悟。

C. 一带一路倡议反映了人们的共同心愿,那就是把所有相关国家紧密联系起来,用互利共赢的合作弥散分歧、建立互信。

D. 党的十九大,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18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北武邑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站在当代社会、网络时代的高点上,我们谈论传统文化,是在谈什么呢?有人说“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谈日常生活”,这种观点可以说道尽了文化、传统的本质特征。

因为,对于我们的传统来说也好,对文化来说也好,它们不过是世世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进在我们的生活的实践中,是一种生活方式。

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在谈我们的生活与头脑中的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就是在谈你我他的日常生活,更谈我们的思路、我们的风度、我们的气派……说到中华文化的玄妙处,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昆曲”。

昆曲向以“闲雅整肃、清俊湿润”的艺术品位著称,被看做是精妙高雅的传统艺术。

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戒剧艺术形式,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情趣品位,这本身就是传统和时尚的结合。

著名作家、昆曲制作人白先勇曾制作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他大胆创新,并将时尚作为演出的美学标准之一,力求贴近当代人的日常审美生活,创作了美到极致的画面和舞类,让一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传统名剧具有了符合今天审美趣味的时尚色彩,在演出时,人们感叹“太美了,美得惊心动魄,美得让人黯然神伤.……”昆曲表演中的水袖柔婉、昆腔曼妙,可谓是对这种“玄妙”美的最好解释,“罕有其匹”。

传统文化是古老的文化,它走自己的路,处处坚持自身特色,但如果要融入社会与时代的大潮,变成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要求新求异,从文化样式上、审美趣味上体现时代精神。

故宫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载体。

近年来,故宫推出的一系列“萌系”文创产品迅速蹿红,比如朝珠耳机、“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建筑彩绘“秘密皇宫”与“戒急用忍”等,“故宫淘宝”在其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壅正:感觉自己萌萌哒》微信小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将有600年历史的故宫这一古老IP推上时代的风口浪尖……故宫博物院推出的这一系列文化创意之举,改变文物仿制品素来古典、肃穆但缺少新鲜生命力的形象,切合了年轻人的审美心理,受到众多网友的认同和赞扬。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月考试题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月考试题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月考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被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由于中国北方的整片土地无法割裂,中国的发展,是从边陲整合于核心,并不呈现欧洲区域内的地区性差别。

商代文化的高度发展,包括文字系统、组织力量和工艺水平,都足够使商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对各地地方性的文化发挥出相当程度的同化力量。

周代的封建制度,基本上是以贵族间的婚姻和合作,借着祖先崇拜和“天命”的观念,编织出的一个统治阶层的庞大网络。

这个过程继续进行了数百年,终于形成了周代中国上层文化同构性。

所谓“天下”,并不是真正的“普天之下”,只是不同封国城邑的居民,却还是认同于同一个文化大系统。

相对而言,虽然希腊霸权已经不在了,欧洲的泛希腊文化,也凌驾于各地的城市,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同构性。

不过,泛希腊文化的天下,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崩溃而瓦解,并没有机会继续加强一个大地区的政治统一。

而中国虽然有过春秋战国的列国形态,但由于中国文化同构性,中国自然而然会走向秦汉大一统的帝国。

西周的封建网络,经过春秋战国,逐渐转变成列国体制。

到了战国时代,那一个个国家本身的组织形态,已经非常接近欧洲近代史上的主权国家。

中国在这个阶段的发展和欧洲类似形态的出现,有将近两千年的落差。

中国列国体制,最后终于发展为秦汉帝国。

我们必须注意,到战国时代,虽然列国纷争,却隐隐中有一个“天下定于一”的观念,标志着中国地区会走向大一统的天下国家的发展方向。

相对而言,欧洲也有过罗马时代的统一。

不过,罗马帝国容许各地区的个别文化特色,它只是用武力凌驾各地的霸主。

欧洲真正的文化统一,还有待于基督教成立的公教秩序出现。

这一个公教秩序,使教权代替了帝国的皇权,也因此保存了欧洲族群林立的封建制度。

因此,在宗教改革以后,公教秩序崩溃,那些封君才得以发展出他们的主权国家。

欧洲内部长期的族群林立,却保留了欧洲文化的多样性。

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试题 2

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试题 2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武邑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说明:〔1〕本场语文科目考试时间是是为150分钟,试题一共8页,总分值是150分。

〔2〕选择题,选出每一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之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套本套试卷上无效。

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工整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内。

〔4〕交卷时,只收答题卡;考完后,保存好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人类历史中,文明间的交流、碰撞历来都是各种文化开展和变迁的重要原因与动力,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西学东渐〞和“西传〞作为双向的文化交流过程,相辅相成,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互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开展,有观点认为,欧洲启蒙运动实际上就是欧洲的思想界借中国文化对自己文化的一次更大规模的改造。

“西传〞的源头在于西方耶稣会士明末入华,其后,“西传〞形成规模效应并对欧洲思想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过程持续了211年,而且在儒、释、道精神乃至中医药文化和农耕文明等方面,全方位地影响了欧洲的思想文化。

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通过书信往来和译介中国典籍等方式,促进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

如意大利会士卫匡国等完成了中国史书的编译,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们研究中国学问的目的,既是为了传教的需要——为天主教在中国儒家哲学中寻找对接点,更是为给西方寻找更为理想的社会制度楷模。

经由来华耶稣会士传到欧洲的“西传〞成果,还促成了法国重农主义思想的兴起,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提出了“农民穷那么国穷〞的主张,这正是来源于儒家的重农思想,他的重农主义社会实际上也是以中国为蓝本的,中国朝廷的亲农通过来华传教士发回国内的书信介绍、在欧洲大陆被广泛传诵,这无疑为法国重农主义者提供了思想材料和有力论据。

耶稣会士波兰人卜弥格是第一个将中医药知识系统全面介绍给西方的欧洲人,他向欧洲翻译传播的假设干重要的中医药著作,促进了欧洲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武邑中学2018-2018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命题人:袁占军审核人:宋庆民 2018.5 温馨提示:(1)本场语文科目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本试题共8页,共22题,共150分。

(2)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的答案规范填涂于答题卡相应位置。

(3)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工整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内。

(4)交卷时,只收答题卡;考完后,保留好试卷。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正解与误读是阅读阐释中经常碰到的是非之争,两者难解难分,又必解必分。

读者的正解往往是在不断克服误读的过程中获得的。

关于误读,阅读学界存在着真误读和假误读之辨。

中外一些学者认为,误读永远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是一种规律性现象。

美国耶鲁大学哈罗德,布鲁姆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曾连续发表四部著作,系统论述了“诗的误读”:“一首新诗总是后辈诗人对前辈诗人及其伟大作品释读的结果。

这是一种特殊的释读,它不在于对某一具体作品的释读实际发生与否,它实际上是指一种接受影响与打破影响,继承与创新的悖谬状态。

”我国清代纪昀说:“郢书燕说,固未为无益。

”现代钱钟书说:“作家原作叙事抒情本无彼意,然读者却在阅读中出现创造性的误解,悟出确有引人入胜的彼意,并为更多的读者所认可。

”三家所说的“特殊性释读”“合理性误读”“创造性误读”显然是指读者释义对作者原意的超越或对传统释读的突破。

由此,对“误读”引出“反误”和“正误”两种分法:“反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本穿凿附会,随意歪曲,既不合作者的原意,也不切作品的本意,那是真误读:“正误”指读者的理解和作者原意相抵梧,但切合作品的实际,使文本意义增值,这是假误读。

童庆炳认为“误读”有“正误”、“反误”之异(《文学理论教程》),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正误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的解读方式,而反误只能是对文本的歪曲乃至粗暴践踏,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们认为,把不同于作者原意的多元阐释归入“误解”的范畴是不妥的,正就是正,误就是误,不必对误解分正反,不存在“正确的误解”。

将“合理性误读”和“创造性误读”作为“假误读”的修辞来运用,未尝不可,但把“正误”作为阅读学的概念和常规就不够科学了。

超越作者,超越文本的“增解”“异解”和“批解”是典型的“个性化理解”,不宜说成“正误”,而应说成“正解”“精解”或“圣解”。

在文章和文学的个性化阅读中,必须严格区分错误解读和正确解读。

真正的误读、曲解、歪批、胡吹算不得个性化阅读。

本文所论的“误读”是与“正解”相反的真误读,不包含所谓“正误”的假误读。

真误读,作为阅读病态大有研究其病理的必要。

文章阅读疾病与文章本体疾病、文章写作疾病有所不同,它与文学阅读疾病也有差异。

文章阅读疾病,发生在阅读的认知、理解、欣赏、评价、表达、迁移各个环节,也出现在辨体、感言、人情、得意、运思及物等各个方面;若分类别,它既有阅读生理的、心理的、行为的疾病,又有阅读知识的、方法的、情志的疾病。

不仅处于学习性阅读阶段的普通读者容易患各种各样的疾病,而且进入创造性阅读阶段的专家读者也难免犯自由化误读的毛病。

文章阅读病理研究是专门探讨读者在阅读全过程中阅读心理和行为的病症及其医治的一门阅读分支学科,目的是求得学校阅读教学和社会读书活动的健康生存和科学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正解与误读,是阅读阐释的不同形态。

阅读阐释是在不断克服误读的过程中获得正解的,因此,对误读的认识也是有必要的。

B.部分学者认为,误读是一个客观存在,是一种规律化的现象,如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就持此观点。

C.诗的误读实际上是一种接受影响与打破影响,继承与创新的悖谬状态。

D。

清代纪昀认为误读并非无益,提倡误读,郢书燕说便是中国古代一个较为典型的误读案例。

2.根据第二段阐述,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合理性误读”“创造性误读”属于读者释义对作者原意的超越或对传统释义的突破。

B.无论是美国的哈罗德·布鲁姆教授,还是清代的纪昀,抑或现代的钱钟书,他们都认识到读者释义无论是真误读还是假误读都对阅读有益处。

C.“反误”指读者对文本穿凿附会、任意歪曲的理解,既不符合作者的原意,也不切合作品的本意,因此这类误读带有刻意之嫌。

D.如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本来是表现恋人间的相思之苦,但今天的读者却把它用来比喻教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被大家广泛接受。

这是种“反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作者所论的“误读”是与“正解”相反的真误读,不包含所谓“正误”的假误读,是对文本的误导的不合理的真正的错误解读。

B.个性化理解包括超越文本,超超越作者的“增解”‘异解“和“批解”,与所谓的曲解和歪批有着本质的不同。

C.真误读是文章阅读的病态之一。

文章阅读病理研究也应对“真误读”这一重要病症的医治进行探讨。

D.文章阅读疾病和文学阅读疾病并不是同一概念,文章阅读疾病涉及的人数更多,出现的范围更广,因此更具有研究的必要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父亲奥莱加里奥·拉索·巴埃萨一个小老头下巴蓄着又白又长的胡须,上唇的小胡子被尼古丁熏成了红色。

他披着一件大红斗篷,脚登高跟皮鞋,头戴一顶龙舌兰编的草帽,胳膊上挎着一个小篮子,来到兵营的门口,走过去,倒回来,走过去,倒回来,反反复复,显得十分胆怯。

他想向哨兵打听什么,但哨兵没等他开口就高声喊道:“警卫班长!”一个班长从门后跳了出来,仿佛是埋伏在那儿的。

他仰起头用询问的目光打量着他,老头儿说:“我儿子在吗?”班长笑了起来。

“他叫曼努埃尔……叫曼努埃尔·萨巴塔,先生。

”“我不知道哪个士兵叫这个名字。

”乡下人骄傲地直起身子讥讽地笑了:“可是,我儿子不是士兵,他是军官,是正儿八经的军官……”警卫团的号手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凑过来低声告诉班长:“是新来的,刚从学校来的……”班长看他是个穷人,没敢请他去军官俱乐部,而是叫他去了警卫团。

老头儿坐在一条木凳上,把篮子放在伸手可及的身边。

士兵们一下子围拢来,他们以好奇的目光看着那个农民,对那个篮子很感兴趣。

篮子不大,用一片口袋布盖着。

那帆布下面先是听到啄食声,接着便有一只红冠老母鸡露出头来,由于闷热,它的嘴张开着,不停地喘着气。

看到那老母鸡,士兵们一边鼓掌一边像孩子似的高声叫道:“炖鸡吃!炖鸡吃!”农夫急切地想见到自己的儿子,面对那么多持枪的士兵又十分紧张,不禁傻乎乎地笑起来,思想也乱了:“哈,哈,哈……对,炖鸡吃,炖了给我儿子吃。

”说罢,老人却是一阵心酸,脸上立刻蒙上了一层阴影,接着又说道:“我都五年没见他了!他不愿意回村里去……”一个卫兵去叫中尉。

中尉正在驯马场上跟一伙军官在一起。

他个子矮小,长得黑不溜秋,躯干粗得像个木桶,面容俗气。

卫兵打了个立正,两脚并拢时靴子底掀起一股尘土,报告道:“有人找您……我的中尉。

”不知怎么回事,中尉的脑海里一下就闪现出了他老父亲那干瘪矮小的身影。

他仰起头,为了让他的同事们听到,以鄙夷不屑的语调大声说道:“在这个镇子上,我谁都不认识……”卫兵又主动解释说:“是个满脸皱纹的小老头,披着斗篷……他从很远的地方来,提着一个篮子……”虚荣心顿时把中尉闹了个大红脸,他把手举到帽檐上说:“行啦……您走吧!”军官们的脸上露出诡异的神色,他们不约而同地朝萨巴塔扫了一眼。

那么多道询问的目光令中尉实在难以承受,他垂下头,咳嗽了一声,点上一支香烟,开始用刀鞘包头在地上胡乱划起来。

过了五分钟,又来了一个卫兵:“有人找您,我的中尉!是一个乡下老头子……他说他是您父亲……”中尉没有纠正卫兵的话,他把香烟扔到地上,怒冲冲地一脚踩灭,喊道:“滚吧!我就来。

”为了不做任何解释,中尉一头钻进了马厩。

老人坚持要见儿子,卫兵班长每五分钟向上司报告一次,上司军官被弄得烦了,就去找萨巴塔。

与此同时,那个变得像孩童似的可怜的老父亲越来越心神不宁。

他竖起耳朵听动静,只要听到一点儿声响他就伸长脖子往外看。

那脖子又红又皱巴,跟火鸡脖子一样。

听到脚步声,他就激动得浑身发抖,以为是自己的儿子来拥抱他,来给他讲述他的新生活,让他看他的武器、马具和马匹来了。

警卫团军官佯装检查马厩找到了萨巴塔。

他开门见山、干巴巴地对他说:“有人找您……说是您的父亲。

”萨巴塔移开目光,没有回答。

“他在警卫团……一定要见到您才走。

”萨巴塔狠狠地往地上跺了一脚,恼怒地咬了咬嘴唇去了那儿。

他一进警卫团,有个士兵就喊道:“立——正!”听到喊声,士兵们立刻如弹簧一般霍地站了起来,团部里响起一阵大刀声、脚步移动声和鞋跟撞击声。

士兵们对儿子的尊敬弄得老头儿晕头转向,他忘掉了篮子,也忘掉了老母鸡,张开胳膊向儿子迎过去。

他那像老树皮一般的面庞上绽出了欢欣的笑容,兴奋得浑身颤抖着高音叫道:“我亲爱的曼努埃尔!我的小曼努埃尔……”尉官只冷冷地向他打了招呼。

农夫的双臂落了下来,脸上的肌肉抖动不止。

中尉偷偷地把他拉出军营,到了街上,悄悄地对他说:“你都干了些什么呀……干嘛到这来看我……我有军务在身……不能出去。

”说罢,转身走进了军营。

乡下老汉又回到警卫团,浑身哆哆嗦嗦,茫然不知所措。

他狠狠心把鸡从篮子里掏出来给了警卫班长。

“给你们吧,就你们吃。

”他向士兵们告了别,失望之下,拖着沉重的步子慢慢离开了。

走到门口时,他又转过身来两眼含泪地补充了一句:“我儿子特别喜欢吃鸡脯,你们给他一块……”(选编自2005年《外国文艺》)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儿子一再拒绝与父亲见面,直到军官来找他时,才迫不得已去警卫团,这是因为他虚荣心作祟,不想让同僚知道他的出身,以免影响前途。

B.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理,儿子以鄙夷不屑的语气大声说话是为掩饰内心的紧张,他点上香烟用刀鞘包头划地是逃避他人询问的目光。

C.小说背景设置在兵营,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塑造了警卫班长、哨兵、号手等军人形象,这些人物虽着墨不多,但都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D.小说地域特征鲜明,尤其是父亲外貌的描写和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但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也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南美的风俗人情画。

E.发生在父子之间的故事令人感慨,其中蕴含着作者对人性的反思和对亲情伦理的忧虑,中国读者也能从中得到启示,这是小说的价值所在。

5、小说中两次说到吃鸡,父亲的表现和心情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4分)6、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父亲,但有较大篇幅是在写儿子,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看法。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