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一带传统的丧葬礼俗(
北方民众丧葬礼仪丧葬礼仪大全
北方民众丧葬礼仪丧葬礼仪大全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关于北方民众的丧葬礼仪。
(1)准备“后事”人生百岁总有一死。
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
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
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
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
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
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
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
(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
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
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
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
(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
气断,全家举哀。
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噙口钱”,背垫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手持线串小面饼,曰“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供停灵期间焚纸用,曰“老盆”灵房门口搭棚,曰“灵棚”,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指魂纸”,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4)着孝孝布白色,。
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披麻”;腰束茼绳拖地,谓之“拦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
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
女儿戴孝同儿媳。
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柿花”孝帽。
吊客中闺女婿、侄婿束孝带,戴平角孝帽;孙婿、外孙婿束孝带,戴“柿花”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
(5)送汤当地叫“泼汤”。
临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
江淮传统丧葬习俗
江淮传统丧葬习俗
王焰安
【期刊名称】《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7)6
【摘要】江淮传统丧葬习俗主要有制寿衣与寿木、设灵与报丧、入殓与吊丧、做七、出殡与下葬等,这些不同的习俗内客间接地表现了江淮文化不同层面的内涵.【总页数】4页(P67-70)
【作者】王焰安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韶关,512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3
【相关文献】
1.当代回族传统制度文化变迁研究--以南北方回族丧葬习俗为例 [J], 马楠
2.乡村传统丧葬习俗的异化与美丽乡村文化建设 [J], 王震
3.当代回族传统制度文化变迁研究——以南北方回族丧葬习俗为例 [J], 马楠;
4.从缅族传统丧葬习俗看缅族的伦理思想 [J], 路洁清
5.从缅族传统丧葬习俗看缅族的伦理思想 [J], 路洁清[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苏丰县、沛县丧葬风俗
江苏丰县、沛县丧葬风俗徐州是古九州之一,位于中国南北交界之处,踞苏鲁豫皖四省,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水系发达,堪称五省通衢、交通要道。
自古以来,徐州各个区县都是四方来客的聚居之地,尤其是丰沛之地,多是唐宋时期由山东迁居而来所形成的本地居民和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的老移民;而在清咸丰元年(1851年)黄河在安徽砀山县蟠龙集决口,来自古齐国、鲁国、楚国等地的人们向丰沛诸地迁徙,并在微山湖沿岸定居下来,成为了居住边外的新移民。
丰县、沛县是汉文化的发祥地,齐文化、鲁文化、楚文化等几大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交流贯通,形成了多元的丰富的文化基础。
徐州地区更是受儒家思想、道教思想影响深远,老子在沛县隐居10年,孔子多次来沛拜访,求学问道。
在此民族、文化、地域、宗教交错大融合的历史背景下,苏北、皖北、鲁西南地区的丧葬习俗大同小异、别树一帜,而论其中表达形式、内容、内涵的丰富性,更以丰县、沛县为代表。
此文实为丰县沛县、苏北地区乃至苏鲁豫皖交界之处最为典型的殡葬风俗。
1、送终苏北地区的老人去世了,不能说死了,这是对死者的不尊敬,要讳言说“老了”、“走了”、“成仙”、“仙逝”、“作古”等。
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旧时交通闭塞,人口流动极为缓慢,乡人大都寿终或病死,弥留之际,亲人们依依不舍,将亡人牵挂亲人。
儿女们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同时给在外的子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
在接到此类通知后,子女一般都日夜兼程,力争与亲人生见上最后一面,若见不上面,则老人死不瞑目,儿女遗憾终生,还会被指为不孝。
当事人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通常情况下会强忍住最后一口气,会出现所谓的“回光返照”,一方面想见儿女们最后一面,另一方面要当着众人交待一下身后事,叫“托家事”。
在亲属的守护下,度过弥留的时刻,这叫挺丧,亦叫做“送终”,老人也是难得的善终,这也是人们通常盼望“五福临门”中的“五福”之一。
爷死舅家大,娘亡娘家大,病危之际,男的要请舅家人来探望,女的要请娘家人来问病,万一病故,好让他们知道人是怎样死的。
焦伯奎:江苏徐州丧葬习俗之三——破孝,孝服可不能乱穿
焦伯奎:江苏徐州丧葬习俗之三——破孝,孝服可不能乱穿满院缟素寄哀情——浅谈徐州丰县西北部丧葬礼之破孝戴孝是徐州丰县民间丧葬礼仪的主要表达形式,在徐州丰县民间丧葬仪式上,缝制孝⾐和孝帽的过程并按照亲疏远近正确穿戴孝服,称为“破孝”。
在徐州丰县,地⽅不同,孝服的制式也有着区别,本⽂中所讲述的丧服制式和破孝的范围以丰县北部,主要以顺河周围为例。
逝者的⼉⼦、⼉媳、⼥⼉为重孝⼦,⼉⼦的孝服标准为孝袍⼀件、孝帽⼀顶、孝抹(⾳ma)⼦⼀条、孝绳⼀根、孝鞋⼀双,⼉媳和⼥⼉了孝服标准为孝袍⼀件、顶布⼀块、孝抹⼦⼀条、孝绳⼀根、扎腿带⼦⼀付、孝鞋⼀双。
其⼉⼦的孝帽同其他的孝帽不同,后⾯缀有⿇穗,重孝⼦的孝抹⼦上缀有棉花,⽗逝,缀在左,母逝,缀在右,⽗母皆去逝,左右各缀⼀朵,此为“捂⽿朵眼”,意为专⼼守丧,不问杂事。
还有的说,丧事办好办差,难免不合众⼈的⼼意,旁⼈说三道四,孝⼦听不见。
孝绳是⽤三股⿇绳编制,两边留穗,⽤以束腰。
在以前孝鞋是⽤⽩布在现有的鞋上裱护,⽗母⼀⽅去世,鞋后跟不裱全留⼀块,⽗母双⽅都去世,则裱全,⿇绳沿⼝,⼉⼦的孝鞋前有的还缀以⿇缨,现在则是买的成品⽩鞋,⼉⼦的孝鞋不能提上,要趿拉着。
⽗母⼀⽅去世,重孝⼦的孝抹⼦是⽤半幅布,五尺半长,垂在脑后⼀股长、⼀股短;⽗母双⽅都去世,重孝⼦的孝抹⼦是⽤整幅布,五尺半长,垂在脑后两股⼀样长。
孝袍缝制的⽑边朝外,就这⼀条,还符合“斩衰”的规制。
孝袍的制式以前是⼤襟式,现在好多地⽅都改为套头式。
它的做法为:⼀丈布出俩袖不算驮肩,意思是⼀丈布中包括袖⼦不包括领⼦。
⽤⼀丈布从⼀头布幅对折,撕下两块以半布幅为边长的⽅布,这是俩袖,剩下的布按照长处对折,从上边对折处两边上袖,缝上,下⾯开叉,领⼝中间撕开,头能套进去且宽裕即可,后⾯再⽤⼀只袖⼤⼩的布,对折从⼀头撕⼀⼩⼝,沿领⼝缝⼀⽚领⼦,称为驮肩。
如果上⼤襟,则从领⼝往下前⾯全部撕开,再⽤⼀块半幅布缝在左⾯作为⼤襟,右边再订三付带⼦系上。
苏北一带传统的丧葬礼俗(
苏北一带传统的丧葬礼俗(摘编)人们历来把死与生看得同等重要。
人死之后家人一般都要进行隆重的丧葬仪式。
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倡移风易俗,死人全部实行火化,丧事也逐步从简,但人们仍然相信所谓“入土为”的“古训”。
因此,不少地方火化后,把骨灰放在棺材内,并用死者的衣服在棺材内凑成人形,封棺下葬。
丧葬礼俗因地而宜,形式多样。
但大同小异,一般较流行的传统丧葬礼俗主要有以下一些形式:一、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
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有没有子女来送终和子女是否全部来送终,是衡量老人是否有福的标准。
在老人进入弥留状态时,家人先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地铺上,如果老人在房间床上咽气,死者要扛屋梁,子女会受人非议。
老人临危时,即开始穿寿衣(俗称送老衣),子女不穿,要请扶塚的人帮穿,寿衣应以奇数,一般为五领三腰。
质量以丝绸为主,现市场寿衣店有专门寿衣卖、质量化纤居多。
忌用毛皮,传说死人穿皮衣转世投胎会变为畜牲。
寿衣穿好后,将其移到靠山墙临时搁成的两张双人凳、三块木板的高铺上,头南脚北。
单亲老人去世,高铺搁靠东山墙,双亲一人去世,高铺搁靠西山墙。
老人一断气,尸体不好再移动,应将手脚理顺、头扶正、眼皮瞑合,并在头前放三酒盅饭,一个香炉,头前脚下各点燃一盏油灯,名为引路灯。
另备一箍香置于死者手中,此为打狗棍,给亡魂路遇恶狗时,作防身之用,免被恶狗所伤。
死者口袋放一块黄烧饼,以便喂恶狗。
有的地方,脸上复盖黄元纸,俗称蒙脸纸。
高铺前的地上放置一旧铁锅,在老人即将断气时,开始在锅上燃寿纸(寿纸又称千张纸,老人生前请道士做好),燃好后,将纸灰放人专缝的白布袋里,扎在死者大腰布袋上。
铁锅继续留用,来人吊唁时,孝子即在锅内焚烧纸钱,以示诀别饯行。
二、报丧:老人咽气后,家属(一般由二儿子)立即奔告亲友,至于远地亲友,指派族人专程前往报丧,报丧者到别人家不能进门。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有很多,下面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1.为逝者按照传统礼仪举行告别仪式,并在家中供奉逝者的遗体。
2.在逝者葬礼期间,家人和亲戚会穿上纯黑色的服装,并在逝者的灵柩前鞠躬、拜祭。
3.在逝者的葬礼中,会有人打扮成鬼的样子,跳起来打扰家属,以此表达对逝者的思
念之情。
4.在葬礼后,家属会在家中放置供品,并点燃香烛,以祭奠逝者。
5.为了纪念逝者,家属会在葬礼后的第七天、十四天、二十八天、四十五天等特定日
子举行祭祀活动,并点燃香烛、供奉食物等。
6.在葬礼后的一年内,家属会举办为期三天的大型祭祀活动,以纪念逝者。
苏北低俗葬礼消亡史丨真实故事
苏北低俗葬礼消亡史丨真实故事47岁的尹国沂嘴里叼着烟,眯着眼,双手不停闲地准备着自己的箱子,里面有各种物品——唢呐、锣鼓、小号、话筒等等。
他是尹家班表演团队的班主,这个班子主要从事江苏省东海县周边农村丧事喜事的表演工作,而这个话筒就是他权力的手杖。
接下来的五六个小时里,他将拿着他的话筒,指挥一场胸有成竹的全系表演。
尹家班的成员还有他的儿子尹杰,20来岁的尹杰是个吹笛子的好手,小时候在班里还因为表演这项才艺得了奖状。
但是每次外出表演,和劲爆的摇滚音乐与歌舞相比,他的表演总是门可罗雀。
除了尹家人,尹家班的其他成员来自同村或隔壁村县。
前前后后大致十个人坐在一个破旧的大货车上,前往东海县的望西村参加演出。
即使做这件事已经超过三十年,尹国沂仍然充满热情,但大家心里都清楚,这和辉煌时期的他不可同日而语。
望西村桥口来到望西村的尹国沂,指挥着班子里的人开始在村口搭台子,两个客厅大小的木板上铺着红地毯,被下面层层钢架支撑着。
其他的唱吹班也搭在逝者家周围,离他们不过10米的地方,十分紧凑。
他一只手叼着烟,一只手拿着诺基亚手机摁出屏幕上的时间——16点30分,距离正式演出开始还有几个小时,但是台子附近已经开始聚集起寥寥数人,中年妇女抱着小孩在周围踱步。
江三儿的老父亲年逾80病逝,根据望西村的传统习俗,江三儿和两位哥哥需要在地上依次铺满稻草和草席,把父亲放在上面,头朝正门,等待父亲的离去。
这里的人相信只有这样逝者的灵魂才能走出家门。
但荒诞的情况发生了:兄弟们在父亲快要驾鹤西去的时候,把他放在草席上,结果没死,又更精神了,又赶紧把父亲抬回床上,等待下一个他们认为快要不行的时刻。
就这样,一晚上要把濒死的老人上上下下搬个好几回。
今天是老人过世的第三天,逝者家门口有吸引全村的歌舞表演,在农村葬礼的观念里,葬礼办的越热闹,主家越有面子。
年近半百的三兄弟请了一个唱吹班,女儿们也请了一班,老人孙女因为家境宽裕也随了一班子表示孝心。
今夜三个班底同时演出将会非常隆重。
谈谈殡葬习俗
谈谈殡葬习俗各地的殡葬习俗有共通之处,也有较大的差异,最近因有亲人先后离世,也让自己切身了解了不同地方的殡葬文化。
苏北农村的殡葬习俗延续了很多年代,新近有了一些改良,如从原先的土葬改为火葬,并统一划出了墓园,逐步将零散的墓地迁往墓园统一管理。
除此而外,就是厚重的老习俗了:火化和落葬的两个日期一定要请专人占卜出吉日,算出来哪天就是哪天;如果逝者的阴历祭日,无论年、月、日加7,结果都没有沾上带“7”的数字,那么需要由逝者的儿媳妇到周边的一百户人家去讨要些许米面,于落葬之前做成百家饭,分给逝者的儿女,且要一顿吃光,图个吉利;苏北农村要求逝者最好在家中故去,并将灵堂设立在逝者的长子家中,披麻戴孝的子女们坐在铺满柴草的地上日夜守灵,一直要持续到落葬当天。
期间,会有亲友带着纸钱陆续前来祭拜、磕头、逝者子女代为烧纸;火化那天儿子随着灵车前往殡仪馆,一路播放哀乐、一路抛洒纸钱,然后排队等候火化,当天将骨灰敛入骨灰盒中一路带回,仍放置在长子家中供奉,直至落葬。
落葬,是当地最最重要的仪式。
天刚蒙蒙亮,搭建户外灵棚的人便驱车前来,待至灵棚搭建完毕,亲友们相帮将原本安置在室内的灵堂迁室外的灵棚内。
此外,还要搭建舞台,摆放音响,供乐队、演唱者使用。
落葬这一天,也是所有亲朋好友正式来参加葬礼的日子。
其他亲朋都可以自行前来,在灵堂里正式磕头祭奠,但所有出嫁的女儿、侄女、孙女、孙侄女则需要专门的队伍一趟趟出发去迎接。
这支队伍最前面是吹吹打打的丧乐队,后面跟着抬着一桌供品的前后两人,桌上摆放一个猪头、一只公鸡、一条活鱼,几盘点心,再后面是逝者的儿子、儿媳、侄媳妇,人人披麻戴孝,儿子手中捧着孝子棒(以柳树树干制成,上裹白纸),队伍从灵堂出发,走到村口去迎接。
在村口换上寿衣寿鞋,一路哭喊着被带到灵堂内。
这样一趟趟地接来所有的出嫁闺女,所有人员到齐,才开始中午的午餐,就是上海俗称的“豆腐羹饭”。
午餐结束,亲友们可以陆续告别,哀乐队根据不同人的点歌开始哭灵,不同身份的亲属将自己与逝者的生平以及与自己的相处说给哭灵的人,然后在悲怆的乐声中,哭灵者开始声泪俱下地以点歌者的身份讲述逝者的生平,倾述对逝者的怀念,逝者的至亲在一旁默默流泪,缅怀逝者。
农村丧礼习俗,15种丧礼流程全揭秘,路祭、泼汤只是其二!
农村丧礼习俗,15种丧礼流程全揭秘,路祭、泼汤只是其二!在农村,地域的不同,农民对丧礼习俗的考究也多有差异,毕竟“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今天我们就主要说一下在北方地区丧礼的习俗。
众所周知,丧礼是一个人存于世间的最后一个仪式,也是众子女表达孝敬的一种方式,古人以“孝”治天下,但在如今的农村,“孝”依旧是考虑一个人好坏的标准之一!今天我们就讲讲关于农村葬礼的一些仪式。
一、倒头纸。
在农村,当家里老人过世,首先要将他移动到厅堂,并且将脚朝内,头朝外,在床头处放“老盆”烧纸!这就是处死后要烧的“倒头纸”!二、入殓。
在农村,过去实现的土葬多用棺材,因此在入殓时,在我们农村要让老人口中有饭,或者用一些古币或玉石放在口中。
三、告庙。
村中老人过世后,忙客不用请,听到鞭炮响自然到,如果过世的是女方,要倒头时给“娘家至亲”报信,而孝子会去祖坟报信,也就是我们农村所说的“告庙”或“引魂”!四、报丧。
如果女方去世,孝子会先向故人的“娘家”报信,而娘家人也会立即扎好“牌坊”来到吊唁!但是对于一般的亲戚,在第二天孝子会逐一报信,一般情况下,孝子报信不能进门,并扣头报丧!五、破孝。
在农村所谓的“破孝”就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做“孝帽”和“孝服”,在我们农村,鞋子也要用白布敷一层!其中,男子多为“羊角帽”,女子多用白方巾裹头!六、设灵棚。
为了方便宾客吊唁,常在厅堂门口设灵棚,众孝子分跪于两侧。
灵棚正中设案桌,放祭祀用的贡品!七、请厨。
在农村,老人过世,一般要三天的时间,在发丧的时候,亲戚前来,主家要管一顿饭,在我这俗称“豆腐汤”!随着农村移风易俗,现在的农村,很少有用鼓乐手的了!但是,请厨却依然存在。
八、泼汤。
在发丧的前一晚上,长子拿着引魂幡,后面孝子会抬着半桶面汤,沿路泼洒!九、破土。
在农村,在发丧的这一日清晨,众孝子一起去选定的坟地,由长子起前三楸土,以后的由忙客代劳,挖坑打穴!十、起灵。
也就是丧葬仪式的开始,亲友送老人最后一程,一般亲近的要行“九头十八揖”,待所有亲朋仪式完成后,仪式正式开始,在我这说是“出丧”!十一、摔老盆。
江苏安葬风俗
江苏安葬风俗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省份之一。
它在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礼仪方面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省份之一。
江苏安葬风俗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备受人们的尊重与称赞。
江苏安葬风俗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古代江苏安葬风俗和现代江苏安葬风俗。
古代江苏安葬风俗包括殡葬仪式,灵车放行仪式,家事表念,金银堆放仪式,善行祭祀,登牌斋戒等。
其中,殡葬仪式是安葬的精髓,灵车放行仪式则是安葬的宗旨。
家事表念,是家人祭拜祖先的仪式,金银堆放仪式是一种对死者的礼节,善行祭祀是一种祭拜死者的仪式,而登牌斋戒则是一种缅怀死者的表示。
现代江苏安葬风俗继承了古代的江苏安葬风俗,但又有所不同。
它着重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以及增强家庭间沟通与抚恤。
比如,“绿色安葬”,它通过埋葬木、塑料和蜡烛等环保材料,以减少不必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家庭分享”,它鼓励家庭成员在安葬期间,开展有助于交流、沟通、抚慰等家庭活动。
此外,现代江苏安葬风俗也注重安葬实践中的各种文化元素,如传统文化歌舞、文学和艺术表演、宗教仪式等,以及缅怀死者的家庭活动,如祭拜、家聚、重新装修等。
这些活动凸显了家庭间亲情及抚慰死者的情感,是传统江苏安葬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苏安葬风俗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贡献。
它不仅是一种尊重死者的仪式,也是对死者的爱和思念。
它保护了家庭传统,让家族更加团结,把家人的爱聚在一起,让家族的心远在一起。
江苏安葬风俗的精髓在于它的礼仪与传统,它既是一种宗教信仰,又是一种文化传统,它把古老的文化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到目前为止,江苏安葬风俗已经与许多家族有着密切的联系,成为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不仅有助于形成家族传统,也提高了家族凝聚力,使家人团结一心。
它使家族长期保持良好的信任关系和友爱关系,使家庭关系更加紧密。
江苏安葬风俗的传承将永远是江苏文化的一部分,将永存于江苏文化的发展史上。
东北地区丧葬流程
东北地区丧葬流程东北地区的丧葬流程有着独特的习俗,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呢。
在东北,当一个人快要去世的时候,家人都会围在身边。
这个时候的氛围是很沉重又带着不舍的。
大家会轻声地跟他说话,讲讲家里的事情,回忆一些美好的回忆,就好像是要让他安心地走一样。
一旦人去世了,那可就有一系列的事情要忙喽。
家人会先给去世的人换上寿衣,这寿衣啊,可都是提前就准备好的呢。
寿衣的颜色和样式都有讲究,一般都是那种传统的中式风格,颜色比较素净,像蓝色啊,灰色之类的。
换寿衣的时候,家人的动作都很轻柔,就像是对待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小心翼翼。
然后就是停灵了。
这停灵的地方一般就在家里的正堂,会把去世的人放在一个门板或者特制的灵床上。
灵床的周围会布置上很多白色的布啊,纸花之类的东西,整个房间都充满了一种肃穆的氛围。
在停灵期间,家人和亲戚朋友就会过来守灵。
守灵的时候啊,大家就坐在旁边,有时候也会唠唠嗑,说说去世的人的好,偶尔也会有几声轻轻的抽泣。
接下来就是报丧啦。
家人会派一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或者靠谱的亲戚,到亲朋好友的家里去告诉这个消息。
报丧的人可不能嘻嘻哈哈的,得一脸严肃,把这个悲痛的消息传达出去。
而接到消息的亲朋好友呢,也会赶忙准备一些东西,然后尽快赶到丧家。
在丧葬期间,还有烧纸的习俗呢。
大家会在特定的时间,在灵前或者外面的路口烧纸。
一边烧纸,一边嘴里还念叨着,像是在给去世的人送钱,让他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那火苗呼呼地烧着,纸灰飘起来,就感觉像是一种思念在空气中飘荡。
等到出殡的时候,那场面可就大了。
灵车走在前面,后面跟着长长的送葬队伍。
送葬的队伍里,家人和亲戚朋友都穿着白色的孝服,戴着孝帽。
一路上大家都很安静,只有偶尔的几声哭声。
到了墓地之后,会把棺材缓缓地放入墓穴,这个时候大家的哭声就更大了,那是真的不舍啊。
葬礼结束之后,还有圆坟的习俗呢。
家人会在几天后到坟前,给坟再修整一下,让它看起来更规整。
这就好像是给去世的人最后的一点照顾,希望他在地下能安息。
焦伯奎:徐州丧葬习俗之报丧、破孝、盛殓……好多民俗都消失啦!
焦伯奎:徐州丧葬习俗之报丧、破孝、盛殓……好多民俗都消失啦!宁隔千里远不隔一块板——说说江苏徐州北部丧葬礼之盛殓诸礼焦伯奎家中的老人一旦过世,在穿好送老衣和指路后,其后有几项议程要接着进行,这些议程都是为盛殓作前期准备的工作。
首先在大门口放一个用秫秸扎制的三角体架子,此称为“纸古栋子”。
上面挂有年岁纸,即逝者多少岁,要挂多少张用白纸或黄裱纸裁成的长纸条,还要用面捏成小面饺子或小面钱,用线穿起来,也是多少岁穿多少个,再挂上几串用金箔和银箔叠成的元宝。
“纸古栋子”的放置方位是男左女右,即如果大门朝南,男丧放在门东旁,女丧放在门西旁。
其次要封门,用宽约七八公分,长约三四十公分的白纸或黄裱纸贴在大门上,如果男的去世,双门关上贴成“/\”状;如果是女的去世,贴成“\ /”状;男女双方皆去世,贴成“××”状。
即陌生人一看封门的形式和纸古栋子的放置方位,便可以看出逝者的性别。
大门两边还要贴丧联和横披,丧联有很多种,故不多复述。
关于横披,有很大讲究,如果是父亲去世,且上面没有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可以写“当大事”;如果是父在母去逝,则不可写“当大事”,可以写“沉痛哀悼”或“萱堂含悲”等;如果上面还有健在的父母或岳父母(公婆),无论逝者是男是女、年龄多大,都不可写“当大事”;父亲、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皆去世,母亲去世也可以写“当大事”。
关于“当大事”的由来,可以上溯至《孟子·离娄下》:“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再者是报丧。
由丧主向大老执列出报丧的范围和亲戚庄址姓名,大老执便差使专门的人分别去报丧,此称为“差信”或“送信”。
报丧第一开始报的是逝者的娘家或岳家。
报丧人到达其亲戚的村上,如果不知其在村上的具体位置,一般是到村口向人打听其具体位置,以免走错,农村对于这类事情很是忌讳。
当准确知晓亲戚的具体位置,这时候也不能贸然进入,则在大门口喊话,等这家的主人出来后,再对其亲戚信息仔细核对,确认无误后,这家亲戚才把送信人领到家中。
苏北宝应的殡葬风俗
苏北宝应的殡葬风俗
苏北地区,特别是宝应地区的殡葬风俗具有地方特色,下面是一些传统和现代可能结合的丧葬习俗概述:
1.离世后的时间节点:
宝应地区重视丧事进程中的时间节点,通常会在亲人去世后的特定时间举行仪式,如去世当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等,并在42天(六七)及100天时有特别纪念活动。
2.奔丧习俗:
长辈去世后,亲属应在太阳落山前赶去奔丧,这是对亡者的一种尊重和及时告慰。
之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再去吊唁也是可以接受的。
3.祭奠与灵堂设置:
在主屋内或搭建的灵棚(孝堂)中停放棺柩,灵棚装饰庄重,挂上死者遗像、挽联等。
亲朋好友会前来祭奠,献花圈、鲜花,嫡亲关系的亲属可能会送孝帐以示哀悼。
4.礼仪流程:
包括净身穿寿衣、停灵守夜、诵经超度、亲友吊唁、出殡送葬等一系列环节。
出殡时,可能伴有吹打乐、纸钱焚烧等仪式,送葬队伍按照一定的规矩行进。
5.丧期禁忌与习俗:
子女或其他近亲在一定期限内需穿孝服,遵守一系列的饮食、行为规范以及忌讳。
丧葬期间还会进行“做七”、“百日”等祭祀活动。
6.殡葬形式:
根据当地政策和近年来移风易俗的要求,火化已经成为普遍选择,但也有土葬的传统习惯存在,具体取决于当地的殡葬改革情况。
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变迁,部分传统习俗可能有所简化或演变,但仍保留了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
由于具体细节受到时代和地区差异的影响,请以实地调查为准。
浅谈苏北丧葬习俗蕴含的佛教思想
浅谈苏北丧葬习俗蕴含的佛教思想作者:慈平来源:《卷宗》2015年第11期摘要:苏北地区的丧葬习俗繁琐复杂,蕴含多种文化因素。
其中,佛教长时间影响了这一文化习俗,具体表现在土葬与火化的结合、佛教僧侣的参与、含有灵魂不死、因果报应等佛教思想以及佛教文化实物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苏北地区;丧葬习俗;佛教思想;火葬苏北地区拥有在江苏乃至中国都独树一帜的丧葬习俗。
它的形成受地理因素、传统的生产方式、儒家伦理道德、封建社会中的宗法制度以及等级制度、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影响。
其中,儒家思想起了主导作用,而佛教则长时间影响了这一文化内涵。
虽然苏北各县市的丧葬习俗略有不同,但在整体上有诸多共性,而蕴含的佛教思想就是其一。
本文仅就苏北丧葬习俗蕴含的佛教思想做简要的论述,以弥补前人研究缺憾。
1 土葬与火化的结合儒家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①。
古代中原汉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普遍实行土葬。
但处于汉地的苏北地区却盛行佛教才提倡的火葬。
佛教倡导火葬,是因佛教始祖佛陀死后,火葬以取舍利,弟子遂效仿。
佛教传入中原后,僧侣率先继承了这一制度。
此后佛教经统治者的大力提倡,迅速蔓延到中国各地。
汉人们在接受佛教的同时,自然也接受了火葬习俗。
佛教在传入苏北地区后,火葬之法也随之传入,对下层民众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但是,由于苏北紧邻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地区,儒家思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封建伦理思想根深蒂固。
因此,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进行碰撞和交融的过程中,火葬之法到了苏北也发生了变化:改变了纯粹的火葬,形成了半火葬的特殊现象。
半火化,即将死者的遗体并不是全数火化,而是在火化实施时留一部分。
这种情况在苏北地区很常见。
土葬与火葬相结合,改变过去全躯土葬的做法,就是将死者火化后,将其骨灰放入棺材之中,仍用土葬。
苏北地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于是早在历史时期就形成了一套以土葬为主要形式的儒家丧葬习俗,佛教的传入,火葬有着土葬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深受下层民众的欢迎。
苏北清明节的习俗
苏北清明节的习俗一、祭祖清明节是祭祖的重要日子,苏北地区的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坟扫墓,悼念祖先。
在苏北地区,祭祖的习俗十分隆重,通常一家人会早早地起床,整理祭祖用的祭品和祭祀器具。
祭品有鸡鸭鱼肉、青菜、水果、米饭、饼子等等,有些地方还有要点燃香烛。
悼念祖先之后,人们会在祖坟前点燃纸钱,祈求祖先在天之灵得到安宁。
二、踏青苏北地区的清明节也有踏青的习俗。
人们会在这个时节走进大自然,去郊外的公园、草场或是郊野进行踏青游玩。
许多人会选择到郊外的江河湖畔、山坡花开水清地方,观赏春景,享受春色。
在苏北地区,踏青时家家户户都会携带上一些食品,准备好的食品吃下去一路上途中。
一家人在大自然中尽情享受这一美好的春日时光。
三、赏桃花清明节天气宜人,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
苏北地区有赏桃花的习俗。
许多人在这一时节会到有桃花的地方赏花游玩,或者在自家的庭院里种上几株桃树,欣赏那盛开的桃花。
桃花的花语通常是幸福、甜蜜。
因此,许多人对赏桃花也寄予了美好的愿望。
四、吃清明团子清明团子是苏北地区特有的一种食品。
在清明节这天,许多家庭都会自制清明团子,这种团子形似一个小小的球,做团子的食材通常为糯米粉和豆沙馅。
清明团子的寓意是团圆,人们会在清明节这一天为了庆祝团圆家庭,吃上一顿可口的清明团子。
五、踩青龙在苏北地区,有一种叫做“踩青龙”的习俗。
人们会自发成群成队的参与到传统舞蹈中,有的人会扮演神龙、狮子、马等表演道具,然后进行公开表演,场面热闹非凡。
六、放风筝在苏北地区,清明节还有放风筝的习俗。
放风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它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到郊外的草地上放风筝,另一些人则会在家中的院子里放风筝。
风筝飞翔在蓝天白云下,好像在追寻着人们的心愿。
七、草药晒秋千在苏北地区,清明节还有一种叫做“草药晒秋千”的习俗。
这一习俗源自古代,人们会选择靠近湖泊的地方,搜集各种野生的草药晾干,然后用来作药引。
而另一些人则会选择在田间地头、公园或者小树林中的空地上放上一架秋千,草药晒完后,小孩们会上去草药摆几把秋千,玩了一天。
丧葬大全——精选推荐
丧葬⼤全转载:丧葬⼤全作者:易学壁虎丧葬,是⼈的最后⼀项仪式。
所谓丧葬礼俗就是处理死者时殓殡奠馔的礼节与习俗。
在中国的传统⽂化中,丧葬礼俗有着重要作⽤。
它不仅仅是为了避免死者⼫体腐烂⽽加以掩埋的活动,也不只是活着的⼈对死者表⽰悲哀悼念的礼节习俗,儒家通过丧葬仪式宣扬并实⾏“慎终追远”的孝道,统治者通过丧葬制度强调并维系社会等级,达到调控社会的⽬的。
所以,中国的丧葬制度有着极为丰富的内蕴。
随着时代的流逝,繁琐的丧葬制度也⽇趋简化。
我们这⾥介绍的主要是近代江苏各地的丧葬制度。
1.领路经。
病⼈或⽼⼈将死,预先请尼姑⾄床前念领路经。
从寝室到⼤门⼀路插上蜡烛。
⼈在临死前须将其床上蚊帐取起,否则以为⼈死后将会落⼊“⽹⼫城”。
将⼩块银⼦放在死者⼝中,称为“含⼝银”,据说是怕在阴间因为饮孟婆汤⽽迷了⼼。
要将死者移⾄堂屋之中的停⼫床上,头南脚北⾯朝天,⼤开家中的门,以利死者灵魂离去。
亲⽣⼉⼥在⽼⼈断⽓前后烧锡箔寿纸,叫“引路钱”。
门⼝烧纸轿、草鞋,庭中烧锭库以及死者⽣时⾐服数件(但要除去⽪⾐,否则死者来世将变成⽝马)。
2.在吴地,⼈死后以⽔抹⾝,富者以绸绫⼗三件,贫者以布⾐七件给死者穿上,都是有扣⽽⽆纽。
在苏北地区如⾼邮,是在死者停⽌呼吸前穿寿⾐,⼜叫⽼⾐。
寿⾐讲究“五领三腰”。
“五领”为五件上⾐,即衬褂、棉袄、棉袍、罩衫、马褂;“三腰”为三条裤⼦,即衬裤、棉裤、罩裤。
⼥丧改棉袍、马褂为⼤棉袄、夹袄,改罩裤为裙。
有家⼈守夜。
死者头前供⼀碗⽣⽶饭,叫做“倒头饭”。
头前⾜下各点⼀盏油灯,叫“引路灯”(在吴⽂化区域如昆⼭等地,死者脚边点燃的灯称为“长明灯”或“幽明灯”)。
死者脸上盖张黄纸,叫蒙脸纸。
⾄夜请僧尼礼忏,称为“转敛”。
3.丧服。
上辈或平辈⼈死要戴孝,下辈⼈死不戴孝。
⼉⼦披⿇戴孝:头戴⿇布帽(有的帽后垂⿇丝),帽⼦左右两⾓挂棉花球,⽤⽩布做成袍⼦穿在⾝上为孝服,鞋⾯上蒙上⿇布,腰中扎⼀条反搓成的稻草绳⼦。
⼥⼉和⼉媳披发扎⿇,穿⽩布衫裙,脚蹬⿇布蒙⾯布鞋。
江苏安葬风俗
江苏安葬风俗旧时,民间丧葬礼仪程序极繁冗,多封建迷信之举。
大致为:病人弥留之际,家属在场送终;人死后,即派人或发烧角信、电讯将死讯告知亲友。
死者经理发、搌身、更衣后,从停床移置棺盖,用高凳搁于堂屋正中,男称“寿终正寝”,女称“寿终内寝”。
孝子披麻戴孝,焚化“千张”,并请僧道做“法事”。
次日或数日后入棺,并请阴阳先生选定时日“大殓”,将棺盖钉实。
设灵堂,棺前设供桌,正中有遗像或木主,设香口碗、烛台、供晶。
左右挂孝幔,幔前挂孝幛、孝轴、挽联之类。
幔后左为主人,右为主妇,分别向男、女吊丧者“还礼”。
出殡时,幡幛引路,鼓乐齐鸣,家人和亲故送葬,沿途撂“千张”。
逢路口、桥梁化纸。
大户人家的棺木入廓后,家属迎回木主,送入宗祠。
死者亡故后,每隔七天一祭,俗称“做七”,至49天终止。
死后100天称“过百日”,亲属大都放焰口。
至周年,再设祭,称“过周年”。
3年内每日供奉饭菜,3周年时,“满坟”、“脱孝”,不再每日供奉饭菜。
江苏南京历史上丧葬习俗的变迁:清明祭祖,是我国古老的传统。
不过,与以往隆重仪式相比,今天的祭祀活动已是一切从简。
其实,不仅仅是清明节,如今丧葬问题。
清明祭祖,是我国古老的传统。
不过,与以往隆重仪式相比,今天的祭祀活动已是一切从简。
其实,不仅仅是清明节,如今丧葬问题的处理都大大简化了。
但是,在过去,南京却一直有着重丧厚丧的习俗,而且相沿甚久。
整个丧葬过程相当复杂,不仅程序繁多,祭品丰富,而且要求严格,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许有半点差池,否则会被视为对已故亲人的不敬。
重丧厚丧相沿甚久三国东吴时,民俗好治丧,动辄耗费十数万,倾家荡产在所不惜。
东晋、宋、齐、梁、陈,历朝重视丧服,凡治礼者多殚心于此。
唐、宋对一般士庶虽提倡丧葬从俭,但多不受约束,居丧时引酒食肉一如平日,毫不顾忌。
至明代尤甚。
御史高元侃言:“京师人民循习旧俗,凡有丧葬,设宴会亲友,作乐娱尸,竟无哀戚之情。
”一些富家超越礼制,奢办丧事。
力不足者,“称贷财物,夸耀殡送”。
苏北的清明节习俗
苏北的清明节习俗一、扫墓祭拜清明节是扫墓祭拜的日子,是祭奠祖先的传统节日。
在苏北地区,人们会整装前往祖坟,祭拜先人。
他们会带上鲜花、香烛、糕点等祭品,还可能带上酒、肉、烧纸等物品,为祖先献上最诚挚的哀思和敬意。
有些人会提前准备好祭品,然后一大早就出发,赶往祖坟。
一路上,人们谈笑风生,轻松愉快。
到了墓地,人们就会把祭品摆好,然后开始烧香祭拜,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一年风调雨顺。
然后,人们会开始打扫墓地,清除杂草,擦拭墓碑,扫去尘埃。
有时候还要翻新墓碑,重新培土,种上新的鲜花,使祖坟焕然一新。
在祭拜完祖坟之后,有些人还会在墓地待上一会儿,安静地陪着祖先聊聊天,叙叙旧。
这个时候,人们的心情往往是悲喜交集,悲哀的是思念先人,欢喜的是在心灵上得到了一种宽慰和慰藉。
二、踏青郊游清明节正值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时节,所以有的人会在清明节踏青郊游。
他们会找一个时机,约上亲朋好友,踏青郊游野餐。
在苏北地区,郊游的地点通常选在风光秀丽的山水之间,比如泰山、黄山、太湖等著名的景点。
人们在蓝天白云下,漫步山谷,欣赏春风明月,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欣赏春天的美景,体会大自然的真情,这样的郊游自然是令人心旷神怡,精神舒畅。
除此之外,一些人还喜欢在郊游时,带上一些游戏设备,比如风筝、陀螺、飞机模型等,与亲朋好友玩上一番,寓教于乐。
有时候,人们会找一块开阔的地方,就地取材,搭起几个篷车,生起一把篝火,开启一场烧烤野餐盛宴,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也增进了亲情之情。
三、青龙会清明节还有一个特色的活动,那就是青龙会。
这是苏北地区一些地方的传统习俗,人们会组织一场盛大的青龙会,在即兴的表演中,突出油菜花、蘑菇、姑娘等寓意,吸引四方游人。
青龙会通常在田野或者村庄的场地上举行,使用一些传统乐器,比如鼓、锣、笛子等,表演一些民间舞蹈,歌颂自然风光,赞美劳动人民。
同时,在这个活动中,有些人还会表演一些如打狗戏、唱大戏等节目,使得整个青龙会更加风趣有趣。
苏北里下河的“招魂葬”文崔亚崔兆咸
苏北里下河的“招魂葬”文崔亚崔兆咸苏北里下河腹部地区,曾有一相沿成俗的土葬法,即是昔无尸骨、今无骨灰的棺材下葬方式,名曰:“招魂葬”。
当地人认为,人死后必须在阴间有个固定的安身之处,灵魂才不会飘落到荒郊野外,遭受风吹雨打之苦。
若是夫妻先后作古,迹须在一个墓穴里合葬,方能在冥间继续夫唱妻和。
可是极少数成年人在外因死于非命,又找不到尸体,那就只好作“招魂葬”了。
此外,个别死者虽已土葬,但陈年日久,后寻不到其棺木尸骨了,为能使其与其后死的夫(妻)并葬于一穴,也会采取“招魂葬”。
“招魂葬”分繁、简两种作法:一是无尸的“招魂葬”。
丧家也样做斋,设灵堂,但高铺上躺的是用草纸或稻草做成的“遗体”。
该“遗体”也“穿”丧服鞋袜,“戴”丧帽,只是用纸做脸,用墨画上“七窍”。
且以这人工“遗体”收殓入棺并出殡。
二是已寻掘不到旧棺材的“招魂葬”。
其做法较简单,只在茔地以纸画个人像,放入“招魂棺”。
个别讲究的人空也会扎个“遗体”入殓。
当“招魂葬”落坑时,孝子要跪在“招魂棺”的材头前,向八方招呼其亲人的魂入“招魂棺”。
孝子招亡魂时,只可呼其称谓,不可呼其名。
这孝子招魂之法,与为受惊吓的活人叫魂法有近似之处,但是要比前者更为严肃。
孝子招过魂后,阴阳先生手拍棺材头3下,口中念念有词地念出3个咒语(但他人不得听见)。
据说阴阳先生手拍棺材头,不仅能使亡者的魂入到“遗体”里,而且能惊吓走孤魂野鬼们,不敢再纠缠于他,另外,他也能在当方土地神的庇护下,安静地过着冥间的生活。
阴阳先生所念的3个咒语,据说一为“招魂口诀”,二为“安魂口诀”,三是正常下葬所念的口诀。
待“招魂棺”覆盖好土,阴阳先生要在其棺材头的上方处插上一杆“招魂杖”,以使孤魂野鬼见之恐惧。
这杆“招魂杖”上有阴阳先生用红绿两色纸剪成的粗糙图案,呈长条状,竖在坟丘上,与普遍新坟不同。
它们在野外孤伶伶地随风飘拂,似乎透发着招魂者的心酸和忧伤之情。
江苏宿迁办丧事流程
江苏宿迁办丧事流程在江苏宿迁啊,办丧事可是有一套独特的流程呢。
一、初闻噩耗。
当家里有老人或者亲人去世的时候,那真的是一个特别悲痛的时刻。
消息很快就会在家族和邻里之间传开,大家听到这个消息啊,心里都会“咯噔”一下。
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被抽走了什么似的,尤其是近亲,眼泪一下子就止不住了。
二、设灵堂。
这时候啊,家里就开始忙活着设灵堂啦。
会把家里的一个大屋子腾出来,在正中间放上一张大桌子,桌子上摆着去世亲人的照片,照片周围呢,会放上一些鲜花,大多是白色或者黄色的菊花,看起来既素雅又庄重。
桌子前面还会放一个香炉,点上香,那袅袅升起的香烟啊,就好像是带着亲人们的思念飘向另一个世界呢。
灵堂的四周会挂上白色的布幔,整个屋子就充满了哀伤的氛围。
三、报丧。
家里人会安排专人去给亲戚朋友们报丧。
报丧的人到了人家门口,都不会大声嚷嚷,而是很轻声地把这个悲痛的消息告诉人家。
亲戚朋友们一听到这个消息,就会赶忙准备一些东西,比如纸钱啊,香烛之类的,然后就赶紧往丧家赶。
而且啊,大家在路上的时候,心里就已经很沉重了,想着和去世亲人的过往种种。
四、吊唁。
这是丧事期间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呢。
亲戚朋友们来到灵堂前,看到去世亲人的照片,往往就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有的哭得那叫一个伤心啊,边哭还边诉说着对逝者的思念和不舍。
丧家的人呢,这时候就会陪着一起哭,整个灵堂里都是哭声,那种悲伤的情绪真的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吊唁的人还会给逝者鞠躬,一般是三次,表达对逝者的敬重。
五、守灵。
在宿迁啊,守灵也是必不可少的。
家里的晚辈们会轮流守在灵堂里,晚上也不例外。
守灵的时候啊,大家就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那摇曳的烛光和逝者的照片,心里想着和逝者的回忆。
有时候啊,夜深人静了,还会跟旁边的人小声地聊聊逝者生前的趣事呢,虽然笑着,但是眼里还是带着泪花。
六、出殡。
到了出殡的日子,那场面既庄重又哀伤。
一大早啊,就会有专门的丧葬队伍来帮忙。
他们会把棺材抬到车上,这个时候啊,亲人们哭得那叫一个撕心裂肺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北一带传统的丧葬礼俗(摘编)人们历来把死与生看得同等重要。
人死之后家人一般都要进行隆重的丧葬仪式。
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倡移风易俗,死人全部实行火化,丧事也逐步从简,但人们仍然相信所谓“入土为”的“古训”。
因此,不少地方火化后,把骨灰放在棺材内,并用死者的衣服在棺材内凑成人形,封棺下葬。
丧葬礼俗因地而宜,形式多样。
但大同小异,一般较流行的传统丧葬礼俗主要有以下一些形式:一、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
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有没有子女来送终和子女是否全部来送终,是衡量老人是否有福的标准。
在老人进入弥留状态时,家人先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地铺上,如果老人在房间床上咽气,死者要扛屋梁,子女会受人非议。
老人临危时,即开始穿寿衣(俗称送老衣),子女不穿,要请扶塚的人帮穿,寿衣应以奇数,一般为五领三腰。
质量以丝绸为主,现市场寿衣店有专门寿衣卖、质量化纤居多。
忌用毛皮,传说死人穿皮衣转世投胎会变为畜牲。
寿衣穿好后,将其移到靠山墙临时搁成的两张双人凳、三块木板的高铺上,头南脚北。
单亲老人去世,高铺搁靠东山墙,双亲一人去世,高铺搁靠西山墙。
老人一断气,尸体不好再移动,应将手脚理顺、头扶正、眼皮瞑合,并在头前放三酒盅饭,一个香炉,头前脚下各点燃一盏油灯,名为引路灯。
另备一箍香置于死者手中,此为打狗棍,给亡魂路遇恶狗时,作防身之用,免被恶狗所伤。
死者口袋放一块黄烧饼,以便喂恶狗。
有的地方,脸上复盖黄元纸,俗称蒙脸纸。
高铺前的地上放置一旧铁锅,在老人即将断气时,开始在锅上燃寿纸(寿纸又称千张纸,老人生前请道士做好),燃好后,将纸灰放人专缝的白布袋里,扎在死者大腰布袋上。
铁锅继续留用,来人吊唁时,孝子即在锅内焚烧纸钱,以示诀别饯行。
二、报丧:老人咽气后,家属(一般由二儿子)立即奔告亲友,至于远地亲友,指派族人专程前往报丧,报丧者到别人家不能进门。
现如今,通讯方便,打电话也行。
防止乡邻前来吊唁,可写一张禁吊文告,张贴在桥梁、要道口。
有些地方称报丧为“把信”。
不是每个亲属都要把信的,需要把信的亲属都事先族人商定好的,因为习惯上把信的亲属要把孝,把信亲属的多少决定丧事的大小,有的一般亲属就把长房,如果所有亲属都把孝,就叫“满堂孝”。
三、治丧:首先孝子居丧,自死者断气时起,孝子(死者的直系晚辈)穿不缝边的粗麻衣及草鞋,或白布褂子,安葬之前,不沐浴、不洗脸、洗脚,不更换衣服。
连吃饭都不能泡汤,传说是免得死者在黄泉路上要趟水。
表亲(死者的娘家人)到时,由表亲给孝子“撤发”、披麻戴孝,孝子要昼夜轮流守在死者铺旁,以示服孝,叫做“守铺”。
丧家大小人等,因居丧守制,以致家务、接待、饮食等诸事,不能兼顾,族中五服之内妇女,皆有义务前来帮忙。
请有经验的族人主持丧事,分配执事人员任务。
如请阴阳先生相墓地,僧道放焰口、念经、布置灵堂,安葬事宜及亲友食宿安排等,有条不紊,认真进行治丧工作,无须孝子等操心。
国家干部逝世后,一般由工作单位或成立治丧委员会,主持丧事。
其次是“送饭”。
孝子“撒发”后,要到土地庙送第一顿饭,现在没有土地庙,即在三岔路口搭一个芦席棚子。
有的姓氏遵祖训不送饭,倒也省得许多麻烦。
当地人称治丧叫做斋,接待亲友吃饭叫办斋饭。
老人去世,左邻右舍,甚至连过路的人都能吃斋饭,据传吃了腰不疼。
办斋饭的标准,东西区有所不同,西区斋饭,主要是米饭,菜肴只有豆腐卜页一锅下,直到下葬后,才办酒席招待亲友。
而东区自孝子撒发起,每顿都是酒席。
四、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仪中比较重要的内容。
吊唁的方式因地因人各有不同,死者在外的子女接到讯息后,首先要哭悼,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婚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拉劝安慰才停止。
死者亲朋好友前来吊唁时,吹鼓手要吹奏乐器,孝子要主动前去叩头迎接,接下礼品,陪同亲友在灵前叩头或鞠躬。
亲友前来吊唁时,要携带礼品、礼金。
礼金一般白纸或黄纸封好,上面写“折祭X元”、“尊敬x元”、“祭奠x元”等字样,直接交给治丧总管。
礼品有挽联、挽幛、纸钱、花篮、花圈及床单被面等有关日用品。
年老者可用红色,一般不用红色。
死者的娘家人必定要上一幅孝幛,一般是一丈二尺百竹布,上书“音容宛在”等挽联。
“六七”时,要换为蓝色的孝幛。
孝幛要挂在堂屋屋梁二路桁条上,在所有挽联的上首,以显示对死者娘家人的尊重。
五、入殓:人殓过去分小殓或大殓,如有子女外出赶不回来时,可将棺盖暂不钉实,等奔丧回来后,仍可将棺盖移开,好见最后一面,谓之小殓。
大殓即正式封棺。
人殓前,媳妇、女儿等女亲属,要给棺材泥墙,每人手中拿着纸钱,放声痛哭,围着棺材正转三转,反转三转,边转边用纸在棺材四周泥来泥去,意思是泥后棺材不漏水。
接着孝子及亲属送二顿饭至土地庙。
孝子送饭走了,在阴阳先生主持下,开始穿材,即将死者移至棺材内,如是火化者,即用死者衣服投成人形,头南脚北手东西,理线分中,用土包子24个,稳住头、脚,用纸在身上摆平,彩色纸剪成孝子复盖全身,露出面孔。
孝子送饭回来,死者男性,孝子跪在棺材左边;死者女性,孝子跪在棺材右边。
阴阳先生用毛巾包着一面镜子,先给孝子哈一口气,然后给死者揩干脸,照一照镜子。
由孝子请表亲瞻仰遗容,接着亲属依次瞻仰。
瞻仰后,用白方布蒙上死者的脸,升盖,孝子由撒发人收发,将披在颈上的麻取下,男性披的麻留着烧七用,女性披的麻绕在主钉上。
剪儿子头发一撮放在主钉眼中,接着孝子请舅表执斧,死者男性请舅表,死者女性请女方兄弟。
在钉端敲三斧,孝子要大声呼唤:“爸爸,躲钉哟!”或“妈妈,躲钉哟!”,在场亲属,群集棺旁,为哀情所动,有的也跟着放声大哭。
扶塚者在哭声中钉牢了钉子。
六、出殡:出殡又叫“出山”,出殡先要请阴阳先生择吉日吉时,因无防腐设备,尸体不宜停留太久,一般不超过三夜,有时死亡之日,与双亡、单亡有矛盾,也可以双亡在单日择双时,单亡在双日择单时,解决停尸在家过长的矛盾。
出殡前,先要供祭,孝子要跪在大门外,由阴阳先生发旗杆(哭丧棒),孝子为毛棒,孝孙为光棒,重孙为红棒、曾孙为绿棒,以下依次为黄、兰、紫;上供品,摆好鸡、鱼、肉、蛋、豆腐等供菜,长高烛,烧纸钱;众亲友灵前磕头,一般磕头4个,起身后退一步,再作一个揖而退,阴阳先生呼:“孝子孝孙叩谢!”,孝子高升(站立),撤去供莱,棺材移居室外,在四块正砖上落平,孝子前升(向前进),棺材抬起,此时媳妇怀抱四块“金砖”(搁棺的砖),送回自家粮囤上,预示将来要发大财。
媳妇多的人家,会发生争抢现象。
棺材抬走后,媳妇立即开始梳头,据说,谁先梳好,谁先发财,因此,媳妇多的人家,简直就是一场梳头比赛,常引起不少人围观。
出殡队伍均是男性,一般次序为最前头是乐队,鸣锣开道,接着是孝子,按排行先后,后依次是箩担、龙鱼、火盆、灵柩、送葬亲友,沿途明确专人散发纸钱或白纸剪好的铜钱。
出殡回来时,每人要喝一口糖茶,吃事先发好面的面饼,饼涨得越好说明家庭越发达。
此时,有人会看蜡烛燃烧的情况,因为每个孝子点一支烛,依次排列点燃,谁燃的时间长,谁将来寿长。
有的人家孝子出殡回来后,一齐将蜡烛吹灭,倒省去许多口舌闲话。
以前,出殡后,民间还盛行一种茶祭,多数是亲友为死者临行时送行的。
摆茶祭比较简单,也很风趣,备有纸轿、各种供果、茶具、香、烛、烟、毛巾、面盆等日用品,请两位擅长表演哑剧者主持,通过摆桌子、上供果、请亡灵、送亡灵等一系列的细微动作表演,生动活泼,风趣有味。
但这毕竟是一种迷信活动,一般文明家庭不搞这种仪式。
七、下葬:下葬又叫落葬。
家属选好墓址,请阴阳先生看风水立向,孝子烧纸磕头,阴阳先生挖三锹为开山,扶塚者按照阴阳先生定线开井,即挖好坟坑,为下葬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灵柩抬到墓地后,首先用刀头肉(2斤正块猪肉)、龙鱼(两条黄鳝)、烧纸磕头敬神灵,开龙门,即在坟坑壁上挖一个小洞,点放龙烛(蜡烛)两支,烧安息香,然后用松香点燃的火盆,在坟坑内燃烧一圈,用龙鱼在坟坑转一转,名为暖坑。
接着孝子在扶塚的扶驾下从坟坑这边跨越至坟坑那边,叫孝子跳龙门。
阴阳先生收孝子旗杆,发给便服褂子一件,布鞋一双,孝子穿好后,带着龙鱼、火盆回堂,棺材徐徐进井。
阴阳先生升旗杆,奏乐、放鞭炮。
八、悼念:1、供饭。
人死后,家里要留亡灵牌位,每天早、中、晚三餐第一碗饭、粥要先供亡灵,把亡灵牌前一双筷依站牌位上,喊死者称谓,请吃早饭或中、晚饭。
一直供三年捧牌时止。
2、送火。
据说人死了三年,阴间没有灯,死者安葬后,丧家每天太阳不落前,要到坟上烧纸,连烧三年,名为送火。
现在此俗已改,有的人家是一次烧一打火柴.或买个打火机在坟前,就表示以后不送火了。
3、“烧七”。
人们对烧七最为重视“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人之初死,以七日为忌”一腊而一魄成,而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具矣,每七必祭,俗称烧七。
即自先人去世的当日起算,七天烧头七,十四天烧二七,依次类推。
五七为大七,传说冥间第五殿阎王处,设有望乡台,亡魂由两面三刀鬼挟持,登台望乡。
六七又称六虞,不分男女丧,皆由已出嫁的孝女或孝孙女烧,如无亲生者,则由侄女或义女烧,俗称换饭,六七较隆重,一般人家要诵经、放焰口,戴孝者六七之内不得理发、刮胡须,均要在六七时前来剪七头。
并在六七时要办宴席答谢死者生前好友悼念之情。
烧七时间一七要比一七晚,头七上午十一时,二七至七七每七就得向后推迟半小时左右。
参加烧七人数一次要比一次增加,参加烧头七者,每七均要参加,如一次缺席,则前功尽弃,而且对缺席者不吉利。
烧头七时,对是否能参加烧到七七的人要充分估计,烧头七人数越少越好。
每烧一个七,要在孝子披的麻上剪绕一个疙结。
“摸七”烧七那日适逢当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为摸七,孝子要用芦柴到坟上去唤亡灵回来,到坟上先烧纸祷告:“带你回家”,将芦柴放在地上拖至烧七的家里,烧七后再将芦柴拖到坟地,送其回墓。
“犯七”即七期适逢当月初七、十七、二十七。
犯七时,丧家要备祭品到坟上祭拜,烧纸钱。
如三七犯七,即备小纸旗21面,纸做小雨伞一把,插在新坟上,备水一桶,用手向坟的四周泼洒,口呼先人称谓。
并说:“风来旗内裹,雨来伞内躲”。
在七单上,阴阳先生往往说明某月、某日、某时出殃。
所谓出殃,即死者的魂魄,离开平时居所,如被生人不幸撞上,将会遭恶运。
避之则吉,丧家于此日陈列祭品于住所内,按出殃时刻全家避开,俗称避殃或避煞。
据阴阳先生推算,死者三魂七魄在此四十九天之内,仍然聚而不一散,恍恍惚惚,飘荡不定。
即在七单中写明亡魂回家时刻,丧家于是日在死者生前住的房间内,设置祭品,以便灵魂于夜间回来享用,全家则避在其他房屋内,并在烟囱旁树立一根竹竿,顶端扎一纸旗,让死者魂魄好从烟囱内回来,在其房门口的地上散布草灰,翌日天明后,检视草灰如上面有鸡脚爪形的足印,证明亡魂已回来,所以回家之殃名叫回煞(志),亦称殃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