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节日习俗的获奖作文七夕习俗

合集下载

七夕风俗作文(5篇)

七夕风俗作文(5篇)

七夕风俗作文(5篇)七夕风俗作文(5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夕风俗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夕风俗作文1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qǐ)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fù)予(yú)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xián)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

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七夕风俗作文2我除了爱游泳,也喜欢做巧果。

你知道农历的七月初七为什么要做巧果吗?是因为那一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又一次幸福的相会。

织女很会做巧果,我也学做巧果,希望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七月初七那天,我正在姥姥姥爷家里。

早上吃饭的时候,姥爷把面和了。

是用香喷喷的花生油和鸡蛋和的。

姥爷说:“到中午的时候面就‘醒’好了。

”中午到了,我和奇奇又笑又唱,快活极了!我们洗干净了手,来到桌旁,高高兴兴地干起来。

姥爷给了我们一些模子,它们都很漂亮。

小鱼形状的,蝴蝶形状的,各式各样!不一会儿,一些可爱的巧果做好了。

姥爷把它们拿到锅里去bo。

过了一小会儿,一阵一阵的香气从锅里喷出来了!“哇!好香!”我和奇奇异口同声地叫道。

妈妈逗我们:“嘻嘻!馋吧!”我和奇奇使劲儿点点头。

七夕节的民俗作文(通用20篇)

七夕节的民俗作文(通用20篇)

七夕节的民俗作文七夕节的民俗作文(通用20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夕节的民俗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夕节的民俗作文篇1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

现在不少人称之为“中国情人节”,精明的商家更是趁机打着“中国情人节”的口号搞起了促销。

民俗专家表示,将“七夕”称为“情人节”是对这个节日的误读,远不如叫“中国爱情节”来得更贴切些。

七夕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又称“乞巧节”“女儿节”,还有叫“双七”“香日”“星期”“巧夕”“双七”“兰夜”“穿针节“等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姑娘、妇女们重视和喜爱的日子。

七夕乞巧的习俗,起源于中国汉代,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合。

现在的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人为主角的节日。

记得前些日子在整理淮盐节日习俗时,其中提到端午节时孩子们系上的五彩绒线要等到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解下来并抛到自家房顶上。

据说,喜鹊看见房顶上的绒线,就会叨走,飞到天上去,待到七月初七这一天,用这些绒线在银河上建一座彩虹桥,供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老百姓的想像力真是丰富,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先是一段天上人间的织女与牛郎的绝世情缘,然后是天大的阻力将他们生生的分开。

可是老百姓的心却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憧憬的,哪怕是面对最暗无天日的处境,于是就有了“七夕”牛郎织女的喜相逢。

七夕节还含有歌颂家庭中永久稳固的感情和歌颂心灵手巧等劳动品质的意义。

儿时看过黄梅剧《牛郎织女》,其中的画面直到现在还萦绕在脑海中。

那段喜庆丰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丰收的瓜果蔬菜、和美祥和的乡邻,甚至连曾经欺负牛郎的兄嫂也羞嗒嗒的近前与织女一家握手言和,那场景真是温馨动人。

织女与牛郎用勤劳的双手把日子织补得那么的甜蜜,当听到织女用绵软甜美的声音唱出心中的满足之情时,少不更事的我虽然不能全听懂,但心中却从此烙上了那幅祥和的画面,并成为心中最美丽的梦想。

七夕节习俗作文(3篇)

七夕节习俗作文(3篇)

七夕节习俗作文(3篇)七夕节习俗作文1“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七月七日是七夕,七夕佳节是中国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许多趣味盎然的七夕风俗,深深地浸润了祖国的中医药文化。

配方治病防病七夕佳节有配药的习俗,人们常用松柏等入药配方,甚至还主张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并称它们为长生不老的仙药。

中医认为,久食松子健身心,滋润皮肤,延年益寿;《玉楸药解》谓其“润肺止咳,滑肠通便,开关逐痹,泽肤荣毛”,《海药本草》说它“久服轻身,延年不老”;清宫还将松子列为御膳食品。

柏子香气浓郁,能养心安神、止汗润肠;《本草备要》载,“凡补脾药多燥,柏子仁润药而香能舒脾,燥脾药中兼用最良”。

荷叶能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凉血止血,《滇南本草》说它“上清头目之风热,止眩晕,清痰,泄气,止呕、头闷疼”。

七夕时还常选用一些比较实用的药方治病。

如晒槐汁治痔,将槐树枝切成小段,煎煮至药液呈绿色,先熏后洗痔疮处,有清热凉血、清肝泻火的作用,疗效很好;煎苦瓜治眼,苦瓜能清暑涤热,可治赤眼疼痛,《生生编》载其“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摘瓜蒂治下痢,瓜蒂被《本经》列为上品,《别录》云,“生嵩高平泽,七月七日采”,“治疟,无问新久”。

七夕,闽西客家人习惯用仙人草冬瓜块和水熬煮,再用洁净的瓦坛密封贮存,以治疗发热、头痛、中暑、惊风。

这是有医学根据的,《本草求原》说仙人草能“清暑热,解脏腑结热毒,治酒风”,《本草再新》说冬瓜“除心火,泻脾火,利湿祛风,消肿止渴,解暑化热。

”储水辟邪防病七夕储水的习俗由来已久。

雍正《广东通志》载,“家汲井华水贮之,以备酒浆,曰圣水”,光绪《惠州府志·风俗》亦记曰:“七夕,男女晨起担水贮之,谓‘七夕水’,饮之可以治疾明目”。

人们在七夕这天早晨都要取回水后用新瓮盛起来储存,用于治疗疮疖,除去湿毒,医治多种热证。

中医认为,井内之水,多喝能消热解毒,利于小便赤热、艰涩不畅、烧酒醉死等。

《本草纲目》说,“井水新汲,疗病利人,平旦第一汲,为井华水,其功极广,又与诸不同,主治酒后热痢,洗目中肤翳”。

七夕节的民俗作文500字_节日作文

七夕节的民俗作文500字_节日作文

七夕节的民俗作文500字七夕最具代表性的民俗就是祈求织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织布织的更好。

下面一起随橙子来欣赏关于写七夕节的民俗的500字作文吧。

七夕节的民俗作文500字篇1:七夕节的风俗习惯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祈求织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织布织的更好。

当天早晨妇女们把香瓜、黄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

过一会儿,如果桌上摆的饮食上面看到有蜘蛛网的话,就认为天仙答应了她们的愿望。

或者她们会在酱缸台上面摆放着井华水(早晨担的第一桶井水),在盘子里装着灰抹平放在那上面,祈求自己有针线活的手艺,第二天如果在灰上有什么痕迹就相信有灵验了。

这种风俗是因为把织女当成在天上管针线活的神,随着在中国汉代大大盛行的乞巧风俗而起源的。

这种风俗到了唐代传播给周边的民族。

韩国的七夕风俗跟中国的有一些不同。

在七夕那天,各个家庭都摆着麦煎饼和今年第一次收获的水果,女人们在酱缸台上摆着井华水祈求家人长寿,祈求家庭平安无事。

而且,韩国有些地方在那天也祭拜,举行祈求丰收的田祭。

在中部地方有“迎接七夕”的风俗,这是一种让巫婆祈求子女安然无恙的仪式。

另外,到了七月,是炎热天气逐渐消失的时期,也是农家繁忙的农活结束后等秋收的时期,少许过1 / 6着清闲的时间。

所以过了阴雨季节后的这时候,农家有着把夏天阴雨季节期间的潮湿衣服和书拿出来晒干的风俗,这名叫晒书曝衣,所以,这天各家各户的院子都堆满了拿出来晒的衣服和各种书籍。

在《东国岁时记》上记载着七月七日在家晒衣服,按照拿出来晒的衣服和书的数量就能看出生活得好或者不好。

在崔南善的《朝鲜常识》中记载着,七夕是原来中国的习俗传到了韩国,恭愍王(高丽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牵牛(牛郎)和织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禄给百官们。

到了朝鲜王朝在宫廷里摆宴会,给儒生们实行节日制的科举。

在多样化的生活和价值观的变化中,今日的七夕风俗只是演变成用牵牛(牛郎)和织女的传说给充满童心的世界增添一个梦想而已。

七夕节习俗作文5篇

七夕节习俗作文5篇

七夕节习俗作文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中国七夕节的习俗作文(一)小时候,家中院里种着几株葡萄,妈妈总是告诉我们,在七夕这天的晚上,可以在葡萄藤下听到牛郞和织女在鹊桥上的谈话。

那时,姐妹几个对这个故事信以为真,相邀着七夕晚上来听。

可那时太小,对阴历没有太多概念,一直错过,直到现在,葡萄藤已不存在,牛郎织女的稍稍话,再也不能听到了。

上学后,很喜欢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心里总会对牛郞织女不能常相见而叹息。

七夕节起源于汉代,又称为“乞巧节”。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希望女孩都可以心灵手巧。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日趋完善,七夕已成为普遍的节日,节俗活动日臻丰富多彩,而“乞巧”之举则成为最为普遍的节俗活动。

《荆楚岁时记》一书中描述此俗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是夕,妇人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等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现在,七夕节原本的习俗已被遗忘,而由于牛郞织女爱情传说的存在,被大家称为“中国情人节”。

中国七夕节的习俗作文(二)七夕,原名为乞巧节。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

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节的习俗作文大全

七夕节的习俗作文大全

七夕节的习俗作文大全七夕节的习俗作文有哪些?原来,七夕节不但能让牛郎与织女相会,还能让其他姑娘们的心愿如愿以成!一起来看看七夕节的习俗作文大全,欢迎查阅!七夕节的习俗作文1七夕乞巧,是节日的主要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山东。

在济南、惠民、高青等地,陈列瓜果乞巧,等待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

鄄城、曹县、平原等地是吃巧巧饭: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

浙江。

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

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广西。

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

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东。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

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

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七夕风俗的作文三篇

七夕风俗的作文三篇

七夕风俗的作文七夕风俗的作文三篇七夕的风俗习惯大家都知道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七夕风俗的,仅供大家阅读参考!七夕风俗的作文一七夕在中国是一个很出名的节日,又叫做乞巧节。

这一天又被很多人称为中国情人节,它是来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但是我们家的七夕却有另外一层含义。

七夕是我大伯的生日,所以每天的七夕节大家都会凑在一起为大伯庆祝生日,也像是大家过年吃个团圆饭一样,热热闹闹的。

因为大伯住在北京,离家很远。

所以大家都约定每年的七夕节无论有多忙,都要凑在一起,为大伯过生日。

大伯今年62了,是家里的老大。

每次爸爸都对我说,他们小的时候家里很苦很穷,经常吃不上饭,大伯又是家里的老大,所以早早地就挑起了养家的负担。

脏活累活都得干,有时候弟弟妹妹饿的哇哇大哭的时候,大伯还要哄着弟弟妹妹,把吃的让给他们吃。

所以大伯为这个家里付出了很多。

大家都很尊重大伯。

现在大伯的岁数大了,生活也好起来了,所以家里的年轻的,都会特意从外地赶回来,无论在怎么忙,在怎么远,都会为大伯过生日。

这就是我们家的七夕节,是不是与你们的与众不同呢?七夕风俗的作文二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

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

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

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

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

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

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

晒肚皮也就是晒书。

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

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

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

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七夕节的习俗作文(4篇)

七夕节的习俗作文(4篇)

七夕节的习俗作文(4篇)七夕节的习俗作文1“乞巧”前一日,女孩子取雨水井水各半,盛在碗中露天放一夜,再在太阳下暴晒半天。

中午时,每人将绣花针,或用新扫帚梢代之,放在水面上,浮而不沉,然后观看针在水中的影子。

或散如花,或动如云,或成雾形而巧妙者,认为是“乞得巧”。

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

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

“卜巧”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木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开始后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铜钱的有福,吃到木针的手巧,吃到红枣的早婚。

“斗巧”女孩子们比赛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做巧芽汤,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做装饰品等等。

谁的手艺好,谁就得巧。

七夕前,预先备好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活动开始后,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即为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

拜七姐在福建、广东及东南亚一带时兴“七夕拜七姐”。

这是旧时女儿家的大节日。

尤其广东,大伙儿摆七凑热闹,十分隆重。

自汉代开始,一直到明朝都很盛行。

听私语夜深人静,躺在葡萄架下、南瓜棚旁,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

编鹊桥用麦秸编织或用彩纸剪辑成一座鹊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置放案头或贴在墙上。

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即为得巧。

吃巧食用白面或糕面加油、糖、蜜做成各种糖果,称为巧食。

作为七夕的应节食品,巧食包括瓜果和各式面点,各地风俗不一,以巧果最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送健绳江南江北都有七月七送健绳的风俗。

传说喜鹊因搭桥让牛郎织女相会,急需大量绳子,当初为这对情人说媒的老黄牛,想起民间在端午节给小孩手腕拴彩绳以求健康,取名“健绳”的风俗,就发动人们献绳。

家乡七夕节风俗作文1

家乡七夕节风俗作文1

家乡七夕节风俗作文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

下面是家乡七夕节风俗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家乡七夕节风俗作文1我的家乡临城县,位于冀南太行山麓。

她山水相连,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民风纯朴。

在这里,民间很早就流传着一个美丽的节日——乞巧节。

乞巧节是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又叫“七夕”。

这个节日来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慧的仙女,在天上编织绚烂的彩霞。

她爱上了人间勤劳善良的穷人牛郎,私自下凡到人间与牛郎成亲。

他们有了一双儿女,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可是这件事让织女的母亲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很生气,就偷偷来到牛郎家里把织女带走了。

牛郎知道后,披上一张会飞的牛皮,用筐挑着一双儿女急忙追赶。

眼看着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从头上拔下一根金簪,往身后一划,在牛郎的面前出现了一条宽宽的银河,牛郎飞不过去了,只能和织女隔河相望。

后来,王母娘娘允许牛郎和织女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见上一面。

于是,每年的这一天,许多的喜鹊飞到银河上搭起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一家人就在鹊桥上相会写家乡的七夕节作文写家乡的七夕节作文。

听奶奶说,乞巧节的风俗活动是晚上拜月。

每逢乞巧节,村里的妇女们都在院子里摆上水果,焚上香,拜一拜月亮,祝愿牛郎织女一家永远平安幸福,也希望自己能像织女一样美丽,还希望织女让自己心灵手巧,会做出天底下最好看的针织和绣花。

还有一种关于乞巧节的传说,就是在这一天的晚上,如果在葡萄架下,你会听见牛郎和织女亲密的谈话。

我的爸爸小时候听到这个传说很好奇,有一年过乞巧节,真的偷偷钻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去偷听,可是在树叶婆娑、露水晶莹的葡萄架下等了很久,静悄悄的,什么也没听见。

他回到屋里问奶奶是怎么回事,奶奶说他去的太早,要到半夜十二点才行。

又告诫他说,快睡觉吧,谁要是真偷听到了牛郎和织女的谈话,他的眼睛就会瞎掉。

我爱家乡的乞巧节。

这个延续千年的节日,让我日新月异的家乡平添了许多神奇和甜蜜。

家乡七夕节风俗作文2中国传统节日很多,什么中秋元宵清明除夕端午,数不胜数。

有关七夕节习俗的相关作文

有关七夕节习俗的相关作文

有关七夕节习俗的相关作文有关七夕节习俗的相关作文篇1农历七月七日之夜,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因此,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有关七夕节习俗的相关作文篇2每次看到那轮明月,我就会想起七夕节。

我问爸爸为什么有七夕节,他告诉我:以前,有个人叫牛郎。

在他父母死的时候,家产只有一点点,仅得到了一头老牛。

一天,老牛突然说话了:“今天,七仙女要到河里洗澡,你去偷其中一位仙女的衣服,她四处寻找时,你在她不注意时还给她,仙女就会做你的妻子。

”牛郎按老牛说的去做,果然和一个叫织女的仙女结了婚。

织女还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

但是,几天之后,老牛死了,在死之前,它告诉牛郎在自己死后剥下牛皮,牛皮对牛郎有帮助。

牛郎含着泪剥下牛皮,并将牛皮小心的保存起来。

王母娘娘知道了织女和牛郎在一起,就亲自下凡,把织女抓回了天庭。

牛郎见了,就披上牛皮,把两个小孩放在箩筐里,一起飞上了天,眼看就要追上了,可两人之间突然出现了一条天河,这条天河波涛汹涌、势不可挡。

七夕的习俗作文精选

七夕的习俗作文精选

七夕的习俗作文精选本文是关于七夕的习俗作文精选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七夕”,她不是情人节,而应该是爱情节。

小编收集了七夕的习俗作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七夕的习俗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

现在不少人称之为“中国情人节”,精明的商家更是趁机打着“中国情人节”的口号搞起了促销。

民俗专家表示,将“七夕”称为“情人节”是对这个节日的误读,远不如叫“中国爱情节”来得更贴切些。

七夕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又称“乞巧节”“女儿节”,还有叫“双七”“香日”“星期”“巧夕”“双七”“兰夜”“穿针节“等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姑娘、妇女们重视和喜爱的日子。

七夕乞巧的习俗,起源于中国汉代,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合。

现在的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人为主角的节日。

记得前些日子在整理淮盐节日习俗时,其中提到端午节时孩子们系上的五彩绒线要等到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解下来并抛到自家房顶上。

据说,喜鹊看见房顶上的绒线,就会叨走,飞到天上去,待到七月初七这一天,用这些绒线在银河上建一座彩虹桥,供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老百姓的想像力真是丰富,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先是一段天上人间的织女与牛郎的绝世情缘,然后是天大的阻力将他们生生的分开。

可是老百姓的心却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憧憬的,哪怕是面对最暗无天日的处境,于是就有了“七夕”牛郎织女的喜相逢。

七夕节还含有歌颂家庭中永久稳固的感情和歌颂心灵手巧等劳动品质的意义。

儿时看过黄梅剧《牛郎织女》,其中的画面直到现在还萦绕在脑海中。

那段喜庆丰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丰收的瓜果蔬菜、和美祥和的乡邻,甚至连曾经欺负牛郎的兄嫂也羞嗒嗒的近前与织女一家握手言和,那场景真是温馨动人。

织女与牛郎用勤劳的双手把日子织补得那么的甜蜜,当听到织女用绵软甜美的声音唱出心中的满足之情时,少不更事的我虽然不能全听懂,但心中却从此烙上了那幅祥和的画面,并成为心中最美丽的梦想。

七夕节的习俗作文

七夕节的习俗作文

七夕节的习俗作文导读: 七夕节的习俗作文(一)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

现在不少人称之为“中国情人节”,精明的商家更是趁机打着“中国情人节”的口号搞起了促销。

民俗专家表示,将“七夕”称为“情人节”是对这个节日的误读,远不如叫“中国爱情节”来得更贴切些。

七夕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又称“乞巧节”“女儿节”,还有叫“双七”“香日”“星期”“巧夕”“双七”“兰夜”“穿针节“等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姑娘、妇女们重视和喜爱的日子。

七夕乞巧的习俗,起源于中国汉代,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合。

现在的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人为主角的节日。

记得前些日子在整理淮盐节日习俗时,其中提到端午节时孩子们系上的五彩绒线要等到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解下来并抛到自家房顶上。

据说,喜鹊看见房顶上的绒线,就会叨走,飞到天上去,待到七月初七这一天,用这些绒线在银河上建一座彩虹桥,供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老百姓的想像力真是丰富,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先是一段天上人间的织女与牛郎的绝世情缘,然后是天大的阻力将他们生生的分开。

可是老百姓的心却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憧憬的,哪怕是面对最暗无天日的处境,于是就有了“七夕”牛郎织女的喜相逢。

七夕节还含有歌颂家庭中永久稳固的感情和歌颂心灵手巧等劳动品质的意义。

儿时看过黄梅剧《牛郎织女》,其中的画面直到现在还萦绕在脑海中。

那段喜庆丰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丰收的瓜果蔬菜、和美祥和的乡邻,甚至连曾经欺负牛郎的兄嫂也羞嗒嗒的近前与织女一家握手言和,那场景真是温馨动人。

织女与牛郎用勤劳的双手把日子织补得那么的甜蜜,当听到织女用绵软甜美的声音唱出心中的满足之情时,少不更事的我虽然不能全听懂,但心中却从此烙上了那幅祥和的画面,并成为心中最美丽的梦想。

更有那些大姐姐逗我说,七夕之夜要带我躲在瓜架之下偷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害得小小的我总是巴巴的跟在她们的身后。

只是可惜,我总是在牛郎与织女说悄悄话之前便会进入甜甜的梦乡,醒来之时,那些小气的姐姐总会把听来的话放在心头,没有一个人告诉我,于是直到现在,我都不知她们偷听到了些什么。

七夕节的习俗满分作文

七夕节的习俗满分作文

七夕节的习俗满分作文七夕节的习俗满分作文1喜蛛应巧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时。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编桥穿针用当年产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编织物,置放案头。

或是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贴在墙上。

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

月下盟结,穿针引线胶东地区有祭拜七姐神的习俗,年轻女子常喜欢在七夕节着新装,聚一堂,月下盟结七姐妹。

有的还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还竞赛穿针引线,争得巧手之名。

种生求子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寸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为牛庆生儿童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

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剥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

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晒书晒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

”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

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

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

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绫罗绸缎。

而阮咸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

由此可见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供奉“磨喝乐”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穿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

拜织女“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

七夕节习俗精选作文

七夕节习俗精选作文

七夕节习俗精选作文七夕节风俗做文(一)七夕乞巧,是节日的次要流动。

乞巧的方法年夜可能是密斯们脱针引线验巧,作些小物品赛巧,晃上些水果乞巧,各个地域的乞巧的方法没有尽雷同,各无味味。

山东:正在济北、惠平易近、下青等天,陈设水果乞巧,期待怒蛛结网于水果之上。

鄄乡、曹县、仄本等天是吃巧巧饭:七个要孬的密斯散粮散菜包饺子,把一枚铜人民币、一根针战一个红枣划分包到三个火饺面,乞巧流动当前,她们聚正在一同吃火饺,传说吃到人民币的有祸,吃到针的脚巧,吃到枣的晚婚。

诸乡、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高的雨鸣作“相思雨”或“相思泪”,果为是牛郎织父相会而至。

浙江:杭州、宁波、暖州等天,正在那一地用里粉造各类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因”,早晨正在天井内陈设巧因、莲蓬、皂藕、红菱等。

父孩对月脱针,以期求织父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搁正在盒外,第两地谢盒如未结网称为失巧。

金华一带,七月七日野野皆要杀一只鸡,意为那夜牛郎织父相会,若无私鸡报晓,他们就能永近没有离开。

七夕节风俗做文(两)“乞巧”前一日,父孩子与雨火井火参半,衰正在碗外含地搁一晚上,再正在太阴高暴晒半地。

外午时,每一人将绣花针,或用新扫帚梢代之,搁正在火里上,浮而没有轻,而后不雅看针正在火外的影子。

或集如花,或动如云,或成雾形而奇妙者,以为是“乞失巧”。

正常是斋戒洗澡后,各人轮流正在求桌前燃香祭拜,默祷口愿。

父人们不只乞巧,另有乞子、乞寿、乞美战乞恋爱的。

“卜巧”七个要孬的密斯散粮散菜包饺子,把一枚铜人民币、一根木针战一个红枣划分包到三个火饺面,乞巧流动开端后聚正在一同吃火饺,传说吃到铜人民币的有祸,吃到木针的脚巧,吃到红枣的晚婚。

“斗巧”父孩子们较量脱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因子、作巧芽汤,以及用里塑、剪纸、彩绣等作粉饰品等等。

谁的脚艺孬,谁便失巧。

七夕前,预先备孬彩纸、通草、线绳等,体例成各类偶巧的小玩艺,流动开端后,脚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脱过针孔,如一口吻能脱七枚针孔者即为失巧,被称为巧脚,脱没有到七个针孔的鸣输巧。

家乡的七夕节风俗作文

家乡的七夕节风俗作文
在福建地区,许多人在七夕节时都要准备节日食品,让织女欣赏、品尝,祈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大伙儿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人们有的乞巧,也有的乞子、乞寿、祈求爱情等。古代时,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
民俗专家表示,种种趣味盎然的七夕习俗,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情感,也给我国的民间节日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
早晨,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我听外婆说每年在七夕这一天,大多是要下雨的,或大或小,或早或晚,或喜或悲。传说这是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后,诉衷肠泪满襟,他们的眼泪,也便化作这蒙蒙细雨,从空而降,可到了晚上,天空晴朗,人们抬头就可以看到织女星和牛郎星隔河相望。
午饭后,人们开始张罗了,年轻人开始搭棚,老人们开始拂娘娘,他们用稻草做成身子,有订做好的固定头像,再用一些漂亮头花做装饰,接着给身子装上装饰好的头像,最后穿上颜色鲜艳的、漂亮的衣服,一尊栩栩如生,和真人大小一样的王母娘娘就做好了。不一会,英俊潇洒的牛郎和婀娜多姿的织女也做好了,他们分别站在王母两边,好似小心翼翼的侍奉着至高无上的王母娘娘,以换来如此一天短暂的相聚。
王母娘娘从一而终都端坐在中央,接受着人们的拜祭,虚心地听着人们的祷告,没有一丝厌烦,我都有些怀疑那个从小听到现在的《牛郎织女》故事中,那个恶毒的娘娘和这个面带笑容的娘娘是不是同一位神仙?这样的祭拜要到很晚很晚,一般孩子们是不会等的,只有大人会等到放着鞭炮结束的时候,拆了的人物头像要专人细心收藏起来,稻草做的身子要烧掉,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扎像求福
依照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织女,在像前敬献瓜果桃李。星河灿烂之际,若看到天河中有奕奕白气,闪耀着五色光芒,就被认为是牛郎织女相见的征兆。旧时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织女赐福女相聚的日子。那片充满星星的夜,就是两人之间的银河。若隐若现的星星就像是要去搭鹊桥的喜鹊,那样一个美妙浪漫的爱情故事,那样一个唯美动人的画面,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七夕节的各种各样的风俗传统也同样吸引着我。

夕节的习俗获奖作文:七夕节习俗精编版

夕节的习俗获奖作文:七夕节习俗精编版

夕节的习俗获奖作文:七夕节习俗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七夕节的习俗作文:七夕节习俗为大家整理的七夕节的习俗作文:七夕节习俗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节日作文大全广州——七姐诞广州旧时过七巧节是非常热闹的。

宋人刘克庄曾有诗咏道:“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

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

”人们在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各种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等物。

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七夕晚(广州人多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连指甲也涂上了红色,然后把早已准备好的各式物品,如古董珍玩、鲜花、时果以及脂粉等摆放在厅堂的八仙台上,还要有一盏油灯放置在“仙禾”或“仙菜”中间。

此时,有钱人家的厅堂布置得锦屏绣椅、富丽堂皇,一般人家尽量把厅堂摆设井然。

一切都安排停当以后,姑娘们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

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此时,除了邀请亲戚朋友前来作客以外,还要请邻里中相识与不相识的姑娘们一起拜神,观尝巧艺与玩具,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如巧艺与玩具受到越多人的称赞,主家姑娘就越高兴,越感到荣耀。

广州的姑娘们说,像这样能在众人面前展示手艺,一生是投有多少回的。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古称金针度人),如一口气能穿过七枚针孔者被称为巧手(得巧),穿不到七孔针者则“输巧”。

正如唐代诗人所描绘:“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看寻。

”再后便焚烧纸制的圆盒(梳妆盒),盒里装有纸制的衣服、鞋、脂粉、梳妆镜、梳子等,每样一式七份。

祭拜仪式结束后,八仙台上的摆设保持不动,留待翌日(初七)供姑娘们互相串访时参观、评议。

据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一些书籍所载,广州姑娘于七夕中展示出来的巧艺,有一粒谷粒大小的绣花鞋、指甲般大小的各式扇子,有玲珑轻飘的小罗帐,还有特制的莲花、茉莉、玫瑰、夜合花等,花盆只有洒杯大小,盆内描有两朵花,一真一假,令人难以区别。

七夕传统作文(4篇)

七夕传统作文(4篇)

七夕传统作文七夕传统作文(4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夕传统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夕传统作文1中国的传统节日可多了,有春节、除夕、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其中我最喜欢七夕节。

七夕节还有一个传说:织女是天神,而牛郎是凡人。

一次,织女在人间游玩后在湖中嬉水,被一旁路过的牛郎捡走了衣服,两人因此结缘,一见钟情结为夫妇,并生下一男一女。

但是人神恋爱是违反天条的,玉帝命令织女必须离开牛郎。

牛郎在看到妻子被抓走后,便马上用扁担挑起一对箩筐,将一对儿女分别放入筐内,去追织女了。

眼看就快要追上了,一条大河忽然挡在了他的面前,这就是王母娘娘划的银河。

王母娘娘见他们感情真挚,便破例让他们每年七月七日通过喜鹊搭桥相会一次。

“牛郎织女”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后来发展成为七夕节。

七夕那天,我和妈妈来到广场,买了一个很大的孔明灯。

广场中心的人很多,我和妈妈选了一个没人的角落,把孔明灯点上了火,放上了黑乎乎的天空,放上去的时候我很舍不得,看着满天的孔明灯我心里又觉得很美丽。

当时,妈妈对我说:“儿子,孔明灯在天上时可以许一个愿望,就可以成真!”我半信半疑地问:“真的吗?”妈妈说:“真的!”我许了一个愿,愿我能考上北大。

此时,买孔明灯的人依然很多。

夜深了,人山人海也退去了,我和妈妈也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七夕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因为当天可以放孔明灯,许下自己美好的心愿。

七夕传统作文2我的家乡,是龙母故乡。

这里不但有着深厚的龙母文化底蕴,而且还有许多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民俗活动,其中尤以七夕节的习俗活动最为精彩。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是传统节日七夕节,传说这天还是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所以这一天就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色彩。

在我家乡的后山上,有一条小山溪,溪水流到半山腰时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水潭,潭水清澈见底,周围绿树婆娑,景色十分优美,而这个水潭就被村民称为“仙女潭”。

七夕节习俗征文5篇精选

七夕节习俗征文5篇精选

七夕节习俗征文11 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

世谓之穿针楼。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

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

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

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2 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

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

”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3 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

中国七夕节的习俗作文_0

中国七夕节的习俗作文_0

中国七夕节的习俗作文来看看关于七夕的作文吧。

中国七夕节的习俗作文一小时候,家中院里种着几株葡萄,妈妈总是告诉我们,在七夕这天的晚上,可以在葡萄藤下听到牛郞和织女在鹊桥上的谈话。

那时,姐妹几个对这个故事信以为真,相邀着七夕晚上来听。

可那时太小,对阴历没有太多概念,一直错过,直到现在,葡萄藤已不存在,牛郎织女的稍稍话,再也不能听到了。

上学后,很喜欢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心里总会对牛郞织女不能常相见而叹息。

七夕节起源于汉代,又称为“乞巧节”。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希望女孩都可以心灵手巧。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日趋完善,七夕已成为普遍的节日,节俗活动日臻丰富多彩,而“乞巧”之举则成为最为普遍的节俗活动。

《荆楚岁时记》一书中描述此俗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是夕,妇人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等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现在,七夕节原本的习俗已被遗忘,而由于牛郞织女爱情传说的存在,被大家称为“中国情人节”。

中国七夕节的习俗作文二七夕,原名为乞巧节。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

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节日习俗的作文:七夕习俗以下是节日作文频道为大家提供的《关于节日习俗的作文:七夕习俗》,供大家参考!相关推荐:建军节作文 |建军节来历作文|七夕节作文 |教师节作文七夕节的习俗一: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7月7日,宫人多登之穿针。

世谓之穿针楼。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

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

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

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七夕节的习俗二: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

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节“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

”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七夕节的习俗三: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

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七夕节的习俗四: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称为“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

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

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七夕节的习俗五:为牛庆生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

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就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

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六:晒书晒衣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

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

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

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

司马懿只有乖乖的遵命回朝。

还有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

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都会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

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

晒肚皮也就是晒书。

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

而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

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

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七夕节的习俗七:供奉“磨喝乐”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

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其实在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

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

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七夕节的习俗八:拜织女“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

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

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

玩到半夜始散。

七夕节的习俗九:拜魁星民间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

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

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七夕节的习俗十:吃巧果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

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面糖蜜。

《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

七夕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扞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

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

七夕节的习俗十一:七姐诞广州旧时过七巧节是非常热闹的。

宋人刘克庄曾有诗咏道:“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

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

”人们在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各种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等物。

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七夕晚(广州人多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连指甲也涂上了红色,然后把早已准备好的各式物品,如古董珍玩、鲜花、时果以及脂粉等摆放在厅堂的八仙台上,还要有一盏油灯放置在“仙禾”或“仙菜”中间。

此时,有钱人家的厅堂布置得锦屏绣椅、富丽堂皇,一般人家尽量把厅堂摆设井然。

一切都安排停当以后,姑娘们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

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此时,除了邀请亲戚朋友前来作客以外,还要请邻里中相识与不相识的姑娘们一起拜神,观尝巧艺与玩具,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如巧艺与玩具受到越多人的称赞,主家姑娘就越高兴,越感到荣耀。

广州的姑娘们说,像这样能在众人面前展示手艺,一生是投有多少回的。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古称金针度人),如一口气能穿过七枚针孔者被称为巧手(得巧),穿不到七孔七夕节的习俗十二:针者则“输巧”正如唐代诗人所描绘:“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看寻。

”再后便焚烧纸制的圆盒(梳妆盒),盒里装有纸制的衣服、鞋、脂粉、梳妆镜、梳子等,每样一式七份。

祭拜仪式结束后,八仙台上的摆设保持不动,留待翌日(初七)供姑娘们互相串访时参观、评议。

据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一些书籍所载,广州姑娘于七夕中展示出来的巧艺,有一粒谷粒大小的绣花鞋、指甲般大小的各式扇子,有玲珑轻飘的小罗帐,还有特制的莲花、茉莉、玫瑰、夜合花等,花盆只有洒杯大小,盆内描有两朵花,一真一假,令人难以区别。

到了初七晚,继续如昨晚一样祀神,称为“拜牛郎”,一般由男童主祭。

七夕过后,姑娘们所制作的工艺品、玩具等七夕节的习俗十三:互相赠送,以示友情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

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据《广州市志》卷十七所载,初七日,旧俗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活动。

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称为花艇。

她们信此日为“仙女淋浴日”。

石门浦水质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时返照两山,有时会像海市蜃楼一样在天空出现一些景幻。

泛舟者坦希望能有运气看到奇最的出现,故姑娘们七夕游石门沉香浦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很是热闹,也成了一个节日的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十四:染指甲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七夕节的习俗十五:妇女洗发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

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

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

”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

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

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

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

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

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七夕节的习俗十六:结扎巧姑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