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忠与恕

合集下载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孔子学说的核心就是“仁道”,“忠恕”是仁道的基本要求,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论语·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

”曾参答道:“是的。

”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的学说只不过是忠和恕罢了。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 “忠,敬也。

从心中声;恕,仁也。

从心如声。

'可见,忠与恕是与人心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

中心为忠,就是要以自己的心为中,凡是以自己的心故判断,遵从心里的道德判断,以自己的心为标准,真诚相待,积极为人:如心为恕,“如”可以理解为好像,就是将他人的心比作自己的心,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什么是忠?什么是恕?曾子没有说,但孔子自己在别的地方有过解说。

什么是“忠”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论语·雍也》篇里:“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问孔子:“如果一个人能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而且能够帮助众人生活得很好,这人怎么样?可以称为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必须是圣啊!尧舜二帝也因为不能做到这般而感到愧对于民呀!一个心怀仁心的人,一定是首先自己要站得稳,然后看到别人摔倒也愿意扶的人。

首先自己要足够地腾达,而且也愿意博施济众。

能够先做好自己,然后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思想“仁”的具体体现。

一个仁爱的人,是一个以“博施济众”为己任的人,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但前提是自己要先有实力。

如果自己都站不稳,看到别人摔倒,你又怎么扶他呢?《论语·学而》篇又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曾子每日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孔门所谓“忠”实也包含“恕”的意思,此句中的“为人谋而不忠乎”,即是反省自己为别人打算是否做到了推己及人。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3、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李歌、傅丹娜)孔子“仁”的思想“仁“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也就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地位的主要根据。

一、《论语》中“仁”的基本涵义。

(一)孔子对“仁”有诸多阐释,仅在《论语》中就有一百零九处,而“仁”的基本内涵浓缩在她与樊迟的问答中。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二十二章》】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她的社会责任。

为父之道就就是由爱子之心出发去对待儿子,为子之道就就是由爱父之心出发去对待父亲。

冯友兰认为,孔子的“仁”以同情心为本,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故曰爱人为仁。

(二)有时候,孔子用“仁”不就是仅指一种特定的品德,而就是泛指人的所有品德,这便就是“仁人”一词的含义。

在这一场合下,“仁”的含义就是品德完美。

二、《论语》中“仁”的诠释。

(一)真性情的合理流露。

实践“仁”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它就是我们真性情的一种合理流露。

仁在我也,因此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三十章》1、性情为真。

孔子认为,巧言令色矫饰以媚悦于人,非真性情的流露,故“鲜矣仁”;“刚毅木讷”之人,质朴有真性情,所以“近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第三章》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二十七章》2、“合礼”流露。

孔子认为,人的真性情或有所偏而为过,所以不但要有真性情的流露,还要合理。

如何合理?即合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所以仁为人之性情就是真的,而又须合礼流露。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第七章》】【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

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

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
孔子忠恕思想是一种兼容并蓄的精神,即宽容同理、忠诚关怀和恕知仁义的精神。

它把仁义的强制行为和仁政的礼仪相结合,遵循“崇德而行”的理念,彰显出“施恩柔惠”的敬畏之心,以及“敬容谅变”的宽容之心。

在建筑的艺术上,这一思想的内涵也可以被写照出来。

一方面,孔子忠贞思想强调理性、和谐,充分把握时代特点,立足历史,表现
在建筑中,意图在于将丰富的文化历史和复杂精致的艺术融为一体,发挥历史传统文化的张力,表达宽厚毕现的优雅之情,进而对现实的赋予、对未来的繁荣、对历史的责任等进行灵活处理,以求当代社会所必备的文化特质。

另一方面,孔子忠正思想崇尚仁义、规范,从而修树规则、处理问题、协调关系,表达出恕仁义、和谐礼仪之意图。

这一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是以保护传统文化、充分释放其内在价值观和民俗特性,以及赋予建筑传统文化以更深刻的精神内容,进而把传统文化贯穿到审美风格、结构等大量建筑语言之中,理性、平等的解决问题,凝聚出一种作品的整体性和精神性,令建筑更贴近民间社会文化。

总之,孔子忠诚思想在建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它将文明文化、礼仪文化和艺
术文化贯穿其中,彰显出“柔和博大”的气质,大大提升了古代建筑的智慧型气质,从而激励更多的艺术家勇于表达传统文化的精髓所蕴藏的文化立意。

儒家恕、忠、孝、悌的解释

儒家恕、忠、孝、悌的解释

儒家恕、忠、孝、悌的解释1、“恕”:恕道,体谅。

一般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的解释。

“恕”,从字面来看,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

每个人通过对自己的“心”的观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进而据此推断他人会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因为自己喜欢什么,而成全别人的喜欢,这就叫“忠”(为其一部分含义),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因为自己不喜欢什么,而知道别人也不喜欢什么,因而不愿意将这些别人不喜欢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这就是“恕”。

2、“忠”:忠诚、忠良、忠恕。

“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

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

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

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

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忠于人民:“上思利民,忠也。

”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

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尚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3、“孝”:孝心、孝敬、孝道。

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

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

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

“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

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对立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

这是误区。

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

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

忠孝可以两全。

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

我们要把二者尽量统一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

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4、“悌”:敬爱兄长,亦泛指敬重长上。

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仁”的思想和“忠恕之道”。

本文将着重探讨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孔子对于人际关系、政治伦理和社会治理的独特见解,具有深远的影响。

忠,即忠诚,是指对自己的责任、职业和道德伦理的忠诚,包括对天、地、祖先、父母、君王、朋友、配偶等的忠诚;恕,即宽容、谦让,是指对他人的尊重与理解,包括对下属、同事、家人、友人等的宽容与谅解。

孔子认为,忠以明君,恕以安民,忠恕并举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从而实现人类和谐共处的最高理想。

孔子的“忠恕之道”具有当代价值。

一方面,忠恕之道对于个人生活和道德修养具有深远的启示。

忠诚是优秀的品德,是人们信守原则、坚定信念、执着追求的体现,可以让人在自我价值与社会规范中找到平衡点。

恕德则是健全人际关系、提升人格魅力、增进社会和谐的不可或缺的品质,只有不断增强谅解、宽容和孝道,才能更好地促进人际关系和家庭和谐。

另一方面,忠恕之道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忠恕之道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它可以使社会的各个成员在不同层次上有所侧重,建立了一种有序的社会结构和秩序。

在当今社会,社会价值淡化,人际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严峻,忠恕之道在推动社会和谐、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方面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职场中,“忠恕之道”可以化解职场纠纷、增进团队凝聚力和协作效率。

在家庭中,忠恕之道可以增进家庭和谐、增加夫妻感情、提高子女教育和成长。

因此,我们不妨将孔子的“忠恕之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际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的人格修养,注重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以及遵循道德准则和职业伦理,从而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和社会价值的最优化。

孔子忠与恕

孔子忠与恕

【笔记】孔子“忠”与“恕”
开头
-出自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论语》
-孔子思想中“忠”与“恕”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
-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里仁》
“忠”
-《说文解字》:解释为“敬”
-朱熹:“尽已之谓忠”
:“中心为忠”─心中有人 (人民、君主、朋友、父母)
-《论语》:公平正义、公正之心,忠心耿耿,真诚情感
-“忠”是内敛的
“恕”
-《说文解字》:“恕,仁也”
-朱熹:“如心为恕”
:将心比心,我的心好像别人的心。

我想要的(替人设想),别人也想要;
我不想要的,别人也不想要。

:“推已之谓恕”
:把自己的好处扩展到别人身上
-《论语》仁慈宽厚
宽容、体谅、同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是外显的
忠恕精神
-孔子认为忠的原则是恕
-恕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恕道行忠
-忠恕是“仁”的内涵
-无忠,则恕不行;无恕,则忠不成
-忠恕合一,才是仁道
-忠(内敛) 恕(外显) 是互相配合,由里到外
-朱子:“忠因恕见,恕由忠出”。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其中包括“忠恕之道”,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忠恕之道强调了对他人的忠诚和宽恕,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这种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并且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社会问题。

忠恕之道提倡对他人的忠诚。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国家保持忠诚,这种忠诚应该是坚定和持久的。

在当代社会,忠诚的品质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在工作、家庭还是社会生活中,人们都应该对自己的职责和承诺保持忠诚,这样才能建立起真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

在团队合作中,忠诚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和忠诚,才能实现团队的发展和壮大。

孔子的忠恕之道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人们应该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时保持忠诚,不负信任,不辜负期望。

忠恕之道强调了对他人的宽恕。

孔子认为,宽恕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能够让人们摆脱怨恨和仇恨的束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当代社会,宽恕的价值不言而喻。

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冲突,如果每个人都沉浸在仇恨和报复之中,社会将无法得到和谐和发展。

宽恕是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关键,它能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实现社会稳定。

宽恕也是保持心灵健康的重要途径,能够让人们更加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孔子的忠恕之道对于当代社会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提醒人们应该在处理矛盾和冲突时保持宽容和包容,不断化解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忠恕之道还提倡了对自己的反思和修身。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努力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

在当代社会,这种反思和修身的品质尤为重要。

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诱惑和挑战,人们很容易迷失自我,陷入浮躁和功利主义之中。

人们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纯净的心灵,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诱惑和挑战面前保持清醒和坚定,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做一个真正有道德和品德的人。

孔子思想的基本概念---恕

孔子思想的基本概念---恕

孔子思想的基本概念---恕宽容。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恕”是一以贯之的具有纲领性作用的内容。

《论语·里仁篇第四》云:“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云:“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见孔子所说的“恕”是讲的人己统一的情操,它要求人们在立身处世的时候要推己及人,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在别人身上。

孔子在谈论“恕”的时候还常常把它和“忠”联系在一起。

此种情境下的“忠”,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篇第六》)他的意思是说:你要求别人怎样对待你,你也应该那样对待别人。

可见,“忠”是对“恕”的补充,当它和“恕”联系在一起时,便使原先在态度上比较消极的“恕”具有了积极的色彩。

孔子关于“恕”的观念在保持自身人格独立性的同时,还表现了对他人人格的尊重,这样便在一定的范围内将人与人的关系拉向了平等的状态,赋予了个人以自我选择的自由。

但这并不等于说“恕”是无条件的。

作为“仁”的重要内容之一,“恕”也是以“礼”为其外在表现形式的,这也就决定了它必然以传统的“尊尊”与“亲亲”观念为前提。

《论语·八佾篇第三》云:“事君尽礼”;同书《论语·学而篇第一》又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把推己及人的“恕”固定在一个有限的框架之中。

《礼记·中庸第三十一》曾引孔子的话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

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孔子认为自己没有能够很好地贯彻“忠恕之道”,他没有把对于儿子的要求拿来事奉父亲,没有把对于臣下的要求拿来事奉君上,没有把对于弟弟的要求拿来事奉兄长,没有以为友之道去对待朋友。

这就告诉我们,所谓推己及人是按照人们在宗法等级关系中的位置去推导,而不是无任何规约的。

【论语导读】忠恕之道

【论语导读】忠恕之道

【论语导读】忠恕之道
《论语》里仁第四篇第十五章,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段话其实也是大白话,读起来通俗易懂,意思是,孔子说:“参啊!我的道一以贯之。

”曾子说:“是。

”孔子出门离开,其他弟子问:“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夫子之道,就是忠恕而已啊。


但由于缺乏这段话的语境,无法知道具体什么事使得孔夫子要教诲曾子,给我们正确理解孔子的意思造成一定困难。

这句话理解的难点,在于孔子没有明确说,他的道究竟是什么?一以贯之的“一”和“之”又各指的是什么?曾子理解的忠恕二字是不是就符合孔子的道?
先看看忠和恕。

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推己之心以及人谓之恕。

忠,尽职尽责,尽忠尽诚,与“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与“为人谋而不忠乎”的“忠”的意思是一样。

而“恕”,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就是做事做人的原则,也是心法。

那什么是夫子之道?从人性角度,夫子之道是仁爱;从处世角度,夫子之道是中庸;从天下角度,夫子之道是大同;从教育角度,夫子之道是君子。

但在这段话,从上下文看,讲的应是处世之道,那么这里的夫子之道,就是中庸之道,而且孔子知行合一,一以贯之,始终坚持中庸之道作为做人做事的最高原则。

也就是说这段话里,孔子说的道指的是中庸之道。

显然曾子说的忠恕之道与孔子说的中庸之道是不一样的,但正如《中庸》说的“忠恕违道不远”,就是说“忠恕之道”离“中庸之道”不远。

曾子所理解的“夫子之道”,“虽不中不远矣”。

白云山人20170115。

刘梦溪“忠”和“恕”究竟指的是什么?

刘梦溪“忠”和“恕”究竟指的是什么?

刘梦溪“忠”和“恕”究竟指的是什么?摘要“忠恕”是贯穿孔子学说的一条思想主线。

“忠”与“诚”可互训,忠者必诚,诚者必忠;“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不希望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

“恕”和“忠”一样,都是“从心”,即发自于内心的道德理念。

心诚则忠,恕也必须基于心诚,但心有诚却不一定就能“恕”,与“恕”最接近的是“仁”。

如果没有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的精神,礼乐相融的和乐美境不可能出现。

适合于今人和尔后之人的恕道,也可推及古人,章学诚称“恕”为圣门之大道,而“文德之恕”是学者论古所必需者也。

陈寅恪先生在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册所写的审查报告中提出的“了解之同情”,是任何学人欲阐释古人之著述和学说,均无法避开的基本学术立场。

作者 | 刘梦溪,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原载 |《文史哲》2021年第1期,第5-15页原题 | 原忠恕扩展阅读刘梦溪 | 论国学的内涵及其施教陈来 | 当我们讲“义”时,我们在讲什么?一、忠恕是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忠恕”是孔子的重要思想。

一次,孔子对弟子们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里仁》)说完,孔子就走出去了,把悬念留给了门生。

孔子所以单提曾参,是他知道曾参会晓得这个问题的答案,但其他门生不明所以,于是问曾子:“何谓也?”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就是说,孔子讲的他的一以贯之的道,不是其他,而是“忠恕”二字,这是贯穿孔子学说的一条思想主线。

还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说:“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子贡回答说:“然。

非与?”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论语·卫灵公》)《论语》虽没有给予明解,但此处所贯穿之“道”,至少应与“忠恕”有关,或者竟是以“忠恕”为主的德教之道的总称。

因为紧接着孔子又发为感慨,跟子路说:“由!知德者鲜矣。

论语心读·里仁|教师,需要“忠”,更需要“恕”!

论语心读·里仁|教师,需要“忠”,更需要“恕”!

论语心读·里仁|教师,需要“忠”,更需要“恕”!论语心读·里仁|教师,需要“忠”,更需要“恕”!论语心读 2017-11-16 16:57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意孔子说:“参啊,我的道有一个基本思想贯穿始终。

”曾子说:“是。

”孔子出去后,同学便问:“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啊。

”心读“忠恕”二字拆开来讲,“忠”指的是“恪尽职守”;“恕”就是“包容尊重”。

忠恕之道,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忠”是成功之道,总体上讲,个人的付出与收获成正相关,不必担心自己的付出和奉献没有响应的回报;“恕”是成仁之道,成仁并非专指杀身,也只成就仁心,成就仁德,因为“恕”而原谅他人,也解放了自己,修炼了一颗包容一切的仁心,生活会更轻松更愉快。

公务员对事业,对岗位,对职责,应当“忠”;对下属,对同事,对民众,应当“恕”。

教师对事业应当无限“忠”,因为教育承载着后生的梦想,承载着千家万户的期盼,承载着民族振兴的希望,承载着教育改变社会的理想;对学生却要“恕”,对犯错误的学生要“恕”,对标新立异的学生要“恕”,对学生的人格差异要“恕”。

爱因斯坦小时候和小伙伴同时交上泥塑板凳的作业。

小伙伴因为泥板凳精致,老师夸奖:“你真聪明。

”老师接到爱因斯坦的泥板凳,实在不像板凳,批评说;“你真笨。

”事实果真如此吗?爱因斯坦后来成为理论物理学家,现代物理学之父;他的小伙伴也成为当地著名的建筑师。

一个是抽象思维型人才,一个是操作型人才,教育需要包容,需要对不同人才的尊重,切忌在尚未成年的阶段就做定性评价。

而这恰恰是中国当代教育的悲剧,一把尺子量尽天下人才,中考高考分数高的为优,分数低的为劣,如此评价,误尽苍生。

教师,需要“忠”,更需要“恕”!作者:柳恩铭博士。

论语关于忠、恕、信、勇、直诸德

论语关于忠、恕、信、勇、直诸德

论语关于忠、恕、信、勇、直诸德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①,小车无軏①,其何以行之哉?”注释:①輗、軏:輗,音ní泥。

軏,音yuè月。

古代大车是指牛车,小车是指马车。

这两种车车辕前面都有一道驾牲口的横木。

横木两端和车辕上凿有小孔,用包有铁皮的木销钉插入圆孔,把横木和车辕连接。

这两种车的销钉就分别叫做輗和軏。

2·24 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谄②也。

见义③不为,无勇④也。

”注释:①鬼:有两种解释:一指死去的祖先;二,泛指鬼神。

后解可以包含前解。

②谄:谄媚。

③义:孔子提出的一个道德范畴。

《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

人所应该做的就是义。

和孔子整个思想联系起来看,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

④勇:儒家最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与仁、智并列为三达德。

“见义勇为”一语来自本章。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①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②而已矣。

”注释:①贯:贯穿,贯通,统贯。

如以绳穿物。

②忠恕:据朱熹注,尽自己的心去待人叫做忠,推己及人叫做恕。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①也。

”注释:①非尔所及:有两种解释:一,非尔所及指前半句,即不能阻止别人把不义加于自己;二,非尔所及指后半句,无加诸人要求自然而然地做到,是仁的要求,是子贡所做不到的。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①,左丘明②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①足恭:有几种解释:一,足,过分;二,巧言令色是从言语和脸色上讨好别人,足恭是两脚做出逢迎恭敬的姿势来讨好人;三,足,成也。

巧言令色,以成其恭,讨好其人。

②左丘明:鲁国人,姓左丘,名明。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①之生也幸而免。

”注释:①罔:诬罔不直的人。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忠恕之道”作为行为准则,即忠诚和仁爱。

“忠恕之道”中的“忠”主要是指个人对于社会、国家和家庭的忠诚和奉献。

忠诚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真履行,无论是面对国家的忠诚,还是面对家庭的忠诚,都体现了一个人对于社会集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当代社会中,忠诚的意义更加重要。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真诚、坚定的忠诚可以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个人的奉献和责任感也让社会更加富有活力和进步。

“恕”则主要是指仁爱和宽容的思想。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心存仁爱,对待他人要宽容体谅,对待他人的错误要宽恕。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冲突和矛盾。

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理解别人的困难和错误,并且愿意给予帮助和支持,就能够减少冲突,增加社会的和谐。

孔子的“忠恕之道”也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启示。

忠诚和仁爱不仅体现在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也包括对自己的要求和修养。

一个人应该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同时也要善待自己,宽恕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忠恕之道”还强调了和谐与共生的理念。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而不同,相互尊重和包容,形成共生共存的局面。

在当代社会,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的交流融合,多元化的社会结构,都需要我们以和谐的心态去对待,并且弘扬忠恕之道的精神,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孔子的“忠恕之道”不仅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忠诚和仁爱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品质,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宽容和宽恕则能够减少冲突,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忠恕之道”也强调了和谐与共生的理念,要求人们尊重、包容和关心他人,形成共生共存的社会局面。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忠恕之道都是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

论《论语》的“恕”道-文档

论《论语》的“恕”道-文档

论《论语》的“恕”道最能体现孔子伦理思想的就是他的“恕”道思想,也是孔子所谓的“仁学”。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曾子说,孔子的学说主要是围绕“忠”和“恕”这两个方面展开来写的。

虽然“忠恕”一词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却成为孔子伦理思想的践行枢纽。

“恕”道是孔子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全面理解“恕”道,就要从“忠恕”说起。

仁者爱人,“爱人”是“仁”的具体体现,为了实行“爱人”原则,孔子提出“忠恕”作为实行“爱人”原则的根本途径,即所谓行“仁之方”。

“忠恕”是孔子提出的新概念,是孔子对“仁”这一思想的进一步延伸。

《论语?颜渊》载:“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这里用以释“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按子贡的理解,意即“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1]。

自己不希望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2],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将心比心,这样才能减少自私,才能变得宽容。

这是孔子对“恕”的诠释。

关于“忠”,孔子并没有直接释义,根据宋儒的解释(“尽己之为忠”),通常都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释之。

就是说作为一个具有仁德的人,自己能够站得住,也帮助他人一同站住;自己已达到目的,也帮助他人能够达到。

这就是“忠”。

从“忠恕”的内容来看,孔子的“忠恕”之道实际上是孔子实行“爱人”的模式,是仁爱精神的具体化,是行仁之方。

或者说,通过“忠恕”之道而实行“爱人”的原则,促使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达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宽容[3],这样才得以把“仁爱”思想从爱亲推广到“泛爱众”,这也是孔子的伦理思想一个质的升华。

通过孔子对“忠恕”的解释,可以看出,“忠”是对主体而言的道德准则,也就是说,“忠”是主体的自我要求,指诚恳、积极地对待他人。

以自身道德的完善为目的,强调的是主体的内省和自觉,目的是要人们自觉地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也就是把这种外在的制约,通过“仁”的道德修养完全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4],这就强调的是道德自律。

孔子论君子为仁之方——忠、恕

孔子论君子为仁之方——忠、恕

孔子论君子为仁之方——忠、恕孔子论君子为仁之方——忠、恕贾陆英仁爱之道怎样才能施行?这是孔门师徒反复探讨的一个问题。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这个从始至终贯穿于孔学的“道”是什么呢?学生曾参的理解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虽然不能涵盖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全部思想,但却抓住了“为仁之方”这个道德实践的要害。

“忠”和“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忠,就是为人谋事要真心真意,全心全意。

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要立得住,有所作为,也要帮助别人立得住,有所作为;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

它所强调的是真诚待人的精神,是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的途径与方法。

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就是强调为仁的方法在于从切近处做起,从眼下看得见的具体事例一步一步做起。

把孔子学说概括为“忠恕”二字的曾参,这样总结他的内省体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把为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作为日日自我反省的第一件大事,可见孔门师徒对“忠”这一品德是多么重视。

“忠”,还体现在“事君”上。

孔子说:“孝慈则忠”,就是认为只有懂得以孝事亲,才能懂得以忠事君。

但孔子强调的君臣关系,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如同“父慈子孝”一样,“君礼臣忠”也是对应的,相互的。

这与后世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思想,完全不同。

恕,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学生子贡请教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说:这就是“恕”字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的途径和方法。

“恕”,并不是无原则地妥协、退让、宽容、原谅。

它强调将心比心,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尊重他人的精神。

只要把别人当人看,把别人放在心上,人人都可以做到。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孔子强调“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他认为,仁就在自己身边,“我欲仁,斯仁至矣。

”在1993年通过的《全球伦理宣言》中,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界定为“适用于人生各个范畴,家庭和社会,种族、国家和宗教”的“终极的、绝对的标准”。

论语二忠恕

论语二忠恕

当罗马传教士来到中国,看 到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的时候,他们震惊了,因 为耶稣也曾说过:“你们想让别 人怎么对待自己,就应该怎么对 待别人。”但是,耶稣比孔子要 晚整整5个世纪!正因为如此,西 方人对孔子更是尊敬有加。这两 句名言在西方也都被称为“黄金 律”。
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领 袖罗伯斯庇尔1793年起草《人权和 公民权宣言》,在第六条中这样写 道:“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 不损害他人权利的事的权利,其原 则是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 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则在下述格言 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法国宪法集》)
德国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矗立着两 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塑像花岗石 基座上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 孔子名言。 德国前总统约翰内斯劳说:“中国 的先哲孔子在德国广为人知,他的至理 名言至今依然能给人们深刻的启迪。”
1993年八九月间,来自世界各地六千余名 代表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世界宗教议会”大会, 通过了《世界宗教议会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宣 言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确定为“全球 伦理”,并指出“这个原则是有数千年历史的宗 教和伦理和传统所寻获并持守的”,“这个终极 的、绝对的标准,适用于人生各个范畴、家庭和 社会,种族、国家和宗教。”
忠有程度之异
1.7 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 君,能致其身……”(学而) 精忠报国 还我河山
忠有大小之别 《荀子· 子道》:“入孝出弟,人之小行 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 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韩非子· 饰邪》:“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其竖谷阳奉卮酒而进之……”韩非说:“小 忠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此行 小忠而贼大忠也”。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 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 恕 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 公)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 掌。”(《孟子· 梁惠王上》)

中庸之道:内忠于己,外恕于人

中庸之道:内忠于己,外恕于人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中庸之道:内忠于⼰,外恕于⼈》,希望⼤家喜欢!“忠恕”是儒家伦理范畴的核⼼内容,是“仁”“爱⼈”的具体运⽤,是儒家处理⼈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

什么是忠?什么是恕?孔⼦说:“吾道⼀以贯之”,曾⼦解释说:“夫⼦之道,忠恕⽽已矣。

”所谓忠、恕是孔⼦待⼈的基本原则,是⼀个问题的两个⽅⾯。

“忠”是从积极的⽅⾯说,也就是孔⼦在《雍也》篇⾥所说的:“⼰欲⽴⽽⽴⼈,⼰欲达⽽达⼈。

”⾃⼰想有所作为,也尽⼼尽⼒地让别⼈有所作为,⾃⼰想飞黄腾达,也尽⼼尽⼒地让别⼈飞黄腾达。

这其实也就是⼈们通常所理解的待⼈忠⼼的意思。

恕是从消极的⽅⾯说,也就是孔⼦在《卫灵公》篇⾥回答⼦贡“有⼀⾔⽽可以终⾝⾏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所不欲,勿施于⼈。

”⾃⼰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

忠恕之道就是⼈们常说的,将⼼⽐⼰,推⼰及⼈。

所谓⼈⼼都是⾁长的,⾃⼰想这样,也要想到⼈家也想这样;⾃⼰不想这样,也要想到⼈家也不想这样。

成⼈之美,善待别⼈,⽆疑在今天依然是⼈类⾼尚的品德。

然⽽“⾦⽆⾚⾜,⼈⽆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活,在⼈与⼈相处、交流、合作、共事中,因为成长背景、性情特点、学识修养的各⾃不同,难免会发⽣误会,⽭盾冲突,进⽽会相互伤害。

当别⼈不能善待⾃⼰,特别是受到别⼈的伤害时,我们该怎么办呢?是以眼还眼,以⽛还⽛,还是宽恕为怀?这正是见“忠恕”功夫的时候,也正是体现我们修养、胸怀之处。

春秋战国时,齐襄公被杀后,公⼦⼩⽩和公⼦纠为争夺王位⽽战。

鲍叔⽛助⼩⽩,管仲助纠。

双⽅交战中,管仲曾⽤箭射中了⼩⽩⾐带上的钩⼦,⼩⽩险遭丧命。

后来⼩⽩做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执政后,任命鲍叔⽛为相国。

可鲍叔⽛⼼胸宽⼴,坚持把管仲推荐齐桓公。

齐桓公也是宽容⼤度之⼈,不记射钩私仇,重⽤管仲为相国。

管仲担任相国后,协助桓公在经济、内政、军事⽅⾯进⾏改⾰,数年之间,齐转弱为强,成为春秋前期中原经济最发达的强国,齐桓公也成就了“九合诸候,⼀匡天下”的霸业。

孔子的一以贯之,忠恕之道

孔子的一以贯之,忠恕之道

孔子的一以贯之,忠恕之道《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通俗的讲,即是忠恕之道。

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

儒家学说本质来讲是修己安人之学。

整个经典的逻辑,圣贤的思维,最重要的就是“一以贯之”。

中华文化之美是什么?美在整体观,不要顾此失彼,也不要顾彼失此。

不要求本舍末,而是本末兼顾,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唯,是的,这个字就透漏了一个信息,回答不加思索。

为什么如此?因为孔子的道就是这样的,也反应了师徒之间心神相通。

孔子出去以后,门人就问了:“何谓也?”什么意思?曾子就讲:“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夫子一以贯之之道就是忠恕而已。

二是生命的常态,大部分人都知道二,知道两端,习惯从两端来讲。

朱熹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注曰:“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

儒家的学说本质来讲就是修己安人之学,夫子的一贯之道就是忠恕之道。

仁学是一种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在对仁德的实践,人应该忠于仁而恕于不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说内仁表现为无我、无欲、无为,那外仁就表现为和谐,而只有维护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公平和正义,才能够体现出真正的和谐,不以权奴人,不以钱傲人,不以气凌人,不以志加人,不以言伤人,不以事害人,不论在家或者在外,都能够和谐相处,消除怨恨。

仁学始终体现在对君子与小人的褒贬之中。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明比;孔子说:“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以小人唯我、唯欲、唯为,患得患失,不择手段,反衬暗褒君子无我、无欲、无为,宠辱不惊,光明磊落,在对小人的批判批评中褒扬了君子。

“君子不忧不惧”中暗贬小人常忧常惧。

孔子常常在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中阐释其仁的思想。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

一、忠恕之道的内在意义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

”曾子说:“是。

”孔子出去以后,学生们问曾子说:“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忠恕两个字罢了。

”所谓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孔子说是“一”以贯之,而不是“二”以贯之。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

儒家仁学的“一以贯之”的践行之道即是“忠恕”。

“忠”与“恕”实只一道,即二者有着相互补充、相互规定、相互包含的意思,而“恕”更为基本。

循此“一以贯之”之道,不仅可以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齐家、治国、平天下”亦可从中引申出来。

孔子这一生做人做事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忠恕二字。

何为忠何为恕宋代朱熹先生解释这两个字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尽自己的心是忠,用自己的心推及他人,就是恕。

中心为忠,如心为恕。

真正看见自己内心的标准,良知在哪里是非在哪里自己心里装着的判断是什么这是忠。

如心,就是将他人之心比如自己心,用自己的心跟他人换位思考,这样,你就变得宽容了。

但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得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如果我们没有了自己的心,那这个世界上我们可比的标准就太多了。

你看邻居家的生活,是一个可比的标准。

广告上的生活,是一个可比的标准。

报纸上写的某个家庭的报道,也是一个可比的标准。

世界峥嵘万象,纷纷纭纭,但是,自己的心在哪里呢?其实,每一个人,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要求自己的心灵,永远有定力,对自己保持一个正确的估价,你的忠诚度才能不减,这就是《论语》为什么一直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在这个社会上,一天到晚求他人给一个机会,给个岗位,提携一下自己。

对这么一个奔忙的人,不是说不对,但是一个根本的出发点,要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记】孔子“忠”与“恕”
开头
-出自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论语》
-孔子思想中“忠”与“恕”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
-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里仁》
“忠”
-《说文解字》:解释为“敬”
-朱熹:“尽已之谓忠”
:“中心为忠”─心中有人 (人民、君主、朋友、父母)
-《论语》:公平正义、公正之心,忠心耿耿,真诚情感
-“忠”是内敛的
“恕”
-《说文解字》:“恕,仁也”
-朱熹:“如心为恕”
:将心比心,我的心好像别人的心。

我想要的(替人设想),别人也想要;
我不想要的,别人也不想要。

:“推已之谓恕”
:把自己的好处扩展到别人身上
-《论语》仁慈宽厚
宽容、体谅、同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是外显的
忠恕精神
-孔子认为忠的原则是恕
-恕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恕道行忠
-忠恕是“仁”的内涵
-无忠,则恕不行;无恕,则忠不成
-忠恕合一,才是仁道
-忠(内敛) 恕(外显) 是互相配合,由里到外
-朱子:“忠因恕见,恕由忠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