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人教版】说课资料)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22【教学课件】《祖国统一大业》
中共历任 领导人态度
胡锦涛的“四个决不”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为了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此方案首先在 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随后澳门问题也 得到圆满解决,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迅速。台湾问 题虽然比较复杂,但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英 明领导下,采用“一国两制”方案,台湾会早日 回到祖国环抱,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澳门问题由来
澳门是我国被外国殖民者占 据最早、时间最长的地区。 1553年,葡萄牙人借晾晒 被水浸湿的货物为由,进入澳门 ,后贿赂官员开始在澳门长期居 留。 1887年,强迫清政府签订 《中葡北京条约》,之后葡萄牙 一直占领澳门并把澳门作为其领 土。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 22 课 祖国统一大业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90年代) 寒流 (80至90年代) 和暖 隔绝 (1949—1979)
(2005年) 契机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祖国大陆开始改革开放 ,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1)1979年,两岸停火,中央政府提倡两岸直接实行“三通”; (2)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 方面进行交流; (3)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一个中国 原则”的重要共识,此即著名的“九二共识”; (4)1993年,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5)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6)2000年3月后,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重申和平统一原 则,并表示坚决反对台独。 (7)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钟祥市实验中学许江蓉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学法、教法运用、教学程序等几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内容,它主要包括“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三个子目,涵盖了完成祖国统一的重大方针政策、历史事件和政治问题。
学习本课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爱国情怀。
2、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设立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统一问题的由来和实质、“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之路。
过程与方法:我将本课内容分为历史回眸、伟大构想、成功实践、时代潮流四大模块进行讲授。
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不容干涉。
2、国家实力是赢回民族尊严,洗刷国耻的根源所在。
3、两岸的统一是历史的潮流,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因此,结合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两岸关系的发展进程。
教学难点确定为:1、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异同及港澳能得以顺利回归的根源2、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
二、学情学法: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辩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
本课内容虽然理论性较强,但却紧贴时政,对港澳台的信息,学生也有所了解,这些都有利于本课的教学。
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阅读教材的方法、问题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说课稿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史地组郭子森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祖国统一大业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又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可以说是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历史课改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以及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些具体事件。
我引导学生根据预习任务,分成四组探究港澳台等相关问题以及“一国两制”的内容,让同学们主动、积极、合作地学习。
再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交流,归纳概括本课基础知识。
最后启发学生根据材料进入“两岸论坛”,探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未来。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其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及其实践。
难点: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二、说学法学生以四个学习组为单位,于课前搜集港澳台等问题的相关资料并互相交流,再通过课堂上的成果展示、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要求第四组的学生对“一国两制”的概念及内容进行自主研究探讨,在学生回答问题、展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师深化知识, 使学生深刻领会“一国两制”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三、说教法采用聆听朗诵、材料阅读、小组讨论、上台陈述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探究祖国统一大业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1、自主探究学生聆听余光中《乡愁》的诗朗诵,按照预习安排分四大组自主探究“香港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澳门问题的由来和解决”;“台湾问题的由来和现状”;“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内容”,请四大组派代表上台展示。
并鼓励他们将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第一组学生展示:香港问题由来及解决,提出问题:中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第二组学生展示:澳门问题由来及解决,提出问题:邓小平为什么会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第三组学生展示:台湾问题由来及现状,提出问题: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第四组学生展示:“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我将从教材的地位、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五大板块展开说明。
一、教材的地位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祖国统一大业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又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可以说是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历史课改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本课重点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及其实践。
依据:“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突破方法:我要求第四组的学生对“一国两制”的概念及内容进行自主研究探讨,在学生回答问题、展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师深化知识, 使学生深刻领会“一国两制”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本课难点是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依据:祖国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突破方法:学生以四个学习组为单位,于课前搜集港澳台等问题的相关资料并互相交流,再通过课堂上的成果展示、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以及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些具体事件。
并能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祖国统一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二)具体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根据预习任务,分成四组探究香港、澳门、台湾问题以及“一国两制”的内容,让同学们主动、积极、合作地学习。
2、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交流,归纳概括本课基础知识。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教案 3
新课标必修1《祖国的统一大业》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属于《课程标准·历史(1)》第6个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即人教版教材“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中的内容,本课主要介绍了“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内容。
本课内容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中国在政治方面对世界和平发展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重要体现。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的背景,掌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和内涵、认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重大意义。
(2)掌握港澳回归的过程、认识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3)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和缓与交流的表现,理解党和政府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采取“引导—发现—探究—总结”范式进行教学。
通过文字、图片等多种史料的阅读,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运用史料的方法,初步学会科学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通过合作探究设计方案,初步学会合作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师生共同欣赏《七子之歌》、一起诵读于右任的《望大陆》,体验祖国人民对于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与要求;小组合作分析、概括“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过程、基本内涵及意义,获得分析、概括、评价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与方法。
(2)阅读图片和材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掌握香港回归过程、理解港澳回归的原因和影响,获得站在一定的思想立场上运用已有的知识阐释历史事实的能力,深刻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3)观看两岸交流与发展的图片,掌握党和政府在台湾问题上采取的政策、措施及两岸关系新发展的重要事实,坚定“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祖国的图谋,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的信念。
正确认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树立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崇高理想。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资料: (1)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了台湾海 峡,武装干涉中国内政 (2) 19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 同防御条约》 (3) 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通过《与台湾关系法》 (4) 美国多次向台湾出售军事武器 (5) 日本宣称台湾不仅仅是美国问题也是日本问题 ……
三、关注现实,知行统一,多元思维 -----统一之盼
该环节通过帮助学生架起了解过去、理解现 在、展望未来的桥梁,使学生求索于历史与 现实之间,思索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明天, 体现知行统一、多元思维、关注社会、关注 情感体验的新课程理念。
人 何画 以是 堪如 此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藏于 藏于 杭州博物馆的《剩山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无用师卷》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激发 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一、追问历史,即时探究,生成认识 ----- 统一之策
历史的沧桑 昨天的港澳台
但悲不见九州同
思考:
香港﹑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的 本质相同吗?如果不同,区别 是什么? 台湾
设计主导思想:教学的“有效性”和“创造性”;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思想;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思考: 1、整合教学内容,形成单元整体认识,提高历史 意识。 2、学生主体自主探究与教师主导作用。 3、合理利用相关时政材料烘托情境,补充教材内 容,情感升华的同时形成深刻理性思考。
想法:
1、合理整合教材内容,补充相关史料, 引导学生从单元主线的大视角来整体把握。 2、以问题串联起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带 着问题主动构建知识,充分体现学生主体 地位和自主探究过程。 3、精选教材相关内容,合理补充恰当的 时政图片、音像等材料,创设探究情境。
三、统一之盼--展望海峡两岸关系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的说课稿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香港、澳门的回归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本科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本课的学习是在第四单元近代史上外国列强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侵略我国领土,造成国土分离的基础上开展的,而本单元前面两课讲述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解放独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就对于解决祖国统一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本课中为了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政府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且“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得到成功的实践,结合近年来香港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重新对一国两制的反思和思考。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含义;概述一国两制在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实践。
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阅读《告台湾同胞书》、叶剑英“叶九条”以及邓小平的重要讲话等历史材料,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观看《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视频,直接去感受香港回归的庄严时刻;利用在近年来香港近年来出现的问题相关的图片资讯,重新对“一国两制”的认识和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如期回归祖国等内容的学习,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树立大胆创新的意识;通过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耻辱,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3.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香港、澳门的回归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这一构想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运用。
二、说学情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学习欲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不足: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欠缺。
三、说教法五步教学法、问题探究、阅读历史材料和资讯信息等四、说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观看《澳门回归二十周年》宣传片视频,让学生体会“一国两制在澳门得到成功实践,并且有力地推动了澳门的发展和繁荣。
祖国统一大业_说课稿2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晚上好!我是5号选手林海燕,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祖国统一大业》,我将从四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选自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Ⅰ)第六单元第22课的内容。
本课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又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涉及许多时政热点,既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好素材,又是综合能力训练的重点。
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二). 教学目标:基于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确立三维目标为1、了解“一国两制”形成过程、内涵,掌握港澳回归的过程,原因和影响,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现状和未来。
通过设置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有效利用文字和图片、视频资料,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综合、分析、评价等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在阅读分析材料和分组讨论与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认识到祖国统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重点难点:确立依据:课标的基本要求重点:“一国两制”理论形成过程与内涵,港澳回归的意义。
难点:“一国两制”内涵的理解,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原因、台湾问题的未来走向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思维活跃,参与积极性非常高。
但对历史的领悟力还比较欠缺,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高一学生对时事的关注程度和深度都是有限的,高中历史课程应担负起引导学生关注时事与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的责任三、教法与学法教师主要通过创设情境,设疑引思,采用讲述法、讨论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自主参与学习过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七子之歌.澳门》,激发学生爱国情感设计意图:教师讲述“七子”: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
人教版历史必修1说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
人教版历史必修1说课稿祖国统一大业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夙愿。
本课内容主要叙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指导方针。
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海峡两岸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揭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对推动完成祖国完全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知道,学生对本节的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
但是,高一新生习惯于知识的记忆和教师的讲解,不能深入分析历史现象的内涵和外延;不能进一步探究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并且需要进一步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从一维目标到三维目标的飞跃。
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及其实践。
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知识与能力
掌握《告台湾同胞书》“一国两制”港澳回归“九二共识”理解“一国两制”的理论及其实践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教案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祖国统一大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构想。
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是:教材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祖国统一大业》编写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的第22课。
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他是在讲完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这一内容的基础上来完成的,通过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作用的理解;另一方面,将学习的着眼点逐步引向了国家的内政和外交政策,为下一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
所以说,祖国统一大业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总结“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及内涵了解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及历史意义说出台湾问题的由来、现状和未来过程与方法:通过港澳回归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气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以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完全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教学学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我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分组探究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俗话说“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课件
导入 新课
自主 探究
合作 交流
研究 学习
学以 致用
两岸 论坛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根据预习任务,分成四组探究 香港、澳门、台湾问题以及“一国两制” 的内容,让同学们主动、积极、合作地学 习。 2、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交 流,归纳概括本课基础知识。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台湾问题如何解决, 加深对现实问题的认识。
情感 态 度价 值 观
1、让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是我 党在实事求是基础上提出的伟大战略 构想,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性与科学性。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 其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第三组学生卡片展示: 台湾问题由来及现状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1949年,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逃到台湾, 台湾与大陆又被人为地分离了。
第三组学生卡片展示: 台湾问题由来及现状
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及 解决;台湾问题的由来及现状;“一国两制”的提 出和内容。(请四大组将讨论的结果制成卡片并派 代表上台展示。同时可以将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提出来。)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教案 1
说课教案设计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课为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本课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本课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
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阐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掌握其特定的含义,理解其为什么能成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理论构架。
(2)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认识我国对台的方针。
(3)分析我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分析目前影响海峡两岸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学习“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形成和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利用图片、文字等情境资料使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材料等活动,获得历史知识,得到能力锻炼,培养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团体协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一国两制”是我国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原则提出的,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2)认识国家强大是我国能收回港澳的决定因素,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
(3)通过港澳回归的实践,认识祖国统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一国两制”的含义;港澳回归祖国,台湾问题的现状。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法学法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探索求知热情高,理性思维能力正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政治及德育课程中都曾接触过,对相关知识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而且在经过了几个月高中历史的学习之后,已基本熟悉了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
教 材 分 析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重点是“一国两制”形成的过 程和内涵,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⑵.难点是“一国两制”内涵的理 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台湾 问题的未来走向。
教 法 分 析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教学采用了“学生阅 读—教师设问—合作探讨—成果展示—教师总结— 当堂检测”的教学模式,遵循“感性认识—实践应
七子之歌·澳门 香港、澳门、台湾、
威海卫、广州湾、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九龙、旅大 (闻一多 1926年)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历史回眸:香港问题、
一祖国的方针
②1981 年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 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③80 年代初 : 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 ④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具有法律效力
2、“一国两制”的主要内涵
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是 指在一个中国(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台湾、香港、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 制度。
2.课程目标
⑴知识目标 了解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中葡谈判 和澳门回归、九二共识等基础知识,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成 功实践和伟大成就。 ⑵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必须团结一切 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以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对中华民族复 兴的伟大历史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立志早日成 才,报效祖国。 ⑶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中国收回香港和澳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概括历史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和海基海协两会达 成的“九二共识”,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及发展的观点观察评 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我将从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下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紧密结合祖国统一大业这一主题,分为三个子目主要讲述了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提出;统一之路:香港、澳门回归;统一之盼: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祖国统一大业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进程的重大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意义重大。
二、重点难点课标对本课内容作了如下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我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对祖国统一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对一些问题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根据以上学情和课标要求,我将本课重点确定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及实践;把难点确定为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课重难点,我从三个维度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识记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以及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合作探究、课堂师生讨论相结合,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其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感。
四、教法与学法1、说教法根据上述重点和教学目标,将采用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2、说学法为了使所学知识能够更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将采用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方法,注重学习过程的生成性。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由余光中《乡愁》导入,让学生思考造成台湾和大陆长期分离的原因,直接导入新课的学习。
2、课程教学本课我将分为“统一之由”“统一之策”“统一之路”“统一之盼”四个模块进行教学。
“统一之由”模块中观看台湾问题的先关视频、结合教材梳理有关台湾问题的基本史实;“统一之策”模块中通过材料讲解“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及其内涵;“统一之路”模块中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的相关问题,结合视频和图片使学生更加直观感受那段历史,分析香港回归的原因;“统一之盼”模块中结合教材梳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并结合时事陈述影响台湾问题的几大因素,最后以于右任《望大陆》一诗结束,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他们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高中历史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1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一、说教材1、分析教材本课教材讲的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事,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结合点,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好素材,又是综合能力培养的重点。
因此,本节教材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本课是新旧教材重叠之处。
在新课标中也明确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新教材中增加了“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探究性学习总结”等内容,体现了新课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要求。
2、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香港顺利回归;海峡两岸的交流。
依据:通过了解海峡两岸的交流情况,使学生感受两岸人民迫切希望祖国的统一,认识统一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以及统一的必然趋势。
香港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学习这些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这也是“一国两制”构想实践的两个重要方面。
因此这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内涵及意义。
依据:学生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澳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及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教学中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使学生得到正确结论。
引导学生认识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的涵义。
概述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过程,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
分析我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及目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有哪些因素。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学习“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形成和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利用图片、文字等情境资料使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材料等活动,获得历史知识,得到能力锻炼,培养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团体协作意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说课稿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说教材分析】本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的内容。
本课内容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伟大作用,而且它在世界历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它在本册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
能力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分析“一国两制”的提出和香港、澳门问题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分析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等,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活动探究和知识延伸,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和知识延伸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使学生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2、使学生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一道,共同奋斗。
【说学情学法分析】本课内容的理论性、事实性较强,如果采用单一的讲叙法,学生接受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于是我运用问题探究法原理,采取“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史料,论从史出,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自立学习的良好习惯。
根据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不大的实际情况,我在课堂上运用大量图片和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说教学内容与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唱《七子之歌》,然后和学生深情朗读国民党元老于佑任老先生的《望大陆》诗歌。
通过港澳人们深切地思念祖国家乡之情,使学生自然而然联想到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中华同胞还须努力。
导入新课《祖国统一大业》。
《望大陆》--国民党元老于佑任1962/1/24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望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有国殇!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教学重点)背景1.《告台湾同胞书》对台政策转变2. 邓小平访美讲话3. 邓小平提出并阐释“一国两制”构想目的:实现祖国统一内容: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国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我的说课共分为三个流程,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板块。
一个中心:即本课的设计理念
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其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两个基本点:即本课的教学理念。
一是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二是以教材为立足点,发掘、整合其它课程资源。
首先,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说学情、说学法)1.学情:通过初中历史课的学习,学生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2.学法:协作学习法(JIGSAW方法)、参与式学习法,引导学生从多元化的课程资源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相互交流合作探究。
其次,以教材为立足点,发掘、整合其它课程资源。
(说教材)
1、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教材的地位
本课内容既是重大历史问题,又是重大现实问题,涉及许多时政热点,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素材。
本课是近几年高考的高频考点。
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史实;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归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组织学生或独立或合作的整理、分析、归纳各种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运用已有历史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港澳回归,感悟历史,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5、教法
①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各种课程资源。
②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合作探究。
三个板块:即本课内容的一个整合。
依据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划分为以下板块,即:历史之源——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统一之策——“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回归之路——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本节课所设计的探究问题都采用了国际上非常流行的协作学习法(JIGSAW),把学生按照4人一组分成多个“核心学习小组”,组员按1、2、3、4编号,接受不同的学习任务,自主学习。
第一阶段:
“核心学习小组”组内每一成员接受不同的任务先自主探究,然后相互协作,动手总结。
第二阶段:
“核心学习小组”任务完成后,编号相同的学员组成“专家组”交流第一阶段成果,之后回到自己原来的“核心小组”,向其他成员汇报学习成果,相互交流,动手总结。
第三次阶段:
“核心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向全班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其他组成员注意倾听,可以提问和讨论,整个过程中教师流动于各组之间进行课堂观察,并适时鼓励学员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我所设计的所有探究问题都采用协作探究法,因为这种方法突破了以往分组学习的封闭性和单一性,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整理、归纳能力。
说课堂流程
新课导入:用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品《富春山居图》600年前火焚断裂卷和今年6月2日在台北的合璧卷展出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名画《富春山居图》600多年前遭火焚断裂后,又身处大陆台湾两地,而今冲破重重障碍首次合成展出的传奇命运,引出温总理去年两会期间在会见中外记者时的肺腑之言——“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进而以适当的设问,达到以情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此画的合璧,是文化艺术的盛事,为什么总理却这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学会回答后)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引入第一板块的学习。
进入三大板块的学习。
1、历史之源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
教师出示探究问题一:港、澳、台问题是如何形成的?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学生在协作学习的基础之上师生共同小结)
教师总结之后过渡,那么如何来解决港澳台问题?从而引出第二板块的内容。
2、统一之策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教师出示探究问题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形成的?其内涵是什么?有何意义?“一国两制”最初是针对哪一个问题而提出来的?
(学生在协作学习的基础之上师生共同小结)
教师总结之后过渡,“一国两制”构想提出之后在现实中是如何得以实践的?从而引出第三板块的内容。
3、回归之路即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师生解读两段材料和观看《香港回归交接仪式》观看之后让学生明白香港问题
是我国内政问题,是不可能妥协的,香港的回归是历史的必然。
让学生感受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接着指出):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
关于澳门回归的问题则有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有关澳门回归的图片)
教师出示探究问题三: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说明了什么?
学生可结合自已的所见所闻所知和屏幕上的材料,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发言讨论。
学生在协作学习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适当插入当今政府“外交为民”的一些事例,进一步说明综合国力的强大。
教师总结之后过渡:如果说港澳回归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那么海峡两岸的统一则是我们挥之不去的梦想。
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四:有人说:“台湾不久的将来很快就能实现统一”;也有人说:“台湾问题纷繁复杂,难以实现统一”。
你同意哪种观点,对解决台湾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在学生协作学习的基础之上大屏幕展示,台湾问题的解决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在中国政府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信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增强学生的使命感也是增强学生的相信和责任心。
在三个板块学习之后我设计了如下的学习延伸问题。
学习延伸:
请以《祖国统一之后‥‥‥》为题写一篇文章
涉及该开放式问题的意图是强化学生的统一意识,对统一之后海峡两岸人民美好生活的展望;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教师可做适当提示,从不同的角度(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生活等方面)来表达自己的主张,学生在课下查阅材料独立完成。
本节课的设计反思:
我在设计本课时,希望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中着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存在着很多困难,首先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体现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以机会?再次,历史问题的讨论只能依托于史料才能使讨论不沦为空谈,课堂上提供大量的史料(文字或其它),势必不能有充分时间让学生阅读分析。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措施一:采用协作学习法(JIGSAW)。
措施二:设置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
措施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