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垛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合集下载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专题训练8 农业遗产含详解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专题训练8 农业遗产含详解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专题训练热点8 农业遗产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地处燕山山地丘陵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310-460mm,历经8000年风雨变迁,粟和黍等古老物种仍在这片土地上繁衍不息,这里至今还有牛耕人锄的传统耕作方式.2012年敖汉旗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

当地传统自留的种子正面临被高产、增收的现代新品种取代,因此,敖汉旗加强了对传统种子的收集、保护和传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敖汉旗收集、保护和传承传统种子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生态农业B.种植结构多样化C.降低育种成本D.保护种子多样性2.敖汉旗仍有牛耕人锄传统耕作方式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较多,土质黏重B.地貌多样,坡地面积广C.劳动力丰富,精耕细作D.复种指数低,生产规模小我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下图示意部分农业文化遗产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以下文化遗产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是()A.沧州百年冬枣林B.安吉白茶生态园C.新化紫鹃界梯田D.芒康彩色古盐井4.为宣传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以下适合在文化遗产地建设的项目是()A.商品住宅区B.大型加工厂C.儿童游乐场D.主题博物馆江苏兴化垛田传统生态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创造性地将低洼沼泽地改造成岛状耕地,具有独特的水土利用特点。

读垛田农业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垛田农业主要的生态效益是()A.生物间互生互养,形成良性发展B.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C.废弃物充分利用,利于经济发展D.减少化肥使用,保护生态环境6.垛田农业生产可缓解当地的()A.土地盐碱化B.水土流失C.洪涝灾害D.土地污染7.垛田农业为适应时代的需求,从环境、经济效益角度看,最适宜发展()A.休闲观光旅游B.芋头叶编织C.鱼类深加工D.水禽类养殖某地理研究小组针对上海市苏州河岸带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与问题进行调研。

垛田上的梦想与奋争

垛田上的梦想与奋争

垛田上的梦想与奋争作者:来源:《金融周刊》2015年第32期早已闻说兴化垛田的盛名,那真是一方旖旎而奇特的土地,“河有万弯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妖娆景致口耳相传,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兴化垛田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每年清明节前后,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千垛万垛一片金色,十里八村阵风送香。

垛田春色,吸引了众多中外游人的目光,倾倒了无数文人雅士的情怀。

好在有幸读到垛上人刘春龙写的长篇小说《垛上》,颇能慰藉思慕之情。

刘春龙是土生土长的垛上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生在垛田,长在垛田,参加工作的前二十年也在垛田”,浓郁乡情在文学梦的发酵下,二十年前就催生出要为“垛田”写部长篇小说的夙愿。

文字是情感与灵魂的外在呈现,积淀愈深,文字愈厚。

刘春龙内心蕴蓄着浓厚的垛田情结,他笔下的“垛田”,已不再是行政区划的垛田,而是一种地貌特征的垛田,更是文化意义上的垛田。

垛上人的梦想让我感奋,垛上人的奋争让我感动。

《垛上》具有史诗品质,它以兴化垛田为创作背景,描述了极具里下河风情的湖荡奇观、地貌迷宫、远古传说和地方文化,以及垛上人的抗争与救赎、裂变与成长的史诗式画面。

湖的兴衰史、垛的变迁史、人的成长史,这三条线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垛上》的叙事脉络。

而小说的主线是一个农村青年的成长史。

尽管命运对他是那么的不公,尽管社会有这样那样不尽人理的地方,可他不甘沉沦,不屈不挠,奋力抗争,最终获得成功。

故事时间跨度近四十年,小说以改革时期苏中兴化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全景式反映垛田这方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关于垛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小说以主人公林诗阳的人生变化过程为故事构架。

1975年夏,高中毕业生林诗阳回到浮坨公社湖州村,在一片迷茫中开始他跌宕起伏的人生。

林诗阳涉世之初,像只无头苍蝇,处处碰壁,一心想走出土地,但总在梦想照进现实那一刻功亏一篑。

无法摆脱土地的他,只好刻意摆出适应农民身份的姿态,将各种农活干得特别出色。

在同学的眼里,林诗阳是个自尊心特别强的“乡下人”。

未能传承活化的农业遗产——以垛田农业观光旅游为例

未能传承活化的农业遗产——以垛田农业观光旅游为例

2023年第6期(总第335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6ꎬ20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35环境社会学研究未能传承活化的农业遗产以垛田农业观光旅游为例陈阿江aꎬbꎬ刘竹香b(河海大学a.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ꎻb.社会学系ꎬ南京211100)摘㊀要:兴化垛田传统农业是我国乃至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ꎬ但农业遗产动态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在现实中遭遇了严峻挑战ꎮ从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来看ꎬ生态是垛田系统之魂ꎬ随着生态运行的社会机制逐渐消失ꎬ生态系统失去平衡ꎬ旅游观光业未能将生态之魂予以传承ꎻ与此同时ꎬ垛田农业是优质特色蔬菜农业ꎬ农业的传统生产活动㊁农耕方式和农作物品种是重要遗产ꎬ旅游观光业未能与传统农业生产相契合ꎬ丢失了农业之本业ꎮ因此ꎬ应将 生态之魂 和 农业之本 嵌入乡村振兴中的旅游观光业模式ꎬ加强对农业遗产的价值保护和活化传承ꎮ关键词:农业遗产ꎻ兴化垛田ꎻ旅游观光ꎻ乡村振兴ꎻ生态保护中图分类号:C91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3)06-0019-09基金项目: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探索 (B210207012)作者简介:陈阿江ꎬ河海大学社会学系㊁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ꎻ刘竹香ꎬ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ꎮ㊀㊀一㊁问题的提出2002年ꎬ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启动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项目(GIAHS)ꎬ农业遗产的保护工作逐渐受到重视ꎬ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农业遗产定义为: 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ꎬ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ꎬ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ꎬ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ꎮ中国也紧跟农业遗产保护步伐ꎬ2014年农业部制定下发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试行)»ꎬ其中第三条强调中国应当遵循 在发掘中保护㊁在利用中传承 的方针ꎬ坚持 动态保护㊁协调发展㊁多方参与㊁利益共享 的管理原则ꎬ对我国的农业遗产保护进行了进一步明确ꎮ然而ꎬ在实践中ꎬ农业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挑战ꎮ作为农业遗产的传统农业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ꎬ是与当地的自然地理㊁生态条件相契合的生产方式的总和ꎮ但当下的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千年难遇的快速技术变革与组织方式变革ꎬ与农业生产关联的生活方式㊁消费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改变ꎮ采用原有的生产模式虽然有助于农业遗产的保护与传承ꎬ但实践中却很难实现ꎮ反之ꎬ如果对传统农业进行彻底的现代化改造ꎬ农业遗产保护议题也就无从谈起ꎮ所以ꎬ如何采取行动ꎬ既有助于保护与传承农业遗产ꎬ又能合乎现代市场经济模式ꎬ同时又能为当代人所接受ꎬ无论是学理探讨还是农业遗产的保护实践都是一个重要的议题ꎮ江苏兴化的垛田ꎬ由于其十分独特的生产方式与农业景观ꎬ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ꎮ在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上ꎬ 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 入选2022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ꎮ即便如此ꎬ垛田农业仍遭遇了时代巨变的尴尬ꎮ普通的垛田地区ꎬ如笔者实地调查所看到的垛田镇香葱种植地区ꎬ垛的高程逐渐下降ꎬ91垛与垛之间的河道越来越窄ꎬ河道淤塞越来越严重ꎮ由于农业高产出的需要ꎬ农业生产对土地几乎处于掠夺使用状态ꎮ与普通的垛田农业区不同ꎬ垛田菜花旅游观光给人以完全不同的印象ꎮ近十年来ꎬ当地政府推动发展垛田旅游模式ꎮ以千垛景区为例ꎬ主要以种植连片油菜吸引游客前来观赏ꎮ千垛景区又称千岛菜花ꎬ以 垛田 特色地貌享誉各地ꎬ成为推广垛田农业遗产的重要方式ꎮ一方面ꎬ垛田农业遗产似乎得到有效保护ꎬ又经过旅游开发ꎬ得到了活化利用并加以传承ꎮ另一方面ꎬ经过笔者多次实地调查与反复讨论ꎬ发现垛田观光旅游只是在形式上构成了保护ꎬ而本质上未能进行生态的传承ꎬ农业也失去了生产作用ꎮ为此ꎬ笔者就垛田农业保护与传承中的核心议题ꎬ即垛田农业的基本生态特征㊁旅游观光农业中农之本业议题加以讨论ꎬ与理论界㊁政府部门及市场主体共同探讨在现代化大背景下ꎬ传统农业如何 在发掘中保护㊁在利用中传承 这一颇具挑战性的话题ꎮ本文虽然以兴化垛田为例加以讨论ꎬ但农业遗产保护利用中的困境ꎬ以及试图通过观光旅游业来实现农业的转型ꎬ具有一定的普遍性ꎮ笔者先后在兴化垛田地区进行四次实地调查ꎬ并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ꎮ2018年8月ꎬ团队成员前往兴化市旺村进行实地调查ꎻ2018年10月ꎬ团队成员前往兴化市芦村对香葱产业进行专项调查ꎮ①在前期调查报告的基础上ꎬ2019年3月笔者利用垛田菜花旅游时节再度赴兴化调查ꎬ综合理解兴化垛田形成的历史地理过程ꎬ垛田系统的形成与现代演变ꎬ垛田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业发展业态ꎮ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ꎬ深度访谈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干部㊁村支书㊁村主任㊁村会计㊁景区管理负责人㊁退休老村干部㊁农业合作社社长㊁蔬菜行经纪人以及当地村民等ꎮ2020年12月ꎬ前往兴化市旅游局㊁农业农村局等部门ꎬ梳理旅游业的基本发展过程㊁各主体关系ꎬ以及获得了垛田遗产保护发展规划㊁千垛景区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进行补充ꎮ与此同时ꎬ本文还应用了地方志文献ꎬ如«兴化市志»«兴化水利志»等ꎬ以求历史地全面地理解垛田农业遗产的基本特征ꎮ㊀㊀二、农业遗产相关研究回顾农业文化遗产有广义㊁狭义之分ꎬ我国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可划分为农业遗址㊁农业物种㊁农业工程㊁农业景观㊁农业聚落㊁农业工具㊁农业技术㊁农业文献㊁农业特产和农业民俗10个主要类型ꎬ每个主要类型又可划分出若干基本类型ꎮ景观类农业文化遗产包括农(田)地景观㊁林业景观㊁畜牧业景观㊁渔业景观㊁复合农业系统等[1]5ꎮ兴化垛田列属于农(田)地景观ꎬ农业生产是其基本特征ꎮ兴化垛田除农业景观之外ꎬ还有属于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的罱泥夹ꎬ以及属于技术类农业文化遗产的垛田防旱防涝技术[1]11ꎮ这一点与圩田系统相似ꎬ都与生态系统密切相关ꎮ从农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上看ꎬ 保护什么与 怎样保护 始终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核心议题[2]ꎮ闵庆文认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揭示这一类特殊农业生产系统形成与演变规律㊁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其价值ꎬ二是探索这一类特殊遗产保护的理论㊁方法与应用[3]ꎮ上述研究主要注重从学理上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㊁概念进行整体性把握ꎬ加强对学科体系的构建研究ꎬ也有研究从宏观层面指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4]ꎬ关注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展与难点突破[5]ꎬ并归纳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应当注意把握的八组关系[6]ꎮ有的研究者主要关注其开发应用价值ꎬ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构成研究[7]ꎬ尝试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进行评估[8]ꎬ构建不同类型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利用评价体系[9]ꎮ另有学者基于开发适宜性视角对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价值进行分析ꎬ以提升旅游开发效果[10]ꎮ张灿强等人从农户视角评价了遗产保护感知㊁生态问题感知和旅游发展感知[11]ꎮ何思源㊁李禾尧㊁闵庆文等基于社区认知视角ꎬ探究农业文化遗产是否为保护传统农业系统的有效工具[12]ꎮ还有一部分研究侧重于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发展之间的关系ꎬ曹幸穗认为需要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落实02 ①文中所出现的村庄名称均经过技术处理ꎮ到新农村建设中去[13]ꎮ伽红凯㊁卢勇则从农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两方面ꎬ重点探究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实现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14]ꎮ对兴化垛田的研究可追溯到1996年钱晓晴等人对垛田的土壤特性分析[15]ꎮ2011年以后ꎬ对垛田的社会科学研究明显增加ꎬ如崔峰等学者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对垛田农业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调查[16]ꎬ郭琪等人探讨了垛田农业遗产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17]ꎮ卢勇对江苏兴化地区垛田的起源及其价值进行了探讨[18]ꎬ随后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垛田遗产的开发与保护路径[19]ꎮ在新近的研究中ꎬ又探究了明清治淮与垛田开发和里下河湿地农业系统形成的关系[20]ꎮ对于生态环境变迁与农业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研究ꎬ伽红凯㊁卢勇㊁陈晖等人基于 环境 农业 视角ꎬ以厘清明清以来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变迁过程中特色农业的演进脉络与逻辑机理ꎬ提出深入挖掘特色农业精髓对于农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性[21]ꎮ总体而言ꎬ已有成果主要是描述现状㊁构想开发路径以及追述垛田的历史源起ꎬ但缺乏对正在进行中的垛田农业遗产保护利用方式的反思性研究ꎮ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ꎬ通过广泛的文献阅读与深入的实地调查ꎬ尝试重新理解垛田农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这一议题ꎮ㊀㊀三、未能传承的垛田生态之魂兴化垛田农业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在低洼多水的沼泽地区建立起来的农业ꎮ无论就景观还是农业生产本身而言ꎬ垛田所赖以存在的外部环境ꎬ以及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㊁人为适度干预形成的特殊农业生态系统 即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与自然生态高度协调耦合的人工生态系统ꎬ是垛田最为重要也是最有价值的核心ꎮ这一生态特征成为垛田农业的灵魂ꎬ如果没有这样的与垛田互动的生态系统ꎬ垛田与其他地区的农业就没有本质的区别ꎮ因此ꎬ生态成为判别是否传承垛田农业遗产的灵魂性要素ꎮ在不同历史时期ꎬ农业生产生活方式㊁人口数量等因素不断发生变化ꎬ逐渐形成了垛田生态样式ꎮ1.历史上的垛田兴化市在苏北盆地的里下河地区ꎮ该地区在里运河与串场河㊁苏北灌溉总渠与通扬运河之间ꎬ是沿海江滩湖洼平原的一部分ꎮ因里运河简称里河ꎬ串场河俗称下河ꎬ平原介于这两条河道之间ꎬ故称里下河平原ꎮ在距今5600年以前ꎬ现今高宝湖及其以东的里下河地区处于海湾之中ꎮ在距今2000 3000年以前ꎬ由于受西侧低山丘陵缓慢隆升的影响和长江北岸沙嘴ꎬ淮河南㊁北岸沙嘴ꎬ不断向海延伸ꎬ受海流搬运形成岸外浅滩(砂坝)ꎮ兴化 东台成为泻水通道ꎬ以西以北地区地势低洼ꎬ由海湾变成泻湖ꎮ为了阻挡海水西侵和南侵ꎬ唐代境东修筑了常丰堂ꎬ宋代修筑捍海堰(范公堤)以及高邮至兴化的南塘堤和兴化至盐城的北塘堤ꎬ使兴化得以开发ꎮ尤其是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以后的600多年间ꎬ黄河改道南下ꎬ大量泥沙堆积在原来的海积㊁湖积层之上ꎬ填高地面ꎬ使原来低洼水面被分割为大大小小的湖泊沼泽[22]41ꎮ明弘治八年(1495年)为了防止黄水北窜ꎬ黄河黄陵岗等处决口被堵ꎬ黄河北流完全断绝ꎬ河水全部入淮ꎮ黄河㊁淮河㊁洪泽湖时常决堤ꎬ洪水携带大量泥沙侵入里下河地区ꎮ射阳湖逐渐淤塞ꎬ成为沼泽型湖泊ꎮ清末射阳湖区逐渐淤为荡滩ꎬ部分垦为农田ꎮ兴化北的垛田地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形成的ꎮ兴化县人口数的增加与兴化的历史地理演变也互为印证ꎮ兴化县人口最早的记录数据是元代(年份不详)ꎬ为8628丁ꎮ明代人口已呈规模ꎬ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达到63177丁ꎬ经过近200年的发展ꎬ到万历十一年(1583年)达到129470丁ꎬ将近翻了一倍ꎮ200多年后清嘉庆元年(1796年)ꎬ人口达到305005丁ꎬ再度翻了一倍多ꎮ到1914年人口达到567092丁ꎮ中华民国期间人口增长较快ꎬ到1946年增长至882196人ꎮ1953年首次突破100万人[23]135ꎮ兴化垛田分布于距兴化市区(昭阳镇)较近的西北部河湖低洼区域ꎬ境内的垛田镇㊁缸顾乡㊁李中镇㊁西郊镇㊁周奋乡等各乡镇①都有所分布ꎬ12①2018年5月ꎬ根据江苏省政府关于调整南京市溧水区㊁兴化市㊁泗洪县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苏政复 2018 30号)ꎬ文中各乡镇名称有所调整ꎮ目前以垛田镇的垛田核心保护区和缸顾乡的垛田旅游风景区较为集中ꎮ兴化市区向北ꎬ历史上是古射阳湖地区ꎬ现在还保留着大量的湖泊群ꎬ如吴公湖(蜈蚣湖)㊁大纵湖㊁郭真湖㊁沙沟南荡㊁平旺湖等ꎬ从卫星地图上仍可以看出这一地区低洼㊁多水域ꎮ垛田是兴化部分地区的微地貌特征ꎬ为历代兴化劳动人民抵御洪涝灾害的产物ꎮ垛田成为当地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ꎮ它四面环水ꎬ面积大的1亩左右ꎬ小的只有几分地ꎬ形状各异ꎬ地面高低不等ꎬ当地人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蔬菜ꎬ生产劳动乘船进行ꎮ主要分布在垛田㊁竹泓㊁林湖㊁沙沟㊁周奋㊁中堡等乡镇ꎬ其中垛田乡占总面积的55%ꎮ与其他的平原水乡地区比较ꎬ垛田地区的耕地面积比例小㊁水域面积比例大ꎮ据1985年兴化垛田乡的土地资源调查ꎬ该乡92962亩总面积中ꎬ耕地面积只占35.4%ꎬ而水面积占55.2%ꎮ水域面积高于全县平均数29个百分点[22]142ꎮ垛田是人为适应环境而开发的耕作土地ꎬ并融入自然生态系统中ꎮ旺村八十多岁蒋先生的叙述大致为我们梳理了村庄与垛田形成的基本逻辑ꎮ㊀㊀很早的时候ꎬ我们这个地方是一片沼泽地ꎮ其间ꎬ自然形成了个高墩子ꎮ高墩子的面积大概有十多亩ꎮ我们的老庄子就在这个高墩上ꎮ1991年发大水ꎬ水位高达海拔3.36米ꎬ现在的这些油菜地一片汪洋ꎬ但我们家高ꎬ没有淹ꎮ村庄中心最高的地方有海拔4米ꎮ在明朝之前ꎬ我们这个地方叫石家舍ꎬ只有三户石姓人家ꎮ主要靠捕鱼和割蒲草生活ꎮ这一带以前的鱼很多ꎮ因为沼泽地ꎬ所以到处是蒲草ꎮ蒲草可以做什么呢?可以做蒲扇ꎬ还可以做蒲包等等ꎮ明朝初年有个大迁移 我们的祖先ꎬ就是那时从苏州到了这个地方ꎮ当时有四个大姓:杨㊁魏㊁蒋和陈ꎮ经过人口繁衍ꎬ人就多起来了ꎮ杨姓人数多ꎬ达到300多家ꎬ后来这里就叫杨家庄ꎮ所以直到解放以后ꎬ外面不晓得的人还叫我们杨家庄ꎮ改革开放以后ꎬ人家才叫我们旺村ꎬ不喊杨家庄了ꎮ(2019年3月28日ꎬ对旺村蒋先生的访谈)从蒋先生的讲述中能够看到垛田和村庄形成的历史ꎬ也能够观察到当地地理历史文化对村庄和村民的影响ꎮ他还说到朱元璋实行 洪武赶散 大移民这一史实ꎮ朱元璋当时将苏州㊁昆山等江南几十万人口迁入苏北里下河地区ꎬ包括兴化北的湖荡地区[24]4ꎮ另外ꎬ这一访谈材料也与兴化县(市)的人口演变相印证ꎮ从石家舍变成杨家庄ꎬ大致反映了这一历史巨变ꎮ在只有三户的时代ꎬ石氏可以靠打鱼㊁割蒲为生ꎬ但后续人口的大量增加ꎬ推动了农业的发展ꎮ太湖流域大致在唐代已经形成成熟的塘浦圩田制[25]ꎬ江南人口迁徙并把改造湿地的技术带至苏北ꎬ也合乎情理ꎮ在地势低洼的沼泽地ꎬ如何来开垦土地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呢?人们把部分浅沼的泥土挖出来填在另一部分浅沼上ꎬ垒土成垛ꎬ年复一年使得垛田高度不断增加ꎬ以避免洪水的影响ꎮ历史上ꎬ兴化普通的垛田海拔4㊁5米高ꎬ可以避免一般年份的洪水ꎮ有部分垛田甚至高度达到10多米ꎮ为了节省泥土㊁增加耕作面积ꎬ所有的垛块都作为耕地使用ꎬ一般农耕地区用于通行的道路ꎬ在垛田地区则改由水路ꎮ这一方面是为了因地制宜ꎬ方便通行ꎻ另一方面ꎬ也节约了本就十分有限的陆地面积ꎮ垛的周边水道如网络一般相互连接ꎬ四通八达ꎬ宛如迷宫一般ꎮ利用船只经由河道浇水施肥㊁运载农产品ꎬ以及进行农产品的市场交易ꎮ 河有万湾ꎬ无舟不行 印证了垛田河道的重要功能ꎮ㊀㊀垛田四面环水ꎬ所以用船到哪儿去都是通的ꎬ比如要浇水㊁上肥㊁运庄稼ꎬ都很方便ꎮ我们这边无舟不下地ꎬ干活必须要有船才行ꎮ现在我们在景区建了几个小木桥ꎬ可以从桥上走进去ꎬ其实以前是四面环水走不进去的ꎬ你要去ꎬ必须要有船ꎬ哪怕就是一条船的宽度ꎬ它也是隔开的ꎬ无法通行ꎮ(2019年3月29日ꎬ对镇农业中心周女士的访谈)可见ꎬ垛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创制的ꎬ要维持垛田 河道系统的生态平衡ꎬ需要有人的参与与介入ꎮ从日常生活到生产活动ꎬ人类的每一项活动都对垛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ꎮ其中ꎬ罱河泥活动是保持垛田持续利用㊁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一个关键性环节ꎮ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ꎬ罱河泥是一项积肥活动 通过罱泥工具把河道中积存的淤泥翻至垛田之上ꎬ作为庄稼的重要肥料来源ꎮ淤22泥的主要来源是垛田㊁道路㊁村庄经过雨水冲刷的泥土ꎬ以及河道中的水生物遗存ꎮ河泥是一种优质肥料ꎬ对越冬作物有很好的抗寒保苗功效ꎮ如1964年兴化的测试表明ꎬ河泥养分平均有机质含量为1.87%ꎬ全氮0.165%ꎬ全磷0.135%ꎮ20世纪六七十年代麦苗㊁油菜普遍上河泥[23]198ꎮ从垛田生态系统维持的角度看ꎬ正是由于定期或不定期地把河道的淤泥清理上岸ꎬ才使垛田的高程得以维持ꎻ同时使河道通畅ꎬ河水清洁ꎮ今天垛田高程越来越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河泥没有及时回补到因冲刷而变低的垛田上面ꎻ与此同时ꎬ河道淤泥沉积严重ꎬ造成部分河道淤塞ꎮ我们在实地调研期间也观察到ꎬ机船一过ꎬ河水泛浑ꎬ污浊不堪ꎮ可见ꎬ垛田生态系统由于人类行动的改变也发生了改变ꎮ2.垛田生态系统的演变人民公社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的农业生产对垛田生态系统的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ꎬ甚至可以说对垛田生态系统的改变是颠覆性的ꎮ人民公社时期ꎬ中国基于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ꎬ实行 以粮为纲 的基本策略ꎬ追求粮食高产ꎮ其中ꎬ水利农田建设是达成农业高产㊁稳产的基本手段ꎮ垛田地区也不例外ꎬ垛田作为不能生产粮食的土地ꎬ列入低产田改造的 平垛还田 计划ꎮ1974年兴化县竹泓公社在振南圩内开始平田整地ꎮ当年冬ꎬ公社动员近万名劳动力ꎬ在1700亩第一方区内修圩2.4公里ꎬ填老河面积153亩ꎬ削平垛圪150块ꎬ建成规格条田330块ꎮ振南圩平垛还田后ꎬ耕地面积从8513亩增加到9960亩ꎬ水面积从4500亩减少到3750亩ꎬ占总面积的比例由22%下降到18.3%[22]142ꎮ圩内的粮食实现快速的增产ꎬ但垛田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ꎮ20世纪60年代之前ꎬ垛的高度在两三米至四五米ꎬ用以防洪ꎮ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ꎬ人口迅速膨胀ꎬ为了生存ꎬ通过 放岸 扩大耕地面积ꎬ高垛挖低ꎬ挖的土将小沟填平ꎬ相邻的两三个垛子连成一片ꎬ或者向四面水中扩展ꎬ垛的高度基本消失ꎮ除了对垛田进行直接的改造ꎬ水利设施的完善也间接影响了垛田农业的生态特征ꎮ垛田是低洼地区ꎬ从农业生产与居民的日常生活角度看ꎬ水利设施的完善保障了农业生产旱涝保收ꎬ使居民生活稳定有序ꎻ但从垛田生态系统看ꎬ它与外部的水域被分割了ꎮ与此同时ꎬ垛田系统内的水位即使在洪水暴雨期间也被人工控制在较低水位上ꎬ因此ꎬ村民有意无意地降低垛田的高程ꎬ淤塞河沟ꎬ减少水域面积㊁增加耕作面积ꎮ特别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ꎬ菜农拥有了对耕地的自主权ꎬ垛的面积不断扩大㊁水道的面积不断缩小ꎮ村民有意地把一些沟汊㊁河道填平变成耕地ꎬ垛田面积扩大㊁水域面积缩减ꎻ由于雨水冲刷ꎬ垛面上的泥土也会不断地向低处流失ꎮ一方面ꎬ生产方式的改变ꎬ特别是罱河泥活动的停止ꎬ对垛田生态系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ꎮ如果说垒土成垛是垛田形成过程的主要特征ꎬ那么罱泥堆肥则是垛田可持续利用和后期垛田维持高程的关键ꎮ水与垛的动态平衡是垛田生态系统运行的重要特征ꎮ罱河泥作为垛田系统的地方性生态知识ꎬ它通过当地人的农业实践活动得以传承ꎮ然而ꎬ罱河泥是一项重体力活动ꎬ在肥料严重短缺与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时代ꎬ每年冬春农闲季节都会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去罱河泥ꎮ20世纪80年代以来ꎬ在化肥供应逐渐充裕而劳动力价格逐年提高的背景下ꎬ罱河泥活动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ꎮ再加上陆路交通条件的改善ꎬ河道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日渐下降ꎬ维护河道的积极性也日渐下降ꎮ因此ꎬ垛田人工生态系统的维护逐渐地被放弃ꎮ另一方面ꎬ农药的广泛使用也是影响垛田生态的一个重要因素ꎮ与全国各地一样ꎬ农药成为兴化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ꎮ如垛田香葱多年来形成商品市场模式ꎬ需要农药治虫ꎬ为防止葱叶子变黄ꎬ也需要使用农药ꎬ大规模的长期的农药使用破坏了垛田生态系统ꎮ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对垛田系统的演变进行反思ꎬ或许被认为过于苛求ꎮ因为农田生态系统的演变是各国农业普遍的道路ꎬ而且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一演变过程中ꎬ农业的现代技术解决了生计难题ꎮ然而ꎬ作为农业遗产保护的垛田农业ꎬ其灵魂性要素生态遗产ꎬ确应加以重视ꎮ作为农业遗产项目的旅游观光项目ꎬ对传统垛田系统的生态性维护本应纳入其中ꎬ但实际上并没有这样规划和实施ꎮ自兴化垛田油菜景观受到观光客重视以32来ꎬ垛田观光旅游得到蓬勃发展ꎮ2009年成功举办第一届菜花旅游节ꎬ到2016年的时候达到高峰ꎬ景区门票收入达2700万元ꎮ2016年仅清明节一天的游客数量就达到六七万人ꎮ由于管理体制的改变ꎬ2017年景区正式归属某旅游观光公司经营管理ꎮ观光公司借 农业遗产 之名声销售美景ꎬ但垛田系统的生态要素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ꎬ比如政府规划中要求的保护合乎生态原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与传统农耕方式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ꎬ没有担当起维持农业遗产之生态特征的重要责任ꎮ㊀㊀四、未能活化利用的农业遗产之本农耕活动与垛田生态系统相伴而生ꎬ在当地人民耕耘下创造出了独特的垛田农业景观ꎮ由于独特的土壤和水文环境ꎬ垛田农业以蔬菜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为主ꎬ农业生产具有优质㊁高产的特点ꎮ旅游业的进入ꎬ成为垛田农业应对现代转型的重要契机ꎮ然而旅游业在重视景观属性的同时ꎬ却忽略了垛田的农业属性ꎮ垛田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ꎮ从垛田的发展历史看ꎬ垛田产生于沼泽ꎬ而服务于农业ꎬ随着农业生产的需要垛田得以不断开发ꎮ对于东部海岸线中自然环境的演变ꎬ带来人类经济活动历时性的变化以及呈现出农业种植结构的不同圈层分布[26]ꎬ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与改造的结果ꎮ其中ꎬ农业在垛田的社会历史发展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ꎮ在过去几百年的传统农业生产历程中ꎬ由于垛田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适宜蔬菜生长的天然优势ꎬ形成了以种植蔬菜为主的垛田农业生产方式ꎮ徐谦芳«扬州风土记略»记载: 兴化一带ꎬ有所谓坨者ꎬ面积约亩许ꎬ在水中央ꎬ因地制宜ꎬ例于冬时种菜ꎬ取其戽水之便也ꎻ故年产白籽甚丰ꎮ 兴化以圩 垛为主ꎬ形成兴化农田东部大圩㊁中部小圩㊁西部垛田的基本格局ꎮ垛田农业ꎬ主要是以蔬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特殊农业ꎮ垛田的土壤比较特殊ꎬ它是长期以来沼泽中大量水生生物死亡腐烂后与泥土一起形成的粘性土壤ꎮ垛田全系人工罱河泥堆叠而成ꎬ土壤物质系里下河洼地后期来源于黄淮冲积物的湖积物质ꎬ土壤剖面中遍布螺丝壳㊁蚌壳之类的侵入物质ꎬ到处可见动物填穴和蚯蚓活动ꎬ局部地区在20~50cm处出现埋藏腐泥层ꎮ土壤剖面上可以看到芦苇根孔ꎬ土壤保水力不强ꎬ因此不宜开辟为稻田ꎮ根据土壤检测数据来看ꎬ垛田土壤含有少量的碳酸钙ꎬ说明垛田的土壤保持了河泥的特性[15]ꎮ垛田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氮㊁磷㊁钾等微量元素ꎮ土壤腐殖质含量高ꎬ不仅疏松㊁透气㊁保水ꎬ而且微量元素含量充分ꎮ垛田四周为水所包围ꎬ 三分土地七分水 ꎬ形成了非常特殊的小气候ꎮ白天水面的蒸腾作用ꎬ在晚间受冷气流的影响凝结为水珠ꎬ相当于每晚有一场小的降雨过程ꎬ形成所谓的 夜潮地 ꎮ 夜潮地 露水汤汤ꎬ蕴熵保湿ꎬ适宜蔬菜需要肥水这样的生长特点ꎮ垛田地势低洼ꎬ即使干旱的时候ꎬ也很容易得到灌溉ꎮ笔者在实地调查时看到ꎬ村民在船上安装抽水机ꎬ一边行船一边向蔬菜地喷水ꎬ或在垛田边的河道里安一个水泵ꎬ拉个长管向香葱浇水ꎮ特殊的气候㊁土壤条件造就了垛田的特色农业ꎮ历史上ꎬ兴化一带就以种植蔬菜和特色农产品出名ꎬ主要的农产品有油菜㊁芋头㊁生姜㊁韭菜以及瓜果等ꎮ油菜是越冬作物ꎬ具有优质高产的特点ꎮ20世纪五六十年代ꎬ 垛田油菜㊁全国挂帅 的美誉享誉全国ꎮ1958年3月11日ꎬ«人民日报»的报道称兴化县为 全国生产油菜籽产量最高的县 ꎬ随后ꎬ各个地区的油菜代表团前来兴化参观学习ꎮ这当中ꎬ垛田地区的贡献最大ꎮ据«兴化市志»记载ꎬ1956年全县的油菜籽生产中ꎬ 垛田种植面积占70%以上 ꎮ1959年2月ꎬ江苏文艺出版社的画册«兴化的油菜»ꎬ专门介绍了垛田大凌沟油菜生产情况ꎮ1959年6月30日ꎬ新华社发出专讯ꎬ报道 兴化垛田张皮大队348.88亩油菜平均亩产油菜籽159.5公斤ꎬ比去年增产29% [24]107ꎮ此后ꎬ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厂曾到垛田拍摄了油菜籽生产的专题纪录片ꎮ 垛田油菜ꎬ全国挂帅 的美誉由此流传开来ꎮ这些外在因素以及传统的油菜种植习惯建构了当地以垛田这一独特地理条件为基础的农业种植文化ꎮ在人民公社时期ꎬ兴化垛田的油菜种植非常普遍ꎬ即使在油料作物不太被重视的当下ꎬ垛田地区村民仍42。

兴化垛田原理

兴化垛田原理

兴化垛⽥原理⼀、引⾔兴化垛⽥,这⽚位于中国江苏省泰州市的独特⼟地景观,是中国农耕⽂化中的⼀颗璀璨明珠。

在这⽚富饶的⼟地上,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农⺠们以惊⼈的毅⼒和创造⼒,堆垛出形态各异的⽥地,形成了世界上独⼀⽆⼆的垛⽥景观。

本⽂将深⼊探索兴化垛⽥的原理及其背后的深厚⽂化内涵。

⼆、兴化垛⽥的形成与原理1.地理环境的影响:兴化地处⻓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流密布。

在古代,由于河流的冲刷和淤积,⼤量的泥沙在这⾥沉积,为垛⽥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壤资源。

2.农业⽣产的需要:在古代,农业⽣产技术相对落后,农⺠们为了充分利⽤⼟地资源,便在沼泽和湖泊中堆垛出⽥地。

垛⽥的出现,不仅提⾼了⼟地的利⽤率,还使得农业⽣产得以在特殊地形条件下进⾏。

3.⽔⽂条件的巧妙利⽤:兴化地区河⽹密布,⽔位较⾼。

垛⽥的堆垛⽅式使得每个⽥块都如同⼀个⼩岛,矗⽴在⽔⾯之上。

这种设计巧妙地避免了⽔患对农业⽣产的影响,同时也充分利⽤了⽔源进⾏灌溉。

三、兴化垛⽥的⽂化内涵1.⼈类与⾃然和谐共⽣的智慧:兴化垛⽥的形成是⼈类与⾃然和谐共⽣的⽣动体现。

农⺠们在沼泽和湖泊中堆垛出⽥地,既利⽤了⾃然资源,⼜保护了⽣态环境,彰显出⼈与⾃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2.劳动⼈⺠的创新精神:在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的古代,兴化农⺠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创造出了独特的垛⽥耕作⽅式。

这种创新精神是中华⺠族优秀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农耕⽂化的传承:兴化垛⽥作为中国农耕⽂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化信息。

在这⾥,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产⽅式、⽣活⽅式和⽂化观念。

四、兴化垛⽥在现代的价值和意义1.⽣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典范: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益受到重视。

兴化垛⽥以其独特的⽣态价值,成为⽣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它告诉我们,⼈类可以在尊重⾃然、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化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兴化垛⽥作为世界⽂化遗产的⼀部分,具有极⾼的⽂化和旅游价值。

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研究及立法可行性分析

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研究及立法可行性分析

现代农业研究农业经济1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兴化垛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于沉睡的农耕文明来说是呼唤者,对于濒临多样物种来说是拯救者;对于悠久历史文化来说是重要的传承者,更重要的是可持续性农业的活态保护者。

中国是最早响应并积极参加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主要国家之一,我国为了更好的规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管理,我国农业部制定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各个地方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遵照执行。

2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管理办法2013年,兴化市政府为了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兴化垛田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印发了《关于加强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管理工作意见》,该工作意见主要由强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管理的重要意义、强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管理的工作要求和强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管理的保障措施等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强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管理的“两个重要”和“一个要求”:(1)强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管理,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

从中华文化角度出发,兴化垛田作为一种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长期以来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

但也出现了一些状况如交通、建房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兴化垛田面临着被破坏的危险。

这些现状也加快兴化市政府对于开展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规范管理,实现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步伐。

(2)强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管理,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

垛田传统农业系统是重要的文化和景观资源。

在保护的基础上,将农业文化宣传展示与休闲农业发展结合,其目的则是可以为遗产地提供资金、人力支持,又可以有效带动遗产地农民向三产拓展,促进就业增收,推动兴化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3)强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管理,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传统农业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产经验、传统技术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对现代农业发展可以提供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先进理论。

因此,强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管理对于兴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垒土成垛,垛上耕田——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

垒土成垛,垛上耕田——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

文明甜rai编辑/唐甜395726543@q q.c o m垒土成垛,垛上耕田—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扫码观看科普视频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是江苏中部里下河腹地的兴化地区一种特有的农业文化遗产。

江苏省兴 化市因自古地势低洼,湖荡交错,导致洪涝灾害频发,当地先民为防治洪涝灾害,创造出了在沼泽高地之处垒土成垛,垛上耕田的一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

江苏兴化垛田因每块面积不大,形态各异,大小不等,四周环 水,各不相连,形同海上小岛,因 此人们也称其为“千岛之乡”。

目前,兴化市共有6万多亩这样的耕地,分布在垛田、缸顾、李中、西 郊、周奋、沙沟、林湖等乡镇。

至 今,当地村民还保留着传统的农耕方式,在垛田上用天然生态肥料种植蔬菜。

垛田独特的岛状耕地,是 荒滩草地堆积而成的,因此兴化垛 田具有土质疏松、养分丰富、光照 足、通风好、易浇灌、易耕作的特 点,使得在垛田上种植出的蔬菜无论是品质还是产量,都优于在普通大田上种植出的蔬菜。

万岛耸立,千河纵横。

近年来,兴化人民利用垛田这种独特的地貌,从事大规模油菜生产,发展 休闲观光农业,形成千垛景区。

每年清明时节,千垛景区四面环水的“垛田”上长满了金黄色的油菜花。

一幅“油菜花开金满地”的壮 阔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 不黄花”正是兴化垛田油菜花的真实写照。

如今,千垛景区荷塘绿意更胜,更有别样浪漫光景。

春去秋 来,在这千垛田间,见万寿菊花,黄叶纷飞,妍丽雍容;在重阳雨后,正值菊黄蟹肥时,看万花黄透,品水乡河蟹,可谓美不胜收;人冬时节,看千垛景区芦花飞雪,苇絮悠然飘飞,弥天盖地,景色更 是迷人。

尽管如此,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也面临着被破坏的危险。

目前,兴化市委、市政府按照国家农业农村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专门制定了保护规划和办法,正在加大挖掘、保护、传承 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力度,让 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为兴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巨大的作用。

兴化垛田原理

兴化垛田原理

兴化垛田原理兴化垛田原理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技术,它在农田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该原理的核心思想是将土地分割成一片片小块,每块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形成一种类似垛田的布局。

这样的布局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兴化垛田原理的应用非常灵活,可以根据不同的作物类型和土地条件进行调整。

例如,在种植水稻的垛田中,可以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调整垛田的宽度和高度,以适应水稻的根系生长和光照需求。

在种植蔬菜的垛田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蔬菜品种和生长周期调整垛田的间距和深度,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和空间。

兴化垛田原理的实施需要注意一些关键的要素。

首先,土地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包括平整土地、施肥和灌溉等。

其次,垛田的建立需要合理规划和布局,确保每块垛田之间的间距适中,方便作物的生长和管理。

此外,垛田中的土壤肥力和水分管理也需要注意,以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和高产。

兴化垛田原理的应用效果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许多农民通过采用垛田种植方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兴化垛田原理不仅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兴化垛田原理的应用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只有农民们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

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兴化垛田原理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帮助农民掌握这一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兴化垛田原理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技术,它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兴化垛田原理为农民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实践中,农民们需要积极参与和合作,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共同推动兴化垛田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从地形的角度分析江苏的垛田农业

从地形的角度分析江苏的垛田农业

从地形的角度分析江苏的垛田农业垛田是一种由泥土堆积而成、高出水面的台状高地。

中国南方沿湖或河网低湿地区用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堆积而成的垛状高田。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垛田镇一些地方就是典型的“垛田”。

垛田是兴化地区独有的土地利用方式。

大大小小的垛田田块如同海洋中的岛礁一般,遍布在兴化的沼泽湿地湖荡之中。

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是农业、林业、渔业相结合,在独具特色的沼泽洼地中巧妙利用垛形土地的湿地生态农业系统,已有上千年的造田耕作历史。

2013年5月21日,垛田镇主持申报的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入围全国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兴化地处江苏中部,河网纵横、湖泊密布。

与周围地区相比,兴化地势低洼,如同“锅底”。

每到汛期,兴化周围的“四湖”(洪泽湖、高宝湖、白马湖、邵伯湖)、“三河”(里运河、通扬运河与淮河)、“一海”(黄海)的水便一齐向兴化涌来。

洪水一来,兴化地区的田地被冲、庄稼被毁,农民深受其害。

为了减少洪水带来的损失,宋元时期起,兴化人开始修筑垛田,在垛田上进行农业种植。

垛田的雏形是架田—在沼泽地用木桩、木架塞上泥土水草,覆盖土壤,形成田块。

后来,人们选择沼泽湿地中的地势稍高处,用泥土堆积起来,形成高出水面1 米以上的田块。

垛田的形状因河沟宽窄而变,大的不过数亩,小的仅有几分。

在还没有化肥的年代,在垛田上劳作的农民,把疏浚河沟挖出来的泥浆和杂草,作为有机肥堆积到垛田上(这种方式被称作“罱泥”“扒苲”),使得垛田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逐渐增高。

高出水面数米的田块,在洪水来临时,丝毫不受影响,为兴化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庇护。

同时,垛田的地势高,排水良好。

罱泥、扒苲的堆肥方式,使得垛田的土壤疏松,土质肥沃,各种作物在垛田上都能长势良好。

至今,垛田还保存着传统的农耕方式,用天然生态肥料种植蔬菜。

农人的田间劳作都要泛舟而行,家家有船,户户荡桨。

兴化垛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兴化垛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兴化垛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垛田是江苏中部里下河腹地、兴化湖荡沼泽地带的一种颇具特色的传统农业系统,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兴化市的垛田、缸顾、李中、西郊、周奋、沙沟、林湖等乡镇。

兴化垛田地貌奇特,风景秀丽,物产丰饶,是勤劳智慧的当地先民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杰作。

2013年5月,兴化垛田被农业部授予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2014年4月11日农业部邀请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领导和专家来兴化垛田,现场考察和审核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并召开学术研讨会。

同年4月在罗马举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题评审会上,兴化垛田被正式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成为江苏省首个入选项目。

近年来,由于受到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农村空心化等因素的影响,对劳动力投入高度依赖的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在地形地貌维护、传统耕作技术延续与地方特色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受到了威胁。

因此,要想使垛田这块先民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永续存在,有必要对垛田的起源和价值内涵做深入探索,在此基础上对保护开发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兴化垛田的历史起源垛田因何而起,源自何时?史载不详。

据笔者走访调研,在当地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大禹造田说。

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得到舜帝的召见,大禹于觐见的途中在兴化歇脚,其腿上的泥巴掉落化为垛田。

第二,岳飞说。

民间老人传言岳飞迎战金兵曾在兴化地区驻扎,其营地所在的土墩日后经民众开发形成垛田。

第三,葑田说。

垛田先民最初在沼泽中以木作架,铺上泥土和葑(即茭白等水草的根),浮于水上,后发展演变为垛田。

仔细推敲,我们不难发现,第一种大禹造田说,多是民众浪漫想象的结果,于史无证。

第二种“岳飞说”,看似合乎情理,但却经不起深究。

元末明初之际,兵火连天,作为张士诚主要根据地之一的兴化地区,一直是张士诚和朱元璋双方交锋的主战场,民众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

在这样的情况下,兴化地区土地大量抛荒,劳动力严重缺乏,本就是地广人稀,根本没有堆积垛田、开垦荒滩的需求,因此也不足为信。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地理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年4月,重庆秀山巨丰堰入选本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名单。

巨丰堰灌溉渠系“立体化”特征明显,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巨丰堰主干渠、永丰堰主干渠与平江河支流在三拱桥渡槽处呈三层空间立交分布,充分实现了灌区“高水高灌、低水低灌”的水利效益。

图1为巨丰堰三拱桥工程景观。

据此完成1~3题。

1. 巨丰堰三拱桥工程“立体化”设计主要是考虑到灌区内的A. 村庄分布格局 B 耕地分布格局C. 降水时空分布D. 野生动物分布2. 该灌溉体系中,拦河坝的主要作用是A. 防洪B. 发电C. 拦沙D. 引水3. 某地理研学小组利用暑假去秀山调查巨丰堰当前的利用状况,此行应准备①雨具②罗盘和钉锤③雷达流量计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形图和水系图⑤手持卫星定位仪A. ①③④⑤B. ②③④⑤C. ①②③④D. ①②③⑤图2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分布图。

该地泥石流、滑坡灾害较为频繁,其中,甲沟泥石流发生的频率远高于乙沟。

据此完成4~6题。

地理·第1页(共6页)4. 影响甲沟和乙沟泥石流发生频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 年降水量B. 沟谷形态C. 岩石性质D. 植被类型5. 下列各地能观测到甲沟发生泥石流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6. 公路经过的地区,最易发生滑坡的是蚝壳屋为岭南地区的特色民居,墙壁由坚硬的蚝壳建造。

当地人将蚝壳串起,配以混合烧制的蚝壳灰,使蚝壳以向下45°的方式呈鳞状整齐垒砌,墙体厚度达60~80厘米。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FAO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FAO
当代意义
遗产地的当代意义在于它目 前和未来能保障粮食和生计安
全,有利于提高人类福祉和生活 质量,为社区和更广大的社会提 供其他地方、国家和全球经济和 环境产品与服务。这涉及到农业 系统 / 遗产地对于全球或国家政 策以及可持续发展挑战的意义, 最重要的是实现粮食安全、人类 福祉和环境目标,如气候适应、 碳固存以及保护水源、土地和生 物多样性。
第 44-47 页
GIAHS 与全球问题
封面照片:中国 - 兴化垛田农业系统。
©George Steinmetz

GIAHS 计 划 承 认人类在利用 宝贵资源来提 供食物和生计 及保护独特生 态系统中所积 累的具有创造 力并引以为豪 的传统。
摩洛哥 阿特拉斯山脉绿洲系统
©George Steinmetz
智利
奇洛埃岛农业 ©粮农组织/Liana John
GIAHS 的 主 要 标准之一是确 保传统农业系 统中当地人口 的粮食安全。
历史意义
每个 GIAHS 遗产地会呈现 独特的发展模式。历史意义可以 展现遗产地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 而适应周围环境,农民如何发明 特定的知识和技术来建成当前的 景观和系统。
支持 GIAHS 的国家系统 一 些 国 家(智 利、中国、厄
9
GIAHS
GIAHS 遗产地的 主要特征
从粮食和生计安全到陆 地 和 海 上 景 观 特 征,每 项 GIAHS 提案都必须 符合五个主要标准。
在制定 GIAHS 计划的过程 中,为有助于介绍 GIAHS 遗产 地,亦 考虑 到 若 干重 要方面,诸 如自然、地形和气候条件。这些 主要特征分为“历史意义”和“当 代 意义”两 个方 面,包 括以下详 细阐述的五项筛选标准。
10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简称GIAHS),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将其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最早响应并积极参加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国家之一,并在项目执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首批保护试点。

之后,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合作,加强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工作,编制完成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国家行动框架》和试点保护与发展规划,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和论坛、培训等多种形式,指导试点地区进行项目实施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粮农组织的高度赞赏,也为其他试点国家提供了经验。

2012年10月2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会见来访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达席尔瓦先生一行时,将加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合作作为重要建议,写入《合作备忘录》中。

2014年初,农业部在京成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立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由农业、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相关领域25位院士、专家组成。

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出席成立大会并致辞,为与会专家颁发聘书。

特别是在试点示范与推广方面,我国通过开展培训、生产标准化、市场开拓、种养殖技术与产品加工服务、示范户带动、基础条件改善、科学研究、媒体宣传等多种途径,提高了干部和群众对于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保护了农业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稻鱼文化,提高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国内外的知名度,带动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与此同时,许多地区积极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积极开展申报工作。

截止2013年10月,我国共有8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两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这8个分别是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两个试点分别是陕西佳县古枣园、江苏兴化垛田。

2021-2022学年四川省资阳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卷

2021-2022学年四川省资阳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卷

2021-2022学年四川省资阳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卷1. 某年春节,一位设计师为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设计了独有的“福”字,并将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融入其中。

下图示意我国某四个省级行政区的“福”字。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①至④“福”字代表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依次为()A.藏、鲁、桂、蜀B.内蒙古、新、滇、蜀C.藏、新、粤、陇D.内蒙古、鲁、闽、桂2.下列诗词所描述景观与省级行政区对应正确的是()①——山高稀草遍牛羊,河畔青稞黄花香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五云南国在天涯,六诏山川景物华④——漓江饮马欲何之,不尽芒山烟雨迷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A.东北、西北、华北B.东北、东南、西南C.东北、西北、西南D.西北、西南、东南3. 雅丹地貌是河湖相沉积岩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土墩和沟槽地貌,其中部分地势较低区域会因附近冰川融水再次形成湖泊,因此称为“水上雅丹”。

乌素特地质公园位于柴达木盆地,拥有世界上仅有的一处水上雅丹地貌景观,被称为“中国西部的千岛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处水上雅丹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④③①②C.③④①②D.③①④②2.图中④时期的主要自然环境特点为()A.地壳下沉,气候干燥B.地壳抬升,气候干燥C.地壳下沉,气候湿润D.地壳抬升,气候湿润4. 比亚迪的汽车生产采用与传统车企完全不同的方式,培植垂直供应链,自成产业体系,至少70%的零部件由企业内部生产。

同时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半自动化和人海战术,把人工作为能与所有设备平行甚至价值更高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设备操作者。

这些独特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下极具竞争优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比亚迪采用自成产业链的生产方式,其主要目的是()A.扩大企业规模B.提升产品质量C.压缩生产时间D.降低生产成本2.比亚迪采用半自动化生产方式是因为目前我国()A.产业标准宽松B.技术水平较低C.劳动力丰富廉价D.市场需求多样3.比亚迪把人工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可以保证()①减少设备投资②保障产品品质③生产灵活性大④生产效率提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 科其喀尔冰川位于新疆托木尔峰南部,其末端表层普遍覆盖有厚厚的表碛物。

兴化垛田 “世界文化遗产”里的鲜活家园

兴化垛田 “世界文化遗产”里的鲜活家园

兴化垛田“世界文化遗产”里的鲜活家园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20年第7期曹生文垛田不是化石,也不是标本,更不是一处供人赏玩的人造景点,过去、现在、将来,它始终和生活于这片土地上的垛田人紧密相关。

我们要留下的垛田,应该是一个鲜活的充满烟火气息的家园清晨的江苏兴化,晨雾还未散尽,远处的村庄笼罩在一片氤氲水汽里,芦洲河边的一座码头上已经开始忙碌起来,整船整船的新鲜蔬菜刚刚转运上岸,正准备装上货运卡车,发往上海、苏州、南京等地的连锁超市。

自明清时起,瓜果蔬菜就是垛田的主要物产,而今,兴化垛田已经跻身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被冠之以“文化遗产”之名,但这片土地的基本功能并没有改变,它仍是兴化乃至于里下河地区最主要的蔬菜出产地之一。

垛田,人与土地的互动形成垛田的地质动力,主要来自于明清时期兴化一带的泥沙淤积。

自南宋初年黄河夺淮之后,黄淮泥沙持续不断侵入里下河,尤其是在明代中后期,治水官员采用“北堤南分”的治河方略,造成黄河全流入淮,兴化境内的河湖水荡迅速淤积成陆。

在一些沼泽地带,如“莲花六十四荡”等处,逐渐出现一些新生滩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垛田。

从垛田“奇零不成亩”的地形特点也可以看出,这种淤积成陆的历史并不算太长,可以说还处于地形演变的中间阶段,还没有完成从沼泽水荡向平畴陆地转变的全过程。

此后受水文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晚清时期黄河北徙之后,进入兴化境内的黄淮泥沙急剧减少,这一演变过程就此中断,定格为水上千垛的自然景观。

在垛田的形成过程中,人类活动已经超越自然气候,成为塑造垛田地貌的最主要因素。

当黄淮泥沙在湖荡中淤积之后,一些水位较低的湖荡里首先有零星土地露出水面,成为一个个的“垛”。

垛田先民们因地制宜,利用竹罱、铁耙等农具在这些土垛上继续加宽垫高,即所谓“堆泥成垛”。

堆泥成垛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时间跨越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

堆泥时先在湖荡里罱泥,取河底淤泥水草装满船舱,这种混杂水草的河泥,即是古籍里所说的“葑泥”。

遇见醉美兴化千垛油菜花田,人在花中走船在水中行

遇见醉美兴化千垛油菜花田,人在花中走船在水中行

遇见醉美兴化千垛油菜花⽥,⼈在花中⾛船在⽔中⾏在“长三⾓”经济带,有⼀个叫兴化的地⽅,这⾥有蓝天、碧⽔、“⾦岛”,织就了⼀幅奇丽画⾯。

千姿百态的垛⽥,形成了上千个湖中⼩岛。

岛上开满⾦灿灿的油菜花,在⽔⾯上形成⼀⼤⽚⾦黄⾊“花海”,⼀望⽆际,令⼈叹为观⽌。

游客坐着当地船娘划着的农家⼩⽊船,会领略到“船在⽔中⾏,⼈在花中⾛”的独特感受。

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个地⽅能把油菜花和⽔景,结合的如此⾏云流⽔恰到好处。

泛⾈其中,如⼊迷宫,浓郁花⾹让⼈迷醉,旖旎风光令⼈流连忘返。

2011年,兴化花海⼊选“中国最具影响⼒油菜花海”第⼀名。

与享誉世界的普罗旺斯熏⾐草园、荷兰郁⾦⾹花海、京都樱花并称,跻⾝全球四⼤花海之列……2300年的历史沉淀,造就了兴化千垛菜花⽥的奇景,遗留下了众多⽂⼈雅⼠的古⽼遗迹,待⼈追寻。

兴化古称昭阳,⼜名楚⽔,历史⽂化底蕴丰厚,源远流长。

境内⼈类⽣存史,可追溯到距今约6000多年前。

兴化诞⽣出中国四⼤名著之⼀《⽔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扬州⼋怪之⾸郑板桥等世界知名⽂豪和书画家。

兴化⽂化积淀深厚,⼈才辈出。

⾃南宋咸淳⾄清末光绪,有262⼈中举,93⼈中进⼠,1⼈中状元,全国罕见。

千垛菜花景区,座落于兴化缸顾乡,是世界重要农业⽂化遗产。

每年清明时节,千垛景区四⾯环⽔的“垛⽥”上,长满了⾦黄⾊的油菜花。

⼀幅“油菜花开⾦满地”的壮阔美景,吸引了众多前来观光的游客。

⼀条条⼩河、⼀条条⼩沟,把⼀块块⽔⽥分割成千百个“⼩岛”,兴化⼈把这“⼩岛”称作“垛”。

⼀块块垛⽥,像⼏何图形、像英语字母、像⼋卦迷宫、更像⼀块块蛋糕,如诗如画。

凭你想象,任你惊叹。

扎着鲜红头⼱的村姑摇着船橹,在⾦⾊的菜花波浪⾥时隐时现。

⼩⾈悠悠,在花海中轻荡,船在⽔中⾏,⼈在花中⾛,组成⼀幅幅美丽的⽥园画卷。

船到景区中央停靠,那⾥有⼀座观景楼,⾼达三层,是拍照的好去处。

从⾼处看,黄⾊的油菜花⼀块块飘在⽔⾥,⼩河⼩沟把这些黄⾊,切割成不规则的⼏何图案,从脚下向天边伸去。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1.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东侧,人口约4659万,面积39.41万平方千米。

表为人均最低需求量与云南现有资源总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A.森林资源B.淡水资源C.耕地资源D.气候资源2.云南提高人口合理容量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A.挖掘自然资源潜力,扩大生产规模B.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加强资源互补性C.大力垦荒,扩大耕地资源保有量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水资源2. 图为成都市区用地结构图。

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丙、丁用地类型分别是()A.居住用地、商业用地、绿化用地、工业用地B.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C.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绿化用地D.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绿化用地2.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属于()A.同心圆模式B.扇形模式C.多核心模式D.条带状模式3. 下图为我国海南省海口市的骑楼街景图。

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骑楼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是()A.地势低平B.河流众多C.湿热多雨D.大风多沙2.骑楼的建筑风格能体现的地域文化特点是()A.人地和谐B.封闭性C.相对稳定性D.开放性和包容性4. 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功能是建设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

图为自贸区连云港片区位置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自贸区连云港片区功能服务属于()A.生活性服务业B.生产性服务业C.非商业性服务业D.传统服务业2.自贸区连云港片区的区位优势是()A.劳动力廉价B.交通便利C.靠近原料D.环境优美5. 黔西南州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是贵州省20个极度贫困乡镇之一,地处喀斯特地貌深山地区,2003年被列为全省100个重点扶贫乡镇之一,至2014年贫困发生率仍高达83%,陷入“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

2020年11月23日随着贵州省最后9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全国所有贫困县脱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化垛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者:卢勇施大尉来源:《唯实》2015年第08期垛田是江苏中部里下河腹地、兴化湖荡沼泽地带的一种颇具特色的传统农业系统,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兴化市的垛田、缸顾、李中、西郊、周奋、沙沟、林湖等乡镇。

兴化垛田地貌奇特,风景秀丽,物产丰饶,是勤劳智慧的当地先民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杰作。

2013年5月,兴化垛田被农业部授予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2014年4月11日农业部邀请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领导和专家来兴化垛田,现场考察和审核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并召开学术研讨会。

同年4月在罗马举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题评审会上,兴化垛田被正式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成为江苏省首个入选项目。

近年来,由于受到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农村空心化等因素的影响,对劳动力投入高度依赖的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在地形地貌维护、传统耕作技术延续与地方特色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受到了威胁。

因此,要想使垛田这块先民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永续存在,有必要对垛田的起源和价值内涵做深入探索,在此基础上对保护开发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兴化垛田的历史起源垛田因何而起,源自何时?史载不详。

据笔者走访调研,在当地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大禹造田说。

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得到舜帝的召见,大禹于觐见的途中在兴化歇脚,其腿上的泥巴掉落化为垛田。

第二,岳飞说。

民间老人传言岳飞迎战金兵曾在兴化地区驻扎,其营地所在的土墩日后经民众开发形成垛田。

第三,葑田说。

垛田先民最初在沼泽中以木作架,铺上泥土和葑(即茭白等水草的根),浮于水上,后发展演变为垛田。

仔细推敲,我们不难发现,第一种大禹造田说,多是民众浪漫想象的结果,于史无证。

第二种“岳飞说”,看似合乎情理,但却经不起深究。

元末明初之际,兵火连天,作为张士诚主要根据地之一的兴化地区,一直是张士诚和朱元璋双方交锋的主战场,民众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

在这样的情况下,兴化地区土地大量抛荒,劳动力严重缺乏,本就是地广人稀,根本没有堆积垛田、开垦荒滩的需求,因此也不足为信。

第三种葑田说,似乎是对葑田和垛田之间关联的一种解释,但是没有确切证据显示垛田就是由葑田演变而来。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自古以来作为农业大国,葑田在我国各地广泛存在,但都未见其演化为垛田。

关于垛田的真正起因,笔者结合当地县志、名人笔记考证后认为:兴化垛田的出现应该在明中叶至清前期,当地先民为适应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剧烈变迁,以及应对明清时期日趋严重的洪涝灾害,几代先民不畏洪魔,努力开拓探索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抗灾减灾、天人合一的独特农业生态系统。

其中,当地生态环境的剧烈变迁(射阳湖——乌巾荡、旗杆荡等——沼泽滩地)是垛田产生的首要因素,应对水患、抗灾减灾是垛田形成的客观需求,人口增多需开辟新的田地是垛田出现的内在动力。

一言概之,垛田起源于明代中叶以来当地先民为适应环境变迁,抵御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缓解日益紧张的人地压力,向水要地,在湖荡沼泽地带挖土堆田,年复一年,堆垒抬高,遂成垛田。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号召下,经当地政府大力整治,洪泽湖、高邮湖、淮河日趋安宁,兴化地区的水灾已显著减少,垛田的防洪功能在不断弱化,因此高度也在逐年降低,从最高的五六米降为目前的1.5米左右。

二、兴化垛田的价值发掘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2002年启动的“全球重要农业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项目,简称GIAHS。

按照FAO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依照此概念,以兴化垛田为代表的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经济、文化、科研、游憩等多方面的显著价值,在当地整个农业生产及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和农耕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济价值。

垛田具有独特岛状地貌的特征,彼此间形成有效的空间隔离,使得田地通风好、光照足,四面环水,容易浇灌又难有水渍,为瓜果蔬菜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

加上采取因地制宜的蔬菜栽培方式,垛田出产的果蔬无论是品质还是产量,都是普通大田种植无法比拟的,因而有“蔬菜之乡”的美誉;此外,垛田地区“三分土地七分水”,独特的地理地貌使得当地各种淡水鱼虾聚集,且滋味鲜美,营养丰富,有“江北淡水产品博物馆”之美誉。

文化价值。

从历史上看,兴化垛田地区是吴楚文化和南北文化的交融地区。

又由于其岛状地形非常适合躬耕隐居,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青睐,成为名家辈出的文化沃土。

从古到今,代有人才,各领风骚,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奇特的“兴化现象”。

明清时期就有施耐庵、刘熙载、郑板桥、宗臣、禹之鼎、李鱓等大师出现。

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板桥也出生于垛田地区,其别具一格的“六分半书”与垛田散而不乱、错落有致的地貌极为神似。

灵动的水、秀丽的垛,也催生了垛田丰富多彩的乡土艺术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民间艺人和深厚的民间文化。

高家荡的高跷龙,芦洲的判官舞、四人花鼓舞,新徐庄的刻纸与扎裱,以及拾破小品画、垛田农民画,都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兴化垛田不仅为民众提供了一个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的工作和生活场所,而且也成为显现地域人文精神的代表名片。

2012年11月28日,江苏省委宣传部与新华社江苏分社联合制作《水润江苏》形象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电子屏播出,其中兴化垛田作为经典元素亮相“世界十字路口”,展现了美好江苏新形象。

2013年,“兴化垛田(菜花)”图案作为江苏省唯一作品亮相《美丽中国》邮票。

科研价值。

垛田是里下河最具典型意义的活化石,是研究当地生态环境变迁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一件珍贵标本。

几百年来垛田地区原有的地貌特征得到了保留,家家有船、户户荡桨成了兴化地区一道独特的风景。

另外,由于垛田地理地貌的独特性(高低错落,大小不一,水网纵横),现代化的耕作方式,尤其是大型农业机械在这里无法大展拳脚,因此垛田地带至今还保存着例如扒渣、莆泥、搅水草等原始古老的农耕方式。

唯一能派上用场的现代化机械抽水机,原本乃是消防器材。

垛田乡民移作他用,装在小舟之上,漂浮喷水,以供农田果蔬之需,令人啧啧称奇。

游憩价值。

兴化垛田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其自身的自然、生态景观能够对游客产生具有吸引力的休闲、娱乐、游憩效益。

垛田地区万岛耸立、千河纵横的地貌特征和自然景观,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唯一的。

古昭阳(兴化旧称)十二景中垛田独占三景:胜湖秋月、两厢瓜囤、十里菱塘。

随着垛田菜花的知名度的提升,每年菜花季节的垛田旅游日益红火。

除油菜花海外,垛田一年四季都是美的:夏秋——满垛碧绿,瓜果飘香;冬季——白垛黑水,满目圣洁。

“九夏芙蓉三秋菱藕,四围瓜菜万顷鱼虾”,兴化垛田给我们展开了一个不同于传统水乡小桥流水,青墙碧瓦的别样水乡风情。

三、兴化垛田的活态传承兴化垛田地貌独特,景色秀丽,是中国先民在低洼沼泽地带创造的独特农业文化系统,一经宣传即引起轰动,顺利获得国家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殊荣。

但是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建设GIAHS的宗旨,它所侧重的不仅是相对形象和直观可感的传统农业景观,而且对与之有关的农业利用系统、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体系也有很高的要求。

农业生态系统和文化面临蚕食与破坏的威胁。

近些年来,由于治淮效益的逐渐显现,当地洪涝灾害鲜有发生,防洪早已不再是垛田的首要作用。

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耕作效率,当地农民在原始垛田的基础上进行了“伤筋动骨”般的大规模改造,将原始高垛挖低并将两三个垛连成一片,填沟造田。

久而久之,兴化垛田平均高度下降明显,由最初的高五六米降为一米多。

与此同时,垛田面积的扩张,直接导致了水域面积和河沟数量的减少,对垛田原有的高低错落、大小不等、绿水环绕的风韵构成了最为直接的威胁;另外,当地农民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为争取蔬菜高产,大规模施用化学肥料替代了传统的罱泥、扒渣、搅水草等汲取自然肥料的方式。

通过增加机械化程度,来取代传统耕作方式,致使诸如瓢儿戽水、钉耙翻地等传统农活逐渐消失。

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企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最初的农业用地逐渐被改造成乡镇企业,加之当地占用垛田或从垛田取土营造房屋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都破坏了垛田的整体景观地貌与传统农业系统。

垛田保护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的遗产,不仅包括地形地貌,也包括当地传统的耕作技艺以及与之融为一体的农民生活方式。

兴化垛田与人们熟知的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世界文化遗产不同,它必须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农业系统适应当代社会与生产力的发展。

但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现代化浪潮的拍岸而来,兴化当地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掌握垛田传统耕作技术的农民同样向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他们渴望通过改变耕作技术,引进新品种,发展乡镇企业,进城或者出国务工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

加之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趋势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农民在放弃原有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劳作模式和劳动技术。

通过政府具有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进行干预,例如限制建房审批和强制要求全部垛田农户栽种油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保护垛田景观完整性的目的,但也带来了众多纠纷。

归其根源,当下垛田保护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当地农民是否应当为垛田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保护而承受无法追求现代生活的代价?显然,这个冲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一直存在并且难以调和。

政府对于当地居民的帮扶有待加强。

通过我们调查发现,目前当地政府在垛田景区的保护开发中居于主导地位,为当地旅游开发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但由于对当地居民的帮助措施缺少针对性,政策效果受到局限。

以垛田保护核心区所在地兴化市东旺村为例,在垛田旅游发展过程中,村中农家乐和家庭旅馆遍地开花,农民在菜花节期间也会贩卖当地的乡土特产。

但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安排,无序现象非常明显,竞争的同质化严重,垛田农民的旅游收益提升并不显著。

服务质量方面,政府对于当地农民的旅游服务培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农民不了解垛田的价值内涵,也缺少可供参照的服务质量标准,当地旅游从业者的整体服务水平低于海内外慕名而来的游客预期,同时也阻碍了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餐饮方面,当地农家乐虽然数量众多,但是菜品种类雷同,不能充分体现兴化特有的饮食文化;住宿方面,景区和村庄中间相隔一条马路,但由于缺少相关的旅游配套设施,当地旅游以非常初级的观光游为主,前来参观千垛菜花的外地游客在结束核心景区的观光后多选择当天返回旅游出发地或兴化市区,不在景区附近留宿,这极大制约了当地家庭旅馆业的发展,不利于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