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江淮话与北方话的分界
各地方言分布图及概述
各地⽅⾔分布图及概述各地⽅⾔分布图及概述江苏⽅⾔分布地图安徽⽅⾔分布图南通地区⽅⾔江苏⽅⾔就本省⽽论,分为三个⽅⾔区,即江淮⽅⾔区、吴⽅⾔区、北⽅⽅⾔区。
江淮⽅⾔区⼜分扬淮⽚、南京⽚、通泰⽚;吴⽅⾔语区⼜分苏州⽚,常州⽚;北⽅⽅⾔⼜分徐州⽚、赣榆⽚。
把本省⽅⾔分为四区,与本书对照,第⼀区江淮⽅⾔区,第⼆区吴⽅⾔区,第三区通泰⽚,第四区北⽅⽅⾔区,依《中国语⾔地图集》把第三区并⼊第⼀区,作为⼀个⽅⾔⽚,是符合⽅⾔性质的。
本省⽅⾔的分布,三⼤区在地域上是集中的,但都不是完整的,⽽是⼤⽅⾔区的⼀部分,分属官话⼤区和吴⽅⾔区,⽽且都偏在⼀⽅,因此⽅⾔间的边界交错,有很长的边界线。
边界线上的⽅⾔交互影响,语⾔现象多种多样,这就增加了本省⽅⾔的复杂性。
溧⽔、⾦坛两县原本都在吴⽅⾔区,但是半个世纪以来,江淮⽅⾔逐步渗⼊,现今县城已普遍说江淮⽅⾔,公共交际已不再说吴⽅⾔,⽼年⼈之间和农村还有吴⽅⾔的存在,但已⽇见衰微了。
不管在城镇还是在农村都有双语现象,其间有各种过渡词语和说法,是⼗分丰富多彩的。
类此情况,⼀县之内在语⾳上有等级差别,泗洪具的⼊声字,⾃南向北逐步减少,最南部⼊声基本齐全,最北部⼊声已不存在,中部则相当混乱,⽼年⼈和青年⼈⼤不相同;通州市的浊辅⾳,⾃西向东逐步增多,“通东活”是江淮⽅⾔和吴⽅⾔的过渡区。
此外,省内许多地⽅有外来移民,他们聚居成⽚,说着原籍的⽅⾔,形成⼤⼩不等的⽅⾔岛,这种⽅⾔岛和周边⽅⾔同样是处于边界线上,所不同的是⽅⾔岛⼈数少,在被包围之中,岛内的⼈不得不实⾏双语制,岛内外的话都会说。
全省有⽅⾔岛数⼗处,主要分布在黄海沿岸响⽔、滨海、⼤丰地区和苏南丘岭地带宜兴、溧阳、丹阳、句容地区。
⽬前关于江苏⽅⾔边界上和⽅⾔岛的⽅⾔调查研究,已经取得相当的成绩,但是还不够全⾯和深⼊。
25个在本地区是中⼼城市,语⾔影响较⼤的重点⽅⾔是:苏州、吴江、常熟、⽆锡、常州、海门、丹阳、⾼淳、南通、如皋、泰州、盐城、⾩宁、镇江、扬州、宝应、盱眙、淮阴、泗洪、连云港、东海、南京、赣榆、邳州、徐州。
淮北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
淮安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淮安方言概述淮安话即江苏省淮安地区所使用的方言,是江淮官话的代表方言地点之一。
淮安话有广义狭义之分,亦有古今地域之差异。
广义的淮安话也即明清时期所谓的“清淮方言”,指以明清淮安府城山阳县(今淮安市楚州区)和清江浦(今淮安市清浦区)两地及其附近区域所使用的方言(江淮方言扬淮片两淮小片)。
狭义的淮安方言因为淮安政区调整和地名更替而指代不同,一般而言(尤其是2001年淮阴淮安地名调整前),狭义淮安方言特指原县级淮安市、也即古山阳县今楚州区所使用的方言;近年来由于地级淮阴市更名淮安市,狭义淮安方言也指淮安市城区(清河区)所使用的方言,而楚州区一带所用方言又被称为楚州方言。
我的家乡是楚州,因而我所论述的淮安方言为狭义的淮安方言,在论述淮安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时从词汇,语法,发音三方面论述。
(一)词汇上的比较淮安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差别主要体现在1.词义差别,2.词形差别,3.词源差别。
1.词义差别a.词汇意义,一般表现为义项的多寡不同。
例如“茶”在淮安方言中义项较多可以指白开水,也可指谷物加水烧成的汤水,米茶,绿豆茶,“水”在淮安方言中主要指生水,义项较少,,客人来了不是“喝水”,而是“喝茶”。
“作假”在淮安方言中指因不好意思而推脱,例句:他第一次来有点作假b.语法意义不同,在词性上具有不同的兼类以及组合能力上有所不同,例如,“滋润”在淮安方言中主要作形容词,意思是舒服得意“肉”除了作名词还有形容词,形容动作,性子缓慢,例句:快走,你还在那里肉什么?“买”在淮安方言中可以由不同的动词承担。
买布叫扯步撕布,买肉叫砍肉,割肉c.修辞意义,褒贬色彩不同“能”,普通话中有能力才干,能够,方言中爱出风头,不吃亏等性格特点,不让你去你非去,你能呢!精作形容词时带贬义,狡猾。
2.词形比较,构词形式和差异音节结构,淮安方言中单音节锤指普通话中的锤子语素部分,天明指天亮,刷碗指洗碗,眼珠子指眼珠,手套子指手套3.词源比较,古词语,掇(用双手端起)眯(杂物进入眼中,使眼睛睁不开)泡(虚而松软)地方词,反映淮安地区的风俗习惯,办喜事或办丧事时请客吃饭叫“吃大桌”或“坐大桌”(二)语法上的比较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山阳人,即现今的淮安楚州人,因而小说中所使用的文言白话杂交的语言属于江淮官话,在论述淮安方言与普通话的语法差别,以西游记中的一些句子为例。
中国七大方言[中国七大方言]
中国七大方言[中国七大方言]1.北方方言1)华北官话即狭义的北方话,它通行于北京、天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其中东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山东、河南的官话各有特色,近来有的语言学者认为可以另立胶辽官话和中原官话两支。
其中中原官话包括山东、河南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以北的徐州、阜阳、陕西的西安、山西的运城等地区。
2)西北官话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以及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官话。
山西及其毗邻陕北部分地区、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保留古入声字,自成入声调,不同于一般西北官话,也不同于华北官话,近来有学者认为可根据'有入声'这一特点另立'晋语',从官话方言中独立出来。
与此同时,有学者提出西北官话作为官话方言的一支,范围宜缩小到只包括甘肃兰州、宁夏银川等地的方言,改称'兰银官话'。
3)西南官话通行于湖北省大部分地区(东南部、东部除外)、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汉族地区以及湖南、广西两省北缘地带。
西南官话地域辽阔,但内部比较一致。
4)江淮官话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安徽省长江两岸地区,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徐州一带除外),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
江淮官话是官话方言中内部分歧较大、语言现象较为复杂的一支。
其中皖南徽州一带方言,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历来不少语言学家认为可以从官话方言中分出,独立为皖南方言或徽州方言。
2.粤方言①粤海片,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粤中、粤西南和部分粤北地区,是粤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围最广的一个片,以广州话为代表,它在粤方言中有很大的代表性和影响。
②四邑片,主要分布在台山、开平、恩平、新会、斗门等县,以台山话为代表。
③高阳片,主要分布在湛江市、茂名市所属各县和江门市所属的阳江县和阳春县,以阳江话为代表。
江苏省东海县方言片区的划分和比较
江苏省东海县方言片区的划分和比较地方方言的片区划分一直是汉语方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东海县是江苏省北部靠近山东省的一个县,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的分界线从该县穿过,东海县方言具有鲜明的过渡方言的地方特色。
文章阐述了东海县东南和西北两个方言片区划分的语音和词汇标准,并通过列举两个片区的典型语音和特色词汇,详细比较了东海县境内江淮方言和中原官话的地方方言特征。
标签:东海县方言片区东海县位于江苏省北部的连云港市,东面与连云港市的行政中心新浦区接壤,南面与沭阳相邻,西面和北面与山东郯城和临沭地区临近,东北、东南和西北分别与连云港赣榆县、灌云县和徐州新沂市相连。
东海县在明清时期为海州地,民国时期改称东海县,解放初期划归徐州地区管辖,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划归连云港市管辖。
东海县地理位置处于北方方言(官话)区,东海县方言处于官话分支江淮官话与北方官话的过渡地带。
鲍明炜等(1985)认为江淮官话与北方官话的分界线从东海县的中部穿过。
因此,东海方言的地方特色十分突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江淮方言和中原官话的过渡性的特点。
一、东海县的方言片区根据地域、语音和词汇的差异,一般将东海县方言分成以江淮官话为主的东南片区和以中原官话为主的西北片区。
两个方言片区间的方言语音差别很大,而且都与普通话有比较大的差异。
东海县境内的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方言分界线大致如下:临洪河口—浦南镇—黄川镇—白塔埠和堂—平明—房山—安峰。
张湾、平明、房山、安峰、曲阳、种畜场、岗埠农场、白塔埠以及驼峰等乡镇属东南片区,石湖、洪庄、石埠、桃林、山左口、双店、石榴、横沟、青湖、南辰、石梁河、黄川、李埝、温泉等乡镇属西北片区。
东南片区保留入声,属江淮方言;西北片没有入声,属北方方言。
牛山镇是东海县政治文化中心,处于中间交界地带,方言呈现两种方言过渡现象,兼有两个片区方言的特点。
牛山镇南部的方言和江淮官话接近,北部靠近石榴镇的方言则和西北片区的中原官话更相似。
就具体语音而言,过渡乡镇经常两种方言通用。
淮北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
淮安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淮安话即江苏省淮安地区所使用的方言,是江淮官话的代表方言地点之一。
淮安话有广义狭义之分,亦有古今地域之差异。
广义的淮安话也即明清时期所谓的“清淮方言”,指以明清淮安府城山阳县(今淮安市楚州区)和清江浦(今淮安市清浦区)两地及其附近区域所使用的方言(江淮方言扬淮片两淮小片)。
狭义的淮安方言因为淮安政区调整和地名更替而指代不同,一般而言(尤其是2001年淮阴淮安地名调整前),狭义淮安方言特指原县级淮安市、也即古山阳县今楚州区所使用的方言;近年来由于地级淮阴市更名淮安市,狭义淮安方言也指淮安市城区(清河区)所使用的方言,而楚州区一带所用方言又被称为楚州方言。
我的家乡是楚州,因而我所论述的淮安方言为狭义的淮安方言,在论述淮安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时从词汇,语法,发音三方面论述。
(一)词汇上的比较淮安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差别主要体现在1.词义差别,2.词形差别,3.词源差别。
1.词义差别a.词汇意义,一般表现为义项的多寡不同。
例如“茶”在淮安方言中义项较多可以指白开水,也可指谷物加水烧成的汤水,米茶,绿豆茶,“水”在淮安方言中主要指生水,义项较少,,客人来了不是“喝水”,而是“喝茶”。
“作假”在淮安方言中指因不好意思而推脱,例句:他第一次来有点作假b.语法意义不同,在词性上具有不同的兼类以及组合能力上有所不同,例如,“滋润”在淮安方言中主要作形容词,意思是舒服得意“肉”除了作名词还有形容词,形容动作,性子缓慢,例句:快走,你还在那里肉什么?“买”在淮安方言中可以由不同的动词承担。
买布叫扯步撕布,买肉叫砍肉,割肉c.修辞意义,褒贬色彩不同“能”,普通话中有能力才干,能够,方言中爱出风头,不吃亏等性格特点,不让你去你非去,你能呢!精作形容词时带贬义,狡猾。
2.词形比较,构词形式和差异音节结构,淮安方言中单音节锤指普通话中的锤子语素部分,天明指天亮,刷碗指洗碗,眼珠子指眼珠,手套子指手套3.词源比较,古词语,掇(用双手端起)眯(杂物进入眼中,使眼睛睁不开)泡(虚而松软)地方词,反映淮安地区的风俗习惯,办喜事或办丧事时请客吃饭叫“吃大桌”或“坐大桌”(二)语法上的比较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山阳人,即现今的淮安楚州人,因而小说中所使用的文言白话杂交的语言属于江淮官话,在论述淮安方言与普通话的语法差别,以西游记中的一些句子为例。
江苏方言——终于找到个精准区分的了
江苏方言——终于找到个精准区分的了在千余年以前,江苏曾经是吴语的天下,就像今天的山东或是河南一样一省有一通用语,然而走到今天,江苏方言非常之杂,大概有七个点可作为全省方言的代表点,即苏州、常州、南京、扬州、泰州、徐州、赣榆,在方言区的边缘地带,语言现象比较复杂,如丹阳(就是这个神奇的地方,居然会有同县用普通话交流的现象)、高淳、东海、泗洪、赣榆等。
在《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中,把江苏分为三个方言区,即江淮方言区、吴方言区、北方方言区。
江淮方言区又分扬淮片、南京片、海泗片、通泰片;吴方言语区又分苏州片,常州片;北方方言又分徐州片、赣榆片。
在大多数人眼里江苏方言应该如上(以长江为分界线的高中生水平不在讨论范围),然而,《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1960)把本省方言分为四区,与前书对照,第一区江淮方言区,第二区吴方言区,第三区通泰方言区,第四区北方方言区,《中国语言地图集》把第三区并入第一区,作为一个方言片,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争议。
由于《江苏省及上海市方言概况》年代久远,我手上仅有的扫描版画质十分拙劣并且还是黑白色,斗胆自己把中国方言地图集中的图给换了一下,图上深紫色区域包括:江都县东部,扬中,泰兴,泰州,姜堰,兴华,大丰,东台,海安,如皋,如东,以及南通,这一区域的方言十分特别,兼有吴语和淮语的特点,底层为吴语,与两边都不能通话(少数搭界吴语区可以慢速交流),在词汇上吴语淮语的都有,总的来说吴语多一些,占70%。
这一方言区内部有高度统一性,和外部完全不能通话,而内部除了右下角的南通,互相之间可以毫无任何障碍通话,这去除南通的部分,文化上叫泛泰文化圈,当地网民称自己是大泰如国,其中泰州泰兴东台三地在争首都权,泰兴网友在争首都失败后甚至喊出要建立泰兴人民共和国,吴语区淮语区都管他们叫省内泰国话。
关于泰如地区的文化形成及历史原因我会在地理篇着重笔墨,这里不再赘述。
那么通泰区为何被中国方言地图集划为淮官呢?原来仅仅是根据全浊辅音的有无,这一划分显得相当草率,属于纸上谈兵型划分法,淮语和吴语有七大区分点,通泰只符合三项,下面上一张主语词汇表:很显然从这点来看通泰和淮官还是差别很大,而事实来看,通泰更接近吴语,笔者曾经有太仓朋友经过江阴,误把江阴话当泰州话的经历,并表示听不出二者区别。
苏南苏北苏中地区
江苏省各地区、城市说明1:苏北\苏中\苏南的区分?长江以南是苏南,淮河以北是苏北,长江和淮河之间属于苏中从语言上苏南属于吴语区,苏北徐州宿迁地区是北方话区,苏中和连云港地区属于江淮话区从文化上讲,苏南属于吴越文化区,苏北徐州宿迁地区属于北方文化和楚文化的交融区,苏中和连云港地区属于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交融区.以前是以苏州、无锡、常州为苏南,南京、镇江、扬州、南通为苏中,其余为苏北,现在是以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为苏南,现在主要从经济上划分,以前主要从地域上划分. 苏北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五市苏中包括扬州泰州南通三市苏南包括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常州五市当然传统的江苏分法只分苏南和苏北,其中苏北包括现在的苏北和苏中针对苏南、苏北以及苏中的划分由于有一定分歧,在此就把这个问题从根源上彻底探讨一下。
既然有苏南和苏北,那首先当然有江苏。
现在的中国江苏省历史上基本上不是一个整体,总是处于比较复杂的情况下,首先出现“江苏”之名是在清朝初年。
顺治二年(1645年),建江南省,省治江宁府(今南京市),辖区包括现在的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
到了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省和安徽省,首次出现了“江苏”之名,至于江苏的得名大家也基本都清楚,即取江宁府和苏州府两府的首字而得。
到了民国期间,上海市被国民政府划为中央直辖市。
1949年6月江苏全境解放后,以长江为界分设苏南和苏北两个行政公署以及南京直辖市共三部分,到了1953年成立了新中国的江苏省,三家合并,南京为省会。
不过当时的行政区划和现在还是有一点不一样的,合并前的苏北行政公署不包括现在的徐州市和连云港市(当时叫新海连市)以及少部分县,他们属于山东省(其实徐州和连云港自从有江苏省后一直属于江苏省,只是在建立新中国后短期内被划为山东省管辖,有一种理论认为徐州和连云港和江苏不是一家而和山东接近,这是不对的)。
另外盱眙、泗洪等少数县当时属于安徽省,除此以外,目前江苏江北地区的所有市县都属于苏北行政公署。
现代汉语方言七大区
关于现代汉语方言的分区,比较通行的观点是“七区说”,也就是把汉语方言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七个大区。
北方方言北方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这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
“官话”名称的产生,也说明北方话体现了汉语发展的趋势,它作为基础方言的地位已经得以确立。
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
在汉语各种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0%以上,可分为四个次方言:华北、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或上江官话;江淮官话或下江官话。
北方方言的语音系统相对比较简单,共同特点包括:1.古全浊声母清化,例如“富”和“父”的读音都没有分别。
2.平声分阴阳,全浊上声归去声。
绝大部分地区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调类分派情况相当一致。
3.辅音韵尾少,没有〔-p〕、〔-t〕、〔-k〕和〔-m〕。
吴语吴语历史十分久远,可溯源到三千年前先周时代太伯、仲雍的南迁。
自东晋开始,吴语不断受到中原文化冲击,受中原汉语影响。
明清以来出现用吴语写成的昆曲、弹词和小说,显示了吴语不朽的文化价值。
现代吴方言的分布区域,包括江苏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崇明岛,江北沿岸靖江、启东、海门三县和南通东部,浙江省大部分地区和江西省的少数地区。
现代吴语,其“古老性”突出地表现在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古浊塞音、浊塞擦音、浊擦音声母〔b〕、〔d〕、〔g〕等。
吴方言有一批复合词,词素次序正好与普通话相反,如“闹热”(热闹);有一些特有词已被普通话吸收,如“尴尬”、“煞有介事”等。
湘方言湘方言或称“湘语”、“湖南话”。
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湘方言不断受邻近方言的影响,“纯粹”的典型湘语已难寻找。
湘语的形成晚于吴语,但湘吴自古有近亲关系。
这一辽阔地域大概包括今湖北、湖南两省,我们不妨把“南楚江湘”看作上古时代的一个方言群,它是“楚语”的嫡亲或支系,和吴方言也关系密切。
湘方言较为突出的语音特征是:1.古浊音系统在南片湘语中保留较完整。
《方言》1979.1—2003.3篇目索引
《方言》1979.1—2003.3篇目索引本《索引》里有重出篇目,这些文章的作者均是两人以上,为了便于从作者角度查找,每位作者都单独出一次。
李荣温岭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1叶祥苓苏州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1陈承融平阳方言记略1979.1陈汉清用数学的方法描述方言的差别1979.1朱建颂用数学的方法描述方言的差别1979.1本刊使用的音标1979.1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1979.2范继淹重庆方言“下”字的分化1979.2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2贺巍获嘉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2王辅世广西龙胜伶话记略(上)1979.2方言工作者调查表1979.1稿约1979.2廖綸璣《拍掌知音》影印本1979.2黄典诚《拍掌知音》说明1979.2施文涛宁波方言本字考1979.3白宛如北京方言本字考1979.3罗杰瑞闽语里的“治”字1979.3第一届吴语研究联络会议1979.3司马侃欧美之吴语研究1979.3桥本万太郎现代吴语的类型学1979.3熊正辉南昌方言的子尾1979.3郑张尚芳温州方言的儿尾1979.3王辅世广西龙胜伶话记略(下)1979.3关于英文稿1979.3稿约1979.3张盛裕潮阳方言的文白异读1979.4罗杰瑞闽语词汇的时代层次1979.4熊正辉南昌方言的声调及其演变1979.4张惠英崇明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4朱德熙篙屈栾解1979.4张家茂苏州方言上声和阴去的连读变调1979.4叶祥苓再论苏州方言上声和阴去的连读变调1979.4编者按1979.4杨乾明评《汉语方言词汇》温州部分1979.4国际音标(修改至1979年)1979.4侯精一平遥方言的连读变调1980.1张惠英崇明方言三字组的连读变调1980.1游顺钊香港粤语的语助词1980.1贺巍获嘉方言的表音字词头1980.1熊正辉南昌方言里的难字1980.1朱建颂武汉方言单音词汇释(上) 1980.1稿约1980.1赵元任一套标调的字母1980.2国际音标(修改至1951年)1980.2吕叔湘丹阳方言的声调系统1980.2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连读变调(二)1980.2李荣吴语本字举例1980.2陈慧英广州方言熟语举例1980.2朱建颂武汉方言单音词汇释(下) 1980.2李申徐州方言词汇(上) 1980.2稿约1980.2朱德熙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里的“的”字1980.3林茂灿北京话轻声的声学性质1980.3颜景助北京话轻声的声学性质1980.3Peter Ladefoged 声学语音学纲要(一)[吴伯泽译,熊正辉校] 1980.3 叶祥芩苏州方言中[ts ts‘s z]和[t§t§‘§½]的分合1980.3白宛如广州话本字考1980.3高葆泰兰州音系略说1980.3李申徐州方言词汇(下) 1980.3《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第一篇至第九篇总目录1980.3稿约1980.3吕叔湘丹阳方言的指代词1980.4郑张尚芳温州方言儿尾词的语音变化(一)1980.4傅佐之温州方言端透定三母语的腭化现象1980.4黄敬旺温州方言端透定三母的腭化现象1980.4Peter Ladefoged 声学语音学纲要(二)[吴伯泽译,熊正辉校] 1980.4 张成材西宁方言记略1980.4谢自立苏州方言的五个合音字1980.4高玉振深县方言本字考1980.4黄典诚闽语人字的本字1980.4朱文献江苏海门话的“交关”1980.4田懋勤四川话的“安逸”1980.4梁洁英广州话的“亲”字1980.4方言编辑部《方言》两年1981.1贺巍济源方言记略1981.1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语音系统1981.1郑张尚芳温州方言儿尾词的语音变化(二)1981.1Peter Ladefoged 声学语音学纲要(三)[吴伯泽译,熊正辉校] 1981.1 梅祖麟明代宁波话的“来”字和现代汉语的“了”字1981.1颜逸明平阳县和泰顺县方言情况1981.1朱建颂武汉方言词汇(一)1981.1刘兴策武汉方言词汇(一)1981.1白宛如广州方言的ABB式主谓结构1981.2厉兵长海方言的儿化与子尾1981.2颜森高安(老屋周家)方言的语音系统1981.2汪平贵阳方言的语音系统1981.2沈同老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1981.2许宝华新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1981.2汤珍珠新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1981.2钱乃荣新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1981.2朱建颂武汉方言词汇(二)1981.2刘兴策武汉方言词汇(二)1981.2语言所方言组方言调查词汇表1981.3甄尚灵遂宁方言里的“有”和“没有”1981.3陈蒲清益阳方言的边音声母1981.3梅祖麟古代楚方言中“夕()”字的词义和语源1981.3 张家茂《三言》中苏州方言词语汇释1981.3朱建颂武汉方言词汇(三)1981.3刘兴策武汉方言词汇(三)1981.3丁声树撰文汉语音韵讲义1981.4李荣制表汉语音韵讲义1981.4沈同上海话老派新派的差别1981.4罗福腾牟平方言的比较句和反复问句1981.4小川环树苏州方言的指示代词1981.4李熙泰厦门方言的一种构词法1981.4温端政太原方言词汇1981.4稿约1981.4李荣汉语方言学会成立大会开幕词1982.1汉语方言学会章程1982.1汉语方言学会成立大会1982.1侯精一平遥方言三字组的连读变调1982.1熊正辉南昌方言里语助词的读音1982.1白宛如广州方言连读音变举例1982.1李熙泰厦门方言的“熊”字1982.1贺巍获嘉方言韵母的分类1982.1梁玉璋福州方言的“切脚词”1982.1叶国泉信宜方言的变音1982.1唐志东信宜方言的变音1982.1张盛裕潮阳声母与《广韵》声母的比较(一)1982.1 颜森高安(老屋周家)方言词汇(一)1982.1方言编辑部赵元任1982.2侯精一平遥方言广用式三字组的连读变调1982.2沈同老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二)1982.2许宝华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二)1982.2汤珍珠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二)1982.2钱乃荣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二)1982.2张盛裕潮阳声母与《广韵》声母的比较(二)1982.2杨焕典桂林方言词汇1982.2颜森高安(老屋周家)方言词汇(二)1982.2李荣论北京话“荣”字的音1982.3熊正辉南昌方言里曾摄三等读如一等的字1982.3易家乐论潮州方言古去声浊声母字今调类的分化1982.3朱德熙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1982.3张盛裕潮阳方言的声象字重叠式1982.3叶祥芩苏州方言形容词的“级”1982.3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形容词的子尾1982.3张盛裕潮阳声母与《广韵》声母的比较(三)1982.3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同音字汇1982.3涂光禄对《贵州方言的语音系统》一文的几点意见1982.3颜森高安(老屋周家)方言词汇(三)1982.3李荣论“入”字的音1982.4谢自立苏州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1982.4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的单字调1982.4平田昌司休宁音系简介1982.4岩田礼连云港市方言的连读变调1982.4郝凝安庆方言词汇1982.4熊正辉南昌方言词汇(一)1982.4李荣关于方言研究的几点意见1983.1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1983.1 叶祥芩吴江方言声调再调查1983.1甄尚灵四川方言代词初探1983.1夏剑钦浏阳南乡方言记略1983.1熊正辉南昌方言词汇(二)1983.1李荣方言研究中的若干问题1983.2张盛裕太平(仙源)方言的声韵调1983.2王太庆铜陵方言记略1983.2李熙泰厦门方言阴平和阳平的变调1983.2易家乐南雄方言记略1983.2王玲玲《北京话单音词词汇》的补充1983.2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词汇(一)1983.2李荣《切韵》与方言1983.3梁玉璋福州方言连读音变与语义分别1983.3张盛裕太平(仙源)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1983.3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的连读变调1983.3许宝华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三)1983.3汤珍珠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三)1983.3钱乃荣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三)1983.3罗杰瑞闽语里的古方言字1983.3汉语方言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1983.3颜森新干方言本字考1983.3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词汇(二)1983.3甄尚灵四川方言的鼻尾韵1983.4沈同祁门方言的人称代词1983.4陈昌仪都昌(土塘)方言的两个特点1983.4侯精一长治方言记略1983.4钱乃荣关于苏州方言连续变调的意见1983.4石汝杰关于苏州方言连续变调的意见1983.4汪平苏州方言两字组的连调格式1983.4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词汇(三)1983.4张成材商县(张家塬)方言单音词汇释(一)1983.4颜逸明江苏境内吴语的北部边界1984.1鲍士杰浙江西北部的吴语边界1984.1许宝华苏南和上海吴语的内部差异1984.1游汝杰苏南和上海吴语的内部差异1984.1蔡勇飞吴语的边界和南北分区1984.1方松熹舟山群岛的方言1984.1叶祥芩关于苏州方言的调类1984.1张盛裕银川方言的声调1984.1甄尚灵遂宁方言形容词的生动形式1984.1贺巍获嘉方言形容词的后置成分1984.1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自成音节的鼻音1984.1张惠英“何”与“何物”1984.1林茂灿北京话两字组正常重音的初步实验1984.1颜景助北京话两字组正常重音的初步实验1984.1孙国华北京话两字组正常重音的初步实验1984.1张成材商县(张家塬)方言单音词汇释(二)1984.1 颜逸明南通金沙话的归类1984.2敖小平南通金沙话的归类1984.2叶祥芩靖江县内吴语与官话的分界1984.2钱兴奇靖江县内吴语与官话的分界1984.2蔡国璐丹阳方言的分区1984.2曹剑芬沙洲县的方言1984.2周维勋沙洲县的方言1984.2鲍士杰浙江东南沿海的吴语与闽语1984.2傅佐之平阳蛮话的性质1984.2郑张尚芳平阳蛮话的性质1984.2熊正辉怎样求出两字组的连读变调规律1984.2傅国通武义方言的连读变调变调1984.2白宛如广州话元音变化举例1984.2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训读字1984.2梁猷刚琼州方言的训读字1984.2张成材商县(张家塬)方言单音词汇释(三)1984.2黄典诚闽语的特征1984.3张振兴福建省龙岩市境内闽南话与客家话的分界1984.3台湾省语言地图八幅1984.3张成材青海省汉语方言的分区1984.3俞敏哥儿、哥儿俩、哥儿们1984.3翁寿元无锡方言本字考1984.3梁猷刚琼州方言的训读字(二)1984.3李申徐州方言词汇续稿1984.3叶祥芩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方言1984.4许宝华北片吴语内部的异同1984.4汤珍珠北片吴语内部的异同1984.4游汝杰北片吴语内部的异同1984.4方松熹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1984.4傅国通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1984.4傅佐之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1984.4颜逸明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1984.4严振洲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1984.4钱文俊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1984.4翁寿元读《苏南和上海吴语的内部差异》1984.4梁猷刚广东省海南岛汉语方言的分类1984.4梁猷刚海南岛琼文话与闽语的关系1984.4俞敏北京音系的成长和它受的周围影响1984.4贺巍洛阳方言记略1984.4陈洁雯上古音复声母:粤方言一个半音节的字所提供的佐证1984.4 张喆生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一)1984.4苏晓青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一)1984.4吕永卫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一)1984.4庆祝吕叔湘先生从事语言教学与研究工作六十年1985.1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1985.1崔荣昌四川方言的形成1985.1陈宁萍宁波方言的变调现象1985.1李行德广州话元音的音值及长短对立1985.1郑张尚芳蒲城方言的南北分区1985.1张大旗长沙话“得”字研究1985.1许宝华吴语在溧水县境内的分布1985.1汤珍珠吴语在溧水县境内的分布1985.1游汝杰吴语在溧水县境内的分布1985.1梁猷刚语言复杂的海南岛儋县那大镇1985.1张喆生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二)1985.1苏晓青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二)1985.1吕永卫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二)1985.1李荣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一)1985.2梁猷刚广东省北部汉语方言的分布1985.2鲍明炜苏北江淮话与北方话的分界1985.2颜景常苏北江淮话与北方话的分界1985.2贺巍河南省西南部方言的语音异同1985.2翁寿元无锡方言的归属1985.2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1985.2张盛裕敦煌音系记略1985.2白宛如南宁白话[Âai33]与广州话的比较1985.2许宝华上海方言的熟语(一)1985.2汤珍珠上海方言的熟语(一)1985.2钱乃荣上海方言的熟语(一)1985.2李荣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二)1985.3贺巍河南山东皖北苏北的官话(稿)1985.3张振兴闽语的分区(稿)1985.3杨焕典广西的汉语方言(稿)1985.3梁振仕广西的汉语方言(稿) 1985.3李谱英广西的汉语方言(稿)1985.3刘村汉广西的汉语方言(稿)1985.3张洪年镇江方言的连续变调1985.3熊正辉南昌方言的文白读1985.3钱曾怡山东平度方言内部的语音差别1985.3曹志耘山东平度方言内部的语音差别1985.3罗福腾山东平度方言内部的语音差别1985.3黄雪贞福建永定(下洋)方言语音构造的特点1985.3 许宝华上海方言的熟语(二)1985.3汤珍珠上海方言的熟语(二)1985.3钱乃荣上海方言的熟语(二)1985.3李荣三个单字调的方言的调类1985.4钱曾怡山东方言的分区1985.4高文达山东方言的分区1985.4张志静山东方言的分区1985.4周振鹤湖南省方言区画及其历史背景1985.4游汝杰湖南省方言区画及其历史背景1985.4湖南省汉语方言地图三幅1985.4汉语方言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1985.4刘村汉广西蒙山语言图说1985.4闭克朝桂南平话的入声1985.4梁德曼四川省渡口市方言的现状和未来1985.4陈慧英广州话的“噉”[kŒm35]和“咁”[kŒm33] 1985.4 潘家戆山西闻喜方言古帮组声母字的读音1985.4郑戆德福州方言的“有”字句1985.4许宝华上海方言的熟语(三)1985.4汤珍珠上海方言的熟语(三)1985.4钱乃荣上海方言的熟语(三)1985.4傅国通吴语的分区(稿)1986.1蔡勇飞吴语的分区(稿)1986.1鲍士杰吴语的分区(稿)1986.1方松熹吴语的分区(稿)1986.1傅佐之吴语的分区(稿)1986.1郑张尚芳吴语的分区(稿)1986.1郑张尚芳皖南方言的分区(稿)1986.1颜森江西方言的分区(稿)1986.1孙维张吉林方言分区略说1986.1路野吉林方言分区略说1986.1李丽君吉林方言分区略说1986.1贺巍冀鲁豫三省毗连地区的方言分界1986.1董绍克山东阳谷梁山两县方言的归属1986.1卢今元吕四方言记略1986.1李行健天津方言词汇(一)1986.1刘思训天津方言词汇(一)1986.1侯精一山西方言的分区(稿)1986.2温端政山西方言的分区(稿)1986.2田希诚山西方言的分区(稿)1986.2张盛裕陕甘宁青四省区汉语方言的分区(稿)1986.2 张成材陕甘宁青四省区汉语方言的分区(稿)1986.2 李荣温岭话“鹹淡”倒过来听还是“鹹淡”1986.2 叶祥芩赣东北方言的特点1986.2陈淑静河北保定地区方言的语音特点1986.2黄雪贞成都市郊龙潭寺的客家话1986.2梁猷刚海南岛文昌方言音系1986.2何伟棠广东省增城方言音系1986.2冯爱珍福建省顺昌(城关)方言的连读变调1986.2 李行健天津方言词汇(二)1986.2刘思训天津方言词汇(二)1986.2刘俐李新疆汉语方言的分区(稿)1986.3周磊新疆汉语方言的分区(稿)1986.3贺巍东北官话的分区(稿)1986.3郭正彦黑龙江方言分区略说1986.3崔荣昌四川省西南官话以外的汉语方言1986.3崔荣昌四川境内的“老湖广话”1986.3李锡梅四川境内的“老湖广话”1986.3刘光亚贵州省汉语方言的分区1986.3张振兴广东省雷州半岛的方言分布1986.3梁猷刚广西钦州地区的语言分布1986.3李崇兴宜都话的两种状态形容词1986.3李行健天津方言词汇(三)1986.3刘思训天津方言词汇(三)1986.3贺巍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方言的分区(稿)1986.4 钱曾怡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方言的分区(稿)1986.4 陈淑静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方言的分区(稿)1986.4 侯精一晋语的分区(稿)1986.4黄雪贞西南官话的分区(稿)1986.4鲍厚星湖南方言的分区1986.4颜森湖南方言的分区1986.4李大业兴和音系略说1986.4巢宗祺苏州方言中“勒笃”等的构成1986.4张宁昆明方言单音词汇释1986.4李行健天津方言词汇(四)1986.4刘思训天津方言词汇(四)1986.4国际语音学会关于国际音标的说明1987.1俞敏北京话全浊平声送气解1987.1马希文北京方言里的“着”1987.1朱建颂武汉方言的重叠式1987.1汪平湖北省西南官话的重叠式1987.1张宁昆明方言的重叠式1987.1翟时雨陕西省南部地区方言的归属1987.1张振兴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闽语1987.1何伟棠广东省增城方言的变调1987.1蔡权广西廉州方言音系1987.1周祖瑶广西容县方言的小称变量1987.1汪平苏州方言的特殊词汇1987.1黄雪贞客家话的分布与内部异同1987.2罗杰瑞邵武方言的归属1987.2梁德曼成都方言名词的重叠式1987.2刘自力仁寿方言名词的重叠式1987.2张惠泉贵阳方言动词和重叠式1987.2方松熹舟山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1987.2张盛裕银川方言三字组的连调1987.2贺巍获嘉方言的轻声1987.2杨顺安五度字调模型在合成汉语语音中的应用1987.2 万幼斌鄂州方言词语举例1987.2《国际语音学会关于国际音标的说明》补正1987.2熊正辉广东方言的分区1987.3林焘北京官话区的划分1987.3钱曾怡河北省东南部三十九县市方音概况1987.3曹志耘河北省东南部三十九县市方音概况1987.3罗福腾河北省东南部三十九县市方音概况1987.3石明远山东省莒县方言音系1987.3周庆生郑州方言的声韵调1987.3李蓝贵州大方方言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1987.3涂光禄贵阳方言的名词重叠式1987.3杨发兴湖北长阳方言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1987.3冯爱珍福建省顺昌县境内方言的分布1987.3锺隆林湖南省来阳方言记略1987.3周日健广东省惠阳客家话音系1987.3日本国语言学家桥本万太郎教授逝世1987.3张均如记南宁心圩平话1987.4李未广西灵川平话的特点1987.4黄雪贞惠州化的归属1987.4张振兴广东海康方言记略1987.4汉语方言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1987.4储诚志安徽岳西方言的同音字汇1987.4李济源湖南娄底方言的同音字汇1987.4刘丽华湖南娄底方言的同音字汇1987.4颜清徽湖南娄底方言的同音字汇1987.4谢伯端嘉禾土话“一二两”的读音及用法1987.4黄继林扬州方言里的“蛮”和“稀”1987.4林连通福建永春方言词汇(一)1987.4方言编辑部李方桂1988.1李荣渡江书十五音序1988.1平田昌司闽北方言“第九调”的性质1988.1鲍士杰浙江西北部吴语与官话的分界1988.1刘俐李焉耆音系记略1988.1崔荣昌四川乐至县“靖州腔”音系1988.1应雨田湖南安乡方言记略1988.1黎纬杰广州话量词举例1988.1林连通福建永春方言词汇(二)1988.1《中国语言地图集》出版1988.2梁敏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民族语言的互相影响1988.2 张均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民族语言的互相影响1988.2 朱建颂武汉方言的演变1988.2刘勋宁陕北清涧话的归属1988.2陈淑静河北满城方言的特点1988.2吴英俊海南省儋州方言单字音表1988.2高福生安义方言同音字汇1988.2傅国通武义方言数词和量词的变调1988.2刘村汉广西平南白话形容词的重叠式1988.2肖伟良广西平南白话形容词的重叠式1988.2施其生汕头方言动词短语重叠式1988.2俞敏北京话本字劄记1988.2张华文《昆明方言单音词汇释》补正1988.2黄雪贞湖南江永方言音系1988.3汪平常州方言的连读变调1988.3俞光中嘉兴方言同音字汇1988.3甄尚灵《西蜀方言》与成都语音1988.3Peter Ladefoged 国际音标的修订1988.3李荣“捐”字的音1988.3颜景助北京话三字组重音的声学表现1988.3林茂灿北京话三字组重音的声学表现1988.3黄雪贞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1988.4俞敏北京话口语“看不见、找不着”一类词1988.4刘育林陕北方言略说1988.4张盛裕湖南桃江(高桥)方言同音字汇1988.4汪平湖南桃江(高桥)方言同音字汇1988.4沈同湖南桃江(高桥)方言同音字汇1988.4冯爱珍福建省福清方言的语音系统1988.4郑戆德福州方言形容词重叠式1988.4俞光中嘉兴方言本字考1988.4项梦冰连城(新泉)话相当于北京话“的”字的语法成分1989.1 徐丹北京口语中非指人的“他(它)”1989.1郭建荣孝义方言降升调韵母中的间歇1989.1翟英谊山西娄烦方言同音字汇1989.1崔荣昌四川达县“长沙话”记略1989.1沈同祁门方言的语音特点1989.1张光宇海口方言的声母1989.1冯成豹海南省板桥话的语音特点1989.1张振兴闽语的分布和人口1989.1颜森黎川方言的仔尾和儿尾1989.1翁寿元无锡方言本字续考1989.1周一民《北京方言词典》订正1989.1丁声树河南省遂平方言记略1989.2丁声树方言调查词汇手册1989.2李荣丁声树1989.2熊正辉跟丁声树先生在昌黎调查方言1989.2谢自立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1989.2刘丹青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1989.2石汝杰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1989.2汪平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1989.2张家茂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1989.2白宛如广州话中的省略性变音1989.2黄雪贞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续论1989.2赵日新安徽绩溪方言音系特点1989.2胡士云涟水方言同音字汇1989.2夏剑钦浏阳南乡方言本字考1989.2吴建生永济方言咸山两摄韵母的分化1989.2李改样水济方言咸山两摄韵母的分化1989.2方言1979——1988年英文总目录1989.2李荣中国的语言和方言1989.3海外华人人口资料三份1989.3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异读(一)1989.3 史瑞明杭州方言里儿尾的发音1989.3熊正辉南昌方言同音字汇1989.3鲍厚星湖南邵阳方言音系1989.3张成材商县方言两字组的连续变调1989.3梁玉璋福州方言的“囝”字1989.3谢自立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1989.3刘丹青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1989.3石汝杰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1989.3汪平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1989.3张家茂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1989.3刘勋宁陕北清涧话的逆序词1989.3汪国怀淮安方言单音形容词汇释1989.3稿约.音标及其他记音符号1989.3方言1979——1988年英文总目录1989.3李荣汉语方言的分区1989.4《中国语言地图集》目录1989.4詹伯慧珠江三角洲粤方言的常用词1989.4张日昇珠江三角洲粤方言的常用词1989.4张盛裕潮阳方言形容词的程度状语补语与宾语1989.4 李如龙闽南方言的“相”和“厮”1989.4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异读(二)1989.4 汉语方言学会第五届学术讨论会1989.4第二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1989.4翟英谊娄烦方言的声韵调1989.4凌培《二拍》中湖州方言词语汇释1989.4钱嘉猷《二拍》中湖州方言词语汇释1989.4熊正辉官话区方言分ts t§的类型1990.1刘斌赣榆(刘沟)方言同音字汇1990.1彭小川广东南海(沙头)方言音系1990.1陈忠敏鄞县方言同音字汇1990.1曹志耘金华汤溪方言帮母端母的读音1990.1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异读(三)1990.1 应雨田湖南安乡方言的儿化1990.1李锡梅江津方言词尾“头”和方位词“高”1990.1 朱永锴香港粤语词语汇释1990.1颜清徽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一)1990.1刘丽华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一)1990.1石明远古庄章知三组声母在莒县方言的演变1990.2苏晓青海州方言同音字汇1990.2乔全生山西汾西方言的归属1990.2万幼斌鄂州方言儿化1990.2冯爱珍福清方言声母与《广韵》声母比较1990.2 贺巍获嘉方言的语法特点1990.2项梦冰连城(新泉)话反复问句1990.2张惠英广州方言词考释(一)1990.2贺阳北京牛街地区回民话中的借词1990.2颜清徽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二)1990.2刘丽华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二)1990.2蒋希文黔东南汉语方言1990.3董正谊湖南省攸县方言记略1990.2陈昌仪余干方言同音字汇1990.3梁玉璋武平县中山镇的“军家话”1990.3张树铮山东省寿光方言的形容词1990.3陈有恒湖北蒲圻话的人称代词1990.3喻遂生重庆方言的“倒”和“起”1990.3肖黎明贵州省沿河白话的“些”字1990.3黄佩文《北京话单音词典》再补1990.3颜清徽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三)1990.3刘丽华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三)1990.3李荣颱风的本字(上)1990.4罗杰瑞江山方言中类似闽语的成份1990.4冯爱珍福清方言韵母与《广韵》韵母的比较1990.4 卢今元吕四方言里的阳上字1990.4詹伯慧广东境内三大方言的相互影响1990.4何伟棠广东增城方言同音字汇1990.4顾黔泰兴方言同音字汇1990.4蔡权廉州方言形容词的特殊形式及其用法1990.4 第二届闽方言学术研讨会1990.4颜清徽湖南娄底方言词汇(四)1990.4刘丽华湖南娄底方言词汇(四)1990.4汪国怀淮安方言单音动词汇释1990.4李荣颱风的本字(中)1991.1曾宪通明本潮州戏文所见潮州方言述略1991.1邱尚仁南城方言的语音系统1991.1周磊吉木萨尔方言同音字汇1991.1孟庆海阳区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1991.1李永明新加坡潮州话的外语借词和特殊语1991.1 林彬吴川方言新属称谓词1991.1黄雪贞湖南江永方言词汇(一)1991.1李荣山西省方言志丛书序1991.2李荣山东省方言志丛书序1991.2。
【精选】北方方言与普通话
1.淮安及淮安方言简介:江苏省淮安市位于江淮平原东部,江苏省中部偏北,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
古名:淮阴、楚州、清江浦、清河。
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方言:江淮方言(淮东方言区扬淮片)淮安是江苏江淮官话音系主要发源地,又称“淮语”。
淮安方言以明清时期淮安府城淮城(今楚州区城区)口音为核心淮安口音。
今使用口音以今淮安市政府驻地清河区为基准。
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就曾在其书中大量使用淮安方言。
明朝时期,“淮语”曾被定为官方用语。
2.词类:1).形容词:胶干的(很干),紧西的(很稀),清冷的(很冷), 业燥燥的(很热),西业的(很热),酷含的(很咸),胶酸的(很酸),雪甜的(很甜), 沃苦的(很苦),聘香的(很香),西辣的(很辣),水汲汲的(很泥泞),温臭的(很臭),筋拽拽的(很有嚼劲),甜不掉掉的(很甜),辣抽抽的(很辣)2)。
动词:拍(PAI,用脚踢),撂(扔掉),惯(摔),倦(踢),优(甩动),火(兴奋),次刚(训斥),直刺(一直走), K(第二声,打的意思),拾当(收拾)3.常用器具:足沟子(竹钩),茶吊子(水壶),把子(刷锅用的),溜列子(蒸笼),小批子(尼龙袋),甲沓气(脚踏车),条树(扫帚),挖子(袜子),孩子(鞋子);4.贬义词:次子(白痴),二衣子(变态),挖头日脑的,椅风做骑,神气六国的,死不烂俺的,哇呜国机的,渗不拉机的,死头眯眼的,眉次目瞪5.常用语:一沃老(一巴掌),看格子(硬币),把拔(屎),汗踏子(吊带衫),上该(上街),看二层子(围观),大汪,小究 / 峡子(小孩),磕堂(坑),国堵堵来气(憋气)6.食品:扬沙玉(马铃薯),沙业(山药),大夹豁(韭菜盒子),坨子(肉圆),浑荡(混沌),提早(猪爪子),滑肉(全是肉)3.淮安方言中声母韵母与标准普通话发音的差异:鸭子:在淮安方言中发【Λ ze】,即近似“阿着”音。
其中,【Λ】为入声,【 ze】为轻声。
各种方言分南北
各种方言分南北学习语音需了解如今,播音主持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大高校相继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了学习语言表达艺术的行列当中。
这其中不乏来自各个省份的学生,大多数学生自身有着根深蒂固的地方性语言发音习惯。
那么行运播音主持认为学习播音就必须要克服这些习惯,要想克服这些习惯,就要先了解自身的地方性语音问题在哪里。
与此同时,教授播音专业的教师也应该掌握各地学生的语言发音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纠正。
首先,方言分南北。
纵观全国各地的诸多方言,南方方言种类繁多而北方方言种类少。
南方方言通常用省份、地名来命名,像吴、湘、赣、客、粤、闽等都是南方方言。
而北方方言种类少,也没法拿省份来命名,所以除南方方言外,通称北方方言。
1、南方方言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大分支外,还夹杂着许多细小的分支,比如广东一省,就至少有三种南方方言的分支:属于粤语的“白话”(广州话)、属于闽语的“潮汕话”,还有属于客语的“梅县话”。
所以说南方方言种类甚是繁杂。
2、而北方方言种类单一,但它的覆盖面却要比南方方言大得多。
使用北方方言的地区包括华北、西北、西南、江淮等地。
除广西、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外,长江以北,云、贵、川,湖北大部,湖南西北,广西西北,都以北方方言为主。
说汉语的人群中,有七成是说北方方言的,北方方言几乎占据了全国汉语地区四分之三的地盘。
其次,南北方言有着显著的“腔”和“调”的区别。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南腔北调”的这个说法,那为什么说南是“腔”,北是“调”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1、我们先来说说北方方言的“调”,上面我们说过了,北方方言覆盖地域广阔,这样广阔的领域,如此众多的人口,说起话来实际上内部分歧却相当小。
从满洲里到昆明,从南京到酒泉,相距上千公里,然而言语交流上却没有太大的困难。
这是因为北方方言通常是各个朝代的“官话”。
官话就不同于俗语,可以随便说说。
官话讲究表意统一,所以历来北方官话趋同,沿袭至今,北方方言也就趋同了。
中国的七大方言是什么
中国的七大方言是什么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语言文化的国家,境内有着众多的语言和方言,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中国的七大方言。
这些方言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得到广泛使用,并反映了中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七大方言,包括它们的地理分布、特点和发展情况。
1. 北方方言北方方言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包括北京话、天津话、河北话等。
北方方言以其清晰而简练的特点而闻名,北方人的普通话发音准确而严谨,带有浓厚的唐宋文化的痕迹。
2. 东北方言东北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话、吉林话和黑龙江话等。
东北方言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发音疾快而激情四溢,有时带有一些俄罗斯语的影响。
3. 华东方言华东方言包括江苏话、浙江话和上海话等,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东地区。
华东方言在发音上比较柔和,有一定的江南文化特色,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4. 中南方言中南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南地区,包括湖北话、湖南话和广东话等。
中南方言在音调上多变且丰富,有自己独特的韵律和语音特点。
湖南话还有“尖刀字母”的称号,发音清晰而有力。
5. 西南方言西南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话、贵州话和云南话等。
西南方言在口音上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发音较重,有时带有一些方言俚语和土语。
6. 闽南方言闽南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福建地区,包括福州话、泉州话和漳州话等。
闽南方言发音清晰而流畅,富有乐感,并且具有独特的音调系统,是中国方言中的瑰宝之一。
7. 广西方言广西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地区,包括广西壮语和广西粤语等。
广西方言发音独特,有韵律感和抑扬顿挫,与其他方言有显著区别。
以上是中国的七大方言,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方言不仅仅是语言的一种形式,也是地域文化和历史的体现。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方言,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多样文化和地域差异。
在国内,人们通常使用自己当地的方言进行交流,而在国际交流中,普通话作为中国的统一语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七大方言
5.闽方言
闽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 最大的一个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沿海平原、 台湾和海南四省以及浙江省南部和江西、广西、江 苏三省的个别地区。 分布 闽方言具体通行有福建省、广东省、海南岛、雷州 半岛、等地区。 使用人数 福建、广东沿海平原、台湾和海南四省以及浙江省 南部和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等地区使用,人口约 8000万。
6.粤方言
又作广东话、 广府话。粤语含的九声六调,保留中 古汉语语言特点。在粤语有粤海片、四邑片、高阳 片、桂南片之分。 分布 粤语以珠江三角洲为分布中心,在中国的广东、广西、 海南、香港、澳门,及北美、欧洲和澳洲、新西兰、 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中使用,是香港、 澳门的官方语言。 使用人数 使用人数超过一亿,大多数在广东广西地区。
2.湘方言
又称湘语或湖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较 小的一种方言。湖南省有多种不同的方言,湘方言 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种。 分布 湘方言通行于湖南省大部和广西北部。 使用人数 主要流行于湖南省大部地区,使用人口在2500万以 上。
3.赣方言
赣语,又名江西话,为汉族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语 言。使用人口在江西境内主要分布在赣江的中下游、 抚河流域及鄱阳湖及周边、湘东和闽西北、鄂东南、 皖西南和湘西南等地区。另外在浙江、陕西还有少 数赣语方言岛。可分为九片方言,以南昌话、抚州 话、新余话为代表语或标准音。赣语内部的各方言 之间互通程度亦非常高。 使用赣语的人口在5500万左右,约占中国人口的5% 左右,世 (1)以南昌话为代表的昌靖片,通行于南昌地区、高 安地区。 (2)以宜春话为代表的宜浏片,通行于宜春地区、新 余地区和湖南省 (3)以吉安话为代表的吉茶片,通行于吉安地区、井 冈山地区和湖南省的茶陵、攸县、酃县。 (4)以抚州话为代表的抚广片,通行于抚州地区。 (5)以鹰潭话为代表的鹰弋片,通行于鹰潭地区、贵 溪地区、乐平地区、景德镇地区。 (6)以赣县话为代表的赣南片(又称赣州片),通行 于江西赣南地区。(此片赣语曾被大棚民民系的棚民籍研 究者刻意划入棚民方言的分支) (7)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片,通行于福建西部的汀 州地区。(此片赣语支系同样也被棚民籍的研究者把之划 入棚民方言的支系,这是语言学上的大作祟)
一方水土成一“方”言
一方水土成一“方”言作者:朱海燕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5年第11期方言,特指一些居住于某一区域内的人们日常所说的语言,这些人一般因为经济因素或者政治因素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民族”,并形成独属于其“民族”的特殊语言。
其实,我国各地区方言因地理环境因素而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语发音、用词和语法方面更是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就是说方言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一、北方方言从如下描述可知,北方方言作为整个汉民族于现代使用的共同语,是一种基础性的方言,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北京话。
相较于其他六大方言,北方方言不但分布最为广泛,使用它的人数也是最多的,全国大约有七成以上的人在使用北方方言。
由于使用北方方言的区域非常广大,各局部区域又存在着一定的发音差异,因此北方方言就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次方言区:1.西北次方言区——晋、陕、甘、宁、新疆以及内蒙古等省。
2.西南次方言区——川、贵、滇以及鄂的大部分地区、桂西北、湘西北等地区。
3.江淮次方言区——皖、苏两省的长江北岸地区。
4.北方次方言区——京津冀地区、鲁豫两省以及东北三省,还有内蒙古的一小部分区域。
二、吴方言以上海话或苏州话为代表的吴方言,被广大人民亲密地称为“吴侬细语”。
这种方言分布于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还有苏州的一小部分地区(长江北岸、镇江以东)。
由于该方言集中于太湖流域等长江中下游的湖泊区域,形成了独具“小桥、流水”特色的水乡,因此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湖广熟天下足”。
物产的富饶使得的吴语充分体现了水乡人民的钟灵毓秀。
吴语在语调婉转悦耳的同时,语音中含有了大量的尖与音调。
三、湘方言以长沙话为典型、分布于除湖南西北角以外的广大地区的方言,即为湘方言。
湘地多水,日常生活离不开水,因此,当地方言词汇必然大量出现“水”这一语素。
人们所熟知的“水货”一次,便来自于长沙话,意为次货或假货;再如姑娘面色红润,其肤色也会被赞为“水色”极好;若一个男人作风不正,则会被戏谑地叫作“水佬倌”。
方言辩证
发音过程
• 成阻 • 持阻 • 除阻
声母辩证
• • • • 平翘舌问题 r声母问题 n、l声母问题 尖团音问题
平翘舌问题
发音要领
• 平舌音:z c s又称舌尖前音,舌尖平伸抵 住或接近上齿背,气流在这一部位受到阻 碍后发出的音。 • 翘舌音:zh ch sh r又称舌尖后音,舌身 略后缩,舌尖翘起与上齿龈后部(硬腭前 端)接触构成阻碍后发出的一种辅音。
• • • • •
• • • • •
足(zú):促(cù) 捉(zhuō) 泽(zé):择(zé) 择(zhái) 释(shì ) 赛(sài):塞(sāi) 塞(sài) 塞(sè) 寨(zhài) 仓(cāng):沧(cāng) 舱(cāng) 苍(cāng) 疮 (chuāng) 创(chuàng) 怆(chuàng) 参(cān):参(cēn) 惨(cǎn)参(shēn) 渗(shèn) 掺 (chān) 差(cī):搓(cuō) 差(chā) 差(chà) 差(chāi) 寸(cùn):村(cūn) 衬(chèn) 肘(zhǒu) 寺(sì ):诗(shī) 侍(shì ) 恃(shì ) 持(chí ) 峙(zhì ) 扎(zā):扎(zhā) 轧(zhá) 扎(zhá) 册(cè):删(shān) 姗(shān) 珊(shān) 栅(zhà)
n、l声母问题
发音要领 • n:嘴微张,舌尖抬起贴在上齿龈处。除阻时, 舌尖从上齿龈处弹开,声带颤动,气流和声音随 着舌的动作向上从鼻腔而出,发出鼻音n。 奶牛 男女 恼怒 能耐 • l:嘴微张,舌尖抬起抵在上齿龈中部。除阻时, 舌尖从上向前下方落下,声带颤动,气息和声音 泥泞 农奴 看呢 新年 从舌的两边通过,发出边音l。 拉力 利落 流利 履历 罗列 轮流 各类 颗粒
中国方言地理分区
中国方言地理分区时间: Thu Jul 8 21:26:45 2004点击: 3【以下文字转载自Geography 讨论区】【原文由buzhang 所发表】(1)北方方言(即官话)北方方言占汉族总人口的3/4,分布在北南文化线(通州县东-南通市东-长江-靖江县北-长江-镇江市东-丹阳县西-金坛县西-溧阳县西-溧水县南-高淳县北-广德县-郎溪县-宣城市-芜湖县北-繁昌县-南陵县东-铜陵县-铜陵市东-青阳县东南-石台-北-彭泽县-湖口县南-九江市南-瑞昌市-长江-黄石市-武汉市南-长江-临湘县-常德市-沅江-怀化市-靖州县-通道县-永州-郴州-桂林东-贺州-柳州南-河池南-百色)以北的全部汉族居住区。
官话一般分为六大区,即北方官话、秦晋方言、兰银官话、中原官话(中部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北方官话内部又分为胶辽官话、冀鲁官话、北京官话、东北官话。
胶辽官话分布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冀鲁官话分布在河北省、山东省西部、内蒙古宁城县;北京官话分布北京、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赤峰市;东北官话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西周分封燕国之前,北京居民操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组东胡语支。
后来由于燕国的建立和强大,东胡大部分被驱逐,北京开始操关中周族语言(一种原始汉语方言,与黄帝炎帝语言类似)。
此后,北京也一直是汉族、蒙古语组诸民族(乌桓、鲜卑、契丹) 杂居,于是北京官话的东胡烙印逐渐显现,关中色彩则逐渐淡化。
辽金元时代,大量少数民族以北京为首都并驻兵移民,时间长达430年,汉语北京官话加深了与阿尔泰语系的接触,并加强了与东北官话的联系,与汉语中原官话反而在政治上完全分离,处于开放环境中的北京官话发展迅速,成为方言内部分歧最小,语音结构最简单、保留古音最少的汉语方言,时称元大都话,成为现代北京官话的源头。
明朝收复北京后,移民130多万各地的汉族人到残破的北京,由于当时汉族人来源不一,汉族移民们都使用已占少数地位的北京汉族土著所使用的元大都话作为通用语言,元大都话与现在的北京官话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
方言七大分区介绍
方言七大分区介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差异,中国方言可以分为七大分区,分别是华北方言、东北方言、华东方言、中南方言、西南方言、西北方言和海南方言。
华北方言是指以北京话为代表的方言,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天津等地的方言。
这些方言的特点是声调较少,语音清晰,发音准确,语调平稳。
东北方言是指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的方言为代表,这些方言的特点是语音粗犷,语调高昂,发音重口音,有些方言还有“儿化音”。
华东方言是指以上海话为代表的方言,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方言。
这些方言的特点是声调多,语音柔和,发音轻柔,语调抑扬顿挫。
中南方言是指以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的方言为代表,这些方言的特点是声调多,语音柔和,发音轻柔,语调抑扬顿挫。
西南方言是指以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方言为代表,这些方言的特点是声调多,语音粗犷,发音重口音,语调高昂。
西北方言是指以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方言为代表,这些方言的
特点是声调少,语音粗犷,发音重口音,语调高昂。
海南方言是指以海南岛的方言为代表,这些方言的特点是声调多,语音柔和,发音轻柔,语调抑扬顿挫。
总的来说,中国方言的分布区域广泛,每个地区的方言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承。
北方方言与普通话
1.淮安及淮安方言简介:江苏省淮安市位于江淮平原东部,江苏省中部偏北,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
古名:淮阴、楚州、清江浦、清河。
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方言:江淮方言(淮东方言区扬淮片)淮安是江苏江淮官话音系主要发源地,又称“淮语”。
淮安方言以明清时期淮安府城淮城(今楚州区城区)口音为核心淮安口音。
今使用口音以今淮安市政府驻地清河区为基准。
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就曾在其书中大量使用淮安方言。
明朝时期,“淮语”曾被定为官方用语。
2.词类:1).形容词:胶干的(很干),紧西的(很稀),清冷的(很冷), 业燥燥的(很热),西业的(很热),酷含的(很咸),胶酸的(很酸),雪甜的(很甜), 沃苦的(很苦),聘香的(很香),西辣的(很辣),水汲汲的(很泥泞),温臭的(很臭),筋拽拽的(很有嚼劲),甜不掉掉的(很甜),辣抽抽的(很辣)2)。
动词:拍(PAI,用脚踢),撂(扔掉),惯(摔),倦(踢),优(甩动),火(兴奋),次刚(训斥),直刺(一直走), K(第二声,打的意思),拾当(收拾)3.常用器具:足沟子(竹钩),茶吊子(水壶),把子(刷锅用的),溜列子(蒸笼),小批子(尼龙袋),甲沓气(脚踏车),条树(扫帚),挖子(袜子),孩子(鞋子);4.贬义词:次子(白痴),二衣子(变态),挖头日脑的,椅风做骑,神气六国的,死不烂俺的,哇呜国机的,渗不拉机的,死头眯眼的,眉次目瞪5.常用语:一沃老(一巴掌),看格子(硬币),把拔(屎),汗踏子(吊带衫),上该(上街),看二层子(围观),大汪,小究 / 峡子(小孩),磕堂(坑),国堵堵来气(憋气)6.食品:扬沙玉(马铃薯),沙业(山药),大夹豁(韭菜盒子),坨子(肉圆),浑荡(混沌),提早(猪爪子),滑肉(全是肉)3.淮安方言中声母韵母与标准普通话发音的差异:鸭子:在淮安方言中发【Λ ze】,即近似“阿着”音。
其中,【Λ】为入声,【 ze】为轻声。
七大方言区例子
七大方言区例子七大方言区是指中国的七个主要方言区域,分别是华北方言区、东北方言区、华东方言区、华中方言区、华南方言区、西南方言区和西北方言区。
每个方言区都有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七大方言区的特点。
一、华北方言区:华北方言区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以北京话为代表。
华北方言区的特点是声调较少,语音比较平坦,发音清晰。
词汇方面,华北方言区的方言词较多,而且有很多与京剧、文言文相关的词汇。
语法方面,华北方言区的方言通常省略主语或宾语,语序灵活。
二、东北方言区:东北方言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以东北话为代表。
东北方言区的特点是语音浑厚、音调起伏较大。
词汇方面,东北方言区的方言词较多,且词汇丰富多样。
语法方面,东北方言区的方言通常使用方位词较多,语序灵活。
三、华东方言区:华东方言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地,以上海话为代表。
华东方言区的特点是语音轻柔、音调平缓。
词汇方面,华东方言区的方言词较多,且有很多与民间艺术、饮食文化相关的词汇。
语法方面,华东方言区的方言通常使用方位词较多,语序灵活。
四、华中方言区:华中方言区包括湖南、湖北、河南、江西等地,以湖南话和武汉话为代表。
华中方言区的特点是语音清晰、音调变化较大。
词汇方面,华中方言区的方言词较多,且有很多与民间传统文化相关的词汇。
语法方面,华中方言区的方言通常使用方位词较多,语序灵活。
五、华南方言区:华南方言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以广东话为代表。
华南方言区的特点是音调起伏较大、语音较为细腻。
词汇方面,华南方言区的方言词较多,且有很多与粤剧、客家文化相关的词汇。
语法方面,华南方言区的方言通常使用方位词较多,语序灵活。
六、西南方言区:西南方言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以四川话为代表。
西南方言区的特点是声调变化多样、语音较为粗犷。
词汇方面,西南方言区的方言词较多,且有很多与川剧、土家族文化相关的词汇。
语法方面,西南方言区的方言通常使用方位词较多,语序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