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家寨农业文化遗产研讨
关于建设农业文化遗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提案
关于建设农业文化遗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提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风险。
传统的农业方式和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许多珍贵的传统技艺和农耕文化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提议建设农业文化遗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旨在通过实践教育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和体验农业文化传统,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一、基地的规划和设计农业文化遗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应该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主题,通过展示传统的农业工具、农作物、农民生活方式、农耕技艺等方式,使游客能够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的农耕文化。
基地的规划设计应该符合人文关怀、可持续发展、互动性、可视化等原则,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保护当地的生态和环境。
二、基地的功能和特色1.展示功能:利用展厅、展示柜、沙盘模型等形式,展示传统的农耕工具、农业产物、农民生活方式等。
通过展示,让游客对传统农耕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2.体验功能:基地应提供农耕文化体验项目,如耕作体验、种植体验、农家饭菜制作等。
通过这些体验项目,让游客更加贴近传统农耕文化,增强亲身感受和参与感。
3.研学功能:特别是针对学生和青少年,基地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研学项目,提供农耕文化研学实践教育。
通过研学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农耕文化,感受农业的艰辛与乐趣,增强对农耕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4.农产品销售功能:基地可以提供优质的当地农产品销售,如传统农作物、手工艺品、土特产等,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推广和传承。
5.可持续发展功能:基地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推广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农耕文化生态旅游等新型农业模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地的运营和管理农业文化遗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运营和管理需要精心规划和有序进行。
首先,需要组建专业团队,包括农业专家、文化遗产专家、旅游策划专家等,进行基地的规划设计、项目运营和管理。
其次,在基地的日常运营中,需要配备专业的讲解员和导游,提供优质的讲解和导游服务。
农业文化遗产 优秀做法
农业文化遗产优秀做法
农业文化遗产的优秀做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保持农业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在保护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时,需要尽可能地保持其完整性,包括土地、水、植物、动物、农具、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这有助于保留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也有助于传承和发扬农业文化遗产的特色和优势。
2. 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护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时,需要注重其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这有助于确保农业文化遗产的长期存续和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这有助于增强社会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同和支持,也有助于培养年轻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
4. 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还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因此,在保护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时,需要充分发挥其多元价值,实现多种效益的有机统一。
例如,可以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方式,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5. 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协作机制: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需要政府、学术界、社会组织、企业和农民等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协作。
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协作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和权益,共同推进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
总之,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需要注重多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出发,采取多种措施,实现全面而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融入乡村振兴的机遇与对策
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融入乡村振兴的机遇与对策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乡村地区传承数百年的农业生产、传统技艺、乡土风俗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既是农村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传承农耕文明的重要资源。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农业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振兴有助于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可以激发农村居民的乡情和自豪感,增加他们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责任心。
这种归属感可以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中,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农业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振兴有助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独特的文化景观资源,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体验。
这对于创造乡村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是将农业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更好地实现农业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振兴,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要加强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政府要加大投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要注重创新传承方式,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将农业文化遗产传承给后代。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与现代农业的融合。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需要将农业文化遗产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发掘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可以探索多种经营模式,如农业文化主题农庄、农耕风情演艺等,提升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创新乡村旅游模式,促进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要加强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可以通过设计特色旅游线路,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乡村观光和体验。
加强文化教育,提升农民文化素质。
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文化遗产,需要加强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
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资源,提高农民对农业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融入乡村振兴的机遇与对策
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融入乡村振兴的机遇与对策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农业领域中留存的具有历史、文化、科技、艺术和生态价值的农业遗存、农耕文化、农民文化等资源。
这些遗产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乡村振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态文明建设等,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农业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机遇。
农业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振兴可以弘扬农业文化,激发农民对农业的热情。
农业文化是农村的价值观、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的集合,它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融入乡村振兴可以向农民传递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对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农业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振兴可以提供乡村旅游的新动力。
乡村旅游是当前乡村振兴的重要引领产业之一,农业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农业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振兴可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知识和智慧,可以为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通过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可以发现传统农业方法的优势和创新点,推动农业生产的绿色化、智能化和现代化。
农业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振兴可以传承乡土文化,培育乡村精神。
乡土文化是乡村社会的集体记忆和精神支撑,融入乡村振兴可以传承乡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社会道德和生活方式,培育乡村精神,提升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凝聚力。
为实现农业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振兴,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通过加大投入,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使其能够完整地传承下去,并与现代农业相结合。
二是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利用研究。
要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和科技价值,通过科研成果的发布和推广,提高农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使用效益。
三是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教育宣传。
要运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向农民和公众宣传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增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认同感。
弘扬厉家寨精神再创新时代好例
弘扬厉家寨精神再创新时代好例发扬“好榜样”|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主席亲笔在报告上写道“李家寨大山农会千方百计争取丰收”这值得一读。
龚宇移山并改变了中国。
李家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此,李家寨成了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近年来,莒南县继续弘扬李家寨精神,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抓住机遇,努力赶超,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在新形势下,如何弘扬李家寨精神,如何为再创新时代的“好榜样”提供精神支撑,成为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国家农业战线上的第一面旗帜莒南县李家寨村位于莒南县东北25公里处,三山五岭两河之间解放前,荒山沟壑纵横,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农民生活极端贫困。
当时,有一句谚语说:“进入不毛之地很难耕种土地。
它既怕涝又怕旱。
十年后将有九年的道歉”。
老百姓的生活是“双手捧着煎饼,影子里拿着红薯粥”俗话说,李家寨的穷人一直在积极改变现状以改善生活。
到1954年,李家寨已经形成了一个深度土地流转的高潮。
从1955年12月开始,李家寨发起了一项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工程,并提出了“截埂填沟、分水、翻地、进山”的口号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李家寨人民以“龚宇一山”的精神,先后治理了“三山五山两河”此外,在整地过程中,勤劳智慧的农民还创造了1“鹞翻法”和“一熟一作”两熟法,以及更新品种、增加施肥材料、改革耕作制度和推广农业新技术的种植方法,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用一双灵巧的手和肩膀,一把铁锹和一把铁锹,他们改道大江,移动山脊,填平沟壑,把1000多块分散的小块土地变成118块大块土地,把耕地面积扩大到192亩,把李家寨的山坡变成平原,把沟底变成良田。
李家寨人民在固山治水、抗天抗地中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引起了各级领导的关注和赞扬。
1957年10月9日,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委员长亲笔批示了中共湖南县委写给临沂地委、山东省委、中共中央的《李家寨大山农业社再创农业丰收》的报告:“这是值得一读的”龚宇移山并改变了中国。
弘扬厉家寨精神 再创新时代好例
弘扬厉家寨精神再创新时代“好例”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主席在《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农业丰收再丰收》的报告上亲笔批示:“此件值得一阅。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
从此,厉家寨成了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近年来,莒南县继续传承厉家寨精神,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抢抓机遇,奋力赶超,实现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弘扬厉家寨精神,如何为再创新时代“好例”提供精神支撑,成为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全国农业战线上的第一面旗帜莒南县厉家寨村位于莒南县城东北25公里处,地处三山、五岭、两河之间。
解放前,这里荒山秃岭,沟壑纵横,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农民生活极为贫困,当时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穷山恶水种地难,既怕涝来又怕旱,十年就有九年歉”,百姓的生活是“棒子煎饼两手捧,地瓜稀粥照人影”。
俗话说穷则思变,穷苦的厉家寨人民为了改善生活,开始积极想方设法改变现状。
到1954年,厉家寨形成深翻土地热潮。
1955年12月开始,厉家寨上马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工程,提出“劈岭填沟,让河流改道,让土地翻身,向大山进军”的口号。
经过几年苦干,厉家寨人凭借愚公移山的精神先后治理了“三山、五岭、两条河”。
而且在整地过程中,勤劳智慧的农民兄弟还创造了熟土在上,生土在下的“鹞子翻身法”,“两生夹一熟法”的种花生法,再加上更新品种,增施肥料,改革耕作制度,推广农业新技术,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产。
他们靠着一双巧手一对肩,一把铁锹一张锨,把大河改道,让岭头搬家,使沟壑填平,把1000多块零星小地整成118块大田,扩大耕地面积192亩,厉家寨山坡变平原、沟底变良田。
厉家寨人民整山治水,战天斗地的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和赞扬。
1957年10月9日,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在中共莒南县委向临沂地委、山东省委、中共中央写的《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农业丰收再丰收》的报告上亲笔批示:“此件值得一阅。
《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交流体会
一、引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农文旅融合是指将农业、文化和旅游三者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农文旅融合不仅为乡村经济注入新动力,更为传统文化传承和乡村环境改善提供了切实的路径和策略。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文旅融合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发展思路。
二、农文旅融合的意义1. 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和品牌建设,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2. 传统文化传承将乡村资源、历史文化与旅游景点相结合,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3. 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农村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
4. 聚集人气、吸引投资通过发展农文旅产业,吸引游客和投资者,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
三、农文旅融合的发展现状1. 地方政府的政策倾斜各地纷纷出台一系列扶持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为乡村振兴助力。
2. 农村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农村开始转型发展农村旅游,将本地丰富的资源和文化作为发展的依托。
3. 农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农业企业与文化企业开始合作,推出一系列结合传统文化和农产品的创新产品。
4. 农村环境的改善农文旅融合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乡村整治。
四、农文旅融合的问题与挑战1. 产业链条不完善农文旅融合涉及许多行业和环节,产业链条比较长且不完善,需要加强整合。
2. 乡村治理体系不健全部分乡村在发展农文旅融合过程中存在基础设施不足和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3. 产业定位不清晰有的乡村发展农文旅融合过程中,缺乏明确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导致产业发展乏力。
4. 缺乏专业化人才农文旅融合需要具备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人才,目前专业化人才仍然较为匮乏。
五、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1.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各地可整合农产品、文化资源、旅游景点资源,形成合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文旅产品。
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报告范文
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报告范文乡村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集合,包括语言、民间艺术、宗教信仰、传统节日等。
乡村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与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息息相关。
然而,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浪潮下,乡村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一、乡村文化遗产的概念和价值乡村文化遗产指的是在乡村地区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乡村文化遗产承载着乡村历史、文化和传统,是乡村发展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文化遗产不仅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还代表着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它们记录了传统的农业文化、建筑风格、村庄布局以及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念。
通过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乡村的历史和文化,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乡村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乡村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多重挑战。
首先,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使得乡村文化遗产面临被破坏和消亡的风险。
传统的村庄布局、民间建筑和农业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被现代化的建筑、城市规划和商业化所替代。
其次,年轻一代对乡村文化缺乏兴趣和了解,导致传统知识和技艺的逐渐丧失。
再次,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和资金投入,乡村文化遗产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三、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乡村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独特标志,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民族和地区的文化身份和认同感。
其次,乡村文化遗产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通过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乡村文化遗产还具有教育和研究的价值,对于了解历史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是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主要进展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主要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农业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关注,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实践已逐渐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主要进展,包括其定义、价值、研究现状、保护策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通过回顾和总结近年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以促进对这一重要领域的进一步关注和推动。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农耕文明的见证,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通过对这些遗产的研究和保护,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体现在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深入认识上,也体现在保护策略的制定和实施上。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方法的不断创新,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实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全面梳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主要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还将探讨未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期为推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二、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类型丰富多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这些遗产不仅体现了中国农业的悠久历史和卓越成就,也展示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智慧利用。
从类型上看,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传统农业耕作系统、农业景观与生态系统、农业工程与设施、农业文化与知识体系等。
这些类型在地域分布上广泛而均衡,反映了中国农业的多元性和全面性。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显著。
一是历史悠久,许多农业文化遗产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如古老的灌溉系统、耕作方式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宝贵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融入乡村振兴的机遇与对策
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融入乡村振兴的机遇与对策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通过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保护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
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融入乡村振兴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独特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在融入过程中,需针对这些机遇和挑战制定相应的对策。
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中国拥有悠久的农耕历史和丰富的农业文化,这些农业文化遗产资源通过挖掘和保护,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与乡村振兴目标相契合。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而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作为传统农业文化的载体,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同时也为传统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融入乡村振兴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旅游价值,吸引游客来到乡村进行旅游观光。
通过发展农村旅游业,不仅可以增加乡村的经济收入,还可以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是农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
政府应加强立法和政策支持,加强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工作,加强传统农法的传承和推广,保留传统的农业技术和工艺,提高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意识。
培育专业化的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团队。
乡村振兴需要有专业人才来管理和开发农业文化遗产资源。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管理专业化发展,培育专业化的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团队,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与现代农业的融合。
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融入乡村振兴需要与现代农业相结合。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关技术和资金支持,推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宣传和推广农业文化遗产资源。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宣传和推广,增强公众的认识和关注度。
通过开展农业文化活动、举办展览和论坛等形式,向公众展示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独特魅力,提高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研讨材料
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研讨材料一、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性。
(一)历史记忆的延续。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片段。
从古老的建筑遗迹到传统的手工艺,每一项文化遗产都蕴含着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例如,中国的长城,它不仅仅是一道雄伟的军事防御工事,更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
它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和平、朝代的更迭,是一部立体的史书。
如果没有对长城这类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我们就如同失去了记忆的人,无法准确地追溯自己民族的根源和发展脉络。
(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世界是多元的,文化遗产也是如此。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宝库。
在欧洲,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耸的尖塔、精美的花窗玻璃展现出独特的宗教文化内涵;而在非洲,原始部落的面具、舞蹈等文化遗产则反映了当地部落的信仰、习俗和社会结构。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这种多样性,避免全球文化走向单一化。
每一种文化遗产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
(三)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
一方面,文化遗产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法国的卢浮宫为例,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游客,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同时也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艺等可以通过现代的创意转化,开发出具有文化特色的产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例如,中国的苏绣,在传承传统刺绣技艺的基础上,与现代时尚设计相结合,开发出了各种精美的刺绣服饰、饰品等,不仅传承了文化遗产,还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面临的挑战。
(一)自然因素的破坏。
许多文化遗产由于年代久远,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侵蚀。
例如,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会对古建筑、古遗址等造成严重的破坏。
坪上镇厉家寨村简介
坪上镇厉家寨村简介厉家寨村位于坪上镇北部,东邻日照市,距沿海同三高速公路12公里。
厉文、厉坪等柏油路在村中心经过。
该村西傍海拔560米的大山,东接气脉山,北依葡萄山,是绣针河的发源地。
十茅公路、坪文公路在境内交会,兖石铁路石料运输专线直抵村西大山脚下。
目前,全村共有896户,2942口人,3014亩耕地,山林面积6000亩,有小型水库5座,大口井2座,风力提水站1处,塘坝138座。
厉家寨村于1942年12月解放,1944年组织建立中共村级组织,成立党支部。
从此,厉家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
解放战争期间,全村先后有54人参军,有8人为国捐躯,支前达2000多人次,先后参加了泊里、石沟崖、莱芜、孟良崮、南麻、鲁南、淮海、渡江等战役,成为参军参战支前模范村。
过去,全村2000多亩山岭薄地是东一块,西一块,碗一块,瓢一块,零零星星地分布在三山五岭上、挂在七沟八梁山坡上,水源奇缺。
即使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粮食亩产也不足百十来斤。
1954年,厉家寨村成立大山农业生产合作社,他们掀起了向险恶的自然条件宣战、大搞整山治水的热潮。
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冒严寒斗酷暑,硬是凭着一股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靠一双铁手两个肩,一把铁镐一张锨,凿石垦荒,移山填谷,劈岭造田,兴修水利。
大干拼干三个春秋,累计投工4800万个,搬运土石6800万方,填平壕沟3600条,建桥涵、谷坊5200座,削平岭头11道,修干支渠道40华里,塘坝36座,小一、小二型水库3座,修架空渡槽180米,磨损掉铁锨、镐头等20多吨,开发建成高标准“三合一”梯田3000多亩。
打田间井82眼,建电灌站、扬水站2座,用石料6万方。
营造林带5000亩,栽树400万株,植棉槐、金银花121万墩,三山五岭绿化率达到100%,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粮食亩产达600多斤。
毛泽东主席得到这个消息后欣然提笔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
厉家寨展览馆观后感
厉家寨展览馆观后感第一篇:嘿,朋友们!今天我去了厉家寨展览馆,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一进去,就被那些老照片和老物件给吸引住啦。
感觉像是穿越回了过去,看到了厉家寨人们艰苦奋斗的岁月。
他们那股子不怕吃苦的劲儿,真的太让人佩服了!看着那些展示的农具,我就在想,过去的人们就是靠着这些简单的工具,创造出了那么多的奇迹。
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把一片片荒地变成了良田,这得付出多少汗水呀!还有那些感人的故事,听着讲解员讲述,心里暖暖的。
那些先辈们为了大家能过上好日子,一心扑在土地上,不计较个人得失。
这种精神,在现在这个时代,也是特别宝贵的。
我在展览馆里走来走去,每一处展示都让我感慨万分。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真的是来之不易。
都是前辈们努力拼搏换来的。
从展览馆出来,我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要像厉家寨的先辈们学习,不怕困难,努力向前!第二篇:宝子们,我跟你们说,我刚从厉家寨展览馆回来,心情到现在都还激动着呢!一进那展览馆的门,哇塞,满满的历史感就扑面而来。
那些黑白照片虽然没有现在的彩色照片好看,但是里面的每一个画面都特别有力量。
我看到厉家寨的人们当初在山坡上开垦农田的场景,那场面真的太震撼了。
他们弯着腰,一步一步地往前走,那种坚持和毅力,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还有那些介绍他们如何治理山水的板块,真的让我忍不住点赞。
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就像是一道道光,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而且哦,我发现展览馆里不光是展示了过去的辛苦,还展示了现在厉家寨的新变化。
看着那些漂亮的新房子,还有现代化的农业设施,我心里那个美呀!这一趟下来,我深深地觉得,厉家寨就是一个传奇。
过去的辉煌让人敬佩,现在的发展让人惊喜。
我跟你们讲哦,以后有机会,你们也一定要去看看,保证也会像我一样,被深深感动和激励!。
厉家寨的红色故事(一)
厉家寨的红色故事(一)厉家寨的红色开篇•早晨的厉家寨,朝阳的第一缕光线洒在了那座屹立于群山之间的小寨子上。
•小孩们百无聊赖地在村中跑跳着,寻找娱乐。
•老人们坐在门前晒着太阳,细细地谈论着家族的历史。
一代红色•厉家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红色家族,始于上世纪初。
•厉家寨的始祖厉炯,年轻时加入了革命队伍。
•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厉炯与他的战友们浴血奋战,最终将危机重新翻开一页。
•为了纪念这段壮丽历史,厉家寨制定了许多传统并且世代相传。
红色的精神1. 坚定的信仰•历经革命,厉家寨人坚信只有通过团结和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厉家寨的年长者时常告诉年轻一代:“红色是我们的骄傲,信仰是我们的力量!”2. 传承的责任•厉家寨的年轻人通过亲人和老人们的故事,深刻地了解到自己肩负着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责大任。
•他们在学校里努力学习,以此为荣,将红色精神传承下去。
3. 打造的团结•厉家寨人信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观念,他们鼓励互助和合作。
•厉家寨成立了合作社,并努力在农业、工业等领域推进团结的实践,为全寨增添新的活力。
弘扬红色精神•厉家寨的红色精神不仅仅局限于寨内,还在寨外有所影响。
•厉家寨组织了文艺演出,在周边村庄进行巡回演出,向更多人传递红色精神的力量。
•厉家寨还组织了爱心捐助活动,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
结尾•厉家寨的红色精神始终如一,代代相传。
•在这个美丽的寨子里,人们用他们的行动和信仰书写着红色的辉煌篇章。
•当太阳落山时,厉家寨的红色精神会继续燃烧,散发出勇气和希望的光芒。
新时代的延续1. 红色的创作•厉家寨的新一代开始积极参与创作,以各种形式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
•学生们组织文艺小组,用诗歌、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表达对红色精神的敬意。
2. 创新的实践•厉家寨积极借鉴科技发展的成果,发展农业、旅游等新兴产业,为寨子带来了新的活力。
•年轻人投身创业,在厂矿企业中担任管理岗位,为寨子的发展做出贡献。
红色的未来•厉家寨的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被融入到现代社会中。
沂蒙山厉家寨的风景和历史写_篇作文
沂蒙山厉家寨的风景和历史写_篇作文沂蒙山厉家寨的风景和历史写_篇作文「篇一」今天,我们几个同学和老师相约去游蒙山。
尽管天下着蒙蒙细雨,但是我们兴致可一点都没减。
我们乘车出发,雨水轻轻地拍打着车窗。
透过绵绵细雨向外望去,田野里庄稼青翠欲滴,路两旁花香不时飘进车窗里。
我们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希望的田野》,歌声、欢笑声充满整个车厢,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来到蒙山,我们步行到翠竹林。
走在石径小路上,路两旁竹子葱茏。
抬头仰望,竹林严严密密地遮住了天空,风一吹,“沙沙”作响。
我们身在其中,仿佛进入了一片绿色的海洋。
竹子的叶尖上沾满了晶莹的雨水,不时落在我们身上,感觉很清爽,夏天的炎热立刻跑得无影无踪。
我们继续前进,便到了九龙潭大坝。
用精美的大理石雕刻的九个龙头,个个栩栩如生。
龙头不断喷射出注注水花,好像谁也不甘示弱。
水顺流飞溅,连成一片水帘,气势壮阔。
沿石级而上,到了潭顶,感觉九龙潭有些长城的气魄,雄伟壮观。
俯瞰山下,真正体会到了杜甫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含义。
树林葱茏,层峦叠嶂,雨雾中,水天一色。
向北望去,群山环绕,朦朦胧胧像穿上一层薄纱,碧绿的潭水,像一面镜子,光彩照人。
雨水打在潭中,溅起朵朵水花。
我们在大坝上饱览了独特的风景。
绵绵细雨下个不停,我们踏着雨水,恋恋不舍地告别了风景优美的蒙山。
沂蒙山厉家寨的风景和历史写_篇作文「篇二」在假期里我们去爬了蒙山,那里宏伟的高山,宛如一栋高楼大厦,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感受。
售票处人山人海,当时烈日炎炎,排队的人仿佛都在烤炉里,被烤成了一个个小蛋糕,经过漫长的等待,我们终于买到了票。
我们进去后看到那山上一个个阶梯直通云霄,我就知道这比上学爬楼梯难多了。
我走上楼梯,开始一阶一阶地爬,还不忘拍个照发朋友圈。
我悠闲地走着,心想:还以为有多难呢,原来比上学爬楼梯简单多了。
直到爬到半山腰,我才意识到事情没那么简单,我往下一瞅发现下面人山人海,顿时得意洋洋起来,为自己来得早而骄傲。
黔东红色文化遗产的类型、特征及价值研究
黔东红色文化遗产的类型、特征及价值研究
蒋欢宜
【期刊名称】《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9)1
【摘要】黔东地区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包括革命遗址遗迹、革命英雄故居、革命遗物等物质类红色文化遗产和革命事迹、革命文艺等非物质类红色文化遗产。
黔东红色文化遗产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群众性、民族性特征,提升黔东红色文化遗产的育人价值,有助于强化人民的政治信念,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助于推动当地文旅结合,助力乡村振兴;有助于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总页数】8页(P68-75)
【作者】蒋欢宜
【作者单位】铜仁学院武陵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黔东地区金矿床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2.红色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价值研究——以厉家寨农业文化遗产为中心
3.红色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价值研究——以厉家寨农业文化遗产为中心
4.黔东武陵山区渍害型低产稻田的类型特征及改造措施体系
5.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产业中的实践研究\r——以黔东民族地区铜仁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徽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究
安徽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究
王雪;张士胜;霍家佳
【期刊名称】《安徽农学通报》
【年(卷),期】2022(28)8
【摘要】安徽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相对滞后,大量拥有悠久历史文化渊源、丰富生物物种资源、传统知识技术体系和独特人文自然景观的农业生产系统尚未被挖掘。
该文介绍了安徽省农业文化遗产类型及分布情况,历史地位与价值以及保护工作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系统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16-19)
【作者】王雪;张士胜;霍家佳
【作者单位】安徽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
【相关文献】
1.实施旅游开发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刍议——兼论安徽省典型农业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2.博物馆建设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博物馆建设研讨会"纪要
3.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几个问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研讨会纪要
4.安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民俗传承与保护研究
5.安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民俗传承与保护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心组研讨发言】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中心组研讨发言】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我是XX村的村长,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个中心组研讨会上发言,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村在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所做的工作,并倡议大家共同努力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岭南,作为中国南方的文化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很多乡村面临着文化断层和文化乏力的困境。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升岭南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承力。
首先,我们积极开展文化传承活动。
村里成立了岭南艺术传承班,邀请了一些有深厚艺术功底的老艺术家来指导乡村孩子们学习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
每个星期我们都组织文化讲座,让乡村居民了解历史、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他们对文化传统的认同感。
其次,我们重视乡村文化资源开发。
村里拥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建筑、古树名木等文化遗产,我们将其修缮整治后开放给游客参观。
同时,组织一些乡村旅游节目和活动,吸引游客到村里体验农耕文化和传统手工艺技术,提升乡村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最后,我们积极与周边地区合作,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我们与附近的景区、旅行社、文化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出一些联合推广的旅游产品。
通过互相合作,我们可以将岭南的传统文化与周边地区的景观、特色美食等相结合,为游客提供全新的体验。
当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乡村文化旅游的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道路、酒店、厕所等。
其次,由于乡村人口流出,我们村的年轻人相对较少,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来支持文旅融合发展。
因此,我在这里呼吁大家共同努力,加强沟通合作,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乡村文化旅游的支持力度,提供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企业界应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来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推动文旅产业繁荣;相关机构应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研究和实践。
樱桃经济富民生 融合发展振乡村——记莒南县厉家寨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
樱桃经济富民生融合发展振乡村——记莒南县厉家寨樱桃种
植专业合作社
于文国;于淑梅;孙彦锋;魏娜
【期刊名称】《中国农民合作社》
【年(卷),期】2024()5
【摘要】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坪上镇厉家寨位于坪上镇北部,有近200年的樱桃种植历史。
背风向阳、土壤肥沃、山泉长流,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厉家寨樱桃个大、果均、色艳、汁多、味好、质优的特点,被誉为“晒着春阳、喝着山泉水、补充着
矿物质的最甜大樱桃”。
【总页数】2页(P47-48)
【作者】于文国;于淑梅;孙彦锋;魏娜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农业农村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6
【相关文献】
1.常吃樱桃果年轻你和我——访新郑市兄妹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合江
2.
大樱桃产业链延展的市场化探路--访昌乐县樱御大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海杰3.小樱桃带起大产业——记宝樱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周宝英4.科技创新引
发展品牌凝聚赢市场--记眉县金地大樱桃专业合作社打响“晓文一号”樱桃品牌5.小樱桃大产业——记临沂市莒南县厉家寨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厉家寨农业文化遗产研讨
一、农业遗产与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不可分割之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时期与人类农事活动密切相关的重要物质(tangible)与非物质(intangible)遗存的综合体系。
它大致包括农业遗址、农业物种、农业工程、农业景观、农业聚落、农业技术、农业工具、农业文献、农业特产、农业民俗文化等10个方面。
[1]
农业文化遗产(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实际上最先源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启动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ImportantIngenious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项目。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2]
苑利从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界定:狭义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至今的农耕生产经验;广义农业文化遗产则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至今的各种农
业生产经验和农业生活经验。
[3]
韩燕平、刘建平在对与农业遗产相关的几个概念进行辨析后认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农业遗产都是对联合国粮农组织所提出的概念———GloballyImportantIngeniousAgriculturalHeritage的翻译,不同学者译法不一而已。
农业文化遗产是与农业相关的世界文化遗产或文化景观遗产。
由于全球重要农业遗产在概念上又等于世界文化遗产,所以,农业文化遗产与全球重要农业遗产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进而他们提出,农业遗产由农业文化遗存组成,这些遗存拥有历史的、社会的、生态环境平衡的或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这些遗存由与农业相关的遗址、农业制度、耕种方法与技术以及民俗文化组成。
同时,与农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农民住宅、古村落、宗教活动地等)也应该包含在农业遗产的范畴之内。
农业遗产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物质实体,包括农作物遗存、生产工具遗存、水利灌溉工程遗址、田地遗址、特色农业等一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物质实体,以及由物质实体形成的特色景观;二是非物质遗产,包括历代耕种制度、土地制度、耕种方法与技术的演进、历代农业的产值、产量、规模以及农民的生活状况、农业民俗等。
[4]
目前,学界尚未提出红色农业文化遗产的命题。
红色文化遗产,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时所形成的一批特殊革命文化资源。
[5]实际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新中
国成立以来,在农业生态系统的再造与整理方面,同样留存下来大量具有样本和示范价值的农业景观和农业系统,包括各类农田开发系统、水土保持系统、农田水利系统以及抗旱节水系统等,同样是极为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
其中,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延安南泥湾,以“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著称的山东省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原属莒南县)厉家寨,被誉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河南省林县红旗渠,自力更生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的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承载“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的北大荒等典型个案,均可称为红色农业文化遗产的典型样本。
这些红色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质载体,承载着弥足珍贵和历久弥新的红色精神,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和适应性管理,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传承价值。
本文以山东省厉家寨农业文化遗产为个案,就厉家寨农业文化遗产的地理区位、生态结构及其重建、农业文化、红色人文精神进行探讨,希冀对厉家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有所助益。
二、厉家寨农业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厉家寨农业文化遗产是1950—1970年代集体化与合作化时代背景下,中国乡村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产物。
它是新中国集体化和合作化农业的缩影,是厉家寨人民战天斗地、治山治水、劈山改岭、改造自然、再造农业生态系统的历史再现。
各类农田水利工程遗址遗迹、农业建设景观、农田水利系统构成了厉家寨农业文化的物质遗存。
厉家寨农业文化遗产首先体现为厉家寨人民依靠
集体力量与集体智慧,创造出一个新的改造山区农业、治理水土流失、保持农业高产的区域农业生态系统。
愚公移山式的英雄事迹、战天斗地的英雄精神、厉家寨个案的轰动与效仿效应,则构成厉家寨农业文化的非物质遗存。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时代精神,是厉家寨农业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红色精神资源。
(一)厉家寨农业文化遗产首先体现为农业工程景观与相对完整独立的农业生态系统
厉家寨村在1948—1955年间经历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的系列变迁。
1955年12月,全乡13处初级社合并成大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厉家寨人民依靠集体化和合作化的力量,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再造。
合作化之前的厉家寨村位于三山、五岭、两河之间,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乡村流域单元。
这里地处临沂市东部丘陵地带,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瘠薄零星,三山环绕,五岭起伏。
“这个地方的特点就是秃山秃岭多,沟壑纵横,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把土地破坏得千疮百孔,支离破碎。
”[6]当地民谣谓:“三天不下雨是小旱,五天不下雨是大旱,连下几天雨到处泛滥,连旱几天找不到水源。
”“穷山恶水种地难,又怕涝又怕旱,十年就得九年歉。
”这些都形象地再现了当地农业生态环境之恶劣。
全社6500多亩可耕地,被许多山岭、河沟分割得零零碎碎,其中5400多亩是倾斜不平的梯田,90%的是土层瘠薄的土石渣子地,粮食亩产平均不过100斤。
穷山恶
水、支离破碎的土地严重制约了厉家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为改变这种状况,厉家寨人民治山改水,依靠集体力量,完全改变了厉家寨区域农业生态系统。
1952年起,厉家寨人首先在互助组的带动下,通过深翻整地以求粮食增产,将零碎地块整成大块耕地。
在深翻整地、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厉家寨人还创造了闸山沟、修水库、建梯田与植树造林相互结合的山区防洪、蓄水、保土的水土保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