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金融稳定报告第一章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工具和传导机制
一、货币政策及其目标、工具和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是中央银行实现其职能的核心所在。
它是国家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其内容较为广泛,既包括货币政策的目标和手段,又包括运用这些手段的作用机制和调节过程。
货币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
货币政策有狭义货币政策和广义货币政策之分。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主要有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控制货币发行。
➢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调整再贴现率。
➢选择性信用管制。
➢直接信用管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金融市场传导至企业和居民,对其生产、投资和消费等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是通过信贷、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渠道进行的。
2008年7月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2010中国国际形势
一、世界经济的复苏迹象
近来随着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呈现不同程度的复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严重的世界经济衰退结束迹象初显。从统计数据看,2009年第二季度,德国、法国和日本经济环比均已恢复正增长,美国和英国经济的下滑速度也明显放缓(见表1)。其中,美国房地产销售连续上涨、二季度私有部门投资以及实际货物和服务出口的规模下降幅度显著收窄,净出口和投资已对GDP做出积极贡献。德国2009年8月份服务业信心指数创出2006年1月以来最高,投资者信心指数也创三年多来最佳。日本二季度GDP环比增长0·9%,按年率计算增长3·7%,为5个季度以来首次呈现正增长,在发达国家中增长最快。另外,日本采购经理人指数、商业环境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均已止跌回升。在资本市场方面,自2009年3月主要发达国家二季度GDP增长6·1%。巴西二季度出现自2003年以来的最强反弹, GDP增长6%;而二季度经济创纪录萎缩10·9%的俄罗斯, 8月份制造业也出现止跌回升的信号。面对经济逐步向好和金融市场形势继续好转的局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近来纷纷调整之前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悲观预测,就连北欧联合银行的经济预测报告也认为全球经济衰退已经结束,世界经济将开始复苏。各主要国家政要也发表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乐观预期。IMF 2009年10月1日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预计, 2009年世界经济萎缩1·1% (见表2),下降幅度将低于之前的预计, 2010年全球经济可反弹至3·1%,较7月份预计的2·5%明显提高。
(四)新兴市场经济体日益具体,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一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东亚、拉美、独联体国家经济全面提速,非洲、中东地区国家经济开始起飞,这些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明显下降,对自身能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意识强化,一些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贸易结构多元化。“金砖四国”、“新钻11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继续引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成为未来最为强劲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影响全球化的发展。按汇率计算,今年,印度、俄罗斯、巴西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均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晋升世界经济12强。2001年~2007年,中、俄、印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出口、引资、外汇储备和股市总值排行榜上的名次平均跃升四个位次。亚洲国家对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已从1993年的25.5%减少到目前的16.5%。
2010年银监会印发《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10〕14号)
银监会印发《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10〕14号机关各部门、各监事会办公室,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蓄银行,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现将《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各银监分局和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一○年二月二十一日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充分发挥薪酬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风险管控中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促进银行业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参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稳健薪酬实践的原则》等国际准则,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薪酬,是指商业银行为获得员工提供的服务和贡献而给予的报酬及其相关支出,包括基本薪酬、绩效薪酬、中长期激励、福利性收入等项下的货币和非现金的各种权益性支出。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商业银行,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第四条商业银行应制定有利于本行战略目标实施和竞争力提升与人才培养、风险控制相适应的薪酬机制,并作为公司治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薪酬机制一般应坚持以下原则:(一)薪酬机制与银行公司治理要求相统一。
(二)薪酬激励与银行竞争能力及银行持续能力建设相兼顾。
(三)薪酬水平与风险成本调整后的经营业绩相适应。
(四)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协调。
第二章薪酬结构第五条商业银行应设计统一的薪酬管理体系,其薪酬由固定薪酬、可变薪酬、福利性收入等构成。
固定薪酬即基本薪酬,可变薪酬包括绩效薪酬和中长期各种激励,福利性收入包括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
第六条基本薪酬是商业银行为保障员工基本生活而支付的基本报酬,包括津补贴,主要根据员工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劳动投入、服务年限、所承担的经营责任及风险等因素确定。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1)》名单、内容摘要与目录(1)[1]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组 长:刘士余成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煜 刘争鸣 孙 平 张 涛 张晓慧 张健华 李 波 陈 志 邵伏军 欧阳卫民 周学东 胡学好 宣昌能 黄红元 龚明华 盛松成 谢 多 熊志国‘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1“指导小组李 勇 王兆星 庄心一 杨明生‘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1“编写组总 纂:宣昌能 孙 平统 稿:杨 柳执 笔:第一章:李 斌 纪 敏 马凌霄 张 赶钟子明 席 钰 第二章:郭大勇 欧阳昌民 赵 民 王 楠熊莲花 洪 波 姚 斌 闫丽娟李 超 赵冰喆 第三章:孟 辉 李敏波 杨金成 第四章:李 妍 王少群 陈 敏 第五章:王丽明 杜海均 朱吟琰 汤莹玮刘延明 宋玮玮 第六章:刘 珂 陈 浩 翟 春 第七章:邓志坚 李文勇 孙 毅 占 硕师永彦 董建斌 第八章:杨 柳 张甜甜 王 淯 汪 洋贾彦东 专题一:陶 玲 谢 丹 钱谱丰 陈团廷 专题二:赵冰喆 附录一:赵 民其他参与写作人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明星 王 聪 王素珍 王新东 邓启峰刘贝贝 许康玮 李 朋 陈建新 林文顺季 军 周正清 胡 平 夏江山 梁勤星葛康泽 温茹春制,着力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潜在风险,全面提升银行业综合实力和整体抗风险能力㊂证券期货业健康发展,证券经营机构稳健运营,股票市场规模稳步扩大,融资功能显著增强㊂股指期货顺利推出,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启动,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期货市场功能不断完善㊂合规监管得到强化,市场主体规范发展,防范和打击内幕交易初见成效㊂但随着新业务㊁新产品的推出和发展,应关注创业板高估值㊁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相对单一及私募基金的潜在风险等问题㊂下一阶段,要继续推进市场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监管,强化投资者保护,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创新,促进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㊂保险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资产规模继续扩大,保费收入大幅增长,经营体系更加健全,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监管进一步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㊂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整体充足,保险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㊂但保险业资金运用收益率下降,保险公司资本补充渠道仍较狭窄,产品结构不均衡有所加剧,银保渠道有待继续改善㊂下一阶段,要抓住保险业快速发展机遇期,推动业务结构调整和产品创新,加快建立巨灾保险体系,建立多渠道资本补充机制,强化偿付能力监管,提高资金运用水平,防范投资风险,规范市场秩序,更好地发挥经济补偿和社会风险管理功能㊂金融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了改善融资结构和完善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㊂货币市场保持活跃,市场利率明显上升㊂债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债券成交量大幅增加,债券价格呈总体上行趋势㊂票据市场快速增长,外汇市场波动较大,黄金市场量价大幅攀升㊂融资结构多元化发展,政府融资市场化程度提高㊂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银行间实时收益率曲线正式发布,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管理得到加强,信用缓释工具试点顺利推出,银行间贷款转让市场和黄金市场进一步规范㊂政府㊁企业㊁住户财务状况表明,政府债务水平总体良好,财政赤字和国债占GDP的比重较低㊂企业部门生产经营状况持续好转,盈利能力大幅提高,偿债能力稳步提升,流动性状况有所改善㊂住户部门金融资产和负债规模增长较快,负债占GDP的比重有所增加㊂但政府部门隐性负债问题和部分企业面临的融资压力值得关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仍需改善,住户部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有待提高㊂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㊂支付体系不断完善,非现金支付工具创新发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不断加强,农村支付环境取得新进展;金融业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金融运行的法律基础进一步强化;新会计准则全面实施,会计标准国际趋同取得重要进展;信用环境不断改善,征信系统作用日益显著,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国家洗钱风险评估首次开展,反洗钱监管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推向深入㊂下一阶段,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支付结算制度,完善金融法律体系,加快会计标准建设,优化社会信用环境,提高反洗钱力度和成效㊂探索建立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2010年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专题讲座(2个小时稿)
2010年时事政治专题讲座世界金融危机对世界及我国的影响及对策第一讲:世界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影响——国际形势:特点与看点已经过去的2008、2009年,是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变化最剧烈,也是最引人瞩目的两年。
2008年有三件大事值得关注:一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二是俄格武装冲突震惊世界;三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这三件大事成为牵动国际关系发展和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动力。
2009年有三件事值得关注:一是奥巴马正式就职美国总统,开始实施所谓的新政,挽救美国金融危机;二是G20国金融峰会寻求解决金融危机问题的途径;三是中国保八成功,率先实现了经济止跌回稳,对拯救世界金融危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美国内政外交、大国力量对比、国际体系调整步伐、世界经济的运行周期、国际安全形势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都呈现许多鲜明的特点。
一、世界金融危机的反思(一)当前金融危机概述1.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通常的解释是:指一国或几个国家或地区的部分或全部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金融机构倒闭数等)发生急剧、短暂、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从布林顿森林体系崩溃开始,全球已爆发了多次有影响力的世界性金融危机。
本文以当前发生的金融危机为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2.当前金融危机。
当前金融危机发端于2007年4月的次贷风波,以美国新世纪房贷公司申请破产开始,次贷危机就已乍现。
至2007年7月,标准普尔和穆迪下调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评级,全球金融市场震荡;8月,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申请破产保护;11月,花旗首席执行官宣布辞职。
至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愈演越烈,3月,贝尔斯登出售给摩根大通,9月,美国政府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申请,AIG收归国有,高盛、摩根士丹利变身银行控股公司。
金融危机的影响从美国发展至欧洲,乃至全球,从金融领域迅速扩散至其他领域,金融危机开始侵蚀实体经济。
中国金融稳定性的测度_惠康
这仅限于各个层次的指标描述, 而 并没有进行金融稳定性的 全面测度。除此之外, 国内部分学 者认为银行稳定是金融稳 定的核心, 从而选择了银行稳定性 指数作为金融稳定性的代 理变量来对 其进 行测 度。王明 华、黎志 成 ( 2005) 以银 行稳 定的宏观成本控制作为 理论依 据构建 了金融稳 定性 的评价 指标体系, 它由包含 22个基 础指标 的宏观 经济 指标 和包含 27个基础指标的金 融机 构内部 指标 所构 成, 但并 没有 针对 具体研究对象计算相关结果, 而且 这一指数中所涉及的基础 指标评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各指 标的权重结构也过多依赖 于人的主观认识。万晓莉 ( 2008 )考 虑到中国 银行系 统在整 个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 以银行 稳健性 指数作为 金融 稳定的 代理变量 对中国 1987~ 2006年 的金融稳 定性进 行测度, 指 标集由中央银 行对 金融 机构 的信 贷、存款 占货 币 总量 的比 例、贷款与存款的比 率、对 私人部 门的真 实债权 增长 率和银 行机构真实外债的 增长 率五 个指 标构 成, 他以 中国 1987 ~ 2006年间的季度数据为样本采用因 子分析方 法来考 察金融 稳定性的时序变化。
一、相关文献回顾
金融稳定性的内涵是一切对金融稳定研究的起点, 它决 定了这一问题的研究视 角、研究范围 以及研 究内 容, 也构成 了金融稳定性测度的 基础。现有 研究文 献对于 金融 稳定性 内涵的理解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 早期的研究视角只考虑 金融体系基本要素的正常运行和关键功能的正常发挥, 而近 年来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则从更 广义的 角度入手 赋予 了金融 稳定性非常丰富的内 涵。狭义的 金融稳 定性主 要是 指构成 金融体系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 ( A ndrew Crockett, 1997; W im Du isenberg, 2001)。广 义的 金融 稳 定性 认为 金融稳定性不只应当具有基本要素稳定运行的特征, 它的内 涵还应该体现在其 他方面。 在 N outW e llink( 2002)看来, 一 个稳定的金融体系还应 该能有 效地分 配资源和 承受 各种冲
中国金融稳定性指数的测算与分析
中国金融稳定性指数的测算与分析一、金融稳定性指标基础数据收集二、基础数据的处理与金融稳定性指标的计算2003 10.02 1.8 2.16 1.63 277.02 19.11 39.79 13.7 2.80 1.25 2004 10.08 3.5 1.31 1.59 192.02 17.10 45.63 13.9 3.55 -1.4 2005 11.31 0.1 1.23 1.62 164.93 19.07 55.56 12.6 7.13 3.33 2006 12.67 0.1 0.77 1.60 306.57 17.22 56.85 12.3 9.34 0.54 2007 14.17 4.8 -0.58 1.52 363.44 14.40 58.91 11.5 10.64 -4.18 2008 9.63 2.1 0.40 1.51 417.04 10.83 56.26 8.7 9.43 -8.61 2009 8.71 2.1 2.28 1.79 962.90 10.81 60.48 8.73 5.95 2.37 2010 10.10 3.2 2.54 1.82 795.11 13.19 68.44 9.34 5.08 -7.58三、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宏观经济与金融环境稳定性指数。
将Excel文件中的金融稳定性指标数据导入Eviews中,利用公式x=(y-@mean(y))/@stdev(y),将数据转化为标准值,数据如下利用Eviews中的principal components命令,计算主成分的方差、特征值与各主成分的线性组合系数。
然后导出四个主成分的得分序列,如下四、合成反应金融稳定性的总和因子TPAC:TPAC=(0.422*PAC1+0.227*PAC2+0.124*PAC3+0.111*PAC4)/0.8841 将得出的综合因子得分加100得到金融稳定性指数。
具体数据如下,年份中国金融稳定综合因子中国金融稳定性指数1993 -0.078433441 99.921566561994 -0.229428439 99.770571561995 -0.426041097 99.57395891996 -0.599501044 99.400498961997 -0.654965736 99.345034261998 -0.793461601 99.20653841999 -0.869661715 99.130338292000 -0.734742259 99.265257742001 0.066865454 100.06686552002 0.097283801 100.09728382003 0.297257515 100.29725752004 0.174030852 100.17403092005 0.361903041 100.3619032006 0.46959847 100.46959852007 0.488812035 100.4888122008 0.380209445 100.38020942009 0.995914083 100.99591412010 1.054360637 101.0543606五、实验结果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1993-2010年中国金融稳定性指数测算实验结果主要说明:金融稳定指数相对客观地反应了宏观经济与金融运行中的稳定性状况。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是中国政府机构每年发布的重要文件,旨在对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
本报告通过对金融市场发展态势、金融机构健康状况以及风险警示等方面的综合考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监管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以下是对中国金融稳定报告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
一、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态势中国金融市场近年来持续增长,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报告指出,中国金融体系规模不断扩大,金融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资本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加快。
与此同时,金融创新迅猛发展,金融科技的应用趋势明显,为金融服务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金融机构健康状况报告对中国金融机构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估。
数据显示,中国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总体上保持稳健运营。
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核心指标处于合理水平,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此外,金融机构的连通性和跨境业务发展也得到了加强。
三、金融风险警示报告对当前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全面的披露和分析。
其中,房地产市场风险、资产负债率上升、金融乱象、市场流动性风险、跨境资本流动等都被列为重点关注的风险因素。
报告指出,需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防范金融风险对经济稳定的潜在威胁。
四、金融监管改革报告提出了加强金融监管改革的建议。
其中,要求加强对金融创新的规范引导,探索建立符合市场需求和监管要求的创新监管机制;加强金融风险防控能力的建设,改进金融监管的方法和手段;加强跨境金融监管合作,加大国际金融合作力度,提高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是一份重要的政府文件,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的均衡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态势、评估金融机构的健康状况并警示潜在风险,报告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监管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金融监管改革的建议也为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路径和方向。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份报告的指引,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和风险防控工作,确保中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和稳定。
2010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2010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着力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维护金融体系健康稳定运行。
一、广义货币增长19.7%2010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72.58万亿元,同比增长19.7%,增幅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8.0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6.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2%,增幅比上月和上年末分别低0.9和11.2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4.46万亿元,同比增长16.7%。
全年净投放现金6381亿元,同比多投放2354亿元。
二、全年本外币贷款增加8.36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7.95万亿元,外币贷款增加740亿美元2010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50.92万亿元,同比增长19.7%,全年本外币贷款增加8.36万亿元,同比少增2.16万亿元。
人民币贷款余额47.92万亿元,同比增长19.9%,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11.8个百分点。
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95万亿元,同比少增1.65万亿元。
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8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906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9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5.0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56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20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9051亿元。
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807亿元,同比多增1007亿元。
外币贷款余额4534亿美元,同比增长19.5%,全年外币贷款增加740亿美元。
三、全年本外币存款增加12.14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增加12.05万亿元,外币存款增加200亿美元2010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73.34万亿元,同比增长19.8%,全年本外币存款增加12.14万亿元,同比少增1.10万亿元。
人民币存款余额71.82万亿元,同比增长20.2%,比上月末高0.6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8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金融稳定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办法》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金融稳定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公布日期】2010.12.30•【字号】济银发[2010]234号•【施行日期】2010.12.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正文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金融稳定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办法》的通知(济银发〔2010〕234号)人民银行(山东省)各市中心支行、分行营业管理部;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农业发展银行山东省分行,中国进出口银行青岛分行,各国有商业银行山东省分行,交通银行山东省分行,邮政储蓄银行山东省分行,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恒丰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济南、青岛分行,渤海银行、天津银行、浙商银行、北京银行济南分行:为加强对山东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管理与服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进一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稳定重大事项报告行为,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金融稳定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人民银行各市中心支行、分行营业管理部要将此文转发辖内地方性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并督促抓好落实。
联系人:于明星电话:*************附件: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金融稳定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办法二○一○年十二月三十日附件: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金融稳定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山东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管理与服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进一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稳定重大事项报告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山东省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
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全球风险报告(一)
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全球风险报告(一)2010-3-17摘要:本文由六大部分组成。
首先分析了2010年可能出现的风险;其次谈到当前经济形势下突出的两个问题——财政危机和就业;第三探讨了基础设施投资不足问题;第四阐述了慢性病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第五回顾了人类依然面临的主要风险。
最后研究了如何进行风险管理。
“成功的原因千千万,失败的教训就几条”。
在了解、认识和化解不利因素后,剩下的就是按照既定方向前行。
本文对目前处于危机攻坚阶段的中国经济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全球风险,经济危机,财政赤字图1:2010年全球风险展望:经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资料来源:2010年世界经济论坛。
引言40年前,如今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World Economic Forum Annual Meeting)的成立大会(inaugural meeting)在达沃斯举行。
在世界经济论坛迎来其历史性时刻之际,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风险报告(Global Risks Report)第五版即《2010年全球风险》(Global Risks 2010)问世了。
在以前的《全球风险》报告中罗列出了一些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全球风险的主要问题,并且强调,需要采用多方利益攸关方(Multi-stakeholder)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全球风险并非孤立存在,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
自从本轮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论坛对风险不会孤立存在的这种假设显得尤为贴切。
正如《2010年全球风险》报告所强调的,我们正处于一个各风险领域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达到前所未有水平的时代。
在当前这个关键时期,如果要采取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将来可能遇到的挑战,并为此做好充分准备,那么解决全球失衡、调整经济刺激政策以及增强世界各国的互信和合作仍是头等大事。
在《2009年全球风险》报告中,世界各国的治理差距占据显著地位,2010年报告也不例外,也将是本报告重点阐述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中的一个,因为该问题具有地区性和系统性特点,只能通过对目前价值观和行为的根本性改变才能加以解决。
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3. 收益 2010年,我国收益顺差大幅增加,顺差304亿 3.2 10 美元,较上年增长3.2倍。10年我国对外置产 规模的扩大,投资收益为182亿美元。同时,近 年来国际劳务往来密切,越来越多的国人选择 海外工作,10年,我国海外务工人员劳动收入 大幅上涨,劳务报酬净流入122亿美元,较09 年增长70%。
10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一)我国经济中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长 期以来,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低消费、高储蓄。 我国最终消费率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 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 62% 2005 52.1% 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 历史最低水平。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 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 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 放贷和高投资。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 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 11 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根据对2010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并结合与 09年我国国际收支情况的对比。2010年总体,我国国 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储备 资产持续增长。接下来,我将着重对经常项目进行具 体分析: 去年我国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持续改善,顺差与国内生 产总值之比为5.2%,与2009年的比例基本持平,仍明 显低于2007年和2008年的历史高点。 全年经常项目顺差305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7%,货 物贸易顺差2542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221亿美元, 收益顺差304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429亿美元。
18
3、持续顺差容易引起国际摩擦,不利于国 际经济关系的发展。
由于我国近几年来国际收支都是顺差, 这使得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特别是 国际收支为逆差的国家心里特别不爽。 所以他们就想尽办法来阻止我国的对外 出口,比如反倾销、反补贴等等措施。
见证失衡---余永定先生2010年关于国际金融的文章
见证失衡——双顺差、人民币汇率和美元陷阱【内容提要】中国的出口鼓励政策和结构性原因导致中国长期保持经常项目顺差,中国的引资优惠政策则导致中国的资本项目顺差。
中国的双顺差意味着一方面中国以高成本输入资本,另一方面以低收益输出资本。
换言之,双顺差使中国遭受了严重的福利损失。
更糟糕的是,长期的双顺差使中国陷入了美元陷阱。
中国的双顺差并非仅仅是诸如储蓄过度等所谓结构失衡的结果。
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的结构失衡是执行出口导向战略和相应政策的结果。
政策创造路径依赖。
结构的再平衡需要政策变化为先导。
为了纠正中国的结构不平衡,政策调整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中国来说,范式转变和政策调整已经刻不容缓。
关键词: 失衡 双顺差 汇率 美元陷阱 范式转变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
1979年,中央决定在广东和福建建立经济特区。
兴办经济特区的方针是:建设资金以吸收外资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
①为了贯彻这一方针,1980年广东省出台了经济特区对外商投资的一系列范围十分广泛的优惠政策。
②1984年在4个经济特区基础上,中央开放了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海南岛。
与此同时, ①经济特区“四个为主”的方针是:建设资金来源以吸收外资为主;经济形式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经营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
②例如三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而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
May. 25, 2010 余永定yongdingyu@Working Paper No. 2010W02-1中央允许在上述开放城市(岛)划出一定区域开办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更为优惠的外资政策,允许技术先进、国内短缺的商品按一定比例内销。
1985年中央又开辟了3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0年代末、2000年代初,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形形色色数以千计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0年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0年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和讯银行消息2011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2010年我国支付体系继续保持平稳、高效运行,非现金支付业务量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全年共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办理支付业务277.04亿笔,金额905.18万亿元;其中银行卡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全年银行卡消费交易额48.49亿笔,金额10.43万亿元,银行卡消费额(剔除房地产、汽车销售及批发类交易)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高达35.1%。
《报告》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对外发布的、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支付体系发展状况的年度报告,详细披露了2010年中国支付体系的发展情况和相关数据,并提出支付体系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取向。
《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2010年我国支付体系的发展成就,第二部分详细分析了2010年我国支付体系的运行状况,第三部分对我国支付体系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第四部分就支付结算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第五部分为附录。
《报告》提供了大量关于中国支付体系运行情况的数据、图表、统计资料,尤其是结合年度特点开设专题,充分总结和回顾了“十一五”时期中国支付体系的发展成果,有助于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国支付体系的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也为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支付体系的认识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
法规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10年是我国支付体系发展的重要一年,支付结算法规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夯实了支付体系的法律基础。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制度发布实施。
为促进支付服务市场健康发展,规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行为,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监管职责,并从准入资质、审批程序、客户备付金管理、监督管理以及过渡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范。
中国的财政政策
中国的财政政策 来源:新华网综合【字体:大中小】【背景色】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税收、补贴、赤字、国债、收入分配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是政府进行反经济周期调节、熨平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也是财政有效履行配置资源、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等职能的主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各个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起伏变化,相继选择了不同的财政政策,在保障国民经济平稳持续发展中功不可没。
而且,财政政策的调控手段和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渐放弃了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调控,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体系。
公共财政主要是满足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公共利益,要努力做好财政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对“三农”、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
60年来,全国财政支出规模从1950年的68亿元,扩大到2008年的6026万亿元,2009年预算安排7.62万亿元,增长了1120倍。
最大的变化是,财政运行模式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建设财政,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
“十一五”时期,全国公共财政总收入30.3万亿元,年均增长21.3%。
全国公共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的支出分别达到4.45万亿元、1.49万亿元、3.33万亿元,比“十五”时期分别增长1.6倍、2.6倍、1.3倍。
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目标。
2011年3月20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年会上阐述了我国当前财政政策和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他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2011年我国将从完善财政体制、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深化税制改革三方面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2010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最新完整版)
一、2009年工作回顾 [09:05]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去年这个时候,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世界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从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财政收入6.85万亿元,增长11.7%;粮食产量5.31亿吨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实践再次证明,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中华民族伟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令人振奋。
我们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抚今追昔,伟大祖国的辉煌成就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09:09](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我们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扩大居民消费。
我们鼓励消费的政策领域之宽、力度之大、受惠面之广前所未有。
中央财政投入资全年汽车销售1364万辆,增长46.2%;商品房销售9.37亿平方米,增长4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促进投资快速增长。
我们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带动社会投资。
实施两年新增4万亿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9243亿元,比上年预算增加5038亿元,其中,保障性住房、农村民生工程、社投资快速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下降的缺口,加强了薄弱环节,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加快推进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重灾区已完成投资6545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65.5%。
国家的大力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个个村庄焕发出蓬勃生机。
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无疆大爱,有力彰显了社(二)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夯实长远发展基础。
我们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加快解决制约经“三农”工作进一步加强。
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7253亿元,增长21.8%。
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6069万农民受益,新增510万沼气用户,新建和改造农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IMF中国金融稳定评估报告
3. 主要政策建议
减少过度信贷扩张和债务累积要求国家规划中对弱化对GDP增 的过高预测,因为这会激发地方层面设定高增长目标。 应加强对金融集团的监管,提升前瞻性综合风险分析。
1
2
3
谨慎规划改革次序可以降低因道德风险和隐性担保产生的风险。
虽然银行体系满足巴塞尔的要求,但目前的情形也需要有针对 性地增加资本;应加强对资产质量的评估以降低风险;应通过多种 方式降低流动性风险和期限错配。
《2017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
资本充足率略有下降。截至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3.28%,同 比下降0.17个百分点,资本补充压力有所加大。核心一级资本充足 率10.75%,比上年末下降0.16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净额占资本 净额80.97%,比上年末下降0.13个百分点,资本质量处于较高水平。
〉
〉
6. 危机管理——金融安全网
金融安全网系统过于广泛,给限制道德风险带来挑战。 正式的金融安全网包括:存款保险基金;人民银行流动性 援助;保险保障基金;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和近期针对信托 公司成立的保护基金等。
〉 〉
应该只有在金融机构牌照撤销之后,才能动用各类保护基 金的资金,这些资金应该对特定类别的债权人提供适当的 保护。 在正常的货币政策操作之外,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应仅可 使用特定的紧急流动性工具,并遵照严格的条件。
金融体系稳定
• 宏观金融环境 • 金融行业的运行状况及稳定性评估 • 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与制度建设 • 微观审慎管理(监管部门,金融基础设施)
• 宏观审慎管理(国际与地区间)
《中国金融体系稳定评估报告》
1.宏观金融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 金融体系
5.微观审慎监管
银行监管框架的现代化 并表监管和金融集团 资产质量和信用风险 证券市场监管 保险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监管 反洗钱/反恐怖融资
2010国际收支
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一、国际收支概况(一)国际收支运行环境2010年,全球经济总体呈现复苏态势,但复苏基础尚不牢固,各国复苏进程也不均衡。
一方面,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长强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另一方面,随着政策刺激和重建库存等主要支撑因素效果的减弱,主要发达经济体缺乏内在增长动力,失业率持续高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更是拖累了全球经济的稳定复苏。
为刺激经济,主要发达经济体继续推行低利率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趋于宽松,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资金流入冲击,再加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上扬,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防范通胀和资产泡沫风险压力较大,开始逐步收紧货币政策,与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取向出现分化。
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较大,年初总体趋稳向好,但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反复影响,分别于二季度、四季度出现较大幅度调整,市场信心仍然比较脆弱。
2010年,我国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3%,较2009年增速加快1.1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的依赖有所降低。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投资和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在92%左右,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6和3.9个百分点。
在外部流动性逐渐宽松的情况下,我国与大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一样,受到资金流入和输入性通胀压力,全年采取了 6 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 2 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措施,以抑制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
专栏12010年主要涉外经济政策调整2010年,我国注重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涉外经济政策调整取得显著进展。
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加大贸易政策调整力度,改善贸易平衡状况。
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取消406个税号产品的出口退税。
加快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修改《加工贸易管理办法》,将44种“两高”商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
利用国家融资保险专项安排支持成套设备出口,累计支持项目75个,合同金额221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