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力 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应该怎样运用多元智力理论
在教学中应该怎样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内在建构性”的学习观,特别强调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知识和建构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的。
它不仅提出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在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1、言语智力,指对声音、韵律和词的意义敏感,理解语言的不同功能。
如诗人、记者。
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讨论修辞和象声词。
2、逻辑—数学能力,指对识别逻辑或者数学模式敏感,理解语言的不同功能。
如科学家、数学家。
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建筑物两对角之间的距离。
3、空间智力,指能够准确的感知视觉—空间世界,并能够进行知觉转换,如航海家、雕刻家。
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借助透视法来画图。
4、音乐智力,指能够谱写和欣赏节奏、音调和节拍,鉴赏各种形式的音乐,如作曲家、小提琴家。
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确定一首歌的旋律和节拍。
5、肢体—动觉智力,指控制身体的运动和灵活操作物体的能力,如舞蹈演员、运动员。
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跳方形舞。
6、人际智力,指对人的各种情绪、气质、动机和需要作出正确判断和反应的能力,如治疗师、售货员。
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听同学之间的辩论。
7、内省智力,指了解自己的情绪,能够辨别这些情绪,并能够根据这些情绪指导自己的行为;了解自己的长处、不足、动机和智力,如演员、小说家。
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通过角色扮演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8、关于自然的智力,指能够发现并理解自然界的模式,如地理学家、探险家。
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到森林中观察动物的生活模式。
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学校,表现最活跃的舞台是在学科课堂教学上。
小学教师活泼好动,棋、琴、书、画略有精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71”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则
“271”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则(一)因材施教原则多元智力理论中提出每一个学生个体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在智力方面,每个个体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跟不相同,每个个体只有在自己的优势领域才能充分的展示自己,开发自己的能力。
弥补弱势领域的不足,促进弱势领域智力的发展,这才是教育工作者教育过程中需要取得的教学效果。
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多元智力理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梳理新的学生观和课程观。
在我国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因材施教是实施多元智力的最佳策略,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融入到“271”课堂教学模式中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模式更好的充分融入运用到教学实践过程中,促进学生整体综合能力素质个性化的不断发展,有利于教师在积极探索实践新教学理念的课堂教学中不断生成新的“评价观”和“发展观”。
总而言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实施多元智力与因材施教的衔接,更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更会凸出来。
(二)主体性原则任何教学体系中都有其核心的主体,必须遵循主体性的原则。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体是教师,而“271”课堂教学模式中主体发生了转变,树立了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认识主体,才能真正促进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主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教师和学生的相处更融洽,教师起到更好的帮带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从字面意思上也不难看出分别为教和学,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和学的主体位置不同。
教是指的教学内容、模式、手段、设施等通过教师的传授使学生人认知、品德、素质得到提高。
学的主体在于学生,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基本知识、模式和实用手段从而掌握基本知识和实用技能。
教学的本质是学生最终学习掌握知识,健康发展。
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认为首先要通过教师的传授,学生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更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通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主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教师怎样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怎样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要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随着多元智能的引入,我们对传统的因材施教给出了理论支撑。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具有多元化倾向,表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
这些智能有“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身体智能、自然智能”等八种智能。
不同的人智能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正是在此基础上,我们的教育就必须因其智能的个别差异,施以恰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新课程标准”把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就是因材施教的具体策略。
让学生在整体达标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智能特长,有选择性的学习,促动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这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应该说,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
有的老师大江东去,具雄浑之美,有的老师小桥流水,具婉约之美;有的老师热情奔放,让人热血沸腾,有的老师智慧幽默,让人捧腹大笑;有的老师长于理性,稳扎稳打,有的老师长于感性,真挚动人;有的老师天马行空,时有奇思妙想,有的老师针脚绵密,逻辑特别强大……俗话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任何老师都有自己的一招鲜,这个招鲜就是老师的特长、特色,也就是老师教育个性的标签,我们要学生发展个性,那么,老师首先也要张扬个性,发挥特色。
所以,因材施教第二点就是老师要因自己的材而教,要把自己的材发挥得淋漓尽致。
惟其如此,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展示自己的风采和智慧,才能最大限度的达成教育目的。
高考作文这几年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写作文体不清。
主要表现为议论文和记叙文杂糅。
记叙文不能把事例写清楚,没有明确的中心;而议论文摆出论点后,又不会围绕论点,选择典型论据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我认为,这个问题更多来自一线的教学。
我们老师很多时候,根本不注重区别文体,千人一面,千文一面;再加上现在教材的板块教学,按照话题组合文章,本身也打破了文体界限;还有,前几年喧嚣尘上的话题作文,不但文体不限,而且淡化文体。
所有这个切都导致学生文体理解的模糊一片,最终文章写成了四不像。
多元智能读后感(三篇)
多元智能读后感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将人的智能分为八个方面,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内省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引入且运用到我们的教育中是有很大好处的。
首先,它能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要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而是要看到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
第二是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发现他们的不同的智能强项,并充分发挥出来。
第三是对学生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激发学生发展的积极因素。
最后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将来都能成才。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体发展的思想,与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为我们挑战传统、形成新的有时代特色的课程设计思路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它启发我们的教师“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
前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是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新思考,后者则可看作是我们在教育方法上的新追求。
“为多元智能而教”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课程设计时,摈弃原来只围绕语文和数理化而设计的惯有思路,而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力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力的发展。
“通过多元智能而教”要求我们的课程在努力使不同智力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理解这一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和“评价观”,将有助于教师理解并积极地实践新课程。
早在春秋时期,孔老先生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见解。
多元智能的本质其实就是因材施教。
材,就是是学生。
的确如此,人的智能方式不一,人的智慧钥匙就存放在不同的地方,就看我们的老师、家长能不能帮孩子找到那把通向成功的钥匙!对每一位老师来说,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智能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教育和指导,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什么是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
创建和谐社会需要多元人才观,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要尽可能创设适应学生优势智能结构发展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无论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赞科夫的一般发展理论,还是时下我国的教育方针,其中所指的“全面发展”是指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即良好的基本素质(生理、心理素质)加专业素质,而不是指所有学科都精通的万事通。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学校在校生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要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职校落实科学发展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1 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力口德纳在《心智的结构一-一书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传统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他认为智力并非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
该理论经不断充实完善,按加德纳的说法,每个人的智力=智能都是由10种互相联系却又各自独立的多种能力组合而成。
包含如下10种:(1)数学智力(2)空间智力(3)语言智力(4)自然智力(5)音乐智力(6)身体运动智力(7)存在智力(8)人际交流智力(9)个人内在智力(10)情感智力。
根据该理论,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具有优势的智力领域和智力类型,而传统理论则是仅以语言文字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来评价学生的优与差,因此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只是由于单一评价标准才出现了这一错误的名词。
该理论就是倡导学生的和谐发展,充分展现学生发展的潜能。
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是多样化的,智商低的人不一定笨,每个人在不同的智力范畴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只有准确了解自己天赋的人才有可能正确选择对其有利的,接受挑战并感到幸福。
如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没考上大学,却在2001年与世界三大男高音的合作中一举成名。
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提醒我们:不能单以考试成绩论优差,而应从各方面发展人才,培养人才。
多元智力对教育的意义
多元智力对教育的意义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在教育领域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那么多元智力对教育的意义有哪些呢?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多元智力对教育的意义,一起来看看吧!多元智力对教育的意义一、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具有8种智力,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
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
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将使一个儿童的只能发挥到更高的水平。
因此,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大脑里的各种只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能的情景,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
无论何时,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类型的天才。
二、教师观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是一种“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
“对症下药”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对症下药”,不同的治理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不同。
其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对症下药”。
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时,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对症下药”的进行。
无论什么教育内容都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方法,无论哪个教育对象都采用“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形式,是违背教育规律和因材施教原则的。
由于学生智力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无论什么时候,不论多么优秀的教师,都不可能找到一种适合于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法。
幼儿园多元智能教学策略 幼儿园教学
幼儿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则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多元智能教学策略是通过充分了解幼儿个体差异、尊重幼儿个性发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让幼儿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获得全面发展,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一、多元智能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多元智能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力不仅仅包括语言和数学逻辑智力,还包括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我认知智力、自然观察智力等多种智力。
为了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智力类型和潜能,采用多元智能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二、多元智能教学策略的内容及实施方法1.了解幼儿的智力类型和潜能。
教师首先要对幼儿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幼儿的智力类型和潜能。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音乐节奏感、绘画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来了解幼儿的多元智能发展情况。
2.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针对不同类型的智力,教师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比如提供多种类型的玩具、游戏、图书、音乐、艺术作品等,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
3.设计多元智能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多元智能的教学活动,比如利用故事和游戏培养幼儿的语言智力;利用音乐和舞蹈培养幼儿的音乐智力;利用运动和手工制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智力等。
4.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在实施多元智能教学策略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对于发展迟缓的幼儿,可以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智力特长的幼儿,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深入的学习体验,以满足其学习需求。
5.与家长进行密切合作。
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并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内部,教师还应该与家长进行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智力发展,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第一、理论指导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幼儿的智力天赋是多样化的,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
因此在幼儿教育实践中,需要根据多元智能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育活动和教学内容,以便充分发挥每个幼儿的优势智能,并加强其弱势智能。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幼儿进行多方面的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和潜力,不断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创造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环境。
第二、教学实践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幼儿都具有不同的智能类型,因此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应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要。
在语言智能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如朗读故事、诗歌吟唱等;在音乐智能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音乐游戏、音乐创作等活动;在空间智能方面,教师可以进行各种美术创作、立体建构等活动。
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第三、教学评价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传统的评价方式可能会忽视一些幼儿的潜能和优势。
因此在幼儿教育的评价中,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注重幼儿的学习成绩,还应该关注幼儿的个性特点和潜能。
可以采用观察记录、作品展示、情境表演等方式,全面评价幼儿的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发现和培养他们的优势智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化成长。
第四、教育管理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具有不同的智能特点,所以在教育管理上也应该秉持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个性化教育。
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和潜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在幼儿教育管理上,也要注重多元智能的发展,不仅要注重语言和数学智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其他智能类型的培养,如音乐、美术、体育等。
因材施教,多元成才
因材施教,多元成才姚晓坤人们都认为,现在的的学生都是高分低能,从书本上学习了知识获得了很高的分数,但是在生活的实际中却表现较差,自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的确,一部分学生存在“低能”的问题,从书本上学了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到生活中。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于是思考,如何从小学阶段就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呢?我们现在多数学校安排统一的课程,使用统一的教材,进行统一的课堂授课,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学校办学没有特色,“千校一面”;学生的兴趣、专长和潜能得不到充分发展。
并且大多数家长也希望孩子接受这样的教育,甚至刻意压制学生的兴趣专长。
我在跟家长交流过程中,曾遇到一个家长这样说:“学习实在不行就让他学画画吧,他从小就喜欢画画,画的还很像。
”学生的专长在他的学习生活中就是这样的不被重视和压制。
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因材施教,《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我觉得确实需要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承认个体的差异性,鼓励个性化的发展,在共同发展和多元标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多元化的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形成全面成才的和谐局面。
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因材施教,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他的学生在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性格特征、年龄、出身等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习目的各有不同。
但孔子从每个人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性特点和具体个人目标进行教学,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于漪说过:“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
每个孩子都是活脱脱的生命体,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特点爱好。
”由于环境、家庭、学生本身的实践以及先天的遗传素质不同,学生不仅有各自年龄特征,而且存在着个体差异。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征和差异,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智慧、才能、兴趣特点都得到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的内容
多元智力理论的内容什么是多元智力理论呢?多元智力理论的具体内容都有什么?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多元智力理论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多元智力理论的内容加德纳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
他认为,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量度他的解题能力(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的指标。
根据这个定义,他在《心智的架构》(Frames of Mind, Gardner, 1983)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八个):1.语言 (Verbal/Linguistic)2.数理逻辑 (Logical/Mathematical)3.空间 (Visual/Spatial)4.身体-运动 (Bodily/Kinesthetic)5.音乐 (Musical/Rhythmic)6.人际 (Inter-personal/Social)7.内省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8.自然探索 (Naturalist,加德纳在1995年补充)9.存在(Existentialist Intelligence,加德纳后来又补充)另外,有其它学者从内省智能分拆出“灵性智能”(spiritual intelligence)。
这九个范畴的内容如下:1.语言智能这种智能主要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这种智能在作家、演说家、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播音员、律师等职业上有更加突出的表现。
2.逻辑数学智能从事与数字有关工作的人特别需要这种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智能。
他们学习时靠推理来进行思考,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
即使他人的言谈及行为也成了他们寻找逻辑缺陷的好地方,对可被测量、归类、分析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
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影响与作用
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影响与作用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幼儿教育。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处于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如何更好地引导和培养他们,成为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背景下,多元智能理论应运而生,对幼儿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人类有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智力观念的束缚,强调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潜能和特长。
在幼儿教育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更好地发掘和培养孩子们的多元潜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个体差异,提倡因材施教。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们可以根据孩子们的智能特点和兴趣,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活动。
例如,对于具有语言智能优势的孩子,可以引导他们多阅读、多表达;而对于具有空间智能优势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多进行绘画、搭建等活动。
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跨学科、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们可以通过设计跨学科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各个领域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教授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既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再次,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的培养。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们可以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孩子们在相互交往中学会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
同时,通过引导孩子们进行自我反思,帮助他们认识和了解自己,培养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掌握多种教育方法和技巧,以适应孩子们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教育工作者还要关注孩子们的情感情绪发展,为他们提供安全、温馨的成长环境。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启示
编 辑:_______
多元智力观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性的、因此、幼儿教育应尊重教育的公平性、形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尊重儿童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儿童的个性特长、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扬长补短”、开发儿童的潜能优势。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并非象人们过去想象的那样、主要是由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构成的。他提出、人的智力可以分成至少8种类型、包括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肢体运动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认识智力、还有近几年才刚刚增加的自然认识智力。加德纳这种多元的、开放的、尊重实践效果的智力观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和更深入地认识幼儿的智力特征。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发展潜能、也能够在不同的方面突出表现。加德纳强调、虽然人的智力被分成了8种类型、但这并不意味每个人只有其中的某几种。恰恰相反、每一个都具有这8种智力、只不过每种智力在个人智力总和中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所以、认识智力的多元性并不是为了方便教师对孩子们进行分类教育、而为了籍此来了解孩子们、分析他们的认知特点与需要、并从中找到教育他们的最佳切入点、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全班孩子共同进步。正如加德纳所说重要的不是七种或八种、九种智力、而是一种多元地认识、理解和研究智力的方法。认识到智力的多元性、会使教师对孩子更加包容、教学更加有针对性、也会使孩子从教师的包容和教导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与自信。
一个班上、总有一些比较突出的幼儿、他们深得老师的宠爱和关注、常常作为学习的典范被赞赏、这符合幼儿爱模仿的心理特点、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正面教育手段、但教师稍不留意或由于表扬笼统、模糊、不具体、或没有掌握好尺度、无形中使榜样成了偶像、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这件事、从表面看来是因为思思的出类拔萃、才使孩子们个个自惭形秽、实质是教师对幼儿教育究竟是培养“尖子”的教育还是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缺乏思考和认识。因此、改变这种现状的关键是转变教师的观念。当中、涉及到一个现代智力观的问题。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创立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经验和策略。
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分层次实施数学教学
米 ?学 生们 通过研究 , 发现 有下 面三种
2 备课分层次 。 . 教师既要备教材 , 又 要备学生 。对 同一教学 内容 、 教学 目的 , 依据不 同学生 的接受能力 ,提出不同 的 教学要求 ,采用不 同的教学形 式和教学 方法 , 计不 同的提问方式 和难度层次 , 设 突 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注重启
力的学生做 , 另外加 分。 中高层学生与 对 中下层学生分层次评价 ,可以使中高层 学生有奋 斗 目标 ,使中下层学 生树 立 自 信心 , 从而努力赶超 中高层学生 。
二 、 学 生 更 多 的选 择 给
我国以往 基础教 育存 在 的问题 是 , 给学生 自主选择 的机会太少 ,给学 生 自 由发挥 的空间过窄 。 多元 智力理论认为 : 每个 学 生 的智 力结 构 是 多 维 的和 开放 的,应该让学生们每天 面对多种多样 的 选择 , 使学 生依 据不同的 目的 、 同的能 不 力 、 同的兴趣 , 不 选择不 同习题 ,八仙过 “ 海, 各显神通” 充分得 到发展。 ,
因材施教 , 分层次 进行教学 , 促使 学生发 挥潜质 、 发展智力 。 1学生分层 次 。教师根 据学生智力 . 因素和非 智力 因素的差异 , 把学 生分成 若干个层 次 , 进行分 类编 组 。教 师做 到 心中有数 , 向学生公 开 , 不 以免 助长 “ 高 层” 学生 的傲 气 , 挫伤 “ 层 ” 生 的 自 低 学 尊 心 。在 分层 教学 中 , 教师 既关 注学生 的共 性 , 也要注 意学生 的个性 。对后 进 生要 严爱结合 , 堂多提 问 、 课 多辅 导 、 多 启 发 ,多让他 们做一些 基础 性题 目, 以
幼儿园多元智能课程设计原则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多元智能课程设计原则一、引言幼儿园教育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多元智能课程的设计对幼儿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幼儿园多元智能课程设计的原则,希望能够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二、多元智能理论概述1.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智力不仅包括语言和逻辑数学智能,还包括音乐、空间、肢体、人际关系、内省和自然智能等多种形式。
2.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智力天赋,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多元智能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
三、幼儿园多元智能课程设计原则1. 差异化教学幼儿园多元智能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区分开来,满足不同孩子的学习需求。
2. 专业教师团队幼儿园多元智能课程设计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他们应该具备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跨学科知识,有能力为孩子们提供多元智能课程。
3. 灵活的教学方式幼儿园多元智能课程设计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包括游戏教学、项目教学、探究性学习等,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4. 良好的教学资源幼儿园多元智能课程设计需要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图书、玩具、实验器材等,为孩子们提供各种形式的学习机会。
5. 学习评估幼儿园多元智能课程设计需要建立科学的学习评估体系,综合考虑孩子的多元智能表现,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结语幼儿园多元智能课程设计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充分重视这一工作,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五、实施多元智能课程设计的挑战尽管多元智能课程设计在理论上有着丰富的内涵,但在实际的教育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教育资源的不足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
一些幼儿园教育资源有限,无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限制了多元智能课程设计的实施。
一些教师对多元智能理论理解不深,尚未能够真正融入到实际教学当中,需要通过培训和指导来提高教师对多元智能教育的理解和应用。
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科学的智力观多样化的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科学的智力观多样化的积极乐观的
学生观
1、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其作用方式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进行教学,要善于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尤其是要根据学生智力结构中的优势智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2、科学的智力观。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言语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和培养。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3、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
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读了大学的人才是人才,也只有通过上大学这条路才有可能成才。
而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只要这一优势智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都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成才的道路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4、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
因此,我们应对所有的学生都抱有热切
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教学真正成为愉快教学、成功教学,而不是把学生区分为三六九等。
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引言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一种关于智力的理论,他认为人类的智力是由多个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的,每个人在不同的智能领域都有其相对的优势。
这一理论对于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幼儿教育领域。
本文将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
第一部分:多元智能理论简介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力包括至少八种不同的智能领域,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每个人在这些智能领域中都有自己的潜能和优势,而且这些智能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交织、互为支持的。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智力模式,它挑战了传统的智力观念,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教育和学习的本质。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育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特长,以更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和评价,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第二部分: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具体应用1. 多种智能开发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开发多种智能为目标。
针对语言智能的幼儿,可以通过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来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对于音乐智能较强的幼儿,可以开展各种音乐游戏和启蒙音乐课程,激发其音乐天赋;对于空间智能较强的幼儿,可以提供各种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促进其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2. 多元素质评价传统的智力测评通常只注重逻辑数学智能和语言智能,而忽视了其他智能领域的表现。
在幼儿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通过观察幼儿在音乐游戏中的表现,或者在团体活动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美术课上的创造力等多种方式来评价幼儿的综合素质。
3. 多元教学手段多元智能理论鼓励教育者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求。
在幼儿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故事、音乐、绘画等多种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以培养幼儿的多种智能。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因材施教教学研究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因材施教教学研究韩艳(徐州高等师范学校,江苏徐州221000)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I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教授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他认为语文和数学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人类智能至少有七个范畴,分别是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
在1995年,加德纳又补充了自然探索和存在两种智能。
他认为,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上述几种智能,但不同的组合有着差异性,如果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智能开发,就可以使这些智能固强补弱。
本文是基于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探索因材施教的方法,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顺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目前因材施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倡导的是多样化、互动式的教学,而不是标准化的知识灌输。
同时,教师要尊重不同个体的文化家庭背景、认知方式、兴趣爱好和个性心理特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不同差异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是,在现阶段的学习教育教学工作中,仍有一些教师对因材施教的认识还不够或者没有真正地理解,出现了许多关于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一言堂”的现象依然存在目前,我国的教学组织形式还是以班级授课为主,教师为完成一定时间内的授课目标,采取“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抹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素质教育的目标并不是灌输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进行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很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缺失。
浅谈多元智力与因材施教
浅谈多元智力与因材施教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引起全球教育界及心理学界的强烈反响,此理论之教育理念旋即于美国及欧洲的许多学校中实施。
几十年来,该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上,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我们应该更广泛地看‘智力’这一概念。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聪明之处,也都具有在某些领域成才的能力。
没有人是全能,也没有人是全无能。
”——霍华德·加德纳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主要有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
一、语言智能是指运用口头语言或文字,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理解他人的能力,灵活掌握语音、语义和语法,具有将语言思维、语言表达和对语言深层内涵的鉴赏结合起来,运用自如的能力。
适合智力优秀的人从事的职业有:政治活动家、主持人、律师、演说家、编辑、作家、记者、教师等。
二、数学逻辑智能它是指有效计算、测量、推理、总结、分类和执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
这种智能包括对逻辑方式和关系、陈述和命题、函数等相关抽象概念的敏感和高度理解。
数学智能优秀的人适合从事的职业:科学家、会计师、统计学家、工程师、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等。
三、空间智能是指对视觉空间及其周围的一切事物进行准确感知,并将感知到的图像以图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
这个聪明的人对颜色、线条、形状、形式和空间关系很敏感。
他们适合的职业有:室内设计师、建筑师、摄影师、画家、飞行员等。
四、身体运动智能是指运用全身表达思想感情,熟练运用双手制作或操纵物体的能力。
这种智力包括特殊的身体技能,如平衡、协调、敏捷、力量、弹性和速度,以及由触觉引起的能力。
适合身体智力优秀的人从事的职业有:运动员、演员、舞蹈家等。
五、音乐智能指人对音调、旋律、节奏、音色等的敏锐感知能力。
这种聪明的人对节奏、音调、旋律或音色都有很强的敏感度,天生具有音乐天赋,对音乐的表演、创作和思考能力都很高。
多元智力理论对现在教学的启示
多元智力理论对现在教育教学的启示通过学习我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多元智力理论对现在教学的影响。
一、多元智力理论涵义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具体包括:(一)每一个体的智能各具特点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但每个人身上的巴中相对独立的智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绝对孤立、毫不相干的,而是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正是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
(二)个体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个体智能的发展受到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环境的极大影响和制约,其发展方向和程度因环境和教育条件不同而表现出差异。
尽管各种环境和教育条件下的人们身上都存在着八种智能,但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人们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区别。
(三)智能强调的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看来,智能应该强调两个方面的能力,一个方面的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个方面的能力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根据加德纳的分析,传统的智能理论产生于重视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树立智能的现在工业社会,智能被解释为一种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
(四)多元智能理论重视的是多维的看待职能问题的角度在加德纳看来,承认智能是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由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承认各种智能是多维地、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应该是多元智能理论的本质之所在。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论结构(一)逻辑数学智力:包括运算和推理等科学或者数学的一般能力,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辨别逻辑或者数字模式的特殊能力、处理较长推理的能力。
这种智力在侦探、律师、工程师、科学家和数学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智力因材施教
发表时间:2013-10-10T14:20:17.890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7月总第126期供稿作者:许学森
[导读]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觉悟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许学森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第二中学730106
摘要:新中国教育体制急功近利,许多人只是把知识作为谋取“官位”和“俸禄”的手段;一考定终身,以分数为衡量学生智能高低的唯一标准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和新课改雷声大、雨点小,进展缓慢,实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如果一味地高投入、低产出,连几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都培养不出,那是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一种犯罪。
关键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认知能力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价值教育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上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
中国学生经过长期积累和严格训练,可以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摘金夺银,耀武扬威,为国争光,但代表创造力最高水准的诺贝尔大奖却始终与中国人无缘,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导弹之父”钱学森老人弥留之际给大家留下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新中国教育体制急功近利,许多人只是把知识作为谋取“官位”和“俸禄”的手段
在中国,“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一个人要是在业务上有点“名堂”就去当官了。
从此以后,他便到处去开会,到处做报告,到处去喝酒,到处去应酬,哪来时间搞学术?目前,国内名牌大学存在“一流生源,二流师资,三流管理”的现象;大学教师忙于申请课题、搞经费、写论文,功利心太强,学术造假时有耳闻;平时大牌教授难得一见,更别提与之探讨、与之交流了,学生基本处于“牧羊”状态。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获取高职称,因为职称不仅涉及到教师的职业荣誉与学术地位,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
在中学,许多教师忙于辅导学生参加奥数竞赛。
像我们参加一次世界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要经过市级、省级、国家级层层培训和选拨,最后挑选出来的尖子生还要集中到国家集训队,在专家指导下进行高强度、超常规的培训。
与此相反,国外要简单多了,学生只要有兴趣即可报名参加,只需要一次测试筛选,出线者即可组队出国参加比赛。
原来,骄人的成绩是在如此不对等的前提下获取的。
这种拔苗助长、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体差异的游戏,国人为何乐此不疲?究其原因,利也!对学生来说,拿到获奖证书,高考可以享受加分或破格录取的待遇;对指导老师来说,因学生获奖有可能获得专家能手的荣誉称号,晋升职称自然比别人快一点,这种情况大有拿着学生的香水往自己脸上抹的味道!当然,培训机构也可以取得一笔不菲的收入。
如此皆大欢喜的事情,何乐而不为?诺贝尔奖,国殇也!国人“想说爱你不容易”,这就是八位华人获奖者与中国大陆教育体制无缘的根本原因。
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人为操作因素非常大,何不进行改革?实行以考代评,不仅可以实现形式上的公平公正,而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一考定终身,以分数为衡量学生智能高低的唯一标准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觉悟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无论是过去的“三好学生”还是今天的“五好学生”都不如智育一好,学习成绩仍然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
应试教育追求答案的规范化和唯一性,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标准答案一统天下,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唯标准答案是从,丧失了质疑商榷能力,进入思维定势状态,在处理问题时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这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得·加德纳在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后,在《智力结构:多元智力》一书中提出了人类的智力绝非客观、静态、一元的,他将人类的智力分为八个方面:1.语言智力:指用语言思维、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
拥有这种能力的人长大后,很有可能成为诗人、作家、播音员、记者等。
2.空间智力:使人的知觉能够在空间自由驰骋,有效地调整物体的空间位置,还能创造或解释图形信息。
拥有这种才能的人,如果从小加以培养,很有可能成为航海家、飞行员、建筑师等。
3.运动智力:指能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
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如果被教练潜心挖掘,很有可能成为出色的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等。
4.音乐智力:指能够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的能力。
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如果勤学苦练,很有可能成为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等。
5.人际关系智力: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并与人交往的能力。
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如果家庭教育良好,有可能成为教师、社会工作者和外交家。
6.自我认知智力:指关于建构正确的自我知觉并善于用这种能力计划和导引自己人生的能力。
善待这种能力的人,很有可能成为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神职人员。
7.自然观察者智力: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
拥有这种能力的人,一般会成为猎人、植物学家或农夫等。
而应试教育只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数理智力,忽视了与学生未来成功密切相关的其他各种智力的开发与培养,这既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也造成了有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不是培养千人一面的“标准件”
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在同一班级的学生中,虽然有着共同的年龄特征,但是在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禀赋、潜能等方面都会存在很大差异,教师要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体差异,才能因材施教。
有位专家研究发现,“学困生”的想象力远比“优等生”丰富。
那些在课堂上死气沉沉、不敢举手、就算举了手也说不到点子上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所谓的“优等生”,而生龙活虎、抢着发言、有着精彩惊人之语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所谓的“学困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它说明我们的“优等生”在赢得分数的同时丢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我们的“学困生”在丢失分数的同时却保存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帕特·默顿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荣誉越多的科学家,授予的荣誉就越多;而对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对其做出的贡献往往不予承认。
这正好应验了《圣经》中“马太福音”一章里的一句话:“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凡是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去。
”默顿于1973年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在我国教育界表现得十分突出:在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对于“优等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而对于“学困生”则比较忽视和冷淡,缺乏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结果使“学困生”表现得更加不好,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不愿努力,性格孤僻,而一少部份“优等生”由于过度的宠爱,形成了自私自利、孤芳自赏的性格,成为班级中的“精神领袖”。
四、新课改雷声大、雨点小,进展缓慢,实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更为荒诞的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新教材加上多媒体就等于新课程。
这些教师穿着新鞋走老路,我行我素,他们固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是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者,却不知教师首先是导师,是引导、指导、诱导、辅导学
生如何进行学习的帮助者;其次是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再次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动态的研究者、学习者。
那种唯知识论、唯教材论、唯教案论、唯课堂论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较多关注的是知识性的要求,很少关注能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等。
教育应该考虑成本,如果一味地高投入、低产出,连几个像样的国际大师都培养不出,那是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一种犯罪。
有人说:“教师是用昨天的知识教育今天的孩子,成就明天的梦想。
”这句话仔细思考,不无道理。
因此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从社会发展对多元化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把学生培养成肩负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栋梁之材,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富,让我们携起手来,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早日实现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教师博览》,2009年,第11期。
[2]《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