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名作解读与分析
(完整版)高层建筑案例分析——马赛公寓
(完整版)高层建筑案例分析——马赛公寓
高层建筑案例分析
——马赛公寓
姓名:陈彬
勒·柯布西耶是我最喜欢的建筑设计师之一,他是开创现代主义建筑的鼻祖,是20世纪最建筑师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也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他所设计的建筑很多都
举世闻名,当然,也包括今天我要分析的马赛公寓。
勒·柯布西耶认为在现代条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有可以形成安静卫生
的环境。他的理想的现代城市就是中心区有巨大的摩天大楼,外围是高层的楼房,楼房之间有大片的绿地,现在化的整齐的道路网布置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人们生活在“居住单位”中。设计者称之为“居住单元盒子”,
大楼用钢筋混凝土建造,通过支柱层支撑在3.5x2.47英亩面积的花园,这种做法是受一种古代瑞士住宅
—小棚屋通过支柱落在水上的启发,主要
立面朝东和西向,架空层用来停车和通风。
而马赛公寓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
1马赛公寓坐落于坐落于法国马赛boulevard
Michelet 13000 Marseille。自1946年开始设计,
1952年完工。是一座举世瞩目的超级公寓住宅。
左图为马赛公寓的卫星图,我们可以看到建筑周
围绿树环绕,周围景观设计的简单明了。可以说
环境十分宜人。下面我们从各个方面具体分析其
具体组成。
基本资料
马赛公寓一座大型的居住公寓建筑,长165米,宽24米,高56米,18层,其中底层架空,顶层设幼儿园,屋顶为公共活动平台,设
有儿童游戏场,小型游泳池以及成人健身房等;7、8层为公共服务,设商店、餐馆、洗衣房及旅店等服务设施。其余层为居住层,户型多为跃层布置,起居室通高,最大限度接纳阳光;每3层设一中央公共走道。大楼可容377户1500-1700人居住,是为缓解二战后欧洲房屋紧缺的状况而设计的新型密集型住宅。
建筑遗产的文化特性与当代建筑设计
建筑遗产的文化特性与当代建筑设计
面对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和灿烂辉煌的古建筑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精神下很好地继承和体现传统建筑遗产的文化特性,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之路。这是众多本土建筑师都在思考探索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就是要把传之欧美的现代建筑文明同源之木土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富于个性特色的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随国门打开,当代西方现代建筑各种思潮理论、流派如洪水般涌入,“食洋”求化,至今己不觉新鲜了。相反,在“食古”的方面,由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对中国文化传统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否定传统文化的余波未尽,暗流潜行。故而在当今的建筑创作中,欧陆风盛行,盲目模仿、抄袭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大行其道,原因固然复杂,但鄙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研究自己木土历史建筑中蕴涵的文化思想、文化特性倾向,却是一大重要原因。有着传统建筑作为一种古典的形式己经过时、提继承发扬传统的创作不能体现时代精神等等这般错误认知的人不在少数,还有不少人对传统存在片面理解,只看到外表形式的照搬与模仿,而没有体会到更深层的对建筑本质文化内涵的认识。其实中国传统建筑正是以其深厚的文化特性即建筑哲理,影响了整个民族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所反映的成熟高度及其伟大成就,证明了中国建筑不但拥有而且己发展为十分富于中国特色及独树一帜的建筑艺术理论,包括一整套建筑哲理、建筑或环境的空间和形体构图方法。也就是说,当代对中国建筑传统的理性认知应从建筑文化学的角度,从建筑文化特性的把握上去加以阐释和理解。从这个角度分析,相比西方古典建筑文化而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以下这样三大基本特性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新的审视,以吸取其合理的营养,为当代建筑的具体设计思路提供合理借鉴。①对于建筑遗产的文化特性在宏观上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将在下章具体论述。
张永和作品分析
有关材质
土,木
张永和,二分宅
有关材质
石,木
李晓东,玉湖完小
有关材质
· 1997年之后建筑与基地、建筑与城市或者自然风景之间的关系成为张永 和与非常建筑工作室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而对于张永和而言真正意义上完整 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便是从山语间这个项目开始的。
1、建筑分析 1.1概况
建造时间:1998年 建筑面积:430平方米左右 位置:北京远郊怀柔山中 用途:与有人相聚,共享山林野趣 结构:刚梁柱结构,原有梯田的档土石墙被重 砌,是这个空间为数不多的几堵围护墙。空间 其他的截面均用透明玻璃构成,使得周围山色 一览无余。 · 主人:潘石屹 他以前卫著称,被看做是当今中国最 · · · · ·
“非常建筑师”张永和
“为什么中国的建筑师们身在福中 不知福呢?因为中国虽然有5000年 的传统文化,可实际上却是个年轻 的社会。没有太多过去的集体记忆, 面对当今的中国文化,谁都不知道 该如何定位,更不知道建筑究竟如 何做才代表了现在的文化。这样的 情况下,业主和建筑师之间就成了 合作关系,共同摸索新的模式,因 此会经常把许多事情出现许多过头 的设计,但是这种走过头正代表了 一种活力。”
地势较高,又偏居一隅,“土宅”二层阔 大的观景平台可以纵览点缀在山岭沟谷间 的别墅群落。
“二 分”
“土宅”的庭院是一个“V ”字形的向山岭和溪流开 敞的绵延空间。
当代建筑名作解读与分析-吉巴欧文化中心
参与项目学生:徐爽
指导老师:建工学院刘士兴陈凌
当代建筑名作解读与分析
——吉巴欧文化中心,新喀里多尼亚,法国
Tjibaou Cultural Centre,New Caledonia,FRANCE,1998
摘要:本文以吉巴欧文化中心为分析对象,着重分析了建筑师在尊重当地文化、环境、风俗的基础上将一被动式通风系统结合于该建筑独特的结构和形式,巧妙的解决了建筑的通风问题,达到了良好的室内物理环境效果。并希望这次分析方法和思路能对以后的建筑范例分析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单元体,被动式通风系统,双层皮
1998年建成的吉巴欧文化中心,位于南太平洋中心的一个美丽的小岛——法属新喀里多尼亚的南端首府努美亚。它是按照比本土的棚屋形式大得多的尺度,选取原生材料,用现代技术建造的,却极具当地土著文化的魅力。建筑设计达到了“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境界。其设计者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也因此获得了当年的普利兹建筑奖(Prizker Architecture Prize)。而且,有评论评述它为“展现的是一种高技术与本土文化、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结合。”
背景:
吉巴欧文化中心是政治妥协的产物。自1853年成为法属地之后,当地的卡纳克人就与外来统治者之间冲突不断。随着近邻斐济等地的相继独立,卡纳克人在民族领袖吉巴欧(Jean Marie Tjibaou)的率领下,从1975年的重要事件“美拉尼西亚2000”庆典开始,瞅起了一次次以振兴卡纳克本土文化为宗旨的独立浪潮。由于新喀里多尼亚具有丰厚的旅游和矿产资源(世界第三大镍矿产地),法国政府不愿放弃该属地,于是在1988年双方达成妥协的协议,推迟独立,并共同成立“卡纳克文化发展委员会”(ADCK),旨在振兴卡纳克文化,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由法国政府斥资兴建一座卡纳克文化中心。
建筑大师作品分析 萨伏伊别墅分析
萨伏伊别墅
建筑师简介
• 勒·柯布西耶于1887年10月6日出生在瑞士小镇 Chaux-des-Fonds,查尔斯·艾都阿德·吉纳瑞特
• 1920年,在他还是一名艺术家的初期,他就意识到自己的一生即将从事建筑而非严肃的艺术,因此,他更名为勒·柯 布西耶。他从未接受过任何正规的教育,但柯布西耶受到过很多专家的影响。影响他的是著名的建筑大师奥古斯特· 贝瑞(Auguste Perret),并教会他如何使用钢筋混凝土。
建筑特点
萨伏伊别墅
底层架空
• 底层柱子独立支撑,使建筑的从整体外观更加轻盈,而不笨拙和沉闷。 • 萨伏伊别墅在用色上特别纯粹,建筑的外部装饰完全采用白色,这是一个代表新鲜的、纯粹的、简单和健康的颜色,给人以清新自
然的感觉,而崇尚自然也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一大特色。
萨伏伊别墅
半开敞空间
萨伏伊别墅
半敞开空间
萨伏伊别墅
建筑场所特征
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位于巴黎近郊的普瓦西。由勒.柯布西耶于1928年设计,1930建成。
萨伏伊别墅地段为12英亩,宅基为矩形,长约22.5米,宽为20米,共三层。 萨伏伊别墅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面和空间布局自由,空间相互穿插,内外彼此贯通。别墅轮廓简单,象一个白色的方盒子
1-我们如何解读建筑
2021/10/10
18
3. 建筑与场所
黑白图底关系图: 当新建筑置入环境时,空间关系产生变化,而图底关系图可以比较研究新建筑在背景中与城市空间产生的新层 次、新的空间关系。如何考量和分析场所是建筑师设计建筑的首要任务。 西方建筑师设计建筑时,首先会绘制地形的图底关系图,目的是使建筑场所背景空间结构组成清晰化,有助于 建筑师比较新设计的建筑与周围建筑环境的空间关系。
23
对待功能需求的态度:
建筑需要考虑使用者在其中的活动内容和他们的生活习惯,建筑在满足生理、物理以上要求时,创造的3维空间尺度适 意,朝向良好,开窗合适这些同时保证了建筑空间舒适;另一方面,建筑心理要求的满足,很难像上面生理要求那样 按数据可以判断,空间窄与宽,是否符合个人的审美要求,人们体验空间的感觉是什么,这些方面只能因人而论,没 有确切的衡量标准。 人们按自己的需求组织安排空间,从而形成一种内部的秩序。而这个空间也能够表达出使用者的特点,同时也赋有一 定的意义。建筑师的任务不仅是满足业主的要求,还要善于挖掘出业主一般的具体要求下的有意思之处,首先对建筑 任务书的仔细研究解释成为建筑设计的开始,怎样积极影响业主,使设计能够深入到建筑师构想把握之中。
3. 分析手段:涵盖以下建筑的基本问题,它们是我们学习建筑时需要一直面 对的: 1)建筑师的背景; 2)建筑的概况; 3)建筑与场所; 4) 建筑平面分析与功能组织; 5)建筑形体特征; 6)建筑结构形式; 7)建筑空间布局特点; 8)建筑交通流线组织; 9)建筑立面分析;
建筑与艺术的交融——古根海姆博物馆分析
前言
首先,衷心感谢蒋晓风老师一学年的悉心指导!
经过一个学期的《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学习,我运用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所学习到的知识,对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进行了分析。本文将从建筑总体环境布局、功能与流线、造型艺术和空间特点四个角度,全方面地分析了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本文尝试通过理性的分析方法来分析这个非理性造型建筑,并在分析过程中思考与感悟,最终取得了收获。
目录
前言
一.建筑概况 (2)
二.总体环境布局 (4)
三.功能与流线 (6)
(一)功能分区
(二)交通流线
(三)功能分区与交通流线分析图
四.造型艺术 (9)
(一)非线性外形
(二)雕塑式建筑
(三)钛金属装饰外表面
五.空间特点 (13)
(一)入口序列
(二)中央大厅
(三)空间组合方式分析
(四)展厅空间分析
(五)采光分析
(六)广场与高塔——空间序列的终止
六.感悟与收获 (19)
一.建筑概况
名称: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Bilbao,Spain)
建筑类型:博览建筑
设计师:弗兰克•盖里Frank O.Gehry
地点:西班牙毕尔巴鄂
建成时间:1997
建筑规模:建筑占地面积24000m2展览空间面积11000m2
建筑简介:
古根海姆博物馆是古根海基金会旗下所有博物馆的总称,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私人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其中,最著名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为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和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一落成就以独特的造型、特异的结构和崭新的材料立刻博得举世瞩目,它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作。古根海姆博物馆分成十九个展示厅,其中一间是全世界最大的展厅之一。博物馆在建材方面使用玻璃、钢和石灰岩,
当代建筑名作解读与分析-吉巴欧文化中心
参与项目学生:徐爽
指导老师:建工学院刘士兴陈凌
当代建筑名作解读与分析
——吉巴欧文化中心,新喀里多尼亚,法国
Tjibaou Cultural Centre,New Caledonia,FRANCE,1998
摘要:本文以吉巴欧文化中心为分析对象,着重分析了建筑师在尊重当地文化、环境、风俗的基础上将一被动式通风系统结合于该建筑独特的结构和形式,巧妙的解决了建筑的通风问题,达到了良好的室内物理环境效果。并希望这次分析方法和思路能对以后的建筑范例分析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单元体,被动式通风系统,双层皮
1998年建成的吉巴欧文化中心,位于南太平洋中心的一个美丽的小岛——法属新喀里多尼亚的南端首府努美亚。它是按照比本土的棚屋形式大得多的尺度,选取原生材料,用现代技术建造的,却极具当地土著文化的魅力。建筑设计达到了“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境界。其设计者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也因此获得了当年的普利兹建筑奖(Prizker Architecture Prize)。而且,有评论评述它为“展现的是一种高技术与本土文化、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结合。”
背景:
吉巴欧文化中心是政治妥协的产物。自1853年成为法属地之后,当地的卡纳克人就与外来统治者之间冲突不断。随着近邻斐济等地的相继独立,卡纳克人在民族领袖吉巴欧(Jean Marie Tjibaou)的率领下,从1975年的重要事件“美拉尼西亚2000”庆典开始,瞅起了一次次以振兴卡纳克本土文化为宗旨的独立浪潮。由于新喀里多尼亚具有丰厚的旅游和矿产资源(世界第三大镍矿产地),法国政府不愿放弃该属地,于是在1988年双方达成妥协的协议,推迟独立,并共同成立“卡纳克文化发展委员会”(ADCK),旨在振兴卡纳克文化,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由法国政府斥资兴建一座卡纳克文化中心。
公共建筑分析案例
公共建筑分析案例
剖面图在展示当代建筑设计结构方面具备极佳的优势。不仅仅作为讲述一个故事的脉络,剖面更能将建筑内部的空间体验以及内部动线清晰地告诉我们。
优秀的公共建筑能够塑造公众的审美意象。能够让人流不断聚散的文化建筑才可以真正反映出一座城市或乡村的机理。作为地标建筑,这些项目从传统建筑模式中脱身,并且通常兼具多重功能。他们大多汇集一座城市中的众多资源,并未周边带来深远的经济以及社会影响。在规模上,他们也具备空前的尺度。
路易斯安那州立博物馆和体育名人堂位于历史城市纳契托什,路易斯安那州将两座对比鲜明的建筑,大学体育馆和十九世纪的法院合并在了一起,以此提升了游客在其中的体验。设计力求在体育与历史、过去与未来、承载者与被承载者之间建立对话。
建筑“简单”的外表,覆盖着打了褶的铜面板,暗示着百叶窗和护墙板附近的种植园,与内部曲线美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外墙上的百叶窗可以控制光、视野和通风,这样的外观看起来更有活力,并通过以前的建筑装饰实现了表面的清晰度,流动的内部空间始于入口处,它引导着游客开始进行令人回味参观游览。
项目的剖面展示了田径运动作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在室内空间构成上产生的流动感以及对内部空间的延伸。当你置身于该空间时,会感觉到空间在视觉中流动。
在巴黎,盖里希望设计“一艘能够成为法国文化象征的飞船”。为了向根植于自身19世纪法国文化表示尊重,盖里使用先进的科学
技术为建筑创新打开了大门。
路易威登基金会艺术中心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外形呈半透明
的云朵状,采用玻璃、金属、石块和木头的混合结构,顶部的玻璃棚罩达13500平方米,内设永久收藏、临时展览和艺术作品展厅、11个画廊以及300多人的礼堂。
当代建筑发展趋势与潮流——近十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作品思想分析
步入21世纪以来,现代建筑的基本原则仍然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普利茨凯建筑奖2000-2008 年度获奖建筑师的建筑设计创新进入了一个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发展的新现代主义 建筑阶段,这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理性回归,普利茨凯建筑奖2000-2008年度的获奖建筑师的建筑 设计创新就体现了这一发展趋势。2000-20013年度普利茨凯奖获奖建筑师是促进新现代主义建筑 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建筑思想和设计原则与现代主义建筑具有类似之处,但同时更加强调社会性 和可持续性,增加了现代主义建筑原则中没有涉及到的社会文化和生态的问题而创新。
历史传统继承的理念
菲利浦·约翰逊等的引用历史性要素理念
菲利浦·约翰逊等获奖建筑师重视历史传统,强调在建筑设计创新中引用历史性要素,比如通过建筑符号、 建筑比例、建筑材料等来突出建筑的历史性。他们的这一建筑理念与现代主义全面反对装饰、反对历史风格形 成鲜明对比,增加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历史文脉性而创新。
伦佐·皮亚诺等的传统与现代融合理念
对其进行修正、充实和扩展,进而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建筑。为此,首先重温一下现代主义建 筑原则:一是在功能上,强调功能是设计的中心的目的,讲究设计的科学性、方便性、经济效益性;二 是在形式上,提倡采用简单几何造型,反对附加装饰;三是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综合考虑时间 因素,提出四向度的时间一一空间构图手法;四是提倡建筑形式与内容一致,将机械理性的理念应用于 设计中,形成了带有工业化特征的机械美学;反对复古,要创时代之新,新的建筑必须有新功能、新技 术;承认建筑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提倡两者结合。虽然这些普利茨凯奖获奖建筑师的建筑设计创 新特征各有千秋,但事实上它们都是对二战前现代主义建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
高层建筑案例分析
高层建筑案例分析—帕拉玛塔广场大厦分析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脱离地面,接近苍穹的渴望,在当今社会,用地愈加紧张,技术也愈加成熟,各种各样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高层建筑不仅解决了很多如节地、拥挤及环保等城市问题,更成为各个国家及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成为所在地区的“名片”,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该地区的形象定位及经济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心耸立,他们往往位置险要、造型突出、视觉效果强烈,作为现代建筑技术的结晶,成为展示城市发展成就的有效手段。
高层建筑的发展得益于载客电梯的发展和使用,而其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发展起来是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近三十年以来,由于一系列全新结构的出现及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为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出现创造了条件。高层建筑除先进的结构体系及轻质、高强材料以外,其内部诸如自动控制的一系列消防、报警、通讯、高速电梯及管理监测等系统,离不开计算机与电气化,因而它是二十世纪科学技术成就的体现。
目前,作为城市地标的高层建筑十分多见,担负着集办公、商业、居住等众多功能,它们大多是某一地区的综合体建筑,朝着智能化、多样化及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以下以澳大利亚帕拉玛塔广场大厦为例,解析当今高层建筑的发展现状。
澳大利亚帕拉玛塔,是西悉尼的市中心,为悉尼地区内第二重镇,澳大利亚第三大经济区,是澳目前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随着西悉尼的崛起,被誉为“西部三热点心脏”之称的帕拉玛塔,成为了备受关
注的投资热点。帕市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帕拉玛塔市举办了一个
比赛,要建造一栋商业高楼,
白色派建筑浅析
迈耶曾经说过:“我对于特 殊颜色与材料无关的光与影非常 着迷。白色创造了一种中性的表 面,在这个表面上会出现空间感, 并增强人对空间的结构感和在序 感。白色允许光和影的奢华表演, 使建筑物沉浸在光线中,光线沉 浸到每个角落,因此我们可以最 纯粹最基本地感知到光线的存 在。”
起源与发展
Origin and Development
起源
二战后,建筑设计倾向于暴露材料本色(即建筑只用砖、木、纸、 水泥、玻璃五种材料,而且还尽量使用工厂成品)。 1969年召开的 “从事环境研究的建筑家会议(简称CASE)”展览了五个青年建 筑师:彼得·艾森曼,迈克尔·格雷夫斯,查尔斯·格瓦斯梅,理查 德·迈耶和约翰-海扎克(也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纽约五 )的作品, 引起建筑界的重视。由于他们与当时流行的黑色方式不同,他们设计 的建筑的基本色调全部采用单独的白色,体现了简单朴素的风格,因 此也被新闻媒介和评论界称为“白色派”。
可是为什么六号住宅会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这就要与之前的 作品对比了。
一
三
号
号
住
住
宅
宅
大家可以看到,虽然三号住宅略显复杂,但依然只是两个长方体体块重叠而成, 而一号住宅就更简单了,是个方方正正的体块 。埃森曼前几个住宅大多类似 HouseI,都起源于立方体。也就斯说,埃森曼前5个作品,还是遵循传统的欧几里得 几何学。但住宅六,则完全脱离了传统几何学。
西方当代建筑设计手法剖析与研究
西方当代建筑设计手法剖析与研究
摘要:西方当代建筑有很多创新点,其包含建筑的形式、风格的创新,也包含经济适用的创新。解析蕴涵于西方当代典范性建筑作品中的优秀建筑设计手法,可以再现世界一流建筑师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与方案创作过程,使我们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合理借鉴西方先进的建筑创作经验,避免肤浅而低层次的盲目追崇。本文就西方当代的建筑手法进行的剖析与研究,希望藉此抛砖引玉,以求精言。
关键词:西方当代建筑设计手法剖析与研究
1.前言
建筑设计手法是落实设计构思,解决设计问题的技巧或手段,这是许多建筑师与建筑学者的共识。对建筑创作而言,设计构思是方案设计的根基,设计手法则是落实设计构思的手段、技巧或技法。手法作为建筑创作的方法和手段,成为建筑师进行创作的必经途径。建筑设计手法是具体操作层面的“技巧”或“手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于优秀的建筑设计方案而言,设计构思是居于首位的创造性劳动,是方案设计的根基,而建筑设计手法则是服务于设计构思,落实设计构思的手段、技巧或技法,两者存在本质的区别。建筑设计手法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而且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建筑审美观念的变异和建筑功能的日益复杂,不断更新换代,不断演变发展着。
2.“化体为面”建筑设计手法所谓化体为面,其实是将面从体中抽离的一个过程。任何形式都是由点、线、面、体等基本要素所构成,各要素有其自身的几何特征和空间维度。建筑形式同样可以视为将各类建筑构件抽象为点、线、面、体并组合在一起。然而与其他形式有所不同,建筑一直以来多以“体”为形式构成之主角,重功能、重技术、重经济,反对任何装饰而推崇仅以简洁的“体”量合为其造型设计的重要法则。在着重使用“化体为面”设计手法的建筑方案设计中,建筑师往往是通过这些具体处理手段的多种并用和重复使用来达到更加强烈和彻底的“化体为面”效果。“化体为面”设计手法对建筑“体”的剥离,尤似剥洋葱一般,层层可见新鲜;由此可见,“化体为面”中的“面”源自于“体”,但相对于“体”有着更丰富、生动的形式表现。
“世界建筑名作赏析课件”
位于悉尼港口
歌剧院作为著名的现代建筑,其独特设计常常被视 作澳大利亚的象征性建筑。
设计拓展
歌剧院的设计崇尚开放性,其丰富的活动及节目种 类在澳大利亚和国际艺术圈都享有很高声誉。
的建筑样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伴
随基督教的兴起,哥特式建筑逐渐形成。
3
现代时期
工业时代在建筑中有了极大的应用,混 凝土结构的出现,现代建筑风格的出现, 当代建筑无疑是现代学问及科学的象征 之一。
2. 罗马斗兽场:古罗马建筑的杰出代表
建于公元70至80年代
斗兽场是罗马建筑艺术中的精华之一,体现了古罗 马的建筑美学和工程技术。
目前,圣家族大教堂建设已经持续了差
不多100年。增添非常多有魅力而又热闹
的纪念元素,生动诠释了高迪的奇幻世
界观。
10. 印度泰姬陵:爱情与美学的结晶
位于北方的阿格拉,建于公元163 2 年
泰姬陵是一座巨大而精致的建筑群,独特的大理石 材质和精湛的建筑技巧令泰姬陵成为世界七大奇迹 之一。
爱情故事
泰姬陵是为了纪念王妃,也是帝陵。建筑中反映了 一位皇帝的厚爱,这座美丽的陵墓旨在纪念他与他 的妻子之间的爱情。
文化遗产
巴黎圣母院被列为世界文化 遗产,是法国历史的体现, 是巴黎市民及游客必不可少 的旅游胜地。
4. 英国伦敦塔桥:工程技术与建筑美学的完 美结合
现代建筑大师之柯布西耶解析
“光辉城市”理论提
柯布西耶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光辉城 市”理论,该理论强调功能主义、理性 主义和现代主义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该理论强调城市规划应该注重阳光、空 气、绿地等自然元素的引入,以及交通 、公共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光辉城市”理论主张通过科学的规划 和设计,创造宜居、高效、美观的城市 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03
柯布西耶代表作品解析
朗香教堂
建筑设计
朗香教堂是柯布西耶的代表作之 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和光影 效果而著称。教堂的外观呈现出 一种粗犷、原始的风格,与周围
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室内设计
教堂内部的空间布局和装饰也充 满了创意。柯布西耶运用了大量 的混凝土和光线,营造出一种神
秘而宁静的氛围。
历史意义
实践案例:昌迪加尔城市规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昌迪加尔是印度的一座城市, 柯布西耶曾参与该城市的规划 与设计。
在昌迪加尔的规划中,柯布西 耶运用了“光辉城市”理论, 注重功能分区、交通组织和公 共设施布局。
他设计了宽阔的林荫大道、绿 地公园、商业中心和住宅区等, 使昌迪加尔成为一座现代化、 宜居的城市。
对当代城市规划影响
03
社会意义
马赛公寓代表了柯布西耶对于现代城市居住环境的思考和探索,对于后
来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作品赏析PPT(与“建筑”相关共40张)
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作品赏析
密斯凡德罗
• 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现代 建筑大师之一。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 建筑涉及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 空间的新概念。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 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不少 作品结构几乎完全暴露,但是他们高贵、 雅致,以使结构本身升华为建筑艺术。
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New National Gallery)
时间:1962-1968年 地点:德国,柏林
密斯的名声,从1929年设计巴塞罗 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开始,走过40 年的人生,为他的祖国设计的新国 家美术馆,标志着人生最后乃至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与项目学生:巢尔康孙彦沈宏伟薛振
华指导老师:刘士兴陈凌
当代建筑名作解读与分析
——波尔多住宅,波尔多,法国
MAISON A BORDEAUX,BORDEAUX,FRANCE,1998
前言:建筑范例分析是学习建筑一项十分重要的方法与手
段之一(尤其对于低年级阶段)。在掌握一定量的资料文
字,图片,包括建筑平,立,剖面图之后,运用逻辑的思
维和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对该建筑在功能/空间,材料/
建造,场所/基地等几个基本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吸取其
中一些成功的设计手法,并以此作为今后建筑设计的借
鉴。
摘要:以波尔多住宅为
例,通过计算机三维虚
拟(动画)这一主要手段,使人们对其外部形体,内部空
间以及设计中的许多别具匠心之处有一切身体验,从而使
人们更真实地体验该建筑,感觉就像亲身游历于其中一般。
最后希望此成果能对建筑系今后的教学起一定的借鉴作
用。
关键词:私人住宅、公
共性与私密性、空间、
形态、功能、升降机、
混凝土开口
概况:一对夫妇居住在波尔多一所古老而美丽的房子里。
8年前,他们曾经想要一个新房子,或许是一个非常简单
的房子。他们一直在关注着不同的建筑师。
之后,丈夫遭遇车祸,几乎丧命,但他活了下来。如今他
需要一把轮椅。
两年后,这对夫妇又重新开始考虑房子问题。现在对丈夫
而言,老房子和中世纪城市已经变得像个囚室,而新房子
则可使其摆脱这一切。
“和你料想的相反,”他告诉一位建筑师:“我不想要一个
简单的房子,我要一个复杂的房子。因为这个房子将定义
我的世界……”。他们买下了一座可以俯瞰城市全景的小
山。
这位建筑是就是库哈斯。
库哈斯的建筑创作首先是现代主义的,然后以此为基
础加入了造型上与社会意义中的若干内涵。并以此作为其
建筑创作的显著特征。从深层次讲,库哈斯受到超现实主义艺术很深的影响,希望通过建筑来传达下意识,传达人类的各种思想动机。建筑具有某些解构主义的特征,同时也具有通俗文化的色彩。因为来自理性主义非常强烈而有极具创造力的荷兰,他的设计企图是解构、超现实的道路,这就是所谓布罗德彭特称之为“高度直觉的解构主义”。
库哈斯在这个设计中面对的是一个劫后余生、依靠轮椅的业主和一座可以俯瞰全城的基地小山。他设计了三个相互叠加的房子(盒子)。最底下一层为穴状,用于家庭中最为私密的生活。最上层的房子被分为一个夫妇用的房子和一个子女用的房子。最重要的房子被夹在两层之间,是一个玻璃的架空层,被用作起居室。一个长3.5米、宽3米的电梯在3层房子之间穿梭;电梯的移动或悬空,空间发生着变化。紧邻电梯,有一片贯穿建筑的整墙----成为男主人的真正个人天地。这座建筑充分运用了升降机的特点。升降机的地板被用作是可以变化的楼板。随着升降机的上下,升降机的楼板在地下层----架空的一层----相对封闭的二层之间游动,形成了魔幻神奇的效果。虽然乍一看室内仍然是现代建筑简洁的装饰手法,但底层的混凝土弧形通道、一层透空和二层封闭之间的对比、二层小而多的圆形窗洞、墙上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和古典风格的座椅----种种手法,都加强了这种魔幻效果。
这座建筑反映了超现实主义对库哈斯的影响,也反映了库哈斯在探索用建筑反映下意识的尝试。
外部形态:库哈斯善于对建筑学范畴中的各种创作观念和创作手法进行反思,不断的针对设计项目提出新的模式(包括行为模式、功能模式等)作为建筑造型的基础。因具有“反思”和“模式创新”的特点,使得有些理论家将库哈斯归入到“解构主义”的流派中。
库哈斯设计了这个房子,或者实际上说,3个相互叠加的房子。波尔多住宅采用了水平而非垂直的线条,将住宅设计成为一个"夹心三明治"。这也恰恰是我看到这个建筑时留下的第一印象。
疯狂的造型能力.不知是血统的原因还是地缘的影响,库哈斯的建筑总是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别形式.对于初见者而言,他的作品的形式总是在第一位的,而创作逻辑则是第二位的.尽管库哈斯在不同场合总是力图纠正这种印象;但不可否认,库哈斯的造型能力保证了他的最终成功。
公共性与私密性:源自对范沃斯住宅的思考,住宅的私密性首先体现在住宅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上。保持住宅内部的私密性,使之免受外界干扰,是传统私人住宅的基本特征。以赖特的草原宅为例:建筑退后道路边线,通过矮墙或灌木使之与公共交通相分离;住宅的入口
向内凹入,遮蔽于低矮屋檐之下;临街的窗户窄而高,住
户可以观察外面的世界,而行人则难以窥视室内活动。与
草原住宅相反,密斯的范斯沃思住宅(1946年)是建筑师
对住宅私密性发出的一次挑战。如果说范氏住宅是建在远
离喧嚣的一片净土之上,住户的私密性还不至于受到最严
厉的挑战的话,那么在休斯顿拥护不堪的贫民区,设计并
建造一所全透明的低造价住宅则需要非凡的勇气和胆识。与玻璃住宅的一往无前相比,库哈斯的波尔多住宅则显得更近人情。在表达出虚与实、开敞与封闭、变化与永恒的对比的同时,也保持了必要的私密性。波尔多住宅采用水平而非垂直的线条,将住宅设计成为一个"夹心三明治",完全开敞的起居空间和极度封闭的卧室表达出建筑师对住宅私密性的理解。
工作空间回归生活空间就西方而方,严格意义上的私
人住宅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久远。在中世纪的欧洲,
住宅往往与家庭作坊、店铺、交易市场等合为一体,那时一间大"住宅"往往可以容纳几十人(亲属、雇员、学徒、佣人、房客),由于缺乏独立的房间,获得私密性这一基本需求受到很大的抑制。大约从17世纪开始,富有的欧洲城镇居民已经有条件使创造财富的活动与家庭生活相分离,作坊、店铺、市场逐渐独立出去并以新的建筑形式出现。这一分离不仅消除了噪声和污染,而且避免了雇员、学徒、客户、供应商对家庭生活的干扰。住宅第一次成为相对清洁、安静的地方,而生活空间也便成为与工作场所相对立的概念。今天,私人住宅已经成为一种可以渗透的结构,可以接收、传送图象、声音、文字、数据。这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一切事物变得既不远,也不近,成为一种没有距离的世界。当数字化技术充斥了现代生活,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新的公共性。目前,大约有两千万美国人将住宅作为主要工作场所,而这一数目还在不断地增加。网络技术使得家庭办公成为可能,办公空间成为现代住宅的新内容。
在18、19世纪,对于医生、律师等职业来说,家庭办公这一现象并未消失。但那时的办公空间往往是一间独立的、封闭的房间,而现代住宅中居住空间和办公空间则像丝带一样交织在一起,你很难说出哪里是开始,哪里是结束。
工作与生活相分离使得居住、办公、商业、文化等建筑类型各自形成鲜明的特征。但随着二者的融合,各种建筑类型之间的界线也将淡化。波尔多住宅的建筑规模已远远超出通常的需求。在这里,展示户主收藏的艺术品成为住宅公共性的体现。在波尔多住宅,藏书空间几乎居住空间的图书馆。
与起居室一样大,因此你很难确定波尔多住宅到底是一个带有图书室的住宅,还是一个带有居住空间的图书馆。
“空间分析”——升降机的运用——“魔幻效果”:
建筑共三层,最
低一层呈穴状,即在小
山上挖出一系列大洞
穴,用于家庭中最为亲
密的生活。
最上层的房子被
分为一个夫妇用的房
子和一个子女用的房
子。
最重要的房子几乎是无形的,被夹在两层之间:一个玻璃间——一半在内一半在外——用作起居室。
男主人有属于自己的“房间”,或者更精确地说,一个“车站”。一架长3.5m,宽3m的电梯在3层房子之间自由穿梭。当它“锁定”在某层或悬在空中时,其计划和性能也相应变化。贯穿各层房子,紧邻电梯处有一道整“墙”,其中容纳着丈夫可能需要的一切——书、工艺品以及地窖里的葡萄酒……
从电梯从首层进行到顶层的系列照片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三层建筑中的两块楼板在大多数实践内不是完整的,或者说这幢房子由于两块3m×3.5m的洞的存在而有了三段不同的经历。这些洞只有当升降机运行到当前层,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当男主人在当前层活动的时候才被填满,这一层才是封闭的、完整的。庭中的其他成员可能一直在以
一种宽容的心态容忍
着男主人给他们带来
的不方便。
电梯的运转无时
无刻不在改变着房子
的布局,它的心脏就
是一部机器。
由此,我们不得
不佩服库哈斯的空间设计能力,因为设计师真正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让空间在建筑中真正唱主角”。其中有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