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视域下微博传播的特点_动因及现状_戴燕
《2024年微博时代的粉丝传播》范文
《微博时代的粉丝传播》篇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已成为当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国内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微博在连接人们、传递信息、促进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粉丝传播方面,微博展示出了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潜力。
一、粉丝传播的力量微博的粉丝传播,是指通过关注者(即“粉丝”)的转发、评论、点赞等行为,将信息迅速传播出去的过程。
这种传播方式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深等特点,使得微博成为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信息传播平台。
二、粉丝传播的特点1. 互动性强:微博的粉丝传播具有极强的互动性。
关注者可以通过转发、评论、点赞等方式与原博主进行互动,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2. 传播速度快:微博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一条优质的内容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大量粉丝转发和传播。
3. 精准度高:微博的粉丝群体多样,可以根据兴趣、地域、职业等因素进行精准定位,使得信息传播更加精准。
三、如何进行高质量的粉丝传播1. 内容为王:在微博上,内容的质量是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
因此,要创作出有价值、有趣味性、有共鸣性的内容,以吸引更多的关注者和粉丝。
2. 互动沟通:与粉丝保持良好的互动沟通是提高粉丝忠诚度和传播效果的关键。
要及时回复粉丝的评论和私信,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3. 定期更新:保持微博的活跃度是提高粉丝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要定期更新内容,保持与粉丝的互动频率。
4. 合理利用工具:利用微博提供的各种工具,如话题标签、热门话题榜等,可以帮助提高内容的曝光率和传播效果。
四、案例分析以某知名博主为例,其通过创作与粉丝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与粉丝保持良好的互动沟通,并定期更新内容,吸引了大量关注者和粉丝。
其微博的粉丝传播效果显著,每条微博都能获得大量的转发和点赞,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效应。
五、结语微博时代的粉丝传播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
通过了解其特点,掌握高质量的粉丝传播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微博这一平台,扩大信息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2024年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研究》范文
《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信息时代,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交流和分享信息的重要平台。
微博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政治、经济、文化到日常生活,微博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成为了信息传播和社交互动的重要载体。
因此,从传播学的视野对微博进行研究,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和社交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二、微博的传播学特性1. 传播速度与广度微博的传播速度极快,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同时,其传播广度也十分惊人,无论是政治热点、社会事件还是娱乐新闻,都能在微博上迅速传播并引发广泛讨论。
2. 交互性与去中心化微博的交互性极强,用户可以轻松地发布、评论、转发和分享信息。
同时,微博的传播模式也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点,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3. 信息多样性微博上的信息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
这种信息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观点视角。
三、微博在传播学中的应用研究1. 政治传播与舆论引导微博在政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机构和政治人物通过微博发布政策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引导舆论等。
同时,微博也成为了民间舆论的重要发源地,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 商业营销与品牌传播企业通过微博进行商业营销和品牌传播,通过发布产品信息、互动营销、KOL合作等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微博的数据分析功能也为企业提供了精准营销的可能。
3. 社会问题讨论与民意表达微博上的社会问题讨论和民意表达是社会监督的重要方式。
通过微博,人们可以迅速了解社会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四、微博研究的前沿与挑战1. 前沿方向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微博研究的前沿方向包括:人工智能与微博传播、情感计算与微博舆论、跨文化视角下的微博传播等。
这些研究方向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微博的传播机制和影响。
2. 挑战与问题尽管微博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2024年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研究》范文
《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微博这一社交媒体平台日益成为公众获取信息、交流观点的重要渠道。
作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微博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从传播学视野出发,对微博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微博的传播特点1. 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微博具有信息传播的即时性特点,使得用户可以迅速获取并分享最新信息。
这种即时性不仅体现在新闻事件的快速传播,还表现在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
2. 传播方式的裂变式微博的传播方式呈现出裂变式特点,一条微博可以通过用户的转发、评论等方式迅速传播,形成病毒式传播效果。
这种传播方式使得信息能够迅速扩散,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信息失真。
3. 多元化的传播内容微博的传播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用户可以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
这种多元化的传播内容使得微博成为一个信息丰富的平台。
三、微博的影响机制1. 舆论引导与形成微博在舆论引导与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关注热点话题、引导舆论走向,微博可以影响公众的认知和态度。
同时,微博上的意见领袖和网红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他们的观点和态度往往能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2. 社会关系的构建与维护微博在构建和维护社会关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关注、转发、评论等方式,用户可以建立和维系社会关系,形成社交网络。
同时,微博上的群体认同和情感共鸣也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
四、微博存在的问题及挑战1. 信息真实性问题由于微博的裂变式传播方式和用户素质的差异,微博上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和谣言。
这给公众获取真实信息带来了挑战,也影响了微博的公信力。
2. 信息安全问题微博用户在享受便捷的社交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安全风险。
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可能被泄露,给用户带来损失。
因此,微博需要加强信息安全保护措施。
3. 商业利益与内容质量的矛盾为了吸引用户和增加收益,一些微博平台可能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忽视内容质量。
微博于社会舆论传播中的特点及应用分析
销”工作的团队,这将有利于提升政府利用互联网开展各项工作的效果。
第三,制定使用指南,推动政府微博规范发展。
应充分借鉴国外政府微博使用经验,总结分析国内政府微博的成效和
教训,探索建立政府内部快速处理与反馈机制,尽快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或 指南,促进政府微博规范发展。
第四,强化认证机制,确保政府微博安全可靠。
微博的传播特点分析
微博传播特点之一:浓厚的围观氛围
微博的技术设臵:自由进入、自由评论、自由关注、自由浏览、自由
转发的“广场效应”,决定了这种围观的氛围和传播特性。
这种围观的传播特点是怎么影响言论生态的呢?它会影响到一个人的 独立判断,使言说者无法独立地不受影响地去表达观点和作出判断,而不
得不去迎合围观者的偏好,被围观的氛围所感染,甚至被绑架。譬如媒体
别和声音中心,然后舆论领袖引领着舆论的方向。一事当前,许多
粉丝也会在微博中寻找与自己的观点相似的舆论领袖,依赖舆论领 袖扩大自己的声音。
微博传播特点之六:封闭性
这关于一个人的关注视野的问题。因为我们上微博时,一般都会选择跟 自己观点相近或相同的人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熟悉的和喜欢的人关注,而 不是去关注自己不喜欢的、观点跟自己相反的人。这种关注的偏好,决定了 你每天在微博上看到的信息,基本上都是跟自己观点相近的、或者自己期待 看到的信息,而根本不会去看可能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这种情况在微博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于是,微博特别容易形成小圈子,你就 生活在了一个自己通过关注所构造的“封闭世界”中,形成一种膨胀的自我 强化。封闭性还表现在人在微博上封闭的立场上,拒绝被别人说服,拒绝来 自相反立场的信息,乐意传播那些符合自己期待、符合自己立场的假消息, 而不愿意传播那些不符合自己想象和期待、却是事实的真相。
微博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与影响分析
微博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与影响分析微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交网络平台,是国内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之一。
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和分享信息的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微博发布消息、短视频、图片等内容,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和互动。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社交媒体平台上,信息传播和影响力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微博平台的特点微博平台是一种互联网社交网络,与其他社交媒体平台相比,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微博是一种实时的消息发布平台。
用户可以随时发布最新的消息、视频和图片,吸引广大用户的关注和分享。
其次,微博平台是一个汇聚众多用户的社交平台,用户可以在这里与其他用户交流、互动、分享和交流信息。
最后,微博平台是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平台。
一些名人、网红和行业专家在微博上拥有众多粉丝,他们的每条信息都可以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二、微博信息传播模式微博平台的信息传播模式主要分为“有机传播”和“付费推广”。
有机传播是指用户在平台上自发上传并发布信息,然后通过关注、转发、评论等行为,将信息传递给更多的用户。
用户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往往会引用其他用户发布的微博,并形成一个链式传递的模式。
付费推广则是指通过投放广告或购买热门话题等方式来推广信息,以吸引更广泛的用户关注和参与。
三、微博信息传播的影响力微博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用户的社交影响力和内容的流行度。
用户的社交影响力是指用户在微博上的关注度和影响力,通过发布有价值的信息,用户可以在平台上积累越来越大的粉丝群体,并在其他用户中产生较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内容的流行度是指信息在微博上的传播度和影响力。
一篇信息的流行度越大,就代表它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分享,从而在社交网络上形成一种独特的传播和影响力。
四、微博信息传播的特点与挑战微博信息传播具有实时性、广泛性、短期化和瞬变性的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微博平台成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最佳途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与困难。
首先,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影响微博信息传播的重要因素。
《2024年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研究》范文
《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研究》篇一一、引言微博作为社交媒体的重要代表,已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舆论形成和社交互动的重要平台。
其独特的传播模式和广泛的用户基础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本文旨在从传播学视野出发,对微博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传播特性、影响机制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二、微博的传播特性1. 短小精悍的信息传播微博的信息传播以短文本为主,这既满足了用户在快节奏社会中的信息需求,也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高效。
短文本的传播方式有助于用户快速捕捉信息,同时也能保证信息的实时更新和传播速度。
2. 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微博不仅支持文字传播,还支持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传播。
这使得微博在信息传播中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也使得用户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和分享信息。
3. 强大的社交互动性微博的社交互动性是其重要的传播特性之一。
用户可以通过关注、转发、评论等方式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形成社交网络。
这种互动性有助于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扩散,同时也能够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三、微博的影响机制1. 舆论形成与扩散微博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对舆论的形成和扩散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分析微博上的话题、情感和观点等,可以了解社会舆论的动态和趋势。
同时,微博的传播特性也使得舆论的扩散更加迅速和广泛。
2. 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在微博中,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不可忽视。
他们通过发布权威、有价值的信息,影响其他用户的观点和行为。
意见领袖的存在使得微博在信息传播中具有更强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3. 营销与品牌建设微博也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营销和品牌建设的平台。
通过微博的传播特性,企业和个人可以快速推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微博的社交互动性也有助于企业和个人与用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提高用户忠诚度和满意度。
四、微博在社会中的作用1. 信息共享与知识传播微博为社会提供了信息共享和知识传播的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微博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了解社会动态和趋势。
浅谈微博环境下网络舆情的发展
浅谈微博环境下网络舆情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政治风向的重要因素。
微博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对网络舆情的发展和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微博环境下网络舆情的发展角度进行探讨。
一、微博环境下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1.消息传播速度快微博的快速更新和用户众多的特点,使得信息在微博上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一条热点新闻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大量用户转发,引发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微博环境下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有时甚至超过了传统媒体。
2.信息真实性参差不齐微博上的信息真实性参差不齐,有些信息是经过核实的真实性消息,而有些则是谣言、不实信息。
用户在信息发布和转发时往往会受到主观情感、个人观点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信息的不真实性。
3.用户参与度高1.多元化舆情表达微博上的用户群体庞大,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地区和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观点。
这种多元化的用户群体使得微博环境下的网络舆情表达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各种不同的声音都有机会被听到和传播。
这种多元化的舆情表达对于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实时性舆情反馈微博的实时更新和用户互动的特点,使得舆情反馈变得更加即时。
政府、企业和公众组织等可以通过微博及时了解社会舆情的动向,及时做出反应和处理。
这种实时性舆情反馈有助于提高政府和组织的处理效率,避免舆情危机的发生。
3.新媒体舆情治理微博环境下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推动新媒体舆情治理。
政府、企业和公众组织等可以通过微博平台发布信息、回应舆情,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进行舆情引导和管理。
这种新媒体舆情治理对于提升舆情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1.信息真实性问题微博上的信息真实性问题一直是网络舆情发展的一个主要挑战。
在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下,用户很容易受到误导,舆情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对此,政府和企业需要增强对信息的核实和管理,加强对虚假信息的监管和处理。
2.舆情引导与管理难度大微博上的舆情引导与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2024年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研究》范文
《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观点、分享生活的重要平台。
微博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凭借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庞大的用户群体,逐渐成为了传播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本文旨在从传播学视野出发,探讨微博的传播机制、特点及影响,以期为社交媒体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微博的传播机制微博的传播机制主要依赖于其独特的社交网络结构和信息传播途径。
首先,微博通过关注、转发、评论等互动行为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使得信息能够迅速传播。
其次,微博的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碎片化、全球化的特点,使得用户能够快速获取和分享信息。
此外,微博还通过算法推荐、热门话题等方式,将重要信息推送给用户,进一步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
三、微博的传播特点1. 多元化传播主体:微博的传播主体包括个人、企业、政府机构等,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这使得微博上的信息来源丰富,观点多样,为用户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2. 碎片化信息传播:微博的信息通常以短文本、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信息碎片化程度高。
这种传播方式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用户能够快速获取和分享信息。
3. 互动性强:微博的互动性是其他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用户可以通过关注、转发、评论等方式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形成了一个活跃的社交环境。
4. 影响力广泛:由于微博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使得其上的信息能够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内,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四、微博的影响1. 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微博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对社会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了解社会动态的重要途径,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发表观点、交流意见的平台。
在许多社会事件中,微博成为了舆论的发酵地,推动了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2. 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微博上的信息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文化、艺术、科技等。
这使得微博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推荐下载】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微博研究分析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微博研究分析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微博研究,以此为基础,探讨未来社会网络视角下微博研究的方向。
微博最先出现于美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微博网站即是成立于2007年的Twitter。
随着新浪微博的开通,2010年成为国内微博元年。
自从微博诞生之日起,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对它做出了大量研究。
这些研究的路径不外乎两种,一种侧重于从具体微博的内容上进行分析,另一种侧重于宏观上的整体把握,也即微博用户结构上的研究。
而从社会网络视角来研究微博即是一种整体结构研究。
作为一种新媒体同时也是自媒体,它从博客中来,同时微博又有它自身的传播特点。
首先,微博有140个字符的内容限制,这决定了它的短小精致,可读性强;其次,博客主要以网络为媒介而微博主要以手机等移动互联网为媒介,从而微博有它得天独厚的即时性;再次,微博的用户量大面宽,互动频繁,是一种典型的社交网络。
同时,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话语权垄断,并且与传统媒体形成了有效互动,使得广大草根阶层网民的声音也可以传出并得以放大。
整体而言,微博与其他媒体平台间传播模式如图1所示[1]: 如图1所示,X代表微博平台,A、B、C、D、N代表各个微博用户。
每个用户会有自己的其他传播平台,如:报刊、电视台、人人网、豆瓣、博客等,图中D1、D2、Dn即是微博用户D的其他传播平台。
如图所示,其他传播平台和微博可能通过用户D建立起平台间的联系,从而使得信息得以跨平台的传播。
如果聚焦到微博内用户之间的信息传播,微博的传播模型属于无标度网络模型[2]。
如图2所示: 由以上两图可以看出,不管是微博系统中用户之间的相互传播还是微博与其他传统媒体的交互传播,现在社会的信息传播都是通过网状结构进行。
因此,通过社会网络视角对微博进行结构上的分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社会网络分析在微博研究中的运用主要有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图论法这三种方法。
其中,中心性是社会网络结构研究的重要工具[3],中心性分析方法占据学者研究的最大比重,而此方法又细分为点度中心性分析、中间中心性分析和接近中心性分析。
《2024年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研究》范文
《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研究》篇一一、引言微博作为现代社交媒体的代表之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传播学视野下,微博不仅仅是一个社交平台,更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巨大网络。
本文旨在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微博进行研究,分析其传播机制、传播效果及其在社会影响等方面的作用。
二、微博的传播机制1. 信息发布与传播微博的信息发布机制简单易用,用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发布信息。
这些信息通过微博的传播网络,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内的用户。
2. 互动性微博具有高度的互动性,用户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点赞、评论、转发等操作,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互动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3. 算法推荐微博的算法推荐系统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推荐相关内容,使得用户能够获取更多感兴趣的信息。
这种个性化推荐机制在信息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微博的传播效果1. 信息传播速度与广度微博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一条热门微博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大量用户阅读、评论和转发。
这种快速的传播速度和广泛的传播范围使得微博成为重要的信息源。
2. 社会影响力微博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社会事件、热点话题都首先在微博上引发关注。
微博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 舆论引导与监督微博上的信息和观点往往能够迅速引发舆论关注,对舆论进行引导和监督。
政府、企业、媒体等都可以通过微博进行舆论引导,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四、微博在社会影响方面的作用1. 促进信息共享与交流微博促进了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使得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传递信息。
这种信息共享和交流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认知水平。
2. 推动社会参与与监督微博为公众提供了参与社会事务、监督政府和企业的平台。
通过在微博上发布信息、评论和转发等操作,公众可以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对政府和企业进行监督。
3. 塑造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微博上的信息和观点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
微博传播的特征和规律分析
微博传播的特征和规律分析摘要:自2006年Twitter诞生以来,微博在全世界迅速蔓延发展。
中国也逐渐形成了一批出色的微博网站,如新浪、腾讯、网易等。
至此,人们进入了一个微博时代,网络舆论传播也因此进入了微博时代。
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媒体”传播形式,微博不仅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媒介体验,在公共舆论方面也彰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微博在网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已成为重要的信息发布载体,随着影响力的扩大,正逐渐改变网络舆论载体格局。
关键词:正文:微博即微型博客(即时博客),是web2.0时代新兴起的一种集成化、开放化的互联网社交服务。
它打通了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的界限,让用户通过手机、IM软件(MSN、QQ、skype、gtalk)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即时向外发布140字以内的文本。
2011年3月2日,新浪公布的2010年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中称:“新浪微博用户基础在2010年扩大了25倍多,现在微博的注册用户总数已超过1亿。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目前国内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4亿,按这个数字计算,全国约至少有20%的互联网用户在使用新浪微博。
微博的传播特性1.操作简易,收发方式多样微博注册简单,网民只需填写电子邮件地址,设置登陆密码即可成为微博用户。
在使用过程中,微博实行低门槛制:寥寥数语、发发感慨、情绪宣泄、灵感突现即使没有受过严格中文训练的人,只要会发短信,用户就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只言片语的形式发送到个人微博上。
简单的记录方式降低了对用户的文字功底要求,也节约了时间成本,契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2.原创性强,叙事风格独特微博的简易操作和低门槛进入制,吸引了众多的草根民众。
简易的信息操作机制和随性的记录方式,催生了用户的个人表达欲。
个体化、私语话的叙事风格在微博中较为凸显,大量原创性的内容爆发性地生产出来。
一些源于普通民众的语句经过微博的传播后,被网民称为“经典”,丰富了百姓生活。
《2024年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研究》范文
《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研究》篇一一、引言微博作为现代社交媒体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与庞大的用户基础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
作为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之一,微博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微博的传播特点、影响力及对传播学理论的实践价值。
二、微博的传播特点1. 短小精悍的信息内容微博的信息内容以短小精悍为特点,用户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
这种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微博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用户可以随时了解身边发生的新闻和热点事件。
2. 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微博的传播渠道多元化,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
这种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更加生动、形象,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3. 互动性强的社交属性微博具有强大的社交属性,用户可以通过关注、点赞、评论等方式进行互动。
这种互动性强的特点使得微博能够形成庞大的社交网络,促进信息的快速传播。
三、微博的影响力1. 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推动作用微博在社会热点事件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微博,用户可以迅速了解事件进展,发表观点,形成舆论场。
这种舆论场对事件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推动社会进步。
2. 对企业文化与形象的塑造作用企业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塑造企业文化与形象。
企业可以通过发布产品信息、企业动态等方式与用户进行互动,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
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微博了解用户需求,优化产品与服务。
3. 对传播学理论的实践价值微博作为现代社交媒体的代表,为传播学理论提供了实践平台。
通过研究微博的传播特点、影响力等因素,可以深入了解现代社交媒体的传播规律,为传播学理论的发展提供实践支持。
四、微博对传播学理论的实践价值1. 强化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微博的短小精悍的信息内容和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强化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
这使得信息能够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影响更多人。
这种传播方式对传播学理论中关于信息传播速度与广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推动了互动性与参与性的发展微博的互动性强的社交属性推动了互动性与参与性的发展。
微博视域下的粉丝文化传播
微博视域下的粉丝文化传播一、的特点1.1 互动性强微博为粉丝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使得他们可以与自己喜欢的明星或偶像进行交流。
通过评论、私信等方式,粉丝们能够直接接触到偶像,与其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或者赞美。
这种互动性强的特点,让粉丝们感到更加亲近和满足。
1.2 传播效力大微博的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范围广,使得粉丝们可以将自己对偶像的喜爱和支持迅速传播出去。
粉丝们通过转发、@他人等操作,使得自己的心声传递到更多的关注者。
这种传播效力的大特点,使得粉丝文化传播更加迅速和扩散。
1.3 形成社群感在微博中,拥有相同偶像的粉丝们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社群。
这个社群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他们通过微博这个平台聚集在一起,分享彼此对偶像的喜爱和支持。
粉丝们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一种归属感和凝聚力。
二、的影响2.1 增加了偶像的知名度粉丝文化传播通过微博这个平台,将偶像的信息快速传递到更多的用户中。
粉丝们通过转发、评论等操作,使得偶像的知名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更多的人关注偶像,使得偶像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得以扩大。
2.2 广泛推广了相关产品粉丝文化传播还能够对相关产品起到广泛推广的作用。
粉丝们通过微博分享偶像的相关产品使用体验或推荐,使得更多的人购买或接触到这些产品。
从而推动了产品的销售和品牌的传播。
2.3 促进了交流和合作也促进了不同粉丝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粉丝们通过微博平台相互认识,建立了庞大的社交网络。
他们可以通过微博组织线下活动,共同参与偶像的事务,实现共同追求的目标。
三、中存在的问题3.1 粉丝过度追捧的问题由于粉丝们对偶像的热爱和崇拜,有时会出现过度追捧的情况。
一些粉丝为了争夺偶像的关注,会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包括恶意攻击其他粉丝或其他偶像,甚至泄露个人信息等。
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社交网络的规则,也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3.2 粉丝迷失自我的问题一些粉丝在追逐偶像的过程中,可能会丧失自我,迷失了自己的个性和人生目标。
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研究
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探究引言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快速进步,社交媒体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行或缺的组成部分。
微博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交媒体平台,其在信息传播和社交互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微博探究的相关议题,包括信息传播效果、用户行为、网络舆论等内容,以期对微博的探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微博的兴起与传播学视角微博是社交媒体的一种重要形态,它以其简洁、快速、广泛的特点,成为人们得到和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
传播学致力于探究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效果,在微博探究中,传播学视角可以援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微博的本质和作用。
起首,微博的信息传播效果是传播学探究的重点之一。
在微博上,用户可以迅速地发布和传播信息,这使得微博成为了一个无处不在的信息平台。
探究表明,微博上的信息具有较高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同时,微博上的信息还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传播学视角可以援助我们通过探究微博上的信息传播效果,了解信息在社会网络中的传播路径和传播效果。
其次,用户行为是微博探究中的另一个重要议题。
在微博平台上,用户发布、转发和评论信息,这些行为对于信息的传播和用户之间的互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播学视角可以援助我们理解用户在微博平台上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模式,探究用户行为对于信息传播的影响和作用。
最后,网络舆论也是微博探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
微博作为一个集结了大量用户的社会网络平台,其中涌现出的网络舆论对于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议程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播学视角可以援助我们探究微博上的网络舆论形成过程和机制,以及网络舆论对于社会的影响。
二、微博探究的方法与技术微博探究离不开探究方法和技术的支撑。
在传播学视角下,为了更好地探究微博的相关议题,我们需要接受一些合适的探究方法和技术。
起首,内容分析是微博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微博上的文本、图片、视频等内容进行分析,可以援助我们了解微博上的信息特征和传播形态。
同时,内容分析还可以援助我们了解微博中的观点和态度,探究微博上的舆论传播和意见领袖等问题。
从社会网络角度分析微博
从社会网络角度分析微博To analysis microblo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network摘要:微博自诞生之日起到现在仍然方兴未艾,作为一种自媒体在舆论的大环境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微博这种新媒体的产生给社会网络分析带来了新的平台,国内外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
本文以社会网络分析为视角,对近年来学者对微博这种新媒体的研究分别以关系群体和微博应用功能为导向作出综述。
以此为基础,探讨未来社会网络视角下微博研究的方向。
Abstract: the microblog since birth day present still emerging, as a kind of the media in the environment of public opinion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Weibo production of this new media brings to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s a new platform, also has many research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recent years scholars on weibo, respectively in the research on the new media relations group and microblogging application function oriented under this article.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uture social weibo research under the network perspective.关键词:微博,社会网络,群体,应用功能Keywords: microblogs, social networks, groups and applications微博最先出现于美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微博网站即是成立于2007年的Twitter。
微博信息传播特征与影响力研究
微博信息传播特征与影响力研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传播观点的重要渠道,其中微博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交媒体平台,其传播效果备受关注。
本文将针对微博信息传播的特征与影响力进行研究。
一、微博信息传播的特征1、信息速度快微博作为一种短文本传播方式,其特点之一就是信息传递速度快,通常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
微博的信息形式多样,可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其传递速度远远快于传统媒体。
2、信息扩散范围广微博的传播方式是通过用户进行转发、评论、点赞等互动形式,有利于信息在短时间内传播开来。
而且微博上的用户有自己的社交圈子,这些社交圈子之间存在关联,信息传播的范围可涵盖到很多人。
3、信息传播的随机性微博的一条信息的传播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时间和任何一个地点,这种随机性也增加了信息传播的效果。
4、信息源的多样性在微博上,信息来源多种多样,可以是个人、机构、媒体等,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来源,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博的信息源更为广泛且多样化。
二、微博信息传播的影响力1、影响公众舆论微博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用户可以自由地发布和分享观点,当某一个话题热门时,大量用户参与其中,各种言论的汇聚和碰撞不断地引发舆论。
这种舆论的影响力可以通过微博的热门话题排行榜、关注数等指标来展现。
2、影响商业活动微博上的一些大V、微商,其能够在微博上拥有的粉丝量不菲,因此其在推销产品、服务、品牌等方面,可以通过微博的传播效应迅速扩散信息,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
3、影响政治与社会事件在一些公共事件的处理中,微博的舆论可以起到重要的影响力,如抗议活动、政治事件等。
政府机构、公共机构、企业等通过微博可以与公众及时互动,获取民意和舆情,倾听公众意见,同时也可以通过微博来进行危机公关。
总之,微博是一个方便、快捷且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其信息传播的特征也是信息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然而,在微博信息传播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虚假信息、造谣传谣、恶意攻击等,这些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微博传播时序特征与影响力分析
微博传播时序特征与影响力分析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微博已经成为互联网上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
在微博上,用户可以通过发布文本、图片、视频等内容,与其他用户交流和互动。
因此,研究微博传播时序特征和影响力分析对于了解信息的传播机制和用户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探讨微博传播的时序特征。
微博是一种实时性较高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布、转发和评论信息。
因此,微博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条消息很快就能够在用户间传播开来。
同时,微博的传播呈现出明显的时序特征,也就是短时间内的热度爆发和迅速衰减。
这是因为用户在看到一条消息后,会迅速转发并引发一波热议,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用户的兴趣会逐渐减弱,导致消息的传播速度逐渐变慢。
其次,我们来讨论微博传播的影响力分析。
微博用户可以通过转发、评论和点赞等行为表达自己对某条消息的态度和看法,这些行为可以被看作是用户对消息的影响力。
影响力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比如用户的关注度、社交网络的结构以及信息的传播路径等。
在微博平台上,一些重要的用户和大V拥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他们发布的消息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
此外,社交网络的结构也会对信息的传播产生影响。
用户间的社交关系可以通过构建图模型来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消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路径和影响范围。
为了更好地分析微博传播的时序特征和影响力,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方法和模型。
其中,基于传播树的模型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手段。
这种模型将传播过程看作是一棵树,树的根节点是消息的发布者,树的叶子节点是最后一个传播消息的用户。
通过分析树的结构和节点属性,可以揭示传播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路径,进而预测消息的传播规模和速度。
此外,还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结合用户的行为和上下文信息,构建预测模型,进一步提高传播的准确性和可预测性。
除了时序特征和影响力分析,微博传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虚假信息的传播成为了一个严重问题。
由于微博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虚假信息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
传播学 浅析微博的传播特点
浅析微博的传播特点关键词:微博传播特点草根化微小化与手机结合摘要:2009年,微博客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纷纷圈地开启或设立微博功能。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工具,正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其实用价值也越来越显现出来。
微博以其简单快捷的操作方式、随时随地发布信息的互动形式,在各类网络社交服务中独树一帜。
本文通过传播的特点分析网络新宠微博的传播优势。
.微博是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是基于web2.0平台新近兴起的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
①微博来源于博客,然而与博客不同的是,微博用户发布的信息必须控制在140个字符以内,不需要像博客那样长篇大论。
除此之外,微博的发布方式更为多样、简便,除了电脑,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发布信息,可随时随地与其他用户进行实时沟通,更为方便快捷。
因此,近年来微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许多博客用户也纷纷舍弃博客加入微博大军的行列中。
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微博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
②2009年8月份新浪网推出的“新浪微博”内测版将微博正式带进中文上网人群中,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
微博不同于其他网络服务的突出特点注定了微博会受到人们如此的热捧和追逐。
1、微博用户的草根化及内容的微小化对于用户而言,微博的进入门槛非常低,只要有一部能上网的手机就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员。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登录并随时随地发布自己想说的话,而无需在电脑前眼盯屏幕、手敲键盘。
在微博的世界中,人人都可以是“博主”,人人也都可以是“跟随者”,正如一些人认为的那样,在网络传播中,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界限消失了,这正是网络作为新媒介的重要特征之一,即交互性。
它包括两个含义: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参与个体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都拥有控制权。
③博主与跟随者地位相等,没有明显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戴燕(1977—),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传媒管理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媒介和文化传播研究。
〔*〕本文系安徽省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交媒介的社会风险及监测研究”(2012AHZS0451)和合肥工业大学青年教师创新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政府公信力构建研究”(2011HGQC1052)的阶段性成果。
《学术界》(月刊)总第190期,2014.3ACADEMICSNo.3Mar.2014社会网视域下微博传播的特点、动因及现状〔*〕○戴燕1,2(1.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09;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安徽合肥230022)〔摘要〕微博因其“跨界”、“多向度”与“再中心化”的技术特质,获得我国社会成员的广泛青睐。
针对微博使用中用户数量激增和用户粘度下滑的悖论现象,本文认为应当从社会网的角度对其加以研究。
文章通过对社会网理论和方法的梳理,指出微博传播具有社会网互嵌性特点。
结合我国社会“差序格局”、“情境中心”的社会网特征,分析微博的社会网互嵌性对我国社会成员的影响。
我国社会结构的“差序格局”、“情境中心”特点是促使社会成员选择微博的元动力;微博传播的社会网互嵌性带来客观上的技术赋权能力是促使社会成员选择微博的直接原因;微博在突破阶层固化对社会成员束缚过程中的有限性是我国用户粘度下滑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社会网;微博;互嵌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因其跨界、多向度、再中心化等交流功能实现了主体对时间尤其是空间的延伸。
从早期的“7.23”动车事故、官员直播开房到“3.15”8点20事件、郭美美炫富、“校长,开房请找我”等事件中,普通社会成员的身影随处可见。
无疑,在微博的支持下,我国社会的话语结构正在发生改变。
据工信部发布的信息显示,截止2012年底,我国微博用户达到3.09亿,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19—学术界2014.3·学科前沿例达到54.7%,移动互联网终端的用户达到2.02亿,占65.6%的比例。
充斥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普通人的声音让很多学者感叹微博开启了我国民主的新纪元。
与此同时,另一组数据则揭示出不同的景象,一项由香港大学研究人员组织的调查显示:有86.9%的微博用户没有发过原创帖,有88.9%的用户从未转发过别人的原创帖。
市场研究机构Global Web Index公布的全球社交网络的用户活跃度数据显示,Facebook的用户活跃度仍然位居榜首,高达7亿,但新浪微博的用户活跃度却下降了近40%,中国的社交网络正在变得安静。
微博世界的悖论现象提醒我们注意区分几个问题:为什么我国社会成员开通微博账号的热情如此之高?拥有发声权是否等于拥有话语权?新浪微博和Facebook的用户差异现象的原因何在?微博作为一种媒介工具吸引我国社会成员的点在哪里?所有这些问题的解答均需结合我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
因此,本文引入一个全新的视角———社会网研究,透过社会网视角将行动者置于我国社会情境之下,进而研究微博传播的特点、具体社会场域中的价值并分析我国社会成员使用微博的动力来源,以期为微博的传播研究提供更多的维度。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研究背景(一)社会网及其研究微博的适应性社会网是近二十年来中外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社会网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乔治·齐美尔关于“个体和社会”的表述。
齐美尔认为,社会可以被想象为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1〕,是实体而不是概念,社会的本质存在于人与人的交往和互动之中,社会学家的任务就是研究这种关系。
自此,对社会结构的研究开始从乌托邦式的抽象论证转向经验性的假设分析。
40年代,拉德克里夫-布朗指出,社会结构是“在由制度即社会上已确立的行为规范或模式所规定或支配的关系中,人的不断配置组合”〔2〕结果,使用“社会关系网络”可以防止对社会的研究被还原为心理学研究。
此后,巴恩斯率先将社会网由隐喻变为分析工具,通过对挪威渔村的实证研究证实“社会生活的整体可以被视为一组‘由线段串起来的点’所形成的‘整体关系网络’”〔3〕。
70年代以来,社会网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怀特、格兰诺维特、博特、林南、边燕杰开始使用社会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不同领域的社会现象,并形成了社会结构模型、弱关系、结构洞、社会资本等一系列极具开创性和适用性的研究结论。
本文是从社会网的角度来研究微博,因为社会网认为社会是相互交错或平行的网络形成的大系统。
〔4〕不同的社会结构有不同的社会网络,不同的社会网络反映不同的社会结构特点。
这种社会网络与社会结构的一致性关系可以消解当前新媒体研究要么太过宏观,要么太过微观的问题。
此外,本文研究的是社交媒介的代表之一———微博,社交媒介本身就是借助人际关系网络加以传播的。
运用社会网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清晰的展现微博传播中的结构力量,有助于理解行动者选择的动力来源,也为分析微博的传播特点与动因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29社会网视域下微博传播的特点、动因及现状(二)微博传播特点及其价值分析微博是博主借助WEB、WAP等各种客户端上传140字符以内的文字或者图片的一类开放性的互联网社交媒介,通过基于“following”(“关注”)和“followed”(“粉丝”)的功能,用户可以在网络世界中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交网络关系结构。
作为新媒体代表,微博糅合了大众传播、分众传播、互联传播、互动传播、层级传播等多种传播形态,在传播广度、深度、速度等方面拥有空前的优势。
除此之外,微博是率先突破以身份、职业、声誉、家庭等地位特征的限制来确定社会交往对象的媒介。
因为能提供介于实时交流和延时交流的合适距离,所以既能够满足用户的感官延伸需求,也能够实现用户获取信息的延展性。
因而,微博在客观上能够帮助博主拥有选择权,扩大影响力。
首先,微博具有帮助博主拥有选择权的技术可能。
在传播学的语境中,选择力是糅合了选择权的能力,是判断主体参与程度的指标,也是衡量媒介赋权能力的重要标志。
传播学中,受众的选择力主要体现在对信息的选择性行为中,即对信息或选择接受或选择不接受,这种选择性行为与信息的载体密切相关。
在西方,威尔伯·施拉姆受到乔治·K·齐普夫“最省力原理”的影响,提出选择的“或然率公式”:保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或然率,〔5〕因此,选择力与费力程度成反比,与可信度成正比。
微博通过关注、搜索、标签、圈子、微群等应用帮助博主提高对信息的获得性和信息的可信度。
其次,微博具有帮助博主扩大影响力的技术可能。
韦氏字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认为,影响力是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能力,是一种以他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思想和行动的能力。
借助微博,博主通过的粉丝数量、粉丝的粉丝数量、粉丝关注数量、粉丝的活跃程度、粉丝的有效在线时间、原创微博数、转发次数、评论次数、私信次数等功能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中的延伸,拥有异于现实世界的影响力。
微博具有的信息选择优势帮助博主突破基于地区、家庭、身份、职业、声誉等先赋资本和自致资本的限制,为塑造个人的影响力提供基础,同时微博提供的影响力获取通道,帮助博主争得发声权。
微博世界中时间的变形与空间的混溶帮助博主在广度和跨度上实现对现实身份的超越,从而为现实世界赋权奠定基础。
微博传播的价值在于:特殊传播方式给予博主在网络世界中发出信息、选择信息、评论信息、传播信息、构建信息圈并选择参与某类信息圈的能力。
无疑,微博的传播特点进一步主张了行动者的知情权、言论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公民基本公共权利。
因此,在现代社会场域中,微博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具有对行动者技术赋权的可能性。
二、社会网视域下微博传播特点及其价值在微博世界中,信息与人的捆绑更为紧密。
尤其在我国实行实名制之后,甚——39学术界2014.3·学科前沿至可以说微博的信息是人的第二张脸。
当信息以人为主体而非以内容为主体展开流动时,一条信息是否能够被大众关注到,关注之后是否能够引起大众的反响,以至于继续其层级传播并引发社会行动,都与信息流过的每一个节点息息相关。
正如后麦克卢汉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学者保罗·莱文森所言:“人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的同时,自己也变成了互联网的内容,不仅过去的一切媒介是因特网的内容,而且使用因特网的人也是其内容。
因为上网的人和其他媒介消费者不一样,无论他们在网上做什么,他们都是在创造内容。
换言之,上网的人是因特网的内容。
”〔6〕古典经济学分析行动者时习惯从功利性出发,认为人的行动都是对利益的追逐,所有“社会关系都反映了市场的力量”〔7〕。
多数社会学家则认为,人的行动完全取决于现实中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一旦其所属的社会及其社会类型为已知,则其行为亦为已知”〔8〕,行动就是“社会化”的结果。
事实上,个人行为的动机既不是纯粹自我利益的理性选择,也不是“社会教化”的被动结果,在个体动机中包括了源于信任的合作和慑于权力的顺服。
〔9〕在社会网看来,利益算计、信任合作与权力顺服往往混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混合性的多元行为动机。
在一个限定的社会空间中的行动者,其行为、身份认同、信任感以及他所遵循的规范依赖于个体对利益的追逐、私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历史,以及其所处的社会网络的整体结构。
〔10〕因此,“对人类行为的完整分析,应尽量避免过度与低度社会化的孤立问题。
行动者既不是像独立原子一样运行在社会脉络之外,也不会奴隶般地依附于他/她所属的社会类别赋予他/她的脚本。
他/她们具有目的性的行动企图实际上是镶嵌在真实、正在运作的社会关系系统之中。
”〔11〕应当从社会网络结构出发理解行动者,这一点,在混合着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社交媒介研究中格外重要。
虽然微博具有对行动者赋权的技术可能,但将技术可能变为现实的依然是行动者所构建的社会网络。
因为,微博信息和行动者关系网络是一种互嵌性关系。
美国学者Jim Banister针对信息时代数字媒介传播特征创造出了一个新词:Humanode,即“human”(人)和“node”(节点)来理解当下社交媒介的传播特性。
〔12〕这种描述方式巧妙地揭示出微博和行动者关系网络的互嵌性特征,行动者是传播路径的节点,同时也是具有理性选择能力的主体。
一方面,微博信息深深地嵌入在节点构筑的社会网中。
通过社会网中接受和发送信息的行动者(即网络媒介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和再次传播者,而且能够按照自己的信息组织、处理和发布方式进行信息再加工。
),信息被推送到各个位置。
因此,一条微博能否受到关注,能否达到传播的井喷效果,是受其“嵌入”的社会网特性影响的,同样的信息落在由不同节点构筑的社会网中,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传播效果。
有时候信息是产生后立刻消亡,有时候信息是产生后立刻总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