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整理...历史第6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ppt资料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件岳麓版必修3
二、义务教育 1.地位: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 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
2.政策: (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了
“ 科教兴国
③大学的招生和分配制度加快了改革步伐,扩大了办学自主权。 ④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史料探究
主题探究 史料教学
探究主题1 新中国的教育成就
材料一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
1949 2001
初等教育
学校数
在校 生数
34万所
2 400 万
49.13 万所
1.25 亿
中等教育
——北师大出版《中国当代史》 材料二 随着新兴技术领域的开发和应用,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面临 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只有普及义务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就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才能适应祖国的四化建设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科学技术应用 程度的决定因素,而基础教育则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要基础。理论工作者强调,不 普及义务教育,不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只能是纸上谈兵。法律 工作者指出,法盲和文盲有很大的相关性,不普及义务教育,真正的法制是难以实 施的。
潮,以适应国家战略的需要。[2015·全国Ⅱ卷,31]
素养目标(教师备用)
[主题立意]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和经历的曲折历程都证明了“国运兴衰,系于 教育”的道理,体现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教材,使学生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曲折历程,认识其发展的 阶段性特点,构建历史发展的时空观念。 (2)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曲折历程,并探究相关史料,理解教育与经 济、政治的关系,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 (3)通过学习新时期的教育,并探究相关史料,使学生理解新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的必要性,体会和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家国 情怀的学科素养。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岳麓版课后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岳麓版课后练习第三十六篇第1题【单选题】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
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③“三个面向”思想④发展希望工程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观察下列两幅图,从中得出的正确理解是( )①高等院校是培养大批科技人才的摇篮②教育的发展创新需要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③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动力,教育与科技是紧密结合的④科技是改善教育环境的必由之路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 )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③完善了教育立法④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现在职业教育的经验直接来源于( )A、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B、德育为先C、普及九年义务教育D、倡导两种教育制度【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某高二同学在进行一项关于“新中国教育发展史”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搜集到一张图片(图),这张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 )A、是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的标志B、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真正落实C、是新中国实施“科教兴国”的开端D、表明高校招生实行“推荐”的政策【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 岳麓版必修3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从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来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中要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要把学习过的生物学知识迁移到历史学习中来。
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历史材料学习等方式参与教学,积极思考,仔细探究。
体验科学进步的过程。
感知科技发展的脚步。
既能独立学习探究,又能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培养对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各时期的教育发展的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导入: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一)扫盲教育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文化素质极端低下中国虽然是号称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但是旧中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极为落后。
总人口中90%以上是文盲。
在农村中,数百上千人的村庄有个小学毕业的,就算个"秀才”了。
因此,旧中国科学技术极其落后,几乎没有象样的科学研究机构。
很多有志于科学事业的知识分子也就只好到海外飘零。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6亿人口中80%是文盲,即6亿人口中有4亿多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也找不出一个识文断字的人。
有些农村地区,合作社里的记账员识字不多,许多社员的名字、农具、肥料都写不上来。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2)课件岳麓版必修3
及学制、学校领导体制、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
组织、教学方法以及招生分配制度等诸多方面。 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 各种形式的业余学校,初步建立起教学、生产劳动、 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育体制。1958年又建立了一批新 “教育大革命”使中国的高等院校数目、高校招生人 的工科院校,如航空学院、邮电学院、钢铁学院、石 数、在校学生数量大大增加,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油学院、地质学院等。 也日益紧密。
“教育大革命” 的弊端及调整:
这种教育上的“大跃进”,也导致高校质量良莠不齐;
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和过多参加体力劳动等偏差,打 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许多违反教育规律的“改革”, 造成很大混乱。从1961年开始,根据中央“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方针,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整,
至1963年基本结束,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稳定发展的
盲8699.2万人,其中青壮年文盲多达2055万人。这些 文盲中有3/4左右分布在农村。
扫盲的措施: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共开展了1950~1955年、
1956~1959年、1993~2000年三次大规模的扫盲工作。 改革开放后的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扫除文盲工作条 例》,对扫盲的对象、基本单位、经费投入和师资等方 面作了严格规定,并于1993年进一步修订,重新颁布了 该条例。
轨道。到1966年以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基础学 科、技术学科、社会学科、艺术、体育、外语、师范教 育的高等教育体系。
“文革”时期教授被批斗
“文革”时期的高等教育: “文革”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大学停止招生; 大批专家、教授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到残酷批
பைடு நூலகம்
斗。“四人帮”一伙鼓吹“读书无用”,他们倒行逆施
18-19 第6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知
基
想,对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合 作 探 究 • 攻 重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 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振兴的必由之路。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难
返 首 页
自
当
主
堂
预
达
习
标
•
•
探
合 作
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
探
究
•
攻
重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难
返 首 页
自
2.措施
当
主 预
(1)1986 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堂 达
习
标
• 探
(2)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加紧普及
• 固
新
双
知 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
新
1.原因
双
知
基
(1)新中国建立后,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合 作 探 究 • 攻 重
(2)1950 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 ,强调提高人民文化素养的 重要性和紧迫性。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难
返 首 页
自 主
2.措施
当 堂
预
达
习 •
(1)政府开办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把识字小黑板挂到了
标 •
探
固
新 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
双
知
基
计。
合 作 探 究 • 攻 重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45分钟作业3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后作业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1.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①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②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③工农教育的宗旨是“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④扫盲教育应配合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开展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B解析: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是1958年“教育大革命”的内容,①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
2.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
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 )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D.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
从“1950年7月”这一时间可看出,当时中国教育处于“奠基”时期,C、D两项超出了当时阶段,联系当时史实A项最符合题意。
3.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偏差的根本原因是( )A.“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B.反“右”派斗争扩大化C.“文革”的发生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根本原因”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四个选项的关系。
题干中B、C、D三项是由A选项所导致的,即由于“左”倾错误发展到了文化教育领域才导致了教育大跃进,随之遭到严重破坏。
4.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在此讲话的影响下 ( )A.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B.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C.提出了文艺、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1977年”“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可知A正确,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程标准: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扫盲教育1.地位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
2.措施(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3.成就2001年1月1日,我国政府宣布,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有力地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扫盲教育的必要性(1)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
(2)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3)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
2.“文化大革命”以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1)政局稳定、拨乱反正。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4)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这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保障。
(5)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如《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
3.现代中国教育的经验和教训(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4)从基本国情出发。
(5)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6)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史料探究]材料一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
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 160万!……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1978年的春天来得更早。
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改革开放20年之科教篇》材料二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
第二类: 不能识别现 代社会符号 的人。
第三类:
不能使用计 算机进行学 习、交流和 管理的人。
一、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开展扫盲教育
(二)普及义务教育
1、重要性 (1)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关键和发展高等教育的基础工程。 (2)基础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形象 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2、措施: 1986年人大六届四次会议《义务教育法》
;主办了他们班上的“共产主义大学
”简易刊物……事情做了调政治,
过多参加体力劳动,
“北大清”华红大卫学兵红批文卫判革数兵校中量批长清大斗陆华大“平校增反等门加动“被,高学打反砸校术乱动质了权学正量威术常良”权教莠威学不”。齐.
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 人民欢送工1农977兵年学恢员复高上考大学的情景
一、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开展扫盲教育
1、背景: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文化素质极端低下。
2、措施: 开办各种补习学校
李招娣在一间农具 仓库里给乡亲们上 识字课(1957年)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 矿工人速农成民中在学田学间习参
加扫盲学习
(50年代)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一、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 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开展扫盲教育
1、背景: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文化素质极端低。
(1)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提高人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识字是公民最基本的人权。
1、发展历程 2、启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 岳麓版必修3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从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来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中要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要把学习过的生物学知识迁移到历史学习中来。
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历史材料学习等方式参与教学,积极思考,仔细探究。
体验科学进步的过程。
感知科技发展的脚步。
既能独立学习探究,又能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培养对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各时期的教育发展的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导入: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一)扫盲教育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文化素质极端低下中国虽然是号称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但是旧中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极为落后。
总人口中90%以上是文盲。
在农村中,数百上千人的村庄有个小学毕业的,就算个"秀才”了。
因此,旧中国科学技术极其落后,几乎没有象样的科学研究机构。
很多有志于科学事业的知识分子也就只好到海外飘零。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6亿人口中80%是文盲,即6亿人口中有4亿多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也找不出一个识文断字的人。
有些农村地区,合作社里的记账员识字不多,许多社员的名字、农具、肥料都写不上来。
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练习岳麓版必修3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1982年国家将扫盲列入宪法,从根本上说明了( )A.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B.文盲的大量存在不利于社会稳定C.中国为了尽快摘掉“文盲大国”的帽子D.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解析:A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将扫盲列入宪法,足见扫盲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非从“根本”上说明的问题。
2.(2018·山东济宁期中)下表为新中国初期文、法、商、教育等文科专业在高校招生所占的比例。
造成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工业化的需要B.“左”倾错误的泛滥C.民主与法制观念滞后D.学习西方建设的经验解析:A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恢复国民经济,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行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时,优先发展重工业,其与材料中的文科类专业招生比例减少相吻合,A项正确;文科类专业招生比例减少与“左”倾错误无关,B项错误;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滞后与文科类专业招生比例减少无关,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建设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D项错误。
3.1957年与196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A.实行九年义务教育B.实施“教育大革命”C.“文化大革命”D.高校扩招解析:B 1958年,伴随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中国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因此出现了1960年中国的高等院校数目、招生人数、在校学生数大大增加的现象,但这种教育上的“大跃进”导致高校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故本题选B项。
4.根据教育部规定,1952年下半年高校开始进行教学改革:一是学习苏联高等教育学校的模式设专业。
二是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
旧学校所用的欧美教材连同欧美教育体系完全被否定。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欧美教育不适应新中国需要B.中国教育深受意识形态影响C.苏联教育较适合新中国需要D.中国开始建立高等教育体系解析:B A、C两项均未体现材料的本质,A、C两项错误;1952年国际形势是美苏两极对抗,中国实行“一边倒”(倒向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政策,故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学习苏联模式,而完全否定欧美教育内容,B项正确;中国在近代就已经建立高等教育体系,D项错误。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业达标]1.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①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②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③工农教育的宗旨是“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④扫盲教育应配合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开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 B解析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是1958年“教育大革命”的内容,①错误。
②③④均为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的内容。
故选B项。
2.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答案 C解析新中国成立,革命任务已基本完成,从教育目的上来看,主要是进行经济建设。
人民教育是其性质,为国家建设服务是其目的,C项符合题意。
3.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
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 )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D.有利于普及义务教育答案 A解析从“1950年7月”这一时间可看出,当时中国教育处于“奠基”时期,扫盲教育是重中之重,而简化汉字有利于扫盲,故A项正确。
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
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
该时期我国( )A.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C.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D.建立起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答案 D解析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故A项错误;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是在改革开放后,故B项错误;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后,故C项错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岳麓版复习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岳麓版复习特训第二十三篇第1题【单选题】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因为A、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B、借鉴国际惯例C、改革开放的需要D、教育本身的发展需要【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
依据下图(局部)可以推断: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政治B、文化传统C、人口密度D、地理环境【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
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D、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把识字小黑板挂到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休息场所。
这说明当时中国政府( )A、发展高等教育B、普及义务教育C、重视扫盲教育D、模仿苏联教育【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张某,教授。
1949年10月生,1966年高中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苏北上山下乡。
1978年3月考进南京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江苏省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现在名为南京财经大学的学校任教……1998年考入南京大学商学院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A、“文化大革命”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教授至关重要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含解析)岳麓版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习目标]一、扫盲教育1.背景:新中国建立后,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措施(1)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开展扫盲教育。
(2)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3)1993年,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3.成就: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二、义务教育1.重要性: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
2.措施(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3)国家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
3.成就: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问题思考思考阅读以下对联,“上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
下联: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
”该对联较为合适的横批应是什么?提示科教兴国。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初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基本参照苏联经验,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
2.曲折发展(1)1958年,“教育大革命”涉及诸多方面,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造成很大混乱。
(2)1961年开始,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整,高等教育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3)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判断正误“教育大革命”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 ×)提示“教育大革命”不是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而是指1958年到1961年期间,受“大跃进”等“左”倾错误的影响,教育领域出现的“大跃进”。
问题思考思考解读下面漫画反映的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
提示表层信息:漫画表现的是一辆载满资产阶级名利思想的各种著作的车子,虽然贴着“又红又专”的标签,却仍然幻想在社会主义检查制度下蒙混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