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译本评析5页word文档

合集下载

对《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的译文赏析

对《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的译文赏析

3.对 关羽 的描述
黄 巾 英 雄 首 立 功 ” 为 OneVictory ShaRersTh eRebelsIn
身 长 九 尺 ,髯 长 二 尺 ; 面如 重 枣 , 唇 若 涂 脂 ;丹 风
Battlegrounds.原 文 中 的 “黄 巾 ”指 的是 那 些 谋 反 的黄 巾 眼 ,卧蚕 眉 ,相貌堂 堂 ,威风凛 凛
本文对三国演义中第一回的英译本进行了赏析译者基本上采用直译法很好地再现了原文但是有些句子还是值得推敲的地方因此笔者提出了自9己的拙见但是仍然值得思索以便其英译本能够获得更多人的认可

对《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的译文赏析
张淑 娟 六盘水市 民族中学
摘 要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涵盖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本文 将对 《三国演义》的第一回的英译本进行赏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天 下人心 惶惶 ,盗 贼四起 , 国家 陷入 四分五裂 的状 态 。张 jade,andhehad rich redlips.
角等 三 兄弟私 造黄 旗欲 造反 。那时 天下 豪杰 涌现 , 由于一
其中 “身长 七尺 五寸 ”形 容他个 子很 高 ,所 以将其 译
道招军榜文,刘备、关羽及张飞三人走到了一起,且一见 为 Hewastall of st ature很 准 确 。“唇 若 涂 脂 ”被 译 为 rich
译 家 已将其 翻译 为各种 外文 。李玉莲 (2000)指 出湖 南文
对刘 各 外貌 的 描写 译 为英 文 时主 要采 用 直 译 的手 段 ,
山在 1689 1692年 间翻 译 的 日文 全译 本 《通俗 三 国志 》是 使得 人物形 象鲜 明生动 ,跃 然纸上 。

三国演义两种译本的赏析

三国演义两种译本的赏析

《三国演义》选段两种译本的对比赏析一引言原文选自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为其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开篇。

《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该选段“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为作者交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短短不足七十个字就将历史上政权更迭、各方势力纵横捭阖、你争我夺争霸天下的历史演变和兴衰展现的淋漓尽致。

原文虽为文言文,但用语较为平实,因此在语义的理解上不会对当代读者产生较大困难,也必然不会给译者带来困惑。

然而,区区几十个字却承载了较为丰富的历史史实,且放眼天下兴衰、大气恢弘。

因此,要想将原文的翻译做到神形兼备、既忠实于原意又体现出其精髓实属不易。

接下来,我将从选词用句和语言风格两方面着手,对比译者张琴(以下简称Z)和译者Moss Roberts(以下简称M)对该选段的翻译,力求呈现较为客观的翻译对比赏析。

二对比赏析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二位译者对原文的翻译。

原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Z版: As a natural rule, an overall structure, like a country or an organization, after a long period of division, tends to unite at last; while after a long time union, it tends to divide. It is the same with dynasties in antiquity. At the end of Zhou dynasty, seven dynasties which contended with each other finally were conquered by Qin dynasty and became part of it. After the rule of Qin dynasty, two dynasties, Chu and Han, emerged and they fighted against each other with Han being the victor in the end. It began when Liu Bang, the Han emperor, cut off a white serpent to indicate the uprising.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uprising, the whole empire became the domain of Han. And it lasted for two hundred years. At the end of West Han, Wang Mang who wanted to usurp Han established the New dynasty. But he was overthrowed by Liu Xiu who was persist in restoring West Han, therefore, the legacy of Han remained. Then Han lasted for another two hundred years until the rule of emperor Xian who was the last emperor of Han dynasty. After that, the empire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which were respectively possessed by three kingdoms known as Wei、Shu、Wu.M版:Here begins our tale. The empire, long divided, must unite; lone united, must divide. Thus it has been. In the closing years of the Zhou dynasty, seven kingdoms warred among themselves until the kingdom of Qin prevailed and absorbedthe othe six.But Qin soon fell, and on its ruins two opposing kingdoms, Chu and Han, fought for mastery until the kingdom of Han prevailed and absorbed its rival, as Qin had done before.The Han court's rise to power began when the Supreme Ancestor slew a white serpent, inspiring an uprising that ended with Han's ruling a unified empire.Two hundred years later, after Wang Mang's usurpation, Emperor Guang Wu restored the dynasty, and Han emperors ruled for another two hundred years down to the reign of Xian, after whom the realm split into three kingdoms.通过对两篇译文的对比,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二位译者都很好地遵循了作者的原意,且照顾读者的感受、用语平实易懂,可谓既存了真又喻了俗。

《三国演义》节选英译评析-5页精选文档

《三国演义》节选英译评析-5页精选文档

《三国演义》节选英译评析一、译文评析1. 归化与异化在英汉互译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会碰到一些难译的“文化词”。

归化和异化是我们此时常用的翻译策略。

归化是指以目的语的文化为导向进行翻译,以使译出语符合目的语的文化习惯,从而使目的语读者更加理解译本。

异化是指以源语言的文化为导向进行翻译,努力保持原作的风格,从而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国风情。

这两种翻译策略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实用价值,我们应该两者兼顾依具体的翻译目的和要求来确定要使用哪种翻译策略。

在所给译文中同样有很多地方体现了这两种策略的灵活运用,下面我们举例评析。

例1: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

Emperor Huan paid no heed to the good people of his court, but gave his confidence to the Palace eunuchs.译者把“禁锢善类”译为paid no heed to the good people of his court采用了直译并且court一词和the Palace eunuchs采用了归化的手法。

因为中国和说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不一,英语国家的人可能不会很理解中国的“朝廷”,但是他们有法庭,所以翻译成court会比较容易理解。

此外,他们的文化里没有宦官,把原文补译成the Palace eunuchs会更容易使他们产生共鸣,因为他们也有宫殿。

2. 直译与意译直译与意译是翻译中最常用的两个翻译方法。

目的语与源语常用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相同的内容,并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这样,我们常用直译。

而目的语与源语在许多情况下并不用同样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更谈不上产生同样的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采取意译较好。

所给译文在直译和意译方面做的整体还不错,但仍有很多不当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在翻译英语文化中所缺失的名词时译者的处理较得当。

例1: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

走近《三国演义》第一回—第三十回思考题Microsoft Word 文档

走近《三国演义》第一回—第三十回思考题Microsoft Word 文档

走近《三国演义》第一回—第十回思考题名著阅读课程:走近《三国演义》第一回—第十回思考题(2009-09-02 11:24:03)第1回:请根据对刘关张三人的描写初步分析其性格特点。

第2回:请根据第一、第二回有关刘备、曹操、孙坚的出场分析《三国演义》的正统思想。

第3回:玄德结两异姓之弟,而得其死力;丁原结一异姓之子,而受其摧残。

对比分析其故何也?第4回:你如何看待曹操的:…宁使我负人,休教人负我”之语?参考答案:孟德杀伯奢一家,误也,可原也;至杀伯奢,则恶极矣。

更说出“宁使我负人,休教人负我”之语,读书者至此,无不诟之、詈之,争欲杀之矣。

不知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

试问天下人,谁不有此心者,谁复能开此口乎?至于讲道学诸公,且反其语曰:“宁使人负我,休教我负人。

”非不说得好听,然察其行事,却是步步私学孟德二语者。

则孟德犹不失为心口如一之小人;而此曹之口是心非,而不如孟德之直捷痛快也。

吾故曰: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

清文学批评家毛宗岗评第5回:作者在写“关羽温酒斩华雄”之前,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华雄的勇猛,目的何在,试作简要分析第6回:从董卓强行迁都这一行为中,你读到了什么。

(至少从两个方面解读)第7回:孙子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一思想在本回中体现在何处?试简述之。

第8回:你如何评价王允的“连环计”?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分析。

第9回王允能最终说服吕布,分析其劝说技巧。

第10回:曹操在《短歌行》中,曾用四句诗来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的愿望,这四句诗是什么?在本回中曹操有没有部分实现自己的这种愿望,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部分):5回:先写华雄败孙坚、斩祖茂、便涉、潘凤之勇猛,及关羽出战时,再写关内诸侯的听闻、惊恐等,属于对比衬托手法,其目的是为了衬托关羽的勇猛,而《三国演义》写关羽斩华雄时,避开刀光剑影,关羽提着华雄归来时“其酒尚温”的细节,使关羽顶天立地起来。

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壮哉。

《三国演义》全译本比喻形象英译评析

《三国演义》全译本比喻形象英译评析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代典籍的 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和语言艺 术魅力,其中极具中国特色的大量比喻形象的使用,是这部 巨著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提倡中国古典文化“走出 去”的今天,如何把这些比喻形象准确、生动地传递给英语 世界,使英语读者能够通过这部巨著的英译本了解我国传 统文化、风俗习惯,甚至是思维意识,进而更加深入地了解 中国,是这个时代的译者无法回避的课题。目前英语世界最 为流行的《三国演义》英译本是两个全译本,从这两个全译 本中比喻形象的英译的实例分析中,我们也许能够了解到 怎样英译比喻形象才算是成功的。
总第 402 期 2017 年 10 月(下)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402 October 2017(C)
《三国演义》全译本比喻形象英译评析
张晓红[1] 江 颖[2]
([1]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江苏·南京 [2]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Biblioteka 210000; 210000)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ki.kjwhc.2017.10.072
摘 要 比喻形象的英译是典籍英译过程中一个比较棘手 的问题。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中国典籍中的比喻 形象英译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文化是否走得出去,是 否走得有效。本文通过《三国演义》两个全译本对于比喻形 象英译的实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如何处理比喻形象的 英译才算是成功的。 关键词 比喻形象 典籍英译 三国演义 Evaluations on Two Versions of "Sanguo Yanyi" // Zhang Xiaohong,Jiang Ying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figurative image is a sticky problem during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overseas promo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translation of figurative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s shows, to some extent, whether the promotion is successful and effective. By the evaluation on the rendering of figurative images in the two versions of "Sanguo Yanyi", how to cope with these figurative images is discussed. Key words figurative images;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Sanguo Yanyi

《三国演义》英译本赏析

《三国演义》英译本赏析

《三国演义》英译本赏析作者:池晓玉来源:《神州》2012年第08期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的一部伟大杰作,也是世界文库中一部辉煌的艺术瑰宝。

在进入21世纪后,国内开始重视《三国演义》的英译研究并取得较大的成绩,罗慕士的英语全译本较为突出。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三国演义》英译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价值和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三国演义》;罗慕士;典籍英译一. 引言《三国演义》深刻地描绘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生动地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字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

三国故事在民间代代流传,《三国演义》则因“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特点而人人可读。

它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译介到世界各地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进入21世纪后不到10年的时间里,国内译界对《三国演义》的英译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本文拟以罗慕士译本为蓝本欣赏并分析其翻译技巧,对《三国演义》英译研究和进一步的发展提出浅陋的看法,求教于方家。

二..《三国演义》的英译研究及赏析1. 《三国演义》英语译本研究概论汤姆斯翻译的《著名丞相董卓之死》被认为是最早的《三国演义》英语片段译文,载于1820年版《亚洲杂志》。

《三国演义》的英语全译本,国内学界公认比较受欢迎的有两个:一个是较早的邓罗英译的《三国志演义》,1925年由上海别发洋行出版,共二卷。

另一个是现在市面上比较流行的新译本,由罗慕士翻译,1992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及北京外文出版社联合出版,是目前译界最主要的研究文本。

2.罗慕士译本介绍罗慕士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研究系的汉语教授,在汉语语言文化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推出了他的《三国演义》全译本,于1991年在英国出版,1995年在中国出版。

译本分为上中下三册。

西方评论界一直认为罗慕士的译文“易于阅读”。

“是一部由罗慕士译成英语的战争史诗,原著忠于史实,译文生动流畅”。

小学五年级-三国演义翻译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精品

小学五年级-三国演义翻译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精品

三国演义翻译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朝末期七雄战乱,最终被秦国统一。

在秦国灭亡后,楚汉两国纷争,最后还是被汉朝统一。

汉朝自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至东汉光武帝中兴,当传至汉献帝时,天下即分为三国,互相征战。

说起这三国战乱的由来,还得说说桓灵二帝。

桓帝在位时,把忠臣说的话全部当耳边风,一不高兴还把他们弄死。

而桓帝认为宦官最靠谱,便让宦官掌权。

等到桓帝一死,灵帝在位时,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一起辅佐灵帝。

当时宦官曹节等人掌权,这俩人想宰掉那些宦官,可惜保密工作做的不好,他俩反倒被这些宦官弄死了。

建宁二年农历四月十五号,皇帝在温德殿里处理事情。

刚坐下来,大殿角落就挂起一阵大风,一条大青蛇从梁上就掉了下来。

灵帝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左右便急急忙忙地赶去救驾,文臣武将都不敢去。

一会儿,大青蛇不见了,突然城内挂起暴风雨,里面还夹着点冰雹,下到半夜才下完,毁坏房子许多间。

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发生地震,过了一段时间又发生海啸,沿海居民苦不堪言。

光和元年,母鸡变成了公鸡。

农历六月一号,温德殿里出现了高达十余丈的黑气。

七月,有虹光现于宫殿之中,山脉皆崩塌。

总之,出现了许多的不详之端。

皇帝问大家这是啥回事,议郎蔡邕上书说这都是因为宦官干政,撤掉宦官就没事了。

皇帝看完奏折后一声长叹,被躲在后面的曹节发现了,就把罪名按在蔡邕身上,把他贬为庶民。

后来张让、赵忠、封谞、曹节、候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狼狈为奸,号称十常侍。

皇帝尊称张让,叫为阿父。

朝廷混乱,导致人民民不聊生,盗贼四起。

这个时候的巨鹿郡里有一三胞胎,老大叫张角,老二叫张宝,老三叫张梁。

张角本来是一个没考上秀才的普通百姓,有一次进山采药,碰见一老神仙,鹤发童颜,手里拿着木杖。

那老神仙招呼他到一个山洞里,给他三本仙书,说道:这书叫《太平要术》,你拿到了这本书,就得拯救万民,做一个大好人。

你要是动了什么歪念头,下场一定不怎么样。

《三国演义》开篇词的英译赏析

《三国演义》开篇词的英译赏析

《三国演义》开篇词的英译赏析作者:杨晓梅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12期摘要:《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气势磅礴,意境、美感俱佳。

本文对这首词的英译本进行鉴赏和分析,分析其在音、形、义的方面的翻译优点和欠缺之处,得出古诗词翻译需尽量在忠实原义和再现原文意境和美感之间达到平衡。

关键词:诗词翻译;临江仙;诗词翻译一、前言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诗词也是其一大特点。

中国的四大名著中都有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

这些诗词不仅使小说文采飞扬,增加其文学的张力,而且令读者回味无穷,给中国文学留下一笔丰富的遗产。

在《三国演义》中,诗词有一百九十多首。

这些诗词在文中有着弥补,强调,概括,或褒或贬的作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着很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笔者特从其英译版中选出开篇词《临江仙》来进行尝试性的赏析,以期从中获得古诗词的翻译的启发。

二、诗词翻译原则诗词的特点,邓承奇教授(2004)总结为:高度的凝练性,丰富的想象性,浓烈的抒情性,独特的韵律性。

也就是语言的高度凝练,意境的丰富,情感的浓烈及强烈的诗体的韵律感。

由于诗词的这些特性,诗词的翻译难度很大。

刘文彬认为:译事难,译诗更难,译古诗难上加难(引自:刘重德)。

曾一度,学者们对古诗词的翻译持“不可译”的态度。

例如:Shelly 曾提出:“译诗是徒劳的,把一个诗人的创作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犹如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坩锅,企图由此探索它的色泽和香味的构造原理,其为不智也”。

(引自:田惠刚,1994)然而,中国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当中最瑰丽的部分,若真是不可译,是中国也是世界的一大损失。

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丰富,和翻译实践的不断加强,诸多学者也认为诗是可译,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译诗标准与原则,如:严复的“信,达,雅”;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的标准”(引自:黄宁夏,2012);陆钰明(1993)的译诗三原则:求大同,存小异;诗美高于一切;大处着眼,小处着笔。

求大同就是要译出源文的主要特点,存小异则是“舍与不舍”。

《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译本赏析

《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译本赏析

目的 语 读 者 造 成 模 糊 的 印 象 . 到 底 此 人 具 体 是 多 高 呢, 译 语 读 者 无 从 得 知 此 外 . 译 文 中还 有 好 几 处 对 “ 身高 、 树 高、 髯长 ” 等 的 翻译 均 采 用 “ 模糊英译 ” 。 用
“ t a l l o f s t a t u r e, h i s o wn h e i g h t , a h u g e f r a me , me d i u m
中 国 文 化 产 生 了深 远 的影 响 .译 介 到 世 界 各 地 也 深 受 喜爱 。


第 一 回 内容 简 要
在东 汉 末 年 . 张 角 发 动 黄 巾起 义 . 官军 闻 风 丧 胆 。 f r a m e . a l o n g b e a r d . “ 身 长九尺” 在 这 里是 古 汉 语 中 表 为抵 抗 黄 巾 , 幽 州 太 守 刘 焉 出榜 招 兵 。 当时 , 刘备、 关 羽、 张飞都去看那招兵榜文 。 三人萍水相逢 。 但 都有 为 的桃 园饮 酒 。 最后三人对天盟誓 , 结拜为弟兄 . 踏 上 了 保 国安 邦 的道 路
二、 赏 析 的 五 个 方 面 ( 一) 量 词 的英 译
达男 子 身 高 的惯 用 方 式 . “ 尺” 也 是 中 国 古 代 长 度 计 量
单位 。 此处 译者 化 繁为 简 . 采 用 意译 “ t h e ma n h a d a
国出力之心 . 所 以一 见 如 故 . 被 张 飞 拉 到 自家 庄 园后 h u g e f r a m e ” 。 来 表 达 关 羽 的 身 高 。 这 样 的 译 法 容 易 给
诗 之一 。 《 三 国演 义 》 是历史演义小 说的经典之 作 , 对

三国演义最好的英文译本

三国演义最好的英文译本

三国演义最好的英文译本摘要:1.三国演义的英文翻译版本2.英文版本中的经典好句3.三国演义的作者及创作背景4.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5.英文版本对三国演义的传播和影响正文:《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描绘了三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生动画面。

作为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它不仅在中国受到广泛欢迎,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那么,关于三国演义的英文译本,哪些版本值得推荐呢?在众多的英文翻译版本中,The Three Kingdoms 是最受欢迎的一个版本。

这个版本由著名汉学家Moss Roberts 翻译,他在翻译过程中力求保持原著的韵味和风格,让读者在阅读英文版时也能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此外,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也是一个不错的英文版本,它由学者Burton Watson 翻译,采用了更加直白的语言,便于读者理解。

在英文版本中,也有一些经典的好句值得品味。

例如,“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world is that that which is separated will surely come together again, and that which is close will surely be divided”(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简洁地表达了三国演义中贯穿始终的主题。

另一句经典的好句是“Jade can be broken, but cannot change its white;bamboo can be burned, but cannot destroy its node”(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这句话以物喻人,表达了忠诚和坚定的品质。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和戏曲家。

他创作的三国演义,以史为鉴,以小说的形式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

《三国演义》节选英译赏析

《三国演义》节选英译赏析

《三国演义》节选英译赏析作者:巩晓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8期摘要: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和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以英国汉学家泰勒的英译本为例,从选词,造句方面进行赏析和评价。

关键词:《三国演义》;泰勒;选词;造句[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8-0137-01一、《三国演义》英译本综述《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关于《三国演义》的英译,目前比较有权威的有两个英文全译本: 一个最早的译本是由英国汉学家泰勒( C. H. Brewitt-Taylor) 翻译的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1925 年由上海别发印书馆出版。

另一个译本是由美国汉学家罗慕士( MossRoberts) 翻译的Three kingdoms, 1992 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外文出版社联合在美国出版, 1995 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在中国首次出版,是目前译界最主要的研究文本。

本文作者选取泰勒《三国演义》英译本Three Kingdoms Romance 第一回,从选词和造句方面进行分析。

二、《三国演义》英译评析2.1、词的选取长期以来,主导中国翻译思想的是严复的“信”、“达”、“雅”。

但是作为传承语言文化的载体,词的选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文是否成功,词的翻译的准确性是译文能否达到“信”、“达”、“雅”基础。

但是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深刻把握民俗文化的差异,慎重翻译。

本译文节选自《三国演义》英译本第一回,涉及的帝王封号有“汉高祖”、“光武帝”、“献帝” 、“桓、灵二帝”、“汉景帝”;涉及的年代有“建宁二年”、“光和元年”、“中平元年”。

文中将以上分别翻译为:“Liu Bang the Supreme Ancestor”,“Liu Xiu the Latter Han Founder”,“Emperor Xian”,“ two predecessors of Emperor Xian---Emperors Huan and L ing”,“Emperor Jing”。

《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译本评析

《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译本评析

《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译本评析作者:岳焱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9期摘要:《三国演义》是中华民族的不朽之作,本文对最早的由英国汉学家泰勒( C. H. Brewitt-Taylor)翻译的《三国演义》的第一回的译本进行分析。

主要以増译,省译,转化等翻译策略为出发点,目的在于通过评析来学习。

关键词:三国演义;翻译策略;评析作者简介:岳焱(1987-),女,山西省吕梁市人,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与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9--011、引言《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英文全译本有两个。

本文要鉴赏的是泰勒对于第一回的翻译,泰译本采取了较为灵活的翻译方法,没有严格拘泥于原文的文字层面,因此,很大程度上未忠实于原著。

下面开始对泰勒翻译的《三国演义》第一回的翻译方法以及翻译的得当加以分析。

2、尊称的翻译尊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

只有原汁原味地译出这些带有鲜明民族性的因素,翻译才能真正起到传播文化、交流文化的作用。

例:靖曰:“贼兵众,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军应敌。

”Zhou Jing said,“They are many and we few. We must enlist more troops to oppose them.”原文中的“明公”一词在古汉语中是对有地位者的尊称,意为英明的主公。

所以在译文中这一具有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的尊称语应该译出来。

而原文中则是直接采取模糊译法,把“明公”意为“we”,显然是不太合理的,“明公”负载的文化含义就丢失掉了。

3、骂词的翻译《三国演义》里“大量充斥着骂词的影子”。

罗贯中大量使用骂词,原因大致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骂词在任何语言中都是一种客观存在。

其次,小说的骂词也真实地反映了三国时期社会生活现实。

从王宏印诗歌翻译六标准评析《三国演义》开篇词的两种英译

从王宏印诗歌翻译六标准评析《三国演义》开篇词的两种英译

标 准 , 即体 制 、诗 味 、 语 言 方 面 对 《 三 国演 义 》 开 篇 词 的 两种 英 译 本进 行 评 析 。
● 《 三国演义》 开篇词两种英译本评析
目 前 , 这 首 词 有 两 个 不 同 的 翻 译 版 本 , 第 一 个 是 Mo s s R o b e r t s在 《 三 国演义 》 ( T h r e e Ki n g d o m s )英文版里 的翻译 版本 ; 第 二个 是复 旦大学丰 华瞻教 授在其 《 丰 华 瞻译诗集 》里 的译本 。诗词 翻译一直 是文 学翻 译界 的一 项难 事 。笔者将 按照 王宏 印诗 歌翻 译标准 中关 于体 制 、 诗 味 和 语 言 的标 准 ,对 这 两 个 英 译 文 本 进 行 分析 与对 比。 ( 1 )体 制 方 面 体 制 对 于 一 个 文 学 作 品 而 言 是 十 分 重 要 的 , 不 论 是 小说还 是散文 ,抑或是现在 讨论 的诗词 ,都必须遵循 自 身该有 的体制 。词的文字选 择一般 简洁 明了,但又深 含 意境 。 由于 中英 文的差异 ,很 多时候在 中文语境十分 优 美 的诗 词,翻 译到 英文 中 ,便 缺乏 或减 少 了这 一特 色 , 但 除 去 词 汇 不 同 等 的 客 观 局 限 ,翻 译 者 还 是 要 尽 量 使 译 文与原文在体制方面做到基本对等 。 这 篇 词 分 为 上 下 两 阙 , 共 六 十 个 字 , 上 下 阕 各 三 十 个字 ,极尽 中华 文字之 能,十分 整齐对等 。而在英文 翻 译 方 面 ,首 先 两 个 版 本 都 分 为 上 下 两 个 部 分 ,在 整 体 上 和 原 词 有 了较 为 和 谐 的对 应 。而 在 字数 上 , R o b e t r s 的 译 文 共 八 十 个 字 ,相 对 于 原 词 来 说 比较 符 合 其 形 式 。丰 译 本 共七十 三个字 ,在字数 方面是最 为接近原 词的 。总体来 说 , 由于 中英 文 的 语 言 差 异 ,体 制 一 致 是 难 以完 美 达 成 的 ,这 两 个 译 本 也做 到 了 基 本 一 致 。虽 字 数 有 些 许 差 异 , 但 并 没 有 影 响到 整 体 水 平 ,做 到 了 以诗 译 诗 ,体 裁 一 致 , 这样也使得 中国的古典诗词之美得 以传 递给 西方读者 。 ( 2 )诗 味 方 面 保 持原词 的体制只是 最为基 本的一个 方面 ,而翻 译 古 诗词 更为重 要 的 ,就 是需 要把其 中的诗味翻 译 出来 。 中文 的这首词可 以说是 十分对称 的 ,上下 阕字数行数 都 完全 一致 ,且押 尾韵 ,使人读起 来朗 朗上 口。而在 意境 表达 方面 ,本 首词借描 写 自然及 时问 的变 化 ,两位 老者 的笑 谈 ,传 递 了人 世 沧 桑之 感 。 总体来 说这 两版 译文都可 以称得上是诗歌化 的翻译 。 R o b e r t s 的 译 文 采 取 了整 体 直 译 的 手 法 , 原 词 怎 样 描 述 就

三国演义第一回解读

三国演义第一回解读

三国演义第一回解读《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小说。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是整部小说的开篇,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对第一回进行解读。

第一回以宴会的形式展开,主要介绍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位主要人物的结义过程。

这三位英雄在桃园结义,誓言共同抗击黄巾军,保卫国家。

这一情节展示了忠诚、义气和英雄主义的精神,也为后续的故事奠定了基础。

首先,刘备、关羽、张飞三位主角的形象在第一回中得到了初步的塑造。

刘备被描绘为一个有胆识、有抱负的人物,他在宴会上主动提出结义的建议,并表示愿意为国家和人民奋斗。

关羽则被描绘为一个忠诚、勇敢的武将,他在结义时表示愿意为刘备效力,并且愿意为兄弟们赴汤蹈火。

张飞则被描绘为一个脾气暴躁、勇猛无比的人物,他在结义时表示愿意为兄弟们拼命战斗。

这些形象的塑造为后续的故事发展提供了基础,也让读者对这些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

其次,第一回还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特点。

黄巾军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不满情绪。

而刘备、关羽、张飞三位英雄的结义则展示了中国古代忠诚、义气和英雄主义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推崇和传承,也成为了《三国演义》这部作品的核心。

最后,第一回还展示了作者对历史的解读和创作手法。

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改编和虚构,将历史人物和事件融入到小说中,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故事世界。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展示了自己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和解读。

这种创作手法使得《三国演义》成为了一部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艺术性的作品。

总之,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是《三国演义》这部伟大作品的开篇之作。

通过对刘备、关羽、张飞三位主角的结义过程的描写,展示了忠诚、义气和英雄主义的精神。

同时,第一回还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特点,以及作者对历史的解读和创作手法。

这一回合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让读者对整个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国演义》汇评本第1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三国演义》汇评本第1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三国演义》汇评本第1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词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毛批:以词起,以词结。

】──调寄《临江仙》【毛批:人谓魏得天时、吴得地理、蜀得人和,乃三大国将兴,先有天公、地公、人公三小寇以引之。

亦如刘季将为天子,有吴广、陈涉以先之;刘秀为天子,有赤眉、铜马以引之。

以三寇引出三国,是全部中宾主;以张角兄弟三人引出桃园兄弟三人,此又一回中宾主。

今人结盟,必拜关帝;不知桃园当日,又拜何神?可见盟者,盟诸心,非盟诸神也。

今人好通谱,往往非族认族;试观桃园三义,各自一姓:可见兄弟之约,取同心同德,不取同姓同宗也。

若不信心而信神,不论德而论姓,则神道设教,莫如张角三人,同气连枝,亦莫如张角三人矣。

而彼三人者,其视桃园为何如耶!齐东绝倒之语,偏足煽惑愚人,如“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是已。

且安知南华老仙天书三卷,非张角谬言之而众人妄信之乎!愚以为裹黄巾、称黄天,由前而观,则黄门用事之应;由后而观,则黄初改元之兆也。

百忙中忽入刘、曹二小传:一则自幼便大,一则自幼便奸;一则中山靖王之后,一则中常侍之养孙:低昂已判矣。

后人犹有以魏为正统,而书“蜀兵入寇”者,何哉?许劭曰:“治世能臣,乱世奸雄”,此时岂治世耶?劭意在后一语,操喜亦喜在后一语。

喜得恶,喜得险,喜得直,喜得无礼,喜得不平常,喜得不怀好意。

只此一喜,使是奸雄本色。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

【毛夹批:<出师表>曰:“叹息痛恨于桓、灵。

”故从桓、灵说起。

桓、灵不用十常侍,则东汉可以不为三国。

刘禅不用黄皓,则蜀汉可以不为晋国。

此一部大书,前后应照起。

从《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译本赏析看译者的再创造性

从《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译本赏析看译者的再创造性

从《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译本赏析看译者的再创造性作者:雷莉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14期文/雷莉【摘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人物众多,线索重叠,事件纷繁,堪称中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叙事史诗之一。

本文主要对《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译本进行简单的赏析,以此来看译者的再创造性。

【关键词】《三国演义》;英译本;赏析;再创造性【作者简介】雷莉(1982-),女,汉族,陕西丹凤人,西安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硕士,中教一级,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研究。

一、译者的再创造性翻译是一门艺术,文学翻译更是一种艺术再创作活动,是译者与原作相互作用的过程。

文学作品的创造性翻译需要具备以下特点:首先,忠实于原作;其次,译者可根据对原作的理解进行自由创作。

二、赏析的六个方面1.标题的英译。

在翻译第一章正文之前,译者对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及相关知识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便于读者,尤其是外国读者,理解本作品。

在对第一章标题《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进行翻译时,译者译为“ Three Heroes Swear Brotherhood In The Peach Garden; One Victory Shatters The Rebels In Battlegrounds.” 这两句句型结构相似,字数基本相当,看上去十分整齐。

译者用 One Victor来做主语,而不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人” ,既突出强调了“立功”又使得句子十分简练传神。

另外我个人认为shatter这个词用的很好。

刘备三兄弟初次出战就大败敌军,干净利落,而shatter有“粉碎”之意,令人有彻底快速之感,十分符合故事情节。

另外译者避开了defeat, win这些老生常谈的字眼,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2.巧用对偶句式。

脍炙人口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句被翻译为“ Domains under heaven, after a long period of division, tends to unite; after a long period of union, tends to divide. ”译者采用相似的句式“after a long period of …tends to…” 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说算得上许渊冲先生所说的“音美”了。

中国古典小说中文化内涵的翻译策略--评《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语译文

中国古典小说中文化内涵的翻译策略--评《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语译文

中国古典小说中文化内涵的翻译策略--评《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语译文摘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其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全书七十二万余言,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翻译这样的鸿篇巨著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本文从文化角度对《三国演义》第一回中部分涉及文化内涵的翻译方法进行讨论,以期能更好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文化内涵;翻译策略;《三国演义》一、引言翻译中国传统文学典籍是一件具有极大挑战性的工作。

《三国演义》是世界公认的古典名著之一,它展现给读者宗教、历史、军事、人文地理、历史典故等丰富的语言文化内涵,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真实写照。

本文从《三国演义》第一回的译文中,试与读者讨论部分涉及文化内涵翻译策略,分析其得失,从中思考古典小说的翻译如何更好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二、《三国演义》第一回中传统文化内涵的翻译策略1.交代背景《三国演义》讲述的是公元3世纪汉朝覆灭、三国分裂、晋统一的故事。

读此书能看到中国的一段历史以及那段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

译文开篇先给读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中国古代各朝代的更迭。

这样做在人们阅读历史作品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看似与翻译正文没有关系的背景交代,为西方读者理解全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因此,可以说这也是一种成功的文化翻译策略。

2.度量单位、兵器及文化负载词(1)度量单位采用省译和释义法《三国演义》里有关于长度重量的一些词语都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度量衡单位表示方法。

如:斤、里、尺、寸等。

这些中国传统的表示方法与现代国际单位有较大差异,常常会给西方读者带来阅读的困难。

译者采取了省译和释义法来处理,减少了读者的理解困难,同时也少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① 省译原文描写刘备“生得身长七尺五寸”,译者略去具体数字。

译成“He was tall of stature”。

张飞“身长八尺”译为“a man about his own height,”对于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的描写,翻译成“…the man had a huge frame, a long beard”。

关于《三国演义》第一回译文的分析和鉴赏

关于《三国演义》第一回译文的分析和鉴赏

关于《三国演义》第一回译文的分析和鉴赏摘要本文从六个方面分析和鉴赏了《三国演义》第一回的译文。

首先文章进行了原文和译文的结构变化比较;其次阐述了关于译文中的增译和省译现象;再次文章探讨了关于译文中对诗的翻译的鉴赏;第四部分是关于三字格、四字格的翻译;第五部分介绍了有关原文中同一词的不同的翻译表现;最后,文章列举了部分译文中出现的创造性译文佳作。

关键词:《三国演义》第一回;翻译鉴赏一、引言翻译是一种跨越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作为文化中介,其任务就是把两个完全分隔的人—原作者和读者连接起来。

译者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二是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

理想的翻译策略是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妥协和折中,而不偏不倚的态度是不容易做到的。

翻译不仅是语际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上的交流。

这就需要译者对原始文化及译入语文化有深透了解及对两国语言的娴熟运用。

译者在此不仅仅起桥梁的作用, 更有在对原语文化阐释解读之上的再创造作用,使译文得以符合译入语文化的语言规范。

要把一部蕴涵丰富文化内涵及体现其精华的语言文字译介给文化渊源及语言符码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族读者,就不得不对其译文加以创造性阐释,使译文从选词、句式、语法等符合译文规范,而更为重要的是使原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以一种译文读者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从而使译语读者能在自己的语言中领会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 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书中包含的重视智慧和谋略,宣扬勇武与奋进,提倡求实和秉公执法等精神至今还具有积极意义;书中表现的忠君死节、君臣伦理、血缘宗法政治等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

该书具有很高的学和文化价值,是一部中国古代形象的军事百科全书、威武雄壮的历史英雄剧和发人深思的道德悲剧,有“中国史诗”之誉。

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译者在翻译手法上的变通十分重要, 由于《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文学巨著, 其语言文字与我们现行通用的文字已有较大差异, 其中的文化历史典故内涵丰富, 寓意深刻, 将这些传达给对于不了解这些典故的历史渊源的英美读者来说, 其困难可想而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译本评析
1、引言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英文全译本有两个。

本文要鉴赏的是泰勒对于第一回的翻译,泰译本采取了较为灵活的翻译方法,没有严格拘泥于原文的文字层面,因此,很大程度上未忠实于原著。

下面开始对泰勒翻译的《三国演义》第一回的翻译方法以及翻译的得当加以分析。

2、尊称的翻译
尊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

只有原汁原味地译出这些带有鲜明民族性的因素,翻译才能真正起到传播文化、交流文化的作用。

例:靖曰:“贼兵众,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军应敌。


Zhou Jing said,“They are many and we few. We must enlist more troops to oppose them.”
原文中的“明公”一词在古汉语中是对有地位者的尊称,意为英明的主公。

所以在译文中这一具有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的尊称语应该译出来。

而原文中则是直接采取模糊译法,把“明公”意为“we”,显然是不太合理的,“明公”负载的文化含义就丢失掉了。

3、骂词的翻译
《三国演义》里“大量充斥着骂词的影子”。

罗贯中大量使用骂词,原因大致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骂词在任何语言中都是一种客观存在。

其次,小说的骂词也真实地反映了三国时期社会生活现实。

第三,作者的
创造需要。

骂词“从总体上进一步强化了小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点”;另外,由于章回小说特点之一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等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因而骂词“在小说中生动传神,形象而生动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对人物刻画和塑造起到了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的作用”。

例1:扬鞭大骂:“反国逆贼,何不早降!”
Flourishing his whip, Liu Bei began to hurl reproaches at the rebels, crying,“O malcontents! Why not dismount and be bound?”
Taylor用“malcontents”译“逆贼”也反映了刘备面对反抗大汉江山的反贼们的愤慨之情,也体现了原文中刘备忠君爱国的人物特点。

译文中的翻译都恰到好处。

4、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例: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

Though fierce as tigers soldiers be,
Battle are won by strategy.
“一龙”在此处指的是日后成为真龙天子的英主刘备,“二虎”指的是骁勇善战的关张二人。

“龙”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动物,龙在汉语里几乎无处不在,我们自称为龙的传人,是因为中国龙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是随着各民族的融合而逐步增加各氏族图腾的因素,吸取了氏族图腾动物形象中最神奇的部分而完成,它具有鹿、蛇、虎、鹰、鲤等动物的特征,由此逐渐发展为带有幻想的集合图腾,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敬奉的图腾神。

文中此处是隐喻的修辞手法,泰勒直接省译。

此处翻译有待商榷。

“一龙”应与前句中的“二虎”相对应翻译出来。

5、?译法
?译是翻译实践中常用的策略之一,它的使用也并非画蛇添足,而是从方便译文读者理解的角度出发,以使得读者得到最大的语境效果。

(1)补足语义
例1:曹节在后窃视,悉宣告左右;
Chief Eunuch Cao Jie, from his place behind the throne,anxiously noted these signs of grief. An opportunity offering, Cao Jie informed his fellows
“An opportunity offering”属于?译的部分。

(2)补足背景
[e] Up to this time AD 168, China had had five dynasties:Mythology (BC 5000-2200), Xia Dynasty (BC 2200-1700), Shang Dynasty (BC 1700-1050), Zhou Dynasty (BC 1050-221), Qin Dynasty (BC 221-206), and Han Dynasty (BC 206-AD 220). The Age of Seven States was BC 475-221, which was also known as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seven main states were Qin, Chu, Yan, Qi, Wei, Zhao,and Han. .....
译文开头部分属于?译,《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时的经典名著,但讲述的故事却一千八百年前的历史故事,对于今天普通的中国人来说都会显得生疏而难以理解,更何况是那些有着完全不同历史背景的外国人,他们对于中国的历史事件不甚了解,译者在译本开头部分把三国时期前的朝代和相关背景知识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读者对这种民族性很强的信息得以
了解,可以加强读者对译文的理解。

6、减译法
省略法即省略不译。

译者出于一定的考虑,对一些晦涩生僻的文化意象在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前提下,采取省略不译的方法,以减少读者不必要的推理努力。

但本译文中的省译则是不合理的。

例1:幽州太守刘焉,乃江夏竟陵人氏,汉鲁恭王之后也。

The Imperial Protector* of Youzhou was Liu Yan, a scion of the Imperial House.
“乃江夏竟陵人氏”省略了,但是,此省译法还是值得商榷的。

译文应忠实于原文,省略时应该有据可依,但省略部分属于介绍人物背景的知识,不属于艰涩难懂的内容,译者把它省略了使得译文内容欠缺,和原文不忠实。

7、从文体风格上看,原文中大部分句子的译文显累赘
例: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As a young man Cao Cao had been fond of hunting and delighted in songs and dancing. He was resourceful and full of guile.
原文是一串三字句,节奏强烈,音律铿锵,作为意合语言的汉语优势显露无遗,寥寥15 字即生动勾勒了曹操的音容笑貌,使其“治世的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译文在传达原文句式方面显得捉襟见肘,原文风韵尽失。

从译文和原文的长度我们便可以看出原文紧凑,而译文颇长。

这是由于汉语,尤其是古汉语和英语语言风格所造成的,是不可避免的翻译中丢失的东西,我们只有在度上努力做到使译文和原文尽量忠实。

8、结语
本文对泰勒《三国演义》第一回的译本进行了大致的分析,主要是在分析中能有所学。

由于译者的翻译目的和生活年代的不同,翻译中确实有我们现在认为不妥之处,但是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

作为初学者,我们应当采取正确的学习态度,不能尽信,应有取精华去糟粕的精神,逐渐提升自己的翻译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典之作,是中华文明的绚丽瑰宝,所以真诚的呼吁由中国译者执笔的《三国演义》英译本的问世。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2、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
3、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来。

——丁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