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人称代词PPT(含基本情况、“其”字、单复数、演变)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PPT(含基本情况、“其”字、单复数、演变)课件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PPT(含基本情况、“其”字、单复数、演变)课件
(二)古代汉语中没有第三人称代词。代表作有: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 》、高名凯先生的《汉语语法论》、郭锡良先生的《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与
发展》等等。
(三)除了上面两种意见之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古代虽然有些词有第三人称 的用法,但是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姚振 武先生,其作品《上古汉语第三人称范畴的表达及相关问题》则阐述了他的这一
臣”
19
吾侪,若属,尔等:我们这一班人,你们这一班人 《左传•宣公十一年》:“吾侪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
之也。”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公平生数言 魏其 、 武安
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
20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演变 上古 中古 近古
21
第一人称代词
“我”、“余”、“朕”、“卬”、“吾”、“台”、“俺”、“侬”
你:人称代词,如“你们”“你校”“你军”等。你 ①“你”的异体字。②“奶”的异体字。 【简繁关系】“你”是会意字,从人从尔(尔是第二人称),本义为代词,表示第二人称。 《集韵•止韵》:“你,汝也。”
他:古文字“它”往往讹变为“也”,“他”是“佗”的异体,后逐渐取代“佗”,在上 古仍表示旁称。如杨伯峻曾指出:“‘他’字作为‘我、你、他’的‘他’,不但起源较晚,
而且一般古文中不用。‘他’用于古文,一般是作旁称指示代词。”
25
渠所窃。(三国志•吴书•赵达传)
7
学者对第三人称代词的不同看法
第三人称代词的问题是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很基础也很重要的问题,几乎所 有的语法学著作和古汉语教材都会对此进行论述。但是,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却不尽相同。 (一)古汉语中有第三人称代词。代表作有:周法高先生的《中国古代语法•称代

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

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

• (一)《左传》指称当面的对话者用“吾子”, 不说“我子”。例如:
• 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 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左传:成公二年)
• (二)“我”可以用于表达话题或焦点。例如:
•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 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 “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左传:宣 公十四年) • 尔为尔,我为我。(孟子:公孙丑上) •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1. 直指功能 。先介绍一个概念 “直指语” (deixis),直指语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直指语是最能够反映语言结构与语境关系的成分。 直指语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空间直指语,如 “这、那”;一类是时间直指语,如“现在、昨 天”等等;一类是社会直指语。人称代词可以算 作社会直指语,它们与交谈双方有关。 • 2. 评价功能。所谓评价功能,就是人对物、 对所说的一段话的主观态度,(主观性)积极/消 极、正面/负面、喜爱/厌恶、讽刺等等。代词的使 用与人的主观态度有一些联系,所以考察代词的 主观性,具体地说就是要看一看代词出现的这段 话是什么场合、谈论什么内容。
• (三)说话者表述一段话的时候,“我”所在的 句子往往是说过去或将来的情况。例如: • 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 见,夷子不来!”(孟子:滕文公上) •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论语:为政)
• 罗端(2009)认为说话者用“我”表示一种“身 份隔绝”,他把自己看成和当时、当地不同的对 立角色。这种看法是很深入的。有的学者说“我” 的作用是与“非我”对比,有强调的意味。这种 看法也是对的。例如《论语· 宪问》:“赐也贤乎 哉?夫我则不暇。”

古代汉语的代词用法 ppt课件

古代汉语的代词用法  ppt课件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
吾国乎?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以是藐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ppt课件
6
④ 以地代人,作为尊称:陛下,足下,阁下。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 光照临川之笔。
⑤ 以对话人所使用的人来代称他:执事,左 右。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 之心。
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 也。(孟子)
杨伯醜……徵至京师,见公卿不为礼, 人无贵贱,皆汝之。(仙传拾遗)
在先秦时代,礼貌式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① 自称称名: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平原君曰:胜p已pt课件泄之矣。(战国策) 4
② 称人以爵位或身份,自称也可用比对方低 的身份:
以是藐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
15
“孰”和介词“与”连用,“孰与”是一
固定结构,表示比较。句子中可以出现谓语
动词,也可以不出现,所以它跟谓词的作用
相当。
吾孰与徐公美?
《战国策·齐策一》
我孰与皇帝贤?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君料臣孰与舜?
《战国策·楚策四》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ppt课件
16
“孰与”用在反问句中,是在比较之外, 实际上作出了选择。事物的得失已经表示得 很清楚,就是肯定后者否定前者,同时带有 较强烈的气势,“孰与”可理解为“哪里比
ppt课件
7
• 位:指称人的量词,使用频率高。
• 字源,立和位最初是同一个字,写法也一样。篆书时两 个字才正式分开,立指人站的姿势,位指人站的地方。
• 站的地方→指人担任的官职或级别,“不在其位,不谋 其政。”“位卑未敢忘忧国。”皇帝登基是即位,大臣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PPT共43页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PPT共43页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0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古代汉语-代词PPT课件

古代汉语-代词PPT课件
古代汉语代词
➢代词是指具有代替或指示人、事物作 用的词。
➢它们的主要语法功能是在句子中充当 主语、宾语、定语或补语。
.
1
□ 代词的分类 □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 疑问代词 □ 无定代词 □ 辅助性代词
.
2
代词的分类
古代汉语代词可分如下五类:
人称代词: ⑴我、吾、予(余)、朕、卬
⑵女(汝)、尔、若乃、而
列传)
.
28
•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有“安”“恶”“焉”,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一般用于状语,表 示反问。
•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史记·鸿门宴) •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墨子·兼爱上) • 且焉置土石? (列子·汤问)
• 用于宾语的情况少一些。例如:
• 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礼记·檀公上)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 2.省略主语
•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
12
• 注意:古代汉语没有“数”的范畴,人称 代词在形式上没有单复数的区别,其单复 数要依据语境辨别。例如:
• 齐师伐我,公将战。 (左传·庄公10年)
• 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 (孟 子·滕文公)
• 吾与汝毕力平险。 (列子·汤问)
.
21
3)兼词:一个词兼有两个词性,具有两个词的意义, 称为兼词。古汉语有“焉”和“诸”两个常见兼词。
“焉”用在句末,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常指代
与人或事物有关的处所范围,相当于“于之”、“于 是”,有时相当于“之”。例如:
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听,听 莫聪焉。(韩非子·定法) 吾闻子之剑利剑也,子以示我,吾将观焉。(公 羊传·宣公六年)

第二章第五节 人称代词的发展

第二章第五节 人称代词的发展

二、中古人称代词的发展
2.新产生的第一人称代词:身、奴(弩)、侬、民、下官、阿、乘 新产生的第一人称代词: 新产生的第一人称代词 )、侬 下官、 秦汉间“ 已有第一称代词用法。 尔雅·释诂 释诂》 我也。 身:秦汉间“身”已有第一称代词用法。《尔雅 释诂》:“身,我也。”郭璞 今人自呼为身。 不过“ 广泛用为第一人代词,当在魏晋后。 注:“今人自呼为身。”不过“身”广泛用为第一人代词,当在魏晋后。 飞据水断桥, 目横矛曰: 身是张翼德,可来共决死。 (张)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可来共决死。”《三国 张飞传》 志·张飞传》 张飞传 身是鬼,见使来诣君耳。刘义庆《幽明录》 身是鬼,见使来诣君耳。刘义庆《幽明录》 不同, 多少带有强调说话人本身的作用,不与“ 跟“我、吾”不同,“身”多少带有强调说话人本身的作用,不与“曹、辈、 侪”一类名词组合,只表单数不表复数。 一类名词组合,只表单数不表复数。 本义是奴隶。六朝时北方方言中用为臣下对国君的谦称。 奴:“奴”本义是奴隶。六朝时北方方言中用为臣下对国君的谦称。《宋 书· 鲁爽传》:“虏群下于其主称奴,犹中古称臣也。”进一步引申为一般 鲁爽传》 虏群下于其主称奴,犹中古称臣也。 的自称。也作“阿奴”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 何处是英雄, 的自称。也作“阿奴”。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何处是英雄,迎奴归 故宫? 敦煌变文》 阿奴无德,滥处称尊。 故宫?”《敦煌变文》:“阿奴无德,滥处称尊。” 产生于六朝。 子夜冬歌》 若不信奴时,但看雪上迹。 在吴、 侬:产生于六朝。《子夜冬歌》:“若不信奴时,但看雪上迹。”“侬”在吴、 楚歌词里出现最多,大约是南方方言。 人部》 楚歌词里出现最多,大约是南方方言。《玉篇· 人部》:“侬,吴人自呼为 此种用法一直沿用到近代文学作品里。 红楼梦》 我。”此种用法一直沿用到近代文学作品里。《红楼梦》:“侬今葬花人笑 痴,他年葬侬人不知。”跟“侬”相当的还有“侬家、侬阿、阿侬”等。 他年葬侬人不知。 相当的还有“侬家、侬阿、阿侬” 的来源大概是“ 的音变。 三国志·魏书 魏书》 东方人名我为阿 “侬”的来源大概是“奴”的音变。《三国志 魏书》:“东方人名我为阿 奴。 ”

古代汉语之代词ppt课件

古代汉语之代词ppt课件
也。 《論語·先進》
6
注意:
• 魏晉以後,“我”與“吾”的上述差別消 失了,“吾”作賓語的例子如:
• 公與荀彧書曰:“賊來追吾,雖日行數里, 吾策之,到安眾,破繡必矣。” 《三國志·魏
書·武帝紀》
• 公家之事,知無不為,專擅在吾,當不關 諸人也。 《北史·來護兒傳》
7
予、余
•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11
而、乃 “而、乃”都可以作主語和定語, 一般不作賓語。
• (1)吾翁即汝翁,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 《漢 書·陳勝項籍傳》
• (2)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 《史 記·項羽本紀》
• (3)(魏顆)夜夢之曰:“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
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報。”
《左傳·宣公十五年》
• (1)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
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罪已重矣。 《左傳·宣公十
一年》
• (2)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
《史記·項羽本紀》
• (4)欒黡謂士匄曰:“余弟不欲往,而子召之,余弟死, 而子來,是而子殺余之弟也。弗逐,余亦將殺之。”
《左傳·襄公十四年》
• (5)夫差使人立于庭,苟出入,必謂己曰:“夫差!而 忘越王之殺而父乎?” 《左傳·定公十四年》
• (6)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 吳國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讒誅我。”《史記﹒越王勾
《左傳·隱公三年》
• (3)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戰國
策》
• (4)寡君聞楚為不道,薦伐吳國,滅厥民 人。 《左傳·哀公十五年》
• (5)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 《論語·雍也》 • (6)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

《古代汉语的代词》课件

《古代汉语的代词》课件

指示代词常用于指示特定的人或物体,例如"这"、"此"和"彼"。
2
此与彼的区别
"此"用于近指,表示离说话人较近的人或物;"彼"用于远指,表示离说话人较远 的人或物。
3
指示代词的灵活运用
古代汉语中的指示代词可以在不同语境中灵活使用,以便准确指示特定的人或物 体。
疑问代词
谁 什么 哪个
用于询问人的身份或称呼,例如"你是谁? "。
用于询问事物的名称或性质,例如"这是什 么东西?"。
用于询问位置或选择,例如"你喜欢哪个颜 色?"。
不定代词
1 一、二、三、多
不定代词用于表示数量或范围的不确定性,例如"一些人"、"二者皆可"、"三日后"、"多人 赞同"。
2 某、凡、凡凡
不定代词也可用于泛指,例如"某人"、"凡人"、"凡凡之人"。
小结和要点
1 代词的作用
代词可以简化表达,提高语言的流畅性和紧凑性。
2 代词的分类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和数词代词。
3 代词的正确使用
正确理解代词的用法和避免常见错误使用是提高古代汉语水平的关键。
数词代词
一、二、三
古代汉语中的数词代词用于表示具体的数目, 例如"一人"、"二事并举"、"三日游"。
少、数、众
数词代词也可以用于表示数量的模糊性,例如 "少人知晓"、"数问而疑"、"众议纷纷"。

古代汉语的代词

古代汉语的代词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 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之二虫又何知?
3、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 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 送女。”
4、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
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精选可编辑ppt
40
5、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 秦者去,为客者逐。
20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
①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
无何也。
(荀子·天论)
②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左传·齐桓公伐楚)
③ 夫子何哂(shěn)由也?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④ 胡不见我于王?
(墨子·公输)
⑤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荀子·劝学)
⑥ 子奚哭之悲也?
(韩非子·和氏)
④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
精选可编辑ppt
(捕蛇者说)
8
说说下列句子中“他”的意思。
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② 又况于他物乎?
(吕氏春秋)
③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 (卖油翁)
④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精选可编辑ppt
9
总结:
第一,先秦时期没有真正的第三 人称代词,“之、其”本是指示代词,借 用为第三人称代词;
②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 游》)
③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④ 挹(yì)彼注兹。(《诗经·大雅·泂酌》)
⑤ 彼一时,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
精选可编辑ppt
14
2、泛指与特指代词
①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邶风·燕燕)

古汉语的词类PPT讲稿

古汉语的词类PPT讲稿

四、辅助性代词 者和所
• “者”和“所”施两个起辅助作用的代词。它们不
能独立作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其它词、词组的前面 或后面,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
诈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韩非子》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 • 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张仪陈轸列
传》
• “许子冠乎?”曰:“冠。”曰:“奚
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 上》)
• 胡不见我于王?《墨子·公输》
(三) 指代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乌)、 焉
• 沛公安在?《史记·鸿门宴》 • 学恶乎始?(《荀子·劝学》)
向的问话。
• 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 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於礼为
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 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世说新语· 惑溺》
3.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史记·项羽本纪》) 4.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①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汝、尔、若”四个为常见。翻译为“你、你们、你 们的”。
• 古代汉语的第二人称代词往往用于对对方不
需要讲礼貌的情况以及说话的双方关系亲昵 到了不拘泥礼节的场合。
•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
年》)
•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
• 3.自称不德卑贱之词。例如: • ①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左传·僖公四

古代汉语虚词之代词

古代汉语虚词之代词
从上古至清代,最高统治者都有一定的自称之词。 上古天子自称“余一人”或“予一人”,又自称“我一人”
,有过失灾难时贬称“不榖”。 诸侯则或称“孤”,或称“寡人”。但春秋末年以后,周
王室日益衰微,诸侯谮称“余一人”或“不榖”的也时常 可见。 “朕”从秦代一直到清代,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代词 。 魏晋以后,“孤”和“寡人”也成为许多大人物的自称之 词。
疑问代词“何”的用法
“何”常与“如、若、奈”组成固定短语,用法复杂。 ①“若何、奈何、如何” 做状语时,是询问原因的,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如“伤未及死,如何
勿重?”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做谓语时,是询问办法、情况的,可译为“怎么办、怎么样”。如“取吾璧
,不予我城,奈何?”“与不谷同好,如何?” ②“若……何、如……何、奈……何”,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
国,我顾且盗而城。” ⑤敬称可作第二人称代词 一是称对方的字。 二是用其他词语代替:子、吾子、夫子、公、明公、明府、君侯、君、先生、
大人、丈人、相公、执事、左右、卿、陛下、阁下、节下、足下、膝下等。
3、第三人称代词
先秦时期没有地道的第三人称代词,“厥”“其”“之”都有指示代词功能, 还没有完全从指示代词中分化出来。
第三、谦称
古代汉语中,谦称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用自己的名称自己:“丘也幸,苟有过
,人必知之。” 二是用其他词代替:臣、下臣、走、下走、
牛马走、在下、仆、下官、民、小民、不才 、愚、窃、小人、小生、小可;妾、下妾、 婢女、婢子、儿、儿家、老妇。
第四、傲称
自我谦称的反面就是傲称,常见的有“而公” 、“尔公”、“乃公”、“老子”等。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古文的人称代词课件

古文的人称代词课件
“它”。
之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 定语等,使用灵活。
例如:“之为人也,敏于事而慎 于言。”(《论语·学而》)这 句话中的“之”指代人,作主语


其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在古文 中常用来指代人、事、物,相 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 她”、“它”。
其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 、定语等,使用也比较灵活。
例如:“齐景公有疾,孟尝君 让其疾。”(《战国策·齐策》 )这句话中的“其”指代齐景 公,作主语。

彼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在古文中常用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 ”、“她”、“它”。
彼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等,使用也比较灵活。
例如:“彼君子兮,不素飧兮。”(《诗经·魏风·伐檀》)这句话中的“彼”指代君 子,作主语。
复数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境
在描述多个人的行为或事物时,使用复数人称代词可以使描述更加生 动、形象,同时也能强调多个个体或事物的共同特征。
复数人称代词与单数人称代词的对比
单数人称代词用于指代单个个体或事物,而复数人称代词则用于指代 多个个体或事物,二者在使用上有明显的区别。
06
古文人称代词与现代汉语的对 比
敬称是用于尊称对方,而谦称则是用于自 谦,二者在用法和含义上都有所不同。
表谦称的用法
谦称概述
与敬称相对,谦称是用于自 谦的人称代词,通过谦称来 表达自己的谦虚和对他人的 尊重。
常见的谦称代词
如“臣”、“仆”、“愚” 、“贱内”等,这些代词在 古文中常用于表示自谦和尊 敬。
谦称的使用情境
在与上级、长辈或尊贵的人 交谈时,使用谦称可以体现 出个人的谦虚和修养,同时 也能赢得对方的好感。
古文的人称代词课件
目 录

第四讲 代词的发展

第四讲 代词的发展

第二节 疑问代词的发展
一、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 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
疑问代词自古就分为指人和指物两种,而且大致可 疑问代词自古就分为指人和指物两种, 以分为三系: 以分为三系: 禅母系(指人): ):谁 主语、宾语)、 )、孰 (一)禅母系(指人):谁(主语、宾语)、孰 主语,用于选择问); (主语,用于选择问); (二)匣母系(指物):何、曷、胡、奚、侯、遐; 匣母系(指物):何 ): 用法上有区别: 用法上有区别: 影母系(指处所): ):恶 )、安 (三)影母系(指处所):恶(乌)、安、焉;
人称代词的发展
关于“ 关于“渠”的来源,吕叔湘先生《汉语语法论 的来源,吕叔湘先生《 文集 》(182页)中认为:“渠大概就是其 页 中认为: 的变式” 群母鱼部; 群母之部。 的变式”。渠:群母鱼部;其:群母之部。 唐代的例子: 唐代的例子: 今朝忽见渠姿首,不觉殷勤着心口。张文成 今朝忽见渠姿首,不觉殷勤着心口。 游仙窟》 《游仙窟》 掷入火,定是欲相燃。张文成《游仙窟》 闻渠掷入火,定是欲相燃。张文成《游仙窟》
疑问代词的发展
3.怎么:现代汉语中的“怎么”,唐代就有了, 怎么:现代汉语中的“怎么” 唐代就有了, 怎么 最初是用“ 来表示: 最初是用“争”来表示:
人称代词的发展
“他”成为人称代词,确切的例子见于唐代: 他 成为人称代词,确切的例子见于唐代: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杜甫《清明》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杜甫《清明》 诗 虽作拒张,又不免输他口子。张文成《游仙诗》 虽作拒张,又不免输他口子。张文成《游仙诗》 讨 论: 唐作藩《第三人称代词“ 的起源时代》 唐作藩《第三人称代词“他”的起源时代》(1963 年) 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 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1980 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殷商:“我”、“余”、“朕”。 西周:“我”、“余(予)”、“朕”、“卬”、“吾”。
春秋:“我、余(予)、朕、卬、吾、台”。 两汉后:“朕、台、卬”消失,以“我、吾、余(予)”为主。 (现存明清小说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以“我、吾”为主,如清代著名的口语体长篇 小说《红楼梦》中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俺、侬”。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
第一人 称
第二人 称
上古汉语 人称代词
第三人 称
第一人称代词
【吾】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予】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公孙
丑上》) 【余】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楚辞•离骚》) 【卬】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 【朕、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台】以台正于四方,唯恐德弗类,兹故弗言。(《书•说命》)
我为人肉,何辞为”
第二人称
现代:你,你们 古汉语:主要有“汝、尔、而、乃、若”
“汝”在上古时写作“女”,常做主语和宾语。如《诗经•魏风•硕鼠》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尔”常做定语,《诗经•卫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后来 写作“你”。
“若”主要用作主语,宾语,有时用作定语。如《史记•项羽本纪》“吾 翁即若翁”。
臣”
吾侪,若属,尔等:我们这一班人,你们这一班人
《左传•宣公十一年》:“吾侪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 之也。”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公平生数言 魏其 、 武安 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演变 上古 中古 近古
第一人称代词
“我”、“余”、“朕”、“卬”、“吾”、“台”、“俺”、“侬”
(二)古代汉语中没有第三人称代词。代表作有: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 略》、高名凯先生的《汉语语法论》、郭锡良先生的《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
与发展》等等。
(三)除了上面两种意见之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古代虽然有些词有第三人称 的用法,但是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姚振 武先生,其作品《上古汉语第三人称范畴的表达及相关问题》则阐述了他的这一
有学者认为“子”也可作为第二人称代词存在,但学姐的主流观点仍 是“子”作为尊称词汇存在,而不是作为人称代词存在。 1.对有德之人的尊称,通常为男性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论语》)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诗经•郑风•氓》)
第三人称代词
【厥】方命厥后。——《诗•商颂•玄鸟》 【伊】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渠】滕如期往,至乃阳求索书,惊言失之,云“女婿昨来,必是
→可以写成——明清:“我”、“吾”)
第二人称代词
“女”、“汝”、“尔”、“而”、“乃”、“若”、“戎”、“子” →“你”、“你们”
清朝时:常用“你”,“尔”和“汝”少用,且“汝”在上古汉语中写成“女” 古代汉语:“尔等”、“诸位”、“乃们”使用更多 南北朝:“你等”、“你们”、“尔等”、“诸位” 清朝:“你们” 现在:“你们”
指示代词
其属于指示代词,略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那”、“那样的”。(定指代词) 例:臣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主要观点
王力等学者主张“其”拥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两方面作用 吕叔湘等学者主张“其”不存在人称代词的情况,只有指示代词
古代人称代词的单复数现象
在上古汉语里, 人称代词是单复数同形的
而且一般古文中不用。‘他’用于古文,一般是作旁称指示代词。”
你:人称代词,如“你们”“你校”“你军”等。你 ①“你”的异体字。②“奶”的异体 字。【简繁关系】“你”是会意字,从人从尔(尔是第二人称),本义为代词,表示第二
人称。《集韵•止韵》:“你,汝也。”
他:古文字“它”往往讹变为“也”,“他”是“佗”的异体,后逐渐取代“佗”,在上 古仍表示旁称。如杨伯峻曾指出:“‘他’字作为‘我、你、他’的‘他’,不但起源较晚,
第三人称代词
“之”、“其”、“彼”、“厥” →“他(们)”、“她(们)”、“它(们)”
上古时期:“之、其、彼、厥” 中古:“其、渠、伊、他” 近代汉语:“他”成为主流 现代汉语:“他、她、它”
另附
我:施身自谓也。或说我,顷顿也。从戈。一曰古杀字。凡我之属皆从我。 五可切〖注〗徐锴曰:“从戈者,取戈自持也。”
渠所窃。(三国志•吴书•赵达传)
学者对第三人称代词的不同看法
第三人称代词的问题是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很基础也很重要的问题,几乎所 有的语法学著作和古汉语教材都会对此进行论述。但是,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却不尽相同。
(一)古汉语中有第三人称代词。代表作有:周法高先生的《中国古代语法•称代 篇》、马建忠先生的《马氏文通》、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等等。
“乃”和“而”常用做定语,表示“你的,你们的”。如《史记•项羽本纪》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如果一定要煮了你的父亲,那
么请分我一杯肉汤给我。)
第三人称
现代:他,他们,他们的
古汉语:其,之
“之”常做宾语——《左传•隐公元年》“爱共叔段,欲立之” “其”常做定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第二人称代词
【汝】吾与汝毕力平险。(《列子•汤问》) 【女】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尔】尔为尔,我为我。(《孟子》 【若】若则有常。(《仪礼•士昏礼记》) 【而】予岂不知而作。(《诗经•大雅•桑柔》) 【乃】余嘉乃勋。(《左传•僖公十二年》)
关于第二人称代的其他看法
“戎”也可作第二人称代词: 戎虽小子,而式宏大。《诗经•大雅•民劳》
第一人称
现代:我,我们。
古汉语:经常使用的有:“余、予、我、吾”四个。
“余”和“予”常做主语,宾语和定语,表示单数。如苏轼《石钟山记》 “古之人不余欺也”;《孟子•万章上》“予既烹而食之”。
“吾”和“我”在古籍中通用,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根据上下文 的意思,可以表示复数——如《史记•项羽本记》“今人方为刀俎,
观点。
第三人称的表示方法和第 三人称代词一样吗?
【其】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二国回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左传成公三年)
以指代关系表第三人称的含义, 行使第三人称代词的功能, 但并不是第三人称代词, 不作为专职人称代词。
"其"的 定 性
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
其属第三人称代词,略等同于现代汉语的“他的”、“她的”、“它的”在上古汉 语中只作定语,不做主语。因为“其”字所代替的不是简单的一个名词,而是
名词加“之”字。(复指代词)
例: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 (不见其入中的其可用“师之”代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