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题
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测试试题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义》中曾这样记载神农发明农业:“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
同时,汉代的很多画像石也有类似的内容(如下图)。
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A.神农教民劳作的观念在汉代比较盛行B.中国古代农业是人民群众发明的C.文献与考古结合证明了神农确有其人D.汉代的农业生产仍然以耜耕为主2.下表“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
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推广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3.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
雇工“无资充個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
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
这一现象表明()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4.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
这一现象表明()A.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C.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 D.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5.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
……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
这说明()A.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 B.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C.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 D.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6.马王堆汉墓1号墓(西汉初长沙国垂相利仓妻子墓)出土遣策竹简312枚,逐件记载了随葬物品:用漆木质鼎盛放的羹,用竹b盛放的肉食品,用陶器盛放的酱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粮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妆用品、丝织衣物、乐器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据《景定建康(南京)志》记载:南北朝南京城里有小市、牛马市、谷市、纱市等10个市,苑市在广莫门内东边,盐市在朱雀门两边,纱市在城内的北耆寺前。
这一记载表明南京城A.专业市场广泛分布 B.市坊制度得以建立 C.政府城市管理松弛 D.南方经济赶上北方2.唐代作坊和行会更加发展,已经出现了专门的佣作坊。
按日计工资的称“日佣人”,按月计工资的称“月作人”,还有论件或包工的。
据《太平广记奚乐山》记载:“上都通化门长店,多是车工之所居,募人集车,轮辕辐毂,皆有定价。
”这反映了A.政府对手工业管理失控 B.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私营手工业迅速的发展3.明朝中期,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该地区植棉、摘棉多由妇女完成,而乳花、弹花多是由男子来承担,农闲男子纺纱织布也不足为奇。
这反映出上海县当时A.纺织业发展改变了劳动分工 B.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转变C.纺织业成为最主要生产部门 D.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4.郑板桥(1693~1765年),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他制定《板桥润格》“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
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这一现象最能反映A.文人只追求商业化利益 B.商品经济冲击传统观念C.科举制度已经走向瓦解 D.清代否定重农抑商政策5.撰于北宋初的《太平寰宇记》所记外国,系抄旧史而成,杂乱无章,为人不取。
南宋时进士周去非在广西仕宦期间作《岭外代答》,是书共记海外诸国40余,该书问世之后,未曾刻成书,而“有多种抄本流传”。
这一现象反映了A.朝廷对海外史地知识的轻视 B.时人的域外知识仍相当有限C.东南地区经济发展独具特色 D.民间海上贸易渐趋松弛6.张瀚是明代工部尚书,他的祖辈在成化年间(1463—148年)从卖酒转营织,由一张织机发展到三十多张,雇佣织工甚多,收购产品的布商盈门,因此家业大富。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宋代大中祥符九年采纳广州知州的建议,“海外蕃国贡方物至广州者,自今犀象、珠贝、搡香、异宝听赍赴阙。
其余辇载重物,望令悉纳州帑,估值闻奏。
非贡奉物,悉收其税算。
”并且限制外国使团人数。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A.限制对外政治交往 B.鼓励民间贸易C.减少朝贡贸易损耗 D.实行海禁政策2.古代中国的各种手工业形态中,出现最早的是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3.下列现象与下图中“市”的发展不符的是A.“市”突破时空限制 B.“市”有庙会集市C.“市”出现繁荣的商业街 D.“市”始设专门管理机构4.《吕氏春秋·上农》曰:“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功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注:家产多之意),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
这主要体现了A.藏富于民的思想开始出现 B.国家推行重农政策的目的C.农耕统治者宣扬安土重迁 D.古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5.在对待商业的态度上,赵匡胤认为“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歌儿舞女以享天年”;赵光义也号为“令两制议政,丰之术”;神宗时也“尤先理财”,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
由此可知,当时的政策导向是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重视商业 D.重义轻利6.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从根本上反映了A.土地买卖现象严重 B.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7.有人说“七世纪(中国)是一个崇尚外来物品的时代”。
贩运这些物品的主要是A.基督徒B.佛教徒C.遣唐使D.粟特人8.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也是生产经验丰富的表现。
精耕细作①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②是科技进步的体现③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④强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⑤关注水热资源利用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9.《齐民要术》提出:“凡田地中有良有薄者,即须加粪粪之”、“耕鋤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每年一易,必莫频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5小题)1.《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2.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宋代李觏说:“民之大命,谷米也。
”这两句话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A.闭关锁国政策B.君主专制C.重农思想D.重商主义3.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
这表明先秦时期()A.农业走向衰退B.外来作物引进C.作物历经选择D.经济重心南移4.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中非常重视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内容的庭院经济。
如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告诫子孙说,“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以蓄,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
……能守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可见,“庭院经济”()A.有助于缓解古代农民的贫困B.适应了农产品市场化的需要C.立足于多种经营和自给自足D.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5.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门。
问之,则近郊农家。
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
’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
”材料从本质上是为了( )A.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D.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术6.康熙帝一生重视农耕,雍亲王为投其所好,特命宫廷画师以他自己为形象画了二十三幅耕图,以王妃们为原型画了二十三幅织图,亲笔题诗,组成《耕织图》进献。
下面是《耕织图》其中的两幅绘图。
由此可知,我国农业的特点是()A.精耕细作技术发达B.男耕女织的基本模式C.农业技术领先世界D.农民生活的富足安康7.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8.史书记载:“嘉兴府秀水县濮院镇地跨秀水、桐乡两县,清初‘远方大贾携槖(钱袋子)群至,一镇之内,坐贾持衡,行商麕(群)至,终岁贸易不下十万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0分,共50分)1.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A.禁止走私贩运B.海禁C.重农抑商D.保护生态资源2.所谓“民自有经界(地界),而无烦上之区分。
”即便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之类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
这主要反映了在中国古代()A.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B.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D.土地隐占推动土地兼并3.下图展示的耕作方法,最早出现在哪一时期()A.商周B.西汉C.隋唐D.明清4.明正德、嘉靖年间歙县商人程澧出吴会、尽松江、走淮扬、抵幽蓟,“万货之情可得而观”,他虽“坐而策之”,四十年后却“加故业数倍”。
这主要表明()A.明中后期商帮开始出现B.徽州地区有经商的传统C.明清商品经济尤为发达D.程澧具有敏锐的商业眼光5.“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此其分事也。
”这是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征的描述。
若对材料中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最恰当的是()A. “凡农之道,厚(气候)之为宝”B.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C.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线)积纴(丝缕)”D.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6.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其直接目的是 ()A.增加国君的收入B.承认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C.确立封建制度D.满足新兴地主的政治要求7.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
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下图所示的防夷措施。
材料反映清政府()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D.严格限制外商贸易8.古代货币的形成与发展和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充分说明了()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C.商品经济的繁荣D.纸币携带方便,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9.下图中的人物神农氏为后世所称颂,主要是因为他()A.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B.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C.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D.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荆,以教天下10.明朝成化年间,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13岁时与其兄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土地问题,北魏、隋、唐都曾推行均田制,宋、明等朝都有高级官员主张恢复井田制。
这些措施与设想的目的是A.保护小农生产,抑制商业发展 B.抑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C.确立土地私有,保护地主田产 D.恢复周礼古制,实现儒家理想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中心已经南移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C.闭关锁国政策影响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3.《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指临时设立的集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容万人。
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由此可知,宋代东京A.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C.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 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4.五代以前,中原王朝的首都主要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摆动,长安与洛阳以山为为塞,以河为池,形势险固,易守难攻,具有建都的天然优势。
五代时期,除后唐定都洛阳以显示自己跟唐王朝特殊渊源之外,其余各朝均定都开封,此后也不再有建都关中的朝代。
根据材料,影响首都地理位置变迁的原因主要来自( )A.军事方面B.政治方面C.经济方面D.王朝的建立者5.明朝权臣严嵩之子严世蕃评点天下富豪,以家产50万两白银的最低标准,共列出17位“首等富豪”,其中10位拥有纯正的官员身份,包括内阁大臣、宗室成员、都督、太监和土司等。
晋商、徽商等则分享其余的7席。
据此推知,当时A.商帮崛起受到社会关注 B.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C.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吏治败坏危及封建统治6.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人富豪榜。
这表明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7.合肥为今安徽省省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
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这表明 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B.外部竞争C.管理僵化D.利益内耗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发展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风俗影响D.苏州航海业发达5.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一一市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6.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
主要是为了防范A.倭寇卷土重来B.明朝残余势力C.沿海居民外迁D.西方势力东来7.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
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
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8.“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
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这表明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B.外部竞争C.管理僵化D.利益内耗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风俗影响 D.苏州航海业发达5.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6.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
主要是为了防范A.倭寇卷土重来 B.明朝残余势力C.沿海居民外迁 D.西方势力东来7.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
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
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 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8.“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一些市镇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这说明明清时期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城市布局出现重大的变化C.市镇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 D.城市经济功能得到了加强2.下表是宋代各朝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简表据此可推断,当时()A.小家庭观念盛行 B.人口衰减严重C.小农经济遭破坏 D.人口隐瞒严重3.《诗经-甫田》曾这样描述齐国的农业状况:“无田(佃)甫田(大田),维莠(杂草)骄骄。
”。
据此可知A.战国时期战争相当频繁 B.井田制逐步瓦解C.诸子百家有轻农思想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4.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还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
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
这一规定A.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B.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C.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D.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发展5.清人张英在《恒产琐言》中提到:“天下货财所积,则时时有水火盗贼之忧。
独有田产,不忧水火,不忧盗贼。
虽有强暴之人,不能竞夺尺寸,千万顷可以值万金之产。
”这一现象导致了:A.商品经济日益萎缩 B.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6.乾隆二十四年,清廷规定:“侥有违例出洋,每丝一百斤发边卫充军;不及一百斤者杖一百,徒三年……”。
政策实施五年后,“不特丝价依然昂贵,未见平减,且遇值蚕事收成稍薄,其价较前更昂”。
上述现象说明海禁政策A.无助于民间贸易的发展B.导致手工业产品物价上涨C.不利于中外贸易的交流D.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7.明朝朱元璋严令士农工商各守本业,即使是医、卜,也强迫他们必须“土著”,不得远游,凡“有不事生业而游惰者及舍匿他境游民者,皆迁之远方”朱元璋这一政策的意图是A.固化社会分层以巩固统治根基 B.鄙薄压制工商业者以固守农本C.打击游惰者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D.严禁人口流动以安定社会秩序8.如以宋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
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A. AB. BC. CD. D2.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
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3.苏轼诗云:“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诗句反映出当时( )A.在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B.坊市界限被打破C.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D.商品经济的繁荣4.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很不稳定D.个体小农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5.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
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
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
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
”这位学者认为“海禁”政策造成(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6.《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A.齐国以铁器做农具B.齐国手工业发达C.铁器最早用作农具D.农业的精耕细作7.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色。
下列各项符合唐代手工业状况的是()A.冶铁业开始使用灌钢法B.出现需要多人操作的花楼机C.丝织品吸收花鸟画风格D.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8.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籍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商挂着官职继续从事商业活动(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其实并没有实权)。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订烧瓷”系指外国客商根据本国需要前来中国订制的瓷器。
下图为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86年在中国定制的五彩咖啡壶设计图稿。
这反映出A.中国瓷器逐渐融入世界贸易网络B.订制瓷器是为迎合欧洲皇室的需要C.“订烧瓷”成为中西贸易主体D.外销成为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2.某地农民在每月特定的日子到中心集镇赶集,这种交易的风俗与古代的什么商贸形式有渊源关系?()A.夜市 B.草市 C.都会 D.会馆3.“闭关锁国”政策最严重的后果是A.造成了外贸逆差B.阻碍了中国商品出口C.阻碍了外国商品进口D.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4.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 B.商品流通突破狭隘地方市场C.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 D.海禁政策松动海外贸易发达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①有官营、民营、工场手工业三种基本形态②官营手工业对商品经济有一定的阻碍作用③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④从唐代起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6.“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
”对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A.依然沿袭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B.正确处理了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C.这种思想符合当时世界发展的潮流D.这种思想促进了中国新经济因素的成长7.下列文字出自张衡的(西京赋)。
其在此描绘了A.汉代市场内交易盛况 B.唐洛阳市场监管状况C.汉代长安的坊市形势 D.汉代长安内草市规模8.明朝法律规定:擅造二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谋叛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C.是政治地位下降的反映D.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18.《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这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 )
A.耜耕B.牛耕C.耧车D.机耕
19.张籍的《贾客乐》:“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姚合《庄居野行》:“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唐人的这些诗句,反映了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隋唐时期,“天下之盛,扬为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宋元时期,“苏湖熟,天下足”。这些流行语反映的主题是( )
A.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B.江浙逐渐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长江三角洲城市快速发展D.江浙人民的美好生活
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C.男耕女织D.牧业为主
14.以下是根据相关著作整理清代江南地区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的物价变化
康熙雍正时期
乾隆嘉庆时期
土地价格(每亩)
4到5两
50两
稻米价格(每升)
6到7文
30到40文
布匹价格(每丈)
30到40文
100到200文
这表明清代这一时期
A.物价的变化受世界市场影响颇多B.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业已难以为继
C.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进一步完善D.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导致物价波动
15.宋代私人编撰农书开始兴盛,并广为流传,既有综合性的《陈旉农书》,也有大量专业性农书如《蚕书》、《荔枝谱》、《橘录》、《笋谱》、《菌谱》、《菊谱》《洛阳牡丹记》。这反映了宋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检测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选择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商周时期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A.木、石、骨等材质的耒、耜B.青铜材质的耒、耜C.青铜、铁材质的耒、耜D.铁、钢材质的犁、锄1.A【解析】原始社会是刀耕火种,商周时期是石器锄耕,故选A项。
2.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和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如果要研究隋唐时期的农业新发展,下列生产工具可以帮助说明的A.耧车B.翻车C.曲辕犁D.水排2.C【解析】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故选C项。
3.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材料中所反映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规模生产D.铁犁牛耕3.B【解析】材料信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反映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故选B项。
4.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工艺精美,享誉世界。
其中,最能代表商代文明成就的是A.丝织业B.冶铁业C.青铜铸造业D.制瓷业4.C【解析】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盛时期,故选C项。
5.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A.工艺传承具有开放性B.经营方式较为灵活C.产品精美且不计成本D.始终占据主导地位5.C【解析】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故选C项。
6.中国素有“瓷器大国”的誉称。
“China”一词,有一种说法取自于我国古代瓷器名镇“昌南”的音译。
昌南镇就是有“瓷都”之称的A.湖北汉口镇B.广东佛山镇D.河南朱仙镇6.C【解析】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故选C项。
7.宋《梦粱录》中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由此可知,当时的商业发展A.摆脱重农抑商约束B.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C.开始出现夜市新形式D.突破时间上的界限7.D【解析】据材料信息“买卖昼夜不绝”可知,当时的商业发展.突破时间上的界限,故选D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宋代农民不仅从事农业生产,且在农闲之余,还从事家庭手工业、商业,出现了“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
这一趋势A.瓦解了社会中的自然经济 B.说明政府对手工业和商业的重视C.推动了乡村市场开始兴起 D.使小农经济独立性增强2.明成祖建都北京以后,为了解决粮食的运输问题,整修运河,通过水运不仅保证了粮食的运输,其他商品的运输也畅通了。
明宣宗时期,为了保证货物的流通,沿长江、运河及布政使司所在地建立了三十三个征收船税的税关。
明代的这些举措A.保障了明代商业的稳定繁荣 B.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C.冲击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3.清代乾隆年间,学者洪亮吉曾言:“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至矣……故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
”由此分析洪亮吉人口论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意识到盛世之下隐藏着人口危机 B.发现了清代人口增长的客观规律C.肯定了人口多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D.认识到人口激增会带来社会动乱4.据史料记载,明代江西省的农民往往“外如石工、缝工、木工”,“非习之不熟者,亦皆以力穑之家,兼营其业”。
这折射出明代A.政府对经商政策放宽 B.社会各阶层变动频繁C.传统经济政策被动摇 D.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5.钱穆在《中国经济史》中指出:“汉、唐两代经济政策不同,汉代对大商贾重征商税,不许社会有大富之现象。
但唐代每丁给田80亩,每家100亩,给予人民最低限度的生活……如欲富裕,则亦不加限制,听任人民各自……发财。
”这一变化说明A.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B.封建大一统政权强化C.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6.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碟”,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即可买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春秋楚国相孙叔敖主持兴办了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达到“灌田万顷”规模;吴王夫差为与中原诸侯争霸,开通运河——邗沟,首次沟通长江和淮河。
材料体现了A.封建政府发挥国家公共职能的作用B.服务于兼并战争统一国家的需要C.有助于江淮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D.为地主阶级掌权奠定了物质基础2.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象征之一,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我们浙江是中国的瓷器大省,唐宋以来涌现出名窑无数,下列属于浙江的名窑有①钧窑②邢窑③越窑④龙泉窑⑤铜官窑A.①②③ B.③④ C.③④⑤ D.②⑤3.《晋书·食货志》载:“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
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金属货币职能萎缩 B.战乱导致经济衰落C.货币流通领域混乱 D.政府鼓励农业生产4.明清时期,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贩运盐、茶、山货,东进苏杭无锡,南达湘、蜀、云、贵、川,往来京、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东三省,甚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贸易,使“无徽不成镇”叫遍天下。
这说明这一时期①政府放弃了歧视商人的政策②商业市镇兴起,城镇经济繁荣③私营手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④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5.下列图片所示之物,属于播种工具的是A. B. C. D.6.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田产的唯一途径B.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C.宋朝土地兼并现象的频繁客观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D.土地兼并有利于增加国家的收入7.清代画家郑板桥自订《润格》云:“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凡送礼物、食物,就不如白银为妙。
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世。
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
”郑板桥的作品有A.体现怀才不遇的苦闷B.隐晦抨击官场腐败C.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D.蕴含文人画的衰败8.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下列各项措施中不属于这一政策的是A.西汉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B.汉武帝推行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C.唐代规定一入市籍不得为官D.宋代出现榜下捉婿的风气9.《浙江通志》等记载:明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下列对中国封建社会“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B.引起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C.是封建社会的正常现象,封建统治者通过均田制得以根本解决D.兼并导致政府收入减少,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2.被誉为“中国第一城”的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保存着完好的中国最早的大型祭坛和灌溉设施完备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6500年前)。
这些信息反映出A.湖南耕种技术一直领先世界B.中国此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C.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D.中国经济重心转移一直在南方3.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以下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门第观念淡化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放松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4.全唐诗卷86长安中鬼有首《秋夜吟》,“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衙茫茫空有月。
九衙生人何劳劳,长安土尽槐根高。
”诗中反映出A.长安打破坊市限制B.城市政治功能明显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重农抑商政策弱化5.在某班的一堂历史课上,某同学扮演了汉朝时期的商人,并对自己的经商经历作了简单的阐述,其中阐述中正确的是A.我是一位来自西域的商人,来到长安城,我发现城中“夜市”比较繁华B.而且市场管理松弛,交易不受任何控制C.但居民平时买东西只能去市,甚为不便D.为了生意方便,我把我在城南居民区的住房改装成了店面,专门卖西域特产6.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封建政府与地主的矛盾激化B.使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C.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7.《新唐书·地理志》载中唐以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83项次,南方有71项次,其中江南一道即独占50项次,据考察唐代长江中游地区兴修水利工程项次远不止于此。
上述材料表明唐代()A.南方粮食产量超过北方B.长江中游经济最发达C.重视江南的水陆交通发展D.重视南方水利工程建设8.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有:①小农经济顽强生存②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政策③商品经济的繁荣④封建剥削相对沉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D.①②③④9.春秋战国时期,使“深耕易褥”成为可能,极大促进荒地垦植活动,也为兴修大型灌溉水利工程提供重要条件的是A.铁器的广泛使用B.牛耕方式的普及C.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D.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10.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曾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下侧文物“直行铭文夔(kuí)凤镜”出土于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在洛阳西郊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中也有类似铜镜出土。
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B.丝绸之路沟通中外交流C.手工业品遍销世界各地D.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2.“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此其分事也。
”这是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征的描述。
若对材料中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最恰当的是()A.“凡农之道,厚(气候)之为宝”B.“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C.“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线)积纴(丝缕)”D.“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3.“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下列选项对材料中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B.促进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发展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4.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
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5.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D.生产关系的变革6.《晋书·苏峻传》载:“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
峻纠合得数千家,结垒于本县。
于是豪杰所在屯聚,而峻最强。
”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国家均田制度遭到破坏B.豪强地主经济的扩张C.重农抑商政策收效甚微D.政府社会控制力量缺失7.宋代诗人艾可叔在其作品《木棉》中有这样的描述:“收来老茧倍三春,匹似真棉白一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据史载,西汉统治者经常对农民采取一些“扶贫”措施。
例如,公元前67年,汉宣帝下令“假(农民)公田,贷种、食”;公元2年,汉平帝下令以“赐(农民)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
此举主要是为了()A.抑制土地兼并现象B.增加地主经济收入C.弥补生产资料不足D.打击商人敛财致富2.“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
材料描述的我国古代冶炼工艺技术产生于()A.夏商周B.春秋战国C.魏晋南北朝D.宋元时期3.清朝王应奎的《柳南续笔》中记载:“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材料中的棉之功“过于蚕桑”的主要原因是()A.棉布温暖舒适,一直是中国民众的主要衣料B.棉纺织技术代表了当时中国手工业的最高成就C.棉布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D.棉布实用价廉,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4.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省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
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
说明战国中晚期在上述地区()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5.日本学者在《宋代都市的发展》中说:“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到了北宋末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路造屋开门了。
”对上述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A.北宋时期不再有坊市之间的界限了B.这种变化适应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C.这反映了宋代政府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管理了D.这说明宋代的商业活动不再有空间的限制了6.“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土贵要予赋水轮》)该诗描述的灌溉工具是()A. AB. BC. CD. D7.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面积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 000多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③社会秩序的稳定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A. ①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材料及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A.原始社会晚期B.夏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朝3.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时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出现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D.汉朝4.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5.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6.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这反映的是A.自耕农式经营B.千耦其耘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7.以青铜为主要材料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时代叫青铜时代,关于商朝的叙述不准确的是A.商朝青铜器精品的代表是四羊方尊B.商朝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C.商朝青铜器铸造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D.商朝青铜制造业是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8.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9.某现代古物收藏家收集到下列文物,其中可能是赝品的是①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一尊②宋代缂丝图一副③唐代青花器一件④明代珐琅彩瓷器一件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10.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
这说州当时该地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11.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取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12.下列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②唐朝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③宋代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④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步入新高峰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3.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4.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A.长安城商业发展范围扩大B.长安城内的夜市非常繁荣C.住宅区内出现了商业活动D.唐政府设立了新的商业区15. 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26题15分,27题10分,28题13分,29题9分)1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自《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金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卷五十四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请回答:(1)材料1 反映江南经济状况如何?(3分(2)材料2、3反映江南经济有哪些发展变化?(6分)(3)导致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6分)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国语·齐语》材料二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材料三苏州东城比户习,“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清《长洲县志》请回答:(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业中哪三种主要经营形态?(3分)(2)材料一所反映的手工业经营形态中,主要特点是什么?(3分)(3)材料二反映出的经营形态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4)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2分)18.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图1 战国各国货币图2 北宋的交子图3 明朝晚期景德镇瓷器工场遗址(1)图一反映的政治状况是什么?货币不统一是怎么结束的?(3)(2)图二反映了我国货币在北宋时期出现了什么新特点?概括指出这一特点产生的原因?(3分)(3)图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情况,试简要分析其特点?(3分)(4)图一、图二反映了我国货币的什么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与图三反映的生产方式有什么内在联系?(4分)19.在某班的一堂历史课上,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扮演了汉、宋时期的两位商人,并对自己的经商经历作了简单的阐述。
甲(汉朝商人):我是一位来自西域的商人,到长安后。
我发现长安城中“夜市”比较繁华,而且市场管理松弛,交易不受任何控制,但居民平时买东西只能去东市和西市,甚为不便。
为了生意方便,我把我在城南居民区的住房改装成了店面,专门卖西域特产。
乙(宋朝商人):我在汴河沿岸经营一家酒楼,生意红火,每天晚上打烊很迟,因而影响了隔壁住户的休息。
他们几次将我告上衙门,但我都赢得了官司,因为官府对商业的重视已经超过了农业,商人的地位也远远高于农民。
请回答:找出上述甲、乙两位同学的阐述中四处不符合史实的地方。
并说明你的理由。
(9分)参考答案1.B 人均耕地面积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表现①、②;③与实际不符;④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形成,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2.C 此题反映的核心是私田的出现,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时间是春秋时期。
3.B 从材料判断,这个水利工程师都江堰,战国时期李冰修建的。
4.C 此题材料主要反映了北方个体家庭最基本的需要,土地解决吃饭,棉袄解决穿衣问题,这说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特点。
5.C 公田变私田,根源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兴起促进了这样转变,这是主观因素。
6.D 材料讲耕地者种富民之田,交租一半。
7.B 夏商周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商朝是典型代表时期,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所以B,表述不准确。
8.D 古代首页有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三种形式,官营手工业有政府提供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的支持,精品多。
9.D 青花瓷是明朝出现的,珐琅彩瓷器是清朝出现的。
10.B 解题关键是时间和材料“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反映了明朝后期农业结构变化,经济作物扩大和市场的发展;①是错误的,④材料无体现。
11.B 闭关政策是封建国家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表现,目的维护自然经济,与之适应;是有限度的开放;对中外商人都进行种种限制。
不是维护国内商品市场。
12.D 四个备选项,全面反映了古代商业发展基本情况。
13.B 材料机“梭声札札”与“有财不行商”,能反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和重视农业的观;“家家守村业”反映安土重迁的思想。
14.D 此题材料反映了唐朝后期长安夜市发展,并初步打破了市坊界限,不是政府新设。
15.C 本题考查南宋商业发展的原因背景。
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的朝代。
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政府放松了以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宋代农业生产发展;古代封建政府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出现在明朝;因此可以排除ABD项。
16.参考答案:(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2)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
(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17.(1)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
(2)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3)自给自足。
(4)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8.(1)国家分裂。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了货币。
(2)金属货币开始向纸币转化。
北宋时,商业空前繁荣,贸易更加频繁,为了便于交换,纸币产生了。
(3)景德镇的制瓷业通过手工工场进行生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4)由不统一走向统一.由金属货币逐渐向纸币演变。
纸币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从而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展。
19.甲(汉朝商人):错误一:“长安城中‘夜市’比较繁华。
”理由:汉朝时“夜市”还没有出现。
错误二:“市场管理松弛,交易不受任何控制”。
理由:汉朝对市场的管理非常严格,商业交易受到官府得严格控制。
错误三:“我把我在城南居民区的住房改装成了店面”。
理由:在汉代时候,商品交易的市和居民区是被严格分开的,不可能混杂在一起。
乙(宋朝商人):错误:“官府对商业的重视已经超过了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