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泥石流工程地质研究

合集下载

工程地质学(泥石流)详解

工程地质学(泥石流)详解

的 识
(3)因堵塞而造成堵塞体上游的淤埋

与淹没的灾害,堵塞体下游因堵塞体溃
决而突发的冲毁或淤埋的灾害。
(4)诱发大河上、下游河段的灾害, 直接灾害后果严重,具有难以抗御的特 点,并易诱发次生灾害。

地质灾害灾情与灾害损失程度
石 流 活 动 危
灾害程度 分级
死亡人数 (人)
受威胁人 数(人)
直接经济 损失(万 元)
险 性
小型级
<3
<10
<100


中型级
3-10
10-100 100-500

技 术
大型级
10-30 100-1000 500-1000


特大型级
>30
>1000
>1000
注: 1、灾情分级:按死亡人数及直接经济损失划分 2、危害程度分级:按受威胁人数及直接经济损失划分
W

Y
泥石流危险性分级

流 活
洪水淘蚀
rc<1.3tf/m3 洪水
rc≥1.3tf/m3 泥石流
W
6、泥石流按携带物质组成分类
Y

rc≥1.6tf/m3 。泥沙粒径主要由均匀的粉粒级以下
流 物质组成,多为非牛顿体。多集中分布在黄土及火山灰
型 地区。
水 石 型
rc≥1.3tf/m3 。粉粒及粘粒含量极少,以沙、块石 为主,为牛顿体,多见于花岗岩地区。

rc≥1.3tf/m3。介于上述二种类型之间多为牛顿体,
石 少部分也可以是非牛顿体。广见于各类地质体地区及堆
型 积体中。
Y
W

工程地质(泥石流部分)

工程地质(泥石流部分)



8月8日凌晨,甘肃省舟曲县因强降雨引发滑坡泥石流,有一 个300户左右村庄被整体掩埋。 目前,甘肃舟曲泥石流已经导致2000余人失踪,冲毁大小楼房 20余栋,近一半区域房屋设施严重损毁。由于灾情发生在深夜, 绝大多数人来不及逃生,白龙江两层以下楼房全部被淹没,目前 已救出680多人,县城中被困的人估计有500-600多人。
流域呈扇形,面积较大(十几~几十平方公里),能
明显划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2.河谷型泥石流 流域狭长条型,形成区多为河流上游的沟谷,固体物 质来源于沟谷中分散的坍塌体,沟谷中一般常年有水,水 源较丰富,流通区和堆积区往往不能明显分开,在流通区 内既有冲刷,又有堆积; 3.山坡型泥石流 流域呈斗状,面积较小(一般小于1平方公里),无 明显流通区,形成区与堆积区直接相连。
• 受灾前的甘肃南部舟曲县。 图片来源:新华网

(2010年8月8日凌晨), 甘肃省舟曲县因强降雨引 发滑坡泥石流,有一个300 户左右村庄被整体掩埋。 • 目前,甘肃舟曲泥石流 已经导致2000余人失踪, 冲毁大小楼房20余栋,近 一半区域房屋设施严重损 毁。由于灾情发生在深夜, 绝大多数人来不及逃生, 白龙江两层以下楼房全部 被淹没,目前已救出680多 人,县城中被困的人估计 有500-600多人。
• D. 其他条件 • 如人为地滥伐山林,造成山坡水土流失; 开山采矿、采石弃渣堆石等,往往提供 大量物质来源。 • 上述条件概括起来为:①有陡峻便于集 水、集物的地形;②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的来源。此三者缺 一便不能形成泥石流。
7.3.2 泥石流的分类
按流域形态分类 1.标准型泥石流
泥 石 流 防 治
实 例
泥 石 流 防 治

泥石流工程地质研究

泥石流工程地质研究

从物质成分:水石质、泥石质及泥质。 从水体补给方式:雨水型、冰川型两类 暴发起因:融雪型泥流、溃决型泥石流、地震型 泥石流及火山型 泥石流 受力性质:土力型(滑坡型和崩塌型两种);水力型(坡面侵蚀 型及河床侵蚀型)
第四节 泥石流的防治
泥石流的防治原则
• 针对其形成条件及形成机制以及不同性质 的泥石流类型分别对 待。 • 尽可能保持水土不产生流失,上游沟谷两 岸的斜坡予以稳定;
第三节 泥石流的特征及分类
三、泥石流体的结构特征:
• 其流体内粒状土石(其最大石块直径为 最小颗粒直径的1010倍)与水 体的结合形式。 • 石块在浆体中有悬浮、支撑和沉底三种状态 • 冲击力大,危害严重
第三节 泥石流的特征及分类
四 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
(1)季节性: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 集中降雨的激发。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 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 (2)周期性 :泥石流的发生受暴雨、洪水、地震的影响,而暴雨、洪水、
第二节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地形条件
形 成 区
汇水 动力 区 物质供 给区
流通区
沉积区 河流
第二节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二、泥石流形成机制
• 即特定的地表水流在其流域内与各种松 散土石固体物质互相作 用,并形成固液两相流体,在一定的沟槽河谷中运动,并最终堆 积的全部的过程以及各个阶段中内外力的作用方式。 • 要讨论的内容:形成、发展以及消亡的全部过程以及力的作用方
第一节 泥石流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我国泥石流分布
第一节 泥石流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一、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地形条件:具有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2)地质条件:松散固体来源和动能、势能 在汇水区和流通区,岩土层分布广泛、厚度大、结构 松软、易风化、层理发育;泥石流流域具有不良地质构造。 (3)水文气象条件:强烈的地表径流 短时间内有强度较大的暴雨或冰川和积雪的强烈消融, 或高山湖泊、水库的突然溃决等。

工程地质第七章

工程地质第七章

(一)主要任务
•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任务从整体上讲是为工程 建设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以 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和地质条件,避开或改造不 利的地质因素,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具体而言,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可归纳为:
1)查明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选择地质条 件优越合适的建筑场地;
2)查明场地内崩塌、滑坡、岩溶、岸边冲刷等 物理地质作用和现象,分析和判明它们对建筑场 地稳定性的危害程度,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 质条件的措施提供地质依据;
• 地质观测点的布置是否合理,是否具有代表性,对 于成图的质量至关重要。地质观测点宜布置在地质 构造线、地层接触线、岩性分界线、不整合面和不 同地貌单元、微地貌单元的分界线和不良地质作用 分布的地段。同时地质观测点应充分利用天然和已 有的人工露头,例如采石场、路堑、井、泉等。当 露头不足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一定数量的探坑 或探槽。地质观测点的密度应根据场地的地貌、地 质条件、成图比例尺和工程要求等确定,并应具有 代表性。
工程地质第七章
第一节 概述
一、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与任务
•岩土工程勘察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是运用工程地质 理论和各种勘察测试技术手段和方法,为解决工程建设中地 质问题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是工程建设的先行工作,其 成果资料是工程项目决策、设计和施工等的重要依据。
11)如为深基坑开挖,则应提供坑壁稳定计算和支护方 案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评价基坑开挖、降水等对邻近 建筑的影响;
12)工程需要时,应论证地基土和地下水在建筑施工和 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提 出防治方案、防水设计水位和抗浮设计水位的建议。
第二节 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

工程地质分析思路在泥石流评价中的应用探讨

工程地质分析思路在泥石流评价中的应用探讨

工程地质分析思路在泥石流评价中的应用探讨对泥石流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能够有效提高工程灾害预防能力。

文章以工程地质分析为根本出发点,充分利用实践研究的方法,对我国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发育特点以及形成条件做出综合分析与探讨。

此外,文章重点采用泥石流易发程度和单沟泥石流危险评价这两种方法,对我国泥石流危险度进行预测。

标签:工程地质分析思路泥石流评价应用探讨我国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就包括泥石流,泥石流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主要具有爆发突然,高流速及破坏力大等主要特征,而且泥石流的发生会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人民安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泥石流的预测预报也成为各国政府,专家学者一直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基于此,将工程地质分析思路充分运用在泥石流评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泥石流发育的基本特点下图为我国泥石流的基本分布图:我国的泥石流分布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比如地形,地质和降水条件等等,其中受到地形条件的影响最为明显。

我国泥石流主要有两个分布带,一个是分布在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与盆地之间的接触带上,另一个是分布在上述高原,盆地与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上。

泥石流分布的基本规律:(1)泥石流密集分布在沿断层构造上。

(2)泥石流成群分布在地震活动带,其中烈度在五级以上的地震区为主要分布区。

(3)如果深切割的高山与中山,中山与低山之间的地形,存在相对高差较大的现象,则泥石流会普遍发育。

(4)泥石流的分布会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这就导致冰川的边缘地带上主要分布冰川泥石流。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分析2.1地质环境条件(1)地形条件①泥石流形成的先决条件必然是水流的汇集,而水流的汇集取决于流域的形状。

如果某一区域呈现出山高沟陡,地理形势陡深,并且沟床的纵坡较大,则此流域的形状便于水流在此聚集。

②泥石流形成区域的上游地区的地形,主要呈现出三面出口的漏斗状或瓢形状,周边地理形式宽大,且山势较高,坡床较陡,周围山体极易破碎,不利于植被生长,这种地形或地貌,是水和碎屑物质集中的有利场所。

工程岩土的外业勘察—泥石流

工程岩土的外业勘察—泥石流
三、水文气象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 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谁能浸润、饱和 山坡松散物质,使其摩阻力减小,滑动力增大;水 流对松散物质的侵蚀、掏挖作用引起滑坡、崩塌等, 增加了物质来源。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三、水文气象条件
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溃决 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 间的连续降雨等。
4、泥石流的危害及案例
2011年6月5-6日在最大降雨量105.9 mm/h的暴雨激发下,贵州望谟 县内多个乡镇暴发泥石流灾害,造成37人死亡、15人失踪,打易、打尖、 郊纳、乐旺、新屯、复兴等8个乡镇受灾,农田、道路被冲毁,家园被山 洪泥石流淹没。
4、泥石流的危害及案例
2010年8月7日22时左右,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 特大暴雨,降雨量达97毫米,持续40多分钟,引发三眼峪、罗家峪等四条 沟系特大山洪地质灾害,泥石流长约5千米,平均宽度300米,平均厚度5 米,总体积750万立方米,流经区域被夷为平地。
3、泥石流的分类
一、按流域形态分类
3、山坡型泥石流
流域呈斗状,其面积一般小,呈漏斗状,无明显流通 区,形成区与堆积区直接相连。堆积作用迅速。由于汇水 面积不大,水量一般不充沛,多形成重度大,规模小的泥 石流。
3、泥石流的分类
二、按物质组成分类
1、泥石流
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
3、泥石流的分类
1、泥石流的概念
泥石流与一般洪水的根本区别是含有大
量固体碎屑物,按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 高可达80%。固体碎屑物除细小泥砂外,还
有大量石块,个别巨石呵重达千吨以上。
1、泥石流的概念
典型的泥石流流域,从上到下一般分为三个区,即: 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地质调查要点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地质调查要点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地质调查要点泥石流是一种具有强烈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常常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泥石流灾害带来的危害,进行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时,地质调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本文将介绍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地质调查要点。

首先,进行地质调查时应关注地形地貌特征。

高山地区常常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地区,需要对区域的地形特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需要关注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山势陡峭、河流梯度大、河谷狭窄等。

此外,还需要了解地表坡度、坡向、水系分布等因素,这些因素与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其次,对区域内的岩性进行详细调查。

岩性是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岩性对泥石流的引发和运动方式有不同的影响。

因此,在地质调查中需要对区域内的岩性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描述。

包括岩石的类型、岩性的特征、岩石的强度、岩层的结构等。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易于破坏和侵蚀的岩性,这些岩性更容易形成泥石流。

第三,水文地质特征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重要内容。

水文地质条件对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区域内的地下水文地质条件要进行仔细的调查。

包括地下水位、渗透性、水文地质剖面等参数的测定。

此外,还需要了解区域内的降雨量情况和降雨特点,这对泥石流的爆发和运动有直接的影响。

再次,进行地质调查时需要关注地表覆盖物的情况。

地表覆盖物是泥石流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覆盖物包括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土壤的稳定性等。

需要对植被覆盖的种类和密度进行调查,了解植被对土壤稳定性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了解土壤的类型和含水量等参数,这对泥石流的运动有直接的影响。

最后,进行地质调查时还需要了解历史泥石流事件的发生情况。

通过对历史泥石流事件的调查和分析,可以了解到泥石流的规模、频率、运动路径等信息。

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对未来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进行预测和评估,为防治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

总结起来,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地质调查是减少泥石流灾害危害的重要环节。

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中的工程地质问题探讨

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中的工程地质问题探讨

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中的工程地质问题探讨泥石流灾害是一种具有较强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人类居住区、交通基础设施和农田等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防止和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影响,工程地质勘查在防治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中面临的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中的工程地质问题之一是地质灾害隐患的准确识别。

地质灾害隐患的准确识别对于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在勘查中,需要对区域内的地质条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并借助各种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判定。

例如,使用遥感技术、地质雷达和地震勘查等方法,可以对地下构造进行详细勘察,识别潜在的隐患点。

此外,还可以借助地形地貌的形态学特征,结合历史灾害的分布情况,判断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规模。

其次,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中的工程地质问题之二是地质工程设计的合理性。

地质工程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防治措施的有效性。

在勘查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地质参数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以及地质条件的多样性。

其中,地质参数的准确性可通过室内室外试验和现场数据采集来获得。

而地质条件的多样性则要求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地质特征和泥石流运动规律。

为此,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包括地质剖面的绘制、地质柱状图的分析和地下水位的测定等。

此外,还可以借助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对泥石流运动和冲击力进行定量分析,为防治措施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中的工程地质问题之三是施工工艺的合理选择。

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对于保障工程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勘查中,需要根据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变化性,选择相应的施工工艺。

例如,在土石混合物料的处理上,可以采用挖掘、平整和填筑等方式,增加工程的稳定性。

在支护结构的设计上,则需考虑地质条件的多样性,选择合适的支护措施,例如挡墙、护坡和固结等。

此外,在施工中还需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采取相应的疏散和保护措施,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工程地质勘察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工程地质勘察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工程地质勘察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发生在多山的地区。

由于其破坏力巨大,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进行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十分重要。

在该勘查中,工程地质勘察起着核心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和方法。

工程地质勘察是为了确定建设工程中所需地质信息,以确定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分为宏观地质调查和微观地质调查两个方面。

宏观地质调查主要包括地貌、地层、断裂构造和地下水等方面的调查。

其中,地貌调查是泥石流防治工作的基础。

泥石流的形成与地貌密切相关,因此需要了解地貌的特征,如地势起伏度、河谷排列等,以便预测泥石流的产生和流动路径。

地层调查是为了了解地层的组成和性质,判断地层中泥石流锚点的稳定性。

断裂构造调查是为了了解断裂构造对泥石流形成和运动的影响,判断场地的稳定性。

地下水调查是为了了解地下水位的高低和变化情况,以便预测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和方向。

微观地质调查主要包括地层、土壤和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测定。

地层物理力学性质的测定是为了确定地层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土壤物理力学性质的测定是为了判断泥石流岩体脆弱性和稳定性,进而确定防治工程的设计参数。

岩体物理力学性质的测定是为了确定岩体承载力和稳定性,以便选择适当的防治措施。

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还需要进行工程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和灾害评价。

工程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是为了确定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地点,以便布置监测设备和防治工程。

灾害评价是针对泥石流灾害进行的评估,包括灾害规模、破坏范围和危险程度的评价,为后续防治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多样。

其中,宏观地质调查可以采用航空遥感、卫星遥感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航空遥感能够获取大范围的地貌信息,卫星遥感则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地貌数据。

实地调查是为了验证遥感数据的准确性和补充细节信息。

微观地质调查主要采用室内实验和野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地质调查与分析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地质调查与分析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地质调查与分析泥石流灾害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地质灾害,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质调查与分析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地质情况的全面了解和分析,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准确的档案资料和科学的依据。

在进行地质调查前,需要对调查区域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

首先,对于可能产生泥石流的地质地貌进行分类和划分。

常见的泥石流发生产地包括高山峡谷地带、斜坡地带、冰川和积雪区、火山喷发区等。

其次,了解调查区域的地下水情况和土壤特性。

地下水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掌握地下水位、地下水流动等重要信息。

掌握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地质特性,如土层的厚度、稳定性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野外勘查和室内分析。

野外勘查是对于调查区域内地貌、土壤、地下水、山体情况等的实地考察,是对泥石流形成和发展机制的直观了解。

野外勘查的主要方法包括地形地貌观察、地层观测、地下水位测定、土壤采样等。

地形地貌观察是通过观察调查区域的地形、河流、山脉等地物特征,判断该地区是否容易发生泥石流。

地层观测是通过观察剖面的沉积层和岩层,了解岩石的稳定性和泥石流的可能性。

地下水位测定是利用水位计等工具测量地下水的深度和水流速度,从而判断地下水是否会对泥石流的形成产生影响。

土壤采样可以获取调查区域内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评估土壤的稳定性和透水性,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室内分析是对野外勘查获得的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以获取更为精确的数据和结论。

常用的室内分析方法包括颗粒分析、水质分析、土壤力学性质测试等。

颗粒分析是通过对土壤样品中颗粒粒径和比重的分析,确定土壤的颗粒组成和工程性质。

水质分析主要是针对地下水和地表水,通过分析水质中溶解物和悬浮物的成分,判断水质对泥石流产生的影响程度。

土壤力学性质测试是通过实验测定土壤的抗剪强度、压缩性和渗透性等指标,评估土壤的稳定性和抗泥石流能力。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工程地质问题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工程地质问题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工程地质问题泥石流灾害是一种在高山、山地等地区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减轻泥石流灾害对人们的影响,进行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而在进行勘查过程中,工程地质问题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一、地质构造问题地质构造问题是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质构造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和扩展。

在进行勘查时,需要对勘查区域的地质构造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包括构造的类型、构造面的存在及其稳定性等。

只有对地质构造有全面的认识,才能准确评估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潜力,从而制定出合理的防治工程方案。

二、地质灾害历史问题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历史性。

通过对泥石流灾害的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对勘查区域的潜在灾害进行初步的判断。

根据泥石流灾害历史,可以了解灾害发生的规律、频率和受影响的范围等信息,为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治工程提供依据。

三、地质材料与特性问题泥石流是由水、颗粒物质和淤泥组成的混合物,其流动性和侵蚀力取决于所含的颗粒物质和含水量等因素。

因此,在进行勘查时,需要对勘查区域的地质材料进行详细的采样和分析。

通过测试样本的粒度分布、含水量和剪切强度等特性,可以了解泥石流的流动性和侵蚀力,从而为防治工程的设计提供准确的基础参数。

四、地下水问题地下水是泥石流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下水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山体的稳定性和泥石流的形成过程。

因此,在勘查时需要对勘查区域的地下水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包括地下水位、水文地质条件和渗流特性等。

只有充分了解地下水的状况,才能确定合理的防治措施,防止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五、地表泥石流流动特性问题在进行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时,需要对泥石流的流动特性进行详细的研究。

包括泥石流的流速、流量、流向和流量输运能力等。

通过了解泥石流的流动特性,可以对勘查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评估和分析,为防治工程的设计和规划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

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地质勘查方法与技术

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地质勘查方法与技术

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地质勘查方法与技术泥石流是一种具有极高危害性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开展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至关重要。

在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勘查过程中,地质勘查方法与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中常用的地质勘查方法与技术。

1.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利用飞机、卫星等遥感平台获取地表信息的技术。

在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勘查中,遥感技术能够高效地获取大范围的地表信息,并对泥石流暴发的潜在区域进行快速判定和初步分析。

遥感技术通过获取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在勘查中可以提供地形、坡度、植被、河流等信息,进而帮助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识别和评价。

2. 土壤力学试验技术土壤力学试验技术是通过室内试验来模拟实际工程中土壤的力学性质。

在泥石流防治工程中的地质勘查,了解土壤的力学性质对于工程设计和施工非常重要。

通过土壤力学试验,可以获取土壤的抗剪强度、抗侧压强度、流动性等参数,进一步评估泥石流的危险性和灾害范围,为后续的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3. 地面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地面地球物理勘查技术通过对地面的物理场进行测量、观测和解释,获取地下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在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地质勘查中,地面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可以获取地下的地质构造、断层、岩性等信息,有助于评估泥石流活动的潜力和规模。

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包括电法、重力法、地震勘探等。

4. 孔洞勘查技术泥石流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下水和土壤相互作用形成的孔洞。

因此,了解泥石流发生区域的孔洞分布情况对于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至关重要。

孔洞勘查技术包括地下勘探、地下水位测定等,通过获取孔洞的位置、数量、形态和分布特征等信息,可以评估泥石流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5. 工程地质调查技术工程地质调查是根据工程设计需要,对工程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和分析的一种技术。

在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地质勘查中,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能够获取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岩性、地下水位等信息。

泥石流地质环境与工程勘查方法

泥石流地质环境与工程勘查方法

泥石流地质环境与工程勘查方法泥石流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泥石流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对泥石流地质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及工程勘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泥石流地质环境与工程勘查方法展开讨论。

泥石流地质环境是指泥石流形成所需的地理、地质、气象和水文条件等。

了解和分析泥石流地质环境是进行工程勘查的关键。

首先,研究区域的地理环境对泥石流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陡峭的山地地形和大量的降水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其次,地质条件也是决定泥石流形成的关键因素。

地质构造的活动、岩性的差异以及地层的均一性都会影响泥石流的发生。

此外,气象和水文因素也是泥石流发生的关键因素。

降雨量的大小、降雨时间的分布、土壤的含水量、地下水位等都会对泥石流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准确勘查和评估泥石流的风险,我们需要采用一系列确切的工程勘查方法。

首先,地质勘查是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地质勘查通常包括对地层、岩石、构造和地下水等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

通过研究区域的地质构造和地层分布情况,可以揭示泥石流形成的物质基础,并为后续的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其次,水文勘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

水文勘查主要包括对降雨量、径流量和地下水位等进行监测和分析。

通过对水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了解泥石流形成的水文背景,并判断出泥石流的爆发可能性。

另外,还可以采用遥感技术进行泥石流地质环境的勘查。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卫星影像和航空遥感图像等,获取大范围的泥石流地质环境信息,为区域规划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地质工程勘查也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地质工程勘查主要包括地质地貌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等。

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调查和风险评估,可以知道泥石流的规模、危险度和扩散范围等。

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制定相应的工程措施,减少泥石流的破坏力。

例如,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可以采取护坡、防渗、排水和退化等一系列的技术措施,以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工程地质问题探讨

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工程地质问题探讨

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工程地质问题探讨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很强的自然现象,经常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泥石流灾害,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勘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进行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时,需要对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全面的探讨和研究,以确保工程的可行性和长期稳定性。

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勘查中,工程地质问题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潜在性、地质材料特性等方面的考察和分析。

首先,对于工程地质环境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需要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地下水情况等,这些因素都对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只有全面了解了工程地质环境,才能制定合理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其次,对于地质灾害潜在性的评估也是至关重要的。

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与地质灾害密切相关,如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

通过对工程区域内地质灾害的历史记录和现状的调查,可以判断泥石流威胁的程度和范围。

这对于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实施和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如如果一个地区具有较高的地质灾害潜在性,可以考虑采取建设隧道、挡土墙等结构性防治措施来减轻泥石流的影响。

此外,对地质材料特性的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

泥石流所带来的主要是含有大量细颗粒的土石方,其流动性强,给工程结构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对泥石流特有的地质材料进行力学性质的研究是必要的。

通过试验和实地观测,可以得出泥石流的密度、粘稠度、摩擦角等参数,进而为泥石流防治工程的设计提供依据。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冲刷作用和淤积作用对工程结构的影响,以对工程进行合理的抗冲刷和抗淤积设计。

最后,与工程设计和施工阶段紧密相关的工程地质风险评估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勘查中,需要对可能发生的地质风险做出详细评估,以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比如,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挖掘工程与周边地质环境的关系,避免因破坏原有结构而引发大规模泥石流。

此外,还需要制定合理的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泥石流的形成和演化,为工程的安全施工提供保障。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的工程地质勘查方法探讨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的工程地质勘查方法探讨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的工程地质勘查方法探讨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由于其突发性和破坏性强,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泥石流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成为了当今重要的建设项目。

而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规范中,工程地质勘查方法的运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正确地运用工程地质勘查方法。

工程地质勘查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前提和基础,它是通过了解或采集有关地质、地貌和地下水等方面的信息,来确定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变化范围,为灾害防治设计和施工提供技术依据的过程。

工程地质勘查分为室内勘查和野外勘查两个阶段,包括野外地质勘查、地质资料收集、地质灾害调查和分析等。

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规范中,野外地质勘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经过野外勘查,可以了解地质构造、地貌特征、泥石流发育特征等重要信息,为工程的建设和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这一阶段需要采集丰富的勘查样本,并进行实地勘查和测量观察。

此外,还需要对地形地貌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把握泥石流威胁因素的分布范围和强度。

在勘查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调查工具,如物探雷达、地质雷达和GPS定位等。

这些工具可以为我们提供更详细、准确的数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和发展规律。

另一个重要的勘查方法是地质资料收集,这是室内勘查的一部分。

通过搜集和分析地质资料,可以了解地下水位、地质构造、构造演化等信息。

地下水位的掌握对于泥石流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地下水可以影响泥石流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此外,市县级以上地质信息中心和科研机构的数据库也是宝贵的信息来源,可以提供历史泥石流等重要资料,为我们制定灾害预防措施提供支持。

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地质灾害调查和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根据各种灾害因素和发展规律对灾害规模、频次、发展趋势进行精确分析,有助于制定出更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案。

在地质灾害调查中,需要对历史发生的泥石流事件进行详细分析,包括泥石流的起伏、流速、流量等参数。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工程地质调查与设计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工程地质调查与设计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工程地质调查与设计泥石流灾害是一种具有突发性、破坏力大的自然灾害,经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影响,工程地质调查与设计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工程地质调查和设计两个方面阐述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重要性。

工程地质调查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关键环节之一。

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和发展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因此了解工程区域的地质特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工程地质调查主要包括地质概况调查、地质剖面调查、地质工程特性的测试与分析等内容。

首先,地质概况调查是工程地质调查的基础。

通过对工程区域的地形、地质体统、地下水分布和地质构造等进行综合分析,可初步了解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机制,并为后续工程地质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其次,地质剖面调查是工程地质调查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在工程区域内开展地质剖面调查,可以深入了解地质层序、断裂构造和地下水特征等,为工程地质的综合评价提供详实的数据。

地质剖面调查的结果将为后续的工程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此外,地质工程特性的测试与分析也是工程地质调查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工程区域泥石流物质的物理力学特性、孔隙水压力等进行测试分析,可以了解地质材料的性质和行为特点,为工程设计和工程建设中的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工程地质设计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根据工程地质调查的结果,进行合理科学的工程地质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泥石流灾害对工程的影响。

首先,在泥石流治理工程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的影响。

根据地质剖面调查的结果,确定地质层次和地下水特征,并结合泥石流发生机制,进行可行性分析和合理的工程设计。

例如,对于泥石流易发区域,可以采取开挖河床或者修建拦河堰等措施,以减少泥石流的运动能量。

其次,在泥石流堰体工程的设计中,需要考虑泥石流物质的流动特性。

通过测试分析泥石流的物理力学特性,确定堰体的最佳高度、坡度和出流能力等参数,确保泥石流能够被有效拦截和清理。

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工程地质勘查方法与技术

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工程地质勘查方法与技术

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工程地质勘查方法与技术泥石流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具有破坏力强、发生频率高等特点。

为了预防和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进行有效的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至关重要。

工程地质勘查方法与技术在泥石流防治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勘查方法与技术。

首先,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勘查需要了解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历史情况,以确定泥石流的发生概率和规模。

地形地貌勘查是最基础的工程地质勘查方法之一。

通过野外实地勘查,测量山体的倾斜度、坡度以及河道的形态和陡峭程度,可以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进行初步评估。

其次,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勘查需要进行岩土力学和工程地质特性的研究。

包括岩土体力学特性、断层构造特征、各种地质构造对泥石流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等。

这样可以为泥石流防治工程的设计提供依据。

岩土体力学试验是研究泥石流岩体性质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泥石流岩体的抗压强度、黏聚力、内摩擦角等指标的测试,可以评估山体的稳定性和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危险性。

此外,监测和预警系统在泥石流防治工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泥石流活动情况,及时预警。

常用的监测手段包括泥石流传感器、雷达监测等。

预警系统可以通过相关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发出预警信号,提醒人们及时采取避难措施。

在泥石流防治工程中,泥石流的源头处往往会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对于这种情况,需要进行水文地质和地下水勘查。

水文地质调查可以了解河流的水文特性,如水位、流量和输沙量等。

地下水勘查则可以评估泥石流活动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并对水的渗流和移动进行分析。

最后,对于泥石流防治工程中的特殊情况和工程需求,需要进行其他工程地质勘查方法和技术的应用。

例如,对于松散、湿软、多孔的地层,可以使用钻孔探地或地震勘探等技术进行详细的勘查。

同时,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获取高分辨率的地表信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勘查结果进行空间分析和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勘查需要运用多种工程地质勘查方法与技术。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及设计中的地质资料处理方法探究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及设计中的地质资料处理方法探究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及设计中的地质资料处理方法探究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带来的破坏,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及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而在工程勘查及设计中,地质资料的处理方法对于工程的效果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及设计中常用的地质资料处理方法进行探究。

一、地质资料调查进行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及设计,首先需要进行地质资料调查。

地质资料主要包括地质地貌、地质构造、岩石性质等。

通过对当地地质环境的全面了解,可以为工程的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在地质资料调查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地质地貌观测、剖面测量、钻孔、取样等。

地质地貌观测是通过实地考察来获取地形和地貌的信息,可以帮助发现潜在的泥石流沟和泥石流堆积区。

剖面测量可以了解地层构造,识别可能存在的泥石流源区和堆积区。

钻孔和取样则可以获取地下的地质资料,包括岩石的类型、强度、稳定性等信息。

二、地质资料分析地质资料调查完成后,需要对所获得的大量地质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研究和判断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和危险性程度。

地质资料分析可以采用综合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数值模拟等方法。

综合分析法是一种综合利用地质资料的方法。

它将不同地质资料相互补充,通过对不同类型地质数据的综合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分析泥石流灾害的特点和规律。

统计分析法是通过对地质数据进行统计,提取地质数据的参数,得出泥石流发生的频次和趋势。

如对泥石流历史灾害的频次和规模进行统计分析,可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泥石流的概率。

数值模拟则是利用地质资料进行数值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模拟泥石流的运动过程和影响范围。

通过数值模拟可以评估泥石流防治工程的效果和安全性,为工程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三、工程设计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地质资料的处理结果,采用适当的工程措施来减轻泥石流的影响。

常见的泥石流防治工程措施包括植被覆盖、防渗排水和导流疏导等。

泥石流 工程地质

泥石流 工程地质
泥石流
杜春峰 土木09-3
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由于暴雨、冰雪融水 激发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是含饱和的高浓度碎屑物沿侵蚀 坡面和陡峻沟床流动的流体。 泥石流又以泥沙、卵砾、石块等土体物质 含量高,流体浓稠、粘性强而不同于挟沙水 流(山洪、洪水),从而致使泥石流又具有 结构性、惯性强,搬运力大,冲淤变幅大、 分选性差、破坏性强等特征。
1.水土保持措施:平整山坡、植树造林、修建 谷坊、坡面排水等;→泥石流形成区
2.拦挡措施:各种拦挡坝与坝群;→泥石流流 通区
3.排导措施:排洪道、导流堤、停淤场。→泥 石流堆积区
提问:山区发生泥石流,在地形,岩石,植被,气候方面的条 件是什么? 回答:
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 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我国泥石流发生地区图
我国泥石流发生地区:

1.多发生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区, 如云南、四川、贵州接壤地带.
该地带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 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形成了地震、滑坡、 泥石流的灾害系统.
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也会出现.
泥石流的破坏性
泥 石 流 防 治
实 例
泥石流监测项目和内容
监测项目 水源观测 土源观测 监测内容 监测仪器 雨量、土壤水、 自记雨量计、自记土壤仪、 径流量 三角堰 常规地形测量仪器 崩塌、滑坡的长 宽、厚、度和体 积,变形情况
泥石流体观测 容重、泥位、地声、 容重仪、超声波泥位计、 断面、流速、流量、 遥测地声仪、水准仪、遥 总淤积量、粘度、 测流速仪、烘箱、粘度仪、 粒度 粘度筛、粘度分析仪 冲淤观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害沿泥石流通过地区展布, 随地形变化成带状和片状 2. 冲毁
灾害沿泥石流通过地区展布, 随地形变化成带状和片状 3. 淤埋
灾害沿泥石流通过地区展布, 随地形变化成带状和片状 3. 淤埋
灾害沿泥石流通过地区展布, 随地形变化成带状和片状 4. 堵塞
第六节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一、防治
1.防治原则:避强制弱、局部防护、重点处理、 以防为主、综合防治 2.防治措施: 1).水土保持措施:平整山坡、植树造林、修 建谷坊、坡面排水等;→泥石流形成区 2).拦挡措施:各种拦挡坝与坝群;→泥石流 流通区 3).排导措施:排洪道、导流堤、停淤场。→ 泥石流堆积区
第七章 泥石流工程地质研究
第一节 概 述
泥石流是山区汛期常见的一种严重的水土流
失(泥沙失稳搬运)现象。它是泥沙在水动力作用
下失稳后,集中输移的自然演变过程之一,具有严重的 灾害性.某些山区河流在汛期中由于暴雨或其它水动 力如溃坝、冰川、融雪等作用于流域内不稳定的地
表松散土体上,由于松散土体失稳参与洪流运动,
因此在流域内形成二种汇流现象,一是水的汇流; 二是沙的汇流。二种不同相的物质在共同的流动空
泥 石 流 的 定 义
间内混合而形成一种特殊的水、沙混合输移现象。
当这种特殊的流体中含沙量超过某一限值后,因其
流动特性的变化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洪流,它对工程设 计及环境的影响与洪水、滑坡不同而称为泥石流。 在一些植被较好的陡坡面,下伏基岩或不透水层
岳地区,一般是顺着纵坡降 狭窄沟谷活动。每一处泥石 流自成一个流域。典型的泥
石流流域可划分为三个区:
泥石流活动三过程:形成——输移——堆积,是地表一次破坏和塑造过程
平面呈一不对称的哑铃形成区和堆积区的形态极不稳定。
形成区由条带状向树枝状发展。 流通区在发展过程中相对稳定。 堆积区由于流域内来沙量的增长而不断扩展,进逼下游大河变形。
1、泥石流形成区(上游) ①.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圆形宽阔地段,周围山坡陡峭多为30°-60° 的陡坡,其面积可达数平方公里-数百平方公里; ②.坡体往往光秃破碎,无植被覆盖; ③.斜坡常被冲沟切割,且有崩塌、滑坡发育; 2、泥石流流通区(中游)
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谷壁陡峻而纵坡降大;
τ=ρd*l2(dVd/dy)2
其中:τ-切应力;ρd -泥石流体密度(dVd/dy)-流速梯度 l-混合长度(紊流体单位体积横向平均移动的距离)
Vd-泥石流体中距床底y处的流速
2.扰动流:它是粘性泥石流最常见的一种流态,它的 流变方程是以宾汉方程为基础: τ=K0τβ+KωηddVd/dy+ρd (Kcl)m(dVd/dy)2
冲击力也就愈大。 五、泥石流的脉动性
由于泥石流具有宾汉性质和运动的阻塞特性,故
流动不均匀,往往形成阵流----脉动性。
脉动性是泥石流运动过程区别于洪水流动过程的
又一特性,一般洪流过程是单峰型,而泥石流过 程成为的正弦曲线,几乎以相等的时间间隔一阵
一阵地流动。
第四节 泥石流的分类
一、按泥石流流域形态分类 1.标准型泥石流:为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呈扇形,流域面积 较大,能明显地划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2. 河谷型泥石流:流域呈狭长条形,其形成区多为河流上
游的沟谷,固体物质来源分散,沟谷中有时常年有水,水
源丰富,流通区与堆积区往往不能明显分出。 3.山坡型泥石流:流域呈斗状,其面积一般小于1km2,无 明显流通区,形成区与堆积区直接相连。 二、按泥石流物质组成分类
1. 水石流型泥石流 2.泥石流型泥石流 3.泥水流型泥石流
坡面型泥石流
沟谷型泥石流
泥流型
水石型
泥石型
三、按泥石流流体性质分类
1.粘性泥石流
(1).细粘粒多,固体物质达 40—60%以上 (2).具有很大的粘性 (3).密度大(1.6—2.4t/m3),浮托力强 (4).堆积区不发生散流现象
(5).堆积物无分选性
2.稀性泥石流 (1).水较多,固体物质占10—40%,且细粒物质少
( τβ+ ηddVd/dy--宾汉流体方程)
(二)、泥石流流速确定
1.铁一院推荐的稀性泥石流流速计算式:
Vd=1.53/α×Rd2/3×I3/8
Vd-泥石流断面平均流速(m/s);I-泥体纵坡降(%);αd-泥
石流密度
Rd- 泥石流体的水力半径 (m) ; α-阻力系数, α=(φ*ρs+1)1/2 ,
一、泥石流的密度
取决于水体和固体物质含量的相对比例以及固体物质中细颗
粒成分的多少,一般1.2—2.4t/m3。固体物质百分含量愈高 和细颗粒成分愈多,则泥石流密度愈大。 二、泥石流的结构
泥石流体最主要的结构,是由石块、砂粒和泥浆体所共同组
成的格架结构。
格架结构据石块含量和粒径变化分为:
1.星悬型
泥石流提供动力条件。
据地表径流来源:暴雨、冰雪融化、水体溃决。
泥石流形成过程框图
降雨
流域环境
地形
植被
松散堆积物 (人为的、自然的)
崩滑 塌坡
块体运动
分散补给
集中补给 泥沙汇流
洪水汇流
河沟或坡面
洪水淘蚀
洪 水 泥石流
第三节
泥石流特征
泥石流的特征取决于它的形成条件,对其特征的研究,有利
于搞清泥石流的活动规律,进行预测、预报并采取有效的防 治措施。
泥石流活动进程与一般山洪活动的根本区别:
1.这种流体中固体物质含量很大,有时可超过水体量;
2.在一个地段上往往突然爆发,能量巨大,来势凶猛,
历时短暂,复发频繁。
第二节
泥石流的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
备三个基本条件: 1.地形条件 2.地质条件 3.气象水文条件
一、地形条件
泥石流总是发生在陡峭的山
中 国 泥 石 流 易 发 分 区
在第三阶梯内的山区,暴雨形成强度和总量均较大,但地表植被好, 物源条件不很稳定,故为暴雨泥石流中度易发区。 在第二阶梯内山区, 主要受纬向因素决定,大体可分为三区 秦岭以南广大山地,属湿润高中山区,地形差异大,雨量丰沛、物源 丰富,故为暴雨泥石流极易发区。 秦岭以北、阴山以南的第二阶梯中部地区,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有大片黄土和部分沙漠覆盖,物源丰富,暴雨强度大而总量不足,是 暴雨泥石流的极易发区和中等易发区相间的过度区。 广大的新疆,内蒙及甘、宁一部分等第二阶梯的北部,属半干旱和干 旱的高中山区,有大片沙漠、黄土、戈壁,植被稀少,物源丰富而水 源不足,故为泥石流轻度易发区。
泥 石 流 防 治 实 例
泥 石 流 防 治
实 例
泥石流防治实例
泥 石 流 防 治
实 例
泥 石 流 防 档 建 筑 物 的 主 要 作 用
拦 档 建 筑 物 的 使 用 条 件
1.
控制泥石流的强度拦截泥沙,降低泥石流的密度,改变输沙条件,减少
输沙粒径,调节输沙量,使泥沙输移形态由泥石流向水流输沙转化。
其中:K0、Kω Kc分别为泥石流运动时与结构变化和扰 动强度有关的修正系数;m-指数,一般取2;
τβ-宾汉极限切力;ηd-流体粘度 3.蠕动流(似层流):当粘性流流速较小、流速梯度 也较小、流体中的石块移动和转动缓慢时为蠕动流, 其流变方程为: τ= K0τβ +ηddVd/dy ≈τβ+ ηddVd/dy
形引起的崩塌、滑坡。
4.
调整流路,使泥石流按人们指定的方向运动。

1.
有排沙的地形条件。
2.
3. 4.
未端有较高的地形差在大河主流一侧。
需要改变现有流路,要求短期生效的。 坡度较小的地方也可采用拦排结合,先拦后排。
排 导 工 程
栏 排 工 程
2. 3. 4.
降低河床坡降,减缓泥石流运动速度并防止河道纵向侵蚀和横向侵蚀。 充分利用回淤效益、稳坡稳谷。 调整流向。
1.
中上游或下游大河没有排沙或停淤的地形条件,必需控制上游产沙的河 道。
2. 3. 4. 5.
流域来沙量大,沟内崩塌、滑坡体较多。 要求短期内生效的。 上游有一定的筑坝地形(较大的库容和狭窄的坝址)。 地方部门能协同治理。
格 栏 坝
1.
控制灾害的位置将可能堆积在生产生活设施附近,并危及
排 导 工
排 导 工 程 作 用
排 导 工 程 使 用 条 件
安全的泥沙设法安排到远离被防护区的适当地区。
2. 利用泥石流自身的力量提高或改变自然情况下沟 槽的搬运 能力。增大输沙粒径。
3.
维持沟槽坡度,限制纵向和横向变形,防止沟岸、 沟床变
(2).水泥浆速度>石块的运动速度
(3).堆积区呈扇状散流 (4).堆积物结构松散,层次不明显,沿流途的停积物一定的 分选性
第五节
泥石流成灾类型及特点图
灾害沿泥石流通过地区展布, 随地形变化成带状和片状 1. 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灾害沿泥石流通过地区展布, 随地形变化成带状和片状 2. 冲毁
灾害沿泥石流通过地区展布, 随地形变化成带状和片状 2. 冲毁
埋藏较浅、前期降水充分,上复松散土体饱水后,
由于土体中C、 Φ值降低和有压地下水底作用,也可 能形成坡面泥石流。 简言之,泥石流就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 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中 国 泥 石 流 易 发 分 图 区
在第一阶梯内青藏高原山区,物源条件充足,但因水源条件不充分, 暴雨强度和总量均较低,故属于泥石流轻度易发区。
其中 φ 为泥石流修正纯系数 φ=(ρd-1)/(ρs-ρd) ; ρs- 泥石流固 体物质的密度(t/m3)
2.陈光曦等据川东n条典型粘泥石流沟观察同料等推荐粘性 泥石流流速计算公式: Vd=K*H2/3*I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