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二力平衡》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二力平衡》说课稿

人教版《二力平衡》说课稿

人教版《二力平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物理教材中的《二力平衡》这一章节。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教材分析《二力平衡》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位于力学单元的起始部分。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力的作用,掌握力的平衡状态,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为后续学习更深层次的力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在具体问题中判断力是否平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训练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力的基本概念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生活实例,深刻理解力的平衡状态,并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推门、拉抽屉等,引出力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当门轻易被推动时,我们用力推,门却不动了,这是为什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讲解新知首先,介绍力的基本定义和作用效果,然后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引导学生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讨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强调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出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力》中的第二节《二力平衡》。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之后,对力的平衡进行研究,包括其定义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力平衡是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保持的平衡状态,它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也为后面学习摩擦力、压强和浮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所以二力平衡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一个纽带,在力学中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

这部分内容和方法的学习,关系到学生以后会不会进行受力问题的分析。

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

会画二力平衡时的受力示意图。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以及受力分析让学生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2)、通过探究活动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3)、通过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观察生活中相关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知识探索的欲望。

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在探索中享受学习。

三、教学的重难点重点:(1)了解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1)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2)区别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教学策略:通过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掌握的目标。

四、课时安排安排1课时,探究过程很容易得出正确结论,不需要太多时间。

其它就是通过列举实例,强调条件分析。

五、教具准备:视频光盘、小车、钩码、细线、带滑轮的长木板等。

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通过实验能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符合认识规律,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求知欲望,只有准备充分的教具,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八年级物理下册《二力平衡》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下册《二力平衡》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下册《二力平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

所以本课《弹力》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②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的概念,会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归纳、总结出结论。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通过小组实验体会并融入探究学习的合作氛围,提高
主动参与意识及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二.说学情
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
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节主要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讲解、讨论、探究、小组汇报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2、学法: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尊敬的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课是关于《二力平衡》的内容。

在这堂课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二力平衡的定义、分类、应用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这堂课,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二力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对力学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引入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平衡现象。

平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从鸟在电线上的平衡到人的身体保持的直立姿势,从车辆的静止到运动的停止,这些现象都离不开平衡的概念。

而二力平衡就是这些平衡现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习目标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理解二力平衡的定义和基本要素;2.掌握二力平衡的分类和判定方法;3.了解二力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4.能够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二力平衡的定义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是指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上,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简而言之,二力平衡就是两个相反的力达到平衡状态。

2.二力平衡的要素二力平衡的要素包括三个方面: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和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这两个力的作用点必须相同,且必须作用于同一物体上。

当满足这些条件时,我们就说这两个力达到了平衡状态。

3.二力平衡的分类根据两个力的方向关系,二力平衡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共线平衡:两个力的方向相反且作用于同一直线上,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例如,静止在桌面上的书本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就是共线平衡的例子。

(2)非共线平衡:两个力的方向相反但并不共线,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例如,悬挂起来的电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就是非共线平衡的例子。

(3)偶力平衡: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上,但它们的合力为零,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例如,两个人用同样大小的力从两端拉一根绳子,使绳子保持静止状态,这就是偶力平衡的例子。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一、说教材《二力平衡》是物理课程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处于力学部分的核心地位。

本文主要围绕二力平衡的条件进行讲解,包括力的合成、力的平衡判断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

这一部分内容不仅是对先前学习的力的概念、力的作用的深化,而且为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力学单位制等打下基础。

本文的作用在于,首先,它帮助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物体为何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即力是如何相互抵消的;其次,它为解决复杂力学问题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方法;最后,通过二力平衡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二力平衡的定义与条件。

2. 平衡力的识别与合成。

3. 实际物体平衡状态的分析。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后,学生应当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掌握二力平衡的定义,能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 学会使用力的合成方法来判断二力是否平衡。

- 能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培养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

- 利用图示和模型,提高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 培养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1. 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 学会力的合成方法,并能应用此方法分析二力是否平衡。

3. 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中,能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这些重难点的掌握是学生深入理解力学概念、形成物理思维的关键,也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特别关注对这些重难点的讲解和练习。

四、说教法在教学《二力平衡》这一课时,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同时突出我的教学特色:1. 启发法:-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二力平衡的概念,例如推拉门、天平等,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外力平衡时的最简单情况,是平衡态物体受力分析的基础。

在课程标准中:二力平衡条件为认知C级,要求掌握并联系相关内容,解决简单问题。

实验B,要求学会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直接给出物体平衡状态和力平衡概念,然后是二力平衡条件。

活动卡中提供了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及应用该条件的一些活动。

由于没有单独突出二力平衡的概念,从二力平衡到多力平衡的推进上,教材层次不明显。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物体平衡、二力平衡等一些相关概念。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归纳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予以掌握。

过程与方法(1)经历由生活经验出发,基于实验的科学探究的过程。

(2)接受在知识结构框架中把握研究方向的方法。

(3)体会和初学从逆命题验证中找到充要条件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1)创设教学环境和教学流程使学生勤于思辨。

(2)使学生树立思辨与实验相互印证的科学观。

(3)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

3.重点、难点重点:学生明确相关定义;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衡解释实际问题。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二、学情分析二力平衡是学生感受较多,生活经验也较丰富的知识段。

对于二力平衡条件中的部分内容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凭借经验就能正确说明(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另一方面学生也不会去深究经验中是否有漏洞。

对于我所面对的学生就是要求他去研究,大部分学生也无法科学地展开研究,因此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明确定义,指导研究,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到理论体系中去,然后是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模式初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

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

针对这一点故而采用采用问题引入法、实验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二力平衡》说课稿《二力平衡》说课稿1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知道二力平衡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练习法教学用具:程度桌面、木板、滑轮两个、细线、钩码假设干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复习提问引入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展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平衡状态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

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二力平衡条件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12.6-1所示,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一样质量的钩码。

引导学生观察与考虑下面问题。

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把木板改变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一样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任选其它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

可在老师引导下由多名同学互相补充使其完善。

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请学生画出图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p 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平衡。

静止悬挂的电灯。

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匀速运动的拖车。

稳固练习1.放在程度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拟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那么〔〕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三、总结、扩展让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运动和力》中《二力平衡》。

现在我主要从教材、目标、学情、教法、教学流程五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1、二力平衡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涉及到的内容是力的平衡状态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三个部份。

二力平衡是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保持平衡状态,是物体受力平衡问题中最简单的情况,教材的安排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思路。

二力平衡知识在力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首先,二力平衡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往前看,二力平衡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向后看,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今后学习摩擦力、简单机械、压强、浮力、功等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

长远看,学好这部分知识,将为学生在高中阶段力学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另外结合我市最近几年中考试题特点,本届的知识常被作为考查的内容,同时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

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我把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结论及其应用定为本节内容的重点。

二力平衡条件是学生进行力与运动关系分析的基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重点。

之所以强调探究过程也是重点,这是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和体现,《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我觉得经历、体验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生的成长是极为重要的,能否贯彻这一理念,就反映出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真的更新。

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初中学生判断能力普遍停留在经验的水平上,抽象思维能力有发展但还没有完善,对物体受平衡力作用的分析、判断比较盲目,所以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本节计划安排1课时。

二、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平衡状态、平衡力概念。

②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③会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即只受两个力的物体如果处于平衡状态,知道其中一个力的大小,会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另一个力的大小。

《二力平衡》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二力平衡》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二力平衡》说课稿《二力平衡》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力平衡》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力平衡》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为二力平衡的概念、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

从观察实际现象切入,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总是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再根据初中物理由研究最简单的情况入手,转入对二力平衡的研究,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接着通过实例讲述如何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的这种编写思路,符合初中学生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其中通过实验,在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促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充分体现了物理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力学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重中之重。

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后面学习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

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

会画二力平衡时的受力示意图。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重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雄关中学:杨习一、说教材《二力平衡》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板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第六节。

本节教学内容:通过分析引出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的定义;用演示实验分析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加于运用。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探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

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同时二力平衡的应用是整个初中物理力学的基础,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

学好本节内容是为后面的力学教学作好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三、说教学重点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五、说教法、说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得出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用体验法、演于实验和动画分析、归纳概括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例题分析和总结得出运用的规律。

最后用练习法加强知识的记忆和运用。

六、说教学过程本节以牛顿第一定律为引导,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单元第2节二力平衡(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单元第2节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二力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分析等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二力平衡》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
第二节的内容。

《二力平衡》的知识是继学生刚了解力的概念,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的延续,是牛顿第一定律研究的需要和补充;同时,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也为后面学习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

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学情分析: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第七章中已学习了力的概念,通过本章前一节的教学,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心理方面,初二学生对很多科学问题总是有很浓的兴趣,很想探究这些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初步学习分析静止。

《二力平衡》的说课稿

《二力平衡》的说课稿

《二力平衡》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二力平衡》。

这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在此,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关于二力平衡的概念及其应用。

二力平衡是力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它不仅涉及到物体的运动状态,还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密切相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的方法,为后续学习更加复杂的力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如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等。

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平衡状态的问题,如走路、骑自行车等。

因此,学生对二力平衡的概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才能真正掌握。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2.能够判断物体在二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3.能够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二力平衡的概念及其条件,教学难点是判断物体在二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我将通过讲解、演示和实验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五、教法学法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法学法:1.直观教学:通过实验和演示的方式,让学生直接观察物体的平衡状态和受力情况,从而形成直观的认识。

2.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学习中掌握知识,培养合作精神。

4.归纳总结: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将分为以下五个环节: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物体的平衡状态和受力情况的关系,从而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物理《二力平衡》的说课稿

物理《二力平衡》的说课稿

物理《二力平衡》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二力平衡》。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二力平衡的概念和重要性。

二力平衡的概念二力平衡是指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简单来说,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时,它就会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

二力平衡的重要性二力平衡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基础,还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我们平时走路、骑自行车、乘坐汽车等,都离不开二力平衡的原理。

此外,二力平衡也是学习其他物理概念的基础,比如力的合成、牛顿第二定律等。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2.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1.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2.二力平衡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3.实验: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2.实验法:通过实验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首先,我会通过一些实例来引导学生思考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比如,我会问学生:当我们站在地面上时,我们的身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处于平衡状态,那么我们的身体受到了哪些力的作用?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讲解概念和条件接下来,我会详细讲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我会告诉学生: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时,它就会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

这个状态就是二力平衡状态。

然后,我会通过一些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和条件。

比如,我会问学生:如果我们在水平地面上推一个木块,当木块不受外力作用时会处于什么状态?如果木块受到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时又会处于什么状态?通过这些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二力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分析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二力平衡》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

《二力平衡》的知识是继学生刚了解力的概念,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的延续,是牛顿第一定律研究的需要和补充;也是物理上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

二力平衡的情况随处可见,力学问题经常要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分析,因此二力平衡的条件是整个力学中的重点。

同时,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也为后面学习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

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学情分析:本节课对学生而言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匀速直线运动中汽车的牵引力与阻力的二力平衡。

另外,学生在学习平衡力时,容易和一对相互作用力混淆,因为这两对力都具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特性,教学中要重点加以分析和说明。

二、教学目标分析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初步学习分析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或水平方向的受力及其大小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二力平衡条件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探究,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难点确定为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

四、教法分析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①直观演示法;②讨论法;③多媒体展示。

我的说课二力平衡shuoke

我的说课二力平衡shuoke

二力平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来自高楼中学,我说课的题目《二力平衡》,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出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二节《二力平衡》。

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即力的平衡概念、二力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二力平衡是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保持的平衡状态,是物体受力平衡问题中最简单的一种情况,在力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它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二力平衡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一个纽带。

这部分内容和方法的学习,关系到学生以后会不会进行受力问题的分析。

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能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记住二力平衡的条件◆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3、教学重难点:◆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4、教学准备:多媒体,长木板、滑轮、钩码、细绳、纸板二、说教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准备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要圆满地达成目标,需要优选教法。

根据物理学科和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①先演示;②安排学生演示“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实验设计、操作、观察、思考;③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再适时地进行点拨。

《二力平衡》优秀说课

《二力平衡》优秀说课
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放开硬纸板 后,硬纸板将 保持平。衡
由此可得到:要使两个力相互平衡,两个力 的大小必须 相等。
如图,在两边的 绳套上挂等重的 钩码,将硬纸板 稍向下移动,使 两个拉力的方向 并不相反。放开硬纸板,硬纸板将 向上移动 。 待硬纸静止时,两个拉力的方向 相反。
由此又可以得到:要使两个力相互平衡,两个 力的方向必须 相反。
会发生改变。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原因。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若是二力平衡则两 个力的关系是: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教学过程
(六)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掌握知识 综合练习 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谢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突出重点 (三)、探究实验,突破难点 (四)、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五)、表达讨论,归纳总结 (六)、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想一想】
以上这些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牛
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当物体不受 力作用时,能处于静止状态, 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 能不能处于静止状态呢?
二力平衡
力、牛顿第一定律
三、教二力法平与衡学法
摩擦力、压强、浮力等
思维状况 能力状况 知识状况
初三学生在 分析问题上 还存在着一 定的思维障 碍这样就会 造成学生对 一个物体在 平衡状态下, 对平衡力的 理解和应用 产生思维障 碍。
初三的学生, 对新生事物 有强烈的好 奇心和求知 欲,善于观 察,热衷于 动手实验, 具备一定的 实验操作能 力和合作的 意识
G
一、平衡状态
1、静止状态 2、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平衡力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
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 说这几个力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目标教学为核心,以有序启动式教学法为线索贯穿本节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辅助达标。
三、指导学法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在学中悟法,会中用法,用中觅法,为深入地学习起导向作用,根据不同的内容和要求,适时指导学生巩固或学习以下学法:
由实例过渡,自然,顺情顺理,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明确了思路,初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
最后指出: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跟踪训练,达标检测
回顾目标,扣标小结,重申重、难点,二力平衡条件内容以及由物体受平衡力可得到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肯受平衡力,使本节知识进一步升华。利用形成性测试题检测学生达标情况。(利用多媒体投影出示测试题)
教材的这种编写思路,主要体现了编者以下意图:符合初中学生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其中通过实验,在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促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充分体现了物理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2、本节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力学是本册书中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重中之重。
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演示、引导充分体现了主导作用,学生的观察、探索、思考、归纳也充分体现了主体地位,还体现了目标教学照顾中差生,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另外,通过实事求是地探索、归纳二力平衡的条件,及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物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4、在得出二力平衡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条件内容,仔细推敲,深入剖析,将条件概括提炼出来(由好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同物、等大、反向、同线。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条件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概括思维能力。
6.6《二力平衡》说课稿
前言:所谓说课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依据大纲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特点和认知规律,阐述教学准备过程及其理论依据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
一、分析教材
1、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和意图
本节教材分为力的平衡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从已学过的惯性定律入手,提出问题,分析得出我们周围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总是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引出力的平衡,再根据初中物理由研究最简单的情况入手,转入对二力平衡的研究,通过实验,一步步观察、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接着通过实例讲述了如何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前提诊测,展示目标
为了顺利实施目标做好知识上的铺垫,有必要对相关知识进行诊测。
问题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如何求合力?
问题2、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诊测问题较简单,均找较差学生回答,给他们一个表现的机会,增强其信心,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诊测评价后,巧设导语,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们已明确了惯性定律的内容,能不能将它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随着列举常见的例子:悬挂的电灯,桌上放的粉笔盒,平直马路上匀速行使的汽车等,说明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平衡,物体所处状态为平衡状态,从而引出本节内容。
3、制定教学目标
在理解教材和领会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制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①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②理解二力平衡条件;③只受两个力的物体如果处于平衡状态,知道其中一个力的大小,会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另一个力的大小。
能力目标: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物理知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确定重难点
二力平衡条件是力学知识的重点内容,是通过实验探索得出的,并且它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所以将知识目标②作为重点;鉴于第八章刚刚接触到力,本节进一步涉及到物体的受力分析,学生感到比较生疏,分析物体受力有一定难度,所以将知识目标③作为难点。
二、优选教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准备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要圆满地达成目标,需要优选教法。
根据物理学科和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
目标教学是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反馈调控为手段,全面提高素质为目的的综合教学方法。
用多媒体投影出示目标,师生认定目标。目标的出示使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和达到的目标,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目标的认定既能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又能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导向作用。
(二)精讲探究,导学达标
导学达标是目标实施的核心部分,是目标教学的主体。
导学达标中,利用“一明一暗两道线,突出重点用实验,学以致用循环练”来组织本节教学。“一明一暗两道线”是明线、暗线两道线索,以力的平衡为贯穿全课的明线,以目标教学分层次达标为暗线,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二力平衡条件,以突出重点,运用典型练习进行循环式训练,突破难点。
通过达标检测,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重点,深化难点。教师通过巡视、提问和观察学生的表情、态度等形式获得反馈信息,掌握学生的学习趋势,及时调控,帮助和促进全部学生达标。
(四)矫正补授,达成目标
根据达标测评反馈的信息,采取典型问题集中讲解,个别问题单独辅导的方法,解决达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思考课后“想想议议”和习题第5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解题思路,同时把课下作业课上适时处理,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符合素质教育需要。
第二部分:二力平衡的条件
1、由“初中物理往往研究最基本、最简单的情况”转入研究二力平衡。
2、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总能处于平衡状态吗?例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小球,能静止吗?刚刚开动的汽车能作匀速直线运动吗?(说明:这里我们只研究与物体运动方向有关的力)提问中等学生,物体分别受几个力,能否保持相应状态。
第三部分: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实例:吊着的电灯保持静止,灯受重力4.9牛,则此灯受拉力大小和方向如何?
先由灯处于静止得到它受平衡力;然后分析灯受哪两个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已知重力4.9牛,方向竖直向下,确定出灯受拉力4.9牛,方向竖直向下。
所以,可以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已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方向,确定出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④将物体转过一定角度还静止吗?何时恢复静止?
观察实验时,提出相应问题进行探索,由中等学生回答。
启发学生思考受两个力的物体保持静止的条件(由较好学生归纳)很可能学生归纳不完整,逐渐引导学生补充完善。教师小结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同时指出受两个力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符合上述条件。提问彼此平衡两个力的合力,由差生回答,与诊测题相呼应。
首先,本章前两节已学习了惯性定律和惯性现象,为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
其次,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后面学习摩擦力和浮力等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
再次,通过实验,使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
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显然,上述两物体不能处于平衡状态,那么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达到平衡呢?下面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用实例设疑性过度语,为学生探求新知设下悬念,激发起解决问题的欲望。
3、由于教材中“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桌面摩擦阻力较大,直观性也较差,为弥补这些不是,我将实验做了改进。主要组成部分:带两个定滑轮的木版、硬纸板、钩码、线绳。
(4)在达标训练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随时指导学生听课、记笔记、练习等科学方法,使课堂成为指导学法、培养能力的主渠道,使学生运用“会学”的技巧达到“学会”的目的,实现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
四、设计教学程序
设计本节教学程序的原则是: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方针,以传授知识为主线,以知识达标,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目标,同时合理使用教法,指导学法,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认知规律,将教程设计为四个步骤:
实验前,用多媒体投影出示观察目的、观察要点,以克服学生观察实验的盲目性,避免学生只注重实验的趣味性,而忽视其知识性的通病。
实验步骤:
①将木版竖直放置
②排除物体受力方向相同的两个拉力情况
③一根绳的自由端挂一只钩码,另一根绳的自由端挂两只钩码,两根绳分别通过两个滑轮,观察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将挂两只钩码的一端去掉一只钩码呢。
第一部分:力的平衡的概念
1、在前提诊测的基础上,由导语引出力的平衡的概念,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2、通过实例进一步明确其概念:静止在水平面上的书,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两个力相互平衡;用两根绳成一定角度吊起一只钩码,钩码在三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三个力相互平衡;还有的物体受更多个力的平衡情况。
(1)通过合理改进教材中原有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力。
(2)实验中,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得出二力平衡条件后,指导学生学习“理解提炼记忆法”,将条件提炼出来,达到简、明、准,同时也提高了思维能力。
最后,布置作业,练习第3题、习题第4题。
以上教程的设计以目标教学为调控体系,以全面提高素质为目的,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因教训能、因科渗德,能在45分钟内教会学生”的“三因一能”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