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时用数学1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12课时《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12课时《用计算器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2.能够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操作计算器,培养学生使用计算器的能力;2.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实际应用兴趣;2.培养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相互协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基础的四则运算;2.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交流和合作。
难点1.部分学生可能对计算器的操作不熟悉,需要有耐心地引导;2.学生如何将计算器运算结果与手工计算做对比,分析其中的差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讨论计算器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操作实践1.讲解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数字键、运算符等;2.给学生发放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让学生亲自体验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3. 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个计算器;2.设计一些小组练习题,让学生共同讨论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相互核对答案;3.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分享使用计算器的技巧和经验。
4. 总结1.引导学生将手工计算和计算器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讨论计算器的优缺点;2.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四、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计算器有关的习题;2.回家尝试使用计算器计算家庭日常开销,体验计算器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计算器,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对计算器的熟练度。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计算器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12课时 练习二(1)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12课时练习二(1)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律,能够熟练进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
2. 能够运用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习惯。
教学内容:1. 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律2. 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3. 分数乘除法的应用教学重点:1. 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律2. 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1. 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律2. 分数乘除法的应用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分数乘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律。
2. 引导学生思考分数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新课导入1. 讲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律,通过具体例子进行演示。
2. 引导学生观察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律,总结规律。
三、课堂练习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讲解练习题的答案,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律和计算方法。
2. 强调分数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 布置适量的分数乘除法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鼓励学生在家庭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律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除法的基本知识。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对于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我们需要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复习分数乘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律,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复习(1)(第12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复习(1)(第12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9~40页的复习第1~7题。
1.学生通过看图、说图意、列式,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熟练掌握1~6的乘法口诀。
在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口算能力,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发现规律的过程,能够有序地解决问题。
2.巩固乘法求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技能。
3.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
能熟练运用1~6的乘法口诀正确地进行计算。
能运用乘法的含义进行练习。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30个圆片。
▍流程一:复习导入谈话:小朋友们,通过这个单元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和同桌小朋友说一说。
汇报:乘法的含义、乘法口诀、乘加乘减、乘法简单的实际问题等等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一下这个单元的内容。
[板书课题:复习(1)]▍流程二:复习乘法含义1.摆一摆(1)要求:小朋友,你能用自己的圆片摆出5个2吗?试试看吧。
(生操作)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摆的?——每份摆2个,摆这样的5份。
追问:谁再来说?(两生说)数一数(PPT)我们一起数出了几个2吧(1个2、2个2、3个2……)提问:5个2会摆了,那4个3你会摆吗?拿出圆片,试一试吧。
(生操作)提问:谁来说说自己的摆法?——每份摆3个,摆这样的4份。
(PPT出示)(2)(添加大括线)提问:像这样的几个几,要求“一共有多少个?”用什么方法比较简便?提问:谁来列式?2.完成复习第1题(1)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每份有4颗五角星,有这样的3份,问一共有多少颗?你会完成吗?完成第1题的两小题(生打开课本第39页,独立完成)。
(2)汇报第(1)小题:3×4=12或者4×3=12追问:算式中的3表示什么?——有这样的3份第(2)小题:6+6+6+6+6=5×6追问:说说你的想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12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3.计算器的认识。
(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了解计算器的便捷和广泛应用。
(2)认识计算器,验证各个功能键的作用。
(3)补充说明计算器上具有特别功能的键。
(4)计算器和算盘相比,有哪些优点?
提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相互订正。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五、教学板书
用计算器计算
六、教学反思
第12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
2.认识算盘,了解珠算的计数方法。
3.认识计算器,了解各功能键。
4.感受到使用计算工具计算的方便、快捷。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学习重点
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
学习难点
1.明确算盘的使用方法。
2.明确计算器各种功能键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老师在算盘上拨数,学生读一读。
1.我国最早使用的,至今仍然使用的计数工具是( )。
答:算盘
2.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 )。
答案:计算器
3.( )世纪( )年代,科学家发明了最早的电子计算器。
答案:20 40
4.拨珠练习。
在算盘上拨出924,4630,25307,3579082。同时指出哪一档是个位。
教具准备
PPT课件、算盘、计算器
教学环节
备注
一、引入新课。
1.教师出谜语:脑子真灵便,是数就会算;算盘比它老,它比算盘小。(打一电子用具)
2.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都见过哪些计算工具。
3.课件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1第12课时函数的最大(小)值(含解析)
答案:-3或
解析:因为f(x)=kx2+2kx+1的顶点横坐标为x0=-1(k≠0),-1∈[-3,2].当k>0时,[f(x)]max=f(2)=4k+4k+1=4,解得k= ;当k<0,时,[f(x)]max=f(-1)=k-2k+1=4,解得k=-3;当k=0时,f(x)=1,无最值.
(1)(2)(3)(4)
③当1≤a<2时,由图(3)知,f(x)min=f(a)=-1-a2,f(x)max=f(0)=-1.
④当a≥2时,由图(4)知,f(x)min=f(2)=3-4a,f(x)max=f(0)=-1.
于是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3,+∞).
能力提升
12.(5分)对于每一个实数x,设f(x)是y=4x+1,y=-2x+4和y=x+2三个函数中的最小值,则f(x)的最大值是()
A. B.3
C. D.
答案:A
解析:作出函数f(x)的图象,如下图所示.
由函数f(x)的图象可知,f(x)图象的最高点为点A(如图).
所以函数f(x)在[1,+∞)上的最小值为f(1)=1+ +2= .
(2)依题意f(x)= >0在[1,+∞)上恒成立,即x2+2x+a>0在[1,+∞)上恒成立.
记y=x2+2x+a,x∈[1,+∞),由y=(x+1)2+a-1在[1,+∞)上单调递增知,当x=1时,y取得最小值3+a.
所以当3+a>0,即a>-3时,f(x)>0恒成立.
A. ,0
B. ,0
C. ,
D.最小值为- ,无最大值
答案:C
解析:因为函数y= 在区间[0,5]上单调递减,所以当x=0时,ymax= ,当x=5时,ymin= .故选C.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比例 第12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人教版
第4单元比例第12课时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61~62页例5、例6。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正确判断问题中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2. 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比例方法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能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A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根据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判断。
(B案)通过质疑引导、探究讨论等活动来突破。
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突破方法(A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B案)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
教法与学法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理解分析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A 案复习引入1.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课件出示)(1)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2)每小时耕地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面积和时间。
(3)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行数。
2. 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习了解比例。
这节课,我们就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用比例解决问题)探究新知1. 教材第61页例5。
课件展示教材第61页例5的情境图及问题。
(1)想一想: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寻找条件,独立思考,列式算一算,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指名说一说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会这样算:28÷8×10=3.5×10=35(元)(3)还有其他的解答方法吗?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说明:这样的问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
(4)教师:问题中有几种量?谁和谁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5)指名汇报,说一说解答方法。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12课时 用数学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第5单元第12课时用数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学习基本的数学运算,如加法、减法。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实例,如购物找零,引入本课的主题,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10分钟)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数学运算的基本概念,如加法、减法,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3. 实践环节(10分钟)分组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模拟购物、计算物品数量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4. 讨论与交流(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实践经历,交流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方法1. 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
2.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讨论教学法: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 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用于展示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
2. 实践材料:如购物清单、计算器等,用于学生的实践活动。
3. 讨论板:用于学生的讨论和交流。
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单元《第12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12课时用计算器计算》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遵循计算规则,减少计算错误。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器的认识:介绍计算器的各部分功能,如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清除键等。
2. 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教授学生如何打开计算器,进行数字输入、选择运算符号、查看计算结果等操作。
3. 简单的四则运算:指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器的基本操作,简单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计算器的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计算器的兴趣。
2. 认识计算器:展示计算器的各部分功能,让学生了解并熟悉计算器的结构。
3. 学习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分步骤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字输入、选择运算符号、查看计算结果等操作。
4. 练习四则运算:让学生通过计算器完成一系列加减乘除的练习题,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5. 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计算器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计算器操作和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授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和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了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高中数学高一数学第三章(第12课时)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1教案
课题: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在购物付款方式中的应用;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3、德育目标:使学生抓住社会现象的本质,用科学的、辨证的眼光观察事物,建立科学的世界观;4、情感目标: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配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独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也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例题中的分期付款问题进行独立探究教学难点:独立解决方案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内容分析:本节课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在购物方式上的一个应用.此前学生已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前n项和公式,并学习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有关储蓄的计算(单利计息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都有了一定基础其次,《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将研究性课题列为必修内容,是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项开创性工作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和研究,关注的是研究过程,其核心是创新意识的培养本研究性课题,是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又由于它在本小节中首次出现,学生对如何学习研究性课题比较模糊,所以能否将研究性课题中以实际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独立探究为主体的特点突现出来,也影响着今后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效果.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就很有必要在研究课题之前让学生了解课题的产生背景.所以我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既自然地创建了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生动活泼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学过程:一、引入:1..幽默故事:一位中国老太太与一位美国老太太在黄泉路上相遇.美国老太太说,她住了一辈子的宽敞房子,也辛苦了一辈子,昨天刚还清了银行的住房贷款.而中国老太太却叹息地说,她三代同堂一辈子,昨天刚把买房的钱攒足.指出:我国现代都市人的消费观念正在变迁——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对我们已不再陌生;贷款购物,分期付款已深入我们生活.但是面对商家和银行提供的各种分期付款服务,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好呢?2.基本公式:1.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2)(1n n a a n S +=, 2)1(1d n n na S n -+= 2.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当1≠q 时,qq a S n n --=1)1(1 ① 或q q a a S n n --=11 ② 当q=1时,1na S n =特殊数列求和--常用数列的前n 项和:2)1(321+=++++n n n 2)12(531n n =-++++6)12)(1(3212222++=++++n n n n 23333]2)1([321+=++++n n n 3.求和的常用方法:特殊数列求和公式法、拆项法、裂项法、错位法 二、问题:某学生的父母欲为其买一台电脑售价为1万元,除一次性付款方式外,商家还提供在1年内将款全部还清的前提下三种分期付款方案(月利率为1%):⑴购买后2个月第1次付款,再过2个月第2次付款…购买后12个月第6次付款; ⑵购买后1个月第1次付款, 过1个月第2次付款…购买后12个月第12次付款; ⑶购买后4个月第1次付款,再过4个月第2次付款,再过4个月第3次付款你能帮他们参谋选择一下吗?”三解决问题的过程:1.启迪思维,留有余地:问题1:按各种方案付款每次需付款额分别是多少?每次付款额是10000的平均数吗?(显然不是,而会偏高)那么分期付款总额就高于电脑售价,什么引起的呢?(利息)问题2:按各种方案付款最终付款总额分别是多少?(事实上,它等于各次付款额之和,于是可以归结为上一问题)于是,本课题的关键在于按各种方案付款每次需付款额分别是多少? ——设为x2.搜集、整理信息:(1)分期付款中规定每期所付款额相同;(2)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即上月利息要计入下月本金.例如,由于月利率为1%,款额a 元过一个月就增值为a(1+1%)=1.01a(元);再过一个月又增值为1.01a(1+1%)=1.012a(元)3.独立探究方案1可将问题进一步分解为:1. 商品售价增值到多少?2. 各期所付款额的增值状况如何?3.当贷款全部付清时,电脑售价与各期付款额有什么关系?4.提出解答,并给答辩:由商品价格=付款额,得10000×(1+1%)12=x+(1+1%)2x+(1+1%)4x+(1+1%)6x+(1+1%)8x+(1+1%)10x , 解得101.1)101.1(01.11000012212--⨯⨯=x =1785.86 5.创建数学模型:比较方案1结果,经过猜想得:分期付款购买售价为a 元的商品,分n 次经过m个月还清贷款,每月还款x 元,月利率为p,则1)1(1)1()1(-+⎥⎦⎤⎢⎣⎡-++=m n m mp p p a x 6.验证并使用模型:方案2中,101.1)101.1(01.1100001212--⨯⨯=x =888.49 方案3中,101.1)101.1(01.11000012412--⨯⨯=x =3607.627.结论分析:方案1中,x=1785.86元,付款总额6x=10721.16元;方案2中,x=888.49元,付款总额12x=10661.85元;方案3中,x=3607.62元,付款总额3x=10822.85元《考试说明》明确指出:“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或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加以表述”本节课以经常碰到的银行储蓄和分期付款为背景,复习了等比数列的应用,体现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尤其是从实际出发来表述问题,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更加接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数学的育人功效四、小结1.分期付款中的计算涉及的数学知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数学思想:列方程解未知数2.“方案2、3→模型→方案3”是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研究性课题的基本过程: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存在的可行方案→启迪思维留有余地→搜集整理信息→独立探究个案→提出解答并给答辩→创建数学模型→验证并使用模型→结论分析3.问题来源于现实,问题处处存在,要善于发现问题并抓住问题本质;而探究问题时往往不会一帆风顺,要勇于战胜困难,磨砺自己意志.4.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分期贷款及以复利增长型问题可类似解决五、课后作业:提出一个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分期付款问题,并探究解决六、板书设计(略)七、课后记:。
最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同步课件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第12课时 乘车(1)
三 加与减(一)
第12课时
乘车(1)
优 翼
情境导入
猜谜语
四眼像铜铃,四脚圆滚滚, 腰间有嘴巴,专吃过路人。
探究新知
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原有 前门 后门 2人 上3人 上2人
2+ 3+2=7
5
或
三部分人合在一起
2+2+3 = 7
4
连加
探究新知
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原有8人 前门下 后门下 还有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 4 8- 4- 1
探究新知
8 - 1- 4 = 3
8 - 4- 1= 3
7
4
连减
探究新知
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原有人数 + 上车人数-下车人数 原有人数 -下车人数 + 上车人数
9 +1-5 9- 5+ 1
探究新知
9 +1-5 = 5 10
9- 5+ 1 = 5 4
加减混合
知识小结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按 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练一练
1.
(1)一共有几个 ?
2+ 4+3 9 6
练 一 练 (2)一共有多少人?
3+ 3+3 9 6
练一练
2.说一说,算一算。
8- 2-3 3
练一练
3. 10
5 2
5 6
2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 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整版教案】-数学六年级第12课时 整理与练习(1)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第12课时整理与练习(1)教学内容:课本第63--64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8题。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明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体验自己的学习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沟通分数除法与乘法的关系,形成响相应的计算技能。
3、通过练习,提高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列方程解答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回顾与整理1、回顾: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2、小组讨论:(1)怎样计算分数除法?飞机聊天软件在国内怎么用详细问题了解下!(2)列方程解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时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举例(3)什么叫做比?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怎样按比例分配?二、基本练习1、练习与应用第1题,直接写得数。
(1)各自在书上完成,完成后校对。
(2)将做错的展示在黑板上,讨论做错的原因。
(3)让学生说一说,做分数除法要注意些什么?2、练习与应用第2题。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2)注意了解学生计算中典型的错误,引导学生分析错因。
公元366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
他叫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手持一支锡杖,云游四野。
到此已是傍晚时分,他想找个地方栖宿。
正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
是晚霞吗?不对,晚霞就在西边,与三危山的金光遥遥对应。
三危金光之谜,后人解释颇多,在此我不想议论。
反正当时的乐樽和尚,刹那间激动万分。
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
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
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
四年级数学上册1大数的认识第12课时整理和复习课件新人教版
3.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780500 > 78万 60000000 < 6亿 630000 = 63万 3154000000 < 32亿
第12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辨一辨。(对的画“√”,错的画“×”)
(1)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十。( × ) (2)准确数一定大于近似数。( × ) (3)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 ) (4)68401000这个数的最高位是亿位。( × ) (5)最大的九位数是900000000。( × )
2.填一填。 (1)8950306000是( 十 )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十亿 ) 位,5在( 千万 )位上,十万位上是( 3 )。 (2)6个百亿,5个亿,4个十万和7个百组成的数是
( 60500400700 ), 这个数读作( 六百零五亿零四十万零七百 )。 (3)472080300000里有( 4720 )个亿和( 8030 )个万。
5.把信件放到相应的邮箱里。(连一连)
6.先பைடு நூலகம்计算器计算每组的前三题,再按规律写出后面 各题的结果。
(1)9×9-1= 80 (2)98×9-2= 880 (3)987×9-3= 8880 (4)9876×9-4= 88880 (5)98765×9-5= 888880 (6)987654×9-6= 8888880
4.先写出下面各数,再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 出它们的近似数。 (1)六百五十九万六千三百 写作:( 6596300 )≈ 660 万 (2)八亿四千万零三百八十 写作:( 840000380 )≈ 8 亿 (3)三千零五万三千零五 写作:( 30053005 )≈ 3005 万 (4)三百零七亿八千零五万六千 写作:( 30780056000 )≈ 308 亿
石峰区第一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 1 大数的认识 第12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课件 新人教版
三角形的高和 底互相垂直。
高 垂足 底
2. 认识三角形的高。
注意 : 作高使用虚 线 , 并记住标注直角 符号。
高 底
底 高 高底 高
底
底
高底 高
高
高底
底
课堂活动 围一围 , 说一说。
它有3条边……
三角形的高……
随堂练习
1. 下面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
〔1〕
√〔2〕
〔3〕
√〔4〕
2. 判断 : 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画対了吗 ?
〔1〕
没有 垂直
√〔2〕
〔3〕
没有从 顶点画
〔4〕
底边 错误
3. 按要求在每个图形内添1条线段。
图〔1〕中有 3个三角形。
〔1〕 只需从三角形的任一顶点到対边画一条线段即可。
3. 按要求在每个图形内添1条线段。
图〔2〕中有 2个三角形。
新课导入
三角形
推进新课
1.观察下面的图形 , 找出三角形的共同特征。
顶点
角
边
边
角 顶点
边
角 顶点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几条边 , 几个角和几个顶点 ? 3条边 , 3个角 , 3个顶点。
2. 认识三角形的高。 过三角形的一个顶 点画対边的垂线。
垂足
2. 认识三角形的高。
13027-8934 =4093
6908×39 =269412
111111111÷9 =12345679
66280×23 =1524440
395412+10589 =406001
(二)探究新知
教材P26页例2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12课时 用数学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12课时用数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品的价格、测量长度、计算时间等。
2. 学习基本的数学运算符号和术语,如加、减、乘、除、等于、大于、小于等。
3. 学习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实际问题案例,如购物、测量长度、计算时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
2. 提问:你们知道数学有什么用吗?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思考数学的实用性。
二、新课导入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2. 通过实际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实际问题案例解析1. 购物问题:小明去超市购物,买了苹果、香蕉和橙子,每种水果的价格分别为3元、2元和4元。
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引导学生运用加法和乘法计算。
2. 测量长度问题:小红的房间长4米,宽3米,求房间的面积。
引导学生运用乘法计算。
3. 计算时间问题:小刚每天早上7点起床,刷牙洗脸需要10分钟,吃早餐需要20分钟,从家到学校需要30分钟。
小刚每天早上几点出门才能准时到校?引导学生运用加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实际问题案例,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
2. 每组派代表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2课时_认识算盘》(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2课时_认识算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时_认识算盘》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算盘,了解算盘的构造和用法,掌握算盘上各部分名称,以及能够利用算盘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算盘的概念,使学生对算盘产生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学习算盘的使用方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减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算盘的使用还不够熟练,对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不够明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指导和辅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算盘,了解算盘的构造和用法,掌握算盘上各部分的名称,能够利用算盘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计算工具的尊重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算盘,了解算盘的构造和用法,掌握算盘上各部分的名称,能够利用算盘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2.难点:熟练掌握算盘的使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算盘、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算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有关算盘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算盘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认识算盘:介绍算盘的构造和用法,讲解算盘上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算盘。
3.学习算盘的使用方法: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算盘,掌握算盘的基本操作方法。
4.利用算盘进行加减法运算:引导学生利用算盘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算盘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第12课时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第 1 单 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 12 课时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
正方体
一、复习引入
下面两个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
1分米
1分米
1分米
10厘米
10厘米
10厘米
1分米=10厘米,所以体积相等
二、学习新课
下面两个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
1分米
1分米
1分米
10厘米
0.24立方米=( )立方分米
75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5000
240
7.5
三、巩固练习
10厘米
10厘米
1立方分米
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二、学习新课
下面两个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
1米
1米
1米
10分米
10分米
10分米
1立方米
1000立方分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二、学习新课
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二、学习新课
5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根据这幅图我们 能提出什么问题 呢?
现在你都知道了 你能用什么方 哪些信息? 法解决呢?
我用加法解答。
6 + 6 + 6 =18 (个)
我列表解答。
人数 数
1 6
2
3
1 2
1 8
我用画箭头 的方法解答。
6 +6
12 +6
18
请你检查一下 几种不同的方法你最 9 + 9 + 9 = 27
看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我们能解决什么问题?
每个星期有7天,3个星期一共有多少天?
=21 (天) (天) 7 +7 + 7 +7 7 + 3 = 31
今年的五月有 4个星 想知道 3个星期共有多少 天需要知道什么? 期零3天,五月一共 有多少天你知道吗?
8 + 8 + 8 = 24
16 24 答:一共买了24个苹果。
四、课堂小 结 同数连加问题就是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问
题。解决同数连加问题时,先要根据题意,弄清
数量间的关系,从多角度思考,运用不同的方法 解答。解答完毕后,要根据题意检查一下解答过 程。
第 6 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 12 课时 用数学(1)
兴义市红星路小学万峰林校区 张树琴
一、复习导 入
50 -7
63 -7
43 +20 63 +9
72
56 -7
49 -7
42
比较一下两道题有 你会算吗?请你 什么相同的地方, 认真算一算。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二、探索新 知 4 3个同学一起折小星星, 每人折了6个。
6 + 6 + 6 = 18 (个)
人数 数
6 +
6
1 6
2
3
1 2 18
1 8
口答:他们一共折了 个小星星。 18
12 +6
三、巩固练 习 每条小鱼用7块卡片拼成,拼3条小鱼,一共 用了多少块卡片?
(块) 7 + 7 + 7 = 21
要求“一共用了多少块卡片”, 你需要知道什么?
每条龙舟上有9个人,有3条龙舟,一共有 多少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