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的代词

古代汉语的代词
④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蜀道难)
结论:
第一,“者”、“所”既可指施事,也 可指受事; 第二,“所”字结构在先秦表示受事很
严格,中古后才有了例外。
4、“所……者”结构的含义
①闲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 之,若有所追逐者 。(报刘一丈书) ②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刘一丈书) ③刑法行于国,所诛者乱人也。 (礼记)
总结:
第一,“所以”是由“所”与介词“以” 组成的凝固格式;
第二,主要有两种用法:其一,表示的 意义比较具体,可理解为 “……的工具”、 “……的人”等。其二,表达的意义比较 抽象,可理解为“……的方法”、“…… 的原因”。
练习
下列例句中标红的是什么词或词组?可 语译为什么?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 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之二虫又何知? 3、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 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 送女。” 4、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 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总结: 第一,“何”的使用范围比较宽 泛,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等;
第二,“胡”、“曷”、“奚” 使用范围较窄,一般用作状语。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
①沛公安在? (史记· 鸿门宴)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赤壁之战) ③ 学恶乎始,恶乎终? (荀子· 劝学) ④ 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 (史记) ⑤且焉置土石? (列子· 汤问) ⑥姜氏欲之,焉辟害? (郑伯克段于鄢) ⑦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孟子)
(捕蛇者说)
说说下列句子中“他”的意思。
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② 又况于他物乎?
(诗经)
(吕氏春秋)

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是表示人们自我称呼和相互称呼的词。

同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也可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类。

在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具有三个特点:1.没有性的区别,男女通用;2.没有尊卑上下的区别;3.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

大约从春秋战国开始,才逐渐有了类似表示复数的“侪(chái)、等、曹、属、辈”等,粘附在第一、二人称代词及部分尊称、谦称之后,表示“这批人”、“这班人”、“这辈人”等意思。

例如:①吾侪小人。

(《左传·襄公十七年》)②公等皆去。

(《史记·高祖本纪》)“吾侪”即“我们这班人”,“公等”即“你们这班人”。

但是,这些类似表复数的字,与唐宋以后产生的表复数的“们”字是不同的,它们都还是名词。

(一)第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昂(áng)”等七个。

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昂”,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例如: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孟子·梁惠王上》)②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楚辞·涉江》)③余不能治余县。

(《左传·昭公三年》)④予既烹而食之。

(《孟子·万章上》)⑤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⑥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尚书·汤誓》)⑦人涉昂否,昂须我友。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由于出现时代、方言以及使用习惯的差别,第一人称代词在使用上有同有异。

1、从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看,“我”、“余”、“予”通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吾”通常作主语、定语和前置宾语,“昂”作主语、宾语,“朕”作主语、定语。

但也有例外,如:①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恐沈于众?(《尚书·盘庚上》)②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是哪些语文学习分享到: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3.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4.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以译为“自己”的意思。

5.关于“旁称”,亦称为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6.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一般译为“您老人家,他老人家”的意思。

7.个人在对话中用“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

但可作前置宾语。

例如:1、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1、“卬”也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古汉语第一册语法_人称代词

古汉语第一册语法_人称代词

提问:“尔”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二人称代词(三)
若 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史 记·齐世家》)(注意:《左传》作“女实征 之”。) 吾翁即若翁。(《史记·项羽本纪》) 吾语若。(《庄子·人间世》) 提问:“若”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二人称代词(四)
而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 语·微子》)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乃 朕心朕德,惟乃知。 (《尚书·周书·康诰》)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籍传》) 问题:“而”、“乃”作何种句法成分?
观点四简介(二)
“吾”与“我”的区别: “我”可以称代说话人所在的邦国,“吾”不能; 春秋战国时期称代复数时,“我”只有排除式功 能;“吾”可以用以排除式,也可以用于包括 式。
古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语音联系
第一人称代词 吾 我 予(余) 朕 卬 台 声母 疑母 疑母 余母 定母 疑母 余母 韵部 鱼部 歌部 鱼部 侵部 阳部 之部
例句来源:朱城《先秦“其”作主语考察》,《语言研究》2003年4期。
第三人称代词(三)
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左传·僖公三十二 年》)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问题:“之”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三人称代词(四)
复数表达(一)·单复数同形(二)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论语·子张》)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孟 子·梁惠王上》)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 语·为政》)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 之。(《论语·季氏》)
复数表达(二)·集体名词“侪”、“属”等 附加在代词之后

文言文之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之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参考译文 我们家凭借读书发家,我一生磨炼志向,勉励自身,把家规遗留给
后代的原因,是自认为不敢落后于古代世家的名望和德行。我本来希望 你们能继承我的志愿,沿袭我的道路,将它发扬光大,以便能同伊尹、 巫贤这些人一样,一起名垂史册。哪里只是想取得科举及第来光大我们 的宗族?我确实爱你如此深,对你的希望如此殷切,没想到你妄自菲薄 (自暴自弃),甘愿做辕下之驹(车辕下不惯驾车的幼马,喻少见世面器局 不大之人)!
二、副词 副词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 气等的词。主要种类有: (1)表程度。表有:益、弥、愈、更、滋等。表示“非常、尤其”的副词有:最、 极、甚、至、尤、良、绝、特、颇等。 (2)表范围。表示“全、都”的副词有:悉、皆、咸、俱、举、凡等。 表示“只、不过”的副词有: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 仅、顾。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与伊巫之俦
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
A.
B.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不拘于时,学于余
而甘为辕下驹也 C.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 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
D.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解析 D项均为连词,表转折。 A项介词,同/连词,同。 B项介词,对/介词,向。 C项动词,成为,做/介词,给,替。
2.文言兼词 所谓文言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某一类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字的 意义和用法,这种词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字的声音的拼合,例如 “诸”是“之”与“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但不是所有的兼词都 是合音词。兼词虽数量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有:焉 (“ 于 之 ” 或 “ 于 是 ” 的 合 音 ) 、 诸 (“ 之 于 ” 或 “ 之 乎 ” 的 合 音 ) 、 盍 (“何不”的合音)、曷(通“盍”,“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 音)、旃(音zhān,“之焉”的合音)。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1、从左右皆肘之用手肘撞2、夫子轼而听之靠在车轼上3、曹子手剑而从之(手作状语,用手)拿着剑4、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5、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睛示意6、城朔方城修筑方位名词作动词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秦师遂东向东走使动用法动词使动:1、齐使田忌将而往/ 齐威王欲将孙斌:使……为将军2、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使……痛3、由也兼人,故进之:使之进4、臣活之:使……活5、晋侯饮赵盾酒:使…饮6、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使……朝见7、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使……病8、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对方走形容词使动: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秦弱2、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使之贫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

尊贵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

固名词使动1、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白骨长出肉,使死者复活2、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使异姓成为国君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我我王4、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使之为臣,使之为友5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使其身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

美匠人斫而小之使。

变小/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

小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1、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看重;轻视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

少;以……为轻,轻视,看不起3、怪之可也。

而畏之非也以之为怪,认为。

怪名词意动1、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把。

当作夫人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把。

当作药3、友风而子雨: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子4、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把它当作鱼肉5、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把君王当作君王1、豕人立而啼:像人一样2、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样3、其后秦稍蚕食魏:像蚕一样4、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5、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像鸟兽一样散开6、嫂蛇行匍匐:像蛇一样7、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像小儿一样啼哭1、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像对待犬马一样地蓄养我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像对待客人一样的对待他3、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1、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在野外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3、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在北边1、秦王车裂商君以徇:用车的方式(示众)2、臣请剑斩之:用剑3、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用口袋子4、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多次)用书信的方式5、失期法皆斩:依据法律时间名词作状语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每年;每月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每天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一天天地事日急:一天天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辞之矣州田:往日名词作动词擅爵人,赦死罪授爵位陈胜王做王子房前上前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掌管置人所罾鱼腹中捕捉世之所高莫若皇帝:认为高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认为贵;认为贱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娶妻子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做宰相,使甘茂成为宰相皆不足贵:尊崇不足生于不农:做农事高之,下之,小之,臣之,不外是矣:认为。

古代汉语之代词

古代汉语之代词
“何”本义为动词担负之意,作代词是假借的用法, “什么”“为什么”。
敢问何谓也? 问女何所思?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
❖ “胡” ❖ 本义指兽类脖子下的垂肉: ❖ 狼跋其胡 ❖ 北方的,北方的少数民族: ❖ 胡天八月即飞雪。 ❖ 疑问代词, “什么” 、“为什么” :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 C复指前置宾语

其是之谓乎? 《郑伯克段于鄢》
❖ ③作很长的 弯路,(文通)称介词,杨树达叫连词,王 力称介词,郭锡良叫代词复指。
A用在定语与中心词中间,相当于“的”。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这是结构助词“之”最基本最普通的用法。既可
❖ 我是靠着辇车行动 。【而】是承接助词
❖ 孤意已决《赤壁之战》 ❖ 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
伐楚》 ❖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 二、尊称:代替第二人称。 ❖ 1、称字 ❖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2、美称:子、吾子、夫子、先生、丈
人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病未及死,吾子忍之。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 丈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而母,婢也。《鲁仲连义不帝秦》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 我一杯羹。《史记》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欲利而身,先利而君,欲利而家, 先利而国。
谦称和尊称
❖ 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是名词而非代词。 (古代的“礼”的体现:卑己尊人)
朝夕纳诲,以辅台德。(《尚书·兑 命》) 注意:台读t á i时表星名:三台,后 表示“三公”,后用来对对方的尊 称:兄台,台甫,台启等,这两个 意思都不写作“臺”(舞臺)“颱” (颱風)

古代汉语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1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指人的。

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

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

它还可指物、处所。

“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指物的。

有“何、胡、奚、曷”等。

“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

c “奚以”询问方法。

(3)指处所。

有“安、恶、焉”。

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

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

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

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类似于“哪里”。

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

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2 、指示代词:(1 )“之、兹、其”,表泛指和特指。

a “其”特指代词只作定语。

b “之、兹”泛指,c “之”作定、宾。

(2 )“此、是、斯”近指。

a 表示“这”义。

b 作主、定、宾语。

c “此、是”可作判断谓语。

d此和彼对应。

(3 )“彼、夫”远指。

a 表“那”义。

b “彼”指代性强,可作主、定宾语。

c “夫”指示性较弱,多作定语。

(4 )“尔、若、然”,谓词性。

a 表“如此”“象这(那)样”义。

b 在先秦,“尔”作定、宾语。

c “若”只作定语。

d “然”多作谓语。

(5 )“焉、诸”特殊的指示代词。

a “焉”相当“于此(之)”,常作补语。

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b 一部分“焉”在句末虚化成语气词,表提示。

古代汉语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

(二)指示代詞
根據指代物件的遠近,可以將其分爲近指、遠指兩大類。
1、近指
表示近指的代詞主要要“此、是、斯、茲、然、之、時”等,相當於現代的“這、這些”。例:
天其承我命於茲新邑。(《尚書·盤庚》)
以此衆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傳·僖公四年》)
是鳥也,海運將徙于南溟。(《莊子·逍遙遊》)
3、第三人稱代詞
上古漢語中沒有完備的第三人稱代詞,而是多用“其”“之”“彼”等表示第三人稱代詞的作用。
“之”表示第三人稱時,多用於賓語。例: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左傳·隱公元年》)
愛共叔段,欲立之。(《左傳·隱公元年》)
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爲神。(柳宗元《黔之驢》)
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戰國策·趙策》)
亦悔於厥心。(《左傳·成公三十年》)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蒹葭》)
我之懷矣,自詒伊阻。(《詩經·邶風·雄雉》)
(三)疑問代詞
按照所指稱物件的不同,可以將疑問代詞分爲三類:
1、問人
表示問人的疑問代詞主要有“誰、孰”兩個。“誰”可以出現在主語、賓語、定語及謂語的位置上。例:
“之”有時也可用於指代說話者自己,例:
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左傳·宣公二年》)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說》)
“其”一般只用於定語的位置,有時也可用於兼語句,表示兼語部分的主語語。例: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左傳·僖公三十年》)
又北二十裏,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山海經·北山經》)
需要注意的是,“吾”在上古漢語的肯定句中一般不作賓語,在否定句中可以,但應該前置。例: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用法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用法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等。

其中,“吾”和“我”是最常用的两个代词。

“吾”一般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可以表示单数第一人称代词“我”,也可以表示复数第一人称代词“我们”。

例如,“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屈原《离骚》),这句话中的“吾”表示“我”;又如,“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苏轼《赤壁赋》),这句话中的“吾”表示“我们”。

“我”也是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通常用于比较随意的场合。

例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句话中的“我”表示“自己”。

“余”和“予”也是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不过使用频率比“吾”和“我”要少一些。

“余”一般用于比较古雅的场合,而“予”则带有一种自谦的语气。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范仲淹《岳阳楼记》),这句话中的“予”表示“我”。

此外,在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如皇帝自称“朕”,臣对君主自称“臣”,诸侯自称“孤”、“寡人”,一般人自称为“仆”、“鄙人”,妇女自称为“妾”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需要根据场合、身份、语气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有时候也可以不用第一人称代词,而是直接使用自己的名字或者用一些其他的词语来表示自己。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作者:不详时间:2012-4-7 23:36:43 来源:会员原创人气: 443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

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吾:吾与汝毕力平险余:余闻而愈悲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予:予观夫巴陵胜状谦称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

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自称其名。

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自称低贱的身份。

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如: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

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

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汝:汝是大家子尔:尔等若:若属皆且为所虏尊称“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孟子•滕文公下》)3、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古代汉语的代词用法

古代汉语的代词用法

(“其”和“之”,请看教材355—358页, 注意它们的活用情况。)
三、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分为指人和指事物两类,当它 们作宾语时必须前置,作动词的宾语是这样, 作介词的宾语也是这样。 孰:可以作主语和宾语。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元年》 孰城?城卫也。 《公羊传僖二年》 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作主语,往往有先行 词限定其范围。 父与夫孰亲?《左传桓十五年》 礼与食孰重?《孟子告子下》
④ 以地代人,作为尊称:陛下,足下,阁下。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 光照临川之笔。
⑤ 以对话人所使用的人来代称他:执事,左 右。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 之心。
• 位:指称人的量词,使用频率高。 • 字源,立和位最初是同一个字,写法也一样。篆书时两 个字才正式分开,立指人站的姿势,位指人站的地方。 • 站的地方→指人担任的官职或级别,“不在其位,不谋 其政。”“位卑未敢忘忧国。”皇帝登基是即位,大臣 谋反是篡位,七品芝麻官也称位,因为位和官职联系在 一起,作为人称量词,位就有了敬重的色彩。 • 位的用法有三忌: 一忌错敬,不能用来指称杀手、犯人。 二忌自称,我是一位歌手,我是一位相声演员,就我一位。 可对称以示敬,您几位?对答五个、一个,不答位。 三忌滥用,位是社交用词,包含使用者对被使用者的友好 感情,可形成和谐的社交气氛;否则就有可能是滥用: 这位婴儿是今天生产的吗?不是,那位婴儿才是今天生 产的。
上》)
上曰:吾欲云云。(《汉书· 汲暗传》) ▲魏晋之后,写作:宁,能,恁 何物老妪,生宁馨儿!(《晋书· 王衍传》) 乾坤能大,算蛟龙岂是池中之物?(文天祥《念奴娇》) 早知恁的难拼,悔不当初留住。(柳永《永遇乐》)
“孰”和介词“与”连用,“孰与”是一 固定结构,表示比较。句子中可以出现谓语 动词,也可以不出现,所以它跟谓词的作用 相当。 吾孰与徐公美? 《战国策· 齐策一》 我孰与皇帝贤? 《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 君料臣孰与舜? 《战国策· 楚策四》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代汉语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
或劳心,或劳力。 (孟子?许行)
有时“或”前有先行词,则“或”指代其中一个或一些人。例如: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左传?襄公15年)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吕氏春秋?察今)
有时句中连用几个“或”,构成排比,则既可指人又可指事物。例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荀子?劝学)
由于焉字经常放在句尾,逐渐具有了语气词的性质了。在有的句子里,甚至就是纯粹的语气词。例如: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国语?晋语)
分析:这是平行的句法,上句用“矣”,下句用“焉”,显然“焉”不再具有指代的性质。但要注意,不要轻易把“焉”字看成单纯的语气词。
2、特指和泛指:“之”可以表示泛指,用作定语和宾语;“其”可以表示特指,总是作定语。例如: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诗经?邶风?燕燕)
姜氏欲之,焉辟害?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 (左传?襄公25年)
就指示代词而言,教材还作了一些讨论。
1、指示代词还有“若”“然”“尔”略等于现代汉语的“这样”或“那样”。例如:
大者王,小者侯。 (汉书?高帝记)
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 (后汉书?光武纪)
“者”的另外一种用法是放在数词或时间词之后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例如: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论语?颜渊)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食足食也。 (韩非子?五蠹)
注意:1“者”字只是起辅助作用的代词。
“者”字结构不论多长,在句中只充当一个成分,可以作主语、定语、宾语和谓语。

古代汉语常识考试要点2

古代汉语常识考试要点2

第十一节代词本节讲述古代汉语中代词的类别以及各自的语法功能和表达的语义。

代词是具有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虚词。

在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里,除了和现代汉语一样有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以外,还多一类无定代词和一类辅助性代词。

代词都有指代作用,被指代的不仅可以是名词性成分,有可以是谓词性成分;不仅可以是单个的词,有可以是复杂的词组,甚至是句子。

一、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可以分为三类:指人、指事物、指处所。

其中存在着交叉的现象。

疑问代词在句中主要做主语、宾语、定语,状语。

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何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二、指示代词古代汉语中的指示代词在句中主要做主语、宾语、定语。

其系统较为复杂,分以下五类。

1、特指与泛指代词之、兹、其2、近指代词此、是、斯3、远指代词彼、夫4、谓词性指示代词尔、若、然5、特殊指示代词焉、诸三、人称代词在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可以做主语、宾语和定语。

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余、予、朕(秦始皇以后,只限于皇帝本人使用)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

3、第三人称代词(上古无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使用指示代词来兼指)彼、之、其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同一个词既可以用于单数,又可以用于复数。

第一二人称代词后也可加“侪、属、曹、辈”表示复数。

四、无定代词1、肯定性的无定代词或2、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莫五、辅助性代词1、所“所”的基本语法功能是加在谓词性成分前面,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

所字结构分为以下三类:(1)所+动词(2)所+介词+谓词性成分(3)所+(介词)+谓词性成分2、者“者” 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

者字结构分为如下两类:(1)谓词性成分+(动词、形容词、数词)+者(2)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者思考与练习一、根据本节常识,列表说明古代汉语代词的类别,各自的语法功能和表达的语义。

代词

代词

2、贱称,贬称
贱妾守空房《孔雀东南飞》
老妇恃辇而行《触龙说赵太后》 孤意已决《赤壁之战》 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
伐楚》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二、尊称:代替第二人称。 1、称字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美称:子、吾子、夫子、先生、丈
孰与 (1)和谁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 (2)表示比较。“哪一个更”的意思。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与君少长?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指事物——何、胡、曷、奚——状、宾——为什么、 怎么(状)、什么(宾)、“何”还可作定、谓。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 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时间或处所等。
書辭宜答,會東從上來,又迫賤事,相見日
淺,卒卒無須臾之間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 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僕又薄從上雍, 恐卒然不可為諱。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 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請略陳固陋 。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
名与字
同义:曾巩,字子固
宰予,字子我 张衡,字平子 褚遂良,字登善 相反:朱熹,字元晦 韩愈,字退之

3、旁指代词——所谓旁指,是指代一定范围 之外的事物,很象现代汉语的“旁”、“别” 的。“他、它、佗”不是第三人称代词,是旁 指代词。可译为“别的”、“其他的”、“别 的人”、“别的事”。 如:王顾左右而言他。(别的事) 制,岩邑也,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三)疑问代词——疑问代词是代替未知的或所
问的人、事物、处所的词。
1、指人——谁、孰——主、宾、定、谓——谁、哪一 个(“孰”一般只作主语,不作宾语。) “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 “孰”除了指人外,还可以用来指物,另外常用在 选择问句里,“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 定组合“孰与”。 如:礼与食孰重? 画孰最为难者?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古代汉语--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
26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走虽不敏,庶斯达矣。
(张衡《东京赋》)
庶:将近,差不多。斯:这。 这句话是说:我虽然不敏于大道,但这样就差不多了。
若管、晏而休,则下走将归延陵之皋,修农圃之畴,
畜鸡种黍,俟见二子,没齿而已矣。(汉书·萧望之传)
晋书孙绰传255谦称和尊称汉族自古注重礼貌语言认为用人称代词称呼尊辈或平辈以及自称是无礼行为因此交谈中为礼貌起见改用名词来称人称己称人的为尊称称己的为谦称
古代汉语 通论
代词
1
目录
□ 代词的分类 □ 指示代词 □ 人称代词 □ 疑问代词 □ 无定代词 □ 辅助性代词
2
一、代词的分类
古代汉语代词可分如下五类:
34
君何患焉?
(左传·隐公元年)
子归,何以报我?
(左传·成公三年)
问曰:“周公何人也?”(孟子·公孙丑下)
夫子何哂由也?
(论语·先进)
35
“胡、曷、奚”一般作状语,问原因,表示“为什么”“怎 么”;“曷”作状语,主要询问时间,表示“何时”例如:
谁为君夫人,余胡弗知?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史记·商君列传)
21
P:178
• 魏晋以后又有:渠、伊 • 南北朝:他
22
4、人称代词的复数表示法
人称代词“我、吾、女(汝)、尔、其、厥、之”单、复数无别, 故可以它们来表复数。
另外,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面加“侪、属、曹、辈”等词,也可以表 示不只一个人,今译为“……们这一类(班、辈、些)人”。 所加词均有实义,故和“我们”“你们”结构、意思都不同。例如:

常用文言代词

常用文言代词

常用文言代词代替词、短语、句子的词,叫做代词;現代汉语中代词属实词,而在古代汉语中代词的归属有分岐,一些语法书把它归入实词类,一些則把它归入虚词类;笔者以为代词虽具有一些实词的性质,但本身的意义还比较虚,不比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实在、确定,所以应归入虚词类;在第十节“常用文言虚词”里对代词已有一些例释,这里单独列一节对代词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全面、细致的探讨;代词大致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一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常見的有“吾、我、余、予”等,相当于“我”“我的”;一般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论吾.一瓶一钵足矣;彭端淑为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硕鼠十年春,齐师伐我.;左传·曹刿论战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归有光项脊轩志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苏轼石钟山记生以乡人之子谒余.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此外,“朕”在先秦是一个一般人都可用来自称的代词,相当于“我”,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到秦始皇才法定为始皇帝自称的专用词,以后为历代皇帝独用;自称的代词还有“自”“已”;如“文天祥自.序其诗;”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2、第二人称常见的有“尔、女、若、乃、而”等,相当于“你”“你的”;一般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尔.安敢轻吾射欧阳修卖油翁尔.何知左传·殽之战居,吾语女.;论语·阳货他日汝.当用之归有光项脊轩志若.何为生我家黄示羲原君若.毒之乎柳宗元博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柳宗元捕蛇者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3、第三人称常见的有“之”,相当于他、她、它;“其”相当于他、她、它的;“彼”相当于他、他的;“之”“其”在第十节“常用文言虚词”一节里已有详细叙述,这里不再赘述;幸而杀彼.,甚善;柳宗元童区寄传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曹刿论战4、人称代词的谦称与尊称①文言文里的第一人称有时用谦称表示,但谦称不是人称代词;男的谦称自己为“臣、仆、走”,女的谦称自己为“妾、奴、婢子”,古代诸侯谦称自己为“寡人、孤”;翻译时都可译为“我”;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嗟呼嗟夫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司马迁报任安书走.虽不敏;张衡东京赋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并序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孟子·庄暴見孟子..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②文言文里的第二人称常用尊称“子、君、公、卿、夫子、先生、足下、陛下、殿下、阁下”表示“你”、“您”,但尊称不是人称代词;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墨子·公输子.不久死耶纪昀刘东堂言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卿.欲何言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并序何哂由也夫子..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范晔乐羊子妻..生我;马中锡中山狼传幸先生..休矣;”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梁启超谭嗣同..此外,对皇帝称“陛下”,对王称“殿下”,对大官称“阁下”,对不同官职的人称“将军”“大王”以代替“您”;5、关于副词“相”“見”的活用副词“相”在第五节“一词多义”的“相”这一目里有所阐述,这里再补充数例;“相”在指代接受动作的一方时,可以指代“我、你、他、她、它”,有人又把它叫做指代性副词,它不属人称代词的范畴;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周思来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相煎”等于说“煎我”;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并序“莫相忘”等于说“莫忘我”;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三国志·鲁肃传“相迎”等于说“迎你”;他日归洞庭,幸无相避;李朝威柳毅传“相避”等于说“避我”;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并序“相望”等于说“望他”;副词“见”放在动词前又不表示被动,就是表示他人对自己怎么样,指代“我”“自己”;有人也把它叫指代性副词,它也不属人称代词的范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見背”即“背我”;意思是离开我去世了;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柳宗元童区寄传“完”“恩”两个动词之间用“与”来连接;意思是“见.完”“见.恩”,即“保全我”“厚待我”;岳父见教的是;儒林外史·范进中举“見教”即“教我”或“教训我”;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見恕”即“宽恕我”;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并序“见录”即“记着我”;熟语中有“见谅”,即“原谅我”;6、人称代词的单复数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单数和复数的分别;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不分单复数;如“吾、我、尔、汝、之”等人称代词既可以表单数“我、你、他”,又可以表复数“我们、你们、他们”;如果一定要起指明表复数也可以在人称代词之后加“侪、辈、等、属、曹”;如“吾侪”“我辈”“尔等”“尔曹”“汝曹”“若属”“吾属”;另外,在“之”后加表复数的词,如“之流、之类、之属、之徒”;二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的词叫指示代词;根据所指的内容可以分为近指、远指、虚指、无指、特指;1、近指所指的人或事物的距离比较近;有此、兹、斯、是等;相当于“这”“这个”“这种”“这里”;此.何遽不为福乎淮南子·塞翁失马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归有光项脊轩志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兹.游快且愧矣;徐宏祖游黄山记总此十思,宏兹.九德;魏征谏太宗十思书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斯.用兵之效也;苏洵六国论是.心足以王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王安石伤仲永2、远指所指的人或事物距离比较远;有彼、夫、其等,相当于“那”“那个”“那里”“那样”;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伐檀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硕鼠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王充订鬼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怀其.璧,从径道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未必有其.实也;王充订鬼3、虚指指代不准确说出来或虚构的东西;易其首;方苞狱中杂记是以某某..余在狱,犹见某.姓;方苞狱中杂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贾谊论积贮疏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世说新语·周处4、无指表示没有人,没有东西;多用“莫”“无”;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贾谊论积贮疏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庄子·庖丁解牛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5、特指所谓特指是说他们跟其它指示代词有特别的不同;即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和其它词类结合起来构成短语,才有指代意义;“者”“所”就是两个特别指示代词,在本书第十节“常用文言虚词”里有详细的叙述,这里从略;三疑问代词用来发出疑问的代词叫疑问代词;1、代人的疑问代词有“谁”“熟”,相当于現代汉语的“谁”“哪”;缇骑按剑面前,问:“谁.为哀者”张溥五人墓碑记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孰为汝多知乎列子·两小儿辨日2、代事物的疑问代词有“奚”“何”“孰”,相当于“什么”“哪个”“为什么”“怎么”;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吾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奚.暇治礼义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父与夫孰亲左传·桓公十五年礼与食孰重孟子·告子下3、代处所的疑问代词有安、焉、恶、奚;相当于“哪里”“什么”;洞庭君安.在哉李朝威柳毅传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路恶.在孟子·尽心上子路宿于石门,晨城门曰:“奚.自”论语·宪问。

孝经中吾语汝的意思

孝经中吾语汝的意思

孝经中吾语汝的意思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孝道的理论及其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实践。

其中,“吾语汝”这一表达,富含深刻的教诲意义。

本文将详细解释“孝经中吾语汝”的含义及其在孝道文化中的重要性。

“孝经中吾语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我在孝经中告诉你的”。

这里的“吾”是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语”是动词,表示告诉、教导的意思;“汝”则是古代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

在《孝经》中,这句话通常是用来引导一段教导或者劝诫的内容。

通过这种直接对话的方式,作者试图让读者感受到孝道教育的亲切与紧迫。

这样的表述不仅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表明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

例如,《孝经》中可能有这样的句子:“吾语汝,孝者,所以事亲也。

”这里的意思是,“我告诉你,孝敬父母是为人子女的本分。

”这样的句子旨在强调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将孝道融入日常生活。

在古代儒家文化中,“孝”被视为百善之首,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基石。

《孝经》作为孝道理论的集大成者,其内容不仅包括了如何孝敬父母,还涉及如何将孝道精神推广到国家治理、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

因此,“孝经中吾语汝”的含义,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教导,它还承载着儒家文化对后世子孙的期望,希望每个人都能将孝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构建和谐的家庭和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
导读:说明:本文适合高中阶段学生阅读。

第一人称代词,现代汉语中用我(们)。

古代汉语有很多词。

《尔雅释诂》:昂,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

《尔雅释诂》:台,朕,赉,畀,卜,阳,予也。

例证:
(1)人涉昂否,昂须我友。

《诗匏有苦叶》
(2)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尚书汤誓》
(3)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离骚》
(4)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
(4)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葛覃》
(5)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谷风》
结论:
我字用法最全,时间最长,最为稳定。

余字最初作主语。

春秋之后,吾的使用范围扩大。

可作主语,定语,兼语,宾语等。

如:
(1)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论语子路》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
(3)吾问焉而不吾告。

《庄子达生》
(4)丘虽不吾誉,吾独不自知也《庄子盗跖》
(5)何由知吾可也《孟子》
(6)待吾为子杀之。

《墨子》
人称代词第一人称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