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荣)氮氧化物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氮的氧化物教学反思

氮的氧化物教学反思

<氮的氧化物>教学反思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教师能否真正把握好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能否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亦即教师的自我监控。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作为老师的我也真正体会到和学生们一起交流,一起学习的快乐,整个课堂气氛严肃而不失活泼,和谐而平等。我也从学生们的精彩想象、回答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如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有哪一些,应该如何治理等。一点很深的体会就是教师能否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去,融入学生中去,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大胆发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感到整个课堂不会像教师唱独角戏那样沉重。

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一节课上留下些许遗憾在所难免。本节课,课堂的不足之处在最后让学生们一起探究大气污染的治理时,由于时间过于仓促,没能让学生充分结合一些具体的实例,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充分体会一个环保工作者的乐与趣,学生的环保观念落实可能会受影响。另外,在组织学生讨论大气污染的危害时,没能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只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些大气污染的图片,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受到了些许影响。还有在最后结课的时候时间稍显紧张。

总之,化学教学中要求我们反思的层面是很多的,我们应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加强对教学情节的回顾、反思和分析,总结教学得失,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实践更趋合理。当然,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教学工作才能不断创新。

《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教学反思(二篇)

《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教学反思(二篇)

《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是造就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渠道。上好每一节课,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反思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反思成功之举、反思"败笔"之处、反思教学机智、反思学生见解、反思再教设计。下面就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如何帮助、指导学生从初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肤浅认识,提升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结构,这是第一章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高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的判断,从外在显形的判断转向隐形本质的判断,对基础知识要求较高。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被氧化、被还原,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是氧化还原反应中的4对重要的基本概念,如何正确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结构的基础。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自主构建以氧化剂、还原剂为核心,以电子得失、化合价升降为判断依据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网络。

《专题四 第三节 含氮化合物》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专题四 第三节 含氮化合物》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含氮化合物》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含氮化合物的种类和性质,掌握氮氧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反应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含氮化合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变化,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树立环保认识,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含氮化合物的主要种类和性质,氮氧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原理。

2. 教学难点:氮氧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条件控制和实验观察,理解含氮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和环保认识。

三、教学准备

1. 准备教学用具:PPT课件、含氮化合物相关实验器械和试剂。

2. 准备教学材料:收集相关含氮化合物的图片、视频和案例,用于教室展示。

3. 预习教材,熟悉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4. 安排实验室进行实验,确保实验安全和效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回顾氮气的性质,为学习含氮化合物做铺垫。

2. 展示一些含氮化合物的图片或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含氮化合物,介绍其种类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新课教学

1. 氮氧化合物

(1)展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图片和性质,让学生了解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2)通过实验展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转化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化合价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干系。

(3)介绍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在生活和工业上的应用,以及环境珍爱方面的意义。

2. 含氮的有机化合物

(1)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基本观点,让学生了解含氮有机物的分类。

(2)展示一些常见的含氮有机物图片或实物,如尿素、氨基酸等,让学生了解其性质和用途。

氮的氧化物教案范文

氮的氧化物教案范文

氮的氧化物教案范文

教案:氮的氧化物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氮的氧化物的概念和性质;

2.掌握氮的氧化物的命名和化学式的写法;

3.了解氮的氧化物在环境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1.氮的氧化物的概念和性质:N2O、NO、NO2、N2O4;

2.氮的氧化物的命名和化学式的写法;

3.氮的氧化物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氮的氧化物的概念和性质(20分钟)

首先,向学生介绍氮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是指由氮和氧元素组成的

化合物,包括N2O、NO、NO2和N2O4等。

然后,讲解氮的氧化物的性质。例如,N2O是一种无色气体,可溶于水;NO是一种无色气体,可溶于水,易于氧化为NO2;NO2是一种棕红色

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可被蓝色黄绿石英吸收,形成棕色气体;N2O4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

2.氮的氧化物的命名和化学式的写法(30分钟)

学生学习氮的氧化物的命名和化学式的写法。

首先,讲解N2O的命名和化学式的写法。N2O的常用名称是笑气,化

学式是N2O。

然后,讲解NO的命名和化学式的写法。NO的常用名称是一氧化氮,

化学式是NO。

接着,讲解NO2的命名和化学式的写法。NO2的常用名称是二氧化氮,化学式是NO2

最后,讲解N2O4的命名和化学式的写法。N2O4的常用名称是二氧化

二氮,化学式是N2O4

3.氮的氧化物的应用(40分钟)

首先,介绍氮的氧化物在环境中的应用。NO和NO2是大气中的常见

气体,可以形成酸雨,对环境污染造成影响。N2O也被称为笑气,广泛应

用于医疗麻醉和厨房奶油等领域。

然后,介绍氮的氧化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例如,N2O用作推进剂

氮的氧化物教学反思

氮的氧化物教学反思

氮的氧化物教学反思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氮的氧化物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较难理

解和掌握的知识点之一、在我教授氮的氧化物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

氮的氧化物的形成、性质和应用等方面的理解存在一些问题。以下是我对

这一教学内容的反思与总结。

首先,学生对氮的氧化物的形成反应比较困惑。氮的氧化物主要有氮

氧化物、一氧化二氮和二氧化二氮等几种,其中氮氧化物是指一氧化氮、

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实验演示的方法,向学生展

示了不同条件下氮的氧化反应的实验过程。但是,学生往往只是被这些实

验现象所吸引,对氮的氧化物形成反应的原理和机制并不理解。因此,在

教学中应加强对氮的氧化物形成反应原理的讲解,通过引导学生从分子水

平理解氮分子的电子构型和反应过程来深入理解氮的氧化物的形成。

其次,学生对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和应用的掌握较为薄弱。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一些实际生活中氮的氧化物的应用案例的讲解,但是很多学

生对于这些案例的相关性和实际应用能力不强。在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的

情况下,我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

解和掌握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和应用。例如,可以通过展示一氧化氮在自行

车胎的充气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氮气的稳定性和生理活性等性质,并帮助他们理解氮气的广泛应用领域。

另外,学生对氮的氧化物的实验操作技巧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实

验中,我提供了一些实验材料和操作指导,但是很多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仍

然存在困难和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实验操作技巧的讲

解和演示,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强调实验的重复性和可靠性。另外,我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能力,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反思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反思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反思

第一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反思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试题并不完全测试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其测试重点集中在能够将这些内容应用到广泛的情景中去的能力上”。元素化合物的教学重点,不在于详尽系统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而在于能否“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的能力”。

对比《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可以看出,传统高中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新课程所涉及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的改变。

在教学内容上,传统高中化学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是按照元素自然族的方式编排的,教材容量较大,课时安排较多;而高中化学新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是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得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由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人教版)中的六章内容缩减为新课标教材(人教版)中的两章内容,系统学习的分量大大减少。新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向少而精变化,是化学科学发展对中学化学教学内容选择影响的反映。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等理论研究和方法、手段的进步,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必然要发生变化:在学习宏观物质的组成、变化内容的同时,融合并加强了微观结构与反应原理规律的学习,突出了化学从原子、分子层次研究物质的特点。由于学习内容拓宽,学时和教材篇幅又不能无限制的增加,元素化学的教学内容就要压缩,力求“少而精”。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相反,新课程的实施,加强了化学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自然界中与化学有关事物的联系,拓宽并加强了概念原理的教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将有利于学生从较高的层次上把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提高学生从各种信息渠道主动地获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能力,提高化学学习和研究

高中化学_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再见,雾霾

——《氮的循环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氮及其化合物性质”为线索,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

合物的方法--“价类二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了解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了解雾霾、酸雨等污染物的来源、

性质和危害,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3、以污染物的治理为情境,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播放雾霾有关视频,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引起雾霾的元凶。响应国家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号召,作

为高中生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我市雾霾问题,培养学生的

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观看视频

提取信息

创设认知

情景,引

出新课

引导学生活动探究活动一:探究雾霾的形成机理

某地区2019年大气颗粒物中部分物质在霾日与非霾日的浓度

年平均值

浓度NO3-SO42-NH4+SO2NH3HNO2HNO3

霾日26.80 29.05 19.16 22.99 6.78 4.19 1.54

非霾

13.58 17.69 9.93 28.17 5.72 3.30 1.70

(1)推测NO X污染物在大气中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2)过度施用氮肥,是否会影响霾的形成?

活动探究

培养观察

数据能力

和提取有

用信息的

能力

以真实

情境为载

体,让学

生体会雾

霾形成中

氮及其化

合物的转

跟踪练习巩固提升小试牛刀:中科院官微曾给出灰霾中细颗粒物的成因,部分

分析如下图所示

稀燃系统

(1)根据如图信息可以看出,所列的气体污染物并非由机动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1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概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历年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氧化还原反应可作为金属与金属、金属与非金属、非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联系纽带,而且在电化学、离子反应中也有应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知识点。

在高考中氧化还原反应常以以下形式进行考查:1、对于氧化还原相关概念的考查,2、对于氧化剂、还原剂相对强弱的考查,3、利用守恒法,对氧化还原方程式进行配平和简单的计算。

在备课时,我的思路是:先复习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其次,针对性的做一些基本练习加强对基本规律和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做几道近几年涉及该考点的高考题;第四,总结每类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教学中着力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引导学生体验并掌握解题的方法与技巧。经过课堂实施,完成的还比较顺畅,注意了师生的互动,教学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1、,在备课上,对学生的水平把握不够,今后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在启发学生思维方面、评价方面做的不够,规律、方法上教师归纳总结的多,学生归纳总结的少。

3、所选例题(高考题)难度较大,今后应适当降低难度,力争使层次低的学生能巩固基础,中等生提高应变能力,高层次的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4、所选题型涉及范围不全,应扩大范围。

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设计1:3.3.1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 氮气与氮氧化物

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设计1:3.3.1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 氮气与氮氧化物

第3章物质的性质与转化

第3节氮的循环

第1课时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氮气与氮氧化物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氮的循环》的第一课时。该部分的教学内容涉及到氮元素的相关知识和概念,氮的各种重要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和反应现象,不同氮的化合物的用途。通过研究氮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可以使我们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认识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深化对物质及其变化多样性的认识。本节安排了氮的循环、氮的固定、氮氧化物性质这三部分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学生将学习并掌握氮的氧化物、氮的循环及相关反应;学习并掌握氮的单质和氮氧化物性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将感受氮元素的多种化合物的不同特性和用途以及氮循环与人类活动关系。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能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列举氮元素的典型代表物。能列举、描述、辨识含有氮元素的典型氧化物重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能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典型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

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

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氮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变化角度说明有关物质的转化路径及氮的循环。能分别根据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分析实验室、生产、生活及环境中的某些问题,说明妥善保存、合理使用化学品的常见方法。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能说明氮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对环境的影响。能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或寻求相关证据参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讨论。能主动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能运用绿色化学思想分析和讨论化工生产的相关问题。

化学优秀教学反思(通用6篇)

化学优秀教学反思(通用6篇)

化学优秀教学反思

化学优秀教学反思(通用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化学优秀教学反思(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化学优秀教学反思1

兴趣是建立在需要基础上,带有进取情绪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心理学和教学实践都证明,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其智力因素相差并不悬殊,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学生就没有认知的倾向,失去了求知的原动力。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如何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我们教学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以下是本人几年来在化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共勉,但愿能抛砖引玉。

1、上好第一节课,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节化学课,对培养今后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尤为重要。初中学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总是存在好奇的心。所以,我们想要上好第一节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要设置许多问题“催化”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加速”他们主动地学习。例如,绪言课一开始就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化学?”学生面面相觑,不能回答。教师再问:“氢气球为什么能飞?”“如果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不能飞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用口吹的气球不能飞。”对于这些疑问,教师可不作答,既而还能够再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热天时食物为什么会腐烂?”“铁为什么会生锈?”“煤气为什么会致人死亡?”“人胃里的胃酸过多能够用什么药治疗?”等等。恰当的设置“问题”,在学生面前不断地提出他们暂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在无尽的问题中产生求知的浓厚兴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使其永不满足。

高中化学高考知识要点集锦: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高考知识要点集锦: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学反思

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学反思

《硫和氮的氧化物》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的第三节,化学新课程中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与传统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相比,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并不仅仅教给学生“纯粹〞的化学知识〔这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严重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而是倡导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置于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真实背景,并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使学生体会知识的价值,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供有效途径和载体。因此,在备课时,对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某些基本性质,认识氮氧化物的生成和转化,能够正确书写有关反应方程式;

2.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完成NO2吸收的实验设计;

3了解氮的氧化物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对环境的污染和防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NO2和H-2O反应的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以及训练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勇于探索化学的精神;

2.通过介绍一氧化氮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性质的两面性,感受科学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义

确定目标后,在课堂上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我的做法是:

第一环节:从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化学物质〔氮肥、钾肥、磷肥〕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结合农谚“雷雨发庄稼〞的说法,让学生尝试着阐述其中的科学道理,明白自然界现象中的化学原理,了解化学物质对自然社会的积极作用。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8篇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8篇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8篇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范文篇1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解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

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氮氧化物超标事故反思

氮氧化物超标事故反思

氮氧化物超标事故反思

“氮氧化物超标事故反思”中的 N,它在自然界存在极少,比空气中的含量约为1。73%;地壳表面有24%以上的水,而氮元素却占了80%左右。换句话说,地球上的万物都含有氮元素,如果没有氮,那么就无法孕育出生命。

燃煤的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测算,全世界每年燃烧矿物燃料消耗的氮氧化物总量达5。2亿吨,其中有85%来自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的燃烧过程。我国燃煤工业也非常发达,煤炭产区分布广泛,能源消费主体单一,又是多煤缺油的资源型缺水地区,从而加剧了煤烟型污染。我国每年由于燃煤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平均值已超过4000万吨。这些数字相当于北京年排入大气氮氧化物总量的70%至90%。燃煤发电、汽车尾气等已经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正常的生活和身心健康。我国燃煤电厂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近千万吨,且每年仍呈现增长趋势;煤炭开采、洗选、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对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每年排入江河湖海的氮氧化物达60多万吨。由此看来,控制燃煤污染已迫在眉睫!

采用清洁能源和改善能源结构,既是减轻污染的根本途径,又是治理污染的基础条件,更是改善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必须做好的首要任务。在今后几年内,将继续完善烟气脱硫装置并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在确保电力供应的前提下,实施一批热电联产项目。推动发展集中供热,建设城市区域性供暖管网,利用余热或低温热源,降低企业排放污染物的负荷率。通过高新技术改造落后生产工艺流程,淘汰落后的

技术、设备与工艺。我们还需要加强绿色环保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让公众认识到:改善大气质量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责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燃煤引起的污染。

(杨世荣)氮氧化物教学反思

(杨世荣)氮氧化物教学反思

《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教学反思

化学组 杨世荣

本文以行动研究的理论作指导,以“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为例,进行了教后反思,对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入课堂以及如何将重点(即NO 和NO2的性质)和环境污染进行教后再设计,以求在以后的教学中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对在学习中,学生容易进入的几个误区进行研究讨论,旨在探索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如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宗旨。

一、

以“雷雨发庄稼”引入新课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不能高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照搬使学生对学习起不了兴趣。

在苏教版化学中,教授氮氧化物的产生与转化一课时中,学生对于NO 和NO2应该说是很陌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从来没有接触过此类氧化物。那么,如何能使同学们对课程并不觉得陌生,而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通过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思考,我设计了以下这条思路:

“雷雨固氮”化学原理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首先展示魔鬼谷的一些信息,让同学们思考为何牧草茂盛,然后通过录像“一场雷雨一场肥”引导学生讨论:“雷雨所产生肥料的成分可能是什么?它又是如何生成的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达成了一些共识:雷雨使空气中的氮气转化成了硝酸盐,也就是产生了氮肥。但是同学们对N2是如何转变成硝酸有不同意见,问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转化中间有无产生氮氧化物,如果有是哪种氮氧化物?

那么在这里,我们就给学生设下了个伏笔,学生为了了解这个原因,则不得不努力思考,认真听讲。所以,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必须要了解氮氧化物的性质。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精选51篇)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精选51篇)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精选51篇)

写写帮会员为你精心整理了51篇《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

篇一: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氧气

在讲解氧气的性质时,主要运用了演示实验的授课方式,可以使学生叫直观的看到实验现象,也使课堂气氛更生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在讲解概念时主要运用了分析实验的授课方式,通过分析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总结的能力,但是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所以,如果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会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实验的实际操作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真实客观的看到实验过程,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在讨论、分析实验时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反复观看实验过程。运用这种方式能够弥补传统授课中无法重复试验的缺点,在增强了观赏性的同时又不失客观性。教学反思

水的组成本课题教材上呈现的信息内容不多,但是学生难以从宏观上认识水的组成。对于氧气内容的学习而言,学生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即从简单的化学现象、化学知识的呈现,转化为根据实验推断物质的组成。学生可以接受水解产物的事实,但对教师针对性强的验证式检验产物会产生迷惑心理,因此,教学中可通过阅读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发现过程的实质。通过学生先讨论,教师后总结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增强对化学的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

本课题主要是以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学生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学生通过对试验资料的分析、对比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即生成物的实验的测定,有利于形成一定的实验能力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同时,教学中教师适当采用了多媒体演示实验,减少了实验的数量和难度,使学生既有充分的探究活动的时间,又不影响教学的实施。

化学教学反思(15篇)

化学教学反思(15篇)

化学教学反思(15篇)

化学教学反思1

新课程的特点宏观上人教版《化学》(必修)的专题内容安排不再是单纯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微观上教材还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科学探究","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视野","资料卡片","科学史话"等。

具体实施

一、改变教学策略,实现从"读,听化学"向"做化学","探究化学"的转变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似乎要高于学生,因为学生的可塑性和适应性比教师要强,针对这一点,我校高一化学备课组可谓绞尽脑汁、例如在《化学能与电能》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先后提出了"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让电子从A处定向移动到B处","什么样的物质能失去电子,什么样的物质能得到电子"几个循序渐进的问题,从学生的分组讨论,交流,总结中得出结论:将氧化剂和还原剂分放在两处,用导线连接,分别发生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是实现电子定向移动的前提、之后,再通过实验来验证、课堂教学中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的参与,但却是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地进行深层的思考,有思维的积极参与、这种教学方法一改先做实验再得出结论的教学法,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思考,还加深了学生对"原电池的能量转换方式","原电池对反应类型的要求"的印象、

二、构思形象比喻,运用合理生动的比喻使深奥的化学知识更加易懂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有一些知识是抽象的,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呢,我们高一备课组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大胆设想,积极讨论,总要想出一些生动恰当的比喻来降低教学的难度、例如我们在《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一节的教学中,对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我们用组织同学登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教学反思

化学组 杨世荣

本文以行动研究的理论作指导,以“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为例,进行了教后反思,对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入课堂以及如何将重点(即NO 和NO2的性质)和环境污染进行教后再设计,以求在以后的教学中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对在学习中,学生容易进入的几个误区进行研究讨论,旨在探索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如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宗旨。

一、

以“雷雨发庄稼”引入新课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不能高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照搬使学生对学习起不了兴趣。

在苏教版化学中,教授氮氧化物的产生与转化一课时中,学生对于NO 和NO2应该说是很陌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从来没有接触过此类氧化物。那么,如何能使同学们对课程并不觉得陌生,而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通过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思考,我设计了以下这条思路:

“雷雨固氮”化学原理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首先展示魔鬼谷的一些信息,让同学们思考为何牧草茂盛,然后通过录像“一场雷雨一场肥”引导学生讨论:“雷雨所产生肥料的成分可能是什么?它又是如何生成的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达成了一些共识:雷雨使空气中的氮气转化成了硝酸盐,也就是产生了氮肥。但是同学们对N2是如何转变成硝酸有不同意见,问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转化中间有无产生氮氧化物,如果有是哪种氮氧化物?

那么在这里,我们就给学生设下了个伏笔,学生为了了解这个原因,则不得不努力思考,认真听讲。所以,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必须要了解氮氧化物的性质。

二、设计实验探究NO 和NO2的性质

在前面设下了为什么“雷雨发庄稼”的疑问?那么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学习N 的氧化物以及其他化合物的性质。而这里的设计,则是整堂课的关键。

因为本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弄清NO 和NO2的性质以及转化。所以,在这里我设计了以下思路:

通过录像增加了学生对该反应的可信度;整体上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大了,探究的兴趣也提高了,但难度也增大了,学生并不能通过录像判断是否有NO 、NO 2,后2个实验好像是强加

给学生的。

关于三个实验: 演示N 2与O 2反应的录像 展示NO 2,演示NO 2与H 2O 的反应

展示NO ,演示NO 与O 2的反应

由于条件原因,很多学校对与N2和O2在放电条件下反应没办法完成,那么我们可以下载些视频来观察实验现象,告知学生在放电条件下,两种气体发生反应,这样,学生对在雷电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个直接的了解,同时,强化了学生的印象,加深了学习的兴趣;

对于NO和NO2,在课前,我设计了在针筒中用Cu和稀、浓硝酸反应,然后将反应后的残余液排出,一是运用对比的方法观察两种气体色、态等物理性质,二是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NO和氧气的反应,只需要针筒再往外抽入空气,现象是颜色变红,很明显有NO2生成;而NO2和水的反应,用针筒抽入水,观察到颜色变无色,溶液也变无色,而且通过针筒上的刻度,我们会发现抽入水后的体积占有原气体体积的1/3,我们可以和方程式联系起来,说明生成物中的气体只是反应物的1/3,而为了论证生成的产物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取溶液验证其酸碱性,然后通过化合价的变化去推导其他产物,提出假设;二是为了验证剩余气体产物,则只需再抽入空气即可。

当我们完成对氮的氧化物的学习后,我们不难解决前面的疑问。对于雷雨有利于庄稼,其原理无非就是由N2和O2反应生成NO,再被氧化生成NO2,再与水反应,生成硝酸,从而转变为硝酸盐。

问题探究1:

如果将一支装有NO2的试管倒置于水槽中,会有什么现象?不断通入氧气,又有什么现象?

如果将NO2换为NO,又如何呢?

学生探究学习可以得到两个虚拟的方程式,即:

4NO

2+O

2

+2H

2

O=4HNO

3

4NO+3O

2+2H

2

O=4HNO

3

问题探究2:

雷雨中有硝酸的生成,我们又知酸雨是种污染,为什么呢?

让学生讨论研究雷雨和酸雨的区别,导出含氮氧化物的污染,同时,渗透哲学中的辨证对立统一的观点?

三、含氮氧化物的污染

氮肥的生产、金属的冶炼和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等,使大量氮氧化物排放到空气中。其中的二氧化氮不但能形成酸雨;在日光照射下,二氧化氮还能使氧气经过复杂的反应生成臭氧,臭氧与空气中的一些碳氢化合物发生作用后,产生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对人体的健康、植物的生长等都有很大的危害;另外,还能破坏臭氧层。

这里,帮助同学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同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含氮氧化物中的一些学习误区

【误区1】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故氮元素是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评析: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可以从其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强弱等方面进行。氨很稳定,不易分解;硝酸是强酸,故氮元素是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误区2】氮有+1、+2、+3、+4、+5五种正价,故有五种氧化物。

评析:NO2分子间可相互化合成N2O4(2NO2==N2O4),故氮虽有5种正价,但有6种氧化物,分别是N2O、NO、N2O3、NO2、N2O4、N2O5。

【误区3】空气中含有NO2,下雨时溶于水中生成HNO3,淋洒到地面上,形成硝酸盐类,可促进作物生长,所似,空气中NO2含量越多越有利。

评析:NO2是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易形成光化学烟雾而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故空气中应减少NO2含量。

【误区4】因为3NO2+H2O=2HNO3+NO,所以NO2是硝酸的酸酐。

评析:从3NO2+H2O=2HNO3+NO看,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N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而酸酐中的成酸元素的化合价应与酸中该元素的化合价相一致,所以NO2不是HNO3的酸酐,N2O5才是HNO3的酸酐。另外,从酸酐定义(酸酐是含氧酸的脱水产物)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误区5】N2和O2反应可用于制备NO 。

评析:N2和O2在放电条件下可反应生成NO,但该反应耗能大,产率却很低,没有实际价值。所以,工业上制NO是利用NH3催化氧化来制备,实验室是利用铜片和稀硝酸反应来制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