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血液(2学时)

合集下载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说明:生理学课程主要讲解以人体为主的生命活动内在规律和机制,配合生理学实验,使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解剖结构、功能活动和生理机制。

增加对人体卫生、保健、预防疾病的知识。

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板书,文字说明,图片以及动画,配以教师的讲解。

以求把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师讲授技巧结合一体,达到深入浅出,教与学都轻松的目的。

全部课程的信息量大,课堂教学学时需要72-76学时。

教材: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二版)王玢,左明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绪论(2学时)第一章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10学时)第二章神经系统(16学时)第三章感觉器官(6学时)第四章血液(2学时)第五章循环系统(8学时)第六章呼吸(6学时)第七章消化和吸收(6学时)第八章能量代谢和体温(4学时)第九章尿的生成和排出(6学时)第十章内分泌(6学时)第十一章生殖(2学时)第十二章生长与发育(4学时)绪论(2学时)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急性实验法1、在体实验(in vivo)2、离体实验(in vitro)(二)慢性实验三、生理学的研究层次1. 整体水平2. 器官、系统水平如:心脏、血压3. 细胞分子水平如:细胞培养、递质测定四、生理学的研究进展五、如何学好生理学第一章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10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可兴奋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的原理。

2、掌握细胞上的信息传导及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及机制。

3、了解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及收缩的外部表现4、了解影响生物电和细胞信息传递的因素。

第一节刺激和反应一、刺激和反应二、兴奋和兴奋性三、刺激引起反应的条件在受刺激的组织、细胞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的条件下:1、刺激强度:2、刺激作用时间3、强度变化率四、强度---时间曲线阈强度阈刺激阈上刺激阈下刺激基强度时值的概念五、兴奋性的指标1、阈强度2、时值六、兴奋性的变化一)、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1、绝对不应期2、相对不应期3、超常期4、低常期二)、阈下总和1、空间总和2、时间总和第二节神经和肌肉的生物电现象*生物电的发现一、损伤电位:(injury potential)。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时:72 学分:4开课学期:3、4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适用专业:休闲体育课程简介: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重要分支,以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各器官功能所发生的变化规律及机制为主要目标,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作为体育系体育健康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运动生理学通过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从方法论和体育实践角度,运动生理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因此运动生理学的教学必须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课程实验教学将运动生理溶于基础人体生理理论之中,强化基础人体生理理论为运动实践和体育科学服务。

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以理论为基础,突出应用性知识点的讲授,注重用理论来解释运动实际、指导和解决运动实践的具体问题。

培养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指导和评价运动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应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课程教学目标根据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课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运用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锻炼,并初步掌握评定人体主要身体功能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重点、难点(一)绪论[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难点是兴奋、反馈。

(二)肌肉的活动[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肌纤维类型。

难点是运动电位、局部兴奋。

(三)氧运输系统[重点与难点]:重点:人体的呼吸过程、心脏的泵血功能、影响动脉血压和静脉回流的因素、血液的功能、组织液的生成与Pl流等。

生理学(Physiology)PPT课件

生理学(Physiology)PPT课件

G.J. Tortora & S.R. Grabowski, HarperCollins Pub.Inc. 1996
6. Human Physiology: the mechanisms of body function, 7th ed,
A. Vander, J. Sherman & D. Luciano, McGraw-Hill Co. Inc., 1998
3
实验课内容(21学时)
实验1.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复合收缩(蛙)
实验2. 皮层运动区刺激效应、去大脑僵直(兔) 实验3. 小白鼠脊髓半横切术与观察、毁小脑术 实验4. 离体蛙心灌流 实验5. 动脉血压的神经体液调节(兔) 实验6. 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兔) 实验7.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兔)
11. 生理学实验指导 赵轶千 王雨若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
12. 生理学实验
解景田 谢申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13. 生理学方法与技术 周衍椒 赵轶千 王雨若 科学出版社 (第一集) 1984; (第二集) 1984; (第三集) 1987
14. 现代生理学实验教程
沈岳良
科学出版社 2002
更接近生理情况。
11
第二节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生物体(包括人体)的活动有三大基本 特征:
新陈代谢 兴奋性
生殖(自我繁殖)
12
一. 新陈代谢(新老交替,不断地自我更新) • 同化作用:
– 机体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 自身物质的过程
• 异化作用:
– 机体分解自身物质,把分解产物排出体外, 并在物质分解时释放能量,供机体生命活动 的需要
17
生物体对环境变化作出适宜反应,是一切 生物体普遍具有的功能,也是生物能够生存的必 要条件。

组织学和胚胎学——血细胞

组织学和胚胎学——血细胞

引 导 学生 联系 嗜碱 性 粒 细胞与肥大细胞
(4)单核细胞 *结构
与巨噬细胞相联系
胞体直径 14~20µm,胞质丰富,呈弱嗜碱性,含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
细胞核形态多样,呈肾形、马蹄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
*功能
单核细胞具有吞噬功能,常以变形运动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
(5)淋巴细胞 *结构
简述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指 出 平常 出血 后可 见 的 为血清
(二)血细胞
血细胞: 55min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结 合 模式 图和 切片 图 讲
生理情况下,血细胞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相对稳定的数量。
述 各 种血 细胞 形态 结 构
血细胞分类和计数的正常值如下:
和正常值
红细胞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白细胞 (4.0~10)×109/l
有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3%
嗜碱性粒细胞 0~1%
无粒白细胞:淋巴细胞 25~30% 单核细胞 3~8%
血小板 (100~300)×109/l
1.红细胞(erythrocyte,RBC)
结 合 模式 图和 切片 图 讲
颗粒。
以 小 电影 说明 中性 粒 细
*功能
胞的吞噬功能,结合功能
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
了解临床上的“核左移,
对细菌产物等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聚集酸性粒细胞
*结构 直径 10~15µm,胞质充满均匀、粗大的嗜酸性颗粒,细胞核常为 2 叶。 *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有抗过敏和杀灭寄生虫的作用;
3
基本内容

第十篇-第二章-第二节-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第十篇-第二章-第二节-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第二十七页,共四十四页。
解毒 治疗 (jiě dú)
解毒剂种类(zhǒnglèi):
抗胆碱药
复方制剂
复能药(重活化剂)
解毒剂应用原则:早期、足量 联合、重复
第二十八页,共四十四页。
胆碱酯酶复能药
肟类化合物能使被抑制(yìzhì)的胆碱酯酶恢复活性 作用原理(附图)
常用药物:解磷定PAM-I,氯磷定PAM-CL 双复磷DMO4 ,双解磷TMB4
第十四页,共四十四页。
自主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
( jiāogǎn-shénjīng)
交感神经
ACH ACH ACH
运动神经系统 运动神经
ACH ACH
ACH
肾上腺
ACH
E NE
骨骼肌
+瞳孔 -心率
+汗腺 -部分血管
+外分泌腺
+胃肠平滑肌
+支气管平滑肌
第十五页,共四十四页。
-瞳孔 +心率 -胃肠平滑肌 -支气管平滑肌 +大多数血管
长托宁主要作用部位:脑、腺体和平滑肌等
对心脏或神经元突触前膜M2受体无明显作用
第三十五页,共四十四页。
长托宁与阿托品的药代动力学比较(bǐjiào)
药物
(yàowù)
达峰时间(shíjiān)
(h)
半衰期(h)
分布
排泄
长托宁
0.56
10.34
广泛
代谢产物(尿、 胆)
阿托品
0.68
3.75
广泛
50%原形,50% 代谢(尿)
(1)血液净化的适应证
重度中毒症状伴有异常生命体征 中毒药物、毒物达致死量者 药物或者毒物种类剂量不明,患者处于昏迷状态 原有肝肾疾病或药物、毒物损害了正常排泄途径 中毒临床症状重,一般治疗无效

《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第二章绪论(1学时)1、掌握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对象和任务。

2、了解药理学发展概况,近代药理学的分支及长期以来我国药理学工作者在药理学方面的贡献。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2学时)1、掌握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和作用方式;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包括选择性、二重性、差异性、量效关系和构效关系等;受体与配体的概念。

2、熟悉亲和力和内在活性的概念;激动剂和拮抗剂的定义。

3、了解受体学说及药物-受体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药物代谢动力学(2学时)1、掌握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定义及影响因素;首关效应、生物利用度、时量曲线、肠肝循环、血浆半衰期等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概念。

2、了解药物的跨膜转运形式;多次给药的时量曲线和稳态血药浓度及不同给药方式、间隔、剂量对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和水平的影响。

第五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及合理用药(1学时)1、了解影响药物效应机体方面的因素、药物方面的因素第六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1学时)1、掌握传出神经的受体分类及效应;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方式;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

2、熟悉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及其生物合成、储存、释放、再摄取、灭活及与受体结合等环节。

3、了解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及其生理功能;突触的结构及化学传递的概念。

第七章拟胆碱药(1学时)1.掌握毛果芸香碱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新斯的明的作用、作用机理、主要用途和不良反应。

2.熟悉乙酰胆碱的作用。

第八章有机磷酸酯类及胆碱酯酶复活药(1学时)1.掌握有机磷酸酯类急性中毒的机制,中毒症状及有机磷酸酯类急性中毒的解救原则。

2.熟悉碘解磷定复活胆碱酯酶的作用机制、用药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

第九章抗胆碱药(2学时)1、掌握阿托品的作用、作用机理、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的症状及解救措施、禁忌症;山莨菪碱和东莨菪碱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熟悉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N2受体阻断药去极化型和非去极化型特点。

3、了解N1受体的作用、不良反应。

《临床基础检验》教学大纲

《临床基础检验》教学大纲

《临床基础检验》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英文名称:Clinical Basis Examinations总学时:96 讲授学时:48 实验学时:48学分:4.5先修课程: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开课单位:医学院一、课程简介临床基础检验主要包括血液常规检验、尿液检验、粪便检验、其他体腔液检验及细胞病理学检查等内容,为临床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观察疗效、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临床检验的基础理论,熟悉临床检验相关基础知识、常规检验的实践技能、各检验项目的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熟悉检验方法学的评价,为今后从事医学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1学时)教学内容:l临床基础检验的现状和特点l临床基础检验教学目的l学好临床基础检验的基本要求教学要求:了解临床基础检验的特点和要求。

授课方式:讲授第一章血液标本的采集和血涂片的制备(4学时)教学内容:1.1血液标本的采集1.2血液标本采集质量保证1.3血涂片制备与染色教学要求:1.掌握常用采血法、常用抗凝剂的抗凝机理和应用。

2.掌握血涂片的制备和细胞染色。

授课方式:讲授、课件演示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10学时)教学内容:2.1红细胞检查2.2白细胞检查2.3血小板检查教学要求:1.掌握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

2.掌握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和参考值。

3.掌握红细胞比容测定和红细胞平均指数的计算。

4.理解红细胞形态检查、白细胞形态检查及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

5.理解网织红细胞计数原理及方法。

6.了解点彩红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计数。

授课方式:讲授、课件演示、自学第三章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5学时)教学内容:2.1 ABO血型系统2.2 Rh血型系统2.3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教学要求:1.掌握ABO血型系统抗原和抗体的特点。

2.掌握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原理和方法。

2014临床检验基础(医检)教学大纲

2014临床检验基础(医检)教学大纲

《临床检验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临床检验基础课程编码:49023A02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供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用开课学期:11课程学时:总学时 112 学时(其中理论课 56 学时,实验课 56 学时)课程学分:7.0先修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诊断学、生物化学并修课程:临床寄生虫学检验、临床血液学及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内科学、临床概论课程简介:一、性质临床检验基础,借助先进的检测技术,对来自离体的血液、尿液、粪便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等标本进行理学、化学、病原学和显微镜形态学的检查,以简便、快速的检测结果,基本满足临床检验医学筛检疾病的需求。

二、临床检验基础的任务1.为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实验室筛检或确诊的客观依据如将血液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查有机结合,可提供全血细胞数量和质量(形态)众多的参数和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异常的最基本的实验诊断信息。

例如,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增高和血沉增高,支持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可与心绞痛鉴别;显微镜发现病原体,是确诊感染性疾病的依据。

2.为疾病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提供动态变化依据尿液蛋白质检测对于肾脏疾病患者的病情估计、网织红细胞计数对于进行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的患者或贫血患者的骨髓功能,判断均具有可靠而实际的指导作用。

3.为预防疾病提供检测依据从标本中检出寄生虫,可对感染人群进行必要的治疗和(或)隔离,防止疾病的传播和传染。

4.为科学研究提供检验医学基本数据、基本检验方法和操作技能。

二、课程教育目标理论授课以讲授本课程在临床医学中的位置和特点,发展概况和当代特点建立运用检验医学的正确观点,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重点,讲课讲透大纲中应掌握的内容。

实验课以基本技能训练为重点。

通过实验、示教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和各种仪器的正确使用,对实验注意事项、计算、结果判断、质量控制和报告方式有全面了解。

通过到临床检验科参观见习,让同学了解目前检验医学已发展为全面自动化。

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前言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动物生理学作为生命科学中的主干基础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动物生理学是生理学的一个分支,除了研究动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外,还研究其与生产和经济性状紧密联系的生理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动物生理学也在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动物生理学与各学科,特别是临床兽医学关系十分密切,只有充分正确认识和理解动物体各种正常生命活动现象和原理,才能区分正常与异常,生理和病理过程,进行正确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在教学中,教师按照“坚持创新、注重实践、提高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目标,强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适用性”,针对“特定的对象、特定的需求、特定的限制”,以形态和功能相关、局部与整体相统一,以进化和发展的观点来教授动物生理学,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动物生理学基本内容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动物体动物生理学教学总学时为60学时,其电理论讲授30学时,实验30学时。

教学组织与方法【教学组织】本课程在学部教务处和畜牧兽医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任课教师按所制定的教学大纲和进度要求,成立教学小组,组织安排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1.备课:任课教师必须熟悉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要求,认真备课,分清主次,区别难易,合理分配时间,书写教案等,根据情况认真组织集体备课和试讲。

2.理论讲授:理论讲授采用集中授课形式,严格按大纲要求与进度进行讲授。

授课目的明确,突出重点,层次分明,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应用多媒体和板书等手段。

3.实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掌握,多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理论联系实际、联系临床等,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4.自学与辅导: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部分教学内容的自学,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临床输血与检验题库

临床输血与检验题库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题库课程名称:临床输血与检验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人:***二〇一〇年五月目录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二章输血安全…………………………………… 4学时第三章安全献血和输血管理……………………… 4学时第四章免疫血液学…………………………………20学时第五章血液成分备………………………………… 8学时第六章临床输血…………………………………… 6学时第七章输血不良应………………………………… 4学时第八章输血相关染病……………………………… 8学时第九章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 8学时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第一章绪论【掌握】输血学定义【熟悉】现代输血的主要领域;输血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了解】输血学发展史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1、输血学二、简答题1、输血涉及和研究的主要领域有哪些?2、目前,输血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是什么?第二章输血安全【掌握】临床输血安全的意义;输血安全的战略和措施【熟悉】影响输血传播病毒危险性大小的相关因素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1、合理输血;2、窗口期二、简答题1、输血安全问题为何会引起医务界及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2、哪些因素影响输血的安全性?三、论述题1、为什么说无偿献血是血液安全的前提和基础?2、血液检测在保证血液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第三章安全献血和输血管理【掌握】献血者的选择原则;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的内容;献血不良反应的种类和并发症及其处理【熟悉】血液储存和运输的基本要求;医院输血科(血库)的功能和职责【了解】输血质量管理的概念及其范围和特点输血学定义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1、无偿献血;2、固定献血者;3、职业献血者;4、主动延期献血;5、主动退出二、选择题(每题1分)(一)A1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由1个题干和5个选项组成,题干在前,选项在后。

每道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其余均为干扰选项。

1、国家规定献血公民的年龄为:A. 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B. 二十周岁至六十周岁C. 二十周岁至五十五周岁D. 十八周岁至六十周岁E. 十六周岁至五十周岁2、《上海市献血条例》所称家庭成员,是指:A.兄弟姐妹、父母(含养父母、公婆、岳父母)、子女(含养子女)、配偶B.配偶、父母、公婆、岳父母、子女C. 一本户口簿中的人员D. 直系亲属E. 配偶、父母、子女3、献血法规定,两次采集血液的间隔不少于:A. 五年B. 半年C. 4个月D. 3个月E. 一年4、被誉为“血型之父”的奥地利血液学专家兰特斯坦纳由于发现了ABO血型系统,对安全有效地输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他获得了的诺贝尔医学奖。

正常人体结构教学大纲

正常人体结构教学大纲

《正常人体结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正常人体结构【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时】84学时【实验/上机学时】16学时【考核方式】理论考【开课单位】护理学院【授课对象】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正常人体结构》是高等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正常人体结构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知识,为学习护理学专业的其他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正常人体结构》是医学、护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通过学习本课程知识,在于使学生具备描述人体各个局部和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位置关系,解决人体形态异常所导致临床护理问题,从而能够胜任临床护理岗位。

只有掌握坚实的《正常人体结构》知识,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准确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区别生理和病理状态,为其他学科奠定基础,毕业后才能胜任以人为中心的护理工作。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和学、课时分配绪论(2学时)基本要求:1、了解正常人体结构的概念和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

2、掌握人体器官的构成与系统的划分。

3、重点掌握正常人体结构的常用术语。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2学时1、正常人体结构的定义和教学地位。

(1学时)2、器官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

(1学时)3、正常人体结构基本术语。

(1学时)4、学习正常人体结构的方法。

(1学时)重点:正常人体结构基本术语难点:器官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第一章:上皮组织(2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分布2、熟悉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3、了解腺上皮和腺、内分泌和外分泌的概念。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2学时1、被覆上皮。

(1学时)2、腺上皮和腺。

(0.5学时)3、上皮细胞表明的特化结构(0.5学时)重点:上皮组织的特点难点: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第二章:结缔组织(4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疏松结缔组织各种成分的结构和功能;血细胞的结构、功能和正常值;软骨组织的结构;骨组织的结构。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2502课程总学时/学分:72/4(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36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基础必修课。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机构及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阐明人体及其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正常的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产生机制。

正常情况下,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运动、循环、呼吸、消化和泌尿生殖等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完成生命活动的各项生理过程。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和实验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结构及生理功能,以及实现这些功能的调节和控制因素,为后续课程如实验心理学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

本课程将结合多种理论和实验教学方法,结合电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巩固。

本课程教材是以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原则并兼顾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主观能动性和开发学生的潜能为目的进行编选的。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理论部分:绪论(2学时)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二、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三、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发展四、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五、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六、人体解剖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教学要求: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了解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掌握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及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

教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

教学难点: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

章人体基本结构概述(2学时)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节基本组织一、上皮组织二、结缔组织三、肌肉组织四、神经组织节器官、系统、人体形态一、器官和系统二、人体形态、人体解剖方位教学要求:了解细胞的组成和结构,熟悉四种基本组织的基本结构特点和功能,了解其分布部位和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血液生理(2学时)掌握内环境及其相对稳定的生理意义,血液凝固的机制;熟悉血液的理化性质,生理止血过程;了解血量和血型的生理意义。

(一)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1.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细胞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正常人血细胞比容值是:成年男性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新生儿约为55%。

2.血浆的化学成分3.血液的理化特性(1)血液的比重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

(2)血液的粘度液体的粘滞性(viscocity)是由于液体分子的内摩擦形成的。

全血的粘度主要决定于所含的红细胞数,血浆的粘度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质的含量。

(3)血浆渗透压渗透压的高低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变,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的大小无关。

血浆渗透压约为300mmol/L。

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电解质;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它的80%来自Na+和Cl-。

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白蛋白。

血浆胶体渗透压对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要作用。

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对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

在临床或生理实验使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则相应地称为高渗或低渗溶液。

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称为等张溶液(isotonic solution)。

(二)血细胞生理1.造血过程的调节2.红细胞生理(1)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2)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①细胞膜的通透性。

②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红细胞将发生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状,这种变形称为可塑性变形。

③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将盛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简称血沉。

用魏氏法检测的正常值,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

红细胞沉降率愈大,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愈小。

在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等)血沉加快,主要是由于多个红细胞彼此能较快地以凹面相贴,形成红细胞叠连(rouleaux formation)。

④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用红细胞对低渗NaCl溶液的抵抗力的大小表示红细胞的脆性,故称渗透脆性。

(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3.白细胞生理(1)白细胞的数量与分类(2)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除淋巴细胞外所有的白细胞都能伸出伪足作变形运动,凭藉这种运动得以穿过血管壁,这一过程称血细胞渗出(diapedisis)。

白细胞具有趋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称为趋化性。

(3)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4.血小板生理(1)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2)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3)血小板的破坏(三)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现象称生理性止血。

1.血小板的止血功能(1)血小板的生理特性①粘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称血小板粘附。

②聚集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称血小板聚集。

引起聚集的因素称致聚剂(或诱导剂)。

生理性致聚剂主要有:ADP、肾上腺素、胶原、凝血酶、前列腺素类等;病理性致聚剂:如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等。

血小板聚集过程两时相:第一聚集时相出现的血小板聚集能迅速解聚,也称可逆聚集时相;第二聚集时相出现的血小板聚集则不能被解聚,也称不可逆聚集时相。

③释放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许多物质排出,称血小板释放。

(2)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当血管损伤,血管内皮下胶原被暴露时,血小板迅速粘附于胶原上并被迅速激活。

血小板激活是指血小板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形、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

血小板激活立即引起血小板内一系列生化反应,同时使血小板失去盘状外形,出现粘附变形。

粘附于内皮下组织的血小板通过释放一些物质以及磷脂代谢产物,引起血小板聚集,形成松软的血小板栓子,实现第一期止血。

第一期止血阶段形成的血小板栓子,及血管损伤暴露的组织因子可启动凝血过程,形成纤维蛋白网,完成第二期止血。

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作用也重要,促凝活性包括:①激活的血小板为凝血因子提供磷脂表面,参与因子Ⅹ和凝血酶原的激活;②血小板质膜表面许多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FⅤ等的相继激活可加速凝血过程;③血小板激活后,释放颗粒的内容物,可增加纤维蛋白的形成,加固凝块;血小板内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块收缩,成为止血栓,牢固止血。

2.血液凝固与抗凝(1)血液凝固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或血凝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发生收缩,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serum)。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前者缺乏参与凝血过程中被消耗掉的一些凝血因子和增添了少量血液凝固时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

血液凝固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酶解过程。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blood dotting factor)。

凝血过程瀑布学说:凝血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最终结果是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而且每步酶解反应均有放大效应。

包括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

两条途径的主要区别:启动方式和参加凝血因子不完全相同,都能激活FX,形成一条最终生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共同途径;参与两条途径的某些凝血因子能相互激活,将两条凝血途径联系起来。

①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

凝血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硫酸脂、胶原等)接触而启动,这一过程称表面激活。

表面激活是指FXI结合于异物表面到FXIa的形成过程。

参与表面激活的凝血因子有:FⅫ、高分子激肽原、前激肽释放酶和FⅪ。

②外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始动凝血的组织因子(TF)来自组织,又称凝血的组织因子途径。

当血管损伤暴露的组织因子或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受到细菌内毒素、补体C5a、免疫复合物、肿瘤坏死因子等刺激时,表达的组织因子得以与血液接触,作为Ⅶa的受体与其相结合形成1:1复合物。

F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在Ca2+的存在下迅速激活FX 。

FXa(又能激活FⅦ成为FⅦa,生成更多的FXa,形成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正反馈效应);F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在Ca2+的参与下激活F Ⅸ成为FⅨa 。

FⅨa能与FⅧa等结合形成复合物激活FXa ,使内源与外源性凝血途径联系起来共同完成凝血过程。

两条途径生成FXa 在磷脂膜上形成FXa-V a-Ca2+-磷脂的凝原酶复合物,激活凝血酶原生成凝血酶(凝血酶是一多功能的凝血因子,主要作用是使纤维蛋白原分解)。

(2)抗凝系统包括细胞抗凝系统(如网状内皮系统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以及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吞噬)和体液抗凝系统(如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和肝素等)。

主要抗凝物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肝素3.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

纤溶作用是使生理止血过程中所产生的局部或一过性的纤维蛋白凝块能随时溶解,防止血栓形成,保证血流通畅;纤溶系统还参与组织修复、血管再生等多种功能。

纤溶系统主要包括纤维蛋白溶酶原(简称纤溶酶原,又称血浆素原)、纤溶酶(又称血浆素)、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纤溶抑制物。

纤溶的基本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纤溶酶原的激活:有内、外源性激活途径;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维蛋白原除可被凝血酶水解外,还可被纤溶酶降解。

纤溶酶是血浆中活性最强的蛋白酶,特异性小,除能水解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外,还能水解凝血酶、FV、FⅧ和FⅫa,促使血小板聚集和释放5-羟色胺、ADP等,激活血浆中的补体系统。

但主要作用是水解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

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 A.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剂-1,由内皮细胞及血小板分泌,抑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尿激酶;B.补体C1抑制物,主要灭活激肽释放酶和FⅫa,从而阻断尿激酶原的活化;C.α2-抗纤溶酶和α2-巨球蛋白,抑制纤溶酶的作用。

蛋白酶C抑制物、蛋白酶连接抑制素(PNI)、富组氨酸糖蛋白,对纤溶系统也有抑制作用。

(四)血型与输血原则1.血型与红细胞凝集血型(blood group)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滴放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红细胞即凝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

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

凝集原的特异性取决于镶嵌于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蛋白质、糖蛋白或糖脂,它们在凝集反应中起抗原的作用,因而称为凝集原。

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则称为凝集素。

2.红细胞血型(1)AB0血型系统①ABO血型的分型②ABO血型的检测(2)Rh血型系统①Rh血型系统的发现和分布②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将红细胞上含有D抗原称为Rh阳性;而红细胞上缺乏D抗原的,称为Rh阴性。

③Rh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3.输血的原则交叉配血试验: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而且要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