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3.2“陆地上水体 及其相互关系”, 重在按照教材要求 引导学生分析河流 和湖泊之间的相互 关系而不必过多涉 及冰川和大气降水。
此处,引导学生分 析图中陆地水体的 形式。并进一步引 导学生对河流水与 地下水关系进行探 究思考。
对于河流与湖泊之 间补给关系的分析 可以先从引导学生 分析河流水与地下 水之间的具体关系 入手,这一方面是 出于两种补给之间 的相似性,另一方 面也是为了培养学 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更好地发展学生的 智力。
四、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5 分钟。 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 学习兴趣作为导入新课 的指导思想。研究地理 学离不开观察和分析, 这既是研究地理的基础 又是学生认知的起点。 所以,此处由演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图中 有哪些水体形式而引入 新课。
(二)新课过程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三)课堂总结
在教学的主体内容 完成以后,以提纲 的形式对本节课做 一个总结,这样做 的目的一方面是可 以帮助学生巩固本 节课的知识学习, 另一方面也可以起 到帮助学生梳理思 路,弄清知识结构、 加深理解的作用。
(四)巩固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 具有稳定性,并使 知识顺利迁移,在 本节课上安排5~ 10分钟的时间进 行巩固和练习。具 体做法是:先留3 分钟时间让学生回 顾一下教材知识内 容,接着完成课堂 练习。
课程标准解析:
1. 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 意图中,但应以海陆间循环为主,使学生 从总体上综合把握水循环。 2.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 理解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 点,应注重对学生地理观念和环境意识的 培养。
【三】教学目标
地理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性,知 识内涵丰富,教学中不能过度窄化,应 注重地理知识的背景、和其他学科领 域的联系以及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 强调其开放性。因而,制定如下三维 教学目标:
感谢各位专家、 老师指导!
在分析完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之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探究分析 河流水与湖泊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分组讨论、 案例分析和师生互动教学方式,使学生积 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与分析。 在自主、合 作和研究性学习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 力和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同时通过激发 其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的感性 认识和理性思维的有机结合,构建完整的 知识体系 。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
课件制作、主讲:俎鹏涛 辅导老师:闫淼鑫 单位:许昌实验中学
一、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是普通高中课程 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三 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教材内容。
【一】本节教材地位和特点
地位:
1、本节教材主体内容分为“相互联系 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 部分,内容具有总述的性质。为本章教 材后续的几节课内容做了铺垫。 2、海陆间水循环过程也是本章乃至整 个自然地理中最重要的原理之一。
为使学生进一步深入 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 过程,在教材中又设 置了活动题,此处引 用活动题1做深度拓 展,同时在引导学生 分析活动题1的基础 上补充课外深度阅读 “干岛效应”进一步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 类活动主要可以影响 到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对于“水循环的意 义”这一部分的教 学采用案例分析的 做法,引入地表径 流“长江”这一案 例,并提出带有引 导性的问题,引导 学生运用已有的地 理知识和技能,启 发学生自己归纳、 分析得出结论,教 师只是对结论进行 评价、归纳。这样 的做法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知识迁移能 力和综合分析问题 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建构主义课堂观,我主要采 用问题引导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 辅助教学法。 力求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 验,通过自己的分析去获取新的知识, 学会新的方法。所以教学中,笔者立 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发挥 CAI 技术手段的优势,向学生提供大 量具体而生动的信息,由学生通过自 己探究分析得出结论,获取新知。
两大鲜明特点:
1、注重在传授知识时的地理观念和地理 视角,注重向学生传授有用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尤其是环境观 念,从而体现地理的应用价值; 2、从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角度出发, 降低知识难度,注重阐明基本地理过 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二】课程标准要求及解析
课程标准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 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 培养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 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 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2.能理解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
1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图3.1“水圈的构成”认识水圈 的构成 2)能运用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相互关 系”分析陆地各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3)能绘出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 过程和主要环节。 4)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 中的一些地理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读图、分析、 绘图、案例思考、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 去学习知识达成学习目标。 1)读图分析:读教材中图3.1和图3.2, 了解水圈的构成并学会分析陆地水体的 相互关系。 2)归纳创造:参考教材的“水循环示意 图”,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 。
2.学法指导:
教学和学生学习中,遵循:“地理现象—— 地理规律、原理——地理案例分析”的教学步骤, 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由表及里,由浅 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利于知识的理 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 发挥CAI技术手段的优势,学生通过感受、观察、 分析多媒体演示提供的大量具体而生动的信息,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己探究分析得出 结论,获取新的知识,学会新的方法。
三、学生学习方法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水资源” 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水圈 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 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 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学生仍局限于感 性认识,难以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 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 因此,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适当的方 法给予辅助和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完成新知 的建构。
水 圈 的 构 成
教师先引导学生读图 3.1“水圈的构成”,并提 出以下问题: ①地球上的水体包括哪三 部分? ②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
教师进一步指出“人类生产生活所需淡水 几乎全部都来自陆地,主要是河流水、浅 层地下水和淡水湖泊水。”从而引起学生 思考,并指引学生进一步读图,从而得出 “淡水资源十分有限”这个结论。这样做 主要是为了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淡水资源 的宝贵,从而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节水 意识和环境意识。
1、相互联系的水体
“相互联系的水体”部分,内容相对简 单,对此可以适当简化处理,以学生的自 学为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选择性 引导启发。 教学设计以“学生读图—教师引导分 析—学生探究思考得出结论—教师评价” 为主要过程 。
水 圈 的 构 成
教师先引导学生读图 3.1“水圈的构成”,并提 出以下问题: ①地球上的水体包括哪三 部分? ②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
六、说课综述
以上是对《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教材的 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从提出问题到圆满 解决,教师通过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回顾学过 的地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水循环规律的认识 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 识,也学会了对复杂地理现象的分析研究方法, 达到了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创新。在此过程中, 老师只是引导者,多媒体演示只是提供信息的 手段,从而,课堂成为学生愉快的探索过程。
读图3.3,教师首先讲述水循环的含义,之 后引导学生观看动画“水循环”,同时提醒 学生思考“海陆间水循环可以分为几个主要 环节”。
图3.3
水循环示意
对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应按照课程标准要求, 着重强调海陆间水循环。而对陆地内循环和 海上内循环做淡化处理,此处只要求学生了 解即可。
在由学生分析海陆间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并 得出结论之后,设置 “学学、练练”小环 节,让学生当堂绘制 海陆间水循环示意简 图。这样一方面巩固 了学习成果,另一方 面也发展了学生的动 手能力。
(五)布置作业
画水循环示意图标出各环节,并写出水循 环地理意义
五、板书设计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的构成: 2.陆地水体的形式及相互补给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水Leabharlann 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水循环地理意义
①维持了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 ②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影响地理环境形成 ③塑造地表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