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2013年5月

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

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辽宁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

辽宁宽甸柱参传统栽培体系

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

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

福建尤溪联合梯田

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

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

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

陕西佳县古枣园

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

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

2020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最新范文5篇

2020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最新范文5篇保护文化遗产是主要任务。文化蕴涵着中国人民精神的精髓,是经过时间的检验的。当人们承认我们的文化时,我们就会为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一员而感到自豪,今天我们就给大家整理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1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放寒假了,爸爸今天休息带我去游玩古南京城的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 一大早,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位于南京城的东郊紫金山,这里埋藏的是一代帝王朱元璋。买完景区门票我就迫不及待要一探神秘。首先映入眼帘是美丽的梅花山鹿,梅花已经含苞待放,有黄色,有粉色,有紫色……五彩缤纷,美丽动人! 通往明孝陵路的两侧是古栈道,栈道两旁花草丛生,前面有石像路,还有几对身披铠甲,屹立笔直的文武大臣,向人们展示着对帝王的忠诚。虽然石像上已经遍布了许多的青苔,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浓浓的历史气息一直弥漫在空气之中。 栈道的尽头,有一个大大花坛,各种美丽的小花儿绽放于其中,花坛的周围聚集了许多的游客拍照留念。 花坛的正前方就陵墓,我先踏过了前面的金水桥,走过五彩

斑斓石台阶,亲手抚摸着古老的建筑,那种感觉似乎让我穿越到了古代,看着帝王站在城墙上指挥着千军万马,颁发政令,士兵们个个嫣然起立眼前的样子,一种俯看众人的感觉从心底油然而生。 在回家的路上,听着爸爸讲着许多明孝陵的历史故事,感觉收获很多,也不虚此行! “明孝陵”,不愧为世界文化遗产! 2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长城。我是春光旅行社的导游,大家叫我小薛就行了,很高兴认识大家。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观赏长城,希望大家玩的开心。在游览之前,我先强调一下游览中的注意事项:第一、请大家紧跟队伍,不要掉队;第二、请大家爱护长城,自觉保持它的整洁。 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建筑,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我们现在所在的长城是在八达岭上,也就是八达岭长城。 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高大坚固。脚下的方砖十分平整,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

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赵建

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赵建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名称:乡村传播学 论文题目: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学生姓名 赵健 专 业 公共管理 层 次 专升本 批 次 141 学 号 w310211141009 学习中心 310211 2015年 6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 评价项 目 满分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 论点、论文编号: K0263

目录 1、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研究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国内研究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1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 保护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错 误!未定义书签。 1.3.3 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 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4 丰富休闲农业发展资源,促进农民 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错误!未定义书签。 2、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对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与经验实施有效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对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实施全面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对传统农业生产制度实施有效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对传统农耕信仰等实施综合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 对当地有农作物品种实施有效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注意的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对传统农业文化遗产要抱有更加宽容的态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农业文化遗产有广义和侠义两个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打破陈旧观念彻底澄清传统文化落后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三农”发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有利于传承农耕文明,拓展农业功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建设美丽乡村...............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_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机_李文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年6月 第20卷 第6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un. 2012, 20(6): 663 667 * 国家环保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9020)资助 李文华(1932—), 男, 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 博士, 主要从事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E-mail: liwh@https://www.360docs.net/doc/ec8402827.html, DOI: 10.3724/SP.J.1011.2012.00663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机* 李文华 刘某承 闵庆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 要 农业发展在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 也造成了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与之对应的是一些传统地区的传统农耕方式在适应气候变化、供给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环境、提供多种产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人类逐渐认识到保护这些传统的农业技术以及重要的生物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农业景观的重要性。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发展,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进入瓶颈期。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不仅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保留了杰出的农业景观, 维持了可恢复的生态系统, 传承了高价值的传统知识和文化活动, 同时也保存了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 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多功能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最后本文从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及文化功能角度对生态农业多功能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农业文化遗产 多功能农业 中图分类号: X1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2)06-0663-05 Agri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new opportunity for developing eco-agriculture LI Wen-Hua, LIU Mou-Cheng, MIN Qing-Wen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Due to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significant agricultural achievements have been attained at the expense certain eco-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t has also been noted that some traditional farming methods are uniquely advantageous in the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ecosystem services suppl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umans have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traditional agro-technologies, bio-resources and unique agro-landscapes. After nearly 30 years of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China’s eco-agriculture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However, current eco-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not entirely satisfactory mainly due to the following two reasons: 1) lack of further research and accountability on agro-ecosystem services functions; and 2) difficulty in obtaining remarkable economic benefits driven by lack of market-oriented guidance, scale management, specialized production and brand popularization of tradi-tional autarkic peasant economy.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present societies was not only new but also led to numerous new problems. The practice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widened new visions and provided new resolutions to emerging issues. To promot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co-agriculture, it was necessary to look for new understandings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in relation to production, ecology and culture. Key words Eco-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Received Feb. 25, 2012; accepted Mar. 29, 2012) 中国农业发展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传统经验。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特色农业模式提供了基础, 丰富的传统经验中蕴涵着值得今天借鉴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1]。随着当前建立在以 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化农业造成了一些严重的弊端, 并引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特点的生态与环境问题[2]。而与之对应的是一些传统地区的传统农耕方式在适应气候变化、供给生态系统服务、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外国部分).doc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外国部分) 一、课标要求考点链接:《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原则;古代埃及金字塔文明的杰出代表及其在世界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金字塔建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及意义;阿布辛拜勒神庙、小辛拜勒神庙、菲莱神庙的艺术特点、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中人类体现的精神意识及意义;雅典城邦和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的艺术特点、奥林匹亚遗址特点和文化价值、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和精神;古罗马城的由来以及罗马大斗兽场、图拉真广场和纪功柱、万神殿、凯旋门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摇篮的原因;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乌菲齐美术馆、帕拉蒂纳美术馆的于是特点和历史意义;西斯廷小教堂及其壁画的艺术特点和价值;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建筑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殖民主义的罪恶和戈雷岛的历史价值;德国法西斯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犯下的罪恶;奥斯威辛集中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警示作用。学法提示:本专题的内容较为琐碎,以识记性为主;但是它们跟历史发展的脉络联系紧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要密切结合政治史、经济史的内容,融会贯通,深化记忆。同时,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文化瑰宝,但它们却面临很多危机,因此,学生在学

习的时候应该结合现实,充分认识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学习世界文化遗产知识内容的过程,也是充分认识其实质和精神的过程。学习的方法,主要是收集资料和进行探究式学习。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容,不可能都取实地考察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的图片影像资料及文字资料加以利用;探究式学习,也主要是对图片影像资料的观察、赏析,及对文字资料的研究,去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中,既要探究文化遗产各自的性质特征、艺术风格和技术成就,又要从它们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创造和形成的过程、对社会发展和文化演进的影响等方面来把握其深刻的内涵。应该得到这样的认识: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都创造有自己的文明成果,这才造就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绝不仅属于所在国家或地区,而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财富,这是通过学习应当充分理解的重要概念。 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面临的威胁、《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和主要内容《世界遗产名录》的公布、登陆标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制定中国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和数量二、知识梳理(一)知识体系34567891011131415161718 2019-06- 一、课标要求考点链接:《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背景、

中国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录_3000字

中国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录_3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12月4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宣布,批准中国珠算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成为中国第30个入选该名录的项目。珠算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此前已经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教科文组织在其网站上介绍说,中国的珠算是一套历史悠久的、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方法。珠算通过传统的口述和自学等方式世代传承,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并且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而珠算申遗成功之后,相关专家表示说,此举有助于让更多的人在计算机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加深对珠算的了解,吸引更多人加入到保护珠算文化的行列中来。 下面,小编将中国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录盘点如下:

2001年 昆曲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2003年 中国古琴艺术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2005年 1、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农业文化遗与文化的基本特征

农业文化遗与文化的基本特征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的大规模推广,传统的农耕技术的使用正在萎缩,农业文化遗产也面临消失的危险。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在寻求发展的同时不该忘记老祖宗留下的那些文化,那些“根”。可是面对发展的诱惑,我们又该如何驻守传统?在现阶段我们追求高产高效的农业推广模式中,我们应该如何尽自己的一份心,一份力来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字:农业推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中农业文化的的重要性已经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欧盟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关注。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与农业文化有关的遗产项目主要有:菲律宾安第斯山脉上的稻米梯田、荷兰的金德代客一埃尔斯豪特的风车系统、法国圣艾米利昂葡萄园、法国的卢瓦尔河谷、瑞典的奥兰南部农业景观、古巴东南最早的咖啡种植园考古景观、葡萄牙的阿尔托杜劳葡萄酒地区、匈牙利的托考伊葡萄酒产区历史文化景观、德国莱茵河上游中部河谷、葡萄牙的皮克岛酒庄文化景观等。过近10年的努力,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推动下, 国际社会已经兴起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热潮。我国政府部门和学术界最早参与了该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现代生态农业、多功能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现在的农业推广中似乎没有真正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表示重视,我们应当将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放在同一位置进行考量,使得文化不消失,经济也发展。 一.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 1.1国际通用概念 农业文化遗产能够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除了它具有价值突出、原真性和不可再生性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特性。首先,它不仅是继承下来的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文化形态,而且是一种经济社会生产方式;其次,充分体现了系统要素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再次,在这类系统中,人(农民)的参与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没有农民就没有遗产的存在。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定义,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1.2我国的概念 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息发展中,凭借着独特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已经被列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陕西佳县古枣园、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新、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等十九中特色的农业文化。第二批的国家重要文化遗产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我国的农

世界遗产名录(资料)

世界遗产名录(资料) 世界遗产名录( 资料) 世界遗产标志 为了保护世界文化和 自然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1月16日在第十七次大会上正式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197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并建立了《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公约》,1999年10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 基本信息 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将成为世界级的名胜,可接受“世界遗产基金”提供的援助,还可由有关单位组织游客进行游览。由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能够得到世界的关注与保护,提高知名度并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国都积极申报“世界遗产”。 由于申报“世界遗产”的国家和所报的项目越来越多,已有37项。2002年4月28日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6 次会议决定,今后审批世界遗产的条件将更加严格,一个国家一次最多申报两处遗产(其中至少包括一项自然遗产提

名),尚没有世界遗产景点的国家将享有优先权。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文化景观”、“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五类。申报程序 现状 从遗产的提名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要经历若干程序 和相对漫长的时间。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7月1日前,按照统一规定的严格格式和内容,将本国自认为条件已经完全成熟的预备项目正式申报文本(包括文字、图纸、幻灯、照片、录像或光盘等)送达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遗产中心将把有关材料转达国际专业咨询机构,由相关的专业咨询机构从当年年底至下一年的三四月份进行考察和论证,并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评估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的6月底至7月初召开一次主席团(7个成员国)会议,初步审议与世界遗产工作相关的事项,包括新的(上一年)世界遗产申报项目,提出建议;再于每年的11月底至12月初召开主席团特别会议,补充审议第一次主席团会议未尽事宜,然后将包括审定新的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在内的相关大事提交紧随此次主席 团会后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全会通过。 办理申请的程序和时间表大体如下:7月1日,接受提名申请截止。9月15日,秘书处登记并索要所缺材料,材料完整的申请将被交给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或国际自然及自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 CHINA ■长城The Great Wall 1987 ■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Imperial Palace 1987 ■泰山Mount Taishan 1987 ■莫高窟Mogao Caves 1987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1987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 1987 ■黄山Mount Huangshan 1990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庙宇Mountain Resort and its Outlying Temples, Chengde 1994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fu 1994 ■武当山古建筑群Ancient Building Complex in the Wudang Mountains 1994 ■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Historic Ensemble of the Potala Palace, Lhasa 1994 ■庐山国家公园Lushan National Park 1996 ■峨嵋山风景名胜区(包括乐山大佛) Mount Emei Scenic Area, including Leshan Giant Buddha Scenic Area 1996 ■平遥古城Ancient City of Ping Yao 1997 ■苏州古典园林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1997 ■丽江古城Old Town of Lijiang 1997 ■颐和园Summer Palace, an Imperial Garden in Beijing 1998 ■北京天坛Temple of Heaven: an Imperial Sacrificial Altar in Beijing 1998 ■武夷山Mount Wuyi 1999 ■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 1999 ■青城山—都江堰Mount Qingcheng and the 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 2000 ■皖南古城:西递和宏村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 Xidi and Hongcun 2000 ■龙门石窟Longmen Grottoes 2000 ■明清皇家陵寝Imperial Tomb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2000 ■云冈石窟Yungang Grottoes 2001 ■古代高句丽王国的王城及王陵Capital Cities and Tombs of the Ancient Koguryo Kingdom 2004 ■澳门历史城区The Historic Centre of Macao 2005 ■中国安阳殷墟Yin Xu 2006 ■开平碉楼与村落Kaiping Diaolou and Villages 2007 ■福建土楼Fujian Tulou2008 ■五台山Mount Wutai 2009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 李文华 开栏致读者 为进一步保护我国灿烂的农业文化遗产,让众多濒危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发展,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从1月18日起农民日报开设专栏,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加大提高全社会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每周五在四版刊发,敬请读者关注。 近20年来,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这不仅是因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能够提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更为重要的是,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一定程度上还展示了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程度和教育科技文化发展的水平。需要指出的是,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所列类型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具有重要意义的遗产类型也需要我们的关注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以其深邃的文化和智慧创造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的生产体系。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保护,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得到认可与广泛支持。截至目前,已经有11个国家的19个传统农业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农业文化遗产主要体现的是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所达成的一种和谐与平衡农业,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保留了杰出的农业景观,维持了可恢复的生态系统,传承了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知识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保存了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首先,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文化和知识技术,还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和系统,是一类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体现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特点。其次,农业文化遗产“不是关于过去的遗产,而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农业知识、技术和农业景观一旦消失,其独特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和文化效益也将随之永远消失。第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强调农业生态系统适应极端条件的可持续性,多功能服务维持社区居民生计安全的可持续性,传统文化维持社区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性。 我国自古就有保护自然的优良传统,并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积累了朴素而丰富的经验。几千年以来,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性观念、“天人合一”学说、“相生相克”学说等在传统农业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应用,并为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国际可持续农业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历史,加上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形成的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像已经被列为GIAHS保护试点的稻鱼共生系统、稻作梯田系统、稻作文化系统、稻鱼鸭系统、古茶园与茶文化、旱作农业系统,以及坎儿井、砂石田、间作套种、淤地坝、桑基鱼塘、农林复合系统等,都是极具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大全及图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 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①文物:从历史、艺术 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 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 的综合体;②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 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 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③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②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④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⑤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⑥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 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它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人《世界遗产名 录》的理由。) 长城 The Great Wall 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建筑万里长城,东起渤海湾山海关,西至甘 肃省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绵延起伏1.2万余华里, 横跨中国北方七个省、市、自治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御敌,便据险修筑长城。秦统一中国后,把分段的防卫墙连接起来,建成规模宏伟的万里长城,以后各朝又陆续加固增修。到了明代(1368年至1644年),在旧有的基础上逐渐改建成如今的面貌。万里长城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更多>> 故宫 Imperial Pala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位于北京市区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后经多次重修与改建,仍保持原有布局。占地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屋宇9000余间,周围宫墙高10余米,长约3公里,四脚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豪华,布局开阔对称,内外装饰壮丽辉煌,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7月1日,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更多>>

中国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中国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概述: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农具是指农业生产使用的工具,多指非机械化的,也称农用工具、农业生产工具。农具是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器具。 《管子·禁藏》记载到:“缮农具,当器械。” 宋敖陶孙《改周晋仙赠丁相士之什》诗:“何如吴淞江上住,门横钓车屋农具。”《明史·太祖纪三》:“八月癸丑,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农具,复三年。”传统农具是历史上发明创制,承袭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泛称。传统农具具有就地取材,轻巧灵便,一具多用,适用性广等特点。古代传说最先出现的农具是耒耜。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播种用农具是西汉的耧犁,耧犁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农具丰富多彩。就各个地域而言、不同的环境而言、相应不同的农业生产而言,使用的农具又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历朝历代农具都不断得到创新、改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 图一:纺纱机图二:铁锹 一.农具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的理论研究:从2005年浙江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开始,国内外学者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

护研究的数量逐年递增,经过近些年国内学者的共同努力,中国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无论实际保护工作,还是理论研究,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体现出多学科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保护与发展协调的趋势。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从学科建设、研究方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文化基因传承、保护和开发方法等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一).学术界就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开展了各种会议: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会议,对多学科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本次会议专家学者的发言对农具类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强调农具是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而修建的古代农用工具,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设施和能源,以求创造最适于农业生产的环境,具有深厚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二).农具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其理论研究热点侧重于“保护”上。对于2010年在湖南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法律问题研讨会”,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深入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为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夯实了基础。 (三).专家学者对农具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理论研究,著作了各种文献书籍。如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农业:文化与遗产保护》、张力军,胡泽学——《国说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农具80余年的变迁研究_基于1923年卜凯盐山县150农家调查》、《铁农具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分析》、《中国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等。 二.保护及利用的实践活动: (一)、国家与农业部相继建立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主要藏品有古代农业生产工具1000余件,其中包括6000多年前的石器、石刀、石斧,这些农业劳动工具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1983年7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国农业博物馆,隶属国家农业部,1986年9月正式向社会开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内有中国传统农具陈列是从馆藏数千件农具藏品中精选出的350件,按照耕地整地、播种移栽、中耕、灌溉、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基本条件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基本条件 一、概念及特点 农业文化遗产是指我国人民在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世代传承并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农业生产系统具有六个特点:一是活态性。历史悠久,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生产与生态功能,是农民生计保障和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适应性。随着自然条件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系统稳定基础上因地、因时地进行结构与功能的调整,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三是复合性。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农业知识和技术,还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以及独特的农业生物资源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四是战略性。对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解决贫困等重大问题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五是多功能性。兼具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六是濒危性。由于政策与技术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造成传统生产系统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会产生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传统农业技术知识丧失以及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等方面的风险。

二、基本条件 (一)历史性 1.历史起源:指系统所在地是有据可考的主要物种的原产地和相关技术的创造地,或者该系统的主要物种和相关技术在中国有过重大改进。 2.历史长度:指该系统以及所包含的物种、知识、技术、景观等在中国使用的时间至少有100年历史。 (二)系统性 1.物质与产品:指该系统的直接产品及其对于当地居民的食物安全、生计安全、原料供给、人类福祉方面的保障能力。基本要求:具有独具特色和显著地理特征的产品。 2.生态系统服务:指该系统在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适应、病虫草害控制、养分循环等方面的价值。基本要求:至少具备上述两项功能且作用明显。 3.知识与技术体系:指在生物资源利用、种植、养殖、水土管理、景观保持、产品加工、病虫草害防治、规避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的知识与技术,并对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以及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基本要求:知识与技术系统较完善,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4.景观与美学:指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演进的生存智慧,具有美轮美奂的视觉冲击力的景观生态特征,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方面有较高价值。基本要求: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

世界遗产分类评定标准

世界遗产分类评定标准 世界遗产的评定 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主要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第二条规定(参看前例)。遗产项目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审批程序。 每年举行一次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对申请列入名单的遗产项目进行审批,其主要依据是该委员会此前委托有关专家对各国提名的遗产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而提出的评价报告。 对各国提名的遗产遗址的考察,主要由该委员会会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世界保护联盟(IUCN)组织专家进行。前者总部设在巴黎,成立于1965年,是国际上唯一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方法、科学技术的运用与推广的非政府国际机构,有80多个国家会员和4500多名个人会员;后者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于1948年,原名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宗旨是促进和鼓励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永久利用,成员包括分布在120个国家的富方机构、民间团体、科研和保护机构。两者受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分别对提名列入《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进行考察并提交评价报告。 文化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 ①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②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③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

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 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②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④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⑤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⑥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它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人《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自然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给自然遗产的定义是符合下列规定之一者: ①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②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 ③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并获得批准: ①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②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

厉家寨农业文化遗产研讨

厉家寨农业文化遗产研讨 一、农业遗产与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不可分割之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时期与人类农事活动密切相关的重要物质(tangible)与非物质(intangible)遗存的综合体系。它大致包括农业遗址、农业物种、农业工程、农业景观、农业聚落、农业技术、农业工具、农业文献、农业特产、农业民俗文化等10个方面。[1] 农业文化遗产(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实际上最先源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启动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ImportantIngenious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项目。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2] 苑利从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界定:狭义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至今的农耕生产经验;广义农业文化遗产则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至今的各种农

业生产经验和农业生活经验。[3] 韩燕平、刘建平在对与农业遗产相关的几个概念进行辨析后认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农业遗产都是对联合国粮农组织所提出的概念———GloballyImportantIngeniousAgriculturalHeritage的翻译,不同学者译法不一而已。农业文化遗产是与农业相关的世界文化遗产或文化景观遗产。由于全球重要农业遗产在概念上又等于世界文化遗产,所以,农业文化遗产与全球重要农业遗产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而他们提出,农业遗产由农业文化遗存组成,这些遗存拥有历史的、社会的、生态环境平衡的或科学研究上的价值。这些遗存由与农业相关的遗址、农业制度、耕种方法与技术以及民俗文化组成。同时,与农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农民住宅、古村落、宗教活动地等)也应该包含在农业遗产的范畴之内。农业遗产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物质实体,包括农作物遗存、生产工具遗存、水利灌溉工程遗址、田地遗址、特色农业等一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物质实体,以及由物质实体形成的特色景观;二是非物质遗产,包括历代耕种制度、土地制度、耕种方法与技术的演进、历代农业的产值、产量、规模以及农民的生活状况、农业民俗等。[4] 目前,学界尚未提出红色农业文化遗产的命题。红色文化遗产,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时所形成的一批特殊革命文化资源。[5]实际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新中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部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 一、概念与特点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具体体现出以下6个特点:一是活态性:这些系统历史悠久,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生产与生态功能,是农民生计保障和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是适应性:这些系统随着自然条件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系统稳定基础上因地、因时地进行结构与功能的调整,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 三是复合性:这些系统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农业知识和技术,还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以及独特的农业生物资源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四是战略性:这些系统对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解决贫困等重大问题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

五是多功能性:这些系统或兼具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 六是濒危性:由于政策与技术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造成这些系统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会产生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传统农业技术知识丧失以及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等方面的风险。 二、基本标准 (一)历史性 1.历史起源:指系统所在地是有据可考的主要物种的原产地和相关技术的创造地,或者该系统的主要物种和相关技术在中国有过重大改进。 2.历史长度:指该系统以及所包含的物种、知识、技术、景观等在中国使用的时间至少有100年历史。 (二)系统性 1.物质与产品:指该系统的直接产品及其对于当地居民的食物安全、生计安全、原料供给、人类福祉方面的保障能力。基本要求:具有独具特色和显著地理特征的产品。 2.生态系统服务:指该系统在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适应、病虫草害控制、养分循环等方面的价值。基本要求:至少具备上述两项功能且作用明显。 3.知识与技术体系:指在生物资源利用、种植、养殖、水土管理、景观保持、产品加工、病虫草害防治、规避自然灾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