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知识点归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合集下载

2013高考总复习闯关密训历史卷专题6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013高考总复习闯关密训历史卷专题6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C.三大战役的胜利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这三次历史性变化是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③香港回归,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④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D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某日的英国《泰晤士报》用四版面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有关北京的报道,其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和国的成立B.《共同纲领》的制定

【2013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题结构特征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013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题结构特征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背景: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内容
前提:新中国成立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内容?
现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成立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中一届政协:1949年9月,内容
国时间:1954年
的(1)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一届人大内容:宪法的内容及意义
政(民主政治的奠基)会议的意义:
治二届政协:1954年,内容
建阶段(2)文革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挫折:文革的爆发、民主与法制的破坏的表现
设时间: 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内容:
(3)新时期政治建设意义:
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的提出:
民主政治建设成果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82年宪法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过程、意义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①背景目的: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②含义:
A 1979年元旦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内容
“一国两制”的构想③形成过程 B 1981年叶剑英委员长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内容 C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祖 D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构想。

国④意义:
统 A香港问题的由来:
一①港、澳回归 B港、澳回归的概况
“一国两制”的实践 C港、澳回归的条件和意义:
A发展的原因:
②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B发展的表现:“九二共识”等C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8.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及详解

28.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及详解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现代中国的外交发展历程。

包括现代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历程及特点;现代中国的外交方针、政策及阶段特点等主要内容。

一、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包括的主要内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不同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①经济基础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三权分立制度建立在私有制之上;②行政权力主体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全国人民,三权分立制是资产阶级;③组织原则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民主集中制;三权分立制度是分权制衡。

【误区警示】要正确判断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首先要明确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不能与其他时期政治建设的内容相混淆。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和发展历程①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②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③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④ 1966年——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⑤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高考历史 冲刺系列 第19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立体讲解)

高考历史 冲刺系列 第19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立体讲解)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高频考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命题趋向本讲包括了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祖国统一大业,具有时代性,在高考中更能与现实相联系,具有特殊的地位。

高考考点主要有: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成就、一国两制的含义及意义、港澳回归、两岸关系的发展,命题形式多为选择题。

1、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新华网报道:温家宝总理到中国政府网与网民在线交流。

这是中国政府总理首次与网民进行实时交流,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全程直播。

全国31个省区市、港澳台及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超过340万网民同时在线,通过新华网论坛踊跃提问。

在两个小时的在线交流中,温家宝回答了网民提出的29个问题。

以推进民主法制进程为命题切入点,联系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性及长期性是值得关注的命题视角。

2、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复兴的视角看祖国统一的有关问题:1997年和1999年中国分别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中国在实现国家统一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008年8月中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同年9月“神七”飞天,中国宇航员太空行走,2010年成功举办世博会,这都表明中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但台湾问题仍然没解决;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祖国完全统一的实现,才能表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把本讲内容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野下来考查,将会是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和焦点。

考点聚焦例1.(2011年浙江省文综19)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中可以获悉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答案:D。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2)大贡献:对人类历史、世界和平以
及为解决国际争端与历史遗留问题提
供了新思路和方式。
(3)大促进: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
问题,而且在台湾岛内外逐渐引起强
烈反响,这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的实现。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④步伐加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20 多年时间里不仅颁布了1982年新《宪 法》,1997年,中共十五大又提出依 法治国,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 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 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社会主义法律 体系也不断完善,一个以宪法为核心 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 架基本形成。
栏目 导引
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
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三、全面认识“一国两制”构想 1.形成过程 (1)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 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 题的设想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 雏形。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的政
治制度。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最 根本的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少数
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一项政治制度, 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专 题 高 效 总 结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对于历史这门科目,很多学生都会感到头疼,尤其是历史复习,更是让人倍感困扰。

而高考历史考试的难点在于能否理清脉络,把握主干,并将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进入到统一战线和民主改革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运动,到1953年进行的思想改造运动,这些都为新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于1950年代末期,毛泽东提出了“工业化、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实行“大跃进”等措施,但带来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直到1960年代末期才逐渐恢复正常。

二、十年动乱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十分黑暗的历史,可谓短短的十年动乱。

1966年至1976年,中国经历了政治风暴,这场运动的几个阶段有:二月逆流、五.一六事变、暴动组织开头、无产阶级大联合、大串联、四人帮统治等。

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70亿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和逾百万死亡的伤亡数字,毛泽东抱怨流芳千古的文化大革命成了一场巨大的灾难,甚至是一场“阴谋论式的疯狂”。

三、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是中国的新一轮历史变革。

此次改革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推进政治、文化事业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发生巨大的转变,国有企业开始慢慢走出重围,市场经济逐渐发展,个体经济得以发展。

此外,还出现了很多科技创新的行业,经济的效益开始显现出来。

四、祖国统一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1949年以后,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1979年,两岸关系得到了缓和,双方签订了“"两岸关系冻结”协议。

1987年,大陆允许从台湾往返旅游,两岸关系逐渐改善。

经过多次协商,两岸关系已经显现出明显的改善趋势,成为推动协商与发展的强劲驱动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结构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结构
⒉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人教版小字与人民版正文对应)
⒊意义: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此为史论共享)
文化大革命
“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1.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⒊1999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
⒈含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⒉形成过程: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②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⒊意义:“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此为史论共享)
香港、澳门的回归
⒈香港:中英会谈(1983年)—联合声明(1984年)—胜利回归(1997年7月1日)
⒋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⒈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⒉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考向解读】1.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现代的对外关系:(1)新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命题热点突破一】现代的政治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创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

(2)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意义:奠定了新各项政治制度的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确立:人民政协的召开。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通过《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会议进行了选举并决定了新的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年等重要事项。

(3)概况:1947年,××区成立。

后来,新又成立了四个自治区,全国共五个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区。

(4)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作用①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的实现。

②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文化大革命”(1)原因①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②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③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

(2)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刘少奇冤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框架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现代中国政治建设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成就新中国成立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月,河北平山县。

1.工作重心:2.工作中心:3.基本政策:4.总任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月,(地点)。

1.确定国名:2.通过文件:3.确定国体:4.组成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2.3.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基础:组织基础: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原则:性质: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正式确定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政治建设的曲折三大改造:中共八大:1956年月,(地点)。

1.2.3.4.十年“文革”原因:(主要原因)(导火索)标志:过程:1.2.3.4.性质: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改革开放:发展1.领导体制改革: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2.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3.依法治国战略:1997年9月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年3月全国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一个以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二、“一国两制”构想背景:含义:过程:1.1979年,《》。

2.1981年,《》。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4.1984年,实践香港条件:1.2.3.4.过程:1.1982年9月,2.1984年12月,3.1990年,4.1997年澳门条件:过程:1.1987年4月,2.1999年12月20日,意义1.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2.3.台湾问题缓和表现4.5.6.7.阻碍因素1.2.。

2013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对外关系

2013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对外关系

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 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 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 景。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5.(2011年天津文综)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 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 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 城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 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 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 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 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 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始于1954年,故 A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确立于 1956年,故C项错误;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制度确立于1954年,故D 项错误。从中央人民政府人员构成看,主要由中 共和民主党派人士组成,这体现了中共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制度。 答案:B
1.(2010年江苏单科)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 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 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高考政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高考政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图解历史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思维启迪 汤应武在《1976年以来的中国》中写道:“1990年4月,七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1.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 》
的重要讲话,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2.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全面修改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 国安邦的总章程。 3.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4.建立起以 架。 宪法 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
b.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
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c.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了以 体。
邓小平 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
d.做出实行
改革开放 的伟大决策。
(4)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 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四、“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 (1)1 9 7 9 年 元 旦 , 全 国 人 大 常 委 会 发 表 《 告 台 湾 同 胞 书 》 , 宣 布 采

和平 方式统一祖国。
(2)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 “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过程:1997年7月1日, 归祖国。 (2)意义 a.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b.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香港 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

历史高考复习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历史高考复习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历史⾼考复习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含答案⼀、专题综述(⼀)课标要求: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1)概述中华⼈民共和国成⽴的史实,阐述⼈民代表⼤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治制度的建⽴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

(2)了解“⽂化⼤⾰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依法治国⽅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历史意义。

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了解新中国建⽴初期的重⼤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所取得的重⼤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的重要影响。

(4)以改⾰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

(⼆)复习建议:1.理清线索、理顺时期(1)理清三条线索:新中国政治建设祖国统⼀新中国独⽴⾃主的和平外交(2)明确中国现代史的分期:1949-1956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1966 ⼗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66-1976 ⽂化⼤⾰命的⼗年1978-⾄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中华⼈民共和国的政治建设的三个时期: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初建时期(1949-1966)现代中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时期(1966-1976)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完善时期(1978-今)(4)⼀国两制发展的三个时期:酝酿时期(20C50S中后期-20C80S初)正式提出(80S初)实践时期(80S以后)(5)建国后外交的三个时期:奠基时期(1949-20C50S中期)新局⾯(20C70S)2.注意政史结合5.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台湾问题由来:内战;美国(2)解决台湾问题的条件和意义条件:有利:两岸关系缓和,经济合作交流“⼀国两制”的提出改⾰开放,综合实⼒增强不利:“台独”;外国反华势⼒意义:加快现代化(3)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①《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②民间交流增强(20C80S以来)③九⼆共识(1992)④江泽民⼋项主张(1995年)⑤《反分裂国家法》(2017)6.我国民族⾃治区与特别⾏政区之⽐较前者实⾏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资本主义制度前者是少数民族同胞当家做主后者是港澳台同胞当家做主前者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后者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三)新中国外交1.建国初期(1)国际环境:两⼤阵营对抗,美国敌视中国(2)外交⽅针:独⽴⾃主和平(3)建国初外交三⼤政策:“另起”“打扫”“⼀边倒”(4)成果:同17国建交(5)外交特点:最基本特点;⽴⾜点;转变;重要基⽯2.50年代中国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1953年底(2)内容:5点(3)实践:⽇内⽡会议(1954);万隆会议(1955)(4)特点:包容性、开放性(5)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70年代中国外交(1)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第26届联⼤(1971)(2)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正式建交(1979)(3)中⽇邦交正常化:(1972)(4)与中国建交热潮:(70S)4.改⾰开放以来的外交(1978-今)(1)外交政策调整原因:国际形势新变化现代化建设需要(2)原则: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3)表现:①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②在多边经济领域成就显著:正式加⼊WTO (2001)③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推动签订《中国-东盟全⾯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2)5.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直奉⾏独⽴⾃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国之间的关系(4)致⼒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5)积极开展“反恐”外交,维护世界和平发展6.建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外交特点(1)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边倒”(2)20世纪60年代“两只拳头出击”(3)20世纪70年代“⼀条线,⼀⼤⽚”(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敌国外交”主观题:1.法律制度是⼈类政治⽂明的重⼤成果。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关系第9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一国两制”的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关系第9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一国两制”的

人民民主 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径。宪法体现了_________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①初步确立:1949 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②正式确立: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为了巩固和发 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政协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③ 新 阶 段 : 1956 年 , 中 国 共 产 党 提 出 与 民 主 党 派 实 行
改革开放 的重大决策。 ④经济上:做出实行_________
(2)意义:从此进入一个改革开放、国家政治建设及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初步构想:1980 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 革》 ,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1982 年 11 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 (2)修订宪法:_________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关系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关系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及外 交事业的发展,主要包括三条线索: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三 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革”时期民主 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新时期民主法制不断完善,依法治国方 略基本确立。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关系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1979 年全国人大 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20 世纪 80 年代初,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首先实践解 决了香港、澳门问题,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改革开放新 时期,两岸关系得到新的发展。
专题三

高考历史总复习高频考点突破: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总复习高频考点突破: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一、选择题1.“它的任务是:团结各种力量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在全国未普选以前,它执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材料中的“它”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一国两制”构想解析:C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2.(2013海口二模)《中国大趋势》作者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

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他们只能通过达成共识来实施政策,而中国一直在进行长期的战略计划、规划。

这表明奈斯比特( )A.肯定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优势B.认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具有积极作用C.称赞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认为西方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解析:A 相对于西方的多党制,新中国建立后,实行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政治模式,有效地防止了多党执政带来的政策不稳定和缺乏长远规划的缺点,答案为A项。

3.(2014韶关二模)如图是1968年发行的一枚邮票,当时邮电部通知:“决定破例在贴用邮票时,不予盖销。

另在邮件封面上空白处加盖收寄日期。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反映了青年毛泽东求学经历B.讴歌了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C.描绘了解放战争的壮阔场面D.折射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狂热情结解析:D “1968年”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贴用邮票时,盖销是惯用的办法,为了表达对伟大领袖的热爱“不予盖销”,说明了当时个人崇拜严重,故选D。

4.(2013洛阳模拟)下表呈现的是20世纪的七十年关于中国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

它们( )A.都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B.都体现了民主集中的政治原则C.都体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步D.都表明民族独立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解析:C 新中国成立前的宪法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新中国成立后是完善民主制度的产物,A项错误。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

专题15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考向解读】1.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命题热点突破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创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

(2)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制度的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确立:人民政协的召开。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会议进行了选举并决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年等重要事项。

(3)概况: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后来,新中国又成立了四个自治区,全国共五个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区。

(4)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作用①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的实现。

②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文化大革命”(1)原因①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②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③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

(2)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刘少奇冤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知识点归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年北京高考20题)图8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图8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考查点】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2.(2013年江苏高考9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A
【考查点】新中国的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