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概括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单元知识点总结
记化学变化⼀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下⾯是店铺整理的⼀篇初三化学第⼆单元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第⼆单元知识点总结(⼀)
1、物理变化:没有⽣成新物质的变化。如⽯蜡的熔化、⽔的蒸发
2、化学变化:⽣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锈
化学变化⼀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状态、⽓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锈、氧⽓可以⽀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种物质组成的。如N2 O2 CO2 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成的。如空⽓、蔗糖⽔等(⾥⾯的成分各⾃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 O2 S 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 KClO3 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成另⼀种物质的反应。A+B ==AB
11、分解反应:由⼀中反应物⽣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 ===A +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本⾝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变化的物质。(⼜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氧化锰是催化剂,⽽应讲⼆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九年级二单元化学知识点
九年级二单元化学知识点
【九年级二单元化学知识点】
一、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发生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变化,产生新
的物质,称为产物。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符号表示化学反应,
包括反应物、产物和化学平衡。
1. 化学反应的类型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合成反应:由多种物质生成一种新的物质,如A + B → AB。
(2)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分解成多种物质,如AB → A + B。
(3) 取代反应:一种原子或离子取代另一种原子或离子,如A + BC → AC + B。
(4)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的传递,如A + B → A+ + B-,其
中A被氧化,B被还原。
(5)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HA + BOH → BA + H2O。
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产物的数量要满足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的原则。在化学方程式中,原子数和电荷数必须相等,可以通过
调整系数来平衡化学方程式。
二、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是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学符号可代表元素。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1. 元素的性质与分类
元素的性质基于其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元素可分类为金属、
非金属和类金属。
(1) 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如铁、铜、
锌等。
(2) 非金属:大多数非金属是非导体,如氧气、碳、氯气等。
(3) 类金属:在某些条件下,具有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如硅、磷等。
2. 化合物的命名与性质
化合物的命名通常根据元素的名称和化合物的组成规则命名。
制取氧气知识点归纳
⒋收集方法:
⑴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⑵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⒌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步骤可以概括如下:
⑴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⑵将药品装入试管中,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目的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紧试管;
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注意: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⑷点燃酒精灯,先均匀受热后固定加热;
⑸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导管口产生连续、均匀的气泡时才开始收集);
⑹收集完毕,将导管移出水槽;⑺熄灭酒精灯.
注:先把导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目的是:
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⒍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带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⒎验满方法:
⑴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带瓶内的氧气已满;
⑵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瓶外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考点2 分解反应
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考点3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催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考点4 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考点5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紧试管,把导管一端浸入水里,两手紧贴试管的外壁,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应用的科学。九年级化学第2章主要涉及了一些与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相关的基
本概念和知识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物质的分类
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
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纯物质指的是成分和性质
均相同的物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混合物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不同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二、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无法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更
简单的物质。元素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单位。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不同元素按照固定的比例和结构组成,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三、混合物的分类
混合物根据其组成和性质的均匀程度可以分为均相混合物和非
均相混合物。均相混合物指的是组成均匀,各个组分无法被肉眼
分辨的混合物。非均相混合物是指组分不均匀,可以通过肉眼分
辨的混合物。
四、纯物质的分离
纯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进行分离。物理方法包括
过滤、浓缩、蒸馏等,适用于分离混合物的组分。化学方法则依
靠化学反应的原理进行分离。
五、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经过转化生成新的物质,这些新物质称为
产物。化学反应符号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
反应的基本形式。
六、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在一个封闭系统内,物质的质量在化学反
应中不会产生增加或减少,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在化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九年级化学的第二单元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知识点:
1.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是化学反应中不可分解的基本单位。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2.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性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即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依次排列的表格。周期表按照这种方式排列,使得拥有相似性质的元素位于同一垂直列中,这种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周期性地改变。
3. 原子的结构
原子由三种基本粒子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而电子则围绕核心的轨道运动。质子带正电荷,中子带无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4. 原子的能级结构
原子的电子按照能级分布在不同的轨道上。能级较低的轨道距
离原子核较近,容纳的电子数较少,而能级较高的轨道距离原子
核较远,容纳的电子数较多。
5.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化学键是由原子之间的电子互相共享或者转移而形成的结合力。化学反应是指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的过程,包括化学方程
式的表示、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和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6. 单质与化合物的性质
单质是指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具有独特的性质。化合物
则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其性质与构成它的元素的性质有明
显差异。
7. 酸碱中和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反应后,生成水和
盐的化学反应。酸性溶液的pH值小于7,碱性溶液的pH值大于7,中性溶液的pH值等于7。
8.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的电子在化学反应中从一个物种转移给另一个物种的过程。氧化剂接受电子,被氧化,而还原剂失去电子,被还原。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本文介绍了空气的组成、主要成分的性质和用途、空气污染及保护以及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根据文章内容,可以对每一部分进行小幅度的改写和调整,以使其更加流畅和易懂。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
法国化学家XXX通过定量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
组成的结论,并得出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按体积分
数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
0.03%。
二、空气的主要成分的性质及用途
氧气的用途包括支持呼吸(如登山、潜水、航空、航天和医疗)和支持燃烧(如炼钢、气焊、气割和航天)。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的气体,常温下稳定,不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不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氮气的用途包括合成氨制氮肥、制造硝酸、保护气(如焊接、食品、白炽灯泡)、医疗冷冻麻醉和超导材料。稀有气体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被称为惰性气体。稀有气体在通电时会发出有色的光。稀有气体的用途包括保护气(如焊接、灯泡)、多用途电光源、激光、低温和麻醉。
三、空气污染及保护
污染物包括有害气体(如SO2、NO2、CO)和烟尘。防
治污染的方法包括有害气体处理后再排放,防止工业三废的随意排放,植树造林、加强大气质量监测和使用清洁能源。
四、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利用燃烧法,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实验步骤包括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的水并连接装置,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内把塞子塞紧,等燃烧结束后冷却并打开弹簧夹。实验结果表明,红磷在集气瓶内燃烧,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五氧化二磷),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经导管进入集气瓶,进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二单元《认识空气、保护空气》知识点
2.1空气的成分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 、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
b 、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 、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e 、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二、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氮气:惰性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稀有气体(He 、Ne 、Ar 、Kr 、Xe 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三、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 矿物(煤、石 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四、.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 水银、 蓝矾(CuSO 4 ·5H 2O)都是纯净物 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2.2保护空气的洁净清新
一、空气污染源:工业、交通、生活污染源
二、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 、SO 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
九年级第二单元化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第二单元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九年级的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反应等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些重要的知识点。
一、原子结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元,我们首先要了解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中包含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
电子以电子壳的形式围绕原子核运动,不同层次的电子壳具有不同的能级。第一层能容纳最多2个电子,第二层能容纳最多8个电子,第三层能容纳最多18个电子。电子的排布遵循“奥布规则”。
二、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研究化学的基础工具,理解元素周期表可以帮助
我们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性质和规律。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
排列的,将元素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归类。
元素周期表的水平排列称为周期,垂直排列称为族。元素周期
表的左侧是金属元素,右侧是非金属元素,两者之间是过渡金属。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递增的原子序数排列。
周期表中的每一个周期的第一元素称为原子序数为1的元素氢,最后一个周期的最后一个元素为原子序数最大的元素氡。元素周
期表中的元素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比如元素的原子半径、电
离能、电负性等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出现变化。
三、化学键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各种化合物。化
学键是构成化合物的键,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形成的,离子结合在一
起形成离子化合物。共价键是由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形成共价键
的两个原子通常是非金属元素。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内的空穴与
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第二单元
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第二单元化学笔记:元素与化合物
一、元素的概念与分类
1.1 元素的定义和特征
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具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特征,如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
1.2 元素的分类
元素主要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过渡金属元素。金属元素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和延展性。非金属元素在常温下大多为气体或非金属性固体。
二、化合物的形成与命名
2.1 化合物的定义和特征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形成,具有特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2.2 化合物的命名
化合物的命名通常遵循一定的规则。离子化合物根据离子的元素以及价数来命名,共价化合物通过考虑元素的原子数和元素之间的化学键来进行命名。
三、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算
3.1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一种方式,包含反应物、生成物和反
应物与生成物的化学计量关系。
3.2 化学计算
化学计算是在化学反应中根据化学方程式以及给定的物质量计算其
他物质的量。常见的计算方法包括摩尔计算和溶液计算。
四、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
4.1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结构进行排列,包括周期数、族和原子序数等信息。
4.2 原子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原
子核的轨道上运动,根据能级和电子构型来描述电子的排布规律。
五、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5.1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
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观察和测量。化学性质是
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产生的新物质以及反应条件的变化。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1774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第一个)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集气瓶、燃烧匙、导管、烧杯、弹簧夹、胶皮管;红磷、水
2、实验现象:红磷在集气瓶内燃烧,生成大量白烟,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水进入集气瓶,
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五氧化二磷小颗粒)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经导管倒流入集气瓶,集气瓶中的水面
上升,进入容器内的水约占原空气体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5、注意事项:
①装置的气密性要良好。避免瓶外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导致进入水的体积减少,使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②红磷要过量。如果红磷的量不足,则不能将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完全反应掉,导致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③不能用木炭、硫、铁丝等代替红磷。木炭、硫燃烧后的生成物分别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会弥补所消耗氧气的体积,而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
④必须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由于气体体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不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会使进入水的体积偏小,导致测量结果偏低。
⑤集气瓶内加少量的水。一是为了防止热的燃烧物溉落炸裂集气瓶,二是为了吸收红磷燃烧后生成的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三是水会吸收燃烧时生成的热,有利于瓶内气体降温;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化学第二单元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 物质的分类:纯物质和混合物。纯物质又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2. 元素: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不能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其他物质。
3.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4. 混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物质以任意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5. 溶液: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稳定的混合物。
6. 浓度:指溶液中溶质的含量,通常用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等方式来表示。
7. 溶解度: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所能溶解的最大量。
8. 分离技术:包括过滤、蒸馏、结晶等方法,用于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进行分离。
9. 可溶性规律:指不同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时的特点,如“溶于水的物质具有电
导性”、“无机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等。
10.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包括化学式、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等。
11. 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是分子中所有原子质量的总和,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元素相对于12C的质量比值。
1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物质变化。
这些知识点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的重点内容,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分类和变化。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二单元《认识空气、保护空气》知识点
2. 1空气的成分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育_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氮气:惰性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三、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例如,空气,
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
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四、•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水、水银、蓝矶(CuS04 5H2O)都是纯净物
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2.2保护空气的洁净清新
、空气污染源:工业、交通、生活污染源
、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
(3 )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废气除尘处理,煤炭综合利用,减少直接以煤为原料,开发新能源, 植树种草等
化学九上第二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上第二单元知识点化学九上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如下: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
2.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3.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4.注意事项:
(1)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2)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3)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装置内外没有压强差。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标准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
水,密度比空气略大;液态时为淡蓝色,固态时为淡蓝色雪花状。
2.化学性质(氧化性):
(1)磷: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硫:在空气中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氧气中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集气瓶中盛放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水的作用是吸
收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3)木炭:在空气中持续红热、放出热量;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4)铁丝:在空气中只发生红热,不能燃烧;在氧气用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集气瓶中加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的高温物溅落炸裂瓶底。
(5)镁:在空气中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放出热量;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6)氢气:发出淡蓝色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7)一氧化碳:发出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8)甲烷:发出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9)酒精:发出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2、(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氧气约占1/5,可支持燃烧;氮气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能否用镁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不仅与氧气反应,还与空气中其它成分反应
f、磷的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冷却;吸收五氧化二磷,防止空气污染
(3)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②氮气: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③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3、(1)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
2
、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
2、NO
2
、O
3
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2)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只要溶液中有水时,无论水的量多少,水总是溶剂。
③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氯化钠的水溶液,简称氯化钠溶
液。
6、 电离:溶于水或熔化状态下能够产生自由离子的过程叫做电
离。
7、 乳化作用:洗洁精、洗衣粉等含表面活性的物质可以使食用油
等物质以细小液滴均匀分散到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称
为乳化作用,油和洗洁精并没有形成溶液。
原子核 原子 核外电子(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4、原子呈电中性:原因是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和海外电子带的负电 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5、原子中的数量关系:①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②一个质子的质量=一个中子的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上,电子的质量忽略不计) ③电子的多少决定原子的体积,电子越多体积越大。 6、注意:①不同原子,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不同。 ②同种原子,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③所有原子核内一定含有质子,但不一定含有中子。 ④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 ㈡、原子中的电子 1、在原子中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高离核较远,能量低里核较近。把 电子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称为电子的分成排布。 原子核 2、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含义: 电子层 质子数 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6 2 4
1、 水的分解 1、 条件:通直流电,在水中加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可增强导
电性。 2、 现象:两积极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阴阳两极产生的气体体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要论起化学,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那么,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欢迎参阅呀!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氧气的化学性质
1、木炭(黑色固体)的燃烧
1)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空气中:发出红光。
2)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
3)注意: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淡黄色固体)的燃烧
1) 实验现象:在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 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
3)注意:实验时,硫的用量不能过多,且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铁丝(银白色固体)的燃烧
1)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在空气中:发红热,不能燃烧。
2)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黑色固体)
3)注意:
a.铁丝要事先打磨;
b.铁丝绕成螺旋状,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瓶底留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产物将瓶底炸裂。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在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 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概括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空气
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Hg+O22HgO和2HgO2Hg+O2↑。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4P+5O 22P2O5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弹簧夹关闭。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注意事项】
1.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2.装置气密性要好。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3.导管中要注满水。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
小。
4.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5.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6.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7.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
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8.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9.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
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三、空气的成分
气体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四、混合物和纯净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
2.【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小。
3.【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情况下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动植物呼吸。
4.【用途】①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这一点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氮气);
5.②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时作保护气、灯泡充氮延长使用寿命、食物充氮防腐);
6.③医疗上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
7.④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条件下显示超导性能。
8.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的总称)
9.【物理性质】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10.【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所以稀有气体又叫做惰性气体。
11.【用途】①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时作保护气、灯泡中充入稀有气体使灯泡耐用);
12.②用作光源(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霓虹灯等);
13.③用于激光技术;④氦气可作冷却剂;⑤氙气可作麻醉剂。
六、空气污染和防治
1.空气污染的污染物是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源包括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
化氮、一氧化碳(三大有害气体),还包括工业废气等方面。
2.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造成世界三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损害人体健康、破坏生
态平衡、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等。
4.防治空气污染: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
造林、种草;禁止露天焚烧垃圾等。
七、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是:
① 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②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③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④ 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基础练习
一、填空题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氮气占,氧气占,稀有气体占,二氧化碳占,其它气体和杂质占。
2.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和两大类,其中气体污染物是,,。
3.稀有气体是指、、、、等气体。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称惰性气体。
4.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放出,产生大量的。写出这个的文字
表达式和化学表达式:;。
二、选择题
1.下列气体不会造成大气污染的是()
A.SO2B、NO2C、CO D、O2
2.有关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后产生白色气体
B.燃烧冷却后集气瓶内的压强小于大气压
C.进入水的体积约1/5
D.约4/5体积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3.为了使灯泡经久耐用,常向灯泡里充入的气体是()
A.二氧化碳
B.氧气
C.空气
D.氮气和稀有气体
4.下列对空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按质量分数计算,空气中含氧气21%,含氮气78%
B.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
C.空气成分中以氧气和氮气为主
D.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而是由多种气体及杂质组成的混合物
5.装在某容器中的空气,其中含氮气15.6升,则该容器中空气的体积为()
A.25升
B.20升
C.10升
D.31.2升
6.下列变化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煤的燃烧
B.用硫燃烧生产硫酸
C.植物的光合作用
D.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